㈠ 米拉日巴的电影名称
电影《米拉日巴》资料
时间: 90 分钟
国家: 印度/ 不丹
语言: 藏语
首映时间:2006年9月14日
导演:涅顿秋林仁波切(Neten Chokling Rinpoche)
演员:
Orgyen Tobgyal .... Yongten Trogyal
Jamyang Lodro .... Thopaga
Jamyang Nyima (as Jamyang Nyima Tashi)
rest of cast listed alphabetically:
Gimyan Lodro .... Milarepa
电影《米拉日巴》以西藏传奇大师米拉日巴的故事为题材,耗资150万美元,在印度拉达克拍摄而成。导演涅顿秋林仁波切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电影拍摄经费主要是来自美国、欧洲、以及中国台湾的捐款。电影制作团队也又来自法国、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的专业人士参与制作和拍摄。
导演涅顿秋林仁波切出生在不丹。被第十六世噶吗巴认证是一位重要西藏喇嘛的转世。他是印度比尔藏传佛教寺院的堪布。涅顿秋林仁波切对电影非常感兴趣,他参与了宗萨仁波切《高山上的世界杯》的制作,并在《旅行者与魔法师》客串演出。
电影内容简介
米拉日巴于水阳龙年(1052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生在西藏西部毗邻尼泊尔边界的贡塘。7岁时,其父故去,留下的家产全部落入了贪婪的亲戚手中。他们对米拉日巴母子十分苛刻。因此,其母变得十分冷酷,米拉日巴长大后,她立即送他去学习黑巫术,希望他将来能够报仇血恨。
这个年轻人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运用具有摧毁力的咒语,这给家乡村庄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使许多人丧生。他的导师为他的这些罪行忏悔,送他出去寻找能消除其“恶业”的师父。这样,米拉日巴成了宁玛派绒敦大师的弟子。绒敦大师不久又引荐他去拜见当时住在洛札的玛尔巴译师。
米拉日巴38岁时成了玛尔巴大师的弟子。玛尔巴曾见到过他即将到来的幻象。玛尔巴允许他留在洛札,但拒绝接纳他修习“秘法”传承,也不给他讲解任何教法。有几年的时间,米拉日巴像仆人一样生活,干各种异常繁重的体力活。几经挫折之后,他终于修成了一座九层宝塔。
玛尔巴之妻达梅玛在米拉日巴绝望之际帮助了他。她恳求其夫允许米拉日巴修习他所寻求的传承。艰苦的考验终于过去了,“恶业”消除了。不久,玛尔巴就给他传授了全面的教法和传承。玛尔巴为其安排了一种闭关自修的生活,并把那若巴的密宗教法传授给他,尤其是瑜伽派的拙火定教法。他仅穿布衣,多年生活在高山洞穴,与世隔绝。他潜心修习所授的全部教法。
几年过去了,身着布衣的瑜伽行者完全变成了大成就者,人们渐渐地听到他的消息。为了能倾听他的道歌,人们开始四处寻找他。米拉日巴是通过道歌传授教法。在结束整整九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后,他开始收徒传法,但他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他通过道歌传播教法,其中许多内容一直存留至今。他在全藏闻名遐迩。
木阴兔年(1135年)米拉日巴于85岁圆寂,留下了八大弟子和十三个弟子。八大弟子中有五大弟子并没有传播任何教法而直接升入虚空。三个弟子留在尘世,其中有两个弟子接受并传播那若巴大师的密宗教法。
㈡ 因为电影火了的稻城亚丁,真的有电影里面这么漂亮吗
肯定有啊稻城亚丁可漂亮了!!
我觉得你除非有当地人带路,否则不建议自己玩。 而且现在旅游旺季,酒店景点门票什么的非常难买!!!而且很贵!!!一定得提前好几天预定。找当地导游自由行的好处就是可以随走随停,看天气,看心情。热的时候可以回酒店休息,想吃东西的时候随时直奔美食街。而且,我觉得稻城的寺庙虽然没有西藏地区的规模大、人气旺,但是,更有一个空灵深邃的感悟,因为安静,因为平淡,更显庄严祥和。
你是否曾经想在辽阔的草原撒欢?你是否想在低进心端的蓝天白云下高歌一曲?辽阔细腻的欧式草原,美如仙境月亮湾,最有灵气的庙宇米拉日巴佛阁,美如仙境的湿地,这些种种,你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在甘南寻找答案。
㈢ 佛学(教)中密勒日巴是什么意思
密勒日巴,人名,有些佛教典籍也称“米拉日巴”,是古代西藏的一位了不起的密宗法师,是有大成就的修行者。《密勒日巴全集》《密勒日巴歌集》,是记录他的修行事迹的书,请阅读具体了解。
另外,有一部西藏电视剧,名为《米拉日巴》,还有一部意大利电影《米拉日巴》,都在优酷等视频网可以搜到。
㈣ 米拉日巴传记的电视剧
18集高清藏语电视连续剧。
2, 藏汉双语声道。
3, 视频显示台词字幕
3, 编剧导演解说:秋达降措 (藏)
4, 主题曲插曲:演唱:亚东,根尕。
作曲:秋加措(卓玛姑娘走过的地方等的作曲家)
主要情节
至尊·米拉日巴的家居后藏贡塘地方,族姓为琼波,米拉是其族姓的别名。其先辈于嘉区创建家园,因赌博失败而远遁他方,来到拉堆贡塘下部的甲额扎果绒地方安家落户,传衍子嗣。生有米拉喜饶坚赞和雍喜二人。米拉喜饶坚赞和娘萨嘎金夫妇生有一男一女,男的就是米拉日巴。出生于藏历第一绕迥之金龙年(1040年,宋康定元年),妹妹名叫贝达。
米拉日巴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芳龄24岁,年轻秀丽,伯父强命他的母亲与他的儿子成婚。因辈份不同,母亲执意不允,伯父不高兴而侵吞了他家所有财物,并将他母子赶出家门。其母和他兄妹二人相依为命,过着极其贫困的悲惨生活。就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省吃俭用,将他送到鲁杰巴教师那里学习文化和手艺。有一次米拉日巴和教读师鲁杰巴一起在一个喜宴上饮酒后,唱着歌回家,母亲见此情景十分生气,哭着斥责道:“你父亲米拉喜饶坚赞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劣子,我们家母子们过着如此贫寒的生活,你还有心喝酒唱歌?现在应该去寻访一位精通诅咒的法师,学会诅咒来为你父报仇雪恨才是。”米拉日巴也伤心地说:“那么,我就决定按照母亲的嘱托去做。”于是母亲量力备了一些财物和一匹马,送米拉日巴出行访师学法。
米拉日巴历尽艰险,辗转在荒野上,逢人就问,何人通晓诅咒法术?后来听人们说雅隆地区有位雍敦绰嘉的咒师学有大咒术,便到那里找到这位咒师,献上见面礼说道:“我是从上区贡塘地方来,只带一点菲薄礼物前来求师,专学诅咒法术。”咒师问他为何而学此法,米拉日巴将家中发生之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咒师又派人去米拉日巴的家乡调查他说的话是否真实,调查人回来说他没有讲半点妄语,完全属实。咒师才答应给他传授。和米拉日巴一块来学诅咒的有五人。
学了一年时间,其实学到的只是诅咒的支分,学完后其他学友皆满足而去。米拉送走学友,仍回到师尊处。咒师说:“你为何不走?”米拉日巴说:“他们只为温饱而来学诅咒的,我是有坚定的承诺,不把诅咒法术真正学到手,决不会走的。”咒师无奈,给米拉日巴一些资具和一封信,内容大意是:我有个可怜的门徒,请你给他传授一种真实不虚的诅咒,命他好好学习。就这样,米拉日巴被介绍到了章绒地区的拉杰努琼·云丹嘉措尊前。拉杰努琼让他闭关修习,问他能否做到?回答道:“能做到。”于是修造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开始教学精修诅咒法。苦修了一段时间,开始出现正确的诅咒证相。恰在此时,他的伯父雍喜给儿子娶妻,正在结婚喜宴之时,房屋突然塌陷,压死35人,仅留伯父伯母未死。
据说,这是米拉日巴试用诅咒法术咒杀的。米拉日巴在拉杰努琼师前学习了许多幻变法术,尔后又回到雍敦咒师那里,在碉房内的土窟中闭关修习降雹法。学成后,到家乡附近的山上,用降雹法毁了对他母子二人有恶行的伯父母和乡人的庄稼。此时此刻米拉日巴心悟道:我造下了恶业,悔恨莫及,决心改邪归正,弃恶扬善,皈依佛法。
自此米拉日巴开始转向信奉佛法,拜访名师学习佛教显密经典。他拜访求学的首位师长是噶玛噶举派的绒敦·拉嘎,虽从拉嘎师求学了《大圆满教法》,但照此修习后未能生起征相。拉嘎说:“你应前往妥普曲切(即指洛扎)玛尔巴大师尊前求学佛法才是。
”米拉日巴一闻师名,顿生敬仰之念,十分欢喜。收拾行李辞别拉嘎师长来到曲切城。仅一见师面,感觉即时改善。这时米拉日巴已38岁。玛尔巴也知道米拉日巴是一位很有根器的具缘弟子,但开始并不传授佛教经论,也不让他修习教法。而只让他在四周山坡上修筑碉房和做许多耕种之类的苦差事。他遵师命,不分春夏秋冬,经常从山下背负石块到山上修建碉房,久而久之背部被磨破而流血化脓,痛疼难忍,但他为了求得佛法,修成正果,忍痛负重,勤劳不已,毫无怨言。
有时楚峨等大人物的门徒前来求受灌顶,玛尔巴为他们传授灌顶时,米拉日巴请求上师恩准参加灌顶,上师不允,不给他传授,只让他做苦工。师母(无常母)见此情景,实在于心不忍,便将那若巴的珍贵加持物一颗红宝石悄悄送给米拉日巴作进见礼物,命他到楚峨师那里去,并附寄一封信说:“由于上师(玛尔巴)事务繁忙,请你务必将诸法传授给米拉日巴。”于是米拉日巴来到洋日峨。楚峨说:“我的牲畜被雅莫哇等人劫去,你如答应先用降雹法替我报复,我就传法于你。
”米拉日巴清楚地意识到这又是一大罪过,由于他求法心切,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依言行事。楚峨才将方便道中诸教授传给米拉日巴,又命他住洞中闭关静修。此时米拉日巴执意皈依佛法,不再杀生作恶,很快又回到玛尔巴上师尊前。玛尔巴对米拉日巴说:“我知道你还会回来,我并非不传法于你,知道你是有缘弟子,只因为你造孽太深,我首先使你入于折磨苦行以净治。”答应从此开始给他传授佛法。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让他继续修建尚未完工的碉房,每修一层,即传一种口诀教言,作一次灌顶。原已修止三层,还需修六层。当他修到第五层时,上师教给他密法,传密宗灌顶,修到第六层时他就见到了本尊神。
此后依次给他传授了许多密集法,让他在胜乐六十二坛城中接受胜乐密法大灌顶,取密宗法号华协白多杰,译言“吉祥喜笑金刚”,后来他的全称就是米拉·协白多杰,简称米拉日巴。继之又传给他密续教言,口诀实践法和大手印修习法。经米拉日巴请求,将那若巴传给他的那若六法、六平等法和夺舍法全部传授给了他。由于师母为他向玛尔巴祈请,他以诚信得到上师的喜爱,上师不但把所有教法传给他,还为他作了很多加持,上师最后一次去尼泊尔、印度时,将米拉日巴收为主要弟子,并赐给他授记,让他去拉堆地方进行修持,将会获得极大成就,他在玛尔巴上师处先后学法修行7年。
㈤ 冈仁波齐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冈仁波齐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终于还是鼓起勇气,点开了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很早以前就从腾讯视频上了解到了这样一部电影,她的评分高达8.6,评论上面也说她是一部震撼人心、洗涤心灵的一部纪录片。我也很想去看看。可是又怕她如其他纪录片一样,平淡、冗长,让人看得昏昏欲睡。又或者害怕自己还没准备好来一场涤荡人心、净化灵魂的旅程。可是我终于还是点开了冈仁波齐。
故事是从处于西藏东南部芒康县的一个小村落开始的,村里的人们日复一日的劳作,为生计奔忙。闲暇也念经诵佛。可是村里的一位老人的离世,唤起了另外一位老人对于人生苦短和信仰追求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又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村子里每一个人对圣地的向往。他们有的人是个屠夫,为了减轻往日的罪孽;他们有的人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为了改变自己的运势;他们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够健康长寿;而更多的人,只是为了那一份为众生祈福、众生平安的一种宏愿和那么纯粹的向往。所以他们一起踏上了朝圣的远途。
在这一路,他们遇到了很多的艰难险阻。不管是路途有多么遥远,不管路上有多少乱石飞溅,不管是风霜雨雪或烈日炎炎,不管是磨破了多少双手板、棉鞋和皮子;那怕孕妇临盆,那怕飞石砸伤,那怕刚出生的小孩嗷嗷待哺,那怕孩子生病,那怕出了车祸失去了充当后勤保障的拖拉机。但是他们从没有停下蹒跚的步履,没有一丝犹疑,蓦直向前。这份坚持与笃定,令到我感动与羡慕。
冈仁波齐是座山,与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就是围绕这座神山而讲述,讲述人们视神山的圣洁胜过生命,对神山有着无比地虔诚之心。
影片中展现的藏区牧民生活,生活平静,吃饭、放牧、屠宰、诵经、睡觉,日复一日,在美丽的高原之上,静谧中蕴含力量。这些身处每日重复的人们,脸上有凄苦和愁容,却总能在阳光灿烂、风过高原时露出纯真又温暖的微笑,是什么在支撑他们抵抗着如此艰苦的生存环境?
是这个时代,尤其是繁华都市中普遍缺失的东西信仰。
《冈仁波齐》描述的是一群生活信仰者,他们不是专侍诵经求佛者,他们有着血肉丰满的普通生活,脱离了高深宗教色彩的生活者。因为有了信仰,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可撼动。近5000公里的餐风露宿、贴地伏拜,途中遭遇朝拜妇女生产、飞来横祸至使车毁人阻、雪崩山体滑坡砸伤腿脚等,虽有些戏剧的跌宕起伏,但却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遭遇。所有的一切痛苦和疲累,都可以通过信仰得以疗慰。
俗世生活与神灵之间的距离,是信仰修炼的'艰辛历程。虔诚、笃定、顽强、坚韧,这些美好的品格,不是通过简单地跪拜诵经就能获得,而是通过一场身体力行的长途朝拜方能获得真义。
今天我看了电影《冈仁波齐》,受益匪浅。在这部电影里,我知道了许多不了解的知识。片名《冈仁波齐》是指冈仁波齐峰,它位于西藏自治州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也是中国最美、最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冈仁波齐”在藏语里是指神圣的意思。普拉村的尼玛扎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和叔叔去拉萨和冈仁波齐朝圣。这一年正好是马年,也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普拉村里的许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到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之中。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妇女,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自幼残废的少年……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心愿和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神山,这十一人组成的队伍,踏上了20xx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从芒康到拉萨不但有20xx多公里,还要一路磕长头前行,如果是我可能走不到就半途而废了。最令我震撼的是:他们能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前行。我想:他们到达冈仁波齐山顶一定会十分兴奋,喜极而泣。我敬佩那孕妇,她的肚子里有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她竟挺着大肚子去朝圣了。我更敬佩那位自幼残废的少年,在家人的鼓励下,朝圣去了。
我敬佩朝圣者对信仰的虔诚,对大自然的敬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奋斗,也许成功的就会是你。
像我这样所谓的修行人,对于磕长头朝拜拉萨,连观想一下的勇气也没有;有时候去藏地碰到在路边匍匐的行人,连眼神都不敢在他们身上停留太久。
《冈仁波齐》在我的内心狠狠的扎了一下;对于一个灵魂就是信仰本身的民族,除了深深的敬仰,我没有资格评论;但对于修行人而言,他们所表达出来的菩萨的勇气,对于苦难一点点都无所畏惧,对于众生苦乐的承担也无所畏惧,这才是所谓的勇气吧!虽然理论上知道很多,但真正的勇气表现出来,确实让人震撼!
然后是对于众生的惦念,不论是杨培叔叔还是路上碰到的老人家,都一再的说“要想到为所有的众生,所有的苦难众生去朝拜”这种惦念更加让他们慈悲,坚韧吧!
再就是他们对于生死平和的态度,生对于他们来说是喜悦的,也是平常的,所以一个即将临盆的人去朝圣,那么平常;杨培叔叔死了,死就死了,像生一样自然,没有哭天抹泪,他们真正接受这种无常,接受这种生死的自然规律。
最后就是对于困难表现出来的谈定、随缘;车子坏了,坏了就坏了,拉着走,没有抱怨,没有诅咒老天爷,也没有自艾自怜;到拉萨没有钱了,没钱就去赚,那么平常,自然;还有在河边跳舞的一段,他们的喜悦,很容易。
从头到尾,没有很多的台词,没有大喜大悲,一切都如他们的灵魂一样安静、平和;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一点都没有华丽的成分,但对于生命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华丽吧!
我想起米拉日巴尊者说的一句话“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
《冈仁波齐》是一个没有程式化剧本的概念,就是用一年的时间,跟着一组真实朝圣的队伍拍摄。用苦行僧的方式跟他们朝夕相处,从他们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虽然这个电影没有剧本,但大概的故事走向和人物设定我已经想了很久:首先要有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他(她)可能会死在路上;要有个孕妇,她的小孩会在路上出生;还要有个屠夫,因为杀生过多想通过朝圣赎罪;要有个七八岁的孩子,这样会增加很多趣味性和不确定性;有孩子就要有他(她)的父母;还要有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他可能是个小流氓,也可能就是一个青春期敏感害羞的男孩,一路上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还要有一个50来岁、成熟稳健、类似于掌舵者身份的一个人,他会是整个朝圣队伍的头领。”
神奇的是,这一切预设居然全部应验了——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的芒康县普拉村,11个普通的村民愿意跟剧组一起踏上这次冒险的朝拜之旅。
《冈仁波齐》像“朝圣”,平静至极,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则如“降魔”,兼具“西部公路”与“魔幻现实主义”气质,神秘、悬疑、时空交错,人物环环相扣,爱恨交织,相生相杀,如入天堂,如堕地狱。
㈥ 电影《七十七天》是在西藏哪些旅游景点取的景的
民歌
八宿县流传至今的藏族民歌有情歌、颂歌、劳动歌、酒歌等。
情歌
多以赞美、追求、怀念作题材,歌颂永恒的爱,鞭挞朝三暮四的丑恶灵魂等。节奏较自由,连音、装饰音、依音多,尾音长,或高昂激越,或忧伤委婉。
颂歌
颂歌的形式多样,有赞美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有颂扬家乡大好河山的,有歌唱祖国和人民生活的,也有赞颂活佛及名门的。另外,修建房屋、婚娶、集会或节日等,都有颂歌为之助兴。颂歌体裁有叙事歌、抒情歌等,取材广泛,曲调短小;歌词讲求工整对仗,以怀念忆旧为最多。如《歌唱党的富民政策》歌词:“党的富民政策好,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党的富民政策好,人民脱贫奔向小康”。
劳动歌
直接反映人们生产劳动中的精神面貌,曲调与唱词单纯而原始,大多表现劳动节奏,协调合作,鼓舞情绪,听来常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昂之情。有《打墙歌》、《打麦歌》、《耕地歌》等。
酒歌
流行于八宿各地。曲调短小,简单易唱,过去用于宴请豪门权贵;民主改革以后,多用于婚娶、喜庆、节日、联欢、请客迎宾等。主要有齐唱、对唱、独唱等形式。
八宿县舞蹈
八宿县流行的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有锅庄和热巴舞,还有弦子、卓等民间舞蹈。
锅庄
“卓舞”又称“锅庄”,锅庄是卓舞的俗称,锅庄译成藏文叫“嘻”,“卓”是藏语的译音,它是指藏族远古产生的流传在昌都一带的以脚步动作为主的民间舞蹈形式。卓舞作为一种具有群众基础性的集体民间舞蹈,一般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喜庆节日、平时均可跳,农牧区、城镇、宅内和宅外都可跳。男女老幼皆可随意加入或退出跳舞,是人们庆祝丰收等喜庆活动时的篝火圆圈舞。锅庄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
热巴舞
“热巴”,本意为粘着的长发辫子,后引申为璎珞状的网穗服饰,再后引申为表演“热巴”的人或“热巴”艺术本身。“热巴”艺人自认是圣者米拉日巴的信徒,所以他们自称为“热巴”。现流传的“热巴”舞是指用鼓和铃伴奏,融民族说、唱、舞和杂技、气功为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它包括舞蹈、朗诵、戏剧、杂技、武术,全套表演需5个小时左右。
古庆(跳神舞)
古庆是寺庙在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进行的一种祭祀舞蹈,通俗的说法叫“跳神舞”,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无病无灾。
八宿县乐器
又名八宿寺。由宗喀巴弟子格巴·坚赞生格创建于藏历水蛇年(1473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寺内保存有达萨活佛的袈裟3件,乾隆皇帝赐给达萨·呼图克图活佛的瓷瓶5个,还有1748年第七世达萨活佛阿旺洛松·巴登江村在北京雍和宫作为堪布传授格鲁派教义时,乾隆皇帝赐给的剌绣彩色百龙图、海狮图各1幅,均宽2米,长7米,为青丝剌绣而成,属罕见珍品。寺内还保存着七世、十一世达萨活佛和内蒙格西的灵塔3座,塔内高2米,银制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