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音乐治疗的电影

音乐治疗的电影

发布时间:2023-01-02 06:37:26

Ⅰ 一部关于阉怜男高音的电影是什么

这部电影有好几种译名——《绝代妖姬》、《绝代艳姬》、《歌声魅影》、《魔声魅影》,《法拉内利》

电影《法里内利》在国内被翻译成“绝代妖姬”,描写的是18世纪意大利著名阉人歌手法里内利的故事,这个电影扯出音乐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在17和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中盛行使用阉人歌手,他们嗓音的音质柔韧而有光彩,保有童高音的音色。从蒙特威尔第到格鲁克的歌剧中,都有阉人男高音的角色。除法里内利,历史上著名的阉人歌手还有塞内西诺、卡法雷利、瓜达尼等,最后一位阉人歌手A.摩雷斯基活到1922年,并有唱片流传后世。

在当年,法里内利曾是亨德尔的劲敌波尔波拉的弟子,并参加过波尔波拉的歌剧团。影片主要情节集中在法里内利与亨德尔之间的恩怨,并贯穿着他与同胞哥哥之间爱恨交织的情感历程。

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古乐的复兴,假声男高音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歌剧中,这种歌手经过特殊的训练,在音色上能够基本达到阉人歌手的效果。著名的假声男高音有舒尔、拉金、鲍曼等。

不过《法里内利》中的阉人男高音唱段并没有单纯使用假声男高音,而是先将假声男高音拉金和女高音玛拉丝-古德列夫斯卡的演唱录制下来,再将其声音进行衔接和混合,便制作成了法里内利的歌声。这歌声既有女高音的华丽,又有男高音的力量,比单纯的假声男高音更接近阉人歌手的音色。

阉人歌手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不可忘记他们对歌剧发展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Ⅱ 心灵疗愈---《观影疗心》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看电影?

    知乎上,最多的话题就是电影话题,而随随便便一个话题都能有高达2135万的关注者。或许,在电影爱好者眼中,电影是人与人之间最默契的思想沟通方式。的确,没有什么是看一部电影不能解决的。

失恋了,闺蜜陪着看电影去;

恋爱了,看部电影作为仪式感;

压力大了,看点惊悚片解个压;

节日到了,请对方看部电影浪漫下;

求婚了,包个场让对方痛哭流涕……

甚至于,很多人在相亲时会以“对不起,你爱看恐怖片,我爱看爱情片”作为不合适的理由。

我想,电影之所以成为很多人娱乐生活的首选,关键在于它能够用故事情节拽出你身体里裹藏掩饰的情绪,让你或感动或愤怒或难过或笑尿。在乌黑的屏幕前,我们都可以卸下伪装,完成一次灵与肉的意淫。

能够满足大众这一情绪痛点的,绝对是好片;而有些片子,导演够拼命、剧情够夸张、情节够跌宕、人设够饱满,却被评为烂片,主要是烂在跟观众的情绪没有连接。

在对观众情绪需要的满足上,心理学电影从没有让大众失望过。

心理学电影,往往能够抓住个人成长的痛点,借故事中人物的转变来探寻人性的幽微。也正因此,多数的心理学电影都可以成为经典,永不过时。因为每个时代的人,都可以从中捕捉到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观影疗心》是张海音、施琪嘉、王浩威、岳晓东、李孟潮等10位心理学家联袂出版的新作。他们深度解读了对自己具有特殊意义的电影。如果把这本书简单理解为10部影评,那就太肤浅了。看似毫不相关的10部电影,在张海音等人的解读下,竟然呈现出一个人从缺爱、创伤、面对、处理、放下、升华的整个自我救赎的完整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了圣严法师留下的四它真言: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外在的伤、内在的痛,只有去面对、接纳,它才真的会成为过去,不再占据你的心。

1:缺爱:母爱缺失的人,一生都在找寻归属与依恋

婴儿都有婴儿香,这是生物学特征,有进化心理学的意义。婴儿要散发出体味,便于母亲确认自己。而母爱的缺失,会导致婴儿的体味无法散发出来。在心理学上,一个人有没有体味,象征着他是否存在。

根据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中,主人公格雷诺耶是母爱缺失的典范,他的母亲是鱼贩子,之前杀死了自己的四个刚出生的孩子,而本以为也会死的格雷诺耶却出乎意外地活了下来。他母亲因谋杀亲子被判死刑。

格雷诺耶在失去亲生母亲后,又被奶妈抛弃,在孤儿院长大的他受尽霸凌。这样长大的格雷诺耶是缺失母爱的。

李孟潮在《观影疗心》中提到,婴儿期的个体如果没能获得安全依恋,他的死本能会被激活,严重者会发展为“死亡母亲综合征”。很显然,格雷诺耶就属于此种情况。缺爱、饥渴的本能使他形成了这样的主客体信念:所有人对我都不具有意义。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实情感。

这种情感的隔离和激活的死本能会促使个体产生毁灭性占有欲。在电影中,体现为格雷诺耶对少女体味的欲望。他把夸大字体与理想型父母统统投射到少女体味上。

他的一生很短,因为对归属与依恋的找寻促使他一步步走向死亡。

《阿飞正传》中张国荣扮演的旭仔也是因母爱缺失而一生为了归属与安全依恋忙碌的典型。旭仔被生母遗弃,没有见过生母,而养母跟自己的关系又属于利益捆绑,这导致旭仔从没有享受过母爱。薛伟在书中说:一个没有真正获得过照顾的小孩,总要想办法与生育者建立关系,所以旭仔一直想办法与生母建立联结。在影片中,这表现为旭仔为之奋斗的一生——找到生母,被她看到。

旭仔的一生,一直在不断找寻归属和安全感,最终绝望至死。

2:创伤:遭遇过童年创伤的人,成年后注定爱无能

母爱的缺失是个体最常遭遇的童年创伤。但如果个体在其他替代客体上找到了亲生母亲无法给予的母爱和安全感,也不会给个体造成创伤。

可是,生命就是如此残忍。很多人不仅仅遭受到生母生父带给自己的抛弃和恐惧,还要在童年承受雪上加霜般的流离和孤苦。

格雷诺耶如是,阿飞如是。

心理学家张海音说:早年的心理矛盾,要么化解,有所成长;要么毁灭,导致心理固着。遭受童年创伤的个体,在成年后多年成为爱无能者。

《香水》中的格雷诺耶,因爱生恨,成为没有情感的绝对无能者:谁都不爱,包括自己。

《阿飞正传》中的旭仔,因归属感忙碌一生,成为情感无能者:跟任何女性的相处都建立不起信任感。

《心灵捕手》中的威尔被父母遗弃,并在多个寄养家庭间被扔来扔去,这种被遗弃的痛苦导致他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成为反社会人格:性格叛逆、惹是生非、情感隔离。

《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因童年冲突,产生心理固着,导致性心理障碍:即便成为大叔,依旧只爱少女和萝莉。

很多看过《洛丽塔》的人,都认为亨伯特是恋童癖。张海音的分析指出,亨伯特心理会严重固着,必然有其早年经历作为基础,可能是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中某些经历遗留下了心理冲突,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再现这个冲突,才引发了性心理障碍。

张海音说: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其实是一个成年人外表下隐藏的少男对少女的爱。

亨伯特的这种爱恋,正常吗?绝对的占有欲是很可怕的。与其说是正常,不如说是创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亨伯特存在强烈的俄狄浦斯冲突,他在成长中并没有练就分享情感的能力、妥协的能力和化解冲突的能力。当然,这种绝对的占有欲会反噬个体,像亨伯特,在毁灭自己的基础上达到爱的极致。

因冲突未得到解决,还会导致另一种爱无能的表现——功能性障碍,如《危险方法》里的萨宾娜。萨宾娜因4岁时父亲脱光自己衣服打自己屁股,而产生了尿失禁。这种快感泛化为被虐时的兴奋和刺激体验。岳晓东说:这种冲击性体验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拉扯,最终导致其情绪崩溃,发展为歇斯底里症。

3:面对:与情绪和解,消除对情绪的恐惧 

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潜意识需求。如若时光辜负了你的潜意识需求,你必会耗费余生百般补偿。不幸者,如格雷诺耶,如亨伯特,如阿飞,支离破碎,成为空洞的皮囊;幸运者,觉察到能量固着点,与创伤和解,迟些遇见真实的自己。

萨宾娜在荣格的帮助下,觉察到了自己对情绪的恐惧,并实现了认知调整,最后成为精神分析师。她是幸运的,圆满地解决了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

电影《杀死比尔》也是关于女主“俄狄浦斯情结”的故事。女主臣服于黑社会老大比尔,并怀上他的孩子。当随着女主的成熟和觉醒,她渴望于离开这种不健康的关系,寻求正常的生活。这是女主的觉醒和自觉成长,她觉察到了自己的内心冲突,并渴望解决。

冲突的解决,意味着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施琪嘉在《观影疗心》中提到:在中国的俄狄浦斯式叙事里,父母是不能死的,而孩子要死掉一次。这是中国式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式。

女主选择了自己生、比尔亡——为了找回自己,她杀死了比尔。这意味着她告别了过去,有了新的身份:成人的身份和母亲的身份。

情绪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这点在《盗梦空间》中体现尤为强烈。这部看了无数遍都看不懂的电影,让张沛超2万多字分析地相当透彻。《盗梦空间》其实讲了两个人的心理治疗之路:以主角柯布从妻子自杀中恢复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而小费舍先生克服对父亲的矛盾态度为辅线。

张沛超在书中分析道:所有梦境中穿越且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情绪。而让自己解脱的关键是与情绪和解,消除对情绪的恐惧。

影片中,柯布所恐惧的情绪是内疚感。不管在哪一层梦中,他始终感受到内疚,导致他无处可躲、无法解脱;而小费舍先生所恐惧的情绪是恨,通过恨来保持自己与父亲的联结,通过恨来延续父亲对自己的惩罚。

使柯布从内疚感中解脱、让小费舍从恨中解脱的途径是:与情绪和解,宽恕他人,宽恕自己,而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自己留一条生路。

4:处理:用情绪体验疗愈自己

处理,即疗愈。与情绪和解、不被情绪反噬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用情绪体验疗愈自己、成就自己。在这部书中,从《放牛班的春天》和《弗里达》两部电影中,可见一斑。

《放牛班的春天》借用音乐治疗,治愈了孩子的灵魂。这部电影中,教养院的孩子被公认为一生注定毫无价值毫无前途,这其实是社会层面的精神虐待,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创伤。

孩子对破坏性行为的热衷,其实是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恨、对自己没有归属感和自尊感的恨,这种恨如果滋长下去,会毁灭孩子的一生。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马修老师。马修老师通过对孩子情绪的觉察、共情,通过音乐与孩子建立深层联结,改变了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激发出孩子对美的追求。

国内音乐治疗学家高天说:每个人都有两面性,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至于你的天使一面还是恶魔一面被激活,成为天使还是恶魔,完全取决于你的生活、教育、环境。

马修通过音乐治疗的方式,潜移默化让孩子建立起自我价值感和成就动机,并产生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期待。这是对人心灵的改造。因此,音乐,挽救了这帮孩子。

弗里达则是用绘画治疗来治愈自己。弗里达一生坎坷:6岁患小儿麻痹症,18岁遭遇车祸导致盆骨断裂,经历了35次痛不欲生的手术,终生靠咖啡度日;丈夫迭戈整日寻欢作乐,还出轨自己的妹妹,甚至使自己流产。

种种疼痛,让弗里达倾注在了自己的画里,她将自己所有的痛苦用绘画表达出来,升华了自己情和性的压抑。

绘画治疗师孟沛欣解释到:绘画疗愈是我们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时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尤其是孤独、抑郁时,绘画可以成为孔的疗愈伙伴。

弗里达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通过把自己的一寸寸疼痛和痛苦一笔笔呈现出来,化解了伤痛,疗愈了自己。

5:放下:放“恨”一条生路,“爱”才有出路

佛说:只有放下,才是重生。要想放“爱”一条生路,就要放“恨”一条生路。

《盗梦空间》的导演安排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小费舍先生从父亲的死亡中重生,放下了对父亲的恨和耿耿于怀;柯布放下了对妻子死亡的执念,接纳了妻子已死这个事实,如梦初醒,获得了解脱,最终回归家庭,不再内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我们往往放不下的,是对事件和人的情绪。而我们无意识下,被情绪蒙蔽了理性,固执地待在自己建构的世界中。

张沛超说:要想放“爱”一条生路,就要放“恨”一条生路。放下对情绪的执着,实质上我们是在追求一个和解,借用和解所带来的强大的宽恕力,使你放开所恨之人,所恨之人也放开你。当所恨之人真的可以离开你时,你才会做回自己。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这种爱,是对自己真正的爱。

6: 升华:人最难的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人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在不断的觉知中实现的。著名心理学家王浩威在《观影疗心》中说: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给自己戴上“人格面具”,让别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而把不好的一面隐藏起来。这就像《一 一》这部电影开头所体现的一样,喜庆的婚宴、相敬如宾的夫妻、平静安然的家庭,这一切都是表演给外人看的。

当电影中的婆婆昏迷后,家中每个人需要跟婆婆讲话时,每个人的内心冲突便体现了出来。与其说,每个人跟“植物人”婆婆对话,倒不如说是自己跟自己对话。当每个人真诚去面对自己时,一个个崩溃了。

荣格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我们要不断正视自己的阴影,因为只有认识、了解和接受自己的阴影,才会找到新的力量,才能自在、真实地生活。很显然,我们大多数人都像剧中人一样,做不到真诚地直面自己。

直面自己,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自己的潜意识。

在《心灵捕手》中,心理学家肖恩对威尔的创伤治疗遭受了威尔潜意识的强大阻碍,张天布将此总结为:情感隔离、对攻击者认同、化被动为主动、投射性认同等。这些来在于潜意识的阻碍来屏蔽掉直面自己过程中出现的难以承受的痛苦情绪,使个体躲在自我厌恶的角落中。

一个人只有跟自己和解,才可以不受制于爱与恨的强大牵制,真实地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一个人的情绪,无非是爱或恨,而诚如张沛超所言:爱与恨,同根人生。爱是对恨的防御,而恨是对爱的防御。

爱和恨把一个人锁在自己的梦里,当一个人能够真实的面对自己,跟情绪和解了,也就不需要用爱来防御恨、用恨来防御爱了,这样,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Ⅲ 求一部以音乐治疗失忆的外国电影。一对老夫妇的儿子因为和父亲吵架离家出走,二十多年后儿子找回,然而却

《音乐永不停歇》

Ⅳ 大乐师为爱配乐为什么下架

没有下架。《大乐师为爱配乐》是由冯志强执导,郑中基、颜卓灵领衔主演的音乐爱情电影,于2018年3月1日在中国香港上映没有下架,截止2022年9月20日还能在网上查询到该电影。该片讲述了热爱作曲的追梦少女周子牧,有着过耳不忘的天赋。某天,她被小混混张存勇绑架,以勒索她的歌星男友。为了逃走,她以音乐治疗法治愈了张存勇的失眠症状,并以音乐导他向善,为他找到人生目标,将其改好的故事。

Ⅳ 音乐疗法对人有哪些好处

音乐是使用音响,以旋律、节奏、和声等表现手段表达人们对生活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情感与心境的一种艺术。
音乐对一些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如糖尿病、支气管炎、神经衰弱、腰背痛、失眠等有极好的治疗效果。
音乐可分为器乐和声乐。音乐疗法以器乐为多。悠扬悦耳的乐曲通过听觉进入人体,其节奏、和声能刺激脑神经系统,促使体内分泌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生化物质,如激素、酶类、乙酰胆碱等,具有愉悦身心、消除疲劳、减轻压力、降低血压、帮助消化、改善循环和增加血流量等作用,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功能。
婴幼儿常听音乐可促进智力发展。孕妇听音乐可以进行胎教,但一定要慎重选择经专家和技术监督部门鉴定合格的音乐带,以防胎儿的听觉等受到损坏。
根据国内外医学临床实验,一般认为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胃肠功能紊乱、疼痛、神经衰弱、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心理障碍等身心疾病以及不良情绪用音乐疗法有效。
但是,并非所有的音乐对人的健康都是有益的。有心理学家做过调查分析,发现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心情大都平静愉快,演奏现代风格乐曲的或是以此为主的乐队成员,一半以上的人脾气急躁、患有神经过敏症,还有人经常受失眠、头痛、耳痛和腹泻的折磨。国际噪声致聋标准为90分贝。据测定,摇滚乐的音量为90~110分贝,迪斯科乐为104~114分贝,交响乐一般在80分贝左右。耳科专家指出,整天播放强音响、快节奏、高刺激的音乐会造成感音性耳聋。
学者们还发现,尖声刺耳的音乐会使神经系统受到强烈刺激,甚至破坏心脏和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而经常欣赏浪漫派音乐的人性格开朗、思想活跃、反应敏锐、心理健康。所以,音乐疗法运用的都是经临床实验证明有疗效的音乐,一般以舞曲、协奏曲、交响曲等体裁的古典器乐曲为多,或某些经典电影音乐、古典音乐小品、民族的民间器乐曲等轻快、流利的轻音乐。

Ⅵ 一部韩国电视剧里面有个黄头发会指挥别人玩音乐有个胖子会说唱这部电影叫啥

《Monstar》,为韩国Mnet自2013年5月17日起每周五21:50播出的音乐电视剧,为Mnet自制的第一部电视剧,与tvN共同首播。[1] 《Monstar》是一部讲述了曾经受过伤害的一些10代青少年通过音乐治疗,慢慢回归正轨并健康成长的12集音乐电视剧,剧中主角们从音乐出发,建立爱、友情与梦想,将演绎出一段充满了温暖的感觉盛宴。由龙俊亨、河妍秀、姜河那主演

Ⅶ 和音乐治疗有关的电影求解

《音乐之声》(经典之作,要看三遍以上)、《修女也疯狂》(古典也流行)、《时光倒流70年》(多处用到肖邦的曲子)、《翠堤春晓》(施特劳斯的传记片)

Ⅷ 电影《喜丧》: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终老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影片一开始85岁的老奶奶去大门外抱玉米杆,外面是铺天盖地的鞭炮声。而他的孩子们正商量是要把她送去养老院。老人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手上忙活着在给重孙女做鸡毛毽子,一会祖孙两又唱起了歌谣。

养老院里大都是七老八十,无行动能力、孩子们又无力或者不想照管的老人,很多孩子把父母扔这,除了交钱,其他几乎不管了,可笑的是养老院里放的歌曲竟然是“爹娘的恩情比天大……”,算是反讽吧。里面的床位非常紧张,因此老奶奶住不进去,只能在各家轮流去住。

先是去了开着私家车、住着城里房子的三儿子家。穿着青色的旧时圆领袄襟子,粗布裤子,满头白发的老奶奶自然遭到了三儿媳的嫌弃。她带来的被褥儿媳直接让丈夫放在了储藏室,碗和筷子是和家里人分开放的,皮质沙发上她坐的那块专门铺了白色的布子,甚至老人走过的地方,儿媳都会多拖几遍。低眉顺眼的老奶奶在餐桌上完全插不上话,吃完饭只能坐在卧室里求菩萨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孙女平平一声不吭地去南方打工,愤怒的儿媳认为肯定是老奶奶和孙女说了什么,命老奶奶跪在自己面前,并大声质问。最终老人只能离开,去了二女儿家。临走时儿媳妇沉默不语,并无半点挽留。直接把老人用过的所有东西一把扔在了楼道里。那种深深的嫌弃,大概是忍无可忍。

二女儿是卖煎饼的,女婿开着个小卖部。因为要照顾老人,二女儿每天得早收摊一会,一来二去一天就要少挣几十块钱,况且家里还有个孙女和重孙女需要照顾,因此家境窘迫,女儿有天问:“娘,你想死吗?”

“不想死都得死。”老人说

“娘,你说临了临了,你咋得这个病,真是活受罪。”

老人只有唉声叹气,这是她最无奈的地方。

有次女婿被街边小混混骗走几千块钱,全家都很拮据,只能将老太太送回在村子教书的二儿子家。二儿媳是个胡搅蛮缠的泼妇,她一口咬定:“在谁家有病,归谁管。”三媳妇为了让自己轻松,也跟着帮腔。

二女儿顿时来气,大喊:“大哥大姐寄的钱呢?娘的钱、房子都给了你们,就得你们管。”

三儿媳也说:“对呀,钱呢?”

立马引起了战火,很快三家人打起来了。老奶奶只能又回到二女儿家。谁料,二女儿的女婿出了事故身亡,他们一家人更是落入了无边际的黑暗里。老人只能回到二儿子家,因为经常苦笑自己的命运,菩萨都被儿子摔了,更是经常要被儿媳责骂,最终被送到牛棚,可怜的老人第二天就服药自杀了。

她死后,丧礼里请来的乐团一会说书,一会跳起艳俗的舞蹈,人人都很高兴,尤其是她的儿女,都觉得如释重负,老人的离世对他们来说,是种解脱。

我立马想到了最近看的一档综艺节目《奇遇人生》,阿雅请来了毛不易来台湾做音乐治疗。那些慢慢凋零的老人,那些重残身障者,那些失智、患有唐氏综合征、甚至是植物人的他们,如何终老。从事公益的年轻人用音乐去带给老人欢乐,以音乐温暖生命。

里面有句旁白“让我们一起聆听,音乐如何安抚时间的洪水猛兽,看生命里老病的苦者如何在旋律中得到抚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人愿意将镜头对准那些凋零者,老人不是我们的过去,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如何对待他们,本质上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

中年人在育儿方面投入那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而在对待老人时,只希望他们不要给我们添麻烦。音乐疗法是一种尝试,我们应该在父母的养老方面有更多的探索,而不是顺其自然,到时再说。因为父母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最痛的痛是来不及。我们终其一生,最想得到的其实是父母的认可,而和父母建立更良好顺畅的关系,会让我们更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衰老,不惧怕。

Ⅸ 关于“美少女特工队”这部电影到底在讲神马东西

《出其不意》的故事设定在上世纪50年代,主角是一个叫做“Babydoll”的女孩,她被恶毒的继父送进了精神病院,还有5天就将做切除脑叶的手术。为了躲避现实中的痛苦,这个女孩为自己幻想了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积极的和同伴计划逃跑。她必须偷齐五样物件才能顺利逃出去,如果不抓紧的话,她很快会被一个卑鄙男子摧残。
该片剧本由扎克·辛德和Steve Shibuya共同创作,被形容为“爱丽斯手握机关枪梦游仙境”,其中掺杂了火龙、B-52轰炸机、妓院等很多看似毫不相干的元素。
阿曼达·塞弗里德将扮演女主角,如果其他几个女演员谈判顺利,那么凡妮莎·哈金斯会扮演“金发女”(Blondie)、阿比·考尼什将扮演“甜豆”(Sweet Pea)、伊万·雷切尔·伍德将扮演“火箭”(Rocket)、艾玛·斯通将扮演“琥珀”(Amber)。
--------------------------------------------------------------------------------------------------------
故事开头,讲的是女主角的母亲死亡,母亲把遗产留给了2个女儿,却一分都没有留给他们的继父,继父因此仇恨2个孩子;女主角被继父关在一个房间里,她爬了出去,打算会屋内救自己的妹妹,可是对于第一次拿枪的她原本打算开枪打死继父的,她却误杀了自己的妹妹.
她的继父因此得益,为了得到遗产,他把女主角送到精神病院,收买了精神病院的人让他们给女主角进行大脑前叶的切除手术,目的是为了让她忘记一切.可是会做这个手术的医生要5日后才能到来,因此女主角在这5日里幻想出了一个重获自由的故事!
她幻想着继父把自己送进的是高级妓院,5天后她要迎来她人生的第一个客人,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她要接受跳舞训练;在这里面她认识了其他4个女生,她想逃出去获得自由,其他4个女生听了她的计划后也加入了;每当女主角跳舞时都会进入她幻想出的另一个时间,她们5个人就是个特工队,和打游戏一样,要奋勇杀敌,然后音乐结束,她们的战争也会随之结束.
电影从头到尾压根就没放过这个女主角跳舞,我严重怀疑这个女主角不会跳舞所以用精彩的枪战场面代替.
她们要得到5样东西才能顺利逃出去,可是女主角只知道4样,她们五人死了三人,最后只剩下她与甜豆豆,她知道最后一样东西就是她自己,只有她引开其他保镖的注意,甜豆豆才能顺利逃出,获得自由,回到父母的身边,完成她们大家的心愿.
随着女主角的牺牲,故事回到精神病院,她已成功被切除了大脑前叶,医生很惊讶的是女主角的眼神与别的病人不一样,后来医生通知了女院长,女院长这时才知道有人冒签了自己名字让女主角切除大脑前叶,而女主角在精神病院的5日来惹了不少事...故事到这里大家才明白原来后面的故事是她幻想出来的,一开始还以为精神病院只是伪装的,实际是真的妓院呢!
故事的结尾,女主角被警察救了,可是她已经失去灵魂了,没有任何的表情与眼神;其实她依然生活在幻想里,她看到了甜豆豆逃到了汽车站,顺利的搭上了回家的汽车....这也许是女主角所渴望却无法实现的...
总结:这个电影很无聊,未看前有人说这个是端了激光枪的爱丽斯梦游仙镜,也有人说这个是美少女版的盗梦空间;其实看完后才知道它什么也不是,就连中文片名<美少女特工队>都谈不上,电影唯一出彩之处是整部电影制作的动画特技效果,与玩网游一样,画面精彩,所以我评论的3颗星有一颗星是给后期制作的人群的!
-------------------------------------------------------------------------------------
一个母亲过早离世,留下一双年幼的女儿由继父抚养。这个继父贪婪成性,一心想要谋夺家产,无奈妻子遗嘱写明财产都由女儿继承,于是继父恶从胆边生,意图强暴大女儿发泄怨气。大女儿为自保将继父推出门外,却不想继父将门反锁将魔爪伸向了更小的妹妹。情急之下,大女儿翻窗逃出赶去妹妹的房间援救,却失手将妹妹打死,自己也承受不了多重打击精神崩溃。继父将计就计,将大女儿送进精神病院,并谎称大女儿是精神病发作打死亲妹妹,要求医院以最高防备等级处理她——切除部分脑组织并加强监护。
大女儿在精神病院与其他同龄病友实现了精神沟通,尤其是在音乐疗法的时候,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她们商讨出一个逃离方案,并开始实施。因为她们是精神病人,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们以为自己逃离的并不是一个精神病医院,而是一个妓女集中营。因为她们奇特的心理活动和幻想能力,他们的整个行动也被自己想象成了利用舞蹈令人催眠进入各种奇幻战斗场面,从而完成任务的过程。期间,他们分别从不同渠道偷得了地图、打火机、刀和钥匙,也经历分裂和再团结,在刺伤了一名警卫(正好就是和她继父勾结的那个) 后,终于有一名女病人成功逃脱。大女儿则被医院工作人员发现带回,接受治疗,而另外几名一同逃跑的病人在逃跑过程中误伤致死。
被带回的大女儿难逃厄运,在继父和一名医院警卫的运作下被切除部分脑组织。尽管两名医生最终发现了这场骗局,但为时已晚,手术已不可逆转。所幸的是由于这场切除脑组织的骗局,继父和警卫相互勾结的事也被暴光,继父虽然当初没有被大女儿的枪打死,却也在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影片弘扬的是主旋律: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噱头的是美少女:凹凸身材,诱惑脸蛋,着装清凉,品种齐全,款款有型,必有一款适合你。模仿的是盗梦空间:层层深入,梦境不断。炒作的是特效:《木乃伊归来3》的雪人争斗,《龙珠》式的飞行器,还有各种动画片里常见的喷火龙。最后还加了点调料:寻找自我和本我,以及友情与牺牲。
好吧,建议喜欢吃东北乱炖或是大杂烩的童鞋去看看。如果你迷的是江南小菜,那还是算了吧。

Ⅹ 谁知道enya

恩雅传记

恩雅(Enya)原名Eithne Ni Bhraonain,生于1961年5月17日。童年在Gweedore 度过。Gweedore隶属爱尔兰西北部的Donegal郡,那片地区主要是爱尔兰语区。家中共有9个兄弟姐妹。除了排行中间的恩雅外,家中还有4个女孩和4个男孩。一家人在音乐方面获奖甚多,并闻名于爱尔兰传统音乐圈。

恩雅在学生时代学习钢琴演奏和古典音乐。她的三个兄弟姐妹: Máire Ní Bhraonáin (Mary Brennan), Ciarán ó Braonáin (Kieran Brennan) 和Pól ó Braonáin (Paul Brennan) 以及他们的两个舅舅: Pádraig ó Dugáin (Patrick Duggan) 和 Noel ó Dugáin (Noel Duggan)组成了一民谣乐队(起初乐队带些美国式音乐的味道,接着趋向于纯 正的爱尔兰风格,尽管受到爵士乐和其它诸如Pentangle音乐的影响)。乐队名称叫 Clannad,这是爱尔兰语“来自Gweedore的家庭(the family from Gweedore)”的缩写。 1980年,在乐队经纪人Fachtna O’Kelly建议下,恩雅成为乐队的一员,参与了乐队 的两张专辑(CrannUll和Fuaim)的录制。除了演唱之外,她还弹奏Wurlitzer电子钢琴及后来弹奏Prophet 5合成器。恩雅随Clannad在许多场合表演。直到1982年2月,在结束 了一次欧洲巡演之后,恩雅离开了乐队,没有人真正知道为什么。或许她厌倦了始终仅仅被视作小妹妹。

从那时起,恩雅住在都柏林北部的Artane,同Nicky Ryan和他的妻子:来自贝 尔法斯特的Roma Ryan住在一起。他们均和Clannad在某段时期有关系。Nicky Ryan曾 是乐队Planxty的音响工程师,后来,Clannad在成立时,他成了该乐队的音响工程师。1980年,他们的经纪人Fachtna O’Kelly负责了新乐队

恩雅在Clannad乐队-Fuaim

The Boomtown Rats的事务,因为 这个原因,Nicky便负责了Clannad的工作。Nicky家里建了个名为Aigle的录音室。在这个录音室中,Nicky制作了唱片,例如:Christy Moore的专辑Ordinary Man,恩雅参与 了这张专辑中3首歌曲的和声录制。

当然,也是Fachtna O’Kelly,在恩雅离开Clannad后,建议她投身于电影音 乐作曲。因此,1984年,恩雅开始了她首个重要任务。Roma Ryan把恩雅的一盒磁带 寄给了电影制片人David Puttnam,他当时已经因电影 Midnight Express, Chariots Of Fire 和Los Gritos Del Silencio而赢得了声誉。Puttnam要她为电影The Frog Prince制作带有20 世纪60年代感觉的梦幻而又有浪漫情怀的音乐。由于已经可以随意使用录音室,恩雅几乎在家里工作,摆弄着Roland Juno 60 合成器或者Kurzweil取样机,然后还加入钢琴演奏与演唱。Nicky Ryan把所有的东西 都录了下来,并帮她把音乐作品注入最终的形式。

下一个任务是为BBC工作。BBC当时打算为一部反映有着2700年历史的凯尔特文明的电视纪录片系列准备音乐。该电视系列片名为《凯尔特人》(The Celts)。音乐 作曲花了10个月。这部纪录片的音乐深受喜爱,以至于BBC决定发行一张单独录制的精选集,这张专辑在该电视纪录片放映之前发行,并简洁地用Enya作标题,唱片封套上仅仅很简单地提到这是电影原声音乐。在这张专辑中,恩雅几乎演奏了所有的乐器,有时候把多达80次嗓音叠加来制造出她的独特声音,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飘缈的嗓音,如梦幻一般而又迷人。在合成器的作用下,这张专辑描绘了一幅现代音乐风景,唤起了不同的音乐气氛:从Deireadh An Tuath的哀伤到令人关注的Boadicea,伴 随着令人目瞪口呆的原声录制嗓音。Nicky Ryan担当专辑的制作人,并兼音乐编排。 他的妻子Roma几乎包揽所有歌词,在极大程度上,这些歌词几乎听不见或无法理解,通过用拉丁语、威尔士或苏格兰的盖尔语演唱,歌词赋予了这些音乐转瞬即逝的特质。

Clannad乐队 -Banba

其他的音乐家只参与了其中三首歌曲的制作,每首一位音乐家。Patrick Halling是一位古典小提琴家,他常常在录音棚中为摇滚音乐人(例如 Jethro Tull 和 Steve Howe )演奏,他为最后一首乐曲增加了细微的差别。优秀的笛子演奏家 Liam óg O'Floinn (或Liam O'Flynn,他是Planxty乐队创始成员,并且是作曲家Shaun Davey的固 定合作者)吹奏了The Sun in the Stream的部分音乐。最后一位是吉它演奏家Arty McGlynn(他是Van Morrison乐队和Planxty乐队的前成员,目前是乐队Patrick Street的 成员)也相应地用他高雅华丽的演奏完成了该专辑中唯一一首歌词能听懂的歌曲:I Want Tomorrow--歌词是英语,而且唱得很清晰。而且,这首歌被选为单曲,并拍了音乐录影带(奇怪的提,录影中没听到吉它声)。

这张唱片随后在爱尔兰排行榜上上升到了第一位,这就成了恩雅在商业上起步的开始。她还与歌手 Sinéad O'Connor合作, 在Sinéad的专辑《狮子与眼镜蛇》(The Lion and The Cobra)的歌曲Never Get Old中朗诵了一篇短文。

恩雅与知名的跨国唱片公司WEA签约,她的第二张专辑《水印》(Watermark) 取得了彻底的成功。该专辑全球销量超过一千万张,在其中的单曲Orinoco Flow(英 国排行第一)的帮助下,《水印》在14个国家取得了白金销量。接着她靠《牧羊人的月亮》 (Shepherd Moons)重现了在全球的成功,该专辑令人惊讶地在美国Billboard排行 榜上待了199周,而且销量超过1千1百万张。

Brennan 一家

专辑Enya的新版本重新发行,名称改为《凯尔特人》(The Celts)。1995年,她 发行了另一张深受欢迎的专辑《树的回忆》(The Memory of Trees)。恩雅曾4次被提名 格莱美奖(Grammy Awards)并两次获“最佳新世纪音乐专辑”奖:1992年《牧羊人的 月亮》、1997年《树的回忆》。同时,在1997年,恩雅发行了一张合集《彩绘星空》 (Paint the Sky with Stars),其中包括了恩雅耳熟能详的歌曲和新加两首新歌:Paint the Sky with Stars 和Only If…。也在那一年,发行了A Box of Dreams,这一盒共有三张CD 和一本带插图小册子。三张CD分别被冠名为“海洋(Ocean)”、“云彩(Clouds)”、“繁星(Stars)”,它们包含了恩雅从1987年首张专辑起的音乐生涯中的歌曲。

这位音乐家的10年(1987~1997)间的其余时间则为不同的电影贡献原声音乐--在她回到录音室录制她5年来的首张专辑《雨过天晴》(A Day Without Rain)之前。对于 这张专辑,她说道:“标题名称指的是在某个特别宁静一天的心情,那天没有雨。爱尔兰一年四季多雨。很多日子里,除了下雨,还是下雨。然后有一天,太阳出来了。就在那时,我写下了标题音乐,因此,我还能拿别的什么来命名吗?”

恩雅的音乐也出现在很多脍炙人口的电影中,包括L.A.Story、Green Card、 Toys,TomCruise和Nicole Kidman的Far and Away,以及 Martin Scorcese 的《纯真年 代》(Age of Innocence)。新歌Only Time用在了由 Charlize Theron 和 Keanu Reeves 主演的Sweet November中。2001年,恩雅为《指环王 I 》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的原声音乐录制了两首全新歌曲:Aniron (Aragorn和Arwen的主 题曲)和May It Be。

恩雅参加过商业演出,并且为教皇、瑞典国王和英国女王做过表演,不过这些演出是把她歌曲的录音重放--当她本人在弹奏并且可能独自一人演唱时,而不是真正的现场表演。“这真的是件大事”,恩雅在谈到现场表演时说道。“一开始,我们谈到会在明年,尝试着至少做一个电视特辑演出,譬如,设在大教堂内或者某个容纳较少人的地方--编管弦乐曲、有唱诗班。去那样尝试也许是异想天开。你无法仿效同样的声音,不过,确实可以翻版成现场演出。我们都对那样做有信心。”

2002年,恩雅的“May It Be”获得金球奖(Golden Globe) 和奥斯卡(Oscar) 的 “最佳原创歌曲”(Best Original Song)提名。同时A Day without Rain 赢得一座新的格 莱美“最佳新世纪 专辑”奖;三项世界音乐奖(World Music Awards): “最畅销女 艺人” ( Best-selling Female Artist)、“最畅销新世纪音乐艺人”(Best-selling New Age Artist) 以及 “最畅销爱尔兰艺人”(Best-selling Irish Artist),歌曲Only Time 在德国回 声奖 (Echo Awards)上捧得“最佳流行 -摇滚单曲”…

2002年11月19日,为标志着恩雅最新成功音乐生涯,WEA发行了一套恩雅音 乐生涯的回顾合集,名位Only Time-The Collection。这套合集收录了恩雅从1986年的 《凯尔特人》到奥斯卡提名的《指环王 I》插曲May It Be-这首歌是该片导演Peter Jackson个人邀请恩雅为此片演唱。合集中收入了恩雅最喜欢的歌曲,包括主打单曲: Orinoco Flow,Book of Days,Caribbean Blue,Anywhere Is和Only Time。 另外, 该 合集还收录了一些恩雅以前从未放进她专辑中的歌曲。它们是Eclipse,Isobella,
Song of the Sandman (摇篮曲),Willows on the Water,May It Be 和Oiche Chiuin (平 安夜),这首歌第一次播放是在1996年的BBC 1的节目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

尽管恩雅面对媒体与大众,不过以她名字发行的音乐是三位成员共同协作的成果:恩雅包揽所有演唱、作曲和演奏;Nicky Ryan是恩雅的制作人、音响工程师兼 音乐编排;Nicky的妻子Roma负责歌曲填词。恩雅以前表示过,失去三位中的任何一人,“恩雅”就不会存在。

阅读全文

与音乐治疗的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神秘世界历险记大电影1 浏览:676
4k资源电影 浏览:132
二战电影战争与回想 浏览:388
电影五鼠闹东京在哪里拍摄 浏览:964
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真实经历 浏览:686
免费看永无止境电影 浏览:462
两把半圆刀是什么电影 浏览:537
两个哥斯拉的电影天堂 浏览:924
电影鬼胎手机免费看 浏览:744
爱情来的时候微电影 浏览:541
电影2020下架的在哪里看 浏览:876
播放动作战争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947
记得我电影完整版观看西瓜 浏览:676
做个电影网站APP 浏览:827
ck手机电影网伦理 浏览:292
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改为反问句怎么写 浏览:405
世界公认十大感人励志电影 浏览:534
关于怪兽的一系列恐怖电影 浏览:939
手机拍摄电影特效软件 浏览:119
黑街主题歌的电影 浏览: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