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音乐之声>中的上校扮演者现在怎样了
楼上说得对,还在演戏
中文名: 克里斯托弗·普鲁默
英文名: Christopher Plummer
性 别: 男
生 日: 1927-12-13
角 色:演员
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市。是位舞台出身的名演员。早年,他在加拿大的某一个业余剧团里,学习演技,而后才到百老汇谋求发展,不久因伦敦方面行情看涨,乃转至英国舞台演莎士比亚名剧,如此辗转多年,在汇集各地的名气后,1968年,始发表《女伶心愿》,踏入电影界。1964年,他与茱丽安德鲁斯合演的《真善美》,使他一夜间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国际明星。1988年被纽约艺评人推举为名人剧院永久名誉会员。
演员作品
Closing the Ring (2007)
《内部人士》Inside Man (2006)
The Lake House AS …… Louis Burnham (2006)
Man in the Chair AS …… Flash Madden (attached) (2006)
征婚广告 Must Love Dogs (2005)
黑暗 Darkness (2005)
国家宝藏 National Treasure (2004)
凛冽庄园 Cold Creek Manor (2003)
Gospel of John, The (2003)
记者的良心 Full Disclosure (2002)
阿拉若山 Ararat (2002)
美丽心灵 Beautiful Mind, A (2001)
On Golden Pond (2001)
神鬼大法师 Possessed (2000)
隐秘日程 Hidden Agenda (1999)
The Clown at Midnight (1999)
局内人 Insider, The (1999)
Winchell (1998)
Blackheart (1998)
小猪乖乖 Babe: Pig in the City (1998)
Skeletons (1997)
Harrison Bergeron (1995)
热泪伤痕 Dolores Claiborne (1995)
狼人 Wolf (1994)
凯瑟琳女皇 Young Catherine (1991)
Where the Heart Is (1990)
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 L' (1988)
法网 Dragnet (1987)
山庄奇缘 Hazard of Hearts, A (1987)
魔域煞星 Dreamscape (1984)
荆棘鸟 "The Thorn Birds" (1983)
超级特务 Eyewitness (1981)
暗杀指令 Amateur, The (1981)
时光倒流七十年 Somewhere in Time (1980)
午夜追杀 Murder by Decree (1979)
汉诺瓦街 Hanover Street (1979)
伪善者 Silent Partner (1978)
血染长天少壮魂 Aces High (1976)
军法大审 Conct Unbecoming (1975)
粉红豹系列:妙探长巧取粉红豹 Return of the Pink Panther, The (1975)
霸王铁金刚 Man Who Would Be King, The (1975)
滑铁卢战役 Waterloo (1970)
太阳之战 Royal Hunt of the Sun, The (1969)
双重特工 Triple Cross (1967)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春花秋月奈何天 Inside Daisy Clover (1965)
罗马帝国沦亡录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1964)
战国春秋 Stage Struck (1958)
B. 我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
【片名】The Sound of Music 【译名】音乐之声 【年代】1965 【国家】美国 【片长】174 Mins 【类别】音乐剧
剧情简介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 音乐之声剧照
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的女院长(Mother Abbess)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玛丽亚)、Maria(修女们)) 玛丽亚到达冯·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丽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师离开的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本段插曲:I Have Confidence(玛丽亚)) 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丽莎和罗夫)、My Favourite Things(玛丽亚)、Do-Re-Mi(玛丽亚和孩子们)) 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Uncle Max)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埃尔莎·施瑞德男爵夫人(Baroness Elsa Schraeder)。上校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玛丽亚还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一场木偶戏,上校为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了。(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 Reprise(孩子们、The Lonely Goatherd (玛丽亚和孩子们)、Edelweiss(上校和丽莎)) 几天之后,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孩子们在舞会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会中,玛丽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又译:兰德勒)”(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过来和玛丽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当晚,她劝玛丽亚回修道院。玛丽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陷越深,于是,她悄悄地离开了。 (本段插曲:So Long, Farewell(孩子们)) 玛丽亚走了之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他们更加难过。他们到修道院找玛丽亚却没能见到她。玛丽亚向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长告诉她要有鼓起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于是,玛丽亚回到冯·特拉普家里。 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本段插曲:Climb Ev'ry Mountain(院长)、My Favourite Things Reprise(孩子们)、Something Good(玛丽亚和上校)、Maria Reprise(修女们)) 音乐之声电影剧照(20张)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连大女儿丽莎深爱的小伙子罗夫也成了纳粹。当他们赶回萨尔茨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在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绒花》。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eprise(玛丽亚和丽莎)、Do-Re-Mi Reprise(玛丽亚、上校和孩子们)、Edelweiss Reprise(玛丽亚、上校和孩子们)、So Long, Farewell Reprise(玛丽亚、上校和孩子们))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逃离演出现场,纳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本段插曲:Climb Ev'ry Mountain Reprise(修女们)) 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电影《音乐之声》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
C. 春节休息:练字、看电影——经典影片《音乐之声》
七个熊孩子、七个金刚葫芦娃,可怜他们没了妈!
七个年龄跨度很大的孩子,他们的爸爸、这位海军上校,用训练士兵的方式来管教自己的孩子,在家也要求家庭教师,搬用军事管理的全套方法,为的是让孩子们循规蹈矩!
七个孩子出身上流社会家庭,但孩子自有孩子的天性,孩子自有孩子的快乐,为了吸引父亲的注意,看他们怎样恶作剧自己的家庭教师?
七个孩子齐上阵,看他们怎样气走即将成为自己后妈的男爵夫人!
七个孩子当红娘,看他们怎样把修女变成了自己的继母!
看修女妈妈和舰长爸爸怎样召唤七个金刚葫芦娃?我真是醉了!也真是乐了!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丽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丽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音乐之声》 又名《仙乐飘飘处处闻》,是一部人们喜闻乐见的美国优秀音乐片。它原是百老汇舞台上作为保留节目的音乐剧,后由罗伯特·怀斯改编成电影。
中文名: 音乐之声
外文名: The Sound of Music
类型: 音乐片
出品公司: 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当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循规蹈矩时,爱与音乐的感染力,就是一剂灵丹妙药。电影《音乐之声》,就是这样一个温馨而美妙的故事。
在1938年奥地利萨尔兹萨的阿尔卑斯山下,经常能听到一阵阵的天籁之音,美妙动听宛若生命的赞歌。歌声里,仿佛能听到春天的颜色、流水的声音、大自然的欢唱、祖国的温暖、自由的美好。这是一部超治愈的电影,每首插曲都能唤醒你的耳朵、震撼你的灵魂、惊觉你的爱、让心灵靠得更近……
音乐是这部影片的灵魂,它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片子在音乐声中拉开帷幕,又在音乐声中收场,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延伸,无论是玛利亚的自然奔放、还是孩子们的活泼欢快、或是上校的深沉优雅、亦或热爱音乐的奥地利人民,都是发自于一颗颗爱的心灵——音乐之声,是真正的爱之声。
《音乐之声》上映之后,获得了一致交口称赞:影片集真善美于一身,是献给人类灵魂的礼物,是永不褪色的温暖与感动。
剧情简介:
影片真实地反映了1938年纳粹阴影统治下的奥地利的社会现实。剧情说的是一个退役的海军上校,名叫冯·特拉普,妻子前几年死了,膝下有七个子女,特拉普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但教育并不得法,弄得父子关系很不融洽。一天,修道院的院长派见习修女玛丽亚去当冯·特拉普的家庭教师。玛丽亚外表平凡,非常孱弱,但她的教育方法跟主人明显不同。她同孩子们的关系犹如母女一般。
特拉普目睹这一切,很受感动,对玛丽亚不仅信赖,而且产生了好感,最后决定娶她为妻。当时,奥地利正被并入德国的版图,纳粹军部强迫特拉普去海军服役,但他予以拒绝,眼看就要被捕,正在此刻,忽然当地要举行一次民歌比赛,玛丽亚把特拉普家组成一个合唱团去参加演出。演出结束后,玛丽亚她们趁授奖的空隙,悄悄地溜出剧场,躲到修道院内。最后,特拉普一家翻越阿尔卑斯山脉,逃到了瑞士境内。
《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其中有很多感动人心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从题材上看,这部电影的形式类似于音乐剧,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部描写音乐的电影。电影中很少出现像这部电影这样大量出现音乐的,更多的是体现人物的感情。更贴近生活的电影,更能流露出情感。
这部电影采用独特的方式,使用音乐来表达情感,使用音乐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这部电影给人一种新鲜感,同时又能做到情感的充分流露,在独特的社会背景下也具有一些讽刺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感动人心的地方,勇敢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
从电影细节方面,也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在玛利亚与舰长孩子们的相处过程中,虽然开始被捉弄,但是她并不嫌弃这群孩子们。她教他们唱歌,用自己的真心感动他们。
这映射了社会中的一些叛逆现象,我们不要一味地处罚,更要拥有一颗包容的心。在影片的最后,舰长遭到纳粹分子的追捕,劳夫并未开枪打死舰长,可见劳夫内心的善良。修女们为舰长一家提供汽车,在纳粹追捕的车子上做手脚,这些都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对于当时的影响很大,它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感动的不光是这部电影的剧情,更多的是这是一部揭露现实的电影。揭露现实的电影一般都比较沉重,但是这部电影却给我们比较美好的结局。
欢快的旋律比悲壮的音乐更能激起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更能指导人们向美好的未来迈进。《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演出了人们的心声,只希望和平安宁的生活。男爵夫人的放手,不光是成全舰长与玛利亚的爱情,更是对自己的放手。她渴望寻找自己,做自己内心真正乐意做的事情。这同样是那个时代人们所希望的,能够做回自己。
《音乐之声》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它对后世的影响,历久弥新。
《音乐之声》中的“声”不光是唱歌演奏发出的声音,而是对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出声明。电影中舰长一家最后参加音乐会,调动了与会现场的气氛,更是让观众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告诉我们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勇于为自己发声。这种做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至关重要的。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暗示了在经历困难和挫折之后,终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音乐之声》令人感动的不光是情节,更是这部电影的内涵。做自己,乐观积极地面对自己。
最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音乐之声》改编自同名音乐剧,所以,饰演男主角海军上校的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又能唱,又能跳,又能演。而且,他是一位极其优秀的人,拥有古典的举止、自嘲的幽默和动人的语言,深爱并尊重着他的演员职业,且获得过奥斯卡奖。他的演艺生涯长达75年,出演过100多部电影。
对现在年轻的观众来说,2019年的黑色幽默喜剧《利刃出鞘》可能是他们对老爷子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影。他在电影中饰演离奇自杀的富豪小说家哈兰·斯隆比,虽然戏份不多,但以90岁高龄出演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他1929年出生于加拿大,热爱表演的他早年在加拿大一个业余剧团学习演戏。1954年,他到百老汇表演舞台剧,后来又至英国出演莎士比亚名剧。1958年,29岁的克里斯托弗通过《战国春秋》正式踏入电影界,打拼多年后,1965年他终于凭《音乐之声》一夜成名,蜚声国际。
他凭借扮演电影《最后一站》中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形象叩响奥斯卡的门。2012年,克里斯托弗凭借《初学者》中的父亲再次入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并成功斩获小金人。这年,82岁的他成为史上年龄最大的奥斯卡得主。
演了一辈子戏,老爷子的眼界和胸襟也不是普通人可以达到的。
一生都奉献给了演艺事业,老爷子的专业能力已经不需要执着于奥斯卡的证明。应该说,奥斯卡最后能赶得及将奖项授予老爷子,也是奥斯卡的荣幸。
2021年2月5日,91岁的老爷子克里斯托弗·普卢默走了,如今看来,他带走的岂止是一个电影时代,全世界电影圈都在心里留下了一声叹息。
D. 你怎么看待《音乐之声》中上校出逃的戏份
《音乐之声》背景设定在1938年,描述阿尔卑斯山上修道院修女玛丽亚违反院规,被派到单亲的海军上校崔普家里,担任7个小孩的家教,她和上校坠入爱河,一家九口历经千惊万险逃离纳粹魔掌,1966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奖,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歌舞片之一。
据外媒报道,在这部经典影片中饰演二女儿的演员希瑟·孟席斯·乌尔里希(Heather Menzies)因脑癌在平安夜去世,享年68岁。希瑟的儿子确认了母亲去世的消息:“她是一位演员、芭蕾舞者,也是一位极度热爱生活的人。她四周前确诊脑癌晚期,但她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生,最终没有伤痛地在晚上7点22分离开了这个世界。”
E. 《音乐之声》男主普卢默去世,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据报道,好莱坞传奇男星、演员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于当地时间2月5日在其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是一位非常传奇的演员,他古典的举止、自嘲的幽默感以及生动的音乐语言,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最经典的角色就是《音乐之声》里的上校了,给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觉。后来他又出演了《美丽心灵》《飞屋环游记》《龙纹身的女孩》等等,最近的一部电影是《利刃出鞘》,在里面的表演也让人十分难忘。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老人的离世我们深感惋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作品却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F. 《音乐之声》:玛丽亚带来音乐之声,而上校却为音乐赋予了灵魂
我最早看到《音乐之声》尚在上小学没多久的时候,学校统一为我们播放了这个电影,距今已有十多年。年幼的我们尚不知情爱,不知二战的残酷,也不知爱国者为正义的信念,可以说仅仅是看热闹。但是正是这一首《雪绒花》,尽管过去十多年,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情不自禁地轻轻哼唱,可以说,这是音乐的力量,不枉”音乐之声“之名。
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伴随着轻柔的曲调,浅声吟唱,描绘出雪绒花圣洁美丽,能让心灵重归于平静的形象。正是这么一首描绘雪绒花的民谣,依旧是用它那柔美的曲调,却话锋一转,愿你永远守护我的家乡,饱含了多少人深深的依恋与忧伤之情。
这部《音乐之声》是一部在电影界中,算得上历史非常悠久的一部电影,从1965年3月29日于英国上映以来,历经近55年,从来都不曾失去它的魅力。以我个人来说,《音乐之声》十多年前看过一遍,可现在,仍然抑制不住自己去重新欣赏,并且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即使你并不曾看过这个电影,但是当你听到电影中的歌曲时,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雪绒花》也正是其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分的音乐电影,由罗伯特·怀斯执导。这部经典巨作曾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5项大奖,总共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获得一致好评。我想,之所以《音乐之声》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的关键,就在于 影片所要表达出的感情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共情的,特别是经历了二战的人民 ,对于这个电影更是感触很深,每到情深处,更是抑制不住情绪,潸然而下。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音乐之声运用了数目高达26首,总时长占全片46%的乐曲,全面深刻的将深刻的爱藏于音乐之间。 父亲对子女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对祖国的无限留恋等等情感掺杂在一起,一定要到影片中去细细感悟。
我曾一度认为音乐之声的核心人物是玛丽亚,甚至知道你看到电影的三分之二也仍会这么觉得。但是,当你坚持看到最后就会发现,音乐之声的核心人物不仅仅是玛丽亚,上校也是整部剧的灵魂所在。诚然,玛丽亚的积极,乐观,开朗,热爱音乐感染了上校先生一家人,让从小缺乏爱且顽皮的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可以说,玛丽亚带来了音乐之声。 可是音乐之声在上校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他将音乐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是对亡妻的哀思,对命运的迷茫,对爱人的愧疚以及对祖国无限的爱。
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它可以说的东西有太多,比如优秀的歌曲,动人的剧情,丰满的人物塑造。今天,我想着重谈谈电影中对于两位主人公玛丽亚和上校的形象塑造,因为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与实际表现,决定了整个电影的思想内涵。
作为整个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玛丽亚的活泼与不拘一格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剧中,最先出现的场景就是崇山峻岭,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高低起伏的山峦上郁郁葱葱,伴随着镜头由远及近,导演通过景情相融的方式,使玛丽亚的歌声和身处的广阔背景结合在一起。这是整个影片的开端,也是音乐的开端,虽然没有一句话去独白,仅仅是以歌声去传递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却将玛丽亚的性格一览无余,一下子使观众感受到玛丽亚人物形象所透露出的真实感。
正如片首玛丽亚在群山之间放声歌唱,却苦了修道院中的一众修女,经常找不到人。这天,一位修女怎么也找不到玛丽亚,于是报告给了院长,院长几位德高望重的修女讨论了玛丽亚,给玛丽亚的评价都是她可以给人们带来欢笑,却不适合做一名合格的修女。因为按照基督教义,信徒的一生应该侍奉上帝,作为一名修女,亦是如此。可是玛丽亚作为一个见习修女,按规定不可以唱歌,而是应该留在院中祷告。按照几个老资格修女看来,玛丽亚的行为明显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
正当几位修女们探讨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玛丽亚风风火火地从门外冲了进来,于是就有了院长和玛丽亚谈话的情节。玛丽亚告诉院长,一方面,她抑制不住自己走到大自然中,感受那一草一木,山峦叠嶂,用歌声去赞美大自然,甚至抑制不了自己说话的欲望;可另一方面,她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不应该做的。这个时候的玛丽亚陷入了她的本心与她所理解的教义精神相矛盾的局面。此时,院长要求她去上校的家中去作为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在影片的最初部分的矛盾就是每个人心中对于基督精神的理解。众修女认为基督精神就是要循规蹈矩,完成一个修女应该完成的功课,甚至主人公玛丽亚也是这样认为的,才会导致自己的内心受到对大自然的向往的本心备受规则的煎熬。尽管如此,玛丽亚仍然遵循了内心,她发自内心对上帝虔诚,但也坚持要遵循自己心中所想。其实,我认为,不管是玛丽亚表现出的保持初心,或是院长对玛丽亚的宽容与引导,都是基督精神的最好体现,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个优秀的母亲所需要的品质有很多,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做父母居然不用通过任何考试。从中,我们可见父母对于孩子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优秀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继承其父母的意志,而上校家的孩子正是他们父亲教育方式的最好写照。在玛丽亚第一面见到这些孩子们的时候就大吃一惊,孩子们居然被他们的父亲训练得像士兵一样排着队,踏着步。可以说上校将孩子们直接当成士兵要求的,每天的所有时间必须按照他所设计的那样,井然有序。
看到这一幕,不禁让人莞尔一笑,想起了电影《囧妈》中的经典台词:
其实不仅是中国家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影片讲述的奥地利上校家庭也是存在这个问题。母亲早逝,只留下一群孩子和一个沉浸在悲伤中的父亲。父亲因母亲之死封闭内心,他让子女按照他的意思生活,不让屋子里有欢声笑语,实际上是避免自己触景生情,是一种逃避行为。
只是从孩子们到上校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玛丽亚的到来这种情况才开始改善。 最能体现玛丽亚不同于上校,尊重孩子的情节就在于玛丽亚坚持不用口哨呼唤孩子们,因为在她看来,口哨是用来唤动物的,而不应该是孩子们。小小的细节体现出的是玛丽亚对孩子们的态度是以一种平视的态度,将他们真正看成一群具有思想,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的。
最能体现出玛丽亚母性光辉的是对于孩子们报以宽容和关心,对于长期缺乏母爱的孩子们无异于长期干枯的心灵迎来了一场甘霖。 大女儿丽莎已经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与送信员劳夫私下里背着父亲在谈恋爱。她这天与劳夫幽会结束后从窗户翻进来的时候,不巧被玛丽亚撞见。玛丽亚不同于上校,一眼就看出来丽莎的情况,她并没有选择去告密,而是叫她赶紧把衣服洗了以免被人发现。
雷雨夜帮了玛丽亚大忙,也许是因为长期缺乏关心,孩子们特别惧怕雷声,纷纷跑到玛丽亚的房间。玛丽亚和孩子们开着玩笑,一起唱着歌,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 玛丽亚所展现出的母性的光辉,让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母爱。这种爱,伟大而平凡,如润物春雨,似拂面和风;有一份情,无私而博大,绵绵不断,情谊深长,永远都是不求回报,无私的付出。
正如李斯特所说的那样,音乐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感受,身体里的空气,血液,生来就有。不必多说,也不必做什么,当音乐响起,一下子豁然开朗。趁着上校去维也纳的时候,玛丽亚带着孩子们外出郊游了,丝毫不在意上校的吩咐。她带着孩子们穿过田野,走过麦田,趟过小溪,去感受大自然的风,大自然的雨,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的云,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他们来到玛丽亚平日里来到的山坡,风轻轻地吹着,女孩子们在聊天,男孩子们在玩球玩得不亦乐乎。
玛丽亚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恶作剧呢?孩子们告诉玛丽亚,他们只是想引起父亲的注意。玛丽亚一下子就决定了要帮助这些孩子,去教他们音乐,从最简单的“哆瑞咪发梭拉西”教起。为了方便孩子们记忆,她还编了一首曲子,正是影片中的这首曲子,成了如今脍炙人口的《哆来咪》。
音乐,多么美妙的一个词汇!不分语言,不分身份,不分性别,七个音符的组合就能汇集成一首美妙的曲子。孩子,是这世界上最纯洁的代表。当音乐遇到了孩子们,那就是天籁!拥有音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宝贵的财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正如海伦所说的那样:“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玛丽亚,正是通过音乐的力量勾起了孩子们压抑已久的,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与探索心,让孩子们在享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当中找到自我价值。
在我看来,上校将音乐之声诠释得更为深刻,是他真正去赋予了音乐灵魂与力量。在前半影片中,上校一直是以一种生人勿近的态度待人的,对孩子们也是以军事化管理的理念。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就是一个古板,严肃而又冷漠的海军上校,可是当你细细去品味上校的一些细节,我们不难发现 上校在冷峻外表的背后,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深沉而又伟大的爱。
影片中所有的歌曲,《雪绒花》是其中最忧伤的歌曲。相比于其他歌曲大多数是由玛丽亚教孩子们所唱的,往往以欢快积极的旋律为主基调,《雪绒花》是影片中由上校演绎的一首曲子,并且上校几乎仅唱了这首曲子。 上校在全剧中一共唱过《雪绒花》两次,可是这两次相同的演唱,却饱含了他完全不同的情感。前者迷茫而哀思,后者悲伤而坚定。两次演唱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其实正是上校的成长。
我们不妨从上校两次歌唱《雪绒花》的前因后果以及思想感情探索他的心路历程。
玛丽亚刚到上校家当家庭教师时,上校去维也纳找男爵夫人,要求玛丽亚看住孩子们。可是玛丽亚在上校走了之后,带孩子们出去郊游并教会他们唱歌,希望孩子们可以在男爵夫人到来的时候表演歌剧欢迎男爵夫人。不巧的是上校提前回到了家,看着玛丽亚和孩子们弄得一身脏,还掉到了水里,一时间怒不可遏。玛丽亚在关于孩子教育方面与上校激烈争吵,他一气之下让玛丽亚卷铺盖走人。可就在这时,屋子里传来了孩子们的声音,这些孩子们正在用玛丽亚教给他们的歌曲去欢迎男爵夫人。
这是影片中非常经典的一段,上校在听到歌声后,那刚刚还对玛利亚怒目而视的眼光,一下子转为听到歌声时的疑惑,再转为知道这竟是孩子们的歌声时的惊讶,再到当他快步走到客厅时亲眼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温柔和慈祥,和孩子们一起唱了起来。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上校和孩子们唱歌的时候, 他的眼中含着氤氲,这是在妻子去世之后再也不曾听到的歌声了!他的目光满怀深情,却又暗藏着哀思,仿佛在追忆着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光,让观者无不感受到他眼中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痛苦。 这正是在这次机会,上校真正改变了对玛丽亚的看法。
在当天晚上,上校在影片中第一次歌唱了《雪绒花》,孩子们和玛丽亚一致请求他唱一首,他这才接过吉他。当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结尾:“永远守护我的家乡”的时候,他的眼神迷离了,望向远方,他一定是回忆起了与妻子和孩子们曾经快乐的生活。
可是当我们细细品味上校的目光的时候,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就能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20世纪30年代,正处希特勒大举入侵同化奥地利,整个国家处在将要沦落在德国纳粹的黑暗统治前夕。在希特勒高压政策的威胁下,奥地利同意了与德国合并。整个国家名存实亡,我想,此时的上校眼中,更多的还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前途的迷茫。或许,这正是古人所说的那种亡国恨吧。
上校和玛丽亚最终发现了彼此才是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可就在他们度完蜜月归来的时候,奥地利的局势已经变得非常严峻,到处都是德国人的军队和纳粹分子。表面上的和平合并其实暗流汹涌,只是掩饰纳粹吞并奥地利的掩饰。为了加强统治,纳粹要求权贵们的家中应挂上纳粹党旗。尽管大多数人不情愿,但是迫于纳粹的高压政策,几乎所有的人都屈服了这一辱国的要求。只有上校一家除外,上校不允许家中挂有纳粹的党旗, 在他回到家中的时候,看到朋友麦斯为了保护他挂上的纳粹旗时,一把将其拽下并撕成两半。 其实,上校对国家的爱远不仅如此,而是从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能体现出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对于别人说德国非常敏感,在德奥合并的大背景下,人人自危而不敢以奥地利人自居,可上校敢。即使是朋友麦斯试图说服他接受德奥合并的现实,上校也不顾情面,怒不可遏。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才有了上校第二次歌唱《雪绒花》的契机。柏林给上校来电,要求他到德国的海军基地任职,家人也要处于纳粹的监督之下,这在一向爱国的上校看来是绝不可能会答应的事情。可是纳粹势大, 倘若不答应,妻子和孩子恐怕都不能保住性命,于是上校决定带着一家人出逃。 就在上校一家人准备逃出祖国的晚上,当他们刚一出门,就发现已经被德军包围。情急之下,上校以音乐会为借口,带孩子们去参加音乐会。纳粹一直强调德奥和平合并,为了给别人营造奥地利一切都没有改变的错觉,一时间也不好拒绝,只能同意了这一要求。
第二次歌唱《雪绒花》是整个影片的高潮,爱国的情绪达到了顶峰,每当看到这段都不禁热泪盈眶。正如他所说的:“这是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唱到一半的时候,上校已经哽咽了,无法继续下去,妻子玛丽亚带着孩子们接着唱了下去。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顶峰,尽管场上的纳粹虎视眈眈,所有的奥地利人都和上校一家高声地歌唱了起来。
雪绒花,雪绒花,今晚我就要离去,愿你永远守护我的家乡......
雪绒花其实寄托的正是战争年代,在德国纳粹的黑暗阴影下,勇敢爱国者宁死不屈的决心。它饱含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人民对国家的忠诚等各种复杂情绪。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决定了整个影片的感情基调,前半段轻快明亮,而后半段深沉忧伤。可以说玛丽亚为这个家庭带来了音乐之声,而整个家庭给所有奥地利人诠释了音乐之魂。
一部优秀的电影所包含的优秀特质是方方面面的,以上以根据两位主人公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实际上,电影中对于人物的塑造有很多,比如说修道院修女的成长,男爵夫人与上校的交往,麦斯在整个大环境下,其实是大多数奥地利上层阶级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对纳粹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却又想保全自身的心理。还有处在社会中下层阶级的劳夫,又代表了小人物在黑暗大势来临时的抉择。因此,影片虽然说的是上校一家,可是实际上却是20世纪30年代整个奥地利社会的缩影。
与战争片相比,这部电影是如此的温婉明亮却又直击心灵深处,我强烈推荐《音乐之声》!
G. 《音乐之声》男主角冯·特拉普上校家中去世,你对此人了解多少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生平事迹
普卢默的一生,几乎获得过所有大家熟悉的电影界大奖
奥斯卡、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英国电影学院奖、艾美奖、托尼奖等等。在2010年、2012年、2018年,普卢默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2012年,普卢默凭借《初学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当时82岁的克里斯托弗成为奥斯卡史上获奖年龄最大的演员,因为奥斯卡也才举办了84届。
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老人致敬吧。
H. 《音乐之声》昂扬着轻快的音乐见证美好感情,玛利亚与上校在一起了吗
这部电影聚焦于一个名叫玛丽亚·特蕾莎修道院的修道院,玛丽亚年幼就成为孤儿,但从小受到了严格和完备的教育,特别是艺术方面功底扎实。她虽是一位见习修女,却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感到自卑,敢于追求理想,立场坚定不随波逐流,多才多艺,又热爱生活,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她在一个家庭的当老师,在这她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玛利亚与上校还在度蜜月的期间,德国就发动战争侵略了奥地利,上校赶回家后对德国的安排不满意就带着一家老小出逃,可是在途中被密探发现 差点被抓,上校在麦斯和修女的帮助下带着孩子参加音乐节借机逃跑,最后得偿所愿。玛利亚与上校过上了甜美幸福的生活,有着欢快地音乐,有着可爱的孩子。
I. 音乐之声是什么剧
《音乐之声》是一部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戏剧作品,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于百老汇上演,之后被改编成电影,其主题曲与电影同名!
剧情:
22岁的玛丽亚是一个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但是,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修女院里的女院长(Mother Abbess)觉得她这样的活泼的性格不适合僧侣生活。于是,当她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她决定让玛丽亚去,也借此让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玛丽亚)、Maria(修女们))
玛丽亚到达冯·特拉普(Captain Georg Von Trapp)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很快,玛丽亚就明白了以前那些家庭教师离开的 音乐之声电影剧照(20张)原因,原来是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总是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本段插曲:I Have Confidence(玛丽亚))
上校要求玛丽亚也像他一样严格,但是玛丽亚没有听从,而是用她天生的温柔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休闲的服装,带领他们到花园水池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丽莎和罗夫)、My Favourite Things(玛丽亚)、Do-Re-Mi(玛丽亚和孩子们))
不久上校回家了,还带回了孩子们喜欢的麦克叔叔(Uncle Max)和孩子们不甚喜欢的上校的女朋友埃尔莎·施瑞德男爵夫人(Baroness Elsa Schraeder)。上校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玛丽亚还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一场木偶戏即孤独的牧羊人,上校为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了。(本段插曲:The Sound of Music Reprise(孩子们、The Lonely Goatherd (玛丽亚和孩子们)、Edelweiss(上校和丽莎))
几天之后,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孩子们在舞会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会中,玛丽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的民间舞蹈“涟恩德拉(又译:兰德勒)”(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 音乐之声宣传海报(12张)上校走过来和玛丽亚共舞,舞蹈最后他们互视对方,他们之间的爱意一目了然。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内,当晚,她劝玛丽亚回修道院。玛丽亚恐怕自己对上校的感情会越陷越深,于是,她悄悄地离开了。 (本段插曲:So Long, Farewell(孩子们))
玛丽亚走了之后,男爵夫人用尽办法讨孩子们的欢心都没有成效。当孩子们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结婚的消息后,他们更加难过。他们到修道院找玛丽亚却没能见到她。玛丽亚向院长坦白了她对上校的爱情和对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长告诉她要鼓起勇气,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爱。于是,玛丽亚回到冯·特拉普家里。 玛丽亚回来之后,男爵夫人发现她已经无法挽回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感情,她主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互诉衷肠,很快地,他们就结婚了。(本段插曲:Climb Ev'ry Mountain(院长)、My Favourite Things Reprise(孩子们)、Something Good(玛丽亚和上校)、Maria Reprise(修女们))
可惜,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从此就永远幸福快乐。当他们还在度蜜月的时候,德国纳粹占领了奥地利。连大女儿丽莎深爱的小伙子罗夫也成了纳粹下的一员。当他们赶回萨尔茨堡,发现到处已经是纳粹旗帜横行了。而上校和玛利亚不同意在自己家挂纳粹国旗,但当他们不在的时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麦克叔叔帮他们注册参加了萨尔茨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里,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一向痛恨纳粹的上校决定带领全家人离开奥地利。当他们晚上离开别墅的时候,被早就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于是上校解释说他们离开是为了参加希尔斯伯格节演出,并拿出节目单作为证据。在纳粹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会场,演出了孩子们准备好的歌曲。在这时,上校和玛丽亚演唱了《雪绒花》,歌曲里对祖国奥地利的热爱之情浓郁深厚,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在场的观众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绒花》。 (本段插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Reprise(玛丽亚和丽莎)、Do-Re-Mi Reprise(玛丽亚、上校和孩子们)、Edelweiss Reprise(玛丽亚、上校和孩子们)、So Long, Farewell Reprise(玛丽亚、上校和孩子们))
演出之后,趁着颁奖的时候上校一家人借着音乐的掩护逃离演出现场,纳粹尾随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但被罗夫发现,并且漏了行踪,之后开车躲过纳粹的追踪,而纳粹的车却被修女们拔掉了电动机,不能发动追赶,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本段插曲:Climb Ev'ry Mountain Reprise(修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