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1965年大众电影第五期图片

1965年大众电影第五期图片

发布时间:2022-12-30 01:39:51

Ⅰ 《大众电影》三次重要的第1期封面人物,你知道是谁吗

《大众电影》是中国电影史发展的见证,是几代人的记忆!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杂志之一,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各个报刊书亭,都是把《大众电影》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人一眼就发现。

《大众电影》的封面人物,都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影演员 ,不但影迷们喜欢收藏,普通人也喜欢看封面上的俊男靓女。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当年出刊13期。1951年出刊17期,两年连号共出30期。

1952年文艺整风运动中,《大众电影》被迫停刊数月。 1952年5月,《大众电影》和北京出版的《新电影》合刊,重新出版。当年出刊15期,其中1-2期是合订本。

1966年第6期后停刊,至此累计出版306期。

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直到现在。

2014年全新改版上市。

《大众电影》如今走过了70多个年头,创下中国文艺类杂志单期960万发行量的最辉煌记录,早期刊物在收藏市场最高单价甚至过千。

1950年第1期创刊号封面是苏联黑白电影《团的儿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亚 。小英雄凡尼亚纯真的面孔,被当成爱的崇高表现。

《团的儿子》(外文名CblHonKa)由苏联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1946年上映,导演傅·普罗妮娜,主演尤腊·杨金,阿·莫洛佐夫,片长75分钟。

中央电影局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

苏联红军某骑兵营在一个深夜邂逅四处流浪的孤儿伐尼雅,伐尼雅聪明倔强,深受骑兵战士的喜爱。当时战争非常激烈,红军准备将伐尼雅送往后方。但是,伐尼雅想方设法逃回,几经曲折加入红军,智歼德兵,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团的儿子”。

创刊号最大的一张16开明星插页,是苏联进口片《诗人莱尼斯》的一个镜头,前苏联人民艺术家、斯大林奖金获得者塔马拉.马卡洛娃的个人艺术照。

初期的《大众电影》推荐外国电影时,以苏联电影最多。“文革”前中国引进外国影片的数量达857部,苏联电影就占到了近一半。

1979年第1期(复刊号)封面是电影《大河奔流》剧照:梁晴(张金玲饰)、海天亮(刘衍利)。

《大河奔流》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电影,由谢铁骊、陈怀皑执导,张瑞芳主演,1978年上映。

张金玲,1951年2月25日出生于河北沧县, 是80年代著名的“北影三朵花”之一 (另两朵是刘晓庆和李秀明)。在拍摄《大河奔流》后,在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中饰演女主角,还参加电视连续剧《远洋船长和他的妻子》等。

刘衍利,1954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1977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过《大河奔流》、《婚礼》、《知音》、《新兵马强》、《金鹿儿》、《山叮咚》等影片,扮演的多是配角,却个个鲜明生动,充满青春气息,八十年代中期淡出影坛。

《大众电影》2014年第1期(试刊号)封面人物是葛优。

葛优,1957年4月19日出生于北京市,国家一级演员,当今中国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

葛优以戏剧出名,以正剧奠定他的影坛地位。

葛优在喜剧领域,特别是和冯小刚合作的贺岁电影里,独特的幽默,让观众印象深刻。非凡的表演能力,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娴熟的台词和丰富的表情,还有他独有的牵动灵魂的演绎方法。

一生拍片无数 ,代表作品有《活着》、《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夜宴》、《非诚勿扰》、《让子弹飞》、《天下无贼》、《甲方乙方》等,饰演的角色个个经典,是中国电影票房的保证。

葛优参演了《霸王别姬》,主演了《活着》,这两部作品在华语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难以超越的佳作。

一生获奖无数 ,获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等。

Ⅱ 大众电影杂志最有收藏价值的是

1952年第11期。
大众电影杂志则是1950年6月在上海创刊,1952年4月,与中国电影发行公司编辑的《新电影》合并,由上海迁至北京编辑出版,1962年秋,以印刷原因,迁回上海与《上海电影》合并,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停刊。

Ⅲ 大众电影的出版情况

1950-1966年度
《大众电影》1950年6月1日在上海创刊,当年出刊6期。1951年出刊24期,两年连号共出30期
5001《大众电影》创刊号(1950年)—苏联电影《团的儿子》中的小英雄凡尼亚。5001b封底也采用了进口片《诗人莱尼斯》的一个镜头。 曾再版四次。
5004《两家春》
5107《大地重光》
5114《解放了的中国》
5114《武训传》主演赵丹
5116《钢铁战士》
1952年文艺整风运动中,《大众电影》被迫停刊数月。 1952年5月,《大众电影》和北京出版的《新电影》合刊,重新出版。当年出刊15期,其中1-2是合订。
5215《南征北战》
1953年共出24期
5303《龙须沟》主演于是之
1954年共出24期
1955年共出24期
5511《南岛风云》
1956年共出24期
5601《夏天的故事》
5605《董存瑞》张良主演
1957年共出24期
5706《家》
5711《李时珍》主演:康泰和赵丹
5715《罗汉钱》
5719《寂静的山林》主演:王心刚
5721《凤凰之歌》
1958年共出24期
5802b《护士日记》电影《护士日记》中王丹凤饰演的简素华
5816《英雄虎胆》中曾泰,主演于洋
1959年共出24期
5905《红色的种子》中华小凤,主演秦怡
5910《千女闹海》主演向梅
5917《青春之歌》 主演谢芳
5919《花逢春雨》主演张圆
1960共出24期,
6011《向海洋进军》
1961年改为12期,但有05-06合期,也有分期,不明白,0102为合期。
1962年共出12期
6210《碧海丹心》中的金小妹
6210b《锦上添花》中的铁英,李长乐扮演
6211《南海潮》主演吴文华
62116b《冰山上的来客》
6212《停战以后》中张平饰演的顾青
1963年共出12期,0506为合期
6302《鄂尔多斯风暴》主演温锡莹
6305-06《李双双》主演张瑞芳
6305-06b《哥俩好》主演张良
6307《红日》演员:高博和张伐
6307b《万木春》主演梁音
6308《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亚林和金迪
6308b《金沙江畔》曹雷扮演的卓玛
1964年共出12期,0203,0809均为合期
6401《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主演金迪
6402《夺印》主演李炎
6402b高宝成(左)
6403b赵丹
6405《农奴》主演旺堆(藏族)
6405b张伐(左)和张良
6407b中叔皇
6408-09《霓虹灯下的哨兵》
6408-09b《草原雄鹰》中的卡得尔(阿不都热赫曼。阿瓦孜饰)
6410-11b《千万不要忘记》
1965年共出12期,0809,1011均为合期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停刊,本年共出6期,至此文革前累计共出版的306期
6601b电影《红色背篓》主演史大千
6602《三进山城》主演梁音
6603b电影演员于洋
6605《草原英雄小姐妹》 1979年1月在北京复刊,
1979年度
1979年第一期(复刊号)封面是影片《大河奔流》的一张剧照,左为电影演员张金玲。张金玲是80年代著名的“北影三朵花”之一,另二朵是刘晓庆和李秀明。1979年第2期《大众电影》用《阿诗玛》剧照作封面。
1979年第三期 张玉红.
1979年第四期封面取自话剧《报童》一张剧照。
1979年第五期封面陈冲
1979年第5期封底英国电影《水晶鞋和玫瑰花》,起争议。
1979年第6期《大众电影》封面刊登了《婚礼》中盛敏(刘晓庆扮演)的剧照,
1979年第七期封面取自影片《从奴隶到将军》一张剧照。左为杨在葆,右为张金玲。
1979年第8期《大众电影》以孙道临作为封面人物。
1979年《大众电影》第九期封面为潘虹
1979年《大众电影》第十期封面为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1915-1980)。
1979年《大众电影》第十一期封面女郎冷眉。
1979年《大众电影》第十二期封面女郎李元华。
1980年度
1980.01该期封面人物祝希娟在影片《啊!摇篮》中扮演李楠。
1980.02该项期封面李仁堂在影片《泪痕》中扮演朱克实。
1980.03该期封面取自影片《归心似箭》剧照。上方是男主角赵尔康,下方是女主角斯琴高娃。
1980.04 该期封面女郎程晓英。
1980.05 该期封面女郎张瑜。
1980.06 该期封面女郎陈冲。
1980.07 该期封面女郎刘晓庆
1980年8月封面:影片《今夜星光灿烂》中的何战云(唐国强饰)和杨玉香(李秀明饰)
80年8月封底:影片《白蛇传》中的白蛇(李炳淑饰)
80年9月封面:影片《红牡丹》中的红牡丹(姜黎黎饰)
80年9月封底:影片《好事多磨》的剧照
80年10月封面:影片《幽灵》中的夏征兰(邵慧芳饰)
80年10月封底:日本影片《绝唱》的剧照
80年11月封面:影片《苦恋》中的凌晨光(刘文治饰)和绿娘(黄梅莹饰)
80年11月封底:日本著名电影演员中野良子
80年12月封面为高英,在影片《燕归来》中扮演女主角路燕。
本年度达到发行最高950万册。
1981年度
81年1月封面:上影演员张瑜
81年1月封底:峨影演员潘虹
81年2月封面:影片《孔雀公主》中的勐奥东板公主 ;穆鲁娜(李秀明饰)
81年2月封底:《爱情啊,你姓什么?》中的三个青年演员颜正安、洪学敏、陈鸿梅
81年3月封面:故事片《伤逝》剧照
81年3月封底:意大利籍女演员索菲亚·罗兰
81年4月封面:故事片《山重水复》剧照
81年4月封底:香港电影演员陈思思
81年5月封面:故事片《南昌起义》剧照
81年5月封底:故事片《沙鸥》剧照
81年6月封面:第四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张瑜(《庐山恋》中周筠饰演者)
81年6月封底:第四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达式常(《燕归来》中林汉华饰演者)
81年7月封面:故事片《七月流火》剧照
81年7月封底:美国影片《雨中曲》演员赛德·查理斯
81年8月封面:《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荒妹
81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王馥荔
81年9月封面:《知音》中的蔡锷
81年9月封底:青年演员姜黎黎
81年10月封面:《海囚》中的唐金龙(达奇饰)和姚杏春(隋永清饰)
81年10月封底:日本著名电影演员山口百惠
81年11月封面:《祝福》中的祥林嫂(白杨饰)
81年11月封底:香港影星石慧
81年12月封面:《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金安哥饰)和杨虎城(辛静饰)
81年12月封底:《潜网》中的罗弦(刘晓庆饰)
1982年度
82年1月封面:《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张丰毅饰)和虎妞(斯琴高娃饰)
82年1月封底:《勿忘我》中的雯雯(方舒饰)
82年2月封面:影片《牧马人》中的李秀芝(丛珊饰)
82年2月封底:《苔丝》中苔丝饰演者娜斯塔西娅·金斯基
82年3月封面:体育、电影明星联欢特写(周晓兰和龚雪)
82年3月封底:《当代人》中的蔡明(张甲田饰)和王维丹(张晓磊饰)
82年4月封面:影片《杜十娘》中的杜十娘(潘虹饰)
82年4月封底:北影厂青年演员杨海莲
82年5月封面:“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张雁
82年5月封底:“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李秀明
82年6月封面:《喜盈门》中的水莲(温玉娟饰)
82年6月封底:《乡情》中的翠翠(任冶湘饰)
82年7月封面:第五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王心刚
82年7月封底:《石榴花》中的石榴花(龚雪饰)
82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斯琴高娃
82年8月封底:《茶馆》中的王利发(于是之饰)和小丁宝(尚丽娟饰)
82年9月封面:中日两国青年电影演员在一起(左为沈冠初、右为绀野美沙子)
82年9月封底:《闪光的彩球》中的辅导员(赵静饰)
82年10月封面:《心灵深处》中的女军医欧阳兰(刘晓庆饰)
82年10月封底:《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和傅家杰(潘虹、达式常饰)
82年11月封面:《陌生的朋友》中的女主角(李羚饰)
82年11月封底:《甜女》的甜女(洪学敏饰)
82年12月封面:《大地之子》中的海云(娜仁花饰)
82年12月封底:《这不是误会》中的李晓青(陈烨饰)
1983年度
83年1月封面:《秋瑾》中的秋瑾(李秀明饰)
83年1月封底:上影演员郭凯敏
83年2月封面:《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沈洁饰)和疯女人(张闽饰)
83年2月封底:美国女演员德博拉·拉芬
83年3月封面:《青春万岁》中的杨蔷云(任冶湘饰)
83年3月封底:峨影演员潘虹
83年4月封面:影片《都市里的村庄》中的丁小亚(殷亭如饰)和杜海(韦国春饰)
83年4月封底:青年演员萧雄
83年5月封面:《夕照街》中的石头(迟志强饰)和小娜(黎苹饰)
83年5月封底:世界著名演员英格丽·褒曼
83年6月封面:潘虹与斯琴高娃 第三届金鸡奖和第六届百花奖
83年6月封底:小演员方超与王佳莹
83年7月封面:影片《快乐的单身汉》中的丁玉洁(龚雪饰)
83年7月封底: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获得者姜黎黎
83年8月封面:《血,总是热的》男主角罗心刚(杨在葆饰)
83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赵娜
83年9月封面:《我们的田野》剧照
83年9月封底:电影演员宋春丽
83年10月封面:《雷雨》中的繁漪(顾永菲饰)
8 3年10月封底:日本电影演员松坂庆子
83年11月封面:《锅碗瓢盆交响曲》女主角刘俊英(殷亭如饰)
83年11月封底:青年演员丛珊
83年12月封面:《大桥下面》中的女主角秦楠(龚雪饰)
83年12月封底:朝鲜女演员金贞花
1984年度
84年1月封面:影片《寒夜》中曾树生(潘虹饰)
84年1月封底:女演员刘晓庆
84年2月封面:影片《十六号病房》中的常琳(李羚饰)
84年3月封面:影片《蓝色的花》中的妞妞(沈丹萍饰)
84年3月封底:电影演员王馥荔
84年4月封面:《道是无情胜有情》中的袁瀚(朱时茂饰)和妻子(牛翠敏饰)
84年4月封底:电影演员倪萍
84年5月封面:《风吹唢呐声》中的德琪(金鑫饰)
84年5月封底:日本演员樱田淳子
84年6月封面:第七届百花奖、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女演员龚雪
84年6月封底:第七届百花奖、第四届金鸡奖最佳男演员杨在葆
84年7月封面: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宋晓英
84年7月封底:第七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刘信义
84年8月封面:故事片《边城》剧照
84年8月封底:电影演员张伟欣
84年9月封面:影片《人生》中的巧珍(吴玉芳饰)
84年9月封底:香港电影演员钟楚红
84年10月封面封底:攀登(自左至右:赵越、钱勇夫、张晓敏、宋春丽、丛珊、沈丹萍、倪萍、林芳兵、沈冠初)84年11月封面:《高山下的花环》剧照(梁三喜和韩玉秀)
84年11月封底:电影演员陈烨
84年12月封面:影片《花园街五号》中的刘钊(庞学勤饰)和吕莎(方舒饰)
84年12月封底:美国青年电影演员戴安·莲
1985年度
85年1月封面:青年电影演员朱琳
85年1月封底:日本电影演员吉永小百合
85年2月封面:影片《谭嗣同》中的谭嗣同(达式常饰)
85年2月封底:美国新星波姬·小丝
85年3月封面:电影演员刘晓庆、张瑜
85年3月封底:台湾电影演员林青霞
85年4月封面: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李羚
85年4月封底:法国影坛新秀瓦莱里·卡佩丝姬
85年5月封面:《红衣少女》中饰安然的邹倚天
85年5月封底:日本演员田中裕子
85年6月封面:《日出》中的陈白露(方舒饰)
85年6月封底:日本著名电影演员大竹忍
85年7月封面:本届金鸡奖、百花奖选出的最佳女主角李羚、吴玉芳
85年7月封底:被誉为影、视、歌三栖明星的香港演员陈美龄
85年8月封面:《代理市长》剧照
85年8月封底:香港影星叶倩文
85年9月封面:《末代皇后和皇妃》中的婉容(潘虹饰)
85年9月封底:日本著名演员山口百惠
85年10月封面:《无情的情人》中的娜梅琴措(刘晓庆饰)
85年10月封底:美国影星娜塔西娅·金斯基
85年11月封面:法国影星伊莎贝尔·阿佳妮
85年11月封底:中国青年演员殷亭如
85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林芳兵
85年12月封底:美国影星泰坦·奥尼尔
1986年度
86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朱琳
86年1月封底: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
86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丛珊
86年2月封底:苏联演员伊利娜·舍甫丘克
86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方舒
86年3月封底:日本演员朝比奈
86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白灵
86年4月封底:香港演员胡慧中
86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娜仁花
86年5月封底:美国影星戴安·莲恩
86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许亚军
86年6月封底:美国演员詹妮弗·康奈莉
86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傅艺伟
86年7月封底:日本演员田中裕子
86年8月封面:第九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方舒
86年8月封底:意大利演员奥尔内拉·穆蒂
86年9月封面:台湾影星林青霞
86年9月封底:美国影坛新秀塔妮·韦尔奇
8610封面:张小敏
8611封面:林芳兵
86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李小燕
86年12月封底:美国青年演员梅莉莎·吉尔伯特
1987年度
87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宋佳
87年1月封底:好莱坞华裔演员赵家玲
87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万琼
87年2月封底:美国演员戴安·莲恩
87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王姬
87年3月封底:日本青年演员泽口靖子
87年4月封面:电影演员朱琳
87年4月封底:台湾演员吕秀菱
87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小敏
87年5月封底:美国演员戴安·莲恩
87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麦文燕
87年6月封底:香港演员钟楚红
87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小磊
87年7月封底:香港演员王祖贤
87年8月封面:谭小燕
87年8月封底:布鲁克·希尔兹
87年9月封面:青年演员李小燕
87年9月封底:世界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
87年10月封面:刘晓庆
87年10月封底:美国演员伊丽莎白·泰勒
87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李芸
87年11月封底:香港演员汪明荃
87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刘冬
87年12月封底:阿兰·德隆
1988年度
88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小敏
88年1月封底:美国著名影视明星谢丽·哈克(左)杰克琳·史密斯(中)雪莉·莱德
88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柳荻
88年2月封底:美国著名演员玛丽莲·梦露
88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陶慧敏
88年3月封底:法国影星苏菲·玛索
88年4月封面:《红高粱》女主角扮演者巩俐
88年4月封底:美国演员戴安·莲恩
88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萨仁高娃
88年5月封底:香港影星周润发
88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徐莉莉
88年6月封底:美国影星詹妮弗·康奈莉
88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李凤绪
88年7月封底:美国影星菲比·凯丝
88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毛阿敏
88年8月封底:香港影星利智
88年9月封面:青年演员吕丽萍
88年9月封底:香港演员成龙
88年10月封面:台湾演员胡慧中
88年10月封底:著名演员潘虹
88年11月封面:电影演员宋春丽
88年11月封底:美国演员辛西亚·吉布
88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马羚
88年12月封底:台湾演员王祖贤
1989年度
89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谭小燕
89年1月封底:台湾演员刘瑞祺
89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赵越
89年2月封底:华裔美国影星尊龙
89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盖丽丽
89年4月封底:美国演员亨弗莱·鲍嘉
89年5月封面:台湾演员林青霞
89年5月封底:青年演员张其
89年6月封面:著名演员费翔
89年6月封底:青年演员梁玉瑾89年7月封面:著名演员陈冲
89年7月封底:台湾演员齐秦
89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史可
89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申军谊
89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巩俐
89年10月封底:台湾演员秦汉
89年12月封面:台湾影星刘瑞琪
89年12月封底:青年演员东方闻樱
1990年度
90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张晓敏
90年1月封底:美国演员艾莉莎·米兰诺与香港演员叶蕴仪
90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傅艺伟
90年2月封底:美国演员布鲁克·希尔兹
90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周洁
90年3月封底:香港影星郑裕玲
90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苗苗
90年5月封底:苏联演员娜塔丽娅·涅果达
90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贾宏声
90年7月封底:香港影星张曼玉
90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张艳丽
90年8月封底:美国演员詹妮弗·康纳莉
90年9月封面:台湾影星林青霞
90年9月封底:美国影视明星杰克琳·史密斯
90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金梦
90年10月封底:美国影星艾丽莎·米拉诺
90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陈红
90年11月封底:美国演员莉·汤普森
90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夏菁
1991年度
91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张丰毅
91年1月封底:青年演员马晓晴
91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史兰芽
91年2月封底:香港影星钟楚红
91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岳红
91年3月封底:台湾影星刘瑞琪
91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凯丽
91年4月封底:台湾演员齐秦
91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盖丽丽
91年5月封底:日本演员松坂庆子
91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张晓敏
91年6月封底:台湾影视明星张佩华
91年7月封面:郑爽
91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张晏
91年8月封底:美国青年影星薇诺娜·赖德
91年9月封面:青年演员傅丽莉
91年9月封底:美国影星詹妮弗·康奈莉
91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贾妮
91年10月封底:青年演员瞿颖
91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刘爽
91年11月封底:美国演员朱莉娅·罗伯茨
91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林芳兵着唐代服装参加赈灾义演剧照
91年12月封底:美国演员梅甘·福洛斯
1992年度
92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许晴
92年1月封底:台湾演员席曼宁
92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路遥
92年2月封底:青年演员阎青
92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茅海童
92年3月封底:美国演员德诺薇·赖德
92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周洁
92年4月封底:美国演员珍妮特·杰克逊
92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巩俐
92年5月封底:美国演员詹妮弗·康奈莉
92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何晴
92年6月封底:美国演员克里斯蒂·斯旺森
92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辛颖
92年7月封底:法国演员玛蒂尔达·梅
92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弘
92年8月封底:美国演员艾莉莎·米兰诺
92年9月封面:青年演员瞿颖
92年9月封底:美国明星丽塔·海沃丝
92年10月封面:著名演员刘晓庆
92年10月封底:法国演员安妮·帕里劳德
92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孔琳
92年11月封底:美国演员米拉·乔娃薇琪
92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宁静
92年12月封底:香港演员刘德华
1993年度
93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马羚
93年1月封底:美国影星莎朗·斯通
93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石兰
93年2月封底:香港歌、影红星叶玉卿
93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郑爽
93年3月封底:俄罗斯女演员伊琳娜·阿贾洛娃
93年4月封面:盖克
93年4月封底:香港影星王祖贤
93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许晴
93年5月封底:美国影星薇诺娜·赖德
93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张弘
93年6月封底:美国女星希瑟·洛克莉尔
93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阎青
93年7月封底:影坛新秀苗乙乙
93年8月封面:青年演员盖丽丽
93年8月封底:香港女星陈玉莲
93年9月封面:青年演员艾敬
93年9月封底:青年演员杨扬
93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陈红
93年10月封底:香港歌星郭富城
93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傅丽莉
93年11月封底:美国女星朱莉娅·罗伯茨
93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茅海童
93年12月封底:香港影星杨紫琼
1994年度
94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巩俐
94年1月封底:香港演员关之琳
94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赵明明
94年2月封底:青年演员潘婕
94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林芳兵
94年3月封底:台湾演员王祖贤
94年4月封面:《凤凰琴》女主角扮演者剧雪
94年4月封底:青年演员辛颖
94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于慧
94年5月封底:青年演员茹萍
94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江珊
94年6月封底:英国演员加布里埃勒·安瓦尔
94年7月封面:青年演员王志文
94年7月封底:美国演员莎朗·斯通
94年8月封面:刘晓庆扮演的武则天
94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都嘟
94年9月封面:许晴
94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王姬
94年10月封底:青年演员阎青
94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左玲
94年11月封底:美国女演员莎朗·斯通
94年12月封面:著名演员葛优
94年12月封底:美国女演员布丽吉特·方达
1995年度
95年2月封面:著名演员巩俐
95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陈炜
95年3月封底:美国女演员德鲁·巴里摩尔
95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陈红
95年4月封底:张瑜、尤勇在《天龙之生》
95年5月封面:青年演员赵明明
95年5月封底:香港女星周慧敏
95年6月封面:青年演员田岷
95年6月封底:香港女星陈松龄
95年7月封面:张晓敏
95年7月封底:成龙
95年8月封底:青年演员陶红
95年10月封面:青年演员郑爽
95年10月封底:美国影星艾丽西亚·希尔弗斯通
95年11月封面:青年演员茹萍
95年11月封底:青年演员史兰芽
95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陶慧敏
95年12月封底:青年演员张丰毅
1996年度
96年1月封面:青年演员许晴
96年之后的《大众电影》封底全部给了羽西化妆品做广告
96年2月封面:陈红的新角色
96年3月封面:青年演员李颖
96年4月封面:青年演员谢兰
96年12月封面:青年演员袁莉
1997年度
97年2月封面:青年演员赵明明
97年4月封面:胡忻
97年5月封面:李琳
97年6月封面:孙淳
97年8月封面:盖丽丽
97年9月封面:李勇勇
97年10月封面:蒋文丽(即蒋雯丽)
2014年改版后封面:
2014年《大众电影》第一期葛优--《私人定制》
2014年《大众电影》第二期倪妮--《等风来》2014年《大众电影》第三期陈思诚--《北京爱情故事》2014年《大众电影》第四期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2014年《大众电影》第五期赵薇2014年《大众电影》第六期廖凡 --《白日焰火》柏林电影节影帝2014年《大众电影》第七期徐峥
2014年《大众电影》第八期黄晓明2014年《大众电影》第九期张艺谋
万影网始建于2012年2月,专门为全网用户提供在线电影观看,万影网免费为您提供最新免费电影,最新电影,在线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电影最新电影,在线电影尽在万影网。
万影网(onemovie.com)是《大众电影》旗下新媒体产品。是一个用户可参与的电影行业资讯与观点互动平台。

Ⅳ 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

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袁泉(电影《中国医生》中饰文婷)。

这是袁泉获得的第三座百花奖杯,首座百花影后奖杯,金鸡百花均为三度获奖。

2021年主演电影《中国医生》,凭借该片获得东京电影节金鹤奖最佳女主角和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2022年主演电视剧《相逢时节》。

演艺事业之外,袁泉热衷于公益事业。2002年成为北京市朝阳区志愿者协会注册会员。2008年当选上海国际电影节十大环保明星。

演艺经历

1999年,出演首部电影《春天的狂想》,凭借饰演的周小玫一角获得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同年,出演首部话剧《梁祝》。

2000年,和潘粤明领衔主演霍建起导演的爱情电影《蓝色爱情》,凭借饰演的刘云一角获得第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以及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2002年,和刘烨领衔主演古装武侠电视剧《有情鸳鸯无情剑》,饰演元娟公主;同年,主演张番番导演的电视剧《旋涡》,饰演尚朵;10月22日 ,在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凭借电影《美丽的大脚》获得最佳女配角奖。

Ⅳ 1980年《大众电影》封面,经典的银幕剧照,一代人的怀旧时光

1961年,祝希娟在电影《红色娘子军》获得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主演有《无影灯下颂银针》 《啊!摇篮》《模范丈夫》 《法人代表》《寇老西儿》 《再婚家庭》等影视作品。1962年,祝希娟被中国文化部评为中国电影二十二大影星。《啊!摇兰》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队伍冲破艰险,撤出包围圈的故事。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80年《大众电影》2月刊封面:《泪痕》中的朱克实(李仁堂饰)

1979年,电影《泪痕》荣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以及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两项殊荣。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是由周恩来总理特地指明举办的电影大奖。这是一部反四人帮题材的电影,表现形式是政治破案片,内容充满了中国人熟悉的阴谋、暗斗。

影片中,李仁堂演得很不错,得百花影帝也算实至名归。


1980年《大众电影》3月刊封面:《归心似箭》中的魏德胜(赵尔康饰)和齐玉贞(斯琴高娃饰)

《归心似箭》讲述负重伤被俘的东北抗联某部连长逃出敌人的关押后,与一名救他的农村妇女产生了感情,正确处理了革命和爱情的关系,冲破重重难关,胜利回到部队,重上抗日前线。斯琴高娃饰齐大爷的女儿玉贞,丈夫去世后,带着儿子在深山里艰难度日。她美丽贤惠、通情达礼。《归心似箭》1979年上映。


1980年《大众电影》4月刊封面:《樱》中的女主角森下光子(程晓英饰)

程晓英,少年时代是上海市少年宫红领巾广播台的广播员。粉碎四人帮后,程晓英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程晓英第一部故事片《樱》中扮演女主角森下光子,较为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日本知识妇女形象。这部影片在日本放映时,得到日本广大观众的好评。1979年《樱》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0年《大众电影》5月刊封面:《庐山恋》中的周筠(张瑜饰)

《庐山恋》这部电影,相信很多70后、80后十分熟悉。《庐山恋》由张瑜和郭凯敏主演的爱情故事片,该片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剧中的周筠自小生长在海外,是一位对祖国怀有赤子之心的美丽活泼的少女。回到祖国后,在庐山 旅游 时与耿桦相遇,并彼此产生爱慕之情。但因老一辈家族曾经的怨恨,两人恋情遭受双方家长的反对,但经过一番波折,两人最终终成眷属。

因这部电影,在庐山建了个电影院,只放映《庐山恋》,截止到1999年,放映了6300多场,创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1980年《大众电影》6月刊封面: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获得者陈冲

陈冲,一位具有 探索 精神的著名演员、编剧、导演、奥斯卡金像奖评委,好莱坞编剧家协会会员。她参演和编剧、导演的影视作品获得许多奖项,其中电影《天浴》获得很多奖项。

封面为1980年,陈冲凭借电影《小花》获得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1980年《大众电影》7月刊封面:最佳配角奖获得者刘晓庆

刘晓庆当年可以说是红得发紫,在影视界成就很高,获得各种奖项也很多,她从一名小演员到一位大牌明星的背后是付出的辛勤汗水。她的银幕形象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回忆。

1980年出演《瞧这一家子》获得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配角奖。


1980年《大众电影》8月刊封面:《今夜星光灿烂》中的何战云(唐国强饰)和杨玉香(李秀明饰)

该片讲述淮海战场上,李秀明饰一个受苦受难的农村姑娘,弟弟被地主打死,父亲不幸死去,她走投无路只得寻死时被解放军战士救回,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唐国强饰解放军某部连长,是一位经验丰富、作战英勇的解放军青年指挥员,,待人真诚,爱护战士。在最后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1980年《大众电影》9月刊封面:《红牡丹》中的红牡丹(姜黎黎饰)

《红牡丹》于1980年上映,讲述了旧 社会 马戏明星红牡丹及其师妹的坎坷经历和悲惨命运的故事。姜黎黎因为拍了《红牡丹》后红极一时,《红牡丹》作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部有名的电影红遍大江南北。

姜黎黎饰演王莲,卖身到马戏团,后出落成一位色艺双全的马戏红角——红牡丹。


1980年《大众电影》10月刊封面:《幽灵》中的夏征兰(邵彗芳饰)

1980年邵慧芳因在《幽灵》中扮演夏征兰而轰动影坛。

邵慧芳在《幽灵》中饰演一个文革期间被迫害的芭蕾舞女演员,以她纯熟的肢体语言和茫然哀怨的眼神,成功刻画了人物角色,得到观众的认可。之后,邵慧芳参加了《街上流行红裙子》《绞索下的交易》《R4之谜》的拍摄。


1980年《大众电影》11月刊封面:《苦恋》中的凌晨光(刘文治饰)和绿娘(黄梅莹饰)

黄梅莹1977年出演首部电影《万水千山》。参演影视作品有《瞬间》《风雨下钟山》《一往情深》《巍巍昆仑》《渴望》《孔雀》《大瓷商》《山楂树之恋》《玫瑰炒肉丝》《青年医生》 《囧妈》等。

刘文治1964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兵临城下》 ,主要参演的影视作品有《芒果之歌》 《熊迹》《水晶心》《高山下的花环》《孙中山》《杨贵妃》《京都纪事》《苏武牧羊》《汉刘邦》 《王中王》《雪狼》《闯关东中篇》《建党伟业》等


1980年《大众电影》12月刊封面:《燕归来》中的路燕(高英饰)

《燕归来》于1980年上映。讲述了路燕被打成“右派”后,20年后,获得平反的路燕拒绝调回大城市,而是决心回到草原去,回到牧民中去,把余生献给边疆的医疗事业。

1979年起高英先后主演《她俩和他俩》《燕归来》等电影,2016年参演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曾获得1979年度文化部青年演员优秀创作奖等奖项。

Ⅵ 66年第七期《大众电影》杂志到哪里购买

书店或者官网。
1.《大众电影》杂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杂志,创办于1950 年6 月,单期947 万册印量的世界纪录保持至今。2014 年《大众电影》杂志携手万达集团全新改版,坐拥万达旗下129 家影院、78 家IMAX、46 家五星级酒店等独特的高端渠道,发行伊始即成为全国印量最大的电影杂志。
2.秉承“电影点亮生活”的宗旨和有料、有趣、有品的编辑风格,《大众电影》以普及电影文化、推动电影发展、引领电影生活为使命,建立起涵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市场调研、行业咨询、电影推广及会务在内的系列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传媒品牌。

Ⅶ 大众电影的封面

《大众电影》1979年第一期(复刊号)是粉碎“四人帮”后《大众电影》复刊的第一期,内有茅盾先生书写的祝词,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追悼会通知,电影《祥林嫂》、《蝶恋花》、《哪吒闹海》的介绍,《红河激浪》的平反纪实以及杨丽坤的公开信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从侧面见证了那个年代中国电影不屈不挠的旺盛生命力,中国电影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那些历久弥新的影像。
1980年《大众电影》第二期
该项期封面李仁堂在影片《泪痕》中扮演朱克实,获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和上海电影文汇奖最佳男主角奖。
《泪痕》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78年拍摄的彩色故事影片,于1979年春节公演。该片描写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朱克实针对县里存在的严峻现实和复杂的历史问题,顶住“四人帮”余党设置的重重阻力,大刀阔斧平反冤假错案的艰难过程。影片以“疯女人”孔妮娜为主线,围绕着被迫害致死的前县委书记的历史疑案,以及现实中大干快上、劳民伤财的“土石岭工程”,把七十年代末期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工作浓缩到了一个基层县,是当时拨乱反正题材影片的代表作品。
1980年《大众电影》第三期
该期封面取自影片《归心似箭》剧照。下方是斯琴高娃,扮演剧中山民玉贞。
《归心似箭》由八一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1939冬,抗联连长魏得胜在激战中负伤与战友失散,并被捕。他设法逃出,并到金矿干活,伺机找部队。后又被日寇抓获到煤矿做苦工。魏再次逃出,被山民玉贞所救。两人产生了感情,但为了抗日魏得胜毅然告别玉贞。踏上了归队的路。
1980年《大众电影》第四期
该期封面女郎程晓英,在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樱》中扮演女主角森下光子,较为成功地表现了一个含蓄多情,内心丰富的日本知识妇女形象。
1980年《大众电影》第五期
该期封面女郎张瑜,在《庐山恋》中扮演女一号周筠。
1980年电影《庐山恋》,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吻戏,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而且还创造了多个纪录。比如《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并且出现了当时罕见的吻戏;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换了43套,远远超过《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当年的新人张瑜也凭这部《庐山恋》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观众心中的“梦中情人”,并当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
1980年《大众电影》第十期
该项期封面女郎邵慧芳,在影片《幽灵》中扮演女主角夏征兰。
1980年《幽灵》轰动了影坛,影片的女主角夏征兰是由邵慧芳扮演的。邵慧芳身材高佻,紧身的喇叭裤穿在她身上,衬托出了她的“魔鬼身材”,不夸张地说,在没有服装模特的80年代初,邵慧芳首先让人们知道了身材美的标准。《幽灵》中女主角是一个文革期间被迫害的芭蕾舞女演员,邵慧芳以她纯熟的肢体语言和茫然哀怨的眼神,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个角色特有的外貌。这个角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演员的气质与外貌和角色的要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是非邵慧芳莫属。
1980年《大众电影》第十一期
该封面取自影片《苦恋》一张剧照。从这张剧照上我们看到了演员黄梅莹年轻的面孔。
民众谁也没有看过《苦恋》。因为该片当时在中南海遭禁。
《苦恋》的剧本由白桦创作,剧本写了归侨画家凌晨光的遭遇。在美洲的某个国家,凌晨光享受着有别墅、汽车、画室的豪华生活。祖国解放后,凌晨光夫妇返回祖国。在轮船驶入祖国领海看到五星红旗之时,他们的女儿降生了,并取名为“星星”。回到祖国享受了短暂的快乐时光后,“文革”开始,凌晨光一家被赶到没有窗户的昏暗斗室。女儿星星觉得在这个国家已经不能容身了,决定到国外去。凌晨光表示反对,女儿反问父亲:“您爱这个国家,苦苦地恋着这个国家……可这个国家爱您吗?”凌晨光无法回答。此后,凌晨光被迫逃亡,藏身芦苇荡,成为一个靠吃生鱼、老鼠生活的荒原野人。剧终时,雪停天晴,文革刚结束,凌晨光的生命之火已经燃尽,他用最后一点力量,在雪地里爬出“一个硕大无比的问号”,尸体就是那个问号的点。
电影基调沉郁,画面反复出现大雁在天空写成人字,从开头贯穿到晨光的死去,像“电影诗”一样含蓄、隽永。电影圈内人士普遍看好,所以当时的《大众电影》在封面重点推荐。
1980年《大众电影》第十二期
该期封面女郎高英,在影片《燕归来》中扮演女主角路燕。
1980年的影片《燕归来》,是一部描写右派的故事片,影片虽然是控诉“四人帮”迫害知识分子的有悲剧色彩的电影,但电影拍摄的很美,一经上映,立刻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作为影片的女主角,高英的表演自然、流畅、深沉、细腻,把一个深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而达到了高英表演生涯的新的高峰。男演员达式常,因成功出演主角林汉华这个角色,一举获得了1981年百花奖的最男演员奖。
1981年《大众电影》第十一期封面人物——白杨(影片《祝福》剧照)
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1956年主演的影片《祝福》,1957年获第十 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8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
1984年《大众电影》第一期封面人物——潘虹(影片《寒夜》剧照)
《寒夜》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1944年,在大学教书的汪文宣带全家逃到陪都重庆,靠当小职员的微薄收入供养家庭。妻子曾树生(潘虹饰)不甘于这样的清贫生活,主动出去做“交际花”来贴补家用,但最终受不了汪母的冷嘲热讽而离家出走。抗战胜利后,曾树生回到家中,丈夫却已经不幸病故。
1984年《大众电影》第十期封面——攀登
1984年10月是令人难忘的。国庆当天,北京举行了隆重的35周年庆祝仪式,我和我的同学们训练了半年时间,为的就是能在国庆之夜到广场去表演集体舞。而这一期的《大众电影》也破天荒地将封面与封底连在一起,刊登一批当时活跃在银幕上的中青年演员照片。
1987年《大众电影》第一期封面人物——宋佳
宋佳,1962年生于山东青岛。 1981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荣获第十三届、十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1993年前往美国耶鲁大学学习戏剧, 1998年正式回国重返演艺圈,成功塑造了电视剧《嫂娘》中张敏的角色。获第二十届“飞天奖”最佳女演员、“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神农奖”。
1987年《大众电影》第五期封面人物——张晓敏
张晓敏,1963年9月13日生,北京人。1982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非常大总统》是张晓敏表演最为突出的一部影片,她在该片中饰演国母宋庆龄,她不追求形似而追求神似,从一个眼神,一个运作等细枝末节上与宋庆龄靠拢,影片上映后,观众居然认定了张晓敏就是宋庆龄,在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中,四项表演奖有三项被影片《芙蓉镇》夺去,唯独最佳女配角奖落在了张晓敏的头上,张晓敏凭实力击败了在《芙蓉镇》中有上乘表演且夺魁呼声很高的两位女配角,这在当时一时传为佳话。1998年张晓敏去了美国。
1989年《大众电影》第三期封面人物——钟楚红
1986年—1989年钟楚红主演影片《秋天的童话》(1987)、《月亮·星星·太阳》(1988)、《流金岁月》(1989)、《伴我闯天涯》(1989)。
1989年《大众电影》第四期封面人物——盖丽丽
盖丽丽,1967年10月4日出生,山东青岛人。1986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深造,影片《瀚海潮》(1985)是盖丽丽第一次走上银幕的影片,随后,她分别在《金鸳鸯》、《老少爷们》、《断喉剑》、《滴血黄昏》、《天朝国库之谜》、《天出血》、《山神》、《月落玉长河》等影片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1989年《大众电影》第七期封面人物——陈冲
陈冲1981年赴美留学。只身勇闯好莱坞,出演《大班》(Tai-Pan,1986)、《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
1989年《大众电影》第十期封面人物——巩俐
巩俐1987年主演《红高粱》,1988年主演《一代妖后》、《代号美洲豹》,1989年主演《古今大战秦俑情》。
1990年《大众电影》第三期封面人物——周洁
周洁主演的影片《杨贵妃》、《垂帘听政》、《解放大西北》等使她获得了电影“百花奖”和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学士奖”的殊荣。
1990年《大众电影》第七期封面人物——贾宏声
1990年主演电影《银蛇谋杀案》、《北京你早》。
1990年《大众电影》第八期封面人物——张艳丽
1990年在电影《龙年警官》中饰演女模特阿玲

Ⅷ 中国文化变迁的例子

第一个十年:电影和音乐显露大众文化潜质
40年前,中国人刚刚走出大一统样板文化的阴影,尚不知大众消费文化为何物。大众文化消费是以精英文化为代偿。这是因为,精英文化较为敏感,觉醒得更早,而此时的大众文化消费还只是一种潜流,只能借助精英文化来表达。比如在文学方面,反思文学(其代表作为1977年11月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伤痕文学(其代表作为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的卢新华的《伤痕》)、改革文学(其代表作为1979年2月发表的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都曾在大众中广为流行。戏剧舞台在经历了最初的复排热潮之后,遂有了北京人艺的《丹心谱》(作者苏叔阳,1978年3月25日首演)和上海的《于无声处》(作者宗福先,1978年10月首演),也曾风靡大江南北。
电影已经显露出大众消费文化的潜质,《大众电影》的发行量和“百花奖”的投票量都曾达到八九百万;《大众电影》1979年第五期封底刊登了外国影片《水晶鞋与玫瑰花》男女主角接吻的剧照,尽管有人写信指责为宣扬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并宣称社会主义不需要拥抱和接吻,但天窗既已打开,风雨之后,总是要见彩虹的。只是电影的表达方式仍以精英为主导,第四代、第五代的许多影片至今仍令人怀念,但正是他们的创作,最终导致了票房危机的发生,迫使电影界去探讨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的电视,这时还处于初创阶段,1978年5月1日,原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中央电视台,这一年播出的电视剧仅有微不足道的8部,每部最多不会超过3集。

《大众电影》1979年第5期封底照片
流行音乐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大众文化消费最活跃的因素。上个世纪70年代最初几年,《外国民歌二百首》和部分港台通俗歌曲已在一些青年中流行。1978年以来,邓丽君和台湾校园歌曲在东南暖湿气流的裹挟下北上,《何日君再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开始被人们四处传唱,《外婆的澎湖湾》《蜗牛与黄鹂鸟》等亦流行于大学校园。1980年的北京街头,已能看到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提着录音机,跳迪斯科的青年。这一年的2月,第一个流行歌曲排行榜诞生,以《太阳岛上》《泉水叮咚响》为代表的15首流行歌曲榜上有名。而李谷一的一首《乡恋》,更以惊世骇俗的“靡靡之音”和气声唱法,引发了长久的争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电视剧和电影回归大众文化本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大众文化消费的爆发期。电视剧影响力迅速上升,成为大众文化餐桌上的一道主菜。最初是靠引进以弥补节目的不足,从日本的《血疑》《姿三四郎》,巴西的《女奴》,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到中国香港的《上海滩》《戏说乾隆》之类。尽管有过许多争议和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观众排遣寂寞时光,休闲娱乐,不能没有这样的消费方式。国内电视剧生产者很早就为电视剧的通俗化做出过努力,虽然《敌营十八年》作为最初的尝试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和质疑,但国产电视剧的通俗化进程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西游记》《红楼梦》《乌龙山剿匪记》《篱笆·女人和狗》《济公》《末代皇帝》《便衣警察》《公关小姐》《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月朦胧,鸟朦胧》《庄妃轶事》《唐明皇》《秋海棠》等众多作品,对长篇电视连续剧的讲述方式及题材的多样化做了有益的探索;而《渴望》《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京都纪事》《皇城根儿》等,则尝试了室内剧的生产方式,这些都大大推进了电视剧消费市场的形成。

电影对商业模式的尝试或探索,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晚期才有了较为自觉的意识。冯小刚的贺岁片与张艺谋《英雄》式“大片”从不同的方向开启了电影商业化的进程,而市场机制的引进,加入WTO所带来的开放电影市场的巨大压力,以及传统电影发行体制逐渐为院线制所取代,给电影的商业化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条件,电影因此回归大众文化的本性,成为2000年以后大众狂欢的滥觞。
1990年代通俗文学的初兴
文学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精英式写作的狂欢后,进入90年代,无论实验的、探索的还是观念式的写作,都受到读者的冷落而日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则是通俗的大众文学。这个过程其实在80年代就开始了。最初是从海外引进的金庸(包括梁羽生和古龙)的武侠小说、高阳的历史小说以及琼瑶的言情小说,并在读者中造成了广泛和持久的影响。接下来,民国通俗小说成了出版商的“摇钱树”。自清末直至1949年前,凡具有一定可读性、又允许重印的近现代通俗文学作品,几乎都被反复重印了不止一遍,有的甚至再版了多种不同的版本。像张恨水,怕是印得最多的,至今还在印。除张恨水外,秦瘦鸥、周瘦鹃、刘云若、还珠楼主,以及张爱玲的书,都印了不少,深为广大读者喜爱。这种“重印热”至今未见冷却,随着一些作者的书成为公版书,甚至还有增温的趋势。

把张爱玲归入通俗文学一脉,有人也许会不高兴,不甘心让她与张恨水之流为伍。但如果我们将20世纪通俗文学的历史联成一条线,就会发现,《海上花列传》和张爱玲恰恰居于这条线的两端。作家阿城有个观点,他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和传统,本来就是通俗的,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乃至张恨水的流行,可以作证;而“五四”以后的精英写作反而是个“另类”,直到张爱玲才拨乱反正,重振通俗文学的主流传统。海外著名学者李欧梵也是认同这种观点的。就像来自香港的李碧华,她的小说中有对现代性的反省,但说到底也还是通俗文学。
这真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精英文学写作的持续高烧和读者数量的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则是通俗文学单靠海外引进和翻箱底儿支持着社会大众的阅读需求。这几乎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景观。在最初的若干年,通俗文学写作实在很有限。当年有一位作家叫苗培时的,为《北京晚报》创作过连载小说《慈禧外传》,还有人写过少林寺的海灯法师、故宫里的神秘传说等,但都不成规模,不成气候。作为补充,通俗杂志开始广为流行。《故事会》的发行量曾达到八九百万,《知音》《家庭》的发行量也相当可观。据调查,《故事会》的读者群,主要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对于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我们的文学家们做得怎么样呢?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一直不缺少写作通俗文学的作家或尝试通俗化写作的作家,也产生过一些很有影响的作品。90年代初有过汪国真的诗,小说有过《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但都是昙花一现,如过眼云烟一般,很快就消散了,看不到后续的成果。当年,有一个“香港女作家雪米莉”,这是四川作家田雁宁与几个朋友共同创造的一个品牌,曾在图书市场上驰骋过一段时间,但也是很快就无声无息了。表面看似乎是经营过度,损害了这个品牌,其实还有更加内在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整个文学界对通俗文学一直持有根深蒂固的歧视,看不起通俗文学和通俗文学作家,有些作家偶然为之,也羞于提起,有些作家索性就转行了。还有些作家为了弥合想象中的读者与实际读者之间的巨大裂缝,也曾做过通俗化的努力,但由于这种努力是从精英文学的标准出发,试图提高(实则阉割、改造)通俗文学的品质,所以收效甚微。试问,40年来,我们有过能和张恨水、刘云若、还珠楼主、张爱玲,乃至金庸、琼瑶,或李碧华比肩的通俗文学作家吗?我看是没有。

不过,退一步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俗文学也有过发展比较好的作家和文学类型,比如善于写警匪加言情的海岩,就显示出一定的持续创作的能力和潜力。还有所谓官场文学,尽管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压,却也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继张平、王跃文之后,我们还看到有写作《驻京办主任》的王晓方。这些都是传统写作中比较难得的通俗文学的成果。
2000年后网络写作的兴起
通俗文学的真正改观,却是2000年后网络写作的兴起。有消息说,网上发表的小说,一年已达百余万部,这在传统的文学生产体制中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就类型而言,则有玄幻、悬疑、盗墓、穿越、武侠、言情、商战、职场、官场、青春等等。其中一部分作为图书出版之后,发行量动辄都在10万册以上,有些甚至达到数十万、上百万,这和我们一贯所推崇的精英文学或精英小说只销几千册或万把册的情况,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更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通俗写史和通俗读史的读写相长,水涨船高,知名写家层出不穷。历史固不同于文学,但兴起于网络的通俗写史,往往在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了唐宋以来变文和话本讲史的传统;而读者的态度也并不以此为学究式的历史专著,而以消闲、解颐,间或取得一些历史知识为目的。

实际上,网络写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强劲的势头。既然不被主流文学界认可和接纳,便以一种自我放逐、放任自流的方式生存和发展着。在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下,全新的传播手段以及阅读方式,给网络写作者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无论写作者、作品,还是读者的数量,都以几何级数增长,其规模常常令人叹为观止而又忧心忡忡。近年来,从中国作协到各省地方作协,都在大力发展网络作家,将其组织化,并规范其写作,引导他们向主流写作靠拢。但以网络作家数量之庞大,以及作为作协会员的网络作家数量之微不足道,要改变网络写作的状况,在目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尽管作协试图给予个别网络作家以世俗所看重的社会地位,但是,文学界对于网络写作的态度和评价,整体上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看来,文学价值观、趣味观的转变,要比在组织上接纳网络作家难多了。
票房·抖音·郭德纲:
大众对娱乐的无尽欲望
无疑,网络写作的繁荣是大众文化在2000年后进入狂欢期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电影票房的爆炸式增长,亦成为大众文化消费在2000年后的标志性事件。资本的大规模介入、新的消费群体的形成,以及网络写作所提供的内容支持,使得电影(包括电视剧和游戏)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事实上,网络写作已成为最重要的影视、游戏各种IP的供应商,而影视、游戏作品亦反哺网络写作者,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相生相长的动态格局。同时,新兴的网剧、微剧、视频直播、短视频、抖音等更因传播、收视的便捷而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电视综艺节目的泛滥亦是2000年后大众文化野蛮生长结出的一枚硕果,在收视率的胁迫和诱导下,以迎合观众趣味为诉求的每一次节目创新或改进,都进一步刺激了大众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

至于戏剧和舞台演出,我们不能不提到赵本山和郭德纲,二者都是大众文化消费的宠儿,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定会显得异常寂寞。当孟京辉带着他的《恋爱的犀牛》重新回到戏剧舞台的时候,他已经褪去了“先锋”的蝉衣,把戏剧变成了可以向青年兜售的时尚。与需要自我更新的孟京辉相比,开心麻花、戏逍堂等就显得轻松得多,他们诞生于市场经济浪潮中,没有太多的负担,可以直接面对观众娱乐身心的要求,放手搞笑搞怪,以无厘头的表演,天马行空的情节,赚取观众的笑声。
对大众文化应更加宽容和理解
改革开放40年给大众文化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固然有其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原因,也有大众文化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首先是政治上的思想解放,政策有了明显的松动和放宽,这才有了外来文化如文学、歌曲、影视作品的引进及民国通俗小说的重印,从而改变了其过去受冷遇、没地位的处境,重新获得了合法性。这也是政治成熟的一种表现。
其次在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引进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原则,也影响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市场份额,作家和出版商要考虑读者的口味,电影、戏剧要考虑票房,电视也要考虑收视率,大众文化自然大行其道。特别自1990年代以来,精英文化失去了往日社会群体的呼应,创作本身也越来越专注于对自身的探索,这也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最后是文化观念的进化。多元共存几乎成为一种共识,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也更加宽容和理解。
所谓大众文化,应该是以城市平民或市民为一般诉求的文化形态。它在形式和内容两个层次上都具有通俗化和流通性的特征。就其功能而言,它强调娱乐和消遣的性质。它的传播则遵循了市场经济的逻辑、等价交换的原则,其运作方式与一般商品是同构同质的。既然如此,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就以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能否获得快感和愉悦为追求。在现代社会,它又是一个由资本控制的,大规模生产、复制的过程。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大众文化的本性,这也是大众文化的未来最令人担忧的。
不过,大众文化的叙述模式往往是对平民的、日常生活的肯定,是对细节的推崇甚至张扬,是努力呈现一个屡经周折而最终达到平衡的状态,即所谓大团圆式的结局。而这正是大众文化最不能见容于精英文化之处。我们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戏剧,作为对大众文化及其密切映照的中产阶级自满心态的反抗,正是要从个体的角度来揭示这种细腻的日常生活的平庸和脆弱。而精英文化的另一翼,现实主义文学(包括电影和戏剧)则从启蒙与救亡的历史使命出发,更看重文化对于现实的深刻干预和批判,并担负起走在群众前面,充当起时代号角的责任。因此,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更多地带有“帮闲的、市侩主义的、色情的,和种种堕落的、黄色的倾向”,而“这种纯粹以趣味为中心的作品,显然是对小市民的趣味投降,而失去了以革命的精神去教育群众的基本立场”。这样一种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一直延续至今,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这在文学界表现得最为突出。这种情形正是通俗文学的历史地位以及相关评价所造成的,也是制约通俗文学发展和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仅通俗文学的价值应该得到承认,通俗文学对小说艺术的贡献应该得到承认,以消遣、休闲为目的的阅读趣味,以及老百姓一代代继承下来的欣赏习惯,其正当性也应该得到承认,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作家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通俗文学写作的水平,从而在今后的时间里,使通俗文学的面貌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

Ⅸ 大众电影杂志还有吗

截至2021年,大众电影杂志还有

《大众电影》是创办于1950年6月的电影杂志,80年代单期947 万册印量保持了电影杂志一期销售量最高的世界纪录。

2014 年《大众电影》杂志携手万达集团全新改版,秉承“电影点亮生活”的宗旨和有料、有趣、有品的编辑风格,《大众电影》以普及电影文化、推动电影发展、引领电影生活为使命,将建立起涵盖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市场调研、行业咨询、电影推广及会务在内的系列产品和服务。

《大众电影》特点

《大众电影》以“新片评介”、“电影观赏”、“问题讨论”、“电影人物”、“国内外影讯”、“电影史话”等栏目最受读者喜爱,对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了解电影的过去和现状,新片拍摄动向等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银幕上下”、“读者论坛”、“影院人语”等栏目密切了读者、观众与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从1962年起,每年举办电影百花奖,是群众性最为广泛的读者评奖活动。

阅读全文

与1965年大众电影第五期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神秘世界历险记大电影1 浏览:676
4k资源电影 浏览:132
二战电影战争与回想 浏览:388
电影五鼠闹东京在哪里拍摄 浏览:964
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真实经历 浏览:686
免费看永无止境电影 浏览:462
两把半圆刀是什么电影 浏览:537
两个哥斯拉的电影天堂 浏览:924
电影鬼胎手机免费看 浏览:744
爱情来的时候微电影 浏览:541
电影2020下架的在哪里看 浏览:876
播放动作战争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947
记得我电影完整版观看西瓜 浏览:676
做个电影网站APP 浏览:827
ck手机电影网伦理 浏览:292
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改为反问句怎么写 浏览:405
世界公认十大感人励志电影 浏览:534
关于怪兽的一系列恐怖电影 浏览:939
手机拍摄电影特效软件 浏览:119
黑街主题歌的电影 浏览: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