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面哪一部作品被称为"散文诗"电影
《小街》《城南旧事》
20世纪20~3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与诗电影相对而言的艺术流派和电影样式。苏联散文电影的主要代表..'" 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 格拉西莫夫等认为电影艺术的中心任务是塑造“能够使观众喜爱的主人公”;影片中主要的是“人、他们的行动、他们的相互关系”;“形像只有通过与其他人们的相互关系、与事件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创造出来”。主张电影“向散文学习”。代表作品有《夏伯阳》、《列宁在十月》、《马克辛三部曲》等。这些影片或塑造了革命领袖形像,或描写了英雄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成长,它们通过叙事结构和对人物的心理刻划,表现了时代环境,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以及历史上的丰功伟绩。40年代以后被认为与“戏剧电影”相对而言的散文电影,以美国影片《公民凯恩》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开端。这类影片不遵循传统的戏剧结构形式,不采用贯串完整的情节冲突,而是通过多种叙述手段,用多侧面、多层次、多声部的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生活的本来形态,以造成亲切可信的艺术效果。但这类影片并不排斥戏剧性,而是从自然的日常生活与松散的散文结构中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
2. 求电影名,是一部有关诗的欧美电影; 男主名字和所在城市名字一样
格兰艺的灵魂曲
3. 《死亡诗社》电影结尾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死亡诗社》电影结尾的具体意义是:
这部拍于1989年的美国电影,Dead Poets Society ,中文译为“死亡诗社”,又意译为“春风化雨”。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美国威尔顿贵族学校在1959年度开学典礼暨建校100周年时的事情,是关于英语老师基汀与当时陈腐的教育体制和方法背道而驰,对少年学生循循善诱、予以人生引导的故事。情节不复杂但感人,甚至足以震撼心灵。
记住扮演主角基汀的是罗宾·威廉姆斯RobinW illiams,他主演的其他电影如《心灵捕手》也一样的棒。
现在,各位,你们要学会自己思考,你们要学会欣赏文字和语言,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字和语言的确能改变这个世界。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惠特曼在他的诗中说:“自我,生命,这些问题总在不断出现,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
自我,生命?答案是:因为你的存在。因为你的存在,伟大的戏剧在继续,你可以为其奉献一首诗。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你可以为其奉献一首诗。你的诗将是什么呢。
4. 几年前看的一部经典欧美电影,背景好像是战争时期,男主角是个无名诗人,女主角有两个。这是什么电影啊。
是这一部:The Edge of Love (2007),男主角不是无名诗人,是著名诗人,
5. 关于诗歌的电影
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死亡诗社
对于喜欢诗歌的朋友们来说,看著名诗人的诗集是很平常的事,而且他们的诗都能吟上首,这种方式也是对他们诗性的致敬。
免费直播鉴定平台,珠宝翡翠源头直销
广告
免费直播鉴定平台,珠宝翡翠源头直销
由于他们的影响力之大,不少著名诗人的经历都被拍摄成了电影,也包括其它一些题材的诗歌电影,比如下面介绍的第一部电影《死亡诗社》,几乎大部分人都看过。
下面读睡诗社(微信ID:dsszsjb)将20部经典电影整理分享给大家。
第一部:《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外文名Dead Poets Society,又译为春风化雨;暴雨骄阳,是由罗宾·威廉姆斯、伊桑·霍克以及罗伯特·肖恩·莱纳德主演的一部励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该片获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看过本片的人,对这场景应该记忆很深刻。
基丁老师讲课的风格相当帅气性感吧!
自我思考很重要,诗歌也一样。
真谛,有木有!
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反复回味。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模式化的教育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影片所讲述的不仅仅是这样的现实,更多的是反映出学生们对自主学习的向往,影片的结尾,导演将镜头从基丁的裤下穿过,看见了学生们骄傲地站在课桌上,这才是精神的胜利。
第二部:《明亮的星》
海报洋溢着爱情的温馨。
《明亮的星》是由简·坎皮恩执导,本·威士肖、艾比·考尼什主演的爱情片,于2009年11月6日在英国上映。该片以19世纪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天才诗人济慈和邻居芬妮·勃劳恩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2009年,该片获得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明亮的星》是一部制作精良、镜头华丽、洋溢着英国田园风情的浪漫爱情片。
该片的特点是诗歌迷人、服装精致、画面唯美。
影片有冷暖色调的段落交替。
这些台词很美,很贴心,忽然想起了作家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情书。
《情书》
文/沈从文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
日子虽不能毁坏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光明,
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
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这些,
我十分犹豫了。
生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
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
用对自然倾心的眼,
反观人生。
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
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人事上,
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我也安慰自己过,
我说: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第三部:《全蚀狂爱》
全蚀狂爱,又名心之全蚀
《全蚀狂爱》是由Capitol Films等公司出品,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大卫·休里斯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于1995年11月3日在美国上映。该片以19世纪的法国诗人兰波和魏尔兰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二人之间的同性恋故事。
小李子那时候相当年轻,也是小鲜肉一枚。
《全蚀狂爱》是以魏尔伦的视角来诠释他与兰波的爱情虐恋。
该片应该说对于整个历史、整个时代尤其人类精神的把握都非常大气。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译阿尔图尔·兰波、韩波、林包德,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第四部:《诗人与他的情人》
诗人与他的情人
《诗人与他的情人》是1994年上映的英国影片,由布赖恩 吉尔伯特执导,Miranda Richardson、 Willem Dafoe主演。 影片讲述了汤姆与薇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相遇,从而相识、相知、相爱,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薇芙对汤姆十分的好,让所有人羡慕,正因为这样激发了汤姆的工作热情。
由于该片,主演米兰达·理查森获1994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女演员。
豆瓣评分:7.9。评分也是比较高了。
第五部:《最后一站》
《最后一站》
《最后一站》是由迈克尔·霍夫曼导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海伦·米伦、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影片。影片改编自杰伊·帕里尼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晚年托尔斯泰的精神饱受来自妻子索菲亚和他的大弟子弗拉基米尔·切科夫的折磨。对自己艺术理想的追求、对简单纯朴生活的信仰,以及他自身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时时刻刻让托尔斯泰陷于无所适从的境地。
最后一站——爱情与自我的拉巨战
影片取材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晚年生活,虽然有史实作为依据和资料,但是《最后一站》讲述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虚构出来的爱情——实际上是两个爱情故事:一是托尔斯泰和妻子索菲亚的故事,二是两个托尔斯泰的信徒瓦伦汀(Valentin)和玛莎(Masha)的故事。在迈克尔·霍夫曼的指导下,整个影片呈现出了诗歌一般有韵律的节奏。
生命中如果拥有爱,那么爱中的人则要承受痛苦;如果没有爱,那么不爱之人将要经受生命的枯寂和矛盾,所以这个真实的故事显得复杂、矛盾和有趣,并且导演赋予了它真实的情感。
第六部:《石榴的颜色》
《石榴的颜色》海报
《石榴的颜色》是由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执导,Melkon Aleksanyan,Sofiko Chiaureli,L. Karamyan,G. Margary等联袂主演的一部剧情传记片。这部色彩鲜艳、民族风味浓重、宗教感仪式感极其强烈的影片,是前苏联“最后一位天才导演”帕拉杰诺夫著名的“诗电影”杰作之一。影片于1968年8月29日上映。
影片部分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诗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摄,但更多地是以诗句代替了诗人的形象。全片几乎没有对白,主要是旁白和剧中人自言自语。
无法用文字概括该片的内容,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影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瞬间,电影语言的诗化、色彩的明艳、构图的奇特均衡、内容上的仪式感、宗教感和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脱俗、特立独行的品质。
第七部:《丹麦诗人》
《丹麦诗人》
《丹麦诗人》加拿大导演兼编剧Torill Kove自编自导的动画短片。影片于2006年2月15日在德国上映。该片荣获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丹麦不愧是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国家。
《丹麦诗人》讲述的是片中叙述者父母的丹麦朋友的故事。他是位诗人,一天,由于缺乏灵感,他决定去挪威的一位女作家那寻求灵感。他的此举引发出一段爱情经历,也机缘巧合地促成了叙述者的父母。一段美丽的故事就在明亮的色彩中展现。
6. 为你写诗电影讲述了什么故事 为你写诗电影剧情解析
《为你写诗》电影剧情解析:
四年的创作修改,他也曾亲身搬到北京生活,骑单车乘地铁,去到影院去观察感受每个观众的情绪起伏。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讲好自己的故事的初衷。
7. 《死亡诗社》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看完电影久久不能说话,感觉自己像是影片中那些想要脱离刻板教学独立成长但是又无法挣脱的孩子。
成长是影片《死亡诗社》的重要主题,有一群在父母期望和个人梦想夹缝中生存的高中生,在一个新来的英语老师的引导和启蒙下,逐步去探索诗歌、青春、理想的真谛。在经理了各种考验后最终走出青春的困惑,去实现自我认知,并最终心智逐步走向成熟的这一整个过程。
好的老师绝对有不一样的作用。人生中缺少NB的老师带领,还是很遗憾的。电影告诉我们,引路人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找自我”是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挫折”则是成熟的转折点。
“我站在我的桌上以提醒我自己必须经常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从这上面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样。”
看完这个电影,顺便去搜索了一下基丁老师的扮演者罗宾.威廉姆斯。出身与脱口秀主持人,风趣又幽默,有过很多很多佳作,在职业生涯中饰演过很多普度众生心灵的伟大角色。属于喜剧演员。大家都知道喜剧演员最容易患抑郁症。。。他跟哥哥一样,因抑郁症最终自杀。好可惜。。。
8. 《我的诗篇》这部电影给我们什么启示
看完《我的诗篇》,从电影院走出时,心情钝重如被磐石压住,久久没有晃过神来,以至于找不到自行车停放的位置。晃过神来,找到车,开锁。从来时的路返回。小道两旁摆摊的小贩没有吆喝,双手不停歇——或是帮顾客挑拣水果,或是打称,或是计价,或是做煎饼果子……从桥洞穿过,有一群年过半百的老年人吹奏着乐器……夜晚是喧嚣的,夜晚里藏着一颗偶尔孤独的心灵……
这样的人这样的故事 ↑
6个故事,6个工人,还有他们的篇章。那些用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息。我的脑海里,所有的影像撕裂开来——
(1)乌鸟鸟:他带着诗篇一次次的面试,一次次被拒,现实中的人们读不懂诗的柔软,在物欲横飞的时代,活着就意味着要吃饭,要赚钱。一切不能提升赚钱的技能都是在做无用功,多数人羡慕马云的成功,羡慕李嘉诚的财富。人们的大脑逐渐被物欲填充——诗,在他们眼里是无用的,既不能拿来当饭吃,又不能拿来换钱……
(2)许立志:他从电梯门口走出,犹豫了一会,最终纵身一跃。那一跃,是解脱,是奔往极乐世界吗?我不知道,如此决绝,与世长辞的方式,是我所不能理解与接受的——大好晴天,改变可以改变的,不能改变的就尝试去接纳,何必去死?但,每一种选择背后自有它的道理。或许真的就是解脱吧,但如果许立志听到母亲如此嘶心咧肺的哭声后,是否还会舍得潇洒一跃?最终世间只留下了他的诗篇、他的故事,还有伤心的白发人。
(3)老井:他随着运载工具往地心深处迈进,比煤更黑的是未知的风险。也许就在那一瞬间,瓦斯爆炸,眼前一黑,就真的进入了无限的黑暗,永无重生之日。我,没有如此近距离的体验过在地下500米作业,时不时会有岩石跌落,可能瞬间毙命,也可能侥幸存活。在这些险峻的环境里,透过影像,穿过我的大脑的是,一次次生死搏斗,一次次侥幸的逃过死神之手。
(4)陈年喜:在我有限的经历里,工人的情感是粗暴的,毫无柔情可言。陈年喜,这个爆破工人颠覆了我过往的固有观念。他如此深情,深情到亲自为父亲修理头发、保存17年前结婚时写下的诗篇、给儿子写信。打动我的是影片中的那一句——儿子啊,我多想让你绕开那些书本,多去经历生活的真相,可我又怕生活的真相太残酷(大致的意思,忘记原台词了,知道的童鞋帮忙回复一下)
(5)吉克阿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充绒工吉克阿优回乡的那副场景让我想起了这2句诗。多少人背井离乡,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待,当真正抵达远方时,等待往往不是想象中的美好,而是现实的一次次磨砺,最终练就了一颗金刚不坏之心。但再怎么刚强,绷太紧时总会有弦断之时,所以缓冲最好的方式是直奔那千里之外叫做家的地方。年少时,恨不得远走高飞,离家远远的。年事渐长时,逐渐体会到了淡淡的乡愁。归乡时的近乡情怯,那些年事已高的老人是否还健在,小伙伴们是否被生活改变了模样?好吧,吉克阿优的故事,引起了我的乡愁,和一些浅浅的思考——在夜晚的篝火中,吉克阿优的父亲吸着烟,苍凉地说,头布我已经自己盘好了,你们不会盘,等我去世了你们就可以直接用了……我们像夸父一样马不停蹄的向前奔跑——故乡,年事已高的父母,被我们远远的抛在了背后,时光越拉越远,乡音越来越陌生,情感越来越稀薄。——你,还记得属于你家乡的文化,你的乡音,还有那些风土人情吗?别忘了,根还在那里,别忘了,抽空回去看看……
(6)邬霞:“陌生的姑娘,我爱你”,这是一位制衣工深情的告白。你身上穿着的衣服是否让你感受到自每个制衣工人的温度?你是否为一件25元的吊带裙而满心欢喜?这些细小的幸福,似乎已经彻底的从我们钝重的内心中消逝。无论是在影片中的邬霞,还是在观影现场的邬霞,她平和坚定地活在现实里。我喜欢她对待生活的方式——因为喜欢吊带裙,用心制作着每一件吊带。一件25元的吊带裙可以让她满心欢喜。即便是生活遭遇了不幸,也永远像一株石缝里的爬山虎,勇敢的向上攀岩,汲取太阳的能量。她,充满着力量。活着——是一种向死而生的修行,与其呻吟不已,不如热闹勇敢的去面对可能的幸与不幸。幸与不幸并非是对立面,对于敢于去面对的人而言,一切都只是一种尝试,拿出平常心态,身体力行——也许,更好的光景就在后头……
2 这样的电影 ↑
这是一部以工人诗歌为题材的记录片,如果仅从票房的角度来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与否,那是片面的。记录片,在我个人的感观中,它与商业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直击人心,让你透过影片去感受真实。唤醒那些如水泥般凝固的情绪,唤起那麻木的神经。重新感知生活,感知周遭的事……而商业片更多的是供人消遣。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商业片更具娱乐性质,对于生存于繁忙都市的人类来说,它是一小撮的润滑剂,起到短暂的缓冲效果,肉体及精神暂时的得到放松。但从精神层面的角度来说,记录片带来的价值和意义是更深远的。它让你重新反思生活,反思与你联结的人事。如果说商业片是看完后的呵呵哈哈,那么记录片则是看完后的思绪万千……
这样的电影,这样一部以工人诗歌为主题的记录片,它深深震憾了我那逐渐僵硬的灵魂,那一个个的故事,一字一句出现在银幕上的字,如无数的雨点敲击着我的灵魂,告诉我,这是生命的轨迹,这是不同的活法,告诉我,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尊重,启发我,日后如何以一种恰当平等的方式去对待周遭——无论是位高权重者,抑或是卑微如蝼蚁的边缘人群。对于前者,我不必卑躬屈膝,对于后者,我不必趾高气扬。——我们都一样,不过是地球的子民而以。但是阳光不会公平的洒在每个人身上。即便如此,也让自己做个独立有温度的人。敲到这突然想起柴静在《看见》一书里引用到胡适先生说的话——胡适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他解释:“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不需要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精神。”2 这样的诗篇 ↑这些用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是需要在相应的场景去阅读,你才能理解。远离水深火热的人,是不能理解炙热与寒冷的。但愿你懂。附上这些诗篇,让它们打开我们即将麻木的灵魂。
诗篇一:
《吊带裙》作者:邬霞
包装车间灯火通明
我手握电熨斗
集聚我所有的手温
我要先把吊带熨平
挂在你肩上不会勒疼你
然后从腰身开始熨起
多么可爱的腰身
可以安放一只白净的手
林荫道上
轻抚一种安静的爱情
最后把裙裾展开
我要把每个皱褶的宽度熨得都相等
让你在湖边或者草坪上
等待风吹
你也可以奔跑但
一定要让裙裾飘起来带着弧度
像花儿一样
而我要下班了
我要洗一洗汗湿的厂服
我已把它折叠好打了包装
吊带裙它将被运出车间
走向某个市场某个时尚的店面
在某个下午或者晚上
等待唯一的你
陌生的姑娘
我爱你
诗篇二:
《炸裂志》作者:陈年喜
早晨起来头像炸裂一样疼
这是大机器的额外馈赠
不是钢铁的错
是神经老了脆弱不堪
我不大敢看自己的生活
它坚硬铉黑
有风镐的锐角
石头碰一碰就会流血
我想告诉你
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
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
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
我微小的亲人远在商山脚下
他们有病身体落满灰尘
我的中年裁下多少
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
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
他们是引信部分
就在昨夜在他们床前
我岩石一样轰地炸裂一地
诗篇三: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作者:许立志
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
他们把它叫做螺丝
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
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
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
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
耻辱的诗
最后,想对自己说,在石头森林里行走久了,不要忘记做一个有温度的人。以平等独立的姿态与周遭的人、事、物相处。
9. 哪一部电影被美国作家吕弗称为诗化电影
法国导演 弗印索瓦·特吕弗 称为诗化电影的是《公民凯恩》。
弗印索瓦·特吕弗说:
好莱坞的财政家们……但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在这里我指的是电影《公民凯恩》时,或许他们会颇感困难。
10. 求一部欧美电影,内容是男女主角无意中在(貌似是一本书)中发现了一位男诗人写给一位女诗人的信,故事
看图片应该是《给朱丽叶的信》,女主角是阿曼达·塞弗里德
但是看你的电影描述又好像不是这部电影= =你可以去豆瓣搜搜这个女演员的作品,就一定能找到啦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34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