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这些经典的香港电影你肯定看过!
不过一眨眼,香港已经回归20年了
这些年,我们不止看到香港的繁荣与自由
也从香港电影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无数经典的香港影片成为我们难忘的记忆
无厘头却又饱含深意的喜剧片
展示侠客们惊世骇俗武功的武侠片
写实有之,写意亦有之的文艺片
一段段情真意切的香港往事透过镜头娓娓道来
01
甜蜜蜜
其实电影之好坏与钱无关
与时间无关,与咖位高低无关
与场面大小无关,与导演资历无关
与市场资源无关,只与心有关
自始自终,香港电影最动人的莫过于此
㈡ 香港经典喜剧电影有哪些值得推荐
在闲得无聊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一些娱乐方式来排遣寂寞。有的人选择听歌,有的人看电影,也有的人看书。看电影可能是成为了现在大家解决无聊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都会抱着一大瓶可乐,然后看着电影儿。既然是为了解闷,肯定大家都看的是一些比较有趣的电影。这个时候大家一般都会搜索一些喜剧。喜剧太多了,但是有些经典的电影是值得大家一直去反复的观看的,而且也不会觉得乏味。
当然香港的经典喜剧电影。还有其他很多,但是我个人来看还是比较喜欢周星驰的。或许是他个人的魅力吧。现在他也会导演一些电影,我也会去看。
㈢ 香港十大传奇电影公司,你能全部认出来吗
它们分别是:邵氏电影公司、嘉禾电影公司、新艺城影业、德宝电影公司、银都机构、中国星、寰亚电影公司、英皇电影公司、银河映像和最佳拍档电影公司 。
香港电影有近百年的历史,是从最初的默示录时代到30年代的有声电影,《邵氏出品,必佳品》称霸香江,迎来嘉禾、环球亚、新艺城等新派电影公司的天下,香港电影打开了黄金时代的大门,通过电影记录香港的不幸和辉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位电影人利用新型电影工业使香港电影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高峰时期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年制作量超过200部,成为世界上好莱坞电影的出口目的地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机构很多,除了上述十大传说电影公司外,还有洪金宝的宝禾电影公司 、元彪的泰禾电影公司 、成龙的威禾电影制作公司和李连杰的正东电影公司等有名的电影公司。这些公司曾出品了众多经典影片,为香港电影的发展添砖加瓦。
㈣ 香港电影大片有哪些
1、《警察故事》
是嘉禾电影有限公司发行的动作片,由成龙执导,成龙、张曼玉、林青霞、董骠、太保等主演。该片于1985年12月14日在中国香港上映。该片讲述了警察陈家驹冒死抓捕大毒枭,由于证据不足,被人陷害设计嫁祸杀死同事,于是走上了为自己洗脱不白之冤道路的故事。
㈤ 有一种电影叫香港电影,记忆中的香港电影
这部混剪视频里,有很多我看过的电影,有很多经典片段,有很多经典台词。这一幕幕画面,一句句台词,见证的不仅仅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更是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岁月。
20年过去了,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依旧还在,这些弥足珍贵的记忆,注定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感谢香港电影带给我们的欢乐与启迪。
祝福香港越来越好。
㈥ 香港电影分级制度的定义标志
电影送交评级后,会依下列定义,被评为以下三级其中之一: 级别 符号 定义 代表符号 例子 第Ⅰ级 适合任何年龄人士观看
Suitable for All Ages 黑色圆形内有白色Ⅰ字 四眼鸡丁、反斗奇兵、初雪之恋、史力加、奏出我未来、海底奇兵、太阳之歌、天作之盒、阿拉丁、魔法奇缘、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功夫熊猫、哆啦A梦、猪法奇缘、与狗狗的10个约定、崖上的波儿、大耳仔走天涯、超级零零狗、咕咕猫、歌舞青春3:毕业嘉年华、怪兽大战外星人、开心直航、囧男孩、千年善祷、车票、比弗利拜金狗、Keroro军曹、荒失失奇兵、怪兽公司、愚公移山、泪光闪闪、我们这一家、翻生侏罗馆、熊猫回家路、地球很美有赖你、和猪猪一起上课的日子、麦兜响当当、超鼠特攻、喜羊羊与灰太狼、劲Band青春斗、加菲猫、神奇宝贝、潘作良、道歉、7天爱上你、爱不太迟、冰河世纪、阿童木 第Ⅱ级
(分拆前) 儿童不宜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黑色正方形内有白色Ⅱ字样 第ⅡA级 儿童不宜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黑色正方形内有白色ⅡA字样 亿万少年、长江七号、内衣少女、宝贝计划、特务S唛、妈妈咪呀、流浪汉世界杯、一百万零一夜、渺渺、我的野蛮女友、礼仪师之奏鸣曲 第ⅡB级 青少年及儿童不宜
Not Suitable for Young Persons and Children 黑色正方形内有白色ⅡB字样 功夫、欲海慈航、犯罪帝国、杀神特工、血战新世纪、海云台 第Ⅲ级 只准18岁或以上人士观看
Persons Aged 18 and Above Only 黑色三角形内有白色Ⅲ字 受难曲、色,戒、周末同床、神探、魔街理发师、豪情、霜花店、金瓶梅、三狼奇案、黑太阳731、黑社会、朋友
㈦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新浪潮电影知识介绍
香港电影新浪潮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一般认为是1979年—1983年期间)香港电影的一个潮流,参与者多是在外国留学、有电视制作经验的年轻导演,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谭家明、方育平等等。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主要在美国或英国攻读电影课程。他们在1970年代回到香港后都加入了电视台发展。他们在电视台接受一番磨炼后,离开电视台发展电影事业,在此期间拍摄的一批风格清新的影片。1978年8月18日出版的电影杂志《大特写》(《香港电影双周刊》的前身)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首次用新浪潮一词来期待香港的新电影。
出现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国际形势动荡不安,香港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腾飞、独立电影制片机构的风起云涌,具有正义感的影视工作者鄙弃“四头”(噱头、拳头、枕头、鬼头)影片而开拓新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从国外电影学院毕业回港并从事电视编导工作的年轻导演,他们本着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的独特创意和社会触觉,拍摄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新潮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这批影片的卖座虽然不是特别高,却为港片在编导手法和摄制技术上呈现出异於传统香港片的新风貌。
1976年,梁普智、萧芳芳导演的《跳灰》一般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先声,1978年,严浩导演了《咖喱啡》,打响了新浪潮的第一枪。之后是1979年,三位青年导演分别推出了他们的电影处女作:徐克把科幻和武侠合二而一,推出了“未来主义武侠片”《蝶变》,许鞍华的《疯劫》根据一起真实案件改编,把悬念和推理结合起来处理凶杀案件,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以逼真自然的光影展示警探和罪犯的搏杀。这三部影片标志着新浪潮的正式诞生。随后,严浩、刘成汉、方育平、蔡继光、谭家明、黄志强、单慧珠、唐基明、张坚庭、黎大炜、于仁泰等相继掘起,拍摄了《父子情》、《夜车》、《投奔怒海》、《似水流年》、《喝彩》、《欲火焚琴》、《师爸》、《山狗》、《冤家》、《表错七日情》及《墙内墙外》等新观念与新形式相结合的影片,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几十位锐气十足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不仅票房价值颇高,还获得了电影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制片人的青睐。
此后,不少电视界的人才加入香港电影界工作,两者的互动日益频繁,甚至有电视节目改编拍成电影(如萧芳芳主演的《林亚珍》)。电视界举办的选美比赛和歌唱比赛等,也陆续发掘了一批新掘起的一代,促成了往后10多年香港影坛“明星制度”的勃兴。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特征
“新浪潮”的“新”,带有与多传统及及传统分别的意味。同时亦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实验取向,力求突破传统而别具一裁。如意大利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是对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后的电影事业的一次重新评述及振兴,而法国的六十年代“新浪潮”是源自对法国五十年代的商业电影工业机制的不满,通过崭新的电影手法表现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是对当时主流的“优质电影”的反叛。香港“新浪潮”,电影则标志着香港电影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新浪潮”电影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在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新浪潮”导演虽然都被冠以“新浪潮”之名,其实每位的电影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察和匪徒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电影的“作者论”美学。
大体上“新浪潮”导演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特征。由于“新浪潮”主要导演大都有留学海外专业培训的背景,因而具有开放的视野和自觉的电影影象意识。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
不过,新浪潮导演在强调突出个性的同时,并未走向实验电影的极端,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兼顾电影的商业因素和观众的娱乐要求。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以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他们是对香港主流电影的突破,但并非彻底抛弃。比如,香港“新浪潮”电影大都从类型电影入手,然后进行创新和改造。徐克将科幻电影与武侠电影合为一体,刷新了香港电影对于武侠电影的观念,熟练有力的`导演手法也令观众耳目一新;在《疯劫》中,许鞍华将一件真实的凶杀案编写成一个极富悬疑和推理性的故事,创造出逼人的惊竦气氛;在《点指兵兵》中,章国明则描绘警察与凶手的摩擦,刻意表现警察焦灼的心理状态,拍摄十分讲究光源,主张推回自然。这些影片强调并突出个性,在“满足个人”和“满足观众”间求得平衡,而又偏重于“满足观众”,以便追求商业上的最大成功;这些影片重视电影语言的创新,善于用较新的技巧创造“外在真实的表象”,以造成真实、鲜明、大胆、饱满、具有冲击力的画面视觉效果。这说明新浪潮导演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观众。
此外,这时期的电影是低成本,不用大明星,这同后来港片标榜明星阵容,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截然不同。香港的电影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电影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年轻导演们对电影的热爱与艺术抱负,在香港高度竞争的商业生产制度下,没有个机构和资金支持,迅即被商业浪潮裹卷而去。香港“新浪潮”电影,从1979年掘起至1982年已成了强弩之末,到八十年代中期,新浪潮即宣告结束。大部分新锐导演都融入主流电影,成为商业电影的生力军。“新浪潮”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香港是一个极商业化的投机城市,电影剧作始终以纯大众娱乐为纲领。其次,香港亦因为其中西文化枢纽的位置,迅速收各类型文化资金,但亦因为急功近利,迫切于商业效益的应验,故每当欲把题材和形式推进至较深层面时,便往往显得情理不足,根基薄弱,而陷于一片混乱。许鞍华、徐克、章国明、谭家明、方育平、严浩、吴宇森等创意的电影创作者,都在剧作上出现这种情况。尽管如此,“新的浪潮”对整体影业仍然带来新血和冲劲,有助于主流电影的革新和转型。
“新浪潮”在八十年代中期分成两种取向,一是继承社会和政治题材取向,如《男与女》(1983)、《家在香港》(1983)以及方育平的电影《父与子》(1981)、《美国心》(1986)等。另一个“新浪潮”是侧重艺术形式与主题追求的影片,具有代表性的是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最后胜利》(1987)等。谭家明影片着重庞大复杂的剧作结构,利用如“青春片”及“黑帮片”等类型电影模式,而衍生出类型电影叙事模式外的情感描述。
意义
香港新浪潮运动只持续了两三年,其中严浩、许鞍华和徐克等导演,更成熟的影片反而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所以,新浪潮对香港电影的最大贡献,并不在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而在于:一方面它为香港电影培养了大批人才,给了一些有新想法的年轻人进入电影工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它开拓了香港电影的思路和视野。香港新浪潮的电影语言观念与方法上的前卫性让人眼界大开,从而改造了主流电影的现状,使之制作方式和包装手法得以更新;另外,其操作的中和性又使得一般的电影人与电影观众容易接受,从而使不同的电影类、样式都得到改造,由此形成新的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格局。这些新浪潮导演其后叱咤香港影坛达20年。“虽然发展不一,但上世纪70年代末确实是他们独领风骚的年代,也在精神上启发了台湾和大陆的新浪潮”(焦雄屏)。
评价
三十年悠悠过去,如果以法国新浪潮的标准来比较,香港新浪潮的作品数量和成就明显远远不及。不少论者认为没有共同的信念和宣言,是香港新浪潮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影评人澄雨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新浪潮「姿势多於实际,包装多於内容」。在这当中不可忽略社会和时代的因素,好像欧洲新浪潮是伴随着反战、学运出现;日本方面,《美日安保条约》引起国内的不满,也激发了大岛渚、寺山修司等影人的创作。而台湾新电影出现时,更是正值解严的关键时期。香港呢,新浪潮却与本地的社会运动失诸交臂,七十年代末社会走向稳定,新浪潮的爆发难免显得格格不入。
港产片八十年代以后的兴盛,固然有新浪潮的一份贡献,但最后获胜的其实还是主流电影,新浪潮大部分导演拍了几部片后便退下火线。一路走来,到今天仍活跃电影圈的就只有徐克、许鞍华二人,然而际遇已大不如前。近年《深海寻人》和《女人不坏》虽然仍可见到徐克的无限创意,观众却似乎不太领情,未能引起话题。至於许鞍华难得仍然坚持着人文关怀,但是《天水围的日与夜》要到获得金像奖后才受到注目,最近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也是票房惨淡。
回看新浪潮电影,虽然当中不无粗糙、单薄的瑕疵,但所流露出的真诚、冲劲、热情、勇气,隔了三十年后,仍然看得人热血沸腾,而这一份精神不正是今天港产片所缺乏的吗?
代表作品
徐克
《蝶变》(1979)
《第一类型危险》(1980)
《地狱无门》(1980)
许鞍华
《疯劫》(1979)
《投奔怒海》(1981)
严浩
《茄喱菲》(1978)
《夜车》 (1980)
《公子娇》(1981)
方育平
《半边人》(1981)
《父子情》(1983)
余允抗
《山狗》(1980)
《师爸》(1980)
;㈧ 香港电影中的那些黑帮老大形象,谁演的最好
比方说像张耀扬,万梓良,邓光荣他们扮演黑帮老大气场都是很强大的,特别是像张耀扬他扮演的乌鸦哥成为了一代人的童年阴影,因为乌鸦哥性格暴躁,动不动就会掀桌子,让人感觉非常的害怕,但这个恰巧也是演技好的表现,而万梓良大背头出场的造型,甚至气场要比周润发还要大,这也是让大家非常佩服的,还有邓光荣,他是发哥的前辈,就连发哥都得叫他大哥。
万梓良这一位影帝大家应该都知道,万梓良也是黑帮老大的专业户,经常以大背头的形象出场,因此大背头也成了香港老大的标配,包括周润发也经常以大背头的形象出场,但是周润发比起万梓良在气场上面甚至还略逊一筹,还有邓光荣也是一样,邓光荣1946年出生在香港,无论辈分他比周润发,张国荣都要大,邓光荣同样也是一位非常具有气场的大佬,在香港的演艺圈地位也是很高的,受到了不少电影明星的尊重。
㈨ 香港,凭什么能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美国洛杉矶,不仅有著名的NBA湖人队,同时还有世界闻名的电影中心——好莱坞。“好莱坞”指的是美国电影工业,很多“战绩彪炳”的电影公司均设于此,如迪士尼、福克斯、华纳兄弟、环球影视等等,香港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地名“荷里活”正是好莱坞的译名。
1994年,周星驰电影一枝独秀,但是已经呈现两极分化
体现非常明显的是1994年,票房高于1000万的仅仅只有20部,票房低于1000万元的港片占据上映影片量6成,虽然仍旧有周星驰挑大梁。但这一数据在1993年,高于1000万票房的作品占据30多部,1992年同样有30多部。
在好莱坞电影的迅速扩张市场之下,影院追逐利润的出发点是不变的,港片需求量下降,占据港片大头的外埠市场同样如此。此消彼长之下,西方好莱坞逐渐把东方好莱坞的市场吞噬
后记
东方好莱坞有着属于他的骄傲,它曾让港片成为全亚洲共同的话题,甚至让大洋彼岸的欧美人也只能叹服。现在的港片已经融入华语电影,不仅有古天乐、张家辉、刘青云、郭富城这些老牌港星每年的作品,同时《流浪地球》(特效团队有贡献)、《红海行动》(导演林超贤)等等电影里都有港片电影黄金时代积累下来的经验。
相比曾经被称之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现在的华语电影俨然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这里有更多的电影人,更大的市场,甚至让漫威电影提前首映的能力,这就是华语电影的底气。
㈩ 电影的标志
以香港电影标志,举例子如下。
1982年电影进入现代化,标志就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诞生。
我对香港电影最早的感知也差不多是这个时段的电影,但「新浪潮」完全不在我的视野中。
最早进入我视野中的香港电影是成龙的功夫喜剧,《A计划》、《警察故事》、《飞鹰行动》等等。之后陆续还有《英雄本色》、《龙虎风云》、《喋血双雄》、《天若有情》等一系列英雄片/枭雄片。
这些电影几乎就是我最早对于电影的认识,算得上是启蒙意义,而即便今时今日这些电影仍旧能够吸引到我。
这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不断反思一个问题,香港电影的根本魅力到底何在?
我的结论是,原因有两个:
一、香港电影绝少取材文学作品(反倒有不少改编自漫画),电影剧本都是原创;
二、剧本很多时候都是现拍现写(即是香港人称的「飞纸仔」),有时甚至无剧本拍摄(不仅仅王家卫如此)。
《阿飞正传》(1990)
这在全世界的电影业中都是罕见的,好莱坞、日本、欧洲都不可能有这种拍法,印象中只有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是如此为之(正是要以此与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法国旧电影传统决裂)。
电影之于文学作品,它首先是一种感知,观众是先从影像中产生感知,产生快感(有强弱之分),然后才会产生认知,继而形成一种意义。
换言之,它是从感知到表意的一个过程。文学作品的接受恰恰相反,它是先从文字符号中产生一种表意系统,然后才会慢慢产生一种感知。
再简单点说,电影是快感在先,意义在后。无有快感,毋论意义。伯格曼、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无论有多么复杂的表意,但首先他们都会把感知放在第一位,最极端的《假面》《蚀》都是如此。
《假面》(1966)
即便是对真理性问题(终极表意)始终纠结不放的戈达尔,哪怕在他那些最意识形态显露的电影中,都会有最强烈的感知表达方式。
香港电影即是因为这种绝对「原创」的剧本写作法以及各种阴差阳错(电影工业机制、历史缘由、文化传统、天生布景板式的城市构造等)的原因,准确的把握到了这种电影的特质。
一切以创造感知为第一要义,这在哪怕最小众、最文艺的艺术片中也是如此。
香港电影对于文学/文字符号的决绝放弃,造就了影像表达系统的无限丰富性。
香港电影的类型也是完全依据感知与快感出发,我印象中最深刻最历久弥新的香港电影类型──英雄片、赌片、三级片(包括情色风月、施虐残暴两种)、鬼片──都是将感知,将生产快感放在第一位,将意义留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