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世纪60年代,伯格曼在哪些电影中借用了巴赫的音乐为什么
20世纪60年代,伯格曼在电影创作和个人思想上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危机,他从冥想玄思的天空疲惫不堪地退回亲切现实的人间,超自然的主题黯然退场。巴赫简洁而严谨的音乐正是在此时闯入了伯格曼的理性世界。伯格曼当时甚至动过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同瑞典音乐史家科比一起深入研究巴赫的念头,虽然出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但巴赫宏大浩瀚的音乐,尤其是那些虔诚单纯的慢板作品无疑给伯格曼中后期创作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犹在镜中》、《沉默》、《安娜的受难》、《假面》、《呼喊与耳语》等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借用了巴赫的音乐。从丰实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到纯净的《哥德堡变奏曲》,巴赫的音乐作为复调音乐的典范,有着近乎完美的内在均衡和音乐逻辑,让人怀疑是周密计算的产物。
伯格曼“不相信语言”,他认为音乐更为“可靠”,它是“最完美的符号”。不像其他的导演将音乐看作是次要的形式,仅仅为了支撑和充实电影叙事,伯格曼的电影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虽然是无言的),在他其余的作品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伯格曼总是确保我们能得到所有必需的信息,又能欣赏到他精湛的电影技巧。
⑵ 巴赫的音乐作品有哪些
《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
1、《勃兰登堡协奏曲》
1721年巴赫收集了他的六首最好的协奏曲献给勃兰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这就是著名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Concerto)又名伯兰德伯格协奏曲,
展现了绚丽多彩而又富于独创性的对比,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手法,活跃而宏伟的旋律,可以说,巴赫用这首作品把大协奏曲这种当时已经趋于过时的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
2、《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3、《b小调弥撒曲》
巴赫于1733年写成了这部弥撒中的“恳求主,赐怜悯”(Kyrie)和“荣耀颂”(Gloria)这两段,是为了奉献给萨克逊的选侯西格斯蒙德三世(Sopsmundm)的,当时这位选侯是巴赫所居之地的地方长官,后来成为波兰的国王,
巴赫将这两段乐曲奉献给他并附有一信,请求选侯指派他为选侯的宫廷作曲家,信中还说:“这两首作品可以算作我的作品中非常有特殊意义的乐曲。”巴赫所说的完全是事实,这部作品确实是巴赫有非常意义的顶峰作品。
4、《平均律钢琴曲集》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GuidoVon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平均律是欧洲音乐的基本律制。
5、《法国组曲》
法国组曲是巴赫献给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为安娜.玛格达莲娜的键盘曲集》,第六首是后来追加的。
作品大约写于1722-1725年,主要创作时间仍属于科藤时期(1717-1723),这段时期确实是巴赫创作器乐作品的一个高峰期。
⑶ 塔可夫斯基《乡愁》的电影配乐是哪位音乐家的作品,特别是电影中的中国民乐。请尽快回答。
巴赫 平均律第八首
⑷ 电影与音乐有何密切关系
影视音乐不是纯音乐,它是为影视作品而存在的音乐。影视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等.影视音乐的片段性,不连续性和非独立性特征就成为它区别于其他音乐的重要标志。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一部分是参与故事情节的有声源音乐,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发声体,或与故事的叙述内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参与故事情节的无声源音乐,主要起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组成元素,为影片主题、人物、情节的塑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影视音乐不能以自旁逻样的完整演绎,复杂的配琴和强烈的音响去与画面争夺砚众,而应不引人注目然而强有力的方式支持画面,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所说“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好的电影音乐能使原本平实的电影回味深长,熠熠生辉。好的电影音乐更要符合观众的心理,使他们产生共鸣,能够完全融入电影情节中去。电影,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https://pan..com/s/1M86eE6G18U2PbEkqQo8xHw?pwd=uxx5
本片是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着母亲(玛格瑞塔·泰瑞柯娃 Margarita Terekhova 饰)去亲戚家借钱,他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发现了一面镜子,并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在巴赫的音乐中,塔可夫斯基的回忆慢慢带出了一系列的事件:电视上在播报一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痊了自己;一个被家庭忽视的妻子遇上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两人之间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一个未曾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在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备受军事指导员的呵责。这些毫无关联的片段式回忆通过镜子串联起来,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历史、生活、土地、梦境等意象的哲学思考。
⑹ 能推荐几首巴赫的经典曲目
个人总结巴赫作品中好听又经典:《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乐队组曲》中的第三首《G弦上的咏叹调》,《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双提琴协奏曲》,《意大利协奏曲》,《2,3声部创意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管风琴与乐队版都好),《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号》,《无伴奏小提琴第四号》第5乐章“恰空”
经典但不是很好听:《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哥德堡变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
⑺ 电影与音乐有何密切关系
除去音乐这门艺术外,最能体现时间艺术的就是电影了。贾樟柯在《站台》一片中说,20年前一个女人拒绝了一个男人,到20年后这个男人接受了这个女人,我想用电影来记述时间对于人的改变。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塔可夫斯基说,电影是记录时间流逝的艺术。所以在他的影片里经常出现流水缓缓,一只船,或是一只木块横移的场景。这些都说明了电影记录时间的功能。除去时间不谈,流畅也是电影大师追求的东西,长镜头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是真实的空间再现,还在于它使流畅的时间性。而流畅是音乐的特征。这里包含一个节奏的东西,流畅本身也是一种节奏。音乐讲究节奏,电影亦是。不同的是,电影对节奏的依赖相对来说没有音乐对节奏的依赖来的明显。音乐的本体应该是旋律和节奏。今天下午我观看了塔可夫斯基的《太空飞行》,其对于音乐的运用令我诚服。开头是巴赫的音乐(塔认为巴赫的音乐最谐和),以及中间的电子音乐(1972,苏联最早做电子音乐的人与塔合作),其运用让人极其震撼。影片本身的哲学意义与对人世间情感的拷问足以让人战栗。尤其是影片到最后,主人公幻觉(姑且叫幻觉)中,出现的往事一幕,已经看到自己的母亲的情景,和画中出现的场景,与音响搭配得天衣无缝。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在电影中具有神奇的功用。日本香港的恐怖片,一般都借助音乐来达到营造气氛的效果。如果没有音响效果,再恐怖的片子都不会骇人,这同样是因为时间与影片的画面具有同步性的原因。 李安的《喜宴》中最后的一幕,除了父母彼此矛盾的心情以及最后那一举之外,配上的民族+西洋音乐也起到了将影片推向及至的效果。北野武的《夏天,那片海》中,设计了两个哑巴情侣,坐在海滩前,虽然没有激烈的故事情境,但是我们看了依然觉得过瘾。因为沉默的场景突出了镜像的美感,让观众感觉是在一个窗口前窥视一对情侣的内心世界,时间的流逝通过海的空间流动慢慢地展示给了人,取得了极其诗意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在影片中最美的音乐不应该有人的歌声,那样起不到电影的效果,已经有MTV了,不需要再那样了,更有人认为,不加任何人为的音乐,自然音响就是电影中最美的音乐。这点我也赞同。所谓的天籁之音,即是宇宙自然之音,方位和谐,布卢达尔也同样这么认为。但是只要加了音乐,就应该是符合电影性的。好的电影音乐如安哲的《永恒于一日》,侯孝贤《悲情城市》,大岛渚的《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等等。总之,好的音乐可能会增加电影的艺术性,前提二者缝合,二者主题切合。而不是为了音乐而音乐,那样再好的电影也会被再好的音乐给毁掉。
⑻ 《镜子(1975)》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镜子》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g1JvDDCzjbfAPygxVNwlVw
⑼ 巴赫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哪些
《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歌德堡变奏曲》、《马太受难曲》、《意大利协奏曲》等。
1、《平均律钢琴曲集》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GuidoVon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
2、《勃兰登堡协奏曲》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J.S.巴赫(1685-1750)以精湛的对位技巧赋予复调音乐无限的魅力。勃兰登堡协奏曲,是他众多管弦乐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组。全曲共6首,每首的乐器组合各不相同。
3、《歌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晚期的一部键盘作品,1741年出版。全曲32段,全部演出40-80分钟。这部作品长期不受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前半叶。女大键琴家兰多夫斯卡(Landowska)的公开演奏及录音。
4、《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被认为是古典音乐无可比拟的巅峰之作。《马太受难曲》是巴赫一生5部受难曲创作中最完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
5、《意大利协奏曲》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图书作品《巴赫意大利协奏曲》作者维也纳原始出版社向来以出版最具权威性的依据作曲家手稿及第一次出版(俗称“原版”)的版本而著称。
⑽ 巴赫有哪些好听的乐曲
世俗康塔塔
巴赫的23首世俗康塔塔是为各种不同场合写的,他称其中的大部分为“音乐戏剧”,如为莱比锡音乐学会写的《咖啡康塔塔》(BWV211),为萨克森宫廷侍从回到近莱比锡乡下领地当领主而作的《农民康塔塔》(BWV212)。世俗康塔塔不用众赞歌,由独唱或重唱的宣叙调、咏叹调以及合唱、管弦乐段落构成,就像歌剧的一个场面,是巴赫作品中生动活跃的部分[4] 。
受难曲
巴赫根据“四福音书”写的《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均分成两个部分,相当于歌剧的两幕。当时,两个部分之间还可以加进布道。相当于“场”的段落都用众赞歌结束。《马太受难曲》由独唱、重唱,两个合唱队、两个管风琴、两个管弦乐队演出,具有壮阔的气势,在巴洛克宗教音乐中具有重要位置[4] 。
其他宗教声乐
巴赫还写过圣母颂歌、经文歌、清唱剧和弥撒曲。两部清唱剧《圣诞节》(1734年)和《复活节》(1736年)实际上是把一系列独立的康塔塔连在一起,情节上并无联系。《b小调弥撒曲》(1742年至1748年)是为谋求信仰天主教的萨克森选侯宫廷乐长职务,将不同年代所写的独立段落汇集而成。弥撒曲的拉丁语歌词十分集中概括,配置的音乐亦丰富[4] 。
器乐作品
巴赫的器乐音乐大多为世俗性。他并未发明新的体裁形式,而是在前辈创造的基础上,使既有的样式得到发展。
管风琴音乐
巴赫自身是管风琴演奏家,管风琴音乐是他得心应手的创作领域。他既继承了德国管风琴乐派的传统,又研究了意大利管风琴音乐,几乎这一时期所有的管风琴体裁他都留有作品。例如,《管风琴小曲集》包括45首以德国新教众赞歌为基础的编曲,每一首都集中揭示出歌词的内容,又有很强的描绘性。他的管风琴幻想曲、赋格以及前奏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与赋格的组合,均具有相当的艺术性[4] 。
古钢琴音乐
巴赫是键盘乐器演奏家,《托卡塔与赋格》《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显然是为他自己炫技演奏而作。但数量更多的作品是以教学为目的,例如为教大儿子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写的《创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作为通往演奏者之路的阶梯,他为《创意曲》1723年版本写的标题词清楚地说明了写作意图:演奏二声部和三声部的“简易入门”,它能帮助学生“不仅学得好乐思,还能很好地发展乐思,以及——最重要的是——获得歌唱性的演奏风格,得到作品的完整预示”。《平均律》是学生学习的下一步。如果说《创意曲》每一首都是一个动机乐思,通过模仿加以发展,《平均律》的每一首都是一种感情的简明探究,以及一个赋格写作的课题。开始的乐思把这种感情刻画得十分明显,以致可以称它们为“性格小曲”。学习这些乐曲,是理解巴洛克“单一感情”的表达和阐释的好途径[4] 。
巴赫还写过3集组曲,每集6首。《法国组曲》仅包含舞曲乐章,规范简洁;《英国组曲》和《帕蒂塔》除了舞曲乐章外,大都有长大的前奏曲乐章,它们兼有意大利音乐充沛的活力和德国音乐复杂的技巧,并有一定的体裁特征。例如《g小调第二英国组曲》像一首协奏曲,采用维瓦尔第常用的“利都奈罗”形式,用羽管键琴两层键盘不同的音量,模仿协奏曲不同乐器组之间的对比。晚年的《哥德堡变奏曲》为抚慰夜夜失眠的凯泽林伯爵而作,综合了新旧风格的因素。主题具有前古典华丽风格的特点,整体构思非常严密,发展逻辑鲜明,30个变奏按照3个一组,每组的第3首都是卡农[4] 。
室内乐和管弦乐
巴赫作有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奏鸣曲,以及弓弦乐器、管乐器与键盘乐器组合的重奏音乐[4] 。巴赫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和意大利的奏鸣曲迥然不同。在意大利奏鸣曲中,小提琴作独奏,用数字低音作伴奏,这种歌数字低音通常由钢琴来弹奏,也有采用管风琴的,它除了起到伴奏的作用,别无其它特性。而在巴赫的奏鸣曲中,小提琴不是主要的声部,它与钢琴配合默契。钢琴的声部并非一种标数字的低音,而全由作曲家一手创作;而且,它显然是专为钢琴而部是为其它乐器演奏而写的。这些奏鸣曲的风格不是朗诵性的风格,部是意大利式歌剧的风格,也不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出自舞曲的文雅风格,而是一种严肃的风格、多声部的风格。这些奏鸣曲通常被写成模拟式的三个声部:小提琴奏其中一个声部,钢琴上的两手各奏一个声部。这种布局是巴赫独有特的,并运用巧妙。此外,巴赫在小提琴奏鸣曲中,尽力使一个独奏乐器发挥出更多的效果,甚至在一个乐器上作多声部,这样的构思乍一看似乎自相矛盾,但巴赫达到了目的[11] 。
晚年有两首特殊的室内乐作品:《音乐的奉献》(1747年)包含利切卡尔、三重奏鸣曲和卡农;《赋格的艺术》(1748年至1749年)并未指明由何种乐器演奏(至今有钢琴、弦乐器和乐队演奏的版本),甚至不清楚是否为演奏的目的。该曲由14首技术严禁的赋格和4首卡农组成,系统展示和归纳了赋格写作[4] 。
巴赫是第一位写键盘协奏曲的作曲家。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包含大协奏曲和乐队协奏曲两种类型,采用典型的晚期巴洛克音乐语汇;4首乐队组曲音乐华丽生动,《G弦上的咏叹调》即出自其中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第二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