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天宝吊孝 剧情
《李天宝吊孝》剧情讲述明末清初,河南遂平县有一富户,名为张忠实,此人爱财如命,嫌贫爱富,一心想高攀大富李家,于是他把大女儿凤姐许配给李家公子李天保。谁料李家遇到天灾人祸,几年后,李天保父母双亡,家业被焚。
张忠实嫌李天保贫穷,有意赖婚,便谎称凤姐得暴病身亡,派人向李天保报丧。李天保闻此噩耗后,悲痛欲绝,立即登张府之门,为凤姐吊孝,张忠实措手不及,只得将为自己准备的棺木抬出,哄骗二女儿躺进去装死,以瞒骗李天保。
谁知二女儿小莺妮不愿意助纣为虐,拒绝听从父亲的安排。张忠实只得许诺五十两银子求妹妹张爱莲相助,张爱莲亲自出马,好言相劝,将小莺妮哄骗进棺材,骗过了前来吊孝的李天保。事成之后,张爱莲发现哥哥拿秤砣顶银子给她,便将将凤姐领出来,带到公堂当堂作证。
县官胡来本是一个贪官,原以为在张忠实那里可以大捞一笔,谁知张忠实一毛不拔,无利可图,加上张爱莲在一旁巧嘴利舌地挑唆,于是顺水推舟,故意将张凤姐断给了李天保,并趁热打铁,命他俩当场拜堂成亲,从而惩罚了昧心贪财的张忠实。
(1)电影不越调李天保图片扩展阅读:
《李天宝吊孝》是1980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由陈方千和段吉顺导演,何全志、 马兰、 陈静、 李金英 、厉小燕等主演。
1980年马兰曾在越调传统喜剧《李天宝吊孝》中扮演李天宝,该剧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播放,受到观众的喜爱,得到专家的好评。
2002参加了中央电视台11套《名家名段》栏目的演出,演唱了《李天宝吊孝》、《双灵牌》、《明镜记》等剧目的精选唱段。《明镜记》中扮演的李世民参加全国“红梅杯”大赛,荣获一等奖。2002年曾在“河南省艺术论文集”中发表《我跟申凤梅老师学戏》的论文。
㈡ 下面这些图片都代表了哪些行当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㈢ 讲述河南戏曲的电影有多少 顺便说下电影名 谢谢、
《花木兰》 豫剧, 河南豫剧院演出 , 常香玉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拍摄。
《下乡与赶脚》 曲剧两个小戏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燕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
《穆桂英挂帅》 豫剧 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江南电影制片厂1958年拍摄
《穆桂英挂帅》 豫剧 河北省邯郸专区东风剧团演出 胡小凤主演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
《陈三两》 曲剧 开封市曲剧团演出 张新芳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拍摄
《寇准背靴》 豫剧 淮北梆子(属豫剧沙河调)88岁老艺人顾锡轩主演 安徽电影制片厂1961年拍摄
《朝阳沟》 豫剧 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 魏云、王善朴、高洁、杨华瑞、马琳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拍摄
《传枪记》 京剧 河南省京剧团演出 根据豫剧《传家宝》改编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买牛、扒瓜园》 由曲剧《买牛》和越调《扒瓜园》两个小戏组成河南省曲剧团、河南省周口专区越调剧团演出,北京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山村新曲》 越调 由《夫妻俩》和《卖萝筐》两个小戏组成 河南省许昌专区越调剧团演出 毛爱莲主演珠江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人欢马叫》 豫剧 许昌地区豫剧二团演出 常香玉、任宏恩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65年拍摄
《游乡》 曲剧 河南省曲剧团演出 珠江电影制片厂1966年拍摄
《七品芝麻官 》 豫剧 河南省豫剧院二团、鹤壁市豫剧团联合演出 牛得草、吴碧波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9年拍摄
《卷席筒》 曲剧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连池、董秀娟、吴自力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79年拍摄
《包青天》 豫剧 商丘地区豫剧团、安阳市豫剧一团、开封市豫剧团联合演出 张宝英、吴清平主演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马影业公司1980年联合拍摄
《李天保娶亲》 越调 根据越调《李天保吊孝》改编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马兰、陈静、何全志主演北京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
《诸葛亮吊孝》 越调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申凤梅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0年拍摄
《白奶奶醉酒》 越调 许昌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毛爱莲主演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包公误》 豫剧 河南省新郑县豫剧团、开封地区豫剧团联合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智收姜维》 越调 舞台剧名《收姜维》 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 申凤梅主演 珠江电影制片厂1981年拍摄
《背靴访帅》 曲剧 舞台剧名《寇准背靴》 洛阳地区曲剧团演出 马琪、周玉珍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风雪配》 曲剧 河南省曲剧团演出 王秀玲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洛阳桥》 豫剧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曾广兰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桃园喜》 豫剧 舞台剧名《小白鞋说媒》 商丘地区豫剧团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2年拍摄
《程咬金照镜子》 豫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1983年拍摄
《樊梨花》 豫剧 开封市豫剧团、开封市实验剧院联合演出 河南电影制片厂1983年拍摄
《风雨情缘》 豫剧 舞台剧名《大祭桩》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王清芬、修正宇主演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84年拍摄
《三全其美》 豫剧 舞台剧名《金鸡引凤》 洛阳地区豫剧二团演出 李金枝主演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4年拍摄
《花枪缘》 豫剧 舞台剧名《对花枪》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卷席筒续集》 曲剧 郑州市曲剧团演出 海连池、董秀娟主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巧配鸳鸯》 豫剧 郑州市豫剧团演出 王希玲主演 湖北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倔公公犟媳妇》 豫剧 河南省豫剧三团演出 长春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文帝杀舅》 豫剧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剧团演出 天山电影制片厂1985年拍摄
《棒打薄情郎》 豫剧 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风剧团演出 北京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1986年联合拍摄
《芙蓉女》 豫剧 舞台剧名《宇宙锋》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七奶奶》豫剧 舞台剧名《花打朝》 洛阳市豫剧团演出 马金凤主演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马影业公司联合拍摄
《抬花轿》 豫剧 舞台剧又名《香囊记》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王清芬主演 浙江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武当仙袍》 豫剧 湖北省十堰市豫剧团演出 峨眉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1986年联合拍摄
《丫环传奇》 豫剧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上海电影制片厂1986年拍摄
《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剧 许昌市豫剧团演出 任宏恩、艾立、汤玉英主演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河南电影制片厂1987年联合拍摄
《鸳鸯戏水》 豫剧 郑州市豫剧一团、二团演出 王希玲、小香玉主演 深圳影业公司1988年拍摄
《阎家滩》 曲剧 南阳市曲剧团演出 河南省电影公司、南阳市文化局1998年联合摄制
《乡村警官》 豫剧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02年拍摄
《幸运十点钟》 豫剧 河南电影制片厂2003年拍摄
《我爱我爹》 豫剧 舞台剧名《老子儿子和弦子》 任宏恩 、王希玲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
《我爱我孙》 豫剧、东北二人转 任宏恩、高秀敏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
《村官李天成》豫剧,贾文龙、汪荃珍主演,河南豫剧三团演出
《五世请缨》豫剧,王惠主演、河南省豫剧一团演出
《程婴救孤》豫剧 根据《赵氏孤儿》改编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10年拍摄
《三哭殿》豫剧,贾廷聚主演
《桃花庵》 豫剧 河北邯郸东风剧团演出 苗文花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河北电影制片厂2010年联合拍摄
《清风亭》 豫剧 舞台剧又名《清风亭上》 河南省豫剧二团演出 李树建主演 河南电影制片厂2011年拍摄
希望你满意
㈣ 申凤梅的人物经历
1938年,申凤梅入临颍县张盘镇越调科班学艺。
1941年,申凤梅去找大师兄李大勋。
1941年秋,申凤梅随南将罗剧团赴周口演出,在牛行街遇到毛爱莲,并与毛爱莲同台演出《周天榜私访》和《贾秀英闹书馆》。
1942年初,申凤梅与毛爱莲赴漯河演出。因灾荒先后流落南将罗剧团、临颍县李庄剧团、七里头剧团。
1943年夏,申凤梅流落到临颍县樊锡敏办的樊城越调剧团。
1943年秋,申凤梅在临颍县小阁庄与老演员金凤楼(艺名“假宝贝”,又称“螺丝转嘴”)同台演出,并跟着金凤楼学戏。
1945年农历3月28日,申凤梅在襄县双庙,樊城剧团和襄县剧团对戏,被誉为“铁嗓子大梅”。
1947年,申凤梅被编入刘邓大军二纵队胜利剧团。
1951年,申凤梅转入项城县越调剧团。
1956年,在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申凤梅与张秀卿合演《哭殿》,在剧中扮演长孙皇后;并在《收姜维》一剧中扮演诸葛亮,荣获演出一等奖。
1958年,申凤梅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在郑州为毛泽东主席演出《收姜维》。
1962年5月,申凤梅收田发根、黄兰、徐广芝为徒,田发根为申凤梅的大弟子。
1963年,申凤梅进京演出,4月1日拜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为师。李金枝在方城拜申凤梅为师(原方城县越调剧团演员,后调入南阳地区越调剧团)。
1965年,申凤梅在郑州演出《卖箩筐》,并到广州演出现代戏《扒瓜园》,同年,该剧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
1979年,收马兰为徒。
1980年春,北京电影制片厂把《诸葛亮吊孝》和《李天保娶亲》拍摄成电影。担任诸葛亮一角。收徒杜朝阳(襄城县越调剧团演员,后调至周口越调剧团)。
1980年夏,申凤梅丈夫李大勋病逝,料理完丧事后继续投入新编历史剧《明镜记》的排演中。
1984年,收徒方玉兰(郑州市越调剧团演员)。
1987年,申凤梅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代表。
1988年,申凤梅到了退休的年龄,被河南省越调剧团反聘。
1989年,申凤梅在西华县代项城县越调剧团挂牌义演,资助项城剧团。
1990年,申凤梅率《吵闹亲家》剧组进京演出,推荐中年演员陈静担
任主演。收徒杨艳丽(扶沟县越调剧团演员)。
1991年,申凤梅收申小梅(原名赵玉霞)为徒,申小梅是她的关门弟子。
1991年夏,申凤梅赴河南九市灾区义演。冬,赴山东曹县演出。
1992年,申凤梅率团赴上海演出,荣获第四届白玉兰奖荣誉奖;被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
1993年11月,申凤梅在河北邢台演出时妹妹申秀梅在许昌逝世。
1994年,申凤梅拍摄7部13集越调电视艺术系列片《诸葛亮》。
1995年春节,申凤梅参加河南电视台主办的春节戏曲晚会。
1995年5月,申凤梅率团赴山西太原参加中国戏曲第三届“金三角”交流演出,演出《七擒孟获》。
1995年5月28日,申凤梅应文化部邀请,最后一次率团进京演出。
1995年6月20日,申凤梅随剧团从北京回周口。
1995年7月10日,申凤梅为配合河南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的宣传,应邀到省电台灌制了越调清唱盒式磁带,留下了她生前最后的录音。
1995年7月20日凌晨零点五十分,申凤梅在周口病逝。
㈤ 河北梆子李天保娶亲。请问这个视频能不能搜索的到呢我很久还没搜索到,你们能不能帮助
可以登录360网盘
里面有这个梆子,也可以下载
登录账号是戏曲下载h
密码是888888a
里面还有其他的链接
㈥ 为什么在遂平县一带不让喝李天保吊孝
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演绎的《李天保吊孝》
《李天保吊孝》的故事,在驻马店市周围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该剧后来经过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真情演绎,更是誉满全国,名扬海外。许多人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的起因和发生地。最近,笔者在非物质遗产调查时,偶然发现了《李天保吊孝》的故事就发生在驻马店市驿城区诸市乡西李楼和五里岗村。至今西李楼村还有李天保的后人。笔者还发现了李天保的墓和其后人的家谱。
李天宝出生在明朝末年杏阳集(今驻马店市驿城区诸市乡西李楼村),原名李官保,其祖上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户。但到了李官保父辈这一代时,家中先后遭遇了两场大火,从此家道败落。张忠实是今驻马店市驿城区诸市乡五里岗村的一个富户,膝下有两女儿,大女儿叫张凤姐,二女儿叫张鸾妮。李官保与张凤姐二人自幼由双方父母定下婚约,然而自从李家遭遇大火家道败落后,一向嫌贫爱富的张忠实怕自己的女儿嫁到李家后会受苦,想让女儿另攀高枝,因此故意把二人的婚期一拖再拖。
张忠实想赖婚,李官保一家人心里明白却又不便发作。恰在这时,几名由南阳唐河往京城赶考的举子路过西李楼,一路上鞍马劳顿,又饥又饿,便投宿在李官保家。李家虽然大不如以前富裕,但还是力所能及地盛情款待了这几位举子。几位举子吃过晚饭后,闲来无事,见主人家愁容满面,便与主人家唠起家常,李家也就把李官保的婚事叙说了一遍。
第二天,几名举子道过谢后继续赶路。一路上边走边玩,不知不觉来到了杏阳集,正逢杏阳集上庙会。几位举子逛了一天庙会后又困又饿,天黑时分赶到了五里岗,投宿到富户张忠实家。张忠实虽然家底殷实非常富有,但小气、抠门,是个远近出名的“守财奴”。张家本不愿招待这几位穷书生,迫于无奈,就简单安排了晚饭后打发他们在柴房住下来,没有安置在客房。几位赶考举子一路上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到哪里都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从没遭受过像在张家的这种冷落,心中不禁憋了一肚子怨气。第二天一早便不辞而别,继续赶路。
京城放榜后,这几位举子都没有考中。在回来的路上,几位举子思前想后,讨论路途中谁家待人厚道,谁家尖酸、抠门,不知不觉又扯到了李官保与张凤姐的婚事。出于对张忠实慢怠的报复和对李官保的同情,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此演绎编出了李官保娶亲的故事,沿途说唱传播。就这样口口相传,后来又经过一代一代民间艺人进一步的丰富、整理、加工,最后才改编成现在的戏剧《李天保吊孝》。
由于以上原因,直到现在西李楼的李姓和五里岗的张姓仍互不通婚。在五里岗村,不论是唱戏的,还是说书的,从不允许也不敢说唱《李天保吊孝》的故事,否则,全村老少就会群起而攻之,轻则挨骂,重则挨打。
驻马店市驿城区文化局 胡济卫
㈦ 李金英的介绍
女,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河南越调电影《李天保娶亲》中和申凤梅、马兰、何全志、陈静等合作,饰张爱莲。在越调《汧国夫人》饰丑角。
㈧ 李天龙的人物生涯
1975年10月考入河南省越调剧团。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周口市文学艺术界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1979年曾在越调传统喜剧《李天保娶亲》主演李天保,该剧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受到观众的喜爱,得到专家的好评。并分别在舞台上饰演了《双灵牌》中的高珍、《双锁柜》中的王玉奇、《白奶奶醉酒》中的童桂成等小生、官生角色。在饰演小生的基础上,得到了越调艺术大师申凤梅的亲授和指导,在须生行当方面有所发展。分别在《智收姜维》《诸葛亮吊孝》《诸葛亮出山》《斩关羽》等剧目中饰演诸葛亮。《明镜记》中饰演李世民,在四部《王宝钏》中饰演薛平贵等舞台艺术形象。她的表演中所具备的小生的潇洒、须生的飘逸,扮相洒脱、声腔韵美,赢得了观众的称赞。
1982年,在《诸葛亮吊孝》中所饰演的诸葛亮荣获省首届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同年在晋京演出《明镜记》中饰演李世民,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主演的《李天保娶亲》《双灵牌》99年由河南电视台精品库录音、录像,主演的《诸葛亮吊孝》由中央电视台精品库录音、录像。2002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11套《名家名段》栏目的演出,演唱了《李天保娶亲》《双灵牌》《明镜记》等剧目的精选唱段。《明镜记》中饰演的李世民参加全国“红梅杯”大赛荣获一等奖。
2002年曾在“河南省艺术论文集”中发表《我跟申凤梅老师学戏》的论文。2003年1月,撰写的论文“怎样用地方戏创造好角色”一文已在《新世纪第二届全国地方戏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宣读发表。2004年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艺术论文集中发表了《戏剧演员要不断吸取知识和生活素养》一文。她扮相俊美大方、潇洒隽永,演唱声情并茂、荡气回肠,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越调演员。
㈨ 李金英的演艺经历
李金英同志从事越调艺术表演近四十年,初攻闺门旦行,十七岁便担任主要角色,先后在《红珠女》中饰演红珠女,《卧薪偿胆》中饰演皇后,《刘三姐》中饰演刘三姐等角色。她还在现代戏《枯术逢春》饰演苦妹子,《全家福》中饰演王秀珠等角色,较好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61年,她在《李天保吊孝》中串演彩旦张爱莲,一举成功,从此主攻彩旦行当。1963年剧团晋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李天保吊孝》后夸赞她说:“张爱莲演得不错,浑身都是戏”。同时,《光明日报》发表剧评,对她的表演艺术予以高度评价。1979年,该剧更名《李天保娶亲》,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彩色艺术片,她在该片中主演张爱莲。之后,她又相继成功地在《白奶奶醉酒》、《双锁柜》、《马大哈找拐棍》等戏中塑造了白奶奶、神婆、刘丽翠等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李金英的演唱泼辣大方,不拘一格,表演分寸得当,情感炽烈,能于细微之处发掘人物的奥妙所在,能生发出人意料的妙趣,活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戏味丰腴浓烈,颇有独具风格之处。
㈩ 李天龙的介绍
李天龙所在单位—河南省越调剧团。1983年参加河南省越调剧团,2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天赋加勤奋使她走向了成功之路。在舞台上塑造人物方面日臻成熟。多年来扮演了众多的主要角色有:《李天保娶亲》中的长凤姐,《诸葛亮吊孝》中的小乔,《双锁柜》中的佘蒲姐等主要人物艺术形象。2001年获省“英协杯”青年演员大赛金奖,2002年获河南赛区“红梅奖”大赛表演金奖,2007年获“香玉杯”。曾多次参加省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文艺晚会,诸多剧目有黄河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