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人物布光拍摄分析
电影人物布光拍摄分析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光的运用必不可少。影视造型的表达不是用色彩和线条,而是光线。造型中必须充分考虑光照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情绪表现。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分享电影人物布光拍摄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人像摄影照片光调分高调、低调和中间调三种
高调的特点是用大面积的白或浅灰影调来衬托小面积的深色块,使画面简洁、素雅、清新,让人看了心情舒畅。要注意拍摄对象的特征,穿深色服饰和肤色过深的人都不宜拍高调人像。拍高调人像时,在曝光上宁过勿少,可比正常曝光略大半级到一级曝光量。
低调照片的光比大,画面大部分很暗,只有少量的高光,它是以深沉、庄重、肃穆的气氛感染观众。低调人像用光一般是逆光或侧逆光,以穿深色衣服的人物为宜。曝光略不足,忌曝光过度。
中间调是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的一种常用常见的影调。特点是整幅照片明暗影调分布均匀正常,画面明暗过渡缓慢,影调柔和,反差不强烈,呈现出极为丰富的中间层次,人像的质感细腻,给人的感觉是赏心悦目、素洁恬静,适合拍摄任何人物。布光以顺光和前侧光为主,背景选用灰色调为好,曝光只要按正常的曝光量即可。
二、光型
光型是指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方向主灯光的照射下形成的造型效果。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一)正光型(顺光)
正光型布光的脸部基本上都很明亮,仅在鼻下有一小鼻影。用正光拍摄的人物形象,面部光洁清秀,线条正直,形象逼真,层次丰富,是人像摄影中最流行,也是最常用的光型。
( 二)侧光型
侧光即是来自被摄者的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其中又分正侧光、前侧光和后侧光。
正侧光型的光源与被摄者形成90°角,投影留在被摄对象的一侧,使人的脸上产生比例相等的明暗面,俗称阴阳脸。使用这种光型拍摄,光线虽然较硬,但人物质感较好,立体感很强。
前侧光也称斜侧光,它是从被摄者侧前方照射而来的光,与被摄者成45°角使人的面部大部分受光,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特点是受光面大阴暗面小,有利于表现人像造型和皮肤质感。
后侧光型又叫侧逆光,它的光源来自被摄者的侧后方,也可划入逆光型的范围。后侧光的光线特点是层次清楚,线条明确,能使人与背景不重叠,表现出纵深感。
(三)逆光型
逆光,是从被摄人物后背上方射来的光线,光线被人的身体遮住,使人物大部分处于阴影中,被照射的人体轮廓会产生明暗生动的光影和线条,所以又称为轮廓光。如果光源左移或右移,从人物的后侧方射来,就是侧逆光型,它能在其左侧或右侧勾勒人物的轮廓线,而且能拉大人像的光比,反差极强。
用逆光拍摄的人像,不论是正逆光还是侧逆光,都有轮廓鲜明、立体感强、影纹色调美丽等特点。
要拍好逆光型人像,应掌握其基本要领,如:一般以深色背景为好,它能达到突出逆光的特点。适当增加曝光量或加辅助光。
灯光还可以用来表达一个人的情绪,下文将为大家介绍三种简单的布光小技巧:1 显瘦光(short lighting),2 分割光(split lighting),3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
这三种不同的灯光赋予了主角三种不同的情绪和感情。这种技巧能让你在主角刚坐下的时候就知道要打什么样的'灯光,赋予主角什么样的情绪。然后才是你该怎样塑造主角周围的背景灯光。
1 显瘦光(short lighting)
如果一个人的脸型比较胖,有一个包子脸,那么你可以试试显瘦光,或者是紧致光(narrow lighting)。打这种光,首先要把你需要把你的主光源放置在离主角脸比较近的地方,在主角,灯光和摄像机之间创造一个45度角。主角脸上最胖的地方应该是离摄像机镜头最远的地方。在这个比较胖的部位打更多的光能够让这个部位显得更加瘦。
2 分割光(split lighting)
想要在镜头中加一些喜剧的元素?那就用一些分割光吧。这种照明风格也被叫做“连环画小人”的风格,因为一些漫画家喜欢把他们笔下的恶棍刻画成这样。打这种光,首先需要把主光源放在摄像机和主角之间呈90度的地方。主光源只把一半的脸给打亮,让另一半的脸隐藏在阴影中,这种做法能得到非常搞笑的效果。
3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
蝴蝶光,又称派拉蒙光(paramount lighting),这种光可以为你的主角增加一种潮流感。对于那些脸偏瘦或者有高颧骨的人来说非常的有效因为在这种光线下脸上很少会有阴影,这也是为什么这种光经常应用于女性身上。但是,对于那些脸比较胖的人来说不是非常的适合。打这种光需要把光源放在摄像机后面并且把光线直接照射到主角的脸上。因为光线是向下达到主角脸上的所以你能看到主角脸颊上有一块类似于蝴蝶的阴影。
;❷ 了解摄影中五种光源的颜色
导语:在拍摄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光源,不同的光源呈现出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下面我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摄影中五种光源的颜色。
每个光源都有一种颜色,虽然我们第一眼看时未必能将其识别出来,但是它对光环境的氛围和情感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即使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光是白色的,它在照片中也是明确可见的,有时还能够形成非常强烈的色彩失真。通过数字白平衡你在拍摄时可以随时考虑光的颜色,使之符合图像的色彩或者便于事后对其进行修正。
光源颜色
一、自然光
阳光的颜色在一天之中会发生多次变化:清晨时阳光是蓝色的,日出时阳光会变为橙黄色,之后则会变为灼热的红色。接近正午时,光线会越来越接近蓝白色;日落时,光线会从深红经橙色向深黄色过渡;太阳快落山时,光线会重新变为深蓝色,随后便会消失于暮色中。根据不同的月相,夜晚有时会笼罩着苍白的月色,有时会是一片黑暗—这在城市中是非常罕见的,因 为各种各样的人造光源会把黑暗的夜空照亮。
在一天中不同的时段内,照片会包含不同的色彩以及感情深度:所谓“蓝色时分”的蓝色光线会使照片显得昏暗、冷漠、神秘而不可接近;日出和日落时的橙色光线会改变图像的颜色,使其产生一种温暖、炙热、暖融融的效果;正午时拍摄的照片色彩非常饱满—夏天时会非常亮,冬天时则显得有些阴暗、苍白。
如果你想在日光下拍摄,除了考虑时间因素之外,还要考虑主题周围的环境,因为环境可以影响或反射阳光,从而使拍摄主题的颜色发生变化。因此,穿过树叶的阳光会带有绿色、经过有色墙壁反射的光线会带有墙壁的颜色,这会使主题染上相同的颜色。即使是很小的颜色变化也能在观赏者的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图像的整体效果。
图片说明
关于日光都有哪些颜色这个问题是无法明确回答的,就像以上这几张照片所展现的那样。日光有着非常丰富的颜色,作为摄影的光源它永远都不会让人觉得单调。
绿色的树荫下拍摄
黄色的墙壁前拍摄
以上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只相差几分钟,它们为我们展示了环境是如何改变日光的:上边的照片是在绿色的树荫下拍摄的,下边的照片是在黄色的墙壁前拍摄的。
二、人工光源
照片观赏者往往会通过光色来辨别照片中的光线是人工光还是自然光。当然,通过滤色镜或者白平衡也能使人造光变自然,但是有经验的人立即就会辨认出拍摄照片时使用了人工光源。因为这些人工持续光源都有其常见的色彩:白炽灯发出的光是红色的,节能灯发出的光是白色的,此外有些人造光还会发出淡黄色或微红色的光。霓虹灯管发出的光大多是绿色的,有时也会是蓝色或黄色的。发光二极管灯(LED灯)和卤素灯会发出蓝色的光,建筑用泛光灯的光则是深红色的。
观赏者对图像中光色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像的主题,比如被染红的主题更容易让人想到日落,然而相同的光效在封闭的空间中则会令人联想到灯泡或蜡烛。
原则上是要让观赏者在照片中看到他能认出来的事物,但是作为摄影者你可以做得更多使观赏者更加确信、误导他或使其形成错误的信念。你可以自由使用不同的光源进行拍摄,比如不管拍摄时的实际情况如何,都能使最终的照片看起来像是在日光下拍摄出来的。或者你在拍摄时喜欢更多地使用人工光源,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照片与自然光发生关联,这时可以使用色彩强烈的光线,如绿光或蓝光。
人造光也有着丰富的颜色
人造光也有着丰富的颜色。然而这些颜色通常只在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时才与摄影相关,因为特意用人造光拍摄往往要我们寻找或布置出大量且颜色一致的光线。
三、闪光灯
在摄影者可用的光源中,闪光灯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因为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工光源—或者以便携、灵活、移动的闪光灯形式出现,或者以摄影棚闪光灯装置的形式出现,后者能够保证室内拍摄时的最大光功率。
闪光灯发出的光是白色的、非常明亮的、定向的,它不会产生连续的照明,这已经充分说明了闪光灯的优点和缺点:第一,白色的光可以实现协调的、逼真的色彩再现;第二,通过塑光设备可以实现一定的光质,通过滤色镜也可以改变其颜色;第三,闪光灯可以提供较高功率的光;第四,闪光灯的发光时间极短。因此使用闪光灯的构图效果总是在最终图像中才能确定。通过使用持续照明的造型光,可以简化工作室中使用闪光灯的过程,在真正的闪光触发之前的瞬间,造型光会自动关闭。
由于闪光灯会随着距离的平方而减弱,因此它主要适用于拍摄近距离的主题,并且当主题中只有一个图像层面被照亮时,图像很快就会形成平面化的效果—前面和后面的图像元素的成像会过亮或过暗。为了尽量减少照片带给人的平面印象,可以使用多个闪光灯进行平行闪光,或者(最好)灵活地从侧面使用闪光灯。
闪光灯主要适用于拍摄近距离的主题
如果你认为闪光灯就只有便携相机的内置闪光灯这一种,并由此认定它们对于非常暗的主题的照明效果很差,那么你就低估了这种光源在构图上无法估量的空间:无论是在工作室中使用塑光设备对闪光灯的光线进行随意控制,还是在户外、在路途中使用滤光镜改变闪光灯的颜色,抑或毫无改变地直接使用它。使用闪光灯可以导演出几乎所有的光线效果,而且它还能模拟每一种光源。
闪光灯会随着距离的平方而减弱
闪光灯会随着距离的平方而减弱,这意味着主题与闪光灯之间的距离增加一倍时,相机接受的闪光量就会降低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简略图中的两个人中只有前面的人是准确曝光的(左)。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要么使用离机闪光移动闪光灯使两人处于同一平面上(中),要么使用两个闪光灯,分别对每个人进行合适的照明(右)。
四、白平衡
拍摄时不要忘记根据你所选择的光源调整相机的白平衡。白平衡会根据固定的参数定义白色并根据白色定向描述其他的`颜色,根据需要,这个过程对每张照片来说都是单独的。一般情况下有一些以常见光源为标准的白平衡选项可供选择。虽然很多时候自动白平衡是可用的,但在拍摄时我们还是要根据不同的主题谨慎使用,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图像中最亮的区域会被定义为白色—即使该部分原本有其他的颜色。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手动白平衡时,为了准确起见,都要在选择某个光源做参照物时考虑到光源本身细微的颜色波动。这样真正白色的物体才会被定义为白色。
通常来说,白平衡的目标是实现自然的色调,而选择错误的白平衡或者调整图像编辑程序中的色温,直到获得你满意的结果,无疑是对这一工具更具创造性的应用。通过改变色温,整个图像的颜色也会发生改变—要么极为人工化、极具艺术性,要么能让观赏者相信照片就是在这种光环境下拍摄的。
白平衡对比
白炽灯的白平衡(左)与日光的白平衡(中)有很大的区别。依靠自动白平衡(右)并不总能产生最好的图像结果,因为图像中最亮的区域无论是什么颜色都会被定义为纯白色。
使用RAW格式,你就可以在事后调整照片的白平衡,或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白平衡。JPEG(联合图像专家组)格式则需要在拍摄前就对白平衡进行确定。
日光与人造光的结合可以在图像中形成明显的色彩偏差
日光与人造光的结合可以在图像中形成明显的色彩偏差,摄影者进行这一处理是有意识的,因为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这种色彩偏差的,但是它能够对最终的图像产生干扰作用。
五、混合光
如果我们将多种不同颜色的光源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所谓的混合光,其表现形式就是图像中除了自然色调外还有其他的色彩偏差。由于白平衡只能对准光源,所以只有一部分主题的颜色可以真实再现。光源的选择完全由你来决定,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可能真实再现人物的肤色。因为这里的色彩偏差常常是极具干扰性的。
混合光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
无论如何混合光都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因为它既能使光的色彩部分清晰可见,又不会主导整张照片。
破晓时拍摄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混合光
如果在破晓时拍摄,人造光会在图像中占据更多的主导,而日光则会变得不那么明显。其结果就是照片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混合光,它可以赋予照片一种人工化和艺术化的效果。
摄影常用的光位
1、顺光
顺光是摄影时最常使用的采光手法,是从被摄体正面照射过来的光线。它的特点是能把被摄体的形态和颜色表现得非常到位。因此,顺光最常被使用在风景摄影领域,不仅可充分展现地形、地貌,顺光下湛蓝、饱满的天空也是衬托各种风景的最佳背景。
但顺光拍摄时,被摄体侧面不容易产生阴影,缺乏立体感,画面会显得平淡,缺乏艺术性。在使用顺光拍摄人像时,应尽量寻找深色背景或能突出主体的表现形式,有时候为了表现出人物背景天空的湛蓝色或细节,也会采用顺光。
2、侧光
拍照时,凡是从被摄物的左右侧面45度-90度角打来的光线,都可以泛称为侧光。侧光千变万化,只要在拍摄时稍微改变光源角度,就能为整张照片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增添戏剧性。此外,侧光能够依据被摄物的型态特征,营造出丰富的光影变化,因此在各式各样的摄影领域中应用甚广。
一般来说,侧光适合应用在表现被摄物的质感、轮廓、形状和纹理,或是用来强调甚至夸大被摄物的立体感,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同时,拍摄男子肖像多采用侧光,给人以硬朗的感觉。
3、逆光
逆光即是从被摄体后方照射过来的光线。从被摄体正面看,被摄体轮廓光显得非常明亮,闪烁的光辉很漂亮。这是最具戏剧张力的用光方式,可以创造富有戏剧感或意境的影像,却也可能让被摄主体的面貌与细节完全看不清,拍摄时要特别注意。然而,如果能妥善运用逆光,可以为被摄主体增添更多细节,例如表现模特儿轻柔的发丝、昆虫身上的纤毛,甚至是空气中飘扬着的尘埃。
逆光拍摄人物时,由于人的正面处于阴影中会显得很暗,因此,要做的是尽量让脸部曝光准确,这样的效果或许会让背景曝光过度,光晕严重,但如果控制得好,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当然,还可以用反光板或闪光灯进行正面补光,平衡画面曝光,或者用逆光表现剪影的效果。
4、顶光
顶光即从被摄体顶部往下照射的光线。在户外,最常遇上顶光的时刻大约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左右。在顶光的条件下拍摄,人物的鼻下人中处和脖子处容易产生阴影,甚至很容易产生黑眼袋,显得模特不怎么好看,一般来说,运用顶光是不容易进行拍摄的,但使用得当一样可以拍出漂亮的照片,比如让模特抬头来改变光线的照射方向。
而在拍摄风景时,顶光却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营造明朗、活泼、热情的气氛。
5、底光
底光和顶光正好相反,它是从人的脚下垂直照上来的光线,往往会使被摄主体显得阴森、恐怖和刻板。底光更多出现在舞台戏剧照明中,而在人像拍摄中较少用到,但低角度的反光板、广场的地灯、地面的反光等也带有底光的性质,可作为补光效果。
6、伦勃朗光
伦勃朗光是一种专门用于拍摄人像的特殊用光技术。拍摄时,被摄者脸部阴影一侧对着相机,灯光照亮脸部的四分之三,其中脸部的任意一侧呈现出倒三角形的亮区,因此也被称为三角光。伦勃朗光塑造出来的脸部,立体感强,层次丰富,更重要是阴影那边的眼睛,依然有眼神光,以保持炯炯有神的面貌,并且照片也具戏剧感。
7、蝴蝶光
蝴蝶光也叫派拉蒙光,由于鼻下所呈现出的影子为蝴蝶形,因此被称为蝴蝶光。它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厂早期在影片或剧照中拍美女、影星惯用的布光法。蝴蝶光的光源设定在人脸的正斜上方,这样会制造出面颊与下巴的阴影,因此会更突出两颊颧骨,并且让面孔看起来更瘦、下巴更尖,能提升对象的魅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时需要使用反光板在人脸底下补光,消除掉较重的阴影。
8、分割光
分割布光就是将光源以90度置于对象的左边或右边,使人脸表现出一面亮、一面暗的效果。这种布光会制造出较强烈的戏剧感,适合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或气质。例如艺术家、音乐家等,也常常被用来拍摄男性以表现出硬朗的感觉。同时,用黑白画面来表现,明暗对比会显得更强烈,能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9、环形光
环形布光是在蝴蝶光基础上稍加改动而成的,非常适合拍摄常见的椭圆形面孔。这种方法能够让鼻子在面颊上投下一些阴影,要得到这样的效果,光源要稍稍高于眼睛和相机的平面30-40度。用环形采光布光法时,主要强调人物轮廓和立体感。
❸ 运用光线拍出电影感人像旅拍
导语:如何正确的用好光线拍出电影感觉的旅拍呢,下面我给出了一些小技巧,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小伙伴们赶紧学习起来吧!
很多人都说我的旅拍作品有一种电影的画面感。简单分析,我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点:
一、真实而具有感染力的光线,学会寻找有魅力的光线,充分运用现场光,调整角度和位置使人物在环境光下得到最真实、自然地呈现,即便补光,也要学会“隐藏”和“融入”;
二、丰富且重点突出的构图,尽量运用标准视角或长焦镜头,避免镜头畸变和刻意营造视觉冲击力,充分利用画面元素和镜头景深特点,在环境中去展现人物,营造氛围;
三、自然并由心而发的情绪,使画面传递出心灵的共鸣,摄影师的引导和情境设定很重要,这种技巧更多是来自经验。
接下来我将分三期详细介绍,本期先从光线讲起。
▲瑞士卢塞恩夏季的傍晚,顺光环境,人物正常曝光,前后景会被压暗。忘情的亲吻,倾斜的构图,使画面更具动感。低色温的夕阳和金黄色的座椅将新人映得暖洋洋的,后期降低了饱和度,增加了黄色调成分,使画面更具复古味,呈现出胶片质感的电影风。
一、不同光照条件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以下三张照片,全部是夏季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拍摄的。体会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画面呈现出的不同氛围。
图一,傍晚五点,顺光角度,夕阳温暖而强烈,将大地涂满一片金黄,光比较大,景物色彩饱和且浓烈,人物皮肤明亮、温暖;
光圈:f/2.8,快门:1/3200s,焦距:45mm,ISO:50
在强烈的顺光下拍摄,以人物为主调整好曝光即可。拍摄时注意婚纱与教堂不能过曝,这时天空被压得很暗,呈现一种怀旧的复古味道,较低的色温让人物肤色自然呈现一种金黄的暖色。如使用大光圈拍摄,需要注意相机的感光度与快门的极限。
图二,傍晚七点,落日快接近地平线,逆光角度,此时光线已经变得很柔美,将麦穗映得闪闪发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环境氛围感很强;
光圈:f/11,快门:1/800s,焦距:45mm,ISO:50
夕阳从人物身后穿过头顶,此时无需任何补光,人物面部也能获得较为正常的曝光。后期压暗了天空,呈现梦幻意境。顺光拍摄时画质高,色彩还原好,后期无需过多处理,逆光拍摄时,需要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
图三,日落后,借助天光拍摄,散射光下人物肤色自然、柔和,画面反差小,细节丰富,整体感觉平静温润。
光圈:f/2.8,快门:1/800s,焦距:150mm,ISO:50
日落后天光未全暗,此时明暗反差已经很不明显,整体呈现出散射光状态,细节丰富,人物肤质还原好,肤色自然。此时的背景与人物的反差小,为了突出人物,后期对背景环境做了压暗处理。
顺光
顺光的优点是色彩还原好、饱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画面质感强,更接近其原型;环境细节丰富,特别是云层的细节,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顺光的缺点是缺乏空间表现力,画面相对较平,且光质较硬,人的皮肤若有瑕疵则一览无遗,后期修饰上需要更多技巧。我在选择顺光拍摄时会利用镜头的景深特点,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光圈:f/3,快门:1/2500s,焦距:45mm,ISO:50
意大利夏季的傍晚,这时太阳与地平线大约呈45度角,是最适合拍摄顺光人像的时间。阳光从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阳时段的低色温可以让皮肤呈现一种金黄色的质感。远处的云在顺光下充满层次,环境被压得较暗,配合后期调整,展现出一种温暖的怀旧感。
逆光、侧逆光
逆光、侧逆光的优点是空间立体感更强,影调和层次更加丰富,整体环境的通透度高,人物会出现轮廓光,很容易营造唯美氛围。当逆光散落时,搭配大光圈可以营造朦胧柔美的画面感,小光圈下可以形成梦幻的星芒光束,还可以尝试拍摄剪影肖像,逆光能带来更大的创造空间。缺点是曝光和细节较难控制,曝光点的选择很重要,有时还需要人为补光来控制画面反差。
光圈:f/2.8,快门:1/800s,焦距:45mm,ISO:50
意大利皮恩扎夏季的落日,这时阳光还很强烈,相机水平位或者低角度拍摄就会带到天空,很难控制反差,容易画面过曝。于是我选择高角度俯拍,避开天空,以逆光下通透的草地作为背景。此时的夕阳为人物勾勒出了一圈轮廓光,漏进画面里的逆光更增加了朦胧梦幻的氛围。
散射光
散射光,是太阳光线被云层或雾气所挡而形成的柔和、均匀的`照射状态。薄云遮日、阴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后等天气,都会出现散射光,此时景物影调容易显得平淡,色彩比较灰暗。散射光条件下,不宜拍摄全景深的大场面,并且色彩的处理十分重要,拍摄距离的远近与色彩的饱和度成正比,所以尽量选择鲜艳的元素作前景,以提高画面的反差,避免景物影调平淡。
光圈:f/2.8,快门:1/1000s,焦距:45mm,ISO:64
夏季的意大利皮恩扎,太阳在较厚的云层间穿梭,画面对比度不高,草地、天空、人物在前期都可以保留更多的细节。相对晴天的顺光、逆光拍摄而言,这种散射光下较为柔和的明亮,更适合表达清新的意境。
二、拍摄时段的选择
午后至夕阳时段
晴天的午后至日落前,是外景人像拍摄的黄金时间,无论是顺光、逆光或者散射光,都可以充分表现出特定的氛围,冬季为15-18点,夏季为16-20点。想要拍出更具电影感的画面,对于环境光的利用是关键,我习惯也喜欢用自然光拍摄。日落时段的光线色温低,令照片温暖而“有情绪”,更易表现故事性或人物的情感;光线照射角度平,拍摄的范围更大,画面的细节层次更丰富;顺光时色彩还原好,可以压暗环境,充满胶片感,逆光时通透度高,可以创造唯美、梦幻的高调氛围。
光圈:f/2,快门:1/250s,焦距:45mm,ISO:50
哥本哈根的日落时段,夕阳穿过冰淇淋餐车的窗户照射进镜头,利用餐车阻挡部分直射阳光,减弱逆光带来的强对比,营造出梦幻的童话氛围。人物的情绪、动作很贴切,后期适当提亮人物即可带来电影画面感。
光圈:f/2,快门:1/2500s,焦距:50mm,ISO:50
日本冲绳的海滩,日落的太阳刚好从较厚的云层里露出来,于是形成了“耶稣光”。因为太阳光入射角很低,此时只要调整人物的位置和拍摄的角度,控制好画面中的反差,即可利用自然光完成拍摄,形成独特的漏光氛围,特别注意曝光要准确。
多云的晴天
多云且云层变化大的晴天也是绝佳的拍摄时机,很适合创作大场景的全景画面。云就像是太阳的魔术师,能给你带来更丰富的光影变化,在这样的天气拍出的画面,既不会像阴天那样平淡乏味,又不会像大晴天那样难以控制景物的曝光。需要注意的是,要善于观察和应变,控制好人和背景环境的反差。
光圈:f/2.8,快门:1/2000s,焦距:45mm,ISO:100
意大利托斯卡纳的原野,下午15点的顺光,画面通透明亮。天空的云层较厚,云遮住部分阳光的照射,使原野上有着梦幻的光影变化,充满意境美。需要调整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等待最完美的光线。
日落的余晖
无数美妙的电影桥段都是在落日余晖中展开的。此时太阳已降到地平线下,虽然天空的晚霞依然温暖、明亮,但已不足以照亮地面上景物的细节,拍摄出的画面对比强烈,会呈现出较大的反差。此时,意境美远大于对细节的展现,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更好得呈现晚霞云彩,人物往往会欠曝,补光时应考虑环境光源的方向及色温,做到浑然天成。
光圈:f/1.6,快门:1/8000s,焦距:50mm,ISO:100
佛罗伦萨老桥,该场景的构图决定了光线为侧逆光,太阳已接近地平线,为了保留天空晚霞的色彩,在画面左前方用闪光灯加暖色片为人物补光,模拟夕阳效果,自然是实现电影风画面的基础之一。
傍晚“带密度”
华灯初上,晚霞刚隐,天空的颜色还未全黑,这个夜幕将至未至的时间段就是“带密度”时间。简单地说,就是日落后、灯亮起的一小时内,此时天光与地面灯光的光比基本为1:1,呈现在画面里天空和建筑都是有细节和颜色的,整体效果华丽、梦幻。时间再晚一些的话,天空就是一片死黑了,所以要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最佳时段。
光圈:f/1.4,快门:1/60s,焦距:50mm,ISO:500
意大利五渔村,日落后背景中的建筑都亮起了灯,已经没有其他可借助的自然补光光源,于是采用低色温的手电筒打亮人物,以更好得保留环境氛围,最主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冷调环境中的温暖感。
三、补光或不补光
决定补光或不补光的关键在于,想要获得的氛围以及希望整体画面呈现出何种效果。想要实现电影的画面感,就要更多地留存环境光效,即便补光也尽量选择符合环境光逻辑的照明风格,强度、角度、光质、色温,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有条件还可选择恒定光源来补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种情况,都应尽量保留画面的细节,并营造对比,包括冷暖对比和明暗对比,使整体画面呈现出自然的氛围,弱化人造光的“存在感”,做到浑然天成。当然,有时也不需要运用人造光源,只需调整人物站位、姿态,面部的朝向,就可实现理想的光照效果。接下来我们来看几种常见的情况。
阴天光很平,需不需要补光?
- 补光,利用色温差异营造夕阳效果
光圈:f/1.4,快门:1/1250s,焦距:50mm,ISO:200
日本冲绳,阴天云层较厚,整体画面偏清冷,手动设置相机白平衡4000k,人物面部用闪光灯加暖色片照亮,模拟夕阳效果,突出人物表情,形成柔和的冷暖对比,后期减少青色的饱和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闪光灯的输出指数不宜过大,否则会破坏画面的自然度,影响氛围的表达。
- 不补光,柔和而明亮的散射光更适合表达细腻情感和柔润色彩
光圈:f/1.4,快门:1/1250s,焦距:50mm,ISO:200
托斯卡纳夏季的上午,云层非常厚,但是太阳透过云层照射出的散射光很舒服,就像一个明亮的大柔光箱,此时人物、大地、天空等细节都可以保留。一般来说,上午的散射光质感更好,明亮、柔和、温暖,会使整个环境通透、润泽。下午的散射光中,景物的色彩还原就会差一些。云层里漏出了些许阳光,洒在背景的原野上,更增添了梦幻感。后期可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增加饱和度,会令色彩更鲜嫩。
大场景元素繁杂,需不需要补光?
- 不补光,调整人物站位,利用太阳实现戏剧光效
光圈:f/1.4,快门:1/1600s,焦距:50mm,ISO:200
此时为午后16点,顺光角度拍摄,云层让阳光变得时隐时现,背景环境中明暗层次丰富。画面的整体曝光基准为新娘的面部,为了突显人物,我等待阳光穿过树丛刚好照射到新娘脸上的瞬间,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光线效果,同时利用大光圈长焦镜头压缩景深,斑驳的背景如油画一样。
- 补光,平衡光线反差,强化环境氛围,还原柔美肤色
光圈:f/1.4,快门:1/1600s,焦距:50mm,ISO:200
当时已是傍晚,整体环境阴冷。虽然雪地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光板,使人物均匀受光,但由于雪自身的反光率很高,依然会和周围环境有比较大的反差。为了保留雪地的细节,我利用闪光灯加暖色片为人物补光,控制好闪光灯输出功率,只填充人物面部,还原肤色,保留真实氛围。
夕阳逆光反差大,需不需要补光?
- 不补光,剪影效果突显形体轮廓,展现意境美
光圈:f/1.4,快门:1/2000s,焦距:50mm,ISO:200
长滩岛的日落,新娘拖动裙摆在海边跑动,此时如对逆光下的人物强行补光,就会失去场景本身的氛围感,虽然可以照亮人物,但反而不如剪影表达得真实、有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姿态是关键。即便拍摄剪影也要调整好曝光,控制好太阳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大逆光下自动对焦很容易失灵,建议手动对焦。
- 补光,实现环境氛围和人物情绪的细腻表达
光圈:f/2.2,快门:1/800s,焦距:50mm,ISO:200
夏季的圣托里尼,傍晚19点,这时太阳已落入地平线下,天空泛起金色的光晕。我想要保留天空的色彩层次,于是以天空为曝光点调整好相机参数。还希望在不破坏环境氛围的同时展现出人物的情绪,于是用低色温的手电筒进行补光。手电的光照强度低,恒定光源也更易控制,能够更好保留现场的唯美氛围,接近人眼的真实视觉感受。
❹ 影视用光中,色温片和色纸,柔光纸和白旗,蛋格和黑旗如何选择使用
如下:
第一、色温纸是在胶片时代胶片色温定值时候用来给灯光进行校色为白色使用的。包括镜头前的滤色镜也是。
引用《影视光线创作》第一章节光与视觉色温中的解释部分: 不同色温的光线照在同一物体上,会改变物体色彩的表象。
因此在摄影学中,为了能正确的再现物体自身的色彩,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色温作为摄影胶片生产的标准:3200K的低色温光源和5500L高色温光源。
电影用的胶片与3200K光源相平衡,称为灯光型胶片。因此3200K的钨丝灯对灯光型胶片来说就是白光,在这种光线下拍摄,物体的色彩能得到正确的还原。照相胶片与5500K色温相平衡,称为日光型胶片。
当胶片与照明光线色温不匹配时,色彩发生变化,为了还原色彩可以采用下列解决:
1、改变光源色温(cto、ctb)(补偿滤色纸)。
2、更换光源与之匹配。
3、在摄影机镜头前放置一块校正色温滤色镜(数字时代随意调整2800-10000k)。
4、把不匹配的色彩胶片换成匹配的色彩胶片。
第二、 色纸的使用是你对色彩用光造型的理解了,千奇百怪千变万化。
第三、 柔光纸和白旗都是一种改变光线质量的手段。
常见的柔光纸也称作素描纸吧(个人拍摄不经常使用,现在一般就是HMI、钨丝灯或者Arri SkyPanel:可调整色彩的LED 很好用 ) 这里面涉及到用光造型的手段。
你要通过观看电影学习各种光效,比如硬光会强调阴影,柔光会柔和阴影,所以会使用你认为的柔光纸和白旗,更多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各种型号的‘’白旗‘’。常见的是rosco cinegel的3010、3020、3040、3034等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
电影用光的方法有多种:
按光位分,可分为顺光、侧光、顶光、底光等。
按光质分,可分为聚光、散光、软光、硬光等。
按光的方向分,可分为前置光(光源在前)、侧光(光源在侧)、背光(光源在后)、底光(光源在下)。
按光的亮度分,可分为强光和弱光。
按光调分,可分为低调光与高调光。
电影光线的功能:
完成摄影画面曝光工作,实现影像确立。
控制画面亮度水平和反差关系。
决定场景气氛效果。
突出、强调被摄体的造型特点。
为影片确定视觉基调。
❺ 浅议影视拍摄中光线艺术运用论文
浅议影视拍摄中光线艺术运用论文范文
光线是影视拍摄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媒介素材,如果没有光线就没有影像,所以说光线不仅仅是一种拍摄过程所展现的物质条件,更加是一种艺术。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议影视拍摄中光线艺术运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在中国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光线的运用是决定影视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合理的运用光线,可以让拍摄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和逼真的画面色彩,让整部影视作用充满艺术感。所以说,光线是影视作品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所。因此,本文对影视拍摄中的光线运用艺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 影视拍摄;光线运用;艺术
世间万物只有在光的照耀先才能够显示出事物的形状和色彩,也只有在光的照耀下才能够拍摄出具有丰富层次感的图像[1]。所以说,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光线的运用不仅仅是把影片中的人物所展现出来,更加是真实的还原人物的质感,比如说老年人脸上的皱纹能够显示的一清二楚以及玻璃光滑的程度近乎透明等。
一、影视拍摄中光线的类型
在目前的影视拍摄中,一般都是分为外景和内景这两种主要的场景进行拍摄。其中,在外景的拍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光线是自然光,而内景的拍摄光线则是运用人工光线,所以说在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光线类型运用。
然而,在影视拍摄的过程,内景的光线运用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半大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屋内的光线比较暗,人物在拍摄的过程中没有版办法展现最好的状态。所以,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也会运用一些特殊的光线运用情况,当室内场景中的自然光没有办法达到拍摄的要求,可以利用扔光线进行补充,比如回光等以及聚光灯等工具[1]。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分清和探讨影视拍摄中的光线运用艺术,我们可以把光线类型基本上划分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根据不同的光线运用性质将其可以划分为散射光进而直射光这两种光线,其中散射光主要是来自太阳光的散射所展现的一种光线,而这种光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经过某些物质发射后所形成。相反,散射光如果不是由太阳光的散射所展现的一种光线,那么就是人工光中的散射光,主要是表现在白炽灯和钨丝灯所产生的散光,常常是用来显示物体的特有色调反差,但是这种光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所以也被称之为柔光[3]。
其次,除了散射光之外还有一种直射光线,这种光线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被称之为硬光,主要在拍摄的光线中体现人物的立体形态和具体的'轮廓,同时也表现一些具有反差性较大的剧情人物心理变化状况等。因此,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影视拍摄的光线要求不同进行拍摄,同时把不同类型的光线分为主光和副光以及背景光等。
二、影视拍摄过程中光线的具体运用艺术
1、控制好光线的运用比例
通过上述的文章,我们知道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光线就是自然光和人工光线,而这两种光线又可以表现为边缘光和反射光。所以,影视拍摄工作者在运用光线拍摄的过程应该要控制好不用的光线比例,以此来达到良好的光线运用效果,让影视作品充满艺术魅力。与此同时,在光线比例的控制中如果没有很好的运用不同的光线进行调和,那么拍摄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拍摄的最终效果[4]。另外,光比的调过大将会让一些黑暗的地方光线变强,但是如果调和过大的话会将一些原本的较为明亮的色彩失去原有的色彩层次感。相反,如果将光线比例调适到适中的位置,那么可以让一些比较黑暗的部分能够得到正常光线的照耀,并且可以在影视拍摄过程中能够运用好光线的效果。
2、运用好光线进行室内的外景背景营造
在室内的外景背景的营造中,很多时候除了拍摄道具的搭建和布置,最为主要的就是室内光线的运用。尤其是在一些拍摄场景需要在室内完成,并且还是属于一种较为大型的外景工作背景,这些大型拍摄场景的要求高以及拍摄难度大,所以如果不能合理的运用光线则会导致拍摄失败[5]。所以说,在进行室内的外景拍摄的过程中,影视拍摄者要尽量运用合理的光线营造所需要的拍摄氛围,并且让整部的拍摄作品能够有较好的光线效果。其次,在挑选合适的拍摄角度时,也要很好的运用光线的拍摄效果与之相结合,进而拍摄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表现作品的主题。
3、光线运用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布局
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应该要对光线的运用进行合理的布局,促使拍摄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和逼真的画面色彩,进而充满艺术魅力。其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被光线所照射,所以光线的照射范围是比较广而杂的。所以这就要求拍摄者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对室内室外的场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对总体进行构思,让其拍摄的作品能够发挥理想的艺术效果,进而促使整部作品的成功[6]。另外,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应该要把不必要的光线尽量的避开,从而影响整部作品的最终效果。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影视拍摄者还应该要根据拍摄要求来对光线进行合理的布局,尽可能的让光线能够尽情的发挥主体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影视拍摄中的光线运用艺术进行探讨。光线在影视拍摄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光线的运用是决定影视拍摄的原因所在。所以说,在影视拍摄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光线是影响整部作品成功的关键。
拓展
风光摄影怎么运用光线
关于测光模式
既然要谈光线,那当然不能漏了相机的测光模式。不同的测光模式,会为同一画面带来不同的测光结果。依测光的区域范围不同,常见有以下三种模式介绍如下。
矩阵测光(权衡测光)
一般最常用的测光模式,会针对画面的平均亮度决定测光值。以风景摄影来说,矩阵测光就可以应付多数拍摄需求。
偏重中央测光
同样以整个画面的亮度作平均测光,不过会加重中央区域测光的权比,因此被摄主体占满中央区域时用此测光模式会更为精准。
重点测光此
模式仅以观景窗约3%左右的区域进行测光,再加上Nikon相机的点测光会与对焦点连动,适合场景或主体以特定部分为焦点进行测光。
摄影的第一大要素,无疑就是光线。光线就有如画画的颜料,画家用颜料在画布作画,摄影师用光线创作影像,不论是以前的底片机,还是现在最先进的数字相机,都要有光线才能拍出照片。没有光线就什么都没有了,因此只要掌握了光线的运用技巧,作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光线的方向
光线有分自然光和人造光,在风景摄影中讲的当然是自然光,但不论是哪种光线,都会因为它的方向性而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不同方向光线的特性,以及拍摄方式。
顺光
当光从正面直接照射到景物,称之为顺光),虽然这种光线拍起来较平淡,但却是一般人拍照最习惯也是最常用的光线,只要对着亮部做点测光或平均测光即可拍得一张漂亮照片。
侧光
另一种在风景摄影中常碰到也是很棒的光,叫做侧光。它的意思就是光线从景物的侧面照射过来,这使得景物不但有好的明暗对比,而且更有立体感。拍法也很简单,对着亮部做点测光,再将EV值略为调整即可,至于要加多少或减多少得视现场情况而定。
侧逆光
光若是从侧后方照射在景物上则称之为侧逆光,这种光可强调对比及纹理,是拍花最理想的光线,也最有立体感。拍摄的时候,对着亮部做点测光,再将相机EV值略减一格,以避免亮部过曝,但拍风景则对着亮部测光即可拍出理想照片。
逆光
另外一种是光线从景物背后照射过来,称之为逆光,太阳正对着镜头,景物背着光,因此拍起来成剪影。如果要将景物拍出正常的亮度则天空必然过曝而一片死白,拍照时对着天空测光,让天空曝光适度即可。另外一种拍法是阳光透过树叶及树叶间隙,而拍出完全不同的景象,此种拍法最好是用超广角或鱼眼镜头,小光圈由下往上拍,让太阳入镜而拍出太阳光芒。此种拍法,对着亮部树叶测光即可。
活用各种光线
由前述介绍的各种光线可以知道,光线不同所造成的效果也都不同,如何妥善运用则需要多加观察和练习。光线用得好不但能化腐朽为神奇,更能画龙点睛,一只在咸丰草上小小的红边黄小灰蝶,利用光线的特性让主体和周遭环境有很大的明暗反差,小蝶有了光的照射使得整只鲜活了起来,而光线照不到的杂乱背景让它曝光严重不足而隐藏起来,于是花上的小蝶就突显而出!尤其羽翼在逆光下呈半透明,更增添美感!
另外,我们都知道光线照到的景物是亮的,没照到的地方是暗的,同时也会有影子产生,利用这特性可拍出另一种味道的作品,而其产生的就是所谓的光影效果。
红边黄小灰蝶(Nikon D300+105mm F2.8 Macro。光圈F8, 快门1/250秒, ISO 200, 自动白平衡)
北疆那拉提大草原之中秋夜(Nikon D300+10.5mm F2.8。光圈F18, 快门25秒 ISO 400, 自动白平衡)
;❻ 你最喜欢的哪个电影里的逆光场景
看过《芳华》影片的都知道,是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这部电影不仅勾起了一代人对青春芳华岁月的追忆,电影中的唯美画面也备受大家称赞。尤其是里面的光影运用,既能体现出浓浓的年代感,又营造了艺术的质感。
拍摄逆光的地点选择,逆光拍摄,如果是拍摄剪影,那么背景要简约统一,否则前景会被杂乱的背景覆盖住。在拍摄其他题材的时候,应该避免一些特别空旷的地方,否则容易过曝,特别影响美观。所以最好选择一些有较暗的背景,比如建筑、自然背景都可以。《芳华》中很多逆光的场景就选在室内,这样可以带来明显的质感。逆光拍摄的最佳时间,逆光拍摄的最佳时间,是日出后和日落前的两个小时。此时,太阳的斜侧逆光较为强烈,是拍摄逆光的黄金时段。由于时令的原因,因此在夏季的时候,从下午四五点到天黑,冬天从下午三四点到天黑,都是拍摄逆光的好时间。正午时分一般不作为推荐,因为这个时候,形成顶光,不太适合拍照。了解这些你是不是也懂得了拍摄逆光的技巧呢?
❼ 判别一张图像是逆光还是顺光图像,该如何处理
一、 按光线照明形态分类在摄像造型中,由于光源性质和照明方向的不同,可使光线照明呈现不同的照明形态,不同的照明形态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在影视照明中常见的照明形态有以下几种:1. 平调光照明形态照明对象的光线是散射光,或虽是直射光但为顺光照明,这种照明形态称为平调光照明形态。阴天照明是最典型的平调光照明。这种照明,对象之间的视觉差异(区分)全靠对象自身的色阶差异加以区分。如果是白光,那么对象的色彩将能准确显示。(这里讲的是景物、而非画面)。平调光照明方向性很弱,可以产生平淡和柔和的画面效果。对象的立体感不强,对象之间,如果色调阶调相似则容易混淆和重叠,只有对象自身的色阶差异明显才易区分。光源位于摄像机后方,即顺光照明,不论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只要平行照明对象,也称为平调光照明。具有大窗户的室内,在没有投射光投入的情况下,也属于平调光照明。如果背向门窗拍摄,平调光照明效果最为明显。如摄像机和门窗有一定角度拍摄,将产生明暗面。但光线比较柔合,对比不强烈。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摄像机轴线方向的两侧均有相同亮度照明,不管是直射光还是散射光都能形成平调光效果(指人工光)比如演播室满天星的布光方法尽管角度不同,仍是平调光形态。 2、 明暗光照明形态照明对象的光线由直射光源发出,并和摄像机成一定角度的照明,称为明暗光照明形态。可看到对象的明暗面。在摄像机和照明光源成45-130度角度拍摄最为明显。明暗光线照明形态取决于光源特性、拍摄角度及环境光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暗面的比例,取决于光源、对象及其位置(角度)。明暗反差取决于光源及周围环境光强弱对比。光比不同可形成不同明暗反差。明暗光线照明形态,对于表现对象的立体形态和质地是比较理想的。它能使色阶相同的对象产生色阶的变化。明暗光线照明形态,使景物的色阶处于丰富多彩的变化之中,也有利于空间深度的表现。这是最常用的照明形态。 3、剪影、半剪影照明形态有以下两种情况①背景很亮,对象很少有光线照明,如以明亮的天空及室内窗户为背景进行拍摄,便形成剪影形态;②被摄对象为极强的逆光照明,被摄面的照亮远远弱于逆光就会出现这种形态。如逆着光源拍摄对象就是如此。剪影和半剪影的区别在于对象的照明程度不同。剪影是对象亮度未达到摄像要求最低亮度水平,半剪影对象亮度对摄像机有一定反应。剪影、半剪影都是平面的,没有立体感,也不能分辨对象的细部、质地和色彩。它只能表现对象清晰的轮廊形态,不能表现人物面部表情。这里应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后两种照明形态的视觉感受和拍摄出的画面效果是不相同的,比如我们观看站在窗前的人物,尽管照明人物身上的光线很弱,有时并不成剪影状态,因为人眼对亮度范围适应性很强,而摄像机没有这种适应性,只能容纳1:30的亮度范围。4、效果光形态广义地讲一切光线效果均为效果光效。这里反映狭义的效果光,即再现生活中特殊的照明形态。比如说车灯、炉火、火、台灯、火柴、烟头等。这引起效果光的再现要注意气氛,比如一盏马灯,正面光不能太亮否则就会失真。二、 按光线照明方向分类所谓光线照明方向是指光源、拍摄对象和摄影角度(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照明方向是随着拍摄角度方向而变化的,它和被摄对象的朝向变化无关。根据光源投射方向和摄像机光轴之间的夹角分为顺光、顺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等七种。不同方向的照明光线具有不同的造型特点,选择和布置不同方向的照明光线是摄像师的重要任务。下面就不同照明方向形成的照明特点及其功能分别叙述如下:1. 顺光照明顺光照明亦称平光照明,是指光源和摄像机镜头基本在同一高度并和摄像机光轴同向的照明。顺光的特点是①对象的朝机面接受同等照度,对象各部分均得到同等程度的描绘;②只能看到对象的受光面,看不到背光面和投影,故能隐蔽、掩饰对象凸凹不平的特点,不能表现粗燥表面质感;③画面色调和影调的形成只靠对象自身色阶区分,画面层次平淡,缺乏光影变化,但亮的对象具有暗的轮廓形式;④画面色彩缺乏明度变化,如要表现景物色彩的艳丽多彩,这是最好的照明形式。比如拍摄中国戏曲片,多用这种照明,形成平涂色彩效果。用散射光及多灯照明均可形成顺光照明效果。在拍摄高调画面时顺光作主光用。在主副光处理中做副光用。 2. 顺侧光照明顺侧光亦称正侧光,指和摄像机光轴成45度左右的光线照明。是摄影、摄像常用的主光形式。这种照明形式能使对象产生明多暗少的明暗变化,故能较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和质感,能比较好地表现出画面的层次。 3. 侧光照明侧光照明指光源方向和摄像机光轴成90度的照明形式。其照明特点是被照明对象明暗各半。五种调子明显:高光、亮、暗、次暗及明暗交界线。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使用侧光要注意光比,光比不能太大,要控制在摄像允许的范围之内,照明人物,避免阴阳脸,表现有个性的人物常用侧光,比如《香魂女》中女主人公大多用侧光照明。侧光照明对粗糙表面质地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4. 侧逆光照明侧逆光又称后侧光、反侧光,是指光源方向和摄像机光轴成130度左右的照明形式。其特点是被照明对象成明少暗多的照明效果。对象被照明的一侧有一条状的亮斑,能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层次丰富。在外景摄录中,这种照明能较好地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在拍摄人物中近景和特写时,有时作主光用,有时作修饰光用。要根据侧逆光的用途确定光比,避免人物脸部大面积过暗,只有一亮线。侧逆光照明具有很强空间感,画面调子丰富,生动活泼。《阴光灿烂日子》后山外景,水房洗头内景均为侧逆光照明。《红高粱》中也有这样的镜头。5. 逆光照明光源方向基本上对着摄像机的照明称逆光照明。逆光照明看不到对象的受光面,只能看到对像的亮轮廓,所以也称为轮廊光。在摄像造型中,逆光能使主体和背景分离,从而得到突出。在环境造型中可以加大空气透视效果,使空间感加强。 如《牵手》的外景,《一地鸡毛》的外景多用逆光照明,以表现人物的形态美,表现环境的层次。逆光对质感表现不利。 6. 顶光照明来自被摄对象顶部的照明,称顶光照明。顶光照明景物水平面亮于垂直面。在顶光下拍摄人物近景特写会得到反常的照明效果:人物前额亮,眼窝黑,鼻梁亮,颧骨突出,两腮有阴影呈骷髅状。传统用光一般不用顶光拍近景,特写。但如果运用辅助光提高阴影亮度,缩小光比,冲淡顶光的骷髅效果,也可得到较好的效果。现代用光有人认为顶光是表现时间的真实光线。在一些场合不避回它的丑化形象的效果。7. 脚光照明光源低于人的头部,由下往上照明人物称为脚光照明。在人物前面称前脚光,投影朝上,和顶光一样产生不正常的造型效果。在影视摄影中,常用此来表现画面中特定的光源效果:如油灯、台灯、篝火效果等。有时也用来刻画特殊情绪的人物形象或丑化人物形象。 三、 按光的造型作用分类--五光造型方法主光:又称塑型光,是用以塑造人物形象和环境的主要光线。主光源于环境的主要光源,各种方向的光源,包括正面光、侧面光、侧逆光、逆光、顶光和脚光都可以做主光。主光对画面影调、色调和气氛起决定作用。主光又是曝光的依据。在外景的拍摄中太阳直射光即为主光。阴天时天空光即为主光。主光对被摄对象的立体形状、空间形态、质地的表现起决定作用。内景中透过窗户的光即为主光。主光的特点是有明确的方向性。能显示出光线性质,主光如是直射光将产生明显投影。主光的亮度仅次于轮廓光。当用明暗光照明的时候,只有一个主光,往往光比过大,不能很好地完成造型任务,故多在副光配合下加以运用。但有时为追求特殊光效,不加副光,比如造成剪影效果。副光:又称辅助光,是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用于照明被摄对象的阴影部分,使对象亮度得到平衡,以帮助主光造型。副光一般用散射光,副光照明不能形成投影。外界晴天拍摄,太阳光是主光,天空光和地面反射光就是副光。在室内拍摄,门窗投入的光线是主光,墙壁、天花板、家俱等反射光即为副光,副光色度由天空光和地面反射光决定。主光和副光的亮度比叫做光比。晴天太阳光和天空光光比太大,在拍摄人物近景特写时经常使用人工光进行辅助,以形成合适的光比。光比是形成影调反差的主要因素。在影视照明中,一般是先确定主光之后,再调整副光。其运用原则是不能亮于或等于主光。副光照明的阴影部分应保持阴影的性质,并使暗部有一定层次。轮廓光:是相对摄像机方向照射的光线,是逆光效果。轮廊光起勾划被摄对象轮廊的作用。当主体和背景影调重叠的情况下,(比如主体暗,背景亦暗),轮廊光起分离主体和背景的作用。在用人工光照明中轮廊光经常和主光副光配合使用,使画面影调层次富于变化,增加画面形式美感。环境光:环境光是对剧中人物生活环境照明的光线。多指内景和实景的人工光线而言,是天片光、后景光、前景光以及大型的陈设道具光的总和。环境光的处理对美术师提供的环境进行再创作。其主要作用是:A、营造环境光线效果,比如阴、晴、日、夜、黄昏、黎明等;B、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C、烘托主体、突出主体,不使主体淹没在背景之中;D、营造环境气氛。修饰光:又称装饰光,指修饰被摄对象某一细部的光线。例如人物的服装光、眼神光、头发、面部细部以及用于场景某一细部的光线。用修饰光的目的是用来美化被摄对象。用法比较自由,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照明。一般用于较小的灯具,运用修饰光不能显示出痕迹,不能破坏整体照明效果。前苏联早期影片用的较多,现代摄影和摄像虽然没有全然放弃,但一般用的比较少。以上五种光,即主、副、轮廊、环境和修饰光是早期电影摄影中常用的五种光线。随着纪实风格的兴起,有人把这五种光线的用光方法贬为"五脏光俱全"的用光方法。把用五光进行照明处理者讽为保守者。其实,五种光的用光方法,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技巧是没有新、旧、优、劣之区分的。一种新的技巧出现只是丰富了造型手段,而不是对传统技巧的全面否定。自然真实的用光方法,追求生活中真实光效的再现,使艺术更加真实,更加逼近生活,这是应当肯定的。但完全废弃五光的用光方法,也是极端的做法。一见到五光用光法就指手划脚,被贬为陈旧的用光法大可不必。关键在于是否用的恰当,是否有光源根据。五光用光法作为一种用光技巧是不能废弃的。但又不能做为一种唯一的用光模式。要用的真,用得巧,比如用轮廓光要有光源根据,修饰光不露痕迹。五光所以不能废弃还有一个理由就是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五光照明的情况,若否定了五光,像"光比""亮度间隔"等专业术语都会无从讲起。四. 按光线照明观念和效果分类按影视用光观念和效果可分为自然光效和戏剧光效两种。回顾电影、电视的历史,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影视用光的观念也在变化。影视用光观念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影初创时期,用光仅从技术上考虑,以完成曝光任务为目的。主要光源是太阳光,并不追求任何造型和艺术表现效果,这一时期称为"无光效阶段"。时间大约截止在三十年代;第二阶段是从无声片后期开始,特别是三十至四十年代,被称为戏剧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用光受舞台照明的影响,形成了戏剧光效的风格。这时强调人造光的运用,布光讲究造型美,故称为"戏剧光效"阶段;第三阶段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始,主张用实景拍摄,多用外景,启用非职业演员,在用光上强调真实自然,少用或不用人工光,强调真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光效,被称为"自然光效"阶段。戏剧光效,是一种用光方法,也是一种用光观念。这种用光方法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气氛的渲染,注重用光揭示人物的内心情绪以及用光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是运用光线手段,实现特定的戏剧、绘画造型意图的用光方法。它是由舞台照明演变而来,它的美学标准是以戏剧美、绘画美为尺度,它的产生和情节电影、明星制以及黑白片的历史有密切联系。情节电影要求用光来表现戏剧时间和气氛。如好莱坞的明星制的确立,为了招引观众,制片商十分重视漂亮演员,演员有权指定摄影师,而摄影师必须把演员拍的漂亮才能保住饭碗。因此,人物肖像光、环境光处理形成了规范化、风格化,追求画面精美华丽,用光技巧娴熟,在黑白片阶段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如美国影片《魂断蓝桥》的用光就是如此。戏剧光效用光方法对世界电影、电视用光影响较深,特别是对我国电影、电视摄影(像)影响很深(主要指故事片)。在前苏联和欧洲的早期电影中,十分注重光的戏剧美和绘画美,如《夏伯阳》、《政府委员》、《波罗的海代表》、《伊万雷帝》等都是戏剧光效的代表作。六十年代以后前苏联经历了重大转变。在一些电影中表现为戏剧光效和自然光效的融合,即既有戏剧光追求造型美的特征又有自然光效真实自然的特征。如《乡村女教师》、《第四十一个》、《雁南飞》、《未寄出的信》等。我国电影从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是用戏剧光效拍电影。如建国后的优秀电影《林则徐》、《青春之歌》、《枯木逢春》、《聂耳》等都是戏剧光效的代表作。老一辈电影摄影艺术家黄绍芬(《林则徐》摄影师),许琦(《阿斯玛》摄影师)、聂晶(《青春之歌》摄影师)、朱今明(《在烈火中永生》摄影师)、钱江(《林家铺子》摄影师)、王落民(《独立大队》摄影师)……在辛勤的艺术实践中为我们创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电影摄影精品。在这些作品的摄影创作中,戏剧光效的追求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戏剧光效有如下明显特征:(1)用光的风格化和假定性,不拘泥于光线是否真实合理,可用假定光源,精于用光技术的规范化,十分注意光的造型效果和对人物的美化。五光俱全的布光法,追求画面的锐目感;(2)善于利用轮廊光,常用光来弥补演员脸型的缺陷,追求用光美化人物形象;(3)真实性有一定限度,仅仅注意主光方向的真实,不讲究真实再现光源亮度关系和光源的性质再现。当环境光对人物不利时使用假定光源,不考虑环境光对人物光的制约作用。是一种夸张性用光方法。自然光效:电影、电视用光观念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用光方法的改变。六十年代,随着彩色片性能的不断改进(感光度100-400℃,宽容度1:128)促进人们用光上进一步探讨。很多中外摄影师认为,在黑白片中为了画面层次,为突出主体过多地使用假定光源,是必要的,而在彩色片中可以不用或少用。可用色彩差别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尽量不用假定光源,以增强电影艺术造型的真实性。随后,出现了自然光效的用光方法。自然光效,指的是一种带有纪实美的用光方法。其实质是增强用光的真实感。即根据剧本提供的日、夜、黄昏、黎明、阴雨、晴天等时间条件,经照明手段加工,如实地再现真实自然的光线效果。不能把阴天拍成晴天效果,真实再现光源性质、亮度关系、色彩关系。这是当前影视艺术用光的主流。《黄土地 》、《秋菊打官司》都是自然光效的代表作。世界著名摄影师阿尔芒都(《天堂的日子》、《去南方》《克茉默夫妇》摄影师)反对把黑白片用光方法(戏剧光效)搬到彩色片中来。他认为:"四五十年代打逆光,光彩夺目,现在不允许这样做。因为电影已变得极其自然和真实。拍黑白片可以搞风格化布光,因为黑白片本身就不真实,是风格化了的,为此常用轮廊光和假定光源,特别是对演员的美化,使人物光在一部影片中不分场景定型不变。选成模式化,而失去光线的真实性……我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单一光源。我在彩色片中绝不用包括主光、辅助光、轮廊光、修饰光和背景光五光俱全的那种照明。光源必须合理,我把这做为一条原则"。(《北京电影学报1987.1期)。阿尔芝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自然光效的丰富经验,他不用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照明,他的用光原则就是光源必须有根据。这一原则目前已经被全世界摄影师所接受。《克莱默夫妇》高度生活化,自然流畅的摄影风格和用光风格都体现了他"摄影贵在真实"的名言。他十分强调写实,追求光线的视觉真实。因此被电影界称为写实的摄影大师。自然光效的特征:综上所叙,自然光效是真实自然、纪实性的用光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特征:1.光效逼真,附合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光线效果。油灯像油灯、电灯像电灯。室内自然光附合自身的照明规律;2.拍内景不用假定光源,拍外景使用辅助光时以再现室外自然光三种形态为依据。3.多用自然光,不用五光俱全的照明方法。画面中尽量不露人工光痕迹。美国影片《克茉默夫妇》我国影片《香魂女》、《秋菊打官司》是自然光效代表作。其中《秋菊打官司》自然光效体现得最为明显。这和该片纪实性的摄影风格有关,因为要用拍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偷拍、抓拍,在外景不便使用辅助光修饰。在内景也不用轮廊光美化人物。真实自然的光效,演员生活化的表演十分吻合。
❽ 顺光,侧光,逆光的效果
在自然光条件下,太阳作为主要光源。太阳的高度及其与拍摄方向所形成的角度的变化决定光位。人工照明,光位可以根据造型需要进行调整。光位细微的变化都会对摄影造型效果产生细腻的变化。
1、顺光,亦称正面光,光线投射方向跟摄影机拍摄方向一直的照明。顺光时,被摄体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自身遮挡,影调比较柔和,能隐没被摄体表面凹凸及褶皱,但处理不当会会比较平淡。顺光照明不利于在画面中表现大气透视效果,表现空间立体效果也较差。在色调对比和反差上也不如侧光侧逆光丰富。顺光的优势不但影调柔和,同时还能很好的很好的体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效果,在进行光线处理时候,往往把较暗的顺光用作副光或者造型光。
2、侧顺光(斜侧光):光线投射水平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成45度角左右时的摄影照明。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形光。这种光线照明能使被摄体产生明暗变化。很好的表现出被摄体的产生的立体感。表面质感和轮廓,并能丰富画面的阴暗层次,起到很好的造型塑型作用。
3、侧光: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照明,受侧光照明的物体,有明显的阴暗面和投影,对景物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有较强的表现力。缺点是,往往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过于折中的影调和层次,在大场面的景色中往往形成不均衡。这就要求在构图上考虑受光面景物和阴影在构图上的比例关系。
4、侧逆光:亦称反侧光、后侧光。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大约称水平135度时的照明。侧逆光照明的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景物被照明的一侧往往有一条亮轮廓,能较好的表现景物的轮廓形式和立体感。在外景摄影中这种照明能较好的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利用侧逆光进行人物近景和特写时,一般要对人物做辅助照明,以免脸部太暗,但对辅助照明光线的亮度要加以控制,使之不影响侧逆光自然照明效果。
5、逆光:亦称背面光。来自被摄体后面的光线光线照明,由于从背面照明,只能照亮被摄体的轮廓,所以又称作轮廓光。逆光有正逆光、侧逆光、顶逆光三种形式。在逆光照明条件下,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只有被照明的景物景物轮廓,使这一景物区别于另一种景物,因此层次分明,能很好的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在拍摄全景和远景中,往往采用这种光线,使画面获得丰富的层次。
❾ 如何拍摄顺光作品
1、拍摄准备。
选择正面向阳的地方,打开三脚架,安装好相机、快门线,找好被摄书法、国画作品,按照尺寸大小和宣纸颜色分批、分类摆放待拍。再找一块大木板用于图钉钉书画作品使用,如果没有,就请两个人用手持贴在一面白色墙壁上也可以;所拍摄的书画作品最好是经过装裱的,或者是经过“小托”过的,因为这样的书画平整一些;
2、把相机镜头对着书画作品的正中央,以正顺光照射书画作品的正面才好;
3、闪光灯的使用。机顶安装一只闪光灯作为引闪灯,两边两只闪光灯作为同步被引闪灯;三只灯的灯头焦距都调整到广焦端,以保证光照均匀;
4、改为全手动操控:使用三只闪光灯拍摄中国四尺的白色宣纸书画作品时,传统相机采用ISO100胶卷,数码相机感光度设定ISO100,光圈f11,1/125秒,曝光补偿+1~2级EV值,拍摄深色宣纸的书画作品应当根据情况曝光补偿-0.3~1级EV值。拍摄时多使用镜头焦距100mm左右的焦距端拍摄,拍摄物距根据书画尺寸大小选择3~6米之间即可。如果拍摄小幅书画作品(比如四尺“斗方”以下的)也可以使用单灯拍摄。使用最佳光圈为了增大景深范围和提高图片品质,准确曝光是为了色彩还原正确;
使用闪光灯拍摄则主要是为了消除书画作品表面的皱褶。
❿ 什么电影的侧面光,顶光,逆光,面光,侧光
(一).顺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人物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关系。顺光使被摄体亮度均匀柔和,也更容易遮挡皮肤瑕疵,而与此同时也会缺乏立体感和塑形感,容易拍成俗话说的“大饼脸”。
优点:成像清晰,色彩、线条、形态、气氛都能得到真实的还原。
缺点:呆板,立体感弱,缺少纵深。
(二).逆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主体人物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画面有明显的明暗反差。逆光又被称为“轮廓照明”, 是人像摄影中最讲究的一种用光方式,画面效果十分生动,且富有造型特点。
优点:逆光具有很强的塑形感,有利于勾勒轮郭,表现空间层次和营造气氛。
缺点:因照度极其不均,所以在曝光上很难把握。
(三).侧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成90度的夹角关系。主体人物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光线的方向和明暗关系十分明确。侧光使被摄人物有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被称为“质感照明”。
优点:被摄主体一侧受光便会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形态、线条、质感得以突出。
缺点:侧光运用在人像摄影中,容易暴露皮肤的瑕疵,形成明暗过渡不均的“阴阳脸”。
(四).侧顺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成锐角夹角关系。侧顺光兼具顺光与侧光两种光线的特征,它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很好的塑形效果。侧顺光是最常见的外景婚纱用光,也是单光源补光较理想的光线。
优点:侧顺光拍摄出的画面中有丰富的影调和层次,不仅有利于表现人物的造型,还可以突出立体感。
缺点:亮部和阴影部分的光比以及面积比例掌控很关键。
(五).侧逆光
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照相机的拍摄方向成钝角夹角关系。侧逆光兼具逆光与侧光两种光线的特征,采用侧逆光照明,被摄者面部和身体的受光面只占小部分,阴影面占大部分,人物的一侧有明显的轮廓光,能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层次丰富。侧逆光拍摄出的画面易产生很好的光影效果。
优点:侧逆光具有很强空间感,画面层次丰富且生动活泼。
缺点:容易因测光不准确而使画面曝光过度或不足。
(六).顶光、底光
顶光顾名思义就是从头顶上照射下来的光线,又叫骷髅光。最具代表性的顶光就是正午的阳光,这种光线使凸出来的部分更明亮、凹进去的部分更阴暗,它会使人物的眼睛、鼻子下方出现难看的阴影。在外景婚纱拍摄中,应尽量避免使用顶光,如无法避免,则可以将反光板放置在人脸下放,消除阴影。
底光是从人的脚下垂直照上来的光线,它往往会使被摄主体显得残暴,纯粹的底光容易形成阴险、恐怖、刻板的效果。底光更多出现在舞台戏剧照明中,而在外景婚纱拍摄中较少用到,但低角度的反光板、广场的地灯、桥下水流的反光等也带有底光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