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冼星海的故事,短点,不是生平简介
除了《黄河大合唱》,你对冼星海了解有多少?
相信大部分网友遇到这个问题,能够回想起来的只有冼星海“人民音乐家”的称号以及历史课本上的那张因多次出现在学生时代视野而被熟悉的老照片。除此之外,对他所知甚少,他是我们心中的传奇人物,我们却不了解他的传奇。
像冼星海这样曾经在战火年代鼓励了一代人,却渐渐被习惯快节奏的现代人遗忘,慢慢地变成历史课本上固有“名词”的伟人很多。但小编一直觉得,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在影视作品深入大众生活的年代,更应该有属于他们的传奇。
很庆幸,在2019年,一部根据冼星海真实经历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家》横空出世,给了我们深入了解这位中国近代传奇音乐家的机会。
这部电影由中哈合拍,胡军、袁泉以及多位哈萨克斯坦本土演员共同出演,无论是演员演技、思想传递还是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都非常完美,是部完成度极高剧情片,也是部让观众从头哭到尾的催泪之作。
《音乐家》的取材视角很独特,它既没有选择冼星海在延安时期创作出经典之作《黄河大合唱》的高光时期,也没有展现他由穷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向知名音乐家成长的艰辛历史,而是把时间放在了他人生最后一段旅途:阿拉木图。
这段经历在冼星海传奇的一生中看起来很“平凡”,可以简单地概括:
“1940年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1941年因苏德战争爆发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这段经历在冼星海的人生资料里占比不高,但客死他乡足已透露其中浓烈的伤感,是国与家之伤。《音乐家》向我们描绘的便是冼星海人生最后几年中对祖国、家人的思念,让我们看到战火年代一个伟大音乐家的不朽灵魂。
战争的残酷,传奇音乐家就这样“潦草”的离开
即使对冼星海的生平不了解,也仍能想象出这家位音乐家的一生有多么传奇。音乐上的辉煌创作,他的作品鼓励了中华儿女面对敌人抗争激情,他的一生应该是辉煌的。但在我们的幻想中,他值得一切美好的结局。
但冼星海远赴苏联执行任务的第二年,便因当地战争爆发被迫转移至阿拉木图,原本他打算从新疆转回国内,但异国他乡、持续不断的战火、过期的证件让他不得不羁留当地。
战争年代以及外国人的身份让他的生活举步维艰,还好受到当地音乐家拜卡莫夫的照顾获得院剧乐团工作,并安排他暂居在姐姐家中。但当地人的生活同样很艰难,为了生活,冼星海典卖衣服、做苦工,努力生活等待回国的那一天。但战争年代对人们太残酷,圆满大结局并没有出现,直到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他都没能回到祖国。
离行前他对妻子钱韵玲说:半年之后我就能回来。
但这个半年却成了一生,战争年代从来没有仁慈,伟大的音乐家凄凉地离开,实在太让人惋惜。
本片导演对战争的毁灭性刻画很恰当,影片开局便有一场“触感”强烈的情节。刚到达阿拉木图的冼星海遇到当地火车站被敌军攻击,曾经在车上与他交流过的小男孩在杂乱的人群中无助地等待母亲的救援,当时除了努力向她奔去的母亲外,还有冼星海。
但最终编剧并没有制造“动作英雄”,小男孩被炸死在离洗星几步之遥的地方,幼小的遗体与母亲的哀鸣深深的冲击着他的视线。战争有多残酷他知道,观众也知道,但当这份残酷赤裸裸地发生在我们面前时,是冲击骨髓的疼痛。
编剧没有选择让冼星海发挥“英雄本色”救下小男孩,而是让他死在冼星海面前,因为这就是战争年代。也是这场戏开启了催泪时刻,现场的观众都明白,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异国他乡,抛不开的是对祖国、家人的思念,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灵魂
在阿拉木图的岁月里,冼星海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思念妻女。但战争年代,回国的路太难了,他只能在遥远异国,用音乐表达对家的怀念。而冼星海的家国精神,在《音乐家》中通过三个词汇来表达:国、家、根。
离开祖国,就像大树没有了根,整个人都充满对故土的思念,何况国家需要他。当时的中国也处于战火之争,他本来是要用自己的音乐才华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人的抗战精神,而不是在异国他乡平淡地生活。
当地人问他“你是因为中国在打仗才来阿拉木图的吗?”,他诧异地急速否认这个猜测,因为他那么渴望为中国人民脱离战火贡献一份力量。正是因为这分渴望,他想要快速回到需要他的祖国,但现实却不给他机会。
“我的国家正在打仗,我却被困在这里”,他第一次因为无法回国而万念俱灰,那种爱国情怀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体会的,却仍能被先辈们的精神感染,激发出浓烈的情怀。
在当地音乐家的鼓励下,他创作了以哈萨克本土英雄为背景的音乐《阿曼该尔达》,鼓舞了当地人民。在人生中最后的日子里,他没有放弃创作,因为他坚信他的音乐,祖国一定能听到。
除了表达冼星海的爱国精神,还着重刻画了他对妻子钱韵玲以及女儿冼妮娜的思念。当延安分别的那一刻没有想到这会是永别,当女儿一遍遍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时,每个人都充满希望。当哈萨克女孩阿丽娅问冼星海是不是想念女儿时,他仍旧期待着重逢。
但最终每个人的愿望都未实现,残酷而悲凉。洗星海与妻女的遭遇,是战争年代下平凡家庭的缩影,相信这也是导演借由这位伟人的故事,剖析战争对普通家庭的伤害,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美好。
出色的演员,让《音乐家》更加完美
《音乐家》在故事取材及精神表达上都很出色,但比较遗憾地是编剧没有着重突出他的音乐作品,与《波西米亚狂想曲》全程“演唱会”式的听觉享受相比,《音乐家》的音乐燃爆片段太少了。
全片只有两场浓烈的音乐渲染情节,一个是阿拉木图剧院演奏《阿曼该尔达》另一个则是冼星海最后音乐会上高燃的《黄河大合唱》。这样的选择可能与编剧想要更多表达人物经历有关,但对于期待音乐的观众来说可能有些许遗憾。
但胡军、袁泉填充了这份遗憾,甚至让观众遗憾了对音乐的期待,他们的表演太细腻。
其实在观影之前,小编其实对胡军塑造冼星海有些担心,因为他过于硬汉的外表实在与历史课本上冼星海的形象相差太远。但当胡军饰演的冼星海出现时,立刻将观众带入到人物中去,他通过眼神表达,细节的掌控将这位音乐家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荧屏上,完全没有违和感。
他亦很用心,所诠释的冼星海与现代人观念中的“艺术家”气息相差很大,更贴近普通人,但这更符合冼星海的生平形象。要知道,冼星海是穷苦人家出身,在他的音乐求学之路上不乏有勤工俭学、打工维持学业等经历,并不是一个追求“文艺范”的音乐人,而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
最后三场戏更加震撼,当时冼星海已经重病在身,当胡军出现在镜头时如果不是人物所散发的气质,小编甚至误以为是新出场的角色,他几乎瘦到脱相。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实力派演员的努力很让人敬佩。
饰演冼星海妻子的袁泉也贡献了自己的神仙演技,她的台词很少,大多镜头都是需要眼神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从分别时的担心到教女儿唱歌时的期待,再到最后与女儿互动时的坚定,几乎袁泉的眼神与观众交汇时就难催发泪水。
而当观众快要因为剧情、演技遗忘冼星海作为音乐家的高光时刻,导演巧妙地选择了我们最熟悉的《黄河大合唱》为结尾,用这场演出为冼星海的人生划下句号。当这首音乐响起时,小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冼星海,永远不会被遗忘。
来源
2. 约翰·巴里的生平事迹
约翰·巴里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大师级电影音乐家之一,曾以《冬之狮》,《狮子与我》,《走出非洲》和《与狼共舞》获得四座最佳原著音乐金像奖,《狮子与我》的”Born Free”并获得金像奖最佳原著歌曲奖。他的早期配乐作品以007系列最为脍炙人口,鲜明的音乐形象与历久不衰的流传魅力,比美Ennio Morricone的流浪镖客与John Williams的银河战史。近期的作品则转变成细腻唯美的浪漫史诗风格,如《时光倒流70年》,《走出非洲》和《与狼共舞》等,不仅在各项电影音乐奖项上大有斩获,也成为唱片巿场上历久不衰的长青专辑。大致上来说,我们也的确可以将John Barry的作品区分成早期的爵士音乐,与近期的唯美管弦两种典型风格.
John Barry原名Jonathan Barry Predergast,1933年11月3日生于英国。由于父亲经营多家剧院(也可当作音乐厅),因此自幼John Barry即与许多欧洲知名交响乐团或音乐家有所接触。John Barry的母亲也是一名钢琴家,而且九岁时便安排John Barry学习钢琴,为John Barry打下很好的音乐根基。加上John Barry称得上是戏院的少东,耳濡目染下,很早就迷上电影与电影音乐。他说很小都就想过自己要当一个像Max Steiner或Franz Waxman那样的电影音乐家,只是不知如何去做这样的事.
60年代,John Barry结束军旅生涯返回英国,他组成爵士乐团John Barry Seven,在流行音乐界颇有一席之地.1962年,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的谍特小说007系列首次搬上大银幕。第一部邦德电影《007》的配乐者原来签定了Monty Norman,但John Barry的朋友邀请John Barry为这部配乐补强一下,希望John Barry能帮忙写一个主题音乐。John Barry原来并不打算答应,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风格和Monty Norman并不符合,但在重金引诱下,John Barry还是答应替Norman的作品做一些修改。不过John Barry坦白表示要他写的话,恐怕就要完全依他的意思改才行,Norman对这种作法表示:虽然这样让我挺没面子,不过你放手做就是!
于是John Barry花了整个周末改写一首新的主题音乐。原来John Barry以为这个音乐只会被当成片头音乐,直到后来进了戏院才发现整部电影,到处听得到这个主题。而他不但没有被事先告知,甚至也没有挂名作者。John Barry自然得打通电话向制片人抗议一番。不过,制片告诉他,先别这么生气,因为他们已经决定把所有的邦德电影续集都交给John Barry配乐了。直至今日,邦德主题的原作者,究竟算是Monty Norman还是John Barry仍颇有争议,不过由于后来John Barry陆续谱写了11部邦德电影音乐,因此,邦德电影音乐仍是John Barry最具代表性的招牌名作.
John Barry最后为邦德电影效力是1987年的《黎明生机》,之后陆续由Michael Kamen,Eric Serra与David Arnold等新秀接手。邦德系列不仅让John Barry扬名影坛,建立了谍特斗智电影音乐的基本形象,同时也是John Barry爵士音乐风格的代表作。除了这个系列外,《体热》,《午夜牛郎》以及《棉花俱乐部》等作品,也都展现了John Barry道地的爵士功力,不过近年来John Barry显然较少有这一类的作品了。
大约自《时光倒流70年》之后,Jahn Barry开始以唯美管弦为主要的作品型态,让人不免为John Barry勾勒出一幅罗曼蒂克的艺术家形象。但实际上Barry的性格却是出名的火爆,这种性格也是基于他对艺术的坚持。比如他毅然退出<西雅图夜未眠>和<惠妮休斯顿之终极保镖>等卖座影片的配乐,原因都是因为他不认为一个”配乐家”,能在这样塞满歌曲的电影中表现什么。说起来Barry的管弦编曲手法并不丰富,有时几乎是千篇一律,这多少会让人觉得他的管弦作品每一部听起来都很相似。不过由于旋律上的精雕细琢与超凡脱俗的唯美情怀,在这些风格雷同的管弦作品中,John Barry仍旧打造了几部傲视影史的经典名作。也许John Barry正是一名浪漫主义的性情中人,这几部相当杰出的管弦作品,几乎都象征了他生命中的重大历程。John Barry将1980年的《时光倒流70年》献给了他在四个月中相继过世的双亲,1985年的《走出非洲》则献给因意外而过世的弟弟派屈克,80年代末期John Barry由于健康因素,导致作品产量锐减甚至停顿(据说是因为误食不合格的“健康食品”导致食道破裂),直到1990年才以《与狼共舞》复出,并即刻夺下金像奖,John Barry将这部作品献给三位帮助他度过健康危机的医生。
邦德音乐的爵士风情和浪漫管弦这两种典型的乐风,是一般乐迷对John Barry的基本印象。1998年John Barry发表非电影音乐的个人专辑”The Beyondness of Things”,也是以这两类的音乐风格为主。不过其实John Barry也写过不少兼具管弦气势与古典史诗美的音乐作品,其中大多是历史剧。1968年的《冬之狮》尤其是代表作,也是John Barry本人最喜爱的一部作品。《冬之狮》的故事发生在比音乐记谱更早的时代,John Barry全凭个人的研究和揣摩,塑造出他认为应该存在于那个时代,而且吻合故事情境的音乐,是一部相当精彩的史诗巨构,绝对能让熟悉Barry的乐迷大感惊奇。
John Barry最为不愉快的一次配乐经验,大概就是接下Barbra Streisand的《潮浪王子》,他与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始终意见不合,而且他认为Streisand对配乐家的干预太多,他无法和人这般共事,所以最后John Barry还是决定退出这部作品,后来这部配乐由新秀James Newton Howard接手。至于谈到John Barry真正最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电影音乐,John Barry则提出两部电影,一是史丹利·库布力克的《2001年太空漫游》,坦白说这也是当代许多配乐家渴望能接下的作品,不过最后库布力克选择了古典音乐;另一部则是《天堂电影院》,John Barry说:当然,Ennio Morricone写的音乐很完美,我之所以希望能为这部电影配乐,是因为它的故事内容,俨然就像我的童年生活一般。
近年来John Barry的作品数量逐年递减,主要仍是由于健康考量。虽然每年只有一部左右的作品推出,仍旧令不少乐迷引领企首。他的近期作品有《桃色交易》,《终极密码战》,《魔鬼专家》等等。当迈入2001年——Beat Girl问世四十年后,Barry在电影音乐创作上毫无懈怠之相,最近的作品包括Cry The Beloved Rising及Enigma,专辑Moviola和The Beyondness Of Things、Eternal Echoes的成功,使Barry回到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指挥了一系列的音乐会演奏。
2011年1月30日,约翰·巴里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7岁。
3. 胡军的新片《音乐家》好看吗
电影《音乐家》由国家一级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张遂遂、哈依夏·塔巴热克联合编剧,胡军、袁泉、别里克·艾特占诺夫、阿鲁赞·加佐别可娃等多位优秀演员联袂演绎。影片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音乐家冼星海因战争滞留在哈萨克斯坦,并得到伟大作曲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家人的帮助,度过生命中最后一段岁月的传奇经历。
《音乐家》在叙事结构、镜像造型以及主人公命运与性格的刻画上,让人们的心灵为之深受震撼。自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以来,《音乐家》口碑一路看涨,不少观众称直戳泪点。
4. 聂耳的爱国故事
1927—1928年,聂耳参加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所组织的外围组织“读书会”,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读物。参加由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济难会”,多次给被关押的革命同志进行接济工作。
192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张贴传单以及参加示游行等活动。
1928年,瞒着家庭接受所谓新兵训练。当年底,离开新兵队,委任为特务连的上士文书。
1929年,和军官到广州,4月8日被该部队遣散,流落广州。
1929年,昆明发生大爆炸后参与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救济团的各项针对反动派的斗争。
1930年,在上海云丰申庄从事杂役性的工作,没有工资。
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起百代国乐队。这一年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
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4)电影音乐家故事简介扩展阅读:
当聂守信年轻时,他对音乐特别敏感。每个人都说,只要声音可以从耳朵里进来,他就可以从嘴里唱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都称他为“耳朵”。
在一次聚会上,聂守信不仅可以表演舞蹈,模仿各种人,还可以让两只耳朵齐头并进。这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做到。每个人都笑了 。总经理送给聂守信礼物,并称他为“聂耳博士”。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从此,聂守信更名为聂耳。
当《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时,不幸的是,聂耳死了,但这首歌响起了全国革命的号角,并在全世界广为人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国,美国和印度等许多国家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这首歌。在战争结束前夕,美国国务院还批准将其列入“盟军胜利之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收集国歌时,周恩来提议使用这首歌,并在新政协会一致通过。在1949年的建国仪式和一年一度的国庆节之后,聂耳的音乐以雄伟的音乐演奏,足以安慰在战争中去世的英雄们。
5. 音乐家聂耳的一生故事
童年时代
(1)1912年2月14日(农历辛亥年腊月廿七),聂耳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号。
(2)1916年7月17日,聂耳的父亲病故,家庭经济立即陷入困境。后依靠他母亲的努力,通过了医生鉴定的考试,获得正式挂牌给人治病的资格,同时仍兼成春堂制药、卖药的经营,勉强负起全家的经济重担。
(3)1919年,聂耳进入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初小结业后,因生活艰难,无法按学校的规定缴纳童子军服装费,被迫转学。
求学时代
(1)1922年春,进入昆明私立求实小学高小部学习,由于他的成绩优秀,得到减免学杂费的待遇。他从小就明显表露出对音乐的爱好,先后向其家人及邻居邱木匠学习民族乐器的吹奏并对当地民间音乐开始接触。
(2)1925年,小学毕业,考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学习期间热情投入进步学生运动,并开始阅读进步书刊等。
(3)1927年,夏初中毕业。1927年秋—1928年冬,历经三榜考试,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高级部外国语组,主修英语,曾任市学生会宣传部长。结识后来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音乐教师的张庾候,开始随张学习小提琴。
参加革命
(1)1928年,正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及进行有关刻印、张贴传单以及参加示游行等活动。
(2)1928年11月底,出于投入实际斗争的革命愿望,他瞒着家庭报名参加滇系军阀范石生所招收的“学生军”,秘密离开昆明,中经越南、香港等地,到达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谓新兵训练。当年底,离开新兵队,任特务连的上士文书。
(3)1929年3月,随军官赴广州,4月8日被该部队遣散,流落广州。4月中旬,以聂紫艺的名字,考入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的音乐班,但入学后发现与其志愿不合,即离所。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乡。
(4)1929年5月,回昆明省立第一师范,插入原班继续学习。仍然作为学校的课余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音乐、戏剧等活动。与张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组织九九音乐社。
(5)1929年10月,开始参加该校的戏剧研究会所举办的一系列中文话剧的演出活动。与其在云南的初恋女友袁春晖结识。在昆明发生大爆炸后积极参与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救济团的各项针对反动派的斗争,因而引起反动派的注意。
(6)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险,在其家庭的帮助下于7月10日随云南一商人匆匆逃离昆明,绕道海防、香港、到达上海。
(7)1930年7月18日,到达上海,在云丰申庄从事杂役性的工作,开始没有工资,于8月下旬,才给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11月,经朋友介绍参加由上海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进步发群众组织——反帝大同盟。
(8)1931年3月19日,云丰申庄倒闭。聂耳随即失业,开始四处寻找职业。4月,聂耳报考“明月歌剧社”,主考人黎锦晖慧眼识英才,破格录取他为乐队练习生,师从乐队首席王人艺、外籍教师普杜什卡刻苦学习小提琴,黎锦晖为他取名“聂耳”。
(5)电影音乐家故事简介扩展阅读:
聂耳主要成就贡献:
1、创作《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根据田汉歌词创作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在1949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
2、创造出中国音乐史上多个第一
(1)第一个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革命者.
(2)第一个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创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
(3)第一个用电影音乐唤起民众用筑起血肉长城的电影音乐家和用群众歌曲的形式传达革命理想的作曲家.
(4)第一个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第一个用儿童歌曲的形式呼唤新中国的作曲家。
6. 看《音乐家》冼星海谱写家国情怀,我爱你我的祖国!
5月17日公映的《音乐家》,讲述了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流离失所, 在得到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后,以音乐创作激励中哈人民抗击法西斯的故事。
该片由国家一级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知名编剧张遂遂、哈依夏·塔巴热克联合操刀, 胡军、袁泉、别里克·艾特占诺夫等中哈两国优秀演员联袂出演。
远望当归 身在异乡心系家国
1940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冼星海化名黄训从延安前往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冼星海取道蒙古国回国受阻。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1942年底冼星海又辗转到了阿拉木图,回国无望,居无定所,贫病交加。
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一次音乐会上见到无家可归的冼星海,毅然决定收留他。
拜卡达莫夫非常欣赏冼星海的音乐才华,推荐他到北方的科斯塔奈市音乐馆做音乐指导。 然而过多的磨难和科斯塔奈的严寒最终击垮了冼星海,1945年,他不幸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精神一旦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冼星海仍念念不忘回延安继续创作投身抗战。
在哈萨克斯坦期间,冼星海拖着羸弱的身子夜以继日地工作,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等作品。
他还创作了大量哈萨克民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歌颂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现在,哈萨克斯坦人慷慨帮助冼星海的故事已成为中哈两国间广为传颂的佳话。
磅礴配乐 宏大格局谱写情怀
胡军通常饰演“硬汉”角色,比如大侠乔峰、西楚霸王项羽、常胜将军赵云等,此次他饰演音乐家冼星海。
胡军出生艺术世家,父亲胡宝善是男中音歌唱家,母亲王亦满是话剧演员,而伯父胡松华则是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据胡军透漏,冼星海是其父亲的偶像。为还原病痛晚期的冼星海,胡军减重近20斤。
电影重现了冼星海修改 《黄河大合唱》 及创作交响诗 《阿曼盖尔达》 的全过程,气势沉稳、 情感 细腻,配乐大气磅礴。
在描述家国情怀与战争岁月方面彰显了宏大的格局,在展现 洗星海 与拉姆卡斯一家相处时则细腻生动,许多画面直戳观众泪点。
《音乐家》上个月还成为了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 本届电影节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设为“家·国”。
近日,电影频道《今日影评》栏目特邀电影《音乐家》出品人沈健解析: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为什么会选择这部影片作为开幕影片?
家国情怀,中国自古有之。
无论是《礼记》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 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局囿于文字的抒怀,它是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联结,是心系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是一种超越民族的意识形态。
我们应铭记冼星海先生艰苦卓绝的事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奋斗、求实创新,才能强国富家,才能有效抵御霸凌主义,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转载: 央视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