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电影《功夫》中都有哪些插曲
全部的插曲:
1.Kung Fu Fighting (Carl Douglas)
2.只要为你活一天 (黄圣依主唱)
3.我不入地狱 (黄圣依主唱)
4.只要为你活一天
5.会功夫不是罪
6.小刀会组曲
7.The Hustle
8.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9.闯将令
10.金丝眼镜
11.单挑
12.烂泥
13.东海渔歌
14.把握机会
15.没公德
16.Buddhist Palm
17.四川将军令
18.还踢球?
19.Realization
20.筝锋
21.我不怕!
22.十面埋伏
23.Casino Fight
24.讨债
25.Sabre Dance
26.Night Club Band
27.流浪者之歌
28.正所谓
29.我不入地狱
30.Midnight Assassin
31.流浪者之歌
32.Kung Fu 1
33.东海渔歌
功夫电影原声大碟 试听下载地址:http://www4.9ku.com/F/MJE2MQ/
两位瞎子杀手弹的那个古筝曲:
是《十面埋伏》又名《淮阳平楚》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⑵ 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琴声杀死那三个高手,是什么曲子
琵琶曲《十面埋伏》。
当然古龙,梁羽生,金庸都是人才
而周星驰是人杰 肯定比他们B牛!
⑶ 电影《功夫》里那个经典的背景音乐叫什么名字
电影《功夫》里那个经典的背景音乐是《小刀会组曲》。
小刀会序曲是内地1959年推出的《小刀会》舞剧中的音乐,作曲家叫商易,为山东人。
小刀会序曲开头就利用唢呐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接下来就将主题不断地进行升华,琵琶、二胡的加入,更是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乐队的演奏空间相当紧凑。尽管如此,每件乐器的座标依然清晰可辨。如果在家里听这段节目的时候,感觉乐器挤成一团,应该首先从房间的声学上找原因,着手改善一下自己聆听环境。
开头第20秒和第43秒时出现的那两次震撼人心的鼓声,用的是位于舞台右后方的低音大鼓,声音结实而有力。
低音大鼓的音像位置听上去应该跟钹差不多在一起。大约在3分多钟的光景,舞台后方的当中部位响起了劲力十足的定音鼓,定音鼓的音色跟低音大鼓不一样,在音响系统里应当听得出两者的差别,有些发烧友使用的扬声器存在着轻度的声染色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两种鼓声就不那么容易区分了。
稍后快结束的时候,有几记响亮的锣声,方位感相当明确。不过说回来,其《序曲》的低音大鼓录得相当霸道,更坦白地说是“茹毛饮血”。
《小刀会序曲》简介:
“小刀会序曲”是“小刀会组曲”中的一首,是商易于1959年为民族舞剧《小刀会》作的配乐。
早期“小刀会序曲”就出现在胡金铨的《龙门客栈》 ,是周星驰电影中最常被引用的背景音乐,如在大话西游里至尊宝被点三颗痣看照妖镜,还有至尊宝变成孙悟空后大战牛魔王之前亮相 ,《鹿鼎记》海大富化妆成关公亮相 《大内密探零零发》皇上出场揭穿无相皇的时候都用了这个配乐。
电影《功夫》等,在周星驰最新的电影《西游·降魔篇》中再次被引用。2015年国产动画《大圣归来》大圣出场的时候也用到了该段音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小刀会序曲
⑷ 请问在周星驰《功夫》这个电影里面的琵琶曲叫什么
名字叫《筝锋》,根据《渔舟唱晚》为原型创作的。
⑸ 《功夫》琴魔兄弟弹的是什么曲
《功夫》琴魔兄弟弹的是古筝曲是《筝锋》
筝曲简介
演奏者:王中山
《筝锋》是周星驰主演电影《功夫》里面的原声筝曲,也是电影《大圣归来》的插曲。改编自刘德海的琵琶曲《霸王卸甲》片段。由筝界大师王中山演奏。
⑹ 周星驰电影《功夫》里两个弹琴的杀手弹的曲目是什么
歌曲名字是是《筝锋》。
《筝锋》出现在电影《功夫》琴魔大战笼城窄三大高手之处,剧中由两个瞎子弹奏,《筝锋》中的凌厉杀气和情节功夫吻合。
《筝锋》的演奏者黄英华,与《功夫》的主演周星驰合作很多电影,《筝锋》不仅是周星驰主演电影《功夫》里面的原声筝曲,也是电影《大圣归来》的插曲。《筝锋》改编自刘德海的琵琶曲《霸王卸甲》片段。
(6)电影功夫中的琵琶音乐是什么扩展阅读:
《筝锋》演奏者黄英华配乐的电影介绍:
1、1994年,与与雷颂德、黄沾、胡伟立合作,为徐克电影《梁祝》配乐,获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
2、1999年,为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配乐。
3、2001年,为周星驰电影《少林足球》配乐,获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
4、2004,为周星驰电影《功夫》配乐,获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
5、2008年,为周星驰《长江7号》配乐。
⑺ 周星弛演的功夫中那两个弹琴的人弹的是什么曲子
[编辑本段]力拔山兮,虞姬奈何兮――十面埋伏
十大古曲·十面埋伏《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提到一个神话中的天神,“刑天与天帝争,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操干戚以舞。” 后人说,“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渊明也有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这样的诗句。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这个人就是项羽。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终结者。诚如太史公所言,“(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做为暴秦的终结者,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唯项羽率领楚军迎战强大的秦军。从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任上将军渡河北上起,至这年七月章邯投降为止,历时九个月,先后全歼王离军,收降章邯军,使秦军的全部主力丧失殆尽,为推翻秦皇朝创造了条件。又如彭城之战,千里奇兵突进,以三万击败数十万刘邦联军。
然而,打碎了旧王朝后,他却不能建立一个新王朝。而刘邦,以一地位低微的亭长出身,与他的平民追随者们一道,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勇猛之余,项羽残暴的一面也相当惊人。早年攻襄城之战中,由于秦军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项羽将守城将士“皆坑之”。巨鹿之战后,项羽下令将秦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将士全部坑杀。汉高祖二年,项羽还支使手下杀了“义帝”。手下谋士韩生劝项羽不成,说了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立即被项羽烹杀。项羽还烹杀了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等人。
然而,残暴并非项羽的致命伤。项羽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联盟。秦亡之后,天下纷争。项羽曾经自封西楚霸王,并以裂土分封、功臣为王的方式分封天下,但这次分封后,诸侯们并没有效忠自己。由于他的残暴和赏罚不明,使得他在诸侯间缺乏公信力。分封之后回到徐州不到才几个月时间 ,就已经反叛四起了。正如贾谊所说,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里的仁谊当然是一种政治手段。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具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刘邦最后与项羽决战时,和韩信、彭越相约合力伐楚,当时韩信、彭越没并有发兵。最终刘邦承诺把齐地封给韩信,梁地封给彭越,两人才引兵而来,这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分封臣子,而是以对等的资格结下了分地之盟。所以,与其说楚被汉灭,项羽败于刘邦之手,不如说项楚实际上为被诸侯的联盟军队所灭,汉高祖不过是联军领袖罢了。
两军阵前,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虽在气概上虽已略输一筹,但他不以为意,大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更有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的人。
公元前202前,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就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一看大势已去,项羽已无计可施,对虞姬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
后人根据这一段垓下之战作了两个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的琵琶曲《楚汉》。明朝王猷定为明代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写的《汤琵琶传》中生动的描述了这支曲子。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努声、人马辟易声”此起彼伏,然后一阵沉寂。胜负已见分晓,一片哀怨的 “楚歌声” 响起,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后有“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等等。
《楚汉》后来演化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虽然反映相同的历史题材,但两支曲子立意完全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和汉军,重点内容是“十面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等,乐曲高昂激越、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和出军,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雄悲壮,又凄楚宛转,重在描述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与虞姬诀别的场面。前者是赞歌,后者则是挽歌。
杜牧《题乌江项羽庙》诗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很为项羽惋惜,他认为胜败“不可期”,是兵家常事,假设项羽渡江,也许会象当年兴兵抗秦那样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反其意而行,他在《叠题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为史家正论。但杜诗表现了一种死中求活的心志,读来更令人荡气回肠。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以上无论是琴曲还是诗,都有两种不同的立意。后世的观点中有的扬刘抑项,为刘邦唱赞歌;也有的抑刘扬项,为项羽献挽歌。这种对立,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英雄史观。即对历史终结者和历史建构者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事实上,“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过是文人的咏叹罢了。当年是天下人共反强秦,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而自己众叛亲离。战乱日久,天下人心思定,势易时移,时局已非当年八百江东子弟起兵抗秦可比。项羽已经彻底丧失了争天下的资本。朱光潜说:“悲剧人物一般都有非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常常代表某种力量或理想,并以超人的坚决和毅力把它们坚持到底。”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也许这才是项羽。
在《十面埋伏》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
《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的激励场面。音乐由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有被时人称为“汤琵琶”的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从这段描述可看出,汤应曾弹奏的《楚汉》与《十面埋伏》在情节及主题上一致,由此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此曲已在民间流传。
《楚汉》在明代嘉靖、万历前后流行一时,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爱;自公元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http://www.fe.uec.ac.jp/~s06zshmm/Friends/shimianmaifu.mp3
⑻ <功夫>中两位杀手为杀三人共弹了三首曲子 最后一首是筝锋 请问前两首的名字是什么
-- 《功夫》的配乐介绍
通常说来,配乐是一部电影不可或缺的部分,好的配乐能反映人物心理、烘托剧情和突显环境,更能引人共鸣,增强影片的可看性。星片也是如此,似乎也是个不断继承和弘扬的过程。尤其民乐,星星对此更是情有独衷。在一些星片里经常会听到[小刀会组曲]的部分曲目。[功夫]里面,民乐占了更大的篇幅,如冯小刚被围剿一段用了[组曲]的一个部分,还有[将军令]、[十面埋伏]等。当然还有一些西乐、通俗歌曲的应用也是很出彩的。以下介绍一下[功夫]中的配乐[内容来自互联网],其中大部分曲目都可以在首页的音乐播放器中听到。
1 [筝锋]:古筝在本片里的确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不仅仅是因为使琴魔兄弟能使出“古琴肝肠断“杀人的必须武器,更是为片子的配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这段打斗正好通过古筝把“夜半杀手“和“筝风”的乐曲演绎出来,我发觉古筝抑扬的曲调,快速换调的紧促感,层层推进的乐波真的很适合与武融为一体,难怪《英雄》无名与长空一战,也必须要一老者从旁抚琴。
2 琵琶乐:说到古琵琶乐,可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十面埋伏》,果不其然, 这首故事表达性极强的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也被加入到周导出场勒索的那段戏了,如果纯粹为了制造喜剧效果还说得通,如果是预示着斧头帮大军杀到,铺垫是否早了点。不过毕竟是传诵N久的东西,改一点就是暴殄天物,于是原汁原味就用上去了,不象后面说到的几个曲子。
3 民族交响乐:《东海渔歌》最早是张燕以渔民繁忙充实的劳动生活为题材创作的筝独奏曲,。后在1978年由马圣龙、顾冠仁改编,加入了长笛,二胡,唢呐等乐器,使得曲子变得更欢快,平整。即现在这版本。用在表现“猪笼城寨”清早一付繁忙的景象还是很贴切的。
4《将军令》:一开始是四川扬琴曲,后来演变出多钟的曲谱和演奏方式,描写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这里选取得是第四乐章,通过扬琴作引子,唢呐将调开高,此后由笛过渡,高潮部分铙钹和大罗的敲击配合高阮的弹奏强气氛推向高潮,音响宏大,振奋人心。配合三大高手力退斧头帮,气氛紧张而又豪气冲天。
5《闯将令》:是一首来自中国大跃进时代的民乐作品,描写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永往无前,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充满了奋进的精神和活力。该乐曲被改编后,也曾经作为《如来神掌》等武侠电影的主题曲(这片的“如来神掌“真的无处不在啊),为更多的人熟悉。本次的演绎以大规模乐团进行,剧力万钧,带出前所未闻的“精、气、神”,听来令人为之振奋。这也是剧中运用的最多的一段配乐了,包括最后CAST的背景乐。
6《小刀会组曲》的选用还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小刀会》是中国民族舞剧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上海歌剧舞剧院1956年建院后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全曲以明清以来的没族古典音乐和江南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展开而成。 秀丽, 悲壮, 扣人心弦。不少曲子绝对是新中国民乐创造的一个高峰,比如大家一到过年就必定会听到的《春节序曲》,《大话西游》里孙悟空出场乐:《小刀会序曲》,另外如《武术》,《弓舞》,《钱塘江畔》等都无数次被各处引用。差点忘了说,前面提到过的《东海渔歌》也曾被改编后编入,只不过我们现在听到的是78年最后一次改编的版本。“神雕侠侣“将阿星救到万佛古庙中的一段,正是《小刀会》中周秀英得知丈夫徐耀战死后烘托其内心惊愕,悲痛情感的配乐。而且这不是周导第一次用这首曲子,《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在弥留父亲床边也用过这曲子的第2段。至于其他曲子是否还有借用到,我一时也记不起了。但是周导对这个组曲绝对是相当喜欢的。
7《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魏风词,罗宗贤、时乐蒙曲。描写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进军征途中,我英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为将支援物资尽快送往拉萨,顶风雪,战恶浪,排除重重艰险,越过大渡河,表现了无畏的战斗精神。不仅吸取了四川民歌素材,还采用川江号子的某些特性节奏,以“咳佐咳佐”等衬字和呼喊声与旋律声部相结合,使气氛既紧张又热烈,很富于生活气息。各乐段音调相近,但在节奏、织体、声部等方面作了自由变奏式的处理。男高音声部领唱、齐唱与其它声部号子节奏的叠置,将音乐推向高潮。
尔后是合唱的对位处理以及号子节奏的持续进行,表现了英雄们迎接胜利时欢快心情。
这里周导把它用在了自己重获新生后走出房门将与斧头帮决战的桥断。这里祛除了合唱,把唢呐的喜庆,笛子的轻快更突表现出来,加上扬琴的支撑,很好迎合人们看其起死回生,脱胎换骨,尽现高手风范后,心里产生的喜悦轻松。
8《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在片子中,这个曲子被用到两次,第一次是包租婆和周导的那场夸张的马路追逐戏。用的是乐曲的第四部分,2/4拍子,使用极快的快板 ,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不过我一直没有弄清为什么会用这个曲子,因为用的是钢琴协奏版,也许是想表现追逐的紧张感,并用划奏出来的快速旋律来配合他们的步点显得更幽默些吧
第二次用就是紧接下来的镜头,他的嘴唇被毒的异常肿大,痛苦地在交通灯里四处乱拍使出如来神掌。所以背景乐很自然地就过渡,而且明显想让观众听出和前一段在节奏和感情上的强烈反差,这里用的是《流浪者之歌》的引子,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充满忧伤的旋律。
9.马刀舞曲(Sabre Dance):哈恰图良的舞剧《加雅涅》中的一支舞曲。是1939年米高扬建议,为亚美尼亚艺术季而创作的,原名为《幸福》(Shchast’ye)。这部舞剧的胚胎后改编成这部《加雅涅》,把剧情改写成描写亚美亚边境集体农庄工作的年轻姑娘加雅涅的故事。曲子描写库尔特族出征前的一种战斗舞曲,以急板的强奏表现节奏,中段由独奏大提琴与萨克斯管演奏,是现在音乐会上演奏率相当高的曲子。大家对上号的话也肯定会说很熟悉的。
曲子出现在镜头切到“非正常人研究中心“后,但是用这个曲子在戏剧中制造紧迫效果只能让其更可笑吧。
10.主题歌:《要为你活一天》,很多人都说这个旋律熟悉,感觉有点复古是吧,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歌是翻唱刘家昌当年创作的同名歌曲。
论及六十年代流行歌曲的第一把交椅,应该就要首推刘家昌,这个人称“鬼才”的大师,除了作词、作曲统揽,还拍了不少电影,而且都是有得奖级水准的。从他创作的第一首歌“月满西楼”以来,他的歌曲就成了票房保证。刘家昌的作曲曲风很有个人特色,以抒情擅长,早期他也是琼瑶电影的指定作曲家,“月满西楼”、“庭院深深”、“一帘幽梦”都堪为当时的代表作,而后“往事只能回味”在大街小巷流行,更将他的成功推向了高峰,黄莺莺、刘文正…等人赖以成名的“云河”、“诺言”、“小雨打在我身上”相继风靡,更使得他的大作一时之间成了流行歌曲的金字招牌,众歌手争相传唱。
七十年代初期,刘家昌的作品已大为减少,大部分时间是在“作育英才”之上,然而他仍创作出如“一串心”、“扬帆”、“不一样”、“独上西楼”、“在雨中”等一连串的畅销歌曲,他的作品仍有他一贯的刘式风格 ~ 简单、流畅,让人朗朗上口,七十年代的后期,流行歌曲已改朝换代,虽然已光荣引退,然而他的众多作品仍被列为经典,这次的翻唱就是对他的一种致敬。而他做音乐的态度与成就,也深深启发了后辈的创作者,如陈升等人。6,70年代的刘家昌,80年代的罗大佑和90年代的李宗盛被公认为对台湾华语流行乐坛近几十年影响最大的人。
11.原创配乐:这次的原创大多还是那些不愠不火的交响乐,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怎么深。但是那首《我不如地狱》还是有点火候的作品,强烈节奏的鼓点,糅入了爵士风格的长号吹奏,伴随陈国坤领舞的现代舞,让黑帮的感觉更加入了摩登和嬉皮的味道。
这个是网上最全的介绍了,具体是哪个,我就也搞不清楚了,反正就在这里面。
⑼ 电影《功夫》里面,斧头帮找两个瞎子对付包租婆,他们弹的古筝曲叫什么名字
《筝锋》,是请人根据《渔舟唱晚》为原型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