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黄梅县人民政府的现任县长副县长简介及分工
马艳舟,男,汉族,湖北省团风县人,生于1968年7月,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6月入党,大学学历。1990年7月至1997年4月在黄州市计委工作;1997年4月至1999年3月任黄州区计委国地科科长;1999年3月至2002年5月任黄州区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任黄州区陶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2003年11月至2010年12月任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2010年12月至2011年1月任中共黄梅县委副书记;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任中共黄梅县委副书记、黄梅县人民政府代县长;2011年3月至今任中共黄梅县委副书记、黄梅县人民政府县长。
分工:主持县政府全面工作。主管经济、财税、编制、监察、审计工作。
龚家雄,男,汉族,黄梅孔垄镇人,1973年12月出生,1993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党校大学学历。1993.07--1994.01任黄梅县五祖镇干部;1994.01--1996.09任黄梅县五祖镇团委书记;1996.09--1997.01任黄梅县五祖镇组织干事;(1996.09—1996.11黄冈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1997.01--1998.03任黄梅县五祖镇党委组织委员;1998.03--2000.05任共青团湖北黄梅县委副书记;(1999.09—1999.11黄冈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0.05--2002.12任共青团湖北黄梅县委书记;(1999.09--2001.12 湖北省委党校法律专业学习)2002.12--2003.05任黄梅小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2003.05--2004.08任黄梅县小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兼小池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2004.08--2005.02任黄梅县小池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兼小池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2005.02--2006.11任黄梅县停前镇党委书记、镇长;2006.11—2007.03换届待安排,当选为黄梅县第十二届县委委员;2007.03—2008.05任黄梅县政府党组成员、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2008.05--2009.12任九江长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副局长、黄梅县政府党组成员、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2009.12--2011.11任黄梅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2011.11至今任黄梅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2012.04-2012.07省委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中青班学习)。
分工:负责县政府常务工作。分管项目建设、旅游经济、信访、社会稳定、应急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保险、税收、物价、统计、政府法制等方面工作。分管县政府办公室、县金融办、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两型”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公务员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民族宗教旅游局、县信访局、县统计局、县物价局、县粮食局、县行政服务中心、黄冈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黄梅办事处、县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局(县招标投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县经管局、县政府法制办、县志办、县行政学校、县人行、县银监办、县工行、县农行、县中行、县建行、县农发行、县信用联社、县邮政银行、县人保财险公司、县人寿保险公司、县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县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协助县长分管县编委办、县财政局、县国资局、县农发办、县综改办、县监察局、县审计局。联系党群、人大、政协、军队、武警、法院、检察院和九江大桥公路桥管理局工作。
唐志红女,汉族,重庆人,生于1972年1月,大学学历。1990.9至1994.7西南政法大学学习;1994.10在麻城市司法局工作;1999.12月任麻城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2005.12任黄冈市档案局副局长,2006.11任黄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分工:负责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影电视、体育、血防、外事侨务、对台、档案等方面工作。分管县教育局、县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县卫生局、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县体育局、县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县档案局、县外事办、县地震办。
熊宝林,男,汉族,湖北黄梅人,生于1964年11月,1983年10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入党,本科学历。1983年10月至1984年09任黄冈军分区战士;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任信阳陆军学院学员;1986年7月至1989年10月任41集团军123师机要科参谋;1989年10月至1990年10月任鄂西军分区机要通信参谋;1990年10月至1991年9月任鄂州军分区机要通信参谋;1991年9月至1993年7月任郑州电子技术学院学员;1993年7月至2002年3月任黄冈军分区参谋;2002年3月至2003年2月任红安县人武部副部长;2003年2月至2006年1月任黄梅县人武部副部长;2006年1月至2006年3月任黄梅县人武部部长;2006年3月至2010年8月任中共黄梅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退伍在家待安置;2011年1月至今任黄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分工:负责工业经济、外经外贸、安全生产、交通、招商引资、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烟草管理、盐业管理、电力等方面工作。分管黄梅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经信局、县工业经济联合会、县招商局、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安监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供销社、县烟草局、县盐业公司、县供电公司、县电信公司、县邮政局、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中石化黄梅分公司、中石油黄冈分公司黄梅片区。
许正清,男,汉族,湖北蕲春人,生于1966年10月,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6月入党,党校大学毕业。1984年7月至1991年7月在蕲春县实验小学任教;1991年7月至1993年3月在蕲春县委宣传部工作;1993年3月至1994年9月任蕲春县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1994年9月至1997年1月任蕲春县委宣传部宣传科长;1997年1月至1999年2月任蕲春县大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1999年2月至2004年2月任蕲春县大同镇党委书记;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任蕲春县广电局总支书记、局长;2007年6月至2010年8月任蕲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播电视局局长;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任蕲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2011年1月至今任黄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分工:负责农业、农村、民政、防洪救灾、移民、扶贫开发、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方面工作。分管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民政局、县残联、县老龄办、县防办、县移民局、县水产局、县农机局、县畜牧兽医局、县气象局、县扶贫办、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协管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黄拥华,男,汉族,1977年10月生,湖北罗田人,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7月参加工作,湖北省委党校法学专业毕业,党校研究生学历。1991.09 - 1994.07麻城师范学校普师班学习;1994.07 - 1999.10任罗田县双凤坳中学、城西小学教师;1999.10 - 2003.02任共青团罗田县委办公室科员;(期间:1998.09—2001.06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应用文专业学习;1999.09—2002.06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2003.02 - 2005.11任共青团罗田县委副书记;2005.11 - 2006.11任共青团罗田县委书记;2006.11 - 2009.07任罗田县骆驼坳镇党委书记、镇长;(期间:2006.09—2009.07 湖北省委党校法学专业学习)2009.07 - 2011.10任黄冈市审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11.10 -2011.12任黄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中共黄梅县第十三届县委委员。2011.12至今任黄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分工:负责城乡建设、城市管理、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人民防空、城市投资、园区建设、公安、司法等方面工作。分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综合执法局、公安局、司法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矿管局、县环保局、县人防办、县房产局、县规划局、县城市投资管理中心(县综合投资公司)。
②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的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是享有“戏剧之乡”称号的湖北省黄梅县,即黄梅戏娘家办的一所融戏剧创研,演出经营,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全民综合性专业艺术团体。成立于1949年。现有职工104人,其中一级职称2人,二级职称7人,三级职称20人。50多年来,县剧院参加省以上重大演出和比赛64次,获国际奖上项、获国家奖4项,省级奖158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年演出150场以上。1958年4月在武昌向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汇报传统剧目《过界岭》,受到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亲自接见了演员并留影;1985年改编剧目《於老四与张二女》获省首届戏剧节1金4银奖;1988年《於》剧晋京在中南海汇报演出受到文化部奖励;1989年全国首届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2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1990年到1994年连续四年获省、市200超场演出奖;1991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文化先进集体;1992年《邢绣娘》参加全省戏剧剧种汇演获编剧、导演、演出、作曲、舞美、伴奏等10项奖;1994年在全省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上夺得十佳演员之“五佳”并“二优”好成绩;1995年全省第五届新剧新作展演获演员、编剧等5项奖;1997年在全省第三届戏剧青年演员比赛中2人获优秀戏剧新人奖;大型清装传奇剧《洋务总督》获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最佳演出奖;200处大型现代戏《请让我做你的新娘》在全省第四届黄梅戏艺术暨“闯爷杯”黄冈市楚剧新作展演中获6金3银共9项大奖而荣居榜首;2001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十佳剧团”、“全省文化先进集体”。2002年现代戏《守护真情》(又名《请让我做你的新娘》)被推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候选剧目和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2003年大型现代戏《兑现》获湖北省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6金1银2铜共9项奖;2004年《请》、《兑》剧晋京在长安大戏院汇报演出受到团中央第一书记处周强、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及中国戏剧家协会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於老四与张二女》、《秦香莲》、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制成VCD影碟在全国发行;《五女拜寿》、《春江月》、《知府赊官》、《姐妹皇后》等先后拍成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放;《天仙配》、《女驸马》、《梨花情》、《双下山》、《井尸案》等一批优秀剧目深受观众的喜爱。
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
地址:湖北省黄梅县文化公园路文化广场
邮编:435500
③ 黄梅戏的故乡在哪
湖北黄梅。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黄梅县电影院图片扩展阅读:
黄梅戏的开山鼻祖:
邢绣娘(1749-1818),本名邢秀莲,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 。
邢绣娘是清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代表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
虽然黄梅戏起源于黄梅是国家有定认的史实,但并不广为人知,不少国人认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
还有人认为黄梅县隶属安徽省。以至于有“安徽唱响了《天仙配》,湖北丢掉了黄梅县”的说法。《黄梅戏宗师传奇》,通过邢绣娘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讲述了黄梅戏的起源过程。
生于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的邢绣娘,是清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代表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调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乾隆皇帝曾御赐为“黄梅名伶”,堪称一代宗师。《黄梅戏宗师传奇》,正是演绎邢绣娘追求黄梅戏事业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皇后的话,那么,邢绣娘便是黄梅戏的皇太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梅戏
④ 寿州古城:寿县的“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头”
【寿州古城:寿县的“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头”】@上官皖儿❣
紫金山下水长流,尝记当年此共游。
今夜南风吹客梦,清淮明月照孤舟。
------宋代,欧阳修,行次寿州寄内❣
寿县(古称寿州),在2000多年前便是有着十几万人口的四朝古都。曾作为安徽最大的城市,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41 年,楚考烈王就曾迁都于寿州,而移地托名,亦称郢会(原江陵称“郢”)。秦、汉、南北朝时期,寿州与邯郸、洛阳、蓟(北京)、临淄、定陶、宛(南阳)、合肥、吴(苏州)、番禺(广州)齐名,统称天下十大都市,或“六朝胜地”。
地处襟江扼淮险要位置的寿州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主政者对城垣修筑极为讲究,屡毁屡建终成重关叠雉、制度森严的铁壁铜墙,正如清朝状元、寿县人孙家鼐所记:“城堞坚厚,楼橹峥嵘,恃水为险。”构造独特、功能多样的古城墙如苍龙环绕,将3.65平方公里的古城区环抱怀中,阻挡天灾兵燹,庇佑民众。
现在,寿州古城区是一座棋盘式布局的宋代城池,以十字街为界,北至靖淮门,南有通淝门,东拥宾阳门,西到定湖门。
人们口口相传的,寿州古城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头”,那么,“三街”到底指哪三条大街?东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还是“棋盘街”、“状元街”和“紫城街”?南门外的“官亭街”算不算其中的一条?对于这些大街的来龙去脉,上官皖儿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记述。
这“六巷七十二拐”并不是具体指这些,其实,寿州古城的巷子很多,都是很有名堂来头的。状元巷,箭道巷,将爷巷,过驿巷,大卫巷,一人巷,三尺巷,大寺巷……很多很多,可以说古城的每一条小巷都是沧桑历史的记录者。
东北片,有小马家巷、大马家巷、洒金塘沿、仓巷、袁家巷、武家巷、观巷、西大寺巷、一人巷、东岳庙巷、北梁家拐、白帝巷、马营巷、东大寺巷、大观井巷、小观井巷、箭道巷、北过驿巷、钟楼巷、单牌坊巷。
西北片,有木头牌坊巷、紫城街、北小长街、税务巷、大卫巷、毛家巷、鲍家井巷、圆通寺巷。
东南片,有南梁家拐、吴家楼巷、孔家巷、将爷巷、钱李巷、南照壁巷、北照壁巷、郝家巷、南过驿巷、杨杈把巷、农机巷、状元街、棋盘街。
西南片,有营房巷、卫生巷(十八茅厕巷)、楼巷、曹家巷、清真寺巷、许家巷、沙果巷、南小长街、留犊祠巷、戴台巷、赵氏巷、柏家巷。
“这些古街巷或以姓命名,或以巷叙事,或以巷记史,各具特色,又各有自个的一串串迷人而动听的故事。”著名新闻记者、书法家淮君总编辑说,比如“留犊祠巷”,这个名称的由来就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载东汉末年,有个叫时苗的人为寿春县令,他上任时,带来一辆黄牛车。“居官岁余,牛生一犊”。及至离任时,他把小牛犊留下来,并说“犊为淮南所生有也”,竟两袖清风,“留犊而去”,一时传为佳话。后来,寿春人为了纪念他,就在此巷内建一“留犊祠”,巷也因此而得名。唐朝人李翰在其所著《蒙求》一书中还把“时苗留犊”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典范呢。
明朝嘉靖年间,寿州有驿站10处,南过驿巷和北过驿巷,就是传递书信的邮差、军士歇脚休息,给马补充饲料的地方。巷子是市井生活的渊薮,有水井处大凡指里巷生活的所在,因此,南过驿巷就有一口闻名的“三眼井”,走近一看,井壁处有道道勒痕,这就是时间的烙印。这座井在喧闹的菜市已经有好几百年了,那些择菜的、净手的、剖鱼的、荡刀的、洗菱角的,都在井里掬一汪清幽,图个干净利落。这口井也不是哪一家的,只要有桶你就能打水,洗个脸,像古代参与信息接力的信使一样,洗去风尘。同样,北过驿巷有升平园浴池,南过驿巷有寿州浴池,这些细究起来都是有历史可寻的。
清真寺巷,这里是仿北京太和殿的宫廷式的建筑群,寿州回民较多,相传自北宋时期沿西北陕甘南下到寿州定居,到元朝就有回族200户,约千人左右,城内北大街西端曾名回民街。明朝洪武年间向寿凤移民。由山东老鸹巷移来寿州城乡定居的,其中就有回族边、梅、赵、朱、王、张等6大家庭。
钟鼓楼巷,据说当年在钟鼓楼巷有座两层的钟楼,小孩子喜欢爬上去玩,那钟是吊在屋梁上的,并不是放在报恩寺的地面上的。那钟不是唐代的,是五代后唐时期的,因而不少人认为是唐朝的。钟楼建于何时则不可考,据说,钟楼的用途是,东街失火敲三下,南街则敲四下,西街敲五下,北街敲六下。1956年有了消防队,这钟就告别了历史,走进报恩寺,现存在寿州博物馆。
北大街西向的税务巷,是古代收税官员居住的地方。
东西两个方向通往报恩寺的小巷,称作东大寺巷、西大寺巷。小巷用建筑物来命名的,如大寺巷、圆通寺巷等。
西大街的大卫巷应当与卫署有关。基督教刚进寿州城的时候就在大卫巷的民房里,因此,有人认为大卫巷的“大卫”是《圣经》里的大卫,事实上两者的年代已经相隔四百年了。
位于棋盘街中段南侧,有一条于南过驿巷遥遥相对的古巷就是状元街。这里是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大学士、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孙家鼐生活过的地方。当地百姓以此地曾是状元府第为荣,此巷遂称之为状元街。如今,市政建设的步伐自然不会挽留逝去的辉煌和荣光。斗转星移,古老的状元街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依稀还能觅到几间颇有古风的老宅,留给人们几多遐想和追忆。
南大街西向的“营房”巷,此营即寿春营。
还有十八茅厕巷,据老人们说,十八茅厕并非是有十八座茅厕,而是一座厕所有十八个茅坑。那时城内人口不过几千人,居住地也相对集中,城内最大的厕所盖在这里,叫作十八茅厕巷,是便于农民进城打粪寻找粪池的。后来,此名大概的确难登大雅之堂,在编写城市规划图时改为卫生巷了。这巷名改得有功夫,也谐谑。
东大街南向的“将爷”巷,那是兵署里军官住的地方。
吴家楼巷因为巷子的北头有一栋二层楼房,因楼主姓吴,因而得名。像钱李巷就是因为巷子有姓钱的和姓李的一开始时住过,所以就叫钱李巷。像今天的孔家巷很少人知道了,因为巷子只有三人宽,百来米长,巷子里现在姓俞的已超过姓孔的门户,所以,人们更习惯现在叫俞家巷,这就是巷子名称的发展。
有的街巷因仄小,只能一人通过,所以称之为一人巷;有的街巷因居者中某一姓众多,遂以姓命名,后来杂姓日渐增多,但巷名不废,仍旧保留下来,如毛家巷、曹家巷、钱李巷、赵氏巷等。
这些小巷的名称出于何年何月,无从考证。但,从人们把照壁巷以县政府大门为界分为北照壁巷、南照壁巷来看,小巷的名字是随着地域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
据一位解放初期进城的老人讲,那时候,城内有一条小长街巷,该巷向南是一片空地和菜地,后来建起了电影院,后来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繁华的商业地带,从而派生出南小长街巷,原来的小长街巷改为北小长街了。
沿城墙内侧建起的内环路,有的地段已盖起商住楼。
城隍庙后面的一条小巷,为城隍庙后巷;现存的明代天顺年间的州署谯楼前有“照壁”,正面对着“照壁”的小巷,就是照壁巷。
城内驻兵和操练的场所,分别为马营巷、箭道巷。
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的所需,还有莎果巷、仓巷。
观巷的来历不得而知,照字面看可能跟道观有关,“观”念去声,不念平声。
三尺巷,据说是一家人盖房子,另一家人比较大方说,你盖房子我让你一尺 ,盖房子的又说,你让我一尺我也让你一尺,这样两家让来让去的让出了三尺 ,所以就起名叫“三尺巷”了(这也成为了近年来翻拍影视戏剧本的来源之一)。
北大街东向从一个巷口进入,有个被称作“高大门”的建筑群,那就是孙状元的故居。当年,光绪皇帝为了褒奖他的老师孙家鼐,钦赐御建“太傅楼”,俗称“状元府”。据说,从空中俯瞰状元府平面图,就是一个大写的“寿”字。
对于古城街巷的来历,上官皖儿认为,寿州古城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通向大街的大多称为“巷”,巷的分支叫“拐”或称“拐头”。所以,过去人们习惯把寿州城的格局简称为“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头”,这与上海的里弄和北京的胡同还真的有一拼。建国后,寿州古城变化较大,“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头”具体是什么,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常来寿州的人会发现,古城的巷口总会摆满小吃摊,这似乎已经成了古城的一个地理特色。千张卷油条,寿州糍粑,寿县牛肉汤,丁家馄饨,豆腐脑,寿州馓子, 狮子头,火烧馍,清真牛羊肉,大救驾,寿州圆子(肉丸子),寿州烤红薯,历经了许多年,还是根深蒂固地占据着那些巷口,堂而皇之地成为各个巷口的招牌和记忆。
每到下雨季节,撑着雨伞走过小巷,小巷会呈现一道靓丽的风景,此时,有诗情的你将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要不期而遇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然而,常常遇到的有可能是在雨中悠哉散步的老人,他们博古通今,会为你娓娓道来,对寿州的文化,每一条街,每一条巷的研究、理解和回忆。
古城小巷,幽深而绵长,一头通向远古,一头连着当代。小巷历经着沧桑,小巷见证着辉煌。一袭花香,一阵鸟鸣。小巷每家每户的大门上大多粘贴着对联,都是手写的各种书法字体,中国书法之乡果然名不虚传,就是与众不同,巷子里有艺术,因此,古城巷子就是文化的载体。走着,赏着,想着,不经意间会从小巷深处传来京胡伴唱,黄梅小调,四句推子,花鼓清唱,或琴声悠扬,或锣鼓铿锵,这是多么纯粹地道的淮南寿州风味啊……(文/上官皖儿,又名上官皖,别署淮南九公,陛楼阁主人,著名记者、书画家、鉴赏家、作家)
⑤ 黄梅戏是哪个地区的文化
黄梅戏发源湖北黄梅县黄梅调!黄梅县的当地以前经常遭受涝灾,人民流离失所。一些人外出逃离荒地,这种早餐被带到了安徽的一些地区。因为是接近炫富的锻件,所以在安徽安庆一带流传下来。会发光。好像是缅甸的玉石原料,是在中国加工成艺术品上市的道理。在安徽安庆流行,艺术上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成为剧种。
传说中的:“黄梅戏是以‘会宁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每当春天播种秋收的时候,农民们都习惯唱“品潮家”来赞美自己的劳动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民歌小调统称为“会宁调。”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以前,每年黄梅季节都经常发生洪水,麝香农民为了祈求丰收,在这个时候举行了灵神大会,各种歌舞歌曲登场,以这种歌舞歌曲形式为基础产生的戏曲形式与黄梅季节有关,因此被称为“黄梅鸟”。“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
⑥ 黄梅戏发源地在哪里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黄梅。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至此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⑦ 九江市星子县电影院
前后有三处,最早的在二小北面,老新华书店对面,那是最早的在老街
后来在老公安局南面,现灯光球场那也就是老黄梅剧团那,最后一座在现在的爱莲池北边,星子电影院,最后都拆了,现在
只剩下人民大会堂了,在休闲广场对面,
⑧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湖北黄梅吗发展地是安徽吗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最初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后来湖北看到安庆黄梅戏演员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出名了,就筹建了湖北的黄梅戏剧院,但都是从安徽请的黄梅戏演员过去教他们唱,第一批就是从安庆请人过去援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艺术节是在安庆举办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附录:1879年10月14日上海 《申报》首次报道了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关外每年演出的黄梅调小戏(简称黄梅戏),这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安庆地方戏曲黄梅戏的首次报道!。当时的学者程演生(天柱外史氏)在其专著《皖优谱》(1939年,世界书局,上海)中指出,安庆黄梅调小戏不能用于酬神,并被禁演,而且是安徽省的专属,即“他省无此戏也”。这些都是真实文献资料记载关于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的记载。而所谓的“黄梅戏鼻祖”湖北邢绣娘则是则是小说和电视剧中的人物,在真实文献中并没有记录。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⑨ 黄冈市黄梅县银河欢乐影城今晚有哪些电影
每次都去电影院吗?
手机、电脑都可以观看最新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