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师要看的关于教育的电影有哪些
1. 地球上的星星
导演:阿米尔·汗
主演:达席尔·萨法瑞 / 阿米尔·汗
年份:2007
片长:165 min
简介:影片《黑板》描述了在伊朗战火纷飞的库尔德地区,一群教师背着这块维持生计的黑
板到处找学生授课,以此来养家糊口的故事。
通过这一块小小的黑板,映射出战争、难民、饥饿、疾病、婚姻、教育等等问题。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它是难民的避弹掩体,当孩子受伤的时候,它是固定断腿的夹板。
但始终不渝的是,它的本质没有变,它依旧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小黑板。
影片最后,少年和黑板一起陨落,不禁令人叹息,感慨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当战争来临,别说受教育的权利,孩子最基本的生存权都被剥夺。
『贰』 黑板的影片评价
操纵片中人命运的安拉之手,就是时不时响起的冷枪、时不时遭遇的空袭,那些黑板的最大用处不是教师教学时为学生做演示,而是在空袭时涂上黄泥作掩体。对于荒原上的流浪者们,生存是第一要义。而影片最别具一格之处是,机智地展现了那两位教师因为有了知识也具有了知识分子独有的“智慧的烦恼”——哪怕只接受过两年教育。影片拍摄的冷静客观,只呈现生活状态而不作刻意解释,这种不落俗窠的制作方法让《黑板》具有了高级的格调。
《老师的黑板》并非喜欢伊朗电影的观众所意料的“小孩片”,而是以两个“流动老师”的际遇带出伊朗边界人民的生活惨况。这些流动老师扛着黑板到处找学生,其景象与行径恐怕是中国观众难以想像理解的,但是当其中一个老师找到一群在两伊边界背着走私货物涉险求生的孩子,而另一个老师则碰到一群找路回家乡的老人妇孺时,答案已不辩可明了。
走私的孩子们自称是“骡子”,扛着几乎压垮他们背脊的货物,一不小心极有可能在途中跌落山谷,甚至遭边境士兵射杀,会不会写名字和算数这档事,这时候一点都不重要了,黑板还不如当成担架,用来扛无法行走的老先生,当他们在路上遇到疑似枪弹、甚至化学武器攻击时,黑板已不是教育的工具,而是保障安全的防护墙。而这个老师最后在边境跟妻子离婚,因为他们分属不同的国家,妻子要回自己的家,不可能跟他走,他得到了核桃,却失去自己的黑板(黑板归离婚的妻子所有)。人为的“边境”阻隔了人际的可能,看似荒谬的结婚离婚,其实包含了许多生存的苦涩与些许人同此心的温暖。
所以你不必期待这是一部有关“春风化雨”的教师节电影,随着“黑板”在片中不断变换它的功能,导演对两伊边境人民如同蝼蚁般的生命,有了更深的关注;被教育的其实是我们。
执导本片的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是个早熟的导演,她18岁时完成的处女作《苹果》就已叫人震撼,拍摄《老师的黑板》这么一部侧写两伊苦境、间接批判政治环境的作品时,也不过21岁而已,却已能刻划痛苦生活中偶然的喜悦与荒谬的情境。如果伊朗电影能维持人才辈出的传统,想引领国际影坛风骚个几年,也不是不可能的。
『叁』 黑板完整版电影
链接: https://pan..com/s/1P4dL1B2fLXwzE4n-l8gOHw
《黑板》是2000年9月1日上映的伊朗剧情电影,由莎米拉·马克马巴夫执导,SaidMohamadi等主演。《黑板》讲述了一群背着大黑板的流浪教师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行进,寻求愿意付费的学生。这是一部极端写实的伊朗电影[1],但是当你看到片头一群男人背着一块大黑板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时,却有种“超现实”的感觉。或许“民族电影”给人的震撼,其中一大部分便是提供“异文化”观众们一个更大的全新视野。而伊朗电影在国际影坛的优异表现,甚至在商业市场上的成功(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天堂的孩子》),俨然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电影脉络。由于政治、宗教、财力等多种原因,伊朗电影大多关注孩子和妇女,选择的事件一般为凡人小事,注重叙事结构,在独特的仿佛复制生活的循环往复中关注人生,以小见大,风格清新。在众多的伊朗电影里,出身于导演世家的女导演SamiraMakhmalbaf的作品《黑板》(Black-boards)是一部风格写实,意韵抽象的现代寓言。
『肆』 电影《无负今日》官宣定档,还有哪些关于师道传承的影片
关于师道传承的影片有《凤凰琴》、《我的教师生涯》、《黑板》、《美丽的大脚》等。
《凤凰琴》
1994年上映的《凤凰琴》是根据刘醒龙的同名小说所改编拍摄的剧情电影,该影片由何群执导,主演有剧雪、李保田、王学圻、冯谦、修宗迪和张建新等等,其中剧雪、 李保田和王学圻分别饰演张英子、余校长和孙四海。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名第二次高考落榜生去山区老师的故事,来到山村,这名高考落榜生看到周围的环境和村里艰苦的条件后,感到十分震惊,从不情愿到不舍得这片乡村土地的情感变化中,这位来山村支教的高考落榜生的经历带给了人们大大的正能量。
『伍』 伊朗电影《黑板》影评
这是一部以悲剧收场的电影,也可以说是老师的悲哀。当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时,影片中的老师只能把知识当商品来出售换取食物。但战争年代人们能活下去都不错了,所以影片中的老师很难招到学生。这部电影以黑板为名,影片中也多次着重刻画着黑板除了可以写字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用途。比如说:可以做隐蔽用,可以当夹板用,可以当嫁妆用,可以当衣架用,最后那个老师跟那个女子离婚后,黑板还可以当赡养费用。当那个老师把村名都带到了他们的国界后,不想更他们一起走,就只能跟那个女子离婚,而他也必须把他唯一的财产——黑板留个那个女子。所以说那个老师的悲哀之处就在于到最后连自己的教学工具都没有了。
『陆』 这是出自哪个电影:一个男的在黑板上用什么画了一会,用沙一泼就成了一幅画,有gif图
名字是“Сваты- 6. Без тебя”。
不是电影,是乌克兰电视剧片段,超文艺的追妹子手段。
网络 “ Сваты- 6. Без тебя ” 即可找到视频。
『柒』 伊朗电影《黑板》
一群背着大黑板的流浪教师在人迹罕至的荒原上行进,其中两个人特别迫切地要寻找愿意付学费的学生。他们一个后悔不听父亲的忠告(当牧羊人)当上了无人问津穷困潦倒的教书匠;另一个自己只上了两年学,急着为幼小的孩子攒钱看病。他们俩首先脱离了大部队,然后又在一个岔路口分道扬镳,各自踏上追寻学生的孤独旅程。一个遇见了在两伊边境来回偷运走私物品的一群孩子,他们被问及是否会读书写字时,都异口同声的说不会,却又纷纷表示不愿意学习。教师锲而不舍地一直跟着这群孩子,甚至贡献出一半黑板给其中一个捆扎货物。终于有一个和这位教师名字相同的小家伙表示愿意给可怜的教师点“面子”,允许他教自己认字。教师兴致勃勃的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告诉孩子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旅行者”。孩子们偷偷混在羊群里溜出边境,在中途休息时,好学可爱的男孩在黑板上依葫芦画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正高兴呢却中了冷枪,永远倒在了贫瘠的土地上。
那个自己只读了两年书的“教师”,遇见了一队迷途的伊拉克流浪者,其中一位老者因为三天无法小便而痛苦不堪,教师愿意为他们带路,酬劳是40枚核桃。中途,他为了5枚核桃贡献出黑板来抬病重的老者。他还莫名其妙地和老者的女儿结了婚,那个女人只管拖着自己的儿子走路或者露宿,从来不回答教师的问话,也丝毫不理会教师向她煞费苦心地教授(“我爱你”这类简单的文字和阿拉伯数字),教师的黑板对于她来说就是用来晾晒衣物的东西。教师对自己的徒劳无功表示愤怒,女人第一次开口说了一段完整的话。在一家人藏在黑板下躲避了一次空袭后,流浪者们回到了自己的国土,女人不希望和教师呆在一起了,于是两人既滑稽但合法的结婚仪式之后,举行了同样滑稽但合法的离婚仪式,教师的黑板作为这场滑稽婚姻的见证,被女人给背走了,上面写的“我爱你”仍然清晰可辨。
这部片子是关于两伊战争的,一开始教师们躲避空袭时就有所体现,然后这种战争的阴云笼罩了整部片子。自称“骡子”的小男孩们说:我们要继续奔走,不能停下来;一群朝圣般的人们要越过边境回到故土,遇到两军对垒也只能四散奔逃,然后伺机从子弹的缝隙穿过去,回到家乡。人的感情是很淡漠的,那个女人说出的完整的话就是:我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车,不断有人上来又下去,唯一没有走的是我的儿子。”唯一完整的话语,却给人很大的心灵撞击与感慨。
(自己找到了、分就给自己了)
『捌』 拍电影、电视剧用的那个喊“卡”之后重新开始的牌子,学名叫什么啊上面写时间和场数的
场记板。
场记板就是传递基本信息的、带有铰链条的黑板。“啪”地一声合上场记板,可以制造视觉和听觉上的标记点,使画面和声音同步。打板程序一般说来有三个主要功能:
1、从视觉上,可标记作品、场景、拍摄条数等信息,为胶片冲印留下数据。
2、从听觉上,场记板操作员的口令,可为音轨做标记,以方便声音转录人员的工作。
3、打下场记板的那一声“啪”,就是刚好可以使录音音轨与画面相吻合的关键帧。
(8)电影黑板的图片扩展阅读:
场记板的发展:
早期的场记板由简单的木板制成,随着电影工业的不断发展,材料由原先粗糙的木材改进成较为优良的木质,或是半透明的有机玻璃。相比普通的木头,有机玻璃最大的便利之处在于,无论拍摄环境选择在室内或室外,在光线昏暗的情况下,它无需灯光的照明就能使导演、工作人员和演员清楚地看到板上的字迹。场记板通常采用黑色或白色作底,也是出于这一原因的考虑。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场记会将拍摄场景的具体细节书写在场记板上。
『玖』 来自一张动态图,一个女的在黑板上写了数学公式,然后擦掉上半部分就剩下i love you,这是什么电影上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9I0fj3rZf8
K.will(金亨秀)—《Ineedyou》的MV大约1分55秒左右出现
『拾』 有什么跟《大师兄》、《嗝嗝老师》差不多的影片
1、《黑板》
音乐家霍兰先生,他的梦想是作一首留芳百世的交响乐,却为生活无可奈何选择了音乐老师的职业,其后更是将三十多年的青春奉献于“平凡的教育事业”,后来才惊觉自己的成就原来那么大。
他启发并改变了数以百计的学生,生命因你而动听,音乐可以改变世界。当霍兰先生退休那天,他教过的学生们都来为他送行,坐满了整个礼堂,而他也指挥演奏出这一生最伟大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