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Hamilton'
正文
'Hamilton' review: 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汉密尔顿》剧评: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
The opening scenes of the filmed version of the Broadway musical "Hamilton", which starts streaming on Disney+ on Independence Day weekend, pull you back in time to the New York of 1776. That is when a 19-year-old freshly arrived from the Caribbean — the "bastard, immigrant, son of a whore" who shares his name with the show — makes his move and takes his shot, joining up with a squad of anti-British revolutionaries and eventually finding his way to George Washington's right hand and the front of the $10 bill.
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的电影版于美国独立日周末在 Disney+ 频道上线,一开场就立刻把观众带回到 1776 年的纽约。那时,一个 19 岁的少年刚从加勒比小岛来到美国。这位音乐剧的同名主人公是个“私生子、移民、妓女的儿子”,他果断行动、把握机会,和一群反抗英国统治的革命者联手,最终成为乔治·华盛顿的得力助手,他的头像也被印在了 10 美元钞票上。
"Hamilton", which premiered at the Public Theater in early 2015 before moving to Broadway and then into every precinct of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may be the suprem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an Obama-era ideal of progressive, multicultural patriotism. The show's argument, woven through songs that brilliantly synthesized hip-hop, show tunes and every flavor of pop, was that American history is an open book.
《汉密尔顿》于 2015 年年初在公众剧院首演,随后登上百老汇的舞台,继而渗透到美国流行文化的各个领域。这部音乐剧可以说把奥巴马时代进步、多元爱国主义的理想表现到了极致。它巧妙地融合了嘻哈音乐、音乐剧歌曲和各种风格的流行乐,并将这一观点贯穿于歌曲之中:美国历史是一本打开的书。
Alexander Hamilton, the first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and an architect of the U.S. banking system, was the chosen embodiment of this belief: an outsider with no money and scant connections who propelled himself into the center of the national narrative through sheer brains, talent and drive.
剧目的创作者选择了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美国银行体系的设计师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作为这种信念的化身:一个身无分文、缺乏人脉的外来者,纯粹凭借头脑、天赋和魄力,将自己推向了国家叙事的中心。
The tale of his rise fuses indivial striving and collective struggle. Hamilton doesn't measure success just in personal terms. He wants to make his mark by making a difference. Self-making and nation-building are aspects of a single project.
汉密尔顿的成名故事融合了个人和集体的奋斗。他没有只从个人角度衡量成功,而是希望通过有所作为,以此名垂青史。对于他来说,自我成就和国家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Hamilton" is a brilliant feat of historical imagination, which isn't the same as a history lesson. Its central questions —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 are staring us in the face. Its lyrics are an archive of encouragement and rebuke.
《汉密尔顿》是体现历史想象力的非凡成就,却并不等同于历史课。剧中的核心问题——“谁生,谁死,谁人讲述你的事迹?”——就摆在我们面前。它的歌词就像一部历史档案,充满着鼓励和责难。
主编:阿树
品控:毛西
审核:Lucky
Photo Credit: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42840
Photo Credit: Alex Lozupone / CC BY-SA
重点词汇
stream
/striːm/
v. 在线播放
词性拓展:stream(n. 溪流;数据流)
搭配短语:the streaming media
bastard
/ˈbæs.tɚd/
n. 私生子;(非正式)讨厌鬼
搭配短语:be a bastard to sb.
make one's move
下定决心,果断行动;(鼓起勇气)去追某人
例句:Get up your courage and make your move!
take one's shot
把握机会
相关词汇:shot(n. 机会,尝试;一发子弹;打一枪;进球)
近义词:attempt
搭配短语:to give sth. a shot
例句:I've never tried painting before, but I thought I'd give it a shot.
例句:I'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squad
/skwɑːd/
n. 小队,特别行动组;候选运动员队
搭配短语:a bomb squad
搭配短语:"Suicide Squad"
搭配短语:the Olympic squad
right hand
/ˈraɪt.hænd/
n. 得力助手,左膀右臂
相关搭配:right-hand man
premiere
/prɪˈmɪr/
v. 首次上演
词性拓展:premiere(n. 首演,首映)
相关词汇:debut(n. 首次亮相;首场演出)
precinct
/ˈpriː.sɪŋkt/
n. 领域;(城镇中有特定用途的)区域;(precincts)周围区域
搭配短语:the pedestrian precinct
例句:A huge crowd gathered within the precincts of the theater.
patriotism
/ˈpeɪ.tri.ə.tɪ.zəm/
n. 爱国主义
相关词汇:fatherland(n. 祖国)
weave
/wiːv/
v. 编写,贯穿;编织;迂回穿行
搭配短语:to weave a basket
搭配短语:to weave through / between sth.
搭配短语:to weave through / between the crowds
英文释义:to form something from several different things, in a complicated or skilled way
synthesize
/ˈsɪn.θə.saɪz/
v. 合成
open book
打开的书(意思是任人书写、创造);毫无秘密可言、一目了然的事物
例句:Hamilton's life is not an open book, in which things are either right or wrong.
embodiment
/ɪmˈbɑː.di.mənt/
n. 化身,体现
相关词汇:embody(v. 体现,使具体化)
词根词缀:em-(表示“在……之中”)
相关词汇:body(n. 身体)
例句:He embodies the true English gentleman.
例句:H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English gentleman.
scant
/skænt/
adj. 缺乏的
propel
/prəˈpel/
v. 推动,推进
例句:The boat is propelled by wind.
搭配短语:to propel sb. into / to sth.
sheer
/ʃɪr/
adj. 纯粹的,十足的,完全的
近义词:complete
fuse
/fjuːz/
v. 融合,结合;使熔化
近义词:synthesize
例句:Dreams fuse with reality in the theater.
striving
/ˈstraɪvɪŋ/
n. 努力,奋斗
相关词汇:strive(v. 努力,奋斗)
搭配短语:to strive for sth.
搭配短语:to strive for a balance between life and work
搭配短语:the striving for / towards sth.
make a difference
产生重大影响,有所作为
反义搭配:to make no difference
搭配短语:to make a / no difference to sth.
例句:What you read makes a big difference to how you write.
feat
/fiːt/
n. 功绩,成就
例句:The Great Wall is a remarkable feat of engineering.
stare sb. in the face
对某人来说是明摆着的,显而易见
相关搭配:to punch sb. in the face
相关搭配:to take sb. by the hand
archive
/ˈɑːr.kaɪv/
n. 档案
rebuke
/rɪˈbjuːk/
n. 指责,责难
相关词汇:criticism(n. 批评)
词性拓展:rebuke(v. 指责,责难)
搭配短语:to rebuke sb. for sth.
搭配短语:to rebuke sb. for being late
Ⅱ 如何评价音乐剧《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是关于几个年轻的造反者如何使得一个不存在的国家逐渐成形的故事,几位美国“国父”级别的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乔治-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美国第四任总统)在这部剧中征战沙场、撰写宪法、探讨经济局势,互相之间口诛笔伐,但又情深意切。虽然演员服装和舞台设计都得到了真实的还原,但《汉密尔顿》却不是一部让人正襟危坐的历史剧。这几位由非裔或拉丁族裔的演员扮演的“国父”互相之间交流的方式居然是嘻哈音乐中的饶舌说唱!歌词则是当下流行的街头俚语和文绉绉的政治用语的混合体,这种既和谐又违和的感觉经常引发观众爆笑不止。而它之所以被称为神作,我认为切中了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汉密尔顿作为不太为人熟知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故事正中美国社会一直以来有着强烈需求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确文化。作为传记性的音乐剧剧本,《汉密尔顿》既囊括了宏大的历史场面,也细致刻画了每个小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喜怒哀乐。这让观众在充满自豪感的回顾美国建国始末的同时,更加贴近并了解剧中的人物,产生一种微妙的情感投射。比如说剧中除了汉密尔顿的政治生涯之外,还着重描写了他与妻子、儿子的感情,美国建国第一起桃色丑闻,以及最后使他生命终结的那场扑朔迷离的决斗疑团。历史学家罗恩-切尔诺夫(Ron Chernow),也是撰写汉密尔顿传记的作者,这样评价这部剧:“人物的戏剧性的精髓,包括他膨胀的野心、聪明的头脑、对政绩的痴迷、奋发努力的天性、滴溜乱转的眼神,以及出现失误的判断力,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题材,和一个错综复杂、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都是《汉密尔顿》成功的前提条件。
接下来便是音乐的大胆、多样、非主流。此剧的作者林-曼努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是1980年生于纽约的波多黎各裔演员、作曲家、作词家、饶舌歌手。早在1999年时,他大二时便写出了第一版的《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 2008年,他在《身在高地》中已经开始尝试不同种类的音乐形式,将嘻哈、拉丁音乐等融入到音乐剧中,并获得托尼最佳音乐剧奖。此次他在《汉密尔顿》中的做法更是“胆大包天”,一听便知,这从头至尾每一曲的音乐类型都与传统意义上的百老汇音乐剧相去甚远。节奏感极强的饶舌贯穿始终,加上Lin-Manuel一直以来最为擅长的幽默感,满场观众时而和着鼓点、点头晃脑,时而拍掌大笑、前仰后合。
回溯百老汇音乐剧中的音乐类型,其实与发展迅猛的舞台和灯光设计比较,几十年来变化很少,算是有些固步自封,导致近几年新剧除了炫酷的舞台和电影明星的加盟之外,多少有些大同小异。起源于黑人街头文化的嘻哈音乐,虽然在音乐产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主流戏剧界却一直被拒之门外。这种音乐形式从上世纪90年代中起,已经逐渐成为美国流行乐市场的顶梁柱,并在大众心中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再加上Lin-Manuel个人对饶舌的深刻理解,他从角色身上体会到的充满自由的嘻哈精神,以及他将音乐与故事无缝接合的能力,使得《汉密尔顿》这部音乐剧获得评论界和票房的双重成功。
《汉密尔顿》另一大胆的选择便是几乎全部启用黑人和拉丁裔演员,十位主演中只有一位白人演员,几十位群舞演员中也只有一位白人舞者。百老汇音乐剧选角几十年来一直颇受诟病,1902年被报纸用来形容入夜后百老汇大街灯火通明盛况的昵称“白色大道”(Great White Way)也被讥讽为是形容舞台上演员肤色的词。黑人和拉丁裔演员极少能够登上百老汇舞台的情况在这两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比如“剧院魅影”的第一位黑人“魅影”,以及现在每部音乐剧的群舞中都会有且只有一位黑人。但是能够像Lin-Manuel一样,敢于将白人与少数族裔演员比例完全颠倒的人,在主流戏剧界几乎还是闻所未闻。在采访中,有人问他少数族裔扮演“国父”是否会让观众因为觉得不真实而频繁出戏时,他说,“我们的演员表看上去就和现在的美国一样。” 这样的演员选择初看有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壮烈,细想却发现除了能增强嘻哈音乐的表现力之外,更是跟上了“无肤色差别的选角”(Color-blind Casting)为少数族裔争取权益的潮流,以及美国愈发追求各个领域平等开放的大环境。
在舞台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关于戏剧内容上的创新,一直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每年五部百老汇作品中四部失败的概率,让音乐剧作者和投资人都更倾向于选择中规中矩的音乐和四平八稳的题材。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几乎纯市场化的艺术形式,这样保守、稳妥的选择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观众和市场的期待不会一成不变,像2011年的《摩门经》(Book of Mormon)和今年的《汉密尔顿》这样,分别从题材和音乐形式上挑战传统、颠覆认知,更是窥到了连观众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需求,把握甚至引领了市场趋势。
百老汇金牌制作人肯-达文波特(Ken Davenport)这样说,“我的公司理念曾经是这么写的,‘我们是世界一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之类的’……两年前,我把它改成了‘我们只做别人不能或不敢做的玩意儿’”。所以说,在这个娱乐方式普遍化与多样化的今天,追随着成功作品的脚步亦步亦趋,你也许可以混得不错,但是,独特、创新和冒险则是获得巨大成功的唯一途径。
Ⅲ 求《汉密尔顿:国家利益》片尾曲My Own Worst Enemy的中英文歌词,谢谢!
《国家利益》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M-eZ82M9TUeHybefdn0Quw
《国家利益》是由凯瑟琳·温德菲尔德执导,米克尔·佩斯勃兰特领衔主演的瑞典动作电影。定档2012年4月18日在中国上映,2012年1月13日在瑞典上映。影片讲述了瑞典情报官员卡尔·汉密尔顿,打入一个偷了瑞典先进的GPS制导导弹的国际犯罪团伙,挫败他们的阴谋的故事。
Ⅳ 音乐剧《汉密尔顿》中有哪些不易察觉的细节
在本剧中多次运用到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就是在相似的人物与场景中,会重复某一特定的旋律。
例如体现友情的有the story of tonight,婚礼之后的the story of
tonight(Reprise),听到Laurens死讯时,Laurens与Hamilton那段穿越时空的对话,甚至还有Washington的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之后的合唱,也体现了Washington和Hamilton亦师亦友的关系。
剧中很多旋律被重复,唯独那首出轨歌say no to this的任何段落都不曾被重复,这段歌曲好像在整个剧中都显得特别格格不入,这也是体现了这段绯闻在Hamilton生命历程中极其特殊。
Ⅳ 音乐剧汉密尔顿
链接:https://pan..com/s/15HoRQckRFuKhB6n_eyHPrA
《汉密尔顿》是由托马斯·凯尔执导,林-曼努尔·米兰达、小莱斯利·奥多姆、戴维德·迪格斯、芮妮·戈兹贝里、菲莉帕·苏、乔纳森·格罗夫等人主演的历史歌舞剧。该片讲述了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一生打造的经典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在纽约理查德·罗杰斯剧场官录原卡现场。
Ⅵ 汉密尔顿2 绑票危机 片尾曲
汉密尔顿2 绑票危机网络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iHMKSSz9hD6N45Oe_NH0A
《汉密尔顿2》是由凯瑟琳·温德菲尔执导的惊悚片,米克尔·佩斯勃兰特,佩尼拉·奥盖斯特等参加演出。此片讲述了瑞典情报官员卡尔·汉密尔顿的7岁干女儿纳塔莉被恐怖分子进行了报复性绑架。这一次,瑞典情报官员卡尔·汉密尔顿(MIKAELPersbrandt)面临的不是国家利益,而是自己的家庭。他的7岁干女儿纳塔莉被上集的恐怖分子报复性绑架。
Ⅶ 如何评价音乐剧Hamilton《汉密尔顿》
首先,汉密尔顿作为不太为人熟知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故事正中美国社会一直以来有着强烈需求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确文化。作为传记性的音乐剧剧本,《汉密尔顿》既囊括了宏大的历史场面,也细致刻画了每个小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喜怒哀乐。这让观众在充满自豪感的回顾美国建国始末的同时,更加贴近并了解剧中的人物,产生一种微妙的情感投射。比如说剧中除了汉密尔顿的政治生涯之外,还着重描写了他与妻子、儿子的感情,美国建国第一起桃色丑闻,以及最后使他生命终结的那场扑朔迷离的决斗疑团。历史学家罗恩-切尔诺夫(Ron Chernow),也是撰写汉密尔顿传记的作者,这样评价这部剧:“人物的戏剧性的精髓,包括他膨胀的野心、聪明的头脑、对政绩的痴迷、奋发努力的天性、滴溜乱转的眼神,以及出现失误的判断力,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Ⅷ 《汉密尔顿》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汉密尔顿》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YrA0SVcwoWqJkFjwoeCgSg
Ⅸ 音乐剧《汉密尔顿》剧目解读是什么
音乐剧《汉密尔顿》剧目解读如下:
《汉密尔顿》别出心裁的编排所传达出的价值观和政治意涵早已突破了音乐剧领域。《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认为,该剧的创作者们是以当今的价值观和视角讲述美国过去的故事,同时又是在“通过讲述美国的历史来影射当下支离破碎的社会”。
《汉密尔顿》讲述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相互交错,隐隐都指向一个议题,这个议题早在《独立宣言》中就已明确阐释过——“人人生而平等”。但传统美国梦的“机会平等”原则在现实政治中化为一纸虚文。建国初的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妥协,黑人只算2/3个人,而女性权利甚至没有被提及。
音乐剧《汉密尔顿》的评价
为了将《汉密尔顿》搬上舞台,编剧、作曲及主演林-曼努尔·米兰达筹备了6年时间,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演员们通过嘻哈说唱的音乐形式讲述几位美国开国元勋的历史。“当你看到黑人和棕色人种的表演者讲述我们国家的起源时,它就有了不同的含义”,米兰达说。
2015年1月20日,该剧首次在纽约公共剧院亮相,半年之后登上百老汇的理查德·罗杰斯大剧院,为百老汇赚取了6.5亿美元票房,直到疫情导致该剧在今年3月中旬停映。2016年《汉密尔顿》曾横扫托尼奖,拿下11座奖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