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举例谈谈电影音乐如何配合剧情结构和视觉画面的节奏 急 在线等
电影画面传递的是内容,音乐四电影表现力的载体,贯穿电影发展的始终,电影音乐不仅仅是作为画面的陪衬存在,而是要传递出去。
《泰坦尼克号》一开头就以苏格兰风笛的哀怨之声配合高远清澈的女声营造除了悲剧色调的音乐,人民仿佛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出在轮船上展开的爱情故事是多么凄凉,随着故事的推进,整部电影的音乐曲调也发生了变化,由暗转明,速度开始变快,管弦乐队演奏的有气势的节奏又把人带到了这艘豪华的大船上,人们脸上兴奋的表情,船上豪华的装饰都能够在你脑海中浮现,这种欢快的基调配合热热闹闹的画面,简直是最好不过了,随着男女主角爱情的升华,最经典的曲目《我心永恒》应运而生,苏格兰的风笛与钢琴交织,配合男女主角激情奔放的爱情,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是对男女主角爱情最好的诠释,最后一首《上帝与我们同在》则在整个船即将沉没的时候播放出来,画面中每个人都急急忙忙地逃生,哭声喊声混成一片,船上的乐手安静的演奏,这一对比强烈地表现出乐手、船长等人的高尚品格,也包含了对人们的安慰,希望上帝与人们同在,给人以心灵的安静。
《理发师》被称为油匾电影的里程碑,选取了交响乐和童声合唱来表现整个故事,这种摆脱浓浓吴音,只依靠画面是不能够展现出来的。
《地方英雄》中使用了两个主要的音乐主题,当场景切换成西南部都市时,响起得是摇滚乐曲调,海边的村庄伴随的则是一种较低沉,较辛酸的民间曲调,在最后一场戏中,年轻人回到休斯顿后,深情地回忆起苏格兰那片土地,这时影片两种音乐同时响起,给整个故事结尾。
『贰』 音乐与电影之间有什么关系150字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种背景氛围。 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在影片中用的很多的。由于用得多,便往往处理得一般化,缺乏个性,不够考究,也常常分量过重,因此遭到评论家的批评。如果能克服这些不足,提高背景气氛音乐的品位,那么,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 这种音乐的作用,可以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 1.渲染环境气氛 音乐可以为整部影片渲染一种总的环境气氛。 例如上海电影制片厂1983年摄制的故事片《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作曲吕其明)。它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所看到的人和事来表现二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林海音从这些往事的回忆中所引起的那种“离我而去”的惆怅之情和对故土的思念。为此,影片导演吴贻弓规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作曲家吕其明根据这个总的基调,选用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学堂歌曲《送别》为这部影片音乐的主旋律,并采用非常规的配器,只用了弦乐队和抱笙等几件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以非常简洁凝练的音乐语言,为整部影片渲染了一种惆怅惜别之情。这种情绪的音乐在片头音乐中有较完整的展示,在影片的中间也有所流露。而在影片的结尾则表现得更为强烈;英子的父亲已去世,她和妈妈、弟弟去为父亲扫墓,从小把她带大的纯朴的农村妇女宋妈也要离开她们回农村去了,英子和妈妈、弟弟在满地黄树叶的秋天坐着车子和宋妈告别……这段画面的背景音乐就是在弦乐队的轻弱陪伴之下,抱笙吹奏《送别》的曲凋,这平缓、疏淡的音乐,恰如其分、含而不露地渲染了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之情。 由于吕其明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影片的音乐,使他荣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音乐也可以为影片的局部渲染制造气氛。在一部影片中,有时某个场面表现的是人物的一种情绪;或是欢乐、喜悦,或是悲苦、伤心,或是紧张、惊恐,或是轻松、愉快等等;有时影片的某个场面营造的是一种特定环境的气氛:或是喧闹或是静寂,或是繁华或是萧条,或是庄严肃穆或是活泼热烈,等等,而此时往往很少对话或没有对话。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从听觉这个角度介入,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调,环境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从而达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的目的。当然这种音乐要用得准确适度。 例如影片《红高梁》中贴窗花一段:酿酒作坊掌柜、麻疯病人李大头死后,九儿(巩俐饰)带领伙计们把老掌柜用过的东西烧的烧、埋的埋,还用红高粱酒在地上连泼了3遍,用以消毒去火。九儿把自己的住房也重新粉刷过,被褥重新换过。此时画面上,身穿红上衣的九儿在新窗户纸上贴着新窗花,脸上绽开从未有过的喜悦,好像这回才真正做了新娘。伴随着此画面的音乐,是一段柔和、优美而又含蓄的唢呐曲,音乐为这个场面渲染了一种欢欣、祥和的气氛。 再如影片《红高粱》中抬花轿的队伍经过青杀口这一段,气氛是很恐怖的,刚才还疯狂颠轿的轿夫们,此时偃旗息鼓,收敛了那股嬉闹劲,个个低头屏息、蹑手蹑脚地走在两旁长满野高粱的小路上。只听画外音说道:“我家到十八里坡要过青杀口,这地方不知从哪年起,长出了百十亩高粱,没人种也没人收。老家的人都说这是野高粱,还说这儿常闹鬼。”画外音说完,音乐仅以小锣、低音大锣等打击乐器的两三下声响,便十分形象、准确地制造了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气氛。作曲家赵季平写的这段渲染环境气氛的音乐真可谓惜墨如金,十分精练。它去除了有些影片这类音乐过于臃肿累赘的弊病。
『叁』 音乐与电影的关系
一,电影中的音乐是电影的一部分。
动作片里面:配合动作,力与美的结合。
喜剧片里面:深刻场景主题,吸引观众入戏。
爱情片里面:人物感情悲喜更加明显。
二,电影中的音乐使人对电影印象更加深刻
现在的电影里面,往往会借鉴现成的音乐,例如我刚刚看过的《豚鼠特工队》里面很巧合地跟另外一个我刚刚看过的美国动作电影(片名暂没有查证)同样使用了黑眼豆豆的歌曲《boom boom pow》。
三,音乐会因电影的成功而更显出色
个人认为从前的电影,音乐往往量身定做,歌曲会因为电影而风靡,例如南斯拉夫电影《桥》里面的《再见吧朋友》,三毛剧本《滚滚红尘》的主题曲《滚滚红尘》,梅艳芳的《胭脂扣》,还有因电影而饮誉的歌曲例如《卡萨布兰卡》、《霸王别姬》。由此又可以说,是电影影响了音乐。
『肆』 电影嗯音乐和画面有什么关系
电影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关系通常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
音画同步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吻合,视觉内容统一,并起到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音画对位则是让音乐和画面作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表现,使节奏、速度、情绪、意境都表现不同,声音和画面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作为电影音乐的作用,往往根据影片内容的需要,运用影片所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音调或音乐作品,常用的音乐语言、表现手法以及乐器和配器特点等各种因素来进行创作,使影片赋予时代特征。电影音乐作曲必须懂得乐队、乐器和配器。这就需要作曲家熟悉每一件乐器的表现特性和演奏特点。电影乐团的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为突出,在和画面配音时这方面的适应能力也特别强。这都是电影音乐的特点。
另外,音乐进入了电子化时代后,对各种新颖的电子乐器和电声乐队也必须驾轻就熟,掌握它的音响特点和表现特征。电影歌曲和插曲是电影音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影中的歌曲往往和画面形象紧密结合并推动影片的剧情发展,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请采纳,谢谢!
『伍』 音乐与电影艺术的联系是什么
对于电影的作用
是
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它直接诉诸观众的听觉明确电影的意义强化着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提示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推动剧情的演进和发展。而音乐一旦融入电影其风格和特色又受到电影的限制其创造与构思、节奏与速度必须适应影片的整体要求随着声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电影与音乐将有着更加进一步的融合力争尽善尽美
『陆』 电影与音乐有何密切关系
影视音乐不是纯音乐,它是为影视作品而存在的音乐。影视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等.影视音乐的片段性,不连续性和非独立性特征就成为它区别于其他音乐的重要标志。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一部分是参与故事情节的有声源音乐,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发声体,或与故事的叙述内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参与故事情节的无声源音乐,主要起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组成元素,为影片主题、人物、情节的塑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影视音乐不能以自旁逻样的完整演绎,复杂的配琴和强烈的音响去与画面争夺砚众,而应不引人注目然而强有力的方式支持画面,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所说“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好的电影音乐能使原本平实的电影回味深长,熠熠生辉。好的电影音乐更要符合观众的心理,使他们产生共鸣,能够完全融入电影情节中去。电影,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柒』 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的组合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声画并行、声画对立、声画分立。
1、声画同步:
即声画统一,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紧密结合,音乐情绪与画面情绪基本一致,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完全吻合。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复合观赏性,两者组成有机的统一体。音乐强调了画面提供的视觉内容,祈祷烘托、渲染画面作用。
他可以以同一种持续进行的声音为纽带,把一系列表现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画面组接起来、构成自成首尾的蒙太奇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