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集系列纪录片《国乐的侧脸》正式播出,这是一档怎样的纪录片
《国乐的侧脸》,这是5集系列纪录片,是勾勒出华夏文明的纪录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器乐以及文化价值,悠然的古风,带领着大家走进对中国传统乐器和乐曲的了解,这是一种文化豪情,也是一种传承,这是一部以国乐为主题的音乐文化纪录片,非常妙哉。
也许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高度浓缩的国乐大典
千古之音,何以难寻?
第一集“知音”,这一集的纪录片主要就是在追寻漫长的岁月,在这个岁月当中,古琴成为了绝佳代言,琴声,琴道,两个有共同爱好的人之间这种精神共振,第二集“和鸣”,这一集又给观众们解读了乐器以及乐器背后的历史和奥秘,音乐工作者们在探索编钟上所付出的努力,他们极具的表现力足以重现编钟那永不褪色的辉煌,这5集纪录片带给大家的,就像是音乐和音乐的相逢,时空和时空的重叠,也是一场高手云集的视听盛宴,不管是国乐大师,还是那些不知名民间乐人,他们一起奏响了青春的国潮。
❷ 介绍几部和古典音乐有关的电影~
相关主题: 巴哈
片 名: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拍摄年代: 1967
出品国家: 意大利
相关主题: 巴哈
片 名: Bach's Fight for Freedom
拍摄年代: 1996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亨德尔
片 名: Handel's Last Chance
拍摄年代: 1996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维瓦尔蒂
片 名: VIVALDI
拍摄年代: 1987年
出品国家: 西德、意大利、加拿大合拍
相关主题: 莫扎特
片 名: Amadeus
拍摄年代: 1984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莫扎特
片 名: NOI TRE (THREE OF US)
拍摄年代: 1984
出品国家: 意大利
简 介: 莫扎特青年时代
相关主题: 莫扎特
片 名: MOZART
拍摄年代: 1976年
出品国家: 西德
相关主题: 贝多芬
片 名: Immortal Beloved
拍摄年代: 1994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贝多芬
片 名: Beethoven
拍摄年代: 1976
出品国家: 德国
相关主题: 贝多芬
片 名: Beethoven Lives Upstairs
拍摄年代: 1996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贝多芬
片 名: Un grand amour de Beethoven
拍摄年代: 1927
出品国家: 法国
相关主题: 贝多芬
片 名: Copying Beethoven
拍摄年代: 2006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罗西尼
片 名: Rossini's Ghost
拍摄年代: 1996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萧邦
片 名: 即兴曲 Impromptu
拍摄年代: 1990
出品国家: 美国
简 介: 萧邦与乔治·桑的爱情故事
相关主题: 萧邦
片 名: La Note bleue
拍摄年代: 1991
出品国家: 法国
简 介: 索菲·玛尔索饰演乔治·桑的女儿
相关主题: 舒曼
片 名: Songs of Love
拍摄年代: 1947年
出品国家: 美国
简 介: 克拉拉的故事 凯瑟琳·赫本主演
相关主题: 舒曼
片 名: Spring Symphony [春天交响曲]
拍摄年代: 1983年
出品国家: 德国
简 介: 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故事
相关主题: 舒勃特
片 名: LEISE FLEHEN MEINE LIEDER
拍摄年代: 1933
出品国家: 德奥合拍
简 介: 舒勃特未完成交响曲
相关主题: 舒勃特
片 名: Blossom Time
拍摄年代: 1934年
出品国家: 英国
相关主题: 舒勃特
片 名: Franz Schubert Notturuno
拍摄年代: 1987
出品国家: 奥地利
相关主题: 帕格尼尼
片 名: Paganini (克来默录音)
拍摄年代: 1989
出品国家: 德国
简 介: 克来默录音
相关主题: 李斯特
片 名: Song Without End
拍摄年代: 1960
出品国家: 美国
简 介: 李斯特的爱情故事
相关主题: 李斯特
片 名: Liszt's Rhapsody
拍摄年代: 1996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柴柯夫斯基
片 名: Tchaikovsky
拍摄年代: 1971
出品国家: 苏联
相关主题: 柴柯夫斯基
片 名: The Music Lovers
拍摄年代: 1971
出品国家: 英美合拍
简 介: 导演:Ken Russell 片长:122M
相关主题: 比才
片 名: Bizet's Dream
拍摄年代: 1995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瓦格纳
片 名: Richard et Cosima
拍摄年代: 1986
出品国家: 美国
简 介: 瓦格纳与李斯特的女儿Cosima爱情故事
相关主题: 瓦格纳
片 名: Meeting Venus
拍摄年代: 1991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瓦格纳
片 名: Ludwig
拍摄年代: 1973
出品国家: 法国、意大利、西德合拍
相关主题: 马勒
片 名: MAHLER
拍摄年代: 1974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马勒
片 名: Gustav Mahler: To Live, I Will Die
拍摄年代: 1987
出品国家: 奥地利
相关主题: 马勒
片 名: Death in Venice
拍摄年代: 1971
出品国家: 法国、意大利合拍
相关主题: 马勒
片 名: Bride of the Wind
拍摄年代: 2001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帕塞尔
片 名: England, my England
拍摄年代: 1995
出品国家: 英国
简 介: 英国作曲家帕塞尔(Purcell)的生平记录片
相关主题: 约翰·施特劳斯
片 名: The Great Waltz
拍摄年代: 1938
出品国家: 美国
相关主题: 约翰·施特劳斯
片 名: The Great Waltz
拍摄年代: 1955
相关主题: 约翰·施特劳斯
片 名: Strauss Family
拍摄年代: 1979
相关主题: 约翰·施特劳斯
片 名: Strauss: King of 3/4 Time
拍摄年代: 1995
❸ 古典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区别
一、特点不同:
1.古典音乐:
总体特征是主调风格为主导,音乐语言精炼、朴素、亲切,形式结构明晰、匀称,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
2.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
二、代表人物不同:
1.古典音乐: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2.新古典主义音乐:
F.布索尼,I.F.斯特拉文斯基等
(3)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的pk电影扩展阅读
新古典主义早期的典型创作是布索尼的《喜剧序曲》和《钢琴小奏鸣曲》,但最典型的则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音乐《缪斯的主宰阿波罗》、《仙女之吻》、《诗篇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等。
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的宗教题材,在音乐上则力求模拟古代音乐风格并以现代的技法与之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拟古的音乐风格。
由布索尼和斯特拉文斯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对许多现代优秀的作曲家都有深远的影响。法国六人团的A.奥涅格早期所写的《弦乐四重奏》和《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后期的《室内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阿卡依组曲》等作品,在音乐的观念和结构上都有明显的新古典派特色。
❹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区别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区别为:概念不同、旋律不同、配器不同。
一、概念不同
1、古典音乐:指的是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
2、现代音乐: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中非传统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作为理论支撑的,用新的作曲手法、音乐理论、音乐语言创作的音乐。
二、旋律不同
1、古典音乐: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
2、现代音乐:旋律以流畅、起伏自然、有规律进行为基础。
三、配器不同
1、古典音乐:将各组乐器优化组合,音色强调平衡。
2、现代音乐:强调个别乐器常用极端音区、噪音,突出打击乐,寻求新的声音色彩和发声器械。
❺ 有一部在音乐学院中西竞争用百鸟朝凤对拼的电影叫什么
我只记得是野蜂飞舞中西竞争的电影叫闪光少女
❻ 古典音乐和流行歌曲的对比
在欧洲艺术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前一个时期包括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另一个时期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下,于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形成。当时的浪漫主义真可为无孔不入,在文学界,建筑界,艺术界等各个领域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者。我这档节目不想从文学、建筑等领域来探索浪漫主义,只想对浪漫主义音乐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好了!言归正传,谈起浪漫主义音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音乐范畴,用三言二语是不可能讲清楚的,因此我将用数周的时间,来详细地介绍浪漫主义音乐。
提起音乐,我们就会联想到乐器之王——钢琴。在浪漫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钢琴也进行了改进,其自身采用了铸铁结构,琴弦也加粗了,这种钢琴能获得更浓厚和更辉煌的音乐,跟现在的钢琴开始接近。
接下来,我用一个事实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李斯特的时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还因为这个时代为他提供了能产生不同效果的钢琴,这种钢琴在较早的时期是找不到。但这种比较我们只能在音乐文献中找到,在现实社会中已很难找到。以钢琴为乐器而谱写的小曲也形成了浪漫主义时期特有的风格,这种形式盛行于十九世纪头几十年,也可以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
现在我将重点的谈一谈钢琴抒情小品。这种小品相当于歌曲的器乐曲,它把抒情的和戏剧性的情绪安排在一个紧密的结构里。
钢琴小曲最常用的标题是:即兴曲(impromptu)、小曲(bagatelle)、间奏曲(intermezzo)、夜曲(nocturne)、新事曲(novelette)、音乐瞬间、无言歌、册页、前奏曲、浪漫曲、随想曲,还有较大规模的狂想曲和叙事曲。舞曲类型有:圆舞曲、玛祖卡、波尔卡、埃科赛斯(苏格兰舞曲)、波洛涅兹(波兰舞曲)、进行曲和乡村舞曲。
作曲家还有时会使用一些带有幻想和描述性质的标题:如舒曼的《夜晚》、《翱翔》和《幻想》,李斯特的《森林细语》和《萤火虫》。十九世纪的钢琴小品大师有奥地利的舒柏特、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发掘钢琴技术上的可能性与戏剧性方面显示了无穷无尽的独创性。
总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现,作曲家就会认为乐曲的大小不是艺术批评的标准,一首优美的,精心的创作的小型乐曲也能和一部交响乐相媲美。
注:欣赏曲目:1、舒柏特《降A大调即兴曲》(OP.90NO.4)舒曼《翱翔》(OP.12)是《幻想曲集》中的第2首。(OP.12NO.2)《升F大调浪漫曲》OP.28NO.)3、肖邦《升C小调玛祖卡》(OP.6NO.2)《降A大调波洛涅兹》(OP.53《a小调练习曲》(OP.25NO.11)《e小调前奏曲》(OP.28ON.4)4、李斯特:《彼特拉克的第104首十四行诗》
浪漫主义音乐的另一种表现手法——短小的抒情形式的歌曲。
歌曲的曲目包括民歌、通俗歌曲和艺术歌曲,比所有其它类型的音乐都要丰富得多。这是因为歌曲结合了旋律和人声这两个具有普遍感染力音乐因素。歌曲是以诗歌为基础,为独唱而写的短小的抒情小品。一般说来,人声的旋律是在器乐伴奏下演唱的,器乐伴奏提供和声背景和支持。一首完美的诗本身就是很完美的,不用需要有最高度的想象力。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造者将歌词与音乐结合得非常成功,正是由于这些音乐作品,有许多抒情诗才能得以幸存下来。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歌曲。
歌曲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在分节歌形式(strophicform)中,诗的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同样的旋律。这是民歌和通俗歌曲中很常见的结构。歌的第一段可能是讲述一个情人的期待,第二段是他见到爱人时的欢乐,第三段姑娘的父亲粗暴地将他们分离,第四段姑娘悲伤地死去,所有这些都用相同的曲调演唱。另一种形式德国人称作“rchkompoiert”,字面意思是“全面创作的”,就是说作曲过程贯穿全曲,没有整段的反复。还有一种中间的形式,它将分节歌中的反复和全创作歌曲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有两、三段重复同样的旋律,然后在需要时就引入新的旋律,一般来说都是在高潮部分引入。舒柏特脍炙人口的《小夜曲》就是这种结构的精彩范例。尽管在各个时期(代)歌曲都处于显著的地位,但现在通过很多欧洲音乐文献记载知道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
艺术歌曲是在十九世纪初由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舒柏特和他的后继者,著名的有舒曼和勃拉姻斯,使这种结合获得了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以致这种新风格以德文中的歌曲一词:Lied,闻名胜古迹欧洲。艺术歌曲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抒情诗的兴起是德国浪漫主义出现的标志,艺术歌曲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
艺术歌曲中最常采用的主题是爱情、期待、大自然的美和人生中短暂易逝的幸福。钢琴在十九世纪作为普通乐器出现在欧洲,使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能够获得成功。钢琴的伴奏把诗中的形象变为音乐的形象。人声和钢琴共同创造出了富于情感的短小的抒情形式,这种形式对于业余爱好者和艺术家同样结合,也同样适合于在家庭里和音乐厅里演唱。在短时间内,艺术歌曲就获得了极大的普及,并对世界艺术做出了永久性的贡献。注:欣赏(参考)曲目:舒柏特美丽的磨坊姑娘》《魔王》致西尔维亚》舒曼《两个掷弹兵》《月夜》勃拉姆斯《要是我知道回头路该有多好》《徒劳的小夜曲》在奥地利作曲家苏佩的轻歌剧序曲的音乐声中,开始今晚的节目。
在本次的节目中,我仍然接着上期的话题,继续和听众朋友一起去领略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
上几期节目,我已经介绍了浪漫主义的先驱音乐:钢琴小品和艺术歌曲。今晚我将重点谈一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的“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带有文字或图画联想的器乐作品,这些联想的内容由乐曲的标题或说明性的注释来提示的。“标题”只是由作曲家自由加上去的。在当时那个年代里,音乐家敏锐地意识到了他们的艺术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这种意识促使用使他们的音乐更加接近于诗歌和绘画,并且使他们的作品涉及到当时的道德和政治问题。还促使他们以一种新的方法来探讨绝对音乐(纯音乐)的形式。
关于绝对音乐,我现在不想多谈什么,我会在以后介绍十八世纪古典主义音乐中,会和听众朋友一起来探讨。标题音乐在歌剧院中获得了最初的推动力。序曲作为歌剧(或戏剧)的引子,是单乐章令人兴奋的管弦乐曲。有许多歌剧序曲后来获得了像音乐会乐曲一样的普及,因而独立出来。这样便为一种歌剧没有关系的新式序曲开辟了道路。
标题音乐中有一种是为戏剧写的,也很有吸引力,通常由序曲和一组在幕间及重要场景演奏的乐曲组成,这就是配乐。十九世纪的作曲家创作出了许多这类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音画法(tonepainting),性格化和剧场效果都是值得注意的。最成功的配乐作品,通常被改编成组曲。其中一些流传得非常广泛。例如,德国著名作曲家大师门德尔松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音乐就是这类音乐作品中的典范。随着十九世纪时间的推移,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形式就越来越需要了,这种形式在浪漫主义时代将起的作用就像交响乐在古典时期起的作用一样。到十九世纪中叶,交响诗的创造迈出了这期待已久的一步。
交响诗是十九世纪在大型器乐形式上做出一个有独创性的贡献。它是李斯特的成就,他在1848年首次使用了这个词。他的《前奏曲》是此音乐中最出名的范例。交响诗是为管弦乐队而作的单乐章标题音乐作品,它通过段落之间的对比而发展诗意,使人联想起某种情景,或造成一种情绪。交响诗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别称:音诗。交响诗与音乐会序曲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音乐会序曲一般保留传统的古典主义的构思,而交响诗在形式上则自由得多。交响诗的形式是为作曲家所需要的大型单乐章乐曲准备的“画布”。
总之,交响诗在整个十九世纪后半叶中,成为标题管弦音乐的最精致的形式。
最后介绍标题音乐进入到绝对音乐的神圣领土——交响乐中。作曲家一方面尽力保留贝多芬的宏大的形式,同时又赋予它以文学内容。这样就出现了标题交响乐。著名的作品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三部标题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阿尔卑斯山》、《家庭》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浮士德》和《但丁》都是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在以上的时间里,我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标题音乐的四个组成部分:音乐会序曲、戏剧配乐、交响诗和标题交响乐,它们构成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强调描绘性的因素,推动作曲家努力表现具体的情感,并显示了音乐与生活的直接联系。
注:欣赏(参考)曲目: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一八一二序曲》门德尔松《芬加尔的山洞》、《仲夏夜之梦》(序曲和配乐);柏辽兹《幻想交响乐》、《哈罗德在意大利》李斯特《间奏曲》理查·施特劳斯《唐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托玛斯《雷蒙德序曲》、埃罗尔德《泽姻帕序曲》
[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在老柴的《一八一二序曲》音乐声中开始今晚的节目。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已是第四期了,
在本期中将介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的音乐。
民族主义者和民族艺术家是站在一起的,但民族主义者以一种更自觉的方式肯定他的民族传统。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那时的政治条件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使之达到了在浪漫主义运动成为决定性力量的程度。征服民族的傲慢和被征服民族为自由的斗争造成民族关系的紧张,使民族情绪上涨,这种情感在音乐中找到了理想的表达方式。
浪漫主义作曲家用许多方式表现他们的民族主义。一些作曲家以他们民族的歌曲和舞曲作为音乐的基础,如肖邦以他的玛祖卡舞曲、李斯特以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德沃夏克以他的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挪威舞曲。一些作曲家以民间传说或以农民生活为基础写作戏剧性的作品,例如韦柏写的德国民间歌剧《自由射手》、斯美搭纳写的捷克民族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同样,还有柴可夫斯基和里姻斯基·科萨科夫写的俄罗斯神话歌剧和芭蕾舞剧。还有一些作曲家写作交响诗和歌剧,歌颂民族英雄的功绩,历史事件或祖国的美景。
柴可夫科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和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就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作;瓦格纳的音乐戏剧对德国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神和英雄加以颂扬,特别提到的是《尼伯龙的指环》(歌特式摇滚的先驱),这个剧本是以齐格菲的生死为中心题材的庞大史诗,它也是一个代表作。(话外音:这部作品还影响了以后一个世纪的音乐走趋)民族主义作曲家常把自己的音乐与民族诗人或戏剧家的诗句结合起来,舒柏特为歌德的诗歌谱曲即属此类,还有格里格为易卜生的《皮尔·金特》所作的配乐,及柴可夫斯基的为普希金的戏剧为基础的歌剧。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还激发了里姻斯基·科萨科夫和穆索尔斯基的创作灵感。在这种时期,民族主义作曲家能把人民的抱负以激动人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像威尔第在意大利为统一而奋斗时所作的那样,或是西贝柳斯在芬兰于十九世纪末为反抗俄国统治者而斗争时所做的那样。
民族主义音乐的政治含义触动了统治者。威尔第的歌剧不得不一再修改,以适合奥地利检查官的心意。芬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要求独立时,西贝柳斯那带有令人振奋的号角声的音诗《芬兰颂》被沙皇禁演。民族主义为欧洲音乐的语汇中增加了极富魅力和活力的民族风格。由于把对祖国的热爱注入到音乐中去,民族主义使作曲家能够表达出千百万人民的心愿。总之,民族意识渗透到十九世纪欧洲精神的各个方面。没有民族意识,浪漫主义运动是难以想橡的。
(接上期)在这期节目中,我接着上期的话题(音乐中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听众一起来探讨民族主义音乐中的异国情调。在音乐、绘画和文学中的异国情调显现出遥远国度里别致的气氛和色彩。不同说,浪漫主义运动大大加强了这种倾向。在十九世纪,异国情调首先表现在北方民族思慕那南方的温暖和色彩,其次表现在西方追求东方那神话般的景象。前者推动德国、法国和俄国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转而表现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引起的灵感。在这类众多作品中,有俄罗斯作曲家的几个著名作品:格林卡的两首《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和里姻斯基--科萨科夫的《西班牙主题随想曲》、德国贡献出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沃尔夫的《意大利小夜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致意大利》、法国作品有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和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值得一提的是比才的《卡门》也是这一领域中的杰作。俄罗斯民族乐派使东方的魅力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由于俄罗斯帝国与波斯接壤,这种异国情调实际上是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俄罗斯的音乐。里姻斯基一科萨科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达》及其歌剧《萨特阔》,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和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一伊万诺夫的《高加索素描》,这些都属于东方色彩的作品,这些作品至今还风行于全球。一些法国和意大利的作曲家也采用异国情调:如圣一桑的《参孙与达丽拉》,德利布的《拉克美》,马斯奈的《泰伊思》,威尔第的《阿伊达》,以及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和《图兰多特》。注:欣赏(参考)曲目:里姆斯基一种萨科夫:《舍赫拉查达》《萨特阔》、《西班牙主题随想曲》鲍罗丁:《伊戈尔王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伊万诺夫《高加索素描》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格林卡:《西班牙序曲》(两首);门德尔松:《意大利交响曲》;沃尔夫:《意大利小夜曲》理查·施特劳斯:《致意大利》夏布里埃:《西班牙狂想曲》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比才:《卡门》瓦格纳:《尼伯龙的指环》
捷克的民族乐派是由贝德利奇·斯美塔纳(1824—1884)创立的。像其它几个民族作曲家一样,斯美塔纳的一生是在不安定的政治背景下度过的。在奥地利的统治下,波希米亚动荡不定,掀起了民族主义热情的浪潮,这股浪潮在1848年的起义时达到顶点。年轻的斯美塔纳投身于爱国的事业中。革命被镇压之后,布拉格的气氛对那些被怀疑是同情民族主义者的人来说是沉闷的。1856年,斯美塔纳接受了瑞典的一个指挥职位。在国外期间,他追随柏辽兹和李斯特而转向写作交响诗。1861年,他返回波希米亚,重新开始他的民族艺术事业,并为布拉格建立一个用民族语言演出的剧院而奔波。在他的八部爱国主题的歌剧中,有几部仍在他的祖国上演。其中一部《被出卖的新嫁娘》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另一部同样重要的,建立了斯美塔纳声誉的作品题名为《我的祖国》,这是一部含有六首交响诗的组曲,在1874年—1879年间写成的。这些作品浸透了波希米亚美丽的乡村景色,民间歌舞的节奏,以及壮观华丽的传奇。这组乐曲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二首《沃尔塔瓦河》,这是斯美塔纳在管弦乐领域里写出的最佳作品。在这首音诗里,著名的沃尔塔瓦河成了充满音乐想象的诗的象征,引起了爱国的思想。写在乐谱上的说明表明了作曲家的意图。“在波希米亚的森林深处,涌出两股清泉,一股温暖而又滔滔不绝,另一股寒冷而平静安宁。”这两股泉水汇合到一起,形成沃尔塔瓦河。“经过波希米亚的峡谷,它变成一条大河。穿越茂密的树林,那打猎的欢快声音和猎人的号角声离得更近了。它流过绿草如茵的牧场和低地,传来了庆祝婚礼的歌声和舞曲。入夜,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在它闪光的波浪上作乐。在水面上映出要塞和城堡,它们是往昔骑士的光浑业绩和已过去的勇武时代之光荣的见证。”这条河奔腾地流过圣约翰滩,“终于变得壮丽而平静,流向布拉格,受到历史城维瑟拉德的欢迎,”传说中古代波希米亚国王的城堡遗址在这里。“然后,它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之外。”斯美塔纳的整部作品有《维谢格拉得》、《沃尔塔瓦河》、《莎尔卡》、《捷克的田野和森林》、《塔波尔城》和《勃兰尼克山》六部分组成。对于这部作品在以后的点评中作详细的解说。
接下来,继续今晚的节目,介绍另一位作家:芬兰人西贝柳基和他的《芬兰颂》。(1865—1957)西贝柳斯和德沃夏克一样,他的一生是伴随着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度过的。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芬兰为摆脱沙皇俄国的统治而斗争。由此产生了西贝柳斯的艺术,它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宣告他的祖国的音乐艺术已经成熟了。西贝柳斯的名望主要建立脚在七部交响乐的基础上。头两部具有浪漫主义的传统,没有特别之处。以后的几部显示出向思想的简洁和结构的紧密稳定发展。在这些作品里,西贝柳斯阐述了十九世纪音乐中的宏伟主题——自然、人、命运。他的音乐语言是少有的,避免了感觉上的美丽。他挖掘了管弦乐队中的暗色彩和低音区,并采用短小、深刻而且适于交响发展的主题。他的音乐语言直截了当,精辟简练。西贝斯柳在第一个时斯里写的管弦乐作品及声乐作品表现了最为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他创作了一批交响诗,这些作品抓住了芬兰的传说和神话的精神。其中最著名的有:《传奇》(1892)、《死河的天鹅》(1893)、《列敏凯宁归故乡》(1895)和《芬兰颂》(1899)。这些作品是在沙皇压迫的年代中产生的,那时,爱国就等于是革命。尤其是《芬兰颂》抓住了解放运动的情绪,触动了当局。为了瞒过警察,这道乐曲在上演时曾冠以像《夜曲》或《即兴曲》一类简单的标题。《芬兰颂》以铜管群在低音区的吼声开始,Andantesostenuto(持续的行板)。这样在乐曲开始就奠定了挑战的情绪,接着是木管乐器模仿管风琴的段落,弦乐做出庄严的回答。它引出了以持续节奏为基础的一段Allegromoderato(适中的快板)。小号激动人心的号声像是在号召人们行动起来。民族骄傲的情绪持续下去,弦乐奏出欣喜若狂的乐句,铜管节奏鲜明的插入段予以强调。《芬兰颂》中的著名曲调初次出现是由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虔诚而安静。这个曲调在作曲家的祖国实际上已成为国歌。在曲尾再现时,这个曲调变成凯旋的赞歌。《芬兰颂》在芬兰的地位就像《沃尔塔瓦河》在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这样的音乐只有外界的人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因为作曲家的同胞是通过民族骄傲和民族热情的雾霭去听它的。西贝柳斯的崇拜者对《芬兰颂》的流行感到不满,认为它遮掩了西贝柳斯艺术中更加高尚的方面。尽管他们这样认为,这道乐曲不论在芬兰还是在国外都是大众喜爱的经典作品。西贝柳斯是理查·施特劳斯这一代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位幸存者,这一代人的历史作用是作为浪漫主义时代向二十世纪过渡的桥梁。虽然西贝柳斯的作品在近些年以不像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大量上演了,但那些最好的作品还是在经常上演的曲目中牢固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西贝柳斯在芬兰受到了特殊的尊敬,这是一个小国对成为世界人物的骄子给予的过分尊敬。约翰·西贝柳斯是一个真诚的,思想高尚的音乐家,他的艺术在史册上占有牢固的地位。
欣赏(参考)曲名:斯美塔纳:《我的祖国》西贝柳斯:《芬兰颂》协奏曲起源于意大利,原系指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区别没有乐器伴奏的无伴奏合唱曲。协奏曲是为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而作的,有几个乐章的大型作品(有时,独奏乐器不止一个)。独奏者是注意的中心,这种情况决定了协奏曲的风格。独奏与乐队之间戏剧性的紧张类似希腊悲剧中主角与合唱之间的关系。洪亮的钢琴,温柔的小提琴,或者是带有雄浑共鸣的大提琴都用来与管弦乐队竞争。这两种力量的对立,形成协奏曲的基本本质。协奏曲的规模可以与交响乐相比。大多数协奏曲都有三个乐奏:戏剧性的快板,通常是奏鸣曲式,之后是如歌的慢板乐章和辉煌的终曲。就像在交响乐的第一乐章中一样,协奏曲的首乐章陈述(呈示)对比的主题,将其发展和再现。但在协奏曲中紧张度是双重性的:不仅存在于对比的乐思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对立的力量之间,也就是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每一基本主题都可由整个乐队演奏,然后转到独奏部分。或者由独奏者先演奏这些乐思,再由乐乐进行阐述。华彩乐段是协奏曲特有的,它是插在乐章中间,以即兴方式演奏的富于想象的独奏段落。华彩乐段是从即兴演奏作为音乐艺术中重要因素的时候出现的,在现在的爵士乐中即兴演奏仍是如此。在独奏协奏曲中使用华彩乐段,可以造成戏剧性的效果:乐队进入休止,而独奏者开始以乐章中的一个主题或更多的主题进入幻想性的自由演奏。在十九世纪以前,演奏者往往就是作曲者,因此,这种即兴演奏可以发挥最大的才能。随着专业演奏家的兴起,即兴演奏的艺术走了下坡路,这种演奏家只阐释别人的音乐,而不创作自己的音乐。于是,华彩乐段就变成由作曲家或演奏家事先写好的了。协奏曲已成为一种“令人愉快”表达形式,它使演奏家能够显示乐器的能力和他的才能。炫技性的因素,加上感人的旋律,使得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会给听众朋友带来大家都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虽然在二十世纪生活了很大时间(1873-1943),但他是个传统主义者,他的目光盯着浪漫主义的过去,他是柴科夫斯基的继承人。他的音乐中有大量充满感情的旋律,具有丰富的抒情意味,戏剧性的高潮和五光十色的音响。作为他那个时代的大钢琴演奏家之一,他以极高的鉴赏力轻而易举地为他所选择的乐器写作。
1901年,二十八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他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戴尔医生。这部作品也开始了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国际生涯。这部作品带有昂扬的旋律和强烈的个人感情,使得这部作品受到人们的欢迎。第一乐章,Moderato(中速)遵循了交响乐第一乐章中的三部分的型式: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钢琴的八小节和弦引出了第一主题,一个宽广流畅的旋律,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单簧管展现,钢琴激动的琶音作为背景。这个乐思展宽,成为具有很大力量的抒情浪潮,在这过程中,钢琴接过了旋律,有人给它配上适当的歌词,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最流行的一首歌。值得注意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延伸一个曲调的才能,他使一个曲调上升再上升,达到顶点,然后下降,构成宽广的曲线。这是他从柴科夫斯基那里继承来的技巧。一个小结尾结束了呈示部。发展部是令人兴奋的部分。它展现了第一主题和一个副题,随着乐章的展开,副题越来越重要。拉赫玛尼诺夫把他的素材重新组合成新的型式。他使钢琴突出出来,用一个大渐强制造紧张性,引出再现部。乐队再现第一主题,而钢琴在高音区用强有力的和弦演奏副题。这一段标以Maestoso,AllaMarcia(雄壮的、进行曲似的),造成戏剧性的效果。第二主题再现时采用浪漫主义的配置——弦乐器以PPP的力度演奏震音,圆号独奏旋律。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表现了他强烈的内向性格。最后一段渐快、渐强、为ff的结束作了准备。拉赫玛尼诺夫属于这样一代作曲家,他们比以前的俄罗斯民族派作曲家在观点上有更多的世界性。民歌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如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或里姻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中的作用大。
实际上,这首协奏曲的慢乐章更接近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也就是舒柏特、舒曼和勃拉姻斯的传统。这个乐章标记是AdagioSostenuto(很慢、持续的),是个大型抒情沉思曲。低音木管和加弱音器的弦乐很慢地奏出和弦,先引出了钢琴的沉思旋律,然后出现长笛演奏的温柔旋律,长笛过后,单簧管与钢琴相继演奏,以连续扩展的抒情歌曲形式逐渐地走向高潮——华彩乐段,然后主题再现。这个乐章的情绪是忧郁的、沉思的。最后一个乐章,Allegroscherzando(快板、幽默的),从两个对比主题的对立中获得动力。第一个是有推动节奏的主题,第二个是感人的旋律。在开始几小节就建立了基本的节奏,它引入了华彩段,由钢琴奏得有声有乐。经过适当的扩展,双簧管和提琴演奏旋律。这个旋律表现了拉赫玛尼诺夫最开朗的性格。钢琴接着演奏这个旋律,以极为宽广的幅度展开,在富于表现力的和声上,唱出了有感染力的起伏旋律。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使用了他喜爱的手法:右手演奏和弦和八度音,左手在下面演奏宽音程的琶音和弦。节奏乐思详尽地发展,然后旋律再现。经过组合和又一段华彩乐段,乐曲达到了浪漫的“顶点”,这一段标记着“Macstose”(宏伟的)。乐队凯旋般地唱出旋律,钢琴用铿锵的和弦作装饰。
这个乐章充分证明了拉赫玛尼诺夫是柴可夫斯基的正统继承人。他是反浪漫主义时代中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代言人。
❼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有什么区别
答: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存在很多区别与联系,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
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它们有不同的音乐特点,不同的表现方式,其实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音乐组织方式不同。
反观流行音乐,一首歌曲4、5分钟是标准长度,兔子尾巴长不了。为什么?因为流行音乐的组织缺乏严谨的理性思维方式。就好比,土木结构的房子随便搭是搭不高的,能够搭得很高的一定是精心设计的摩天大厦。流行音乐没法像交响乐一样,用很严谨的方式组织起很长的篇幅,即使是比较复杂的爵士乐也难与交响乐媲美。流行音乐的组织只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逻辑,更多讲究的是感性的东西。总而言之,流行音乐是较感性、缺乏理性思维的音乐。
古典音乐的组织讲究音乐的逻辑性,动机的统一性,音乐发展的连贯合理性等,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中的每个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绝大多数伟大的古典音乐都有较长的篇幅,表达完整复杂的乐思。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虽然形式上不完整,但是其内容完美无缺,作者及后人都无法为其拟补形式上的不完整。古典音乐的严密逻辑性由此可见。
综上所述,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区别一目了然。
❽ 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的说,古典主义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区别在于音乐语言和艺术手段不同。前者遵循传统的调式、调性、和声功能体系等创作技法,后者则是打破这种技法,寻求新的表现手段。
其次:
1.古典音乐原指古代流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后广指一切将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想结合的典范音乐作品。在这种意义上,这一概念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国家、民族的高度艺术性的民间或专业的音乐,均可成为古典音乐。
2.现代音乐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乐派之后,直至今天的全部西方音乐创作。现代音乐的特点是追求探索性、开拓性以及新意尤其讲究自由的结构、奇特的节奏、不和谐的和声语言、繁杂的多调性及无调性、奇异.的音响效果,因而往往带有很大的刺激性;以上的标新立异,也并不是所有作曲家都追求的,更有一些作曲家主张将古典主义音乐和本民族风格、现代作曲技巧完美结合,创造出更优秀的音乐作品。
❾ 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联系
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它们有不同的音乐特点,不同的表现方式,其实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音乐组织方式不同。
古典音乐的组织讲究音乐的逻辑性,动机的统一性,音乐发展的连贯合理性等,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中的每个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绝大多数伟大的古典音乐都有较长的篇幅,表达完整复杂的乐思。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虽然形式上不完整,但是其内容完美无缺,作者及后人都无法为其拟补形式上的不完整。古典音乐的严密逻辑性由此可见。
反观流行音乐,一首歌曲4、5分钟是标准长度,兔子尾巴长不了。为什么?因为流行音乐的组织缺乏严谨的理性思维方式。就好比,土木结构的房子随便搭是搭不高的,能够搭得很高的一定是精心设计的摩天大厦。流行音乐没法像交响乐一样,用很严谨的方式组织起很长的篇幅,即使是比较复杂的爵士乐也难与交响乐媲美。流行音乐的组织只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逻辑,更多讲究的是感性的东西。总而言之,流行音乐是较感性、缺乏理性思维的音乐。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生物,音乐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等各种音乐都应该有它们存在的空间。
流行乐就像是可乐,刚刚入口的时候会给人很爽朗的感觉。但是一旦入口就没有什么可品味的了,所以流行乐需要不停的更新来适合人们口味,每年都会有新的歌曲出来,一两年前的歌就已经是老歌了。
流行乐自然离不开流行二字,过了流行期的专辑就不在值钱了,没人要了。流行吗,一年一个样子。
古典乐则需要慢慢品味,到有点像茶,初入口时给人的感觉是微微的有点苦涩,但是回味无穷,古典是需要慢慢的品味才能找到其中感觉。有人喝茶一辈子也没有找到感觉,因为没有用心来喝,喝茶只是当作喝水。古典也同样,有人买了一大堆的经典,弄了一套一套的高级设备,时不时的就拿出来播放可是播放了一辈子也只是为了播放而听音乐,并没有真正的品味到古典中的韵味!古典也是需要用心来品味的,其中的韵味不是简简单单一两次播放就能体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