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连线(音乐家与歌名)
5来回答
马可:(1918—1976年),中国作曲家、音乐学家。1918年6月27日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基督教徒家庭,1976年7月27日病逝于北京。早年在当地的中小学校读书,1935年入开封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在“一二·九”运动的影响下,参加当地的救亡运动,开始表现了他对音乐的特殊兴趣和才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参加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抗敌演剧队第十队及二战区牺牲救国同盟会政工队,从事音乐工作。1939年冬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1940年7月,随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赴各地巡回演出,使他对民间传统音乐有了广泛而深入的接触。解放战争时期,马可随鲁迅艺术学院赴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中国戏曲研究院音乐研究室、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歌剧团和《人民音乐》编辑部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和书记处书记。
马可是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音乐家的代表之一。他一生共写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500多首。其中有广泛群众影响的作品是:歌曲《别让鬼子过黄河》、《老百姓战歌》、《贺龙》、《南泥湾》、《纪念碑》(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之一)、《我们是民主青年》、《自们工人有力量》、《做工谣》、《人定胜天》、《燕子》、《拣豆豆》和《伽椰琴,你有多少弦》,大型声乐作品《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周子山》(与张鲁等人合作),歌剧《白毛女》(与张鲁、瞿维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始终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力求使自己作品的题材内容密切结合群众斗争的需要,音乐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群众化的特色,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侧面。
马可对中国新歌剧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4年他参加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是该剧的主要作曲者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他根据东北地区的土地改革斗争写了歌剧《血海深仇》和《荒火》;1952年他又创作了歌剧《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和《小二黑结婚》这两部歌剧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国新歌剧的形成和巩固发展,奠定了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发表了许多关于歌剧创作问题的理论文章。
冼星海:冼星海是位饮誉世界乐坛的作曲家,也是新加坡养正学校的骄傲!为什么他当上了图书馆助理员?为什么他有两个妻子?为什么他客死他乡?
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见光即无父,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母亲当上了佣人,糊口过日子。冼氏读过三四年私塾,曾在圣安得烈英校上过课。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申请入养正,寄宿在校,半工半读,工作是负责管理摇铃,直到1921年六月,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当时冼氏为区健夫所赏识,选他加入其在1917年创设的铜乐鼓喇叭队。因具音乐天赋,不久升任金线三粒星肩章的乐队队长及指挥。区氏不在时,代行其职权。这段时期,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全是雄浑壮烈的军歌和进行曲,对冼氏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16岁时随林耀翔校长到广州之岭南大学附属学校升学。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科。1926年,他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8年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这时期他参加了田汉等人搞的“南国社”活动。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1936年他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状志凌云》配乐。1937年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冼氏加入了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的力作〈黄河大合唱〉出炉了!冼氏受聂耳(1912-1935)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在悼念聂耳辞世三周年一文中,写道:“聂耳先生虽然没有像许多音乐家一样的环境与修养,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泼的创造力和斗争性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之爱好与传诵。尤其在目前,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聂耳先生的伟大就在此。他永远是年青的音乐家,他永远站在青年音乐家的前面,他已经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新兴音乐的大路。”
1940年5月他到苏联为抗战记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作曲,配音。
冼氏是位多产作曲,直至去苏联之前,他创作了《运动会》,《战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以《黄河大合唱》,饮誉乐坛。冼氏早年立志创作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可说是十分充分体现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负。
在苏联期间,他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交响乐乐谱,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中国生活》,《阿曼盖尔达》,《中国狂想曲》。《中国生活》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思念。
冼氏在苏俄生活极为困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冼氏图从蒙古回国,因受阻只好留居下来。一次因排队轮购粮食时,晕倒街头,幸得一位苏联女青年之救助,过了险关,后他们结成夫妇。他在延安之妻钱韵玲,当时可能不知情,后也改嫁了。由于生活艰苦,营养不足,冻饿成病,延误医疗,1945年10月30日患肺病客死他乡。他在贫困中成长,一生亲历了中华民族百般受侮辱和欺凌,眼见同胞到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人间。他积极地创作支援抗战,他来到了天寒地冻的苏联,在饥寒交迫中,仍旧辛勤作曲,不幸积劳成疾,在深深的乡愁中客死他乡,时方40,精华早逝。虽然他看不到中华民族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他的作品仍旧继续动员和鼓舞着中华民族,与日寇周旋到底。他以西方之长,创作出具有民族色彩音乐的作曲道路,给振兴中华文化的崇高事业,指出了新的方向!当人们提起养正,就会想起冼星海,当人们听到《黄河大合唱》那雄伟悲壮的歌声,就会想起冼星海,被他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崇高人格,深深地感动。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252/5253/20010606/482924.html
贺绿汀:(1903-1999) 湖南邵阳人。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1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全国文联第四届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贺绿汀,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一户贫困农家。二十岁时,他走进长沙 (新闻) 岳云艺术专修学校,攻读绘画与音乐,两年后留校任音乐教员。1931年,贺绿汀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三年后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这年,他进入电影界,先后为电影《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二十多部影剧配乐,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抗战期间,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并创作了不朽歌曲《游击队歌》,以及《全面抗战》、《弟兄们拉起手来》、《上战场》、《保家乡》等鼓舞人们斗志的抗战歌曲。1943年,贺绿汀到达延安,在鲁艺教书。《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中国的青年》、《新民主进行曲》等,是他解放战争期间创作的歌曲,风靡一时。
解放后,贺绿汀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上。他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 (新闻) 院长的职务,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且写下《我对戏曲音乐改革的意见》、《论音乐的创作》、《民族音乐问题》等文章,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聂耳: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金蛇狂舞》:1934年,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并亲自指挥灌成唱片。《倒八板》是《老六板》的变体。它将后者的尾部变化发展,作为乐曲的开始,故俗称《倒八板》。
第二段又将原曲中的“工”更换成“凡”,转入上四度宫调系统,情绪趋于明朗热烈,故也称它为《凡忘工》或《绝工板》。第三段则采用“螺蛳结顶”旋法,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乐曲配以激越的锣鼓,更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聂耳将其定名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对新中国的坚强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2年:《进行曲》(口琴曲),《圆舞曲》,《天伦之爱》(歌舞曲)。
1933年:《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
1934年:《走出摄影场》,《一个女明星》,《雪飞花》,《翠湖春晓》,《一个女明星》,《雪花飞》,《翠湖春晓》,《佥蛇狂舞》,《昭君和番》,《卖报之声》,《小野猫》,《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飞花歌》。
1935年:《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长江》,《采菱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无题(雷)》,《小工人》,《伤兵歌》,《白雪歌》,《采茶歌》,《茶山情歌》。
『贰』 聂耳的代表作是什么
1932年:《进行曲》(口琴曲),《圆舞曲》,《天伦之爱》(歌舞曲)。 1933年:《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 1934年:《走出摄影场》,《一个女明星》,《雪飞花》,《翠湖春晓》,《一个女明星》,《雪花飞》,《翠湖春晓》,《金蛇狂舞》,《昭君和番》,《卖报之声》,《小野猫》,《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飞花歌》。 1935年:《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长江》,《采菱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无题(雷)》,《小工人》,《伤兵歌》,《白雪歌》,《采茶歌》,《茶山情歌》。
『叁』 1934年任光出了哪部曲子
1934年任光出了音乐作品渔光曲子。音乐作品,是指受版权保护的包括有各种音响的组合乐曲,配有或未配文字诗句或歌词,用乐器和人的声音表演艺术作品。若这类作品打算进行舞台演出则称为戏剧,音乐作品。音乐通常也是电影作品的组成部分。音乐作品的作者通常指作曲者。
渔光曲说明
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编剧和执导的剧情影片,王人美、韩兰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影片代表作之一。该影片由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审定并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被誉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渔家子弟徐小猫、徐小猴和船王何家继承人子英之间的悲欢离合,两代人之间的故事折射出旧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的飘零动荡。
『肆』 1934年任光推出了他的电影音乐成名作什么
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同名进步影片插曲,王人美主演并主唱)而一举成名。
《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编剧和执导的剧情影片,王人美、韩兰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影片代表作之一。
该影片由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审定并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被誉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渔家子弟徐小猫、徐小猴和船王何家继承人子英之间的悲欢离合,两代人之间的故事折射出旧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的飘零动荡。
影片评价
《渔光曲》无论是在艺术结构与镜头运用上,都突破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影戏观念,格调凄婉而压抑,节奏缓慢而抒情。在保持了蔡楚生前几部作品中的故事感人、情节曲折、悲喜交织、情趣盎然、观赏性强等特点外,又突出了真实与细腻。
通过贫苦渔民的悲惨遭遇,以凄婉的笔调描写了当时居民的苦难生活,显示了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作为配音片,《渔光曲》可以看作默片向有声时代转变的特殊时期的产物,既保持了中国默片视觉表现上的高水准,也体现出一些对于声音手段的有益探索。
『伍』 1934年仁光推出了他的电影音乐成名作什么
1934年仁光推出了他的电影音乐成名作是《渔光曲》。
《渔光曲》是电影《渔光曲》主题曲,由安娥作词,任光谱曲,作于1934年。
1934年6月14日影片首映后,这首歌迅速传播开来,第二年,因影片获得莫斯科展出汇演荣誉奖而蜚声海外。
歌曲赏析
这首歌深情地唱出了旧社会长年漂泊在海上的穷苦渔民的艰辛劳动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渔民们愁苦困顿的心情。
为了写好这首歌,任光特意到长江的入海口吴淞口,观察渔民们捕鱼劳作。根据体验,他为这首歌创造了表现海浪起伏的特定节奏,突出了船歌的风格。
『陆』 《义勇军进行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
风云儿女
演职员表
导演:许幸之
编剧 :田汉、夏衍
演员:袁牧之、王人美、谈瑛、陆露明、王桂林
摄影:吴印咸
制作公司:电通影片公司
剧情介绍
辛白华是个诗人,他有一个极其要好的朋友是大学生梁质甫,两人都是东北人。“九·一八”爆发以后,他们两人从家乡出来,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但他们一直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辛白华和梁质甫的二楼住着生活十分贫苦的少女阿凤和她的母亲,辛白华和梁质甫非常同情她们母女,并且时常帮助她们。后来,梁质甫因和革命者有关系,被捕入狱。而辛白华却和富孀施夫人堕入了情网。刚刚离婚的少妇施夫人对辛白华很有好感,白华也深受施夫人吸引。阿凤的母亲去世了,白华很同情她就把阿凤送到学校读书。无依无靠的阿凤到了歌舞班,经常去各地演出。梁质甫被释放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梁质甫参加革命,英勇抗敌。白华躲到了施夫人家,被施夫人带到青岛游玩。阿凤所在的歌舞团到青岛演出,遇见了辛白华。看了阿凤演的《铁蹄下的歌女》后,辛白华受到很大的震动,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但是还是没有摆脱开爱情的束缚,那股热情又冷却了下去。最后,梁质甫在抗敌的战场上牺牲了,辛白华得知这一消息,终于抛弃了以前那种享乐的生活,走上了抗敌的最前线。 这是电通公司出品的四部反帝反封建影片的第二部,故事由田汉编写,田汉被捕后,由夏衍编为摄制台本。虽在当时国民党和租界当局有不准拍摄抗日影片的明令,但影片还是有明确的抗日主题,它反映了当时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大背景下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成长,也曲折地反映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热烈愿望。。影片编剧壮怀激烈,然思想主题稍嫌外露;许幸之初执导筒,技艺相对稚拙;袁牧之有千面人之称,但台词却有话剧痕迹。影片主旨显然不在儿女情感,而在时代风云。尤其是它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其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本身,让当年的电影观众热血沸腾,吹响了抗战时代的进军号角,从此响彻云霄,成为广泛流行的革命歌曲之一,多年来受到人民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插曲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 聂耳曲
《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 聂耳曲
歌词:
我们到处卖唱,我们到处献舞。
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商女。
为了饥寒交迫,我们到处哀歌。
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
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 。
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得遍体鳞伤。
创作背景
“电通”:早夭的左翼电影摇篮
要从头细说,就不能不提到“电通”和它所代表的左翼电影力量。1933年是中国电影的“丰收年”,但是,从这年底开始,新兴电影受到的政治压力也越来越大,左翼电影人迫切想找到一块新的电影阵地。这个新阵地就是“电通”影片公司。
1934年上海,由夏衍等五人组成的地下电影小组,策动司徒慧敏堂兄的“电通电影器材制造公司”改组为“电通影业公司”,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电影运动的领导,“电通”成为第一家完全由左翼影人主持的有声电影制片公司。
“电通”凭借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桃李劫》一炮打响,这是国产录音机录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片,片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也一时成为流行歌曲。
为配合影片的宣传和发行,“电通”于1935年5月出版了《电通》半月画报。这本画报每期发行数达到4万册之多,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1935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在完成了影片《风云儿女》的文学故事以后,被国民党当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而《电通》画报却在这时推出了《风云儿女》特辑(第2期),全文刊出了田汉撰写的长达近两万字的《风云儿女》文学故事。特辑以通栏标题将《义勇军进行曲》刊登在封一上,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心,雄壮的歌声很快传遍了全国。
由于银行受到压力不给贷款,“电通”被迫在1935年底结束业务。“电通”的历史尽管只有一年,却出品了各有创新的四部影片《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相信在漫天星光中,“电通”它不会只留下昙花一现的美。
幕后制作
《风云儿女》:率先吹响抗日的号角
1932年,当日本人的枪炮声穿过东北三省,穿过上海、南京,任何一个单个的人都已经无法承担这种民族苦难的深重,任何一种单一的文艺表现形式也已经无法充分表达仇恨和唤醒民众。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诗人、演员纷纷拿起了文艺的武器。1935年初,“电通”也开拍了《风云儿女》。拍摄期间,田汉被捕,夏衍改编了剧本,聂耳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为影片创作了主题曲。这部反映“九·一八”事变后,青年知识分子走出彷徨,投身抗战的电影,很快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歌声响彻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凝聚着主创人员血泪的《风云儿女》,也率先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风云儿女》70年了,那段永远闪烁着战斗光芒的中国电影史和音乐史,却被永远铭记着。
袁牧之:隐身幕后的“电影天才”
袁牧之是30年代影坛上十分特殊的一个。他是优秀的演员,更是杰出的编导,他的戏剧表演更胜于电影,他有“千面人”之称,更被盛赞为“电影天才”,但袁牧之为人却十分低调,台前的风光他不留连,反而隐身幕后,创造出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
1934年,袁牧之写出他的第一部电影剧本《桃李劫》,并由自己主演,此片成为“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影片之一。接着他又在《风云儿女》中扮演了主人公,一个由沉沦到觉醒、最后走上抗战前线的青年辛白华。同年10月,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1937年,袁牧之编导了以上海社会底层的生活为题材的影片《马路天使》,轰动整个影坛,被誉为“中国影坛上的一朵奇葩”。
这也是他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1938年秋,在成功出演《八百壮士》之后,袁牧之从武汉辗转到达延安,同行的是陈波儿、他的搭档吴印咸以及荷兰导演伊文思留下的一台35毫米摄影机。就是这些被袁牧之带到根据地的人和机器,成就了人民电影事业的开端。1946年,结为伉俪的陈波儿与袁牧之双双赴东北组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
1935年,田汉写出《风云儿女》的时候,已经是位标准的左翼进步作家了。他与一批左翼的进步的新文学作家、评论家一起,用剧本和评论等形式推动着左翼电影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还在实践中大显身手,为《三个摩登的女性》、《母性之光》等进步电影编剧,为《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等电影的主题曲写了词。正是这些电影,让田汉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许幸之与吴印咸:站在电影背后创造光影的人
最早看电影时,先注意的是银幕上的一张张脸,看得多了,才关注镜头背后的一双双手,先是导演,接下来就是摄影了。可以说,没有许幸之与吴印咸,《风云儿女》也许就失去了成为经典的机会。
所有关于许幸之的描述都是这样的:油画家,美术史家,电影导演。他早年留学日本,专攻美术。1935年到1939年,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段集中从事电影、戏剧编导的日子。恰好这时,许幸之导演了《风云儿女》,他将绘画学科中光影和谐的技术引入电影之中,事实证明,这实践是成功的。皖南事变后,他毅然接受重托,为新四军设计了臂章。1979年,他饱含热情创作出的油画《伟人在沉思》,生动的笔触勾画出周恩来总理的熠熠风采,成为中国油画的典范之作。
如果说编剧用笔、导演用指挥筒,那么摄影师们站在摄影机的后面,用的则是光影和思想。就在他们远逝的身影背后,无数个经典的镜头记录着那个时代,也闪烁在观众的心底和历史的深处。吴印咸,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杰出摄影师,他的一生是摄影的一生,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投身电影摄影,他在战火中跟踪拍摄的纪录片《白求恩大夫》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影响深远的影片。没有受过严格的科班训练,吴印咸是从一部部电影里,一卷卷报废的菲林里锤打出来的。当年拷贝之珍贵不言自明,而表现力相对贫乏的黑白光影如何让人物表情生动、自如,这其中的艰辛,怕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
1991年,许幸之逝世,1994年,吴印咸也相继故去,他们的背影渐渐被历史的尘烟淹没了。但可以肯定,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缺少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将成为遗憾。
相关评论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北京东路780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在“万众一心”的时代呼声之下,本片较好的表现了知识青年转变觉醒的过程。《义勇军进行曲》(后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风靡全国,《风云儿女》几乎成为最伟大的抗战电影。
『柒』 1934任光飞推出电影音乐成名作是什么
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同名进步影片插曲,王人美主演并主唱)而一举成名。
《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编剧和执导的剧情影片,王人美、韩兰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影片代表作之一。
影片评价
《渔光曲》无论是在艺术结构与镜头运用上,都突破了早期中国电影的影戏观念,格调凄婉而压抑,节奏缓慢而抒情。在保持了蔡楚生前几部作品中的故事感人、情节曲折、悲喜交织、情趣盎然、观赏性强等特点外,又突出了真实与细腻。
『捌』 任光的人物评价
上世纪30年代初,结识了田汉等左翼进步文化人士,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中共领导的左翼剧联音乐小组、苏联之友音乐小组、中国新音乐研究会等进步组织,与聂耳、冼星海等一起探索新兴音乐的创作道路,积极从事革命音乐的创作与传播,并利用职务之便刻录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在内的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唱片,广为发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被音乐界誉为:“民族的号手”。
1934年,推出了他的电影音乐成名作《渔光曲》。后来创作的《打回老家去》、《王老五》等歌曲风靡全国。1935年5月9日,任光组织了电通电影公司的盛家伦、司徒慧敏、郑君里、金山、袁牧之、顾梦鹤、施超7个演员唱《义勇军进行曲》(即《风云儿女》电影主题歌),第一次在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录下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了唱片。随后,他又将这唱片的录音转录到电影《风云儿女》的胶片中去。这是全球第一张《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编号为34848b,现保存在上海的国歌纪念馆中。唱片很快发向全国,《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为传播,成为一首激情燃烧、影响最广的抗日名曲。第一次灌制的唱片很快销售一空,后来任光又连续灌制了两次。《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战斗进行曲,是游行集会的合唱曲,是唤起民众的动员令,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进修。在法期间,出席了有42个国家代表举行的世界反法西斯侵略大会,他创作的《中国进行曲》被列入《世界革命名曲选》。 任光是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革命音乐家。他创作的许多抗日革命歌曲,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开创了海外爱国、爱家歌咏的先声,是我国电影音乐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941年2月,叶挺从江西被押解到重庆途中,秘密投书重庆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秘书阳翰笙,嘱他转告周恩来:“任光已在我身旁阵亡”。以后,叶挺又在其《囚语》中以大量文字抒发对任光的思念之情。其中写道:“至友任光,为中国音乐名家,《渔光曲》《王老五》等均其杰作。随我至军中后,新作甚多,别有风格,对群众心理及大众化问题深切明朗,军中均以‘王老五’呼之,此次率其新爱随余行军,备受危苦。十日晨在高坦乡,正值激战中,教导队奉我令加入前线作战。我作简短演说后,群情激动。任君指挥唱其新歌《东进曲》,与四周机关枪声及手榴弹声融成最伟大的战斗交响曲。” 叶挺将军称他是“中国的音乐之星”;聂耳称他是“我们的导师”;《新华日报》则赞誉他为“民族的号手”, 郭沫若同志评价任光的作品是“在中国的新音乐,在民族的觉新上,在抗日的推进上,乃至在敌寇的投降上,的确是有着它的功绩。”旅居南洋的郁达夫等人闻讯任光牺牲后深为震惊,发表了盛赞任光“忠于民族,忠于艺术”的纪念文章;延安的作曲者学会,也曾出版专刊,纪念这位烈士,号召全国音乐工作者,学习任光的进取精神和面向现实的创作方向。解放后,人们继续怀念着这位杰出的革命烈士。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特为任光专摄了电视剧《彩云追月》以作纪念;中共中央党史办公室还将任光定为著名烈士,载入《中共党史人物传》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