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假设中国进口了一部电影,票房一亿,那么老外能从中赚到多少
一般是看协议商定 老外有主权 一般会有一半以上甚至更高的利润。
② 国产片在国外放映是怎么赚钱的
走的路子都差不多,国外电影公司购买电影的海外发行权,然后该公司制定在国外的放映计划等等,最后上映获得的票房根据合同分成
③ 美国电影每年出口赚多少钱
90年代,我们常听说美国的电影出口赚钱仅次于航空业。这应该是事实。电影业作为美国仅攻于军工企业的第二大产业,在1996年产值已高达600忆美元。普华永道的报告数据指出,2004年全球电影业的产值是780亿美元。2000年后,美国影视和音像产品超过了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世界100部畅销影片中,美国片共占88部,稳稳占据垄断地位。1994年,在美国影视娱乐产品高达18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有80亿美元(44.4%)来自出口,同年,美国电影票房在海外市场的收入第一次超过本土市场。
④ 好莱坞明星片酬与税收,一部电影成本几个亿,票房十几个亿,明星的片酬更高,那他们要承担多少的税费呢
好莱坞明星如果只按照片酬2000万美元,至少要向政府缴纳百分之35甚至更高。
国内明星比好莱坞那只能叫小巫见大巫。好莱坞明星片酬动辄上千万美元,换算人民币轻松上亿,美国的个税最高税率是35%,国内是按照劳务报酬税率,超过五万元税率达到40%,不过美国税收查的很严,中国偷税漏税现象挺多的。
介绍
美国的赋税制度相当复杂,但是好莱坞明星属于高收入群体,在美国自然是纳税大户。好莱坞一线男星片酬至少两千万以上(如强尼戴普、迪卡普里奥、威尔史密斯等人)。
也就是说只要你找我拍戏,并且是演主角,先不管这电影票房如何,你就得先给我2000万美元,除非演员本人自降身价。电影票房分成,DVD发售分成,以及本电影各种周边赚的钱明星们还可以提成。
⑤ 一部电影获得多少利润
成本包括拍摄成本导演片酬和明星片酬
在国外的大片和我国的黄金甲里面导演片酬和明星片酬占投资的大部分一般是三成到五成,也有特别高的(十三罗汉,和史密斯夫妇光明星的片酬就已经占成本的70%.80%了)
利润有两种一是发行方买断发行权,(票房归发行房所有)
还有就是票房分帐,电影的投资方和放行房分票房所得,具体多少不好说
⑥ 拍电影是如何赚钱的
我也常看电影,其实论中国的电影市场并不是很景气,中国电影赚钱其实百分之80是靠票房。再有就是电影中植入广告收取赞助 还有就是卖音像出版权
美国的电影就不一样了 像《变形金刚》随着变形金刚电影的上市玩具变形金刚所销售挣的钱是票房的两倍多 国外电影的收入主要赚的是电影的副产品 像什么阿凡达T恤 蜘蛛侠面具之类的 中国也有一些例子 《杜拉拉升职记》 电影上映之后 随之卖出的电视剧 歌剧 还有小说 其实每个电影公司不只是只拍电影的 第一次回答问题 还满意吗 呵呵
⑦ 今天看到《沉默的羔羊》成本在100万美元左右,收入美国和海外加起有两个亿多,天哪,公司赚大财了啊
《沉默的羔羊》的确是让投资公司狠狠地赚了一笔
我记得当年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觉得蛮震撼的 算得上是部好片 很快就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潮
其实这样的好事每年都会上演 恐怕08年底最大的赢家就是峰会娱乐了 投资不足4000万美元的系列第一部电影《暮色之城》眼下已在全球范围内疯狂聚敛了2亿美元的票房,对峰会娱乐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而言,真是从天而降的馅饼~
别人公诉赚了大钱 真是眼红了没有用啊~
⑧ 漫威一部电影能赚多少钱
漫威已占全球影史票房榜Top10半壁江山
根据艺恩数据,《惊奇队长》上映首日便斩获票房2.14亿人民币,是之前大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当日票房的近七倍。
据媒体估计,《惊奇队长》全球首周票房有望超过《复仇者联盟》的3.92亿美元(未包含中国市场),跻身全球影史开画票房前十。
而截止目前,全球影史票房排名前10的电影中已有4部漫威电影宇宙中的影片,分别为《复仇者联盟》、《复仇者联盟2》、《复仇者联盟3》和《黑豹》。《惊奇队长》又一次证明了漫威在票房市场中的疯狂收割能力。
此后十年内,漫威陆续推出了20部根据其漫画改编的电影,累积斩获了超过175亿美元(约合1172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票房。这其中海外市场贡献了106亿美元,占比接近60%。中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漫威电影票房贡献率名列前茅。
随着《复联4》上映,标志着漫威电影宇宙第三阶段逐渐走向尾声。不少原有的荧幕形象,如美国队长、钢铁侠等,都将以自己的方式退出核心位置。习惯了“大成本”制作的漫威,如何在开发新的IP形象时控制成本,有效拓展未来业务的增长点,将成为电影工业化生产的关键。
望采纳,如果喜欢,点个赞再走吧(*^▽^*)
⑨ 如何计算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净利
大概成本得算上剧本 道具 场地演员,后期宣传,等等等等
收入不好算 除票房还得版权(比如爱奇艺买播放权)电影下映后的cd
那么怎样计算盈利呢
一般来说,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是很不愿意透露影片具体的制作成本的,就算透露了,也只是一个掺水的数字。因为一部电影的实际花销可能远远超过了被披露的数字,除了制作费外,往往还有推广和营销费用。
一部电影的推广费可能十分惊人。拿一部2000万美元的小成本电影来讲,其推广费甚至可能比影片本身的成本还要高。这是因为小成本电影的题材一般都是浪漫喜剧或儿童电影之类的,其本身不需要庞大的制作经费,但要是涉及到推广费用,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一部制作费为3500万至7500万美元的电影,其推广费就很可能达到制作费的一半。2010年在北美上映的3D动画电影《超级大坏蛋》(Megamind),全球票房3.2亿美元,其制作成本为1.45亿美元,而推广费就达到了6500万美元。要是电影是大制作的话,那推广费就更高了,因为电影公司为了收回成本,往往会大量投放广告。
但是,要是一部电影拍得太烂的话,电影公司也就不太愿意下血本推广宣传了。恶搞电影《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上映后IMBD评分仅4.7,被不少人诟病为“虎头蛇尾”。该片的制作费在1.3亿美元左右,但最后只拿下了2亿多一点的全球票房。当年电影的制片方20世纪福克斯可能早就预料到了《格列佛游记》不会太吸金,故而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宣传,不然按照最后的票房成绩来看,八成得赔。
有时候,制片公司的经费少的可怜,根本不可能烧钱拍大片,这时候发行方就会选择发行制片公司已经拍好的其他小成本电影,加上少量的推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 就算电影票房成绩不佳,制片公司也一样能够获利。
电影票房的分账比例是什么?
制片方和院线的分账比例并不像中国一样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电影公司和院线达成的具体协议。当然这还要看电影公司本身有多强势,比如前几天迪士尼公司就狮子大开口,要影院把票房收入的65%都上交。
过去,电影公司相当强势,一部电影在首映周取得票房的90%都落进了他们的口袋,院线的收入则主要来自爆米花和饮料的售卖利润。但是随后几周,影院收入分成的比重会增加。一般而言,在电影上映第四周的时候,制片方的收入会逐步下降到50%左右,影院收入的分成比例将上升至48%。
但是随着21世纪初大批院线的破产倒闭,电影公司的霸王条款也继而被弃用。如今,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来讲,无论是电影放映的第几周,院线得到分成的比例都有标准可循,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都希望自家影片在首映周就能夺得头筹,以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于是他们大大增加排片量,使得更多的观众能够走进影院。一个典型的大制作,其首映周的排片一般会达到4000场,而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排片量只有区区几百场。
与中国制片方分账相对较少不同,一般而言,如果一部电影票房高的话,电影公司所分得利润的比例往往高于院线。比如说,一部票房3亿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就可以分到高达60%的收入。但是对于一些票房成绩不佳的影片来说,院线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比如说,一部票房仅1000万美元的电影,电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虽说现在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很强势,但也不能过分压榨院线,否则要是遭到了院线的联合抵制,就没有那么好玩了。
总的来说,对于一部美国电影的本土电影票房来说,电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好莱坞电影的本土票房和海外票房哪个更重要?
如果一部片子在美国本土票房失利,而在全球大卖,这对于电影公司来讲,算是票房成功吗?实际上还是要视情况而定。但是一般来讲,好莱坞电影的本土市场相对还是比较重要,因为电影公司在本土票房取得的收入占比往往都更大。对于一部好莱坞电影来说,制片公司从海外票房上拿到的分成仅有40%左右,并且由于美元的汇率不断变化,使得收取海外票房分成变成了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事情。同时,政府征收关税也会削减电影公司的分成。所以,比起海外票房收入,电影公司真正获得收益还是得靠国内票房。
但这并不是说海外票房就不值得关注了。尤其是当电影票房在本土失利的话,就格外需要仰仗海外票房了。另外,海外市场惊人的消费能力,也让电影公司不得不重视起来。2010年的《阿凡达》创造了惊人的27亿美元的票房神话,这一纪录至今没有电影能够超越,但是其本土票房只占到了总票房的27%,这足以说明海外票房的重要性了。还有就是,一些影星靠着出口大片在全球刷脸攒人气,比起那些仅在美国本土有名的影星来说,电影公司更需要这样的人来帮助其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电影公司从DVD、流媒体和视频点播中能赚取多少受益?
对于一部大制作来说,从DVD租赁、流媒体转播权和衍生品销售业务中获得的利润可以达到6000万至1亿美元。而且电影公司从DVD等数字媒体业务中得到的分成要远远多于从影院票房收益中得到的。这是因为数字影像和衍生品零售商们的话语权不像影院那么大,影院一方面运营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到底放映什么电影,最终的决定权还是院线自己的手中。另外,通过DVD和衍生品渠道销售毋需支付高额的推广费用,这也有利于电影公司增加营收。
近几年,DVD市场在流媒体的冲击下逐渐萎缩,但是通过DVD发行依然有利可图。一些特定题材的电影诸如恐怖片、独立纪录片、艺术片通过DVD销售时,表现相当抢眼。当然,要是一部电影恰好拥有强大的IP和可观的粉丝数量,那么销售预期就更加乐观了。2012年的《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在其蓝光DVD发行的第一周就拿下了380万张的销售量。因此,要是影片本身足够吸引人,电影公司仍然能够通过DVD发行赚上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