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评价电影《孔子》
《孔子》的失败,不是编剧导演的失败:不管谁拍圣人,都只能拍成这样,十全十美,就意味着毫无趣味。
所以,讨论这部电影的创作没有什么意义:这部电影根本就不该拍。《孔子》的悲剧告诉我们:靠官方宣传,是无法让老百姓喜欢上一部电影的。
基本信息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周迅、陈建斌领衔主演,任泉、陆毅、姚橹等主演,于2010年1月22日全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春秋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㈡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国庆长假,为避开人流高峰,特意选择去福建厦门、泉州一带旅游。恰逢孔子岳降2558周年,到泉州自然要瞻仰大名鼎鼎的泉州孔庙。泉州府孔庙亦称文庙,面积有上万平方米,虽与山东曲阜孔庙风格各异,却也蔚为壮观。大成殿内陈列的500多件文物尤其令我眼热,其中有成套编钟和编磬以及各种鼓乐和吹奏乐器,包括陶制的埙、竹制的箎和洞箫等“雅乐”。浏览这些历经沧桑的古代乐器,不由人平添思古之幽情。归途中欣闻香港开埠以来规模最大的祭孔盛典10月7日举行,山东曲阜祭孔代表团首度将传统祭孔乐舞阵容整体移师香港,大球场内雅曲声声,四万港人聚集一堂诵经弘德,使历时一周的孔圣诞环球庆典系列活动趋于高潮……这一切,令我想起孔子不啻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孔子的音乐情结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自幼年至晚年,他毕生酷爱音乐并潜心钻研。他不仅擅长声乐,还酷爱古琴,造诣深厚,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音律,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追求融入琴韵。“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最能说明孔子与音乐的深厚渊源,孔丘在齐国听了《韶》乐,激动得如痴如醉,大赞其尽美尽善也,居然因此3个月不知肉滋味,直令当今的音乐“发烧友”汗颜!从中也不难想象孔子听到的《韶》乐——虞舜时期的《大韶》——是何等的优美动听富于内涵了!孔子倡导“游于艺”,他的生活也因音乐而充满情趣无比精彩。他一生几乎天天都要弹琴唱歌,哪怕置身荒郊野外也不例外。直至临终前7天,孔子还流着泪对子贡唱“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孔子的音乐才能是全面的多元的,除歌唱和演奏外,他还长于鉴赏品评、作词谱曲,现存的古琴曲《龟山操》、《将归操》及《猗兰操》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系统整理了《诗经》音乐,司马迁说他把《诗经》“三百五十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庞大工程!敢问全球音乐大师,一生能谱出350首歌的又有几人?在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远比今天密切,诗词就是由乐府渐渐演变发展而成,所以中国诗词总带着音乐的节律,可以引吭高歌或低吟慢咏,古代吟诗就有唱的成分。孔子对音乐非常敏感,他不会放过天下华美之乐。《论语》中“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说他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就一定要请对方再唱一次;他学会后便按人家的旋律另作一首以和之,孔子对音乐的喜爱与精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在他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位居第二。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意谓用诗来激励志气,用礼作为做人的立脚点,用乐来完成人生修养。亦即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这是向“完人”境界攀登的必经之路。作为划时代的音乐教育家,孔子3000弟子中有72人精通六艺,他是我国将音乐列于美学教育的第一人。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的音乐主张,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超过任何学者。孔子发现音乐中所暗示的人格和特定的社会内容,他的音乐教育的核心是:美是由感情发现的,美的感受来自耳闻目睹,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还是认识自己、陶冶情操和改造社会的工具。应该说,这与炎黄文化的宗旨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涉及音乐的专著有数百种,孔夫子的论述堪称圭臬。他认为:经典音乐是一种境界,聆听和体会美妙的旋律、和谐的音符与变幻的节奏,能够使浮躁的心绪得以纯净,会使人结成知音,从而达到“内在和谐”的目的。他曾对鲁国的一位乐师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敫如也,绎如也,以成。”(见《论语·八佾》)意谓音乐是可以解读和理解的,音乐里那种“翕如、纯如、敫如、绎如”的连续性,与人的精神与心律的跳动是一致的,旋律和节奏在演奏或吟唱中达到动态的和谐,这里的“以成”既指“乐”的完成,亦指倾听者对音乐的清醒理解与认识,真正融入艺术的境界,实现聆听音乐而心境愉悦的目的。这使人想起《左传·襄》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之句,谓八年之间九路诸侯团结得像一曲美妙的乐曲,那么和谐动听。孔子同其前辈关于“音乐即和谐”的认识是何等相似!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与音乐家,孔子甚至认为道德与音乐同等重要,他提倡以音乐来提高人的品德和文明程度,强调音乐演绎出来的意境对于塑造人的良好素质拥有积极作用,音乐的律动有助于人们养成秩序、规则、礼仪和互相尊重的品格。由此孔子将音乐看作对弟子进行爱国爱家乡和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好手段,在寓教于乐中使人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毫无疑问,这些都大大丰富了炎黄文化的内涵,孔子的音乐观在今天也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当然,孔子也受到时代和认识的局限,他强调音乐应受礼节制、以礼为本、礼乐配合,从而达到治人治国之目的,并以此构成其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孔子倡导的“礼”与“中和”,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基石,孔子对中国音乐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是超越时空的。
㈢ 求电影《孔子》中的背景音乐
黄沾的 《断情殇》
㈣ 电影《孔子》中5个能体现孔子思想的镜头
这部电影不仅没有体现出孔子的伟大,反倒是在很多方面贬损了孔子!
《孔子》(Confucius)是由俏佳人荣誉出品,张新建和刘子云导演,王绘春等主演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该剧艺术地表现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
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堪称一部历史文化巨片,一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同时获“最佳美术”、“最佳音乐”单项奖,还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照明”两项提名荣誉奖。创造了一剧独获五项“飞天奖”的纪录。
剧情简介:
该剧根据孔子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语,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孔子从十五岁有志于学到七十三岁寿终的一生。
孔子十五岁时,因看到三桓瓜分鲁国军权而有志于学,后其母颜徵在去世,孔子在其异母兄孟皮的帮助下娶妻,并得一子。孔子成年后曾任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同时广开私学,教授弟子,还适周问礼于老子,声名日盛。
㈤ 分析电影孔子种的蒙太奇手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解读《孔子》各不同。的确,《孔子》很有主旋律色彩,教育味颇浓,台词似乎不是大众的口味;而然画面呈现的穿着和行为,稍许的幽默或调侃的话语却染上了商业味;故事上零碎的段落剧情,连贯性差,蒙太奇手法差距大,使这部片显得阴阳怪气,时空错乱。一部历史片里,除了地图上的篆体外,汉字出现频率少,连打出的字都像“外挂字幕”——在荧幕字幕的处理上,《风声》做得不错。但影片的思想很切合主旋律,阐述了一定的时代问题。
在某些因素下,更多的影评就被夸大了主观色彩,给了低分。就孔子而言,影片没有真实写出其思想内在的矛盾。影片还是值得一看,台词值得琢磨,感动度和恢弘画面,还是依然有的。
㈥ 影片《孔子》主人公有几个主题音乐各主题音乐名称是什么
孔子的主题曲就一个《幽兰操》!
如果满意请采纳答案,谢谢!
㈦ 电影(孔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孔子》,此电影可以说是垃圾中的垃圾。
这不是我看不起国产电影,我还是比较支持国产电影的,但这部电影就是拍得垃圾。
原因:
故事-
整部电影的故事散乱,而且看了半天不怎么明白电影的意识,当我看完了后,用快进式浏览发从看一次的时候,才发现这部电影讲的是孔子,任重而道远的大思想,却在战国时期得不到重用,明知生不逢时孔子还坚持理想,遇到了很多困难,可理想从未改变。但看电影的时候就一点都感觉不到电影在表达这个意思,前篇尽是些政治勾当,明显的三国演义看多了,只知道耍心机。
镜头-
整部电影的镜头滥用,尤其是孔子与弟子相处时,孔子的镜头大多都对孔子这个角色要求完全变形孔子伟大的形象。电影就是讲故事,故事就有一个中心思想,哪有由始至终都是中心思想,写作文都知道,应该是层层递进,加深主题,点明中心,两个小时都要时时去体会孔子的伟大,简直是在扯淡,本来故事就不怎么样了,镜头还滥用,又不是小成本电影,简直是笑话。
音乐-
这个是最TM让人难以接受的,你仔细听听电影里的音乐,简直都要死人了,两个小时,简直是度日如年,听着音乐都要睡觉了,本来故事就不好,镜头还滥用,加上音乐,简直就拍不来电影。
角色-
这个比较难看出来,对导演的要求也比较高,但还是不得不说,因为故事的原因,电影里的角色给人的感觉没什么深度,就孔子这个角色来说,情绪的波澜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气是生气,高兴是高兴,唯一可见到点人性化的是鲁国大王不接受孔子三番的事,孔子被赶出鲁国,其余的就是心如止水。这个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故事就是这样,没得办法,其次镜头没有刻画一个人细想的变化,特写镜头少,没有特写镜头,观众怎么看清楚演员的表情,想吗都想得到嘛,还知名导演。导演对场面要表达什么意思根本就摸不到火门,就是把镜头人还有音乐拼凑起来就成了一部电影,简直是笑话。
再说演员-
第一次看到周润发演的孔子的时候,因为嘴型的原因,感觉很别扭,加上争论陪葬的场面,给人的感觉毫无故事性,简直就是小学生写作文,儿科,所以看了一半就没看了。但后来了解了一下当时的人文风情,战国时期确确实实是战乱纷飞,但战国时期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自由人的思想都很开放,无拘无束,每个人都想在这个年代崭露头角,所以那样在今天看来不可能的争论是可能的,但场面太儿科还是不能忽视的。排除了自己对孔子这部电影的偏见,我用一颗平常的眼光看这部电影后,感觉导演对场面和故事的干涉与构思少,有时还很白痴,但这个导演对人的表演应该干涉得非常多,这大大限制了演员的发展空间,哪是在拍电影嘛,中国的戏剧没得发展前途就是因为有这种人,过于崇拜前人的东西,社会的进步就是在不断的淘汰过时与不符合发展的尘垢。
对于周润发的演技,刚开始的时候很是怀疑,但看了大多数非孔子的戏份,感觉周润发的孔子应该是最接近原型的,只是镜头没有这个角色复杂内心的戏份,当然,这个导演也没得这个水平。
这就是《孔子》。。。。。。。
㈧ 《孔子》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