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音乐之声》观后感…600字左右
0 推荐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著,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著,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著,对感情的执著。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②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评价高是为什么它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经典一般指能够流传后世、具有典范性的作品,如果要给电影列出一份经典作品的清单,那么《音乐之声》一定能够在这份清单上夺得一席之地。《音乐之声》作为经典当然不然是因为它出现的时期早,故事性极强的剧情以及表现力极强的音乐才是它广受好评、成为经典的真实原因。
优秀的剧情辅以优秀的音乐才是《音乐之声》成为经典的真正原因。剧情一波三折接三折,观众欲罢不能,随着剧情展开的还有主题的升华,拉高了影片的思想高度。而音乐表现力极强,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引起情感共鸣,抛开剧情或者抛开音乐,《音乐之声》的魅力都将大打折扣。
③ 音乐之声课文解析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艺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音乐之声》课文赏析
一、情节结构
《音乐之声》在情节结构安排上有三个特点: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设置伏笔和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这三个特点,在本课都有较明显的体现。
1.构成鲜明而独特的矛盾冲突。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要能够撞击观众的心灵,必须要有鲜明而又独特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既是构造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又是电影艺术赖于表现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课的主要矛盾是孩子们和上校之间的矛盾,是严父和可爱的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具有社会普遍性。孩子和父亲的冲突,除了代际之间的矛盾之外,还有父亲的严格和孩子们好玩的天性之间的冲突。本课就是将社会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现在上校一家的矛盾冲突中。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还有麦克斯与上校的矛盾、施罗德男爵夫人和玛丽亚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矛盾等。
本课的矛盾冲突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还在于创作者能够捕捉人物独特的个性。本文设置了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责的情节。通过这个冲突,揭示了玛丽亚直率大胆、对孩子充满爱心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让观众看到了上校严肃的、甚至有点儿古板的样子。
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运用误会和巧合等戏剧手段。在本课中,原本上校就不许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气,认为这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当他第一次看见孩子们撒野时,心里还只是怀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玛丽亚和孩子们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狈,这让严肃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玛丽亚作为家庭教师,如此纵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在上校责怪她的时候,不但不认错,反而指责上校对自己的孩子一点儿都不理解,这就让上校产生更大的误会,因此要将玛丽亚扫地出门。这种误会激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2.设置伏笔。伏笔是电影剧本创作中展开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法。电影《音乐之声》时间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作为艺术创作来说,作品中的人不可不变,事不可不发展,如果在前面的发展过程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却又在后面的发展中突然让人和事情发生新变化,就会让人觉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个交待和暗示,才能结构严谨、前后照应,增强作品的内聚性。在课文中,有三处伏笔,一处在本课中就得到了照应,而其他两处,则是为后面的叙事设下埋伏。第一处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麦克斯从维也纳回到特拉普的家乡,在公路上就听到了孩子们玩耍时的大呼小叫,这时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应,男爵夫人问“天啊,这是怎么啦”,口气中充满了惊讶和不可思议。这种反应为后面她与孩子们的冲突设下了伏笔,表现了男爵夫人难以和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则回应男爵夫人的惊讶,“没什么,就是本地几个淘气的孩子”。上校已经怀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气,只是不敢确定,但他对孩子们这种表现的态度已经昭然若揭,这就为上校和玛丽亚后面的冲突埋下了伏笔,这个伏笔在本文中有了照应。当狼狈的玛丽亚和孩子们从湖水里爬出来的时候,上校叫住了玛丽亚,并向她确认前面路上听到的打闹声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发出的,玛丽亚很肯定地回答了他,这个回答也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本课的第二个伏笔是罗尔夫送信给麦克斯,正想方设法通知丽莎,不料被上校看见,惊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给上校敬了一个纳粹礼,愤怒的上校毫不犹豫让他滚出去。这个伏笔首先为表现后面上校对纳粹的反感有一个交待,同时也为最后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见前来搜捕的罗尔夫埋下了伏笔。第三个伏笔是孩子们在玛丽亚的指挥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戏,这让麦克斯兴奋不已,要上校同意组成冯•特拉普家庭合唱队。虽然在本文中这个建议被上校一口回绝了,但是在最后脱离困境的过程中,就是这个家庭合唱队为逃跑赢得了机会。
3.遵循结构的整体性原则。结构的整体性原则就是平常所说的故事的发展严格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有头有尾,有起有讫。《音乐之声》的整体性结构不仅表现在整个故事的结构上,而且在故事发展的阶段性过程中,也非常严格地依照整体性原则。本课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故事的开端是玛丽亚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学习唱歌,发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孩子们的打闹声,在湖边上看到玛丽亚和孩子们掉到湖里面,高潮是上校和玛丽亚各不相让地争执,结局是孩子们的歌声融化了玛丽亚和上校之间的矛盾,尾声是孩子们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戏,上校为大家演唱了《雪绒花》。故事结构完整,起承转合过渡自然,使故事发展线索清晰。
二、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
在音乐歌舞片中,音乐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享受,而且在叙事和抒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课中,音乐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抒胸臆,表达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运动,而电影中的音乐,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强度和深度表达画面和语言不易表达的情绪和感情,使观众了解到人物形象内心难以言状和不易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变化。当孩子们在玛丽亚的指挥下表演了木偶戏后,大家便提议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对大家的要求,上校动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绒花》,深情的歌声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声也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导演特别给了几个玛丽亚的反应镜头,表明在这首歌之后,玛丽亚心目中的上校形象发生了变化。一首《雪绒花》胜过千言万语,表达了上校对故乡、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也表现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玛丽亚一样,在观众心目中,上校从此不再是一个不近情理、严肃刻板的形象了。
2.音乐参与叙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本文中,音乐不仅渲染气氛表达感情,而且还直接参与叙事,解决矛盾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上校看见孩子们野性十足,浑身水淋淋的,就责问玛丽亚,玛丽亚反过来还指责上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至于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玛丽亚赶回修道院。正在这个时候,屋里面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们一起歌唱《音乐之声》。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们的距离,也消融了上校和玛丽亚之间的矛盾冲突,上校向玛丽亚道歉,要求她留下,也为后来他们之间感情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利用电影的视听手段,将歌舞具象化,是一种“MTV”形式。音乐是听觉艺术,听音乐的时候,不需要视觉器官参与。当电影和音乐结合以后,音乐优美的旋律就和电影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将音乐表达的感情视觉化,造成一种音画结合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和孩子们的木偶戏浑然一体,使歌曲具有“可视性”,是一种“MTV”形式。孩子们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时候,配上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和行动,把歌曲中的天真烂漫的韵味表现出来了。上校在演唱“雪绒花”的时候,导演同时给了几个反应镜头,将整个气氛推向高潮。
4.音乐优美的旋律,丰富了电影的视听表现力。最早的电影是用来叙事的,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就是忠实地将工厂大门口的景象客观地记录下来。音乐歌舞片的出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表明了电影艺术既可以客观地记录,也可以主观地抒情。电影可以利用音乐优美的旋律,使画面音乐化,获得一种节奏感,极大地增强电影的视听表现力。本文的开始,孩子们在玛丽亚的带领下在外游玩,除了玛丽亚教孩子们唱歌具有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外,孩子们在外玩耍的长时间内,既不新奇也毫无悬念,就情节发展而言,这段内容是乏味的,不具备典型意义。正是因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画面充满了节奏感,因此尽管影片用了很长时间表现这段过程,观众也不觉烦闷冗长。在电影史上,音乐歌舞片出现以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造就了一批音乐歌舞片的经典,直到本世纪,还有一些颇有影响的歌舞片出现。
④ 如何评价电影《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是一部经典的音乐片,融入了非常多的歌曲,而且还有非常多经典歌,就比如雪绒花之类的,都成为了比较著名的歌,而且里面的内容特别正能量,一个年轻的女家教,然后带领孩子逃离纳粹的的魔掌,真的挺正能量的。
⑤ 催人泪下的《音乐之声》受到无数观众的喜爱,它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电影,其中有很多感动人心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音乐之声》令人感动的不光是情节,更是这部电影的内涵。做自己,乐观积极地面对自己。
⑥ 《音乐之声》 电影的观后感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⑦ 跪求关於"音乐之声"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
我觉得这是一部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电影,我当时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种感觉:这虽然不是一部喜剧,但电影中主人公的快乐却实实在在的感染了我 当maria和孩子们一起唱起那首经典的do re mi 时 我觉得我的心情也被带动起来 音乐本身就是神奇的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很多经典影片都有专属的旋律 让人无法忘怀 比如Titanic。。。。。再说故事,我觉得电影的故事比较有层次 一条主线是女主角maria自我心路历程的一种展示,她一开始想要做一个修女,但天生活泼好动的性格让她无法适应修女们平静的生活方式,她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师,继而爱上上校,这时的她不敢面对自己的心——她是要做修女的啊。。。而且上校也即将再婚。。。。她选择离开,回到修道院。。。。但是离开上校心里的煎熬,以及修女嬷嬷对她的开导,让她鼓起勇气——去他的修女,她要做她自己,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另一方面,上校开始是一个古板的7个孩子的父亲,他认为自己要和那位优雅的夫人结婚,继续他毫无激情的生活,然而Maria的到来,为他的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生气 也为孩子们带来了希望。。。。。。与Maria一样,他也经历了一系列心里上的挣扎,最后他明白,Maria才是他真正的爱情归属
这时影片将这一段甜美的爱情放进了时代的背景,战争来了,不愿向纳粹低头的这一对恋人决定放弃安定的生活,带着孩子远走高飞——这展现了他们俩的真性情,也和前面的爱情故事殊途同归——做真正的自己,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像任何外界压力妥协。。。。
另外,上校的大女儿在电影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Maria和大女儿的和平相处意味着Maria在上校家成功的开始,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上校的大女儿,让她不得不去接纳她。。。而大女儿的男朋友,在战争到来时选择背叛——这是一种双重的背叛,既是对大女儿的背叛,也是对祖国的背叛,是对两个主人公高尚的一种对比。。。。
以上是我看这部电影的一点小感受,希望对你能有一点用吧。。。。
⑧ 评析电影 《音乐之声》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 。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音乐之声》。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家里的气氛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整天死气沉沉,就像一座军营。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一曲歌罢,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对未来很迷茫。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这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胆怯,不要轻言放弃。玛利亚面对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长嬷嬷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条溪,追寻心中的彩虹!”玛利亚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披着洁白的婚纱,随着音乐的脚步,玛利亚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