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1942电影音乐分析

1942电影音乐分析

发布时间:2022-08-28 18:25:22

❶ 1942这部电影怎么样啊

《1942》难得的将一部苦难史全景式的展现出来,引起大众反思,让更多人知悉那段历史,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正面作用。但本文只讨论电影本身。

电影由一户财主家被劫开始,以时间线记录财主一家人的逃荒经历,中间辅以教徒,外国记者,省政府主席,蒋委员长等人的看法或态度。这样的安排意图以逃荒的饥民展现1942年发生的故事,以政府的做法反映发生灾难的深层原因。两条线层层递进,相得益彰。当然,这很大一部分得归功于原著小说。

影片为了审查的通过巧妙的没有安排XX党的出现,可是问题也出在这儿,我们所看过的所有这个年代的片子里不可能不出现那个家伙,所以觉得很别扭,观影体验上很奇怪,你总是觉得他会出现,可是他却一直都没来,所以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到影片本身。

影片用了大量的冷色调,大量的雪景,大全景,一切都在营造着悲凉的氛围。可是你说它在催泪,他却偏弄出些幽默的镜头,你说他不催泪,他却尽往苦了整,这样的设计其实并不适合于用在这种严肃题材的电影,它更适合用在爱情片上,所谓泪中带笑大都是形容纠结的爱情的。小说因为故事完整,篇幅没有局限,所以需要这样的安排来增强阅读体验,不能让读者一路哭到底,哭到一半就撕书了。电影由于时长限制,观众需要一种整体的感觉,味道过多并不见得有多高明。

影片艺术效果的营造也是值得吐槽的地方,我不知道为什么国产的电影和电视剧在表现那段时期的故事时,那么喜欢用飞机仍炮弹来渲染好与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仍也就罢了,可是为什么那么大的炮弹爆炸后地上连个坑都没有,为什么那么大的炮弹爆炸半径只有米尺见方。还有人物的化妆,饥寒交迫仍壮实如牛,久经饥饿仍肥硕如初,这样的细节还是考究些好。

张国立父子的表演是全片的亮点,特别是张默,将那个愚钝而憨厚的形象演的很到位。将来拿个男配角奖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全片糟糕的地方还有配乐,拍这么惨的历史,靠配乐添油加醋实在是画蛇添足,煽情大可不必,如导演所说的,就是想让人见证一段历史,可是加上配乐让人哭又怎么说呢,哭了更痛快?

当然,总体来说,《1942》是一部好电影,要是单纯的只是纪录片就更好了

❷ 冯小刚拍《1942》想表达什麽主题是什麽

改编自刘震云原著小说,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知名演员,讲述1942河南旱灾背景下,老范家妻离子散随后又重聚的感人故事。

1942年旱灾,幸福如我们是无法设想的,更可况动荡年代中的人与当下我们之间除了黄皮肤黑眼睛的共性几乎没有一丝一毫所谓的传承关系。断层如此,用何种方式将银幕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拉近,我觉得是冯小刚在《一九四二》中最重要的课题。很显然,冯氏电影的求变求稳心态在片中被不遗余力的贯彻到底:我虽然从开场第一处出现“牲口”二字台词的时候就清楚的意识到本片只属于冯小刚一人,并且此后的两个多小时时间里不断被细处那痞性十足的方言和若干小讽刺提醒,得到的却是一个放弃了京味故事,放弃了焦点煽情,放弃了刻意拼接巧合等等的宏大叙事,哪怕并不圆润,却已然足够。

本片是以记录性的事件还原为出发点并从真实走访素材提炼线头的故事片,这是串联这个沉重主题大量分支的一种捷径,就像谷子地和元妮的存在能带出拥有足够故事性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一样,不同的是这一次他选择了诸多角色兼顾的群像关照,并且没有一次火力集中的煽情。东家老范,长工瞎鹿,瞎鹿的老婆花枝,光棍栓柱,战时法庭庭长老马,杂务缠身的蒋介石、时任河南省委主席的李培基,执拗采访旱灾蝗灾的美国记者白修德等等,全生态的网罗了当年经历这一事件的各色人物。几个主要角色的鲜活感也没有因多线头叙事稍欠的掌控力而失色,这是冯氏电影第一次如此专注于主体人群的描绘,而不是突出重点刻意关照。无论你有怎样的社会地位,面对旱灾蝗灾饥饿这同一难题时可能面临怎样的选择与应对措施,这在片中因角色各异而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一九四二》给了每个角一种极力还原事实(真实人物)和无限贴近史实(虚构角色)的定位,于是让故事片和纪录片共存的交叉剪辑就像没有了体温一般,冷峻而坚硬。

我无法辨识影片用了几条主线,但仅仅蒋介石、李培基等人的官场戏,一方面对蒋介石将河南灾情置若罔闻的事实采取中立,另一方面又把基层干部的贪腐给小心翼翼的揭了开来,战时的动荡也给了大灾更多的人为消极因素;以东家老范这个线索性人物为中心的逃荒人群则节外生枝了记者白修德和传教士安西满、外加官如芝麻的老马等人,频发的黑色幽默让普通人真正成了角色多元化最好的依托。两个多小时里,属于战时社会两个极端的人群形成的两条基线交织,尽可能完整的展现了饥荒下的众生态。但终究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故事涉及的残忍只寥寥几处(片中可致高昂民族情绪的杀戮场景的确摄魂夺魄并且不在少数),更惨淡的真相早被时间掩埋,《一九四二》肩负的也不在谁是谁非,也许在还原中提炼一种以史为鉴的心态,影片才会有可能的积极意义。

后半段电影里,死亡比前半部更为密集的出现。在战时法庭被吊销、神父安西满质疑上帝之爱之后,让失序与失信的情绪蔓延在每一处死亡里清晰的浮现。于是再怎么安置黑色幽默,影片始终都往最深的绝望里走。银幕上是灰到极致的惨烈,银幕下的你会作何反应?其参考价值颇值得玩味。假如观众在看完本片后默默离场,事后对片中的各大情绪制高点品头论足,那么是电影的成功还是观者的悲哀?幸好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豁然了。当老东家在旱灾后期逆人流而上只为了死的离家近一些时,他遇到了同样落单的小女孩。喊一声爷爷就牵手并行的结局是温和的,即便无法化解前面百分之九十的冰冷绝望,那也是影片创作者的宽容心和传统性的最佳体现。

《一九四二》不见大段落的抒情,不见北方人口中的市井,在内地电影这块特殊的土壤里,冯小刚以只属于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工整的完成了本片。没有以常见红色电影的方式呈现出积极向上主旋律,而是以尽可能冷静的旁观心态把历史摆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给银幕下的观众看。收效如何我无从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1942年的那场饥荒在妖娆富庶的二十一世纪,被很多人知道了。于历史于当下,都是一种联系着生死的祭奠,只是有什么值得祭奠,大约要因人而异。

❸ 为什么电影《1942》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豆瓣评分却很低

或许是年代太过于久远,很多的观众对于1942年的那一段历史不是非常的了解。

即使是在教科书上,也只是寥寥数笔,似乎是缺少准确而有力的资料,亦或许是想要回避这一段痛苦的岁月。

对于很多人来说,认识这件事,大多都是从冯小刚的电影《1942》中了解的。相关拓展

豆瓣(douban)是一个社区网站。网站由杨勃创立于2005年3月6日。该网站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Web 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

网站还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品味系统、表达系统和交流系统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一直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

豆瓣的用户规模多年稳健增长,2012年月度覆盖用户超过一亿。

豆瓣的核心用户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包括白领及大学生。他们热爱生活,除了阅读、看电影、听音乐,更活跃于豆瓣小组、小站,对吃、穿、住、用、行等进行热烈的讨论。

他们热衷参与各种有趣的线上、线下活动,拥有各种鬼马创意,是互联网上流行风尚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豆瓣已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豆瓣

❹ 徐帆认为《1942》是一部充满悲情的戏,影片中哪个场景让你记忆深刻呢

1942这部电影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当然是张国立所饰演的老地主在大年三十卖女儿的那个场景,因为那个场景真实的展现了当时饥荒年代老百姓为了生存,逼不得已所做出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当然由王子文所饰演的女儿为了让自己的父亲活下来,选择让自己的父亲卖掉自己可以说也体现了女儿对于自己父亲的一份感情。因为张国立所饰演的地主非常清楚一旦将自己的女儿卖掉,自己将很有可能一辈子再也无法和女儿见面。

1942这部电影是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尤其是张国立在这部电影中贡献出了影帝级别的演技。可以说在面对这种严肃题材电影的时候,张国立的演技发挥可以说是非常的稳定。

❺ 为什么说神秘园等是20世纪音乐清新剂

新世纪音乐
新世纪音乐也有译作新纪元音乐的。关于她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音乐形式的出现不会早于70年代。那时候出版的牛津音乐词典也没有New Age这个条目。60年代末期,德国一些音乐家将电子合成器音响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即兴表演方式,启迪了许多新进音乐家运用更多元的手法开拓新的领域。该时期的音乐己具备了New Age的发展雏形。到了1973年,在旧金山一群素昧平生的音乐家在某个音乐节上相会,这些人忽然发现虽然他们以前没交流过,可是互相之间的音乐却有很多共通之处。他们的音乐都是从冥思和心灵作为出发点而创作的,这种类型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种音乐,他们把这种非流行、非古典、具实验性质的乐风取名为New Age,它指的是一种“划时代、新世纪的音乐”。90年代的今天,New Age音乐呈现出了更多样化的风貌。乐界已形成一股百家争鸣、各拥其妙的新势力。正因如此,New Age不只是一个单纯界定乐风区别的名词,而是象征着时代的演进、形而上精神内涵改良的世纪新风貌。

新世纪音乐(英语:New Age music)又译作新纪元音乐,是一种在197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原本的用途在于帮助冥思及作心灵的洁浄,但后期的创作者不少已不再抱有这种出发点。有一种说法讲,由于其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并非单指一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内,所以被命名为New Age,即新世纪音乐。但其实,正确的原因,在于提倡这种利用音乐心灵洁浄的人,源自一个叫作新纪元运动的异端宗教派别。

New Age 音乐时常在我们的周围响起,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开始用New Age 作为背景音乐;很多电视片也倾向于用新世纪作为自己的结尾曲;各大商场也发现,用新世纪代替原先的流行音效果更好。如果再仔细寻找的话,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音乐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小时候喜欢看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而对这片子的开始曲总是念念不忘,直到长大了才发现原来这就是正宗的新世纪,曲子名叫《Westay》,可以在《The Future Sound Of World》这张专辑中找到。

粗听上去,新世纪音乐介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但新世纪更富于变幻,因为她并不是单指一个类别而是指一个范畴,她包括了几乎所有不同以往,象征着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之改良的音乐。因此,你会发现能被称为新世纪的音乐是如此丰富,一切自然界的声音都可能出现在音乐中,所有种类的乐器在此一视同仁,其中的人声更是丰富,从歌唱家到土著乐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一般而言,新世纪还是有其特点的:

其一,新世纪音乐很少有强烈的节奏,这点同饶舌和摇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两者几乎通篇就是各种打击乐,除了节奏还是节奏。但是,一些新世纪音乐主要的组成乐器就是打击乐,但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当然与饶舌和摇滚不同,这是一个例外。

其二,新世纪音乐的旋律感常常较少,但内容丰富,耐听度高。这点不同于流行乐,流行乐需要优美易记的旋律,以便于让每个人都能唱。有时候听了好几遍某首新世纪乐曲,还是记不住她的旋律,这便是新世纪赋予大家极大想象空间的原因了。

其三,新世纪音乐的基础是是合音与和谐音,她摒弃了爵士和摇滚的发声方式,因为这会带来不和谐与不悦耳的感觉。

在80年代中期新世纪已经逐渐成熟,杂志开始设立新世纪榜单。1986年举办的第29届葛莱美奖的奖项中,也增设了[年度最佳新世纪唱片]的奖项,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是演奏竖琴的奥地利籍音乐家:佛伦怀德。这算是New Age首度明确地成为音乐类别之一的标志。

特点

虽然新纪元音乐的内容广泛变幻多端,但仍可以找到一些特点:

* 大多很少具有强烈的节奏

* 相对流行音乐而言旋律感低,但内容丰富,耐听度高

* 经常在音乐里利用人声合音与谐音

主要分类

* 器乐演奏

o 乐器独奏(Solo Instrumental)

o 新古典乐派(Neo-classical)

o 新原音乐派(New Acoustic)

* 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

o 冥想音乐(Meditation Music)

* 电子合成

o 电子乐派(Progressive Electronic)

o 电子-原音乐派(Electro-Acoustic)

o 科技-原始部落音乐(Techno-tribal)

* 人声演唱

知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

西方

* 英国

o 莎拉·布莱曼 (Sarah Brightman)

o 格林高利合唱团 (Gregorian Chants)

* 爱尔兰

o 神秘园 (Secret Garden)

o 恩雅(Enya)

* 瑞士

o 班德瑞(Bandari)

* 希腊

o 范吉利斯 (Vangelis)

o 雅尼(Yanni) (雅尼是否属于新纪元音乐家存在争议,他本人似乎更倾向于称自己的音乐为现代器乐(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 德国

o 谜 (Enigma)(又译:英格玛)

* 法国

o ERA

* 其他

亚洲

* 华人地区

o 风潮 (Wind Records) [1]

o 雨果 (HUGO)[2]

o 雨林 [3]

* 日本

o 喜多郎 (Kitaro)

o 神思者 (S.E.N.S.)

o 姬神 (Himekami)

o 久石让 (Joe Hisaishi)

o 和平之月 (Pacific Moon)
oo 贾鹏芳 (Jia Peng Fang)
oo 城之内美莎 (Missa Johnouchi)

范吉利斯
一位伟大的音乐家,集创作,演奏和音乐制作于一身,一个真正的全才。被人们称为现代的瓦格纳(Richard Wagner)。他的许多史诗般的电子音乐作品和电影配乐深得乐迷们的钟爱,如 『Chariots Of Fire』 影片〖火的战车〗配乐,『Theme from Antarctica』 电影〖南极〗主题曲,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影片〖哥伦布〗配乐等等。
在很多介绍有关音乐的文章中,都喜欢将音乐人的风格定位,但是这种做法有时偏偏叫乐迷不太认同。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来自希腊的Vangelis,有人将他归类为New Age,但大多数乐迷都认为这是不尽详实的,因为Vangelis音乐带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无际的音乐国度,这也是一位有着出色意念的音乐人的特质。Vangelis原名Evangelos Odyssey Papathanassion,1943年出生于希腊。六十年代初,他在希腊自组乐队,成为当地的一支流行组合。到了1968年,他移居法国,与另外两位音乐人Demis Roussos和Loukas Sideras共同组合成了前卫乐队。到了七十年代,Vangelis与Yes的歌手Jon Anderson组成了JonAnd Vangelis,带出一份清新而前卫的音乐感觉,当时人们已经很难对Vangelis的音乐进行定位了。到了1982年,Vangelis为电影ChariotsOf Fire 配乐,结果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如果你是通过Chariots Of Fire而认识Vatgels,这绝对是不够的,因为在1992年,他为Ridley Scott执导的影片《1942》中的Conquest Of Paradise配乐,从而使电影的音乐概念完全体现出来,成为不少音乐学院的教材。碟中主题曲Conquest Of Paradise,那种史诗般的气派,完完全全是慑人的感觉,精彩绝伦。
Vangelis于1995年在Warner Music UK旗下推出一张专辑【Voice】, 同时有一张同名单曲推出,这首主题曲『Voice』听起来就象是『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的翻版。我最新得到大师的一张CD, 片名【OCEANIC】, Warner Music 1996年出版,整张片子的乐曲洋溢着一种大海的神韵, 每一首的旋律都如此悠扬与神秘,你甚至可以闻到海水的气息, 感受到海风的轻拂, 那仿若天际飘来的旋律会将一切尘世的俗念冲刷得一干二净.[摘自网络]喜欢电子音乐的朋友,如果你厌倦了雅尼,可以找来Vangelis的唱片来听听,在国内市场上可以找到《南极物语》,《蛮荒剧》,《肖像》,《声音》等。范吉利斯最早的作品是1973年为弗雷德里克.罗斯夫的电影《动物启示录》所作的《美人鱼》,这是介于他在巴黎的早期创作实践和后来在伦敦形成的风格之间的作品。范吉利斯1974年在伦敦建立了自己的录音室:尼摩。在这里,他逐渐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范吉利斯之声”。1975年,《天堂与地狱》发行,这是电子音乐与交响乐结合的标志,其中的第五首《很久了,还如此清晰》也是范吉利斯与歌唱家琼.安德森的首次合作。这以后,两人以“琼和范吉利斯”的名义出版了四张唱片。1976年的《反照率0.39》中的《脉星》和《阿尔法》使用电子排序法显示出范吉利斯超前的意识和技巧,当时的模拟合成器还显得幼稚,笨拙,而范吉利斯已开始利用它进行前卫的探索了。1978年,《螺旋》中的《致无名者》获迈迪姆国际配器奖。1979年,范吉利斯推出的《中国》成为其代表作之一,特别是其中的《喜马拉雅山》,原音和电声乐器结合得天衣无缝,气势挥宏,你仿佛可以看到风将积雪吹得漫天飞舞的景象,感到袭来的阵阵寒气。进入八十年代,范吉利斯的第一张专辑《短篇集》中的《我听见了》是他与安德森的首次全面合作,而1981年为大卫.普特南的电影《火的战车》所作同名电影音乐更为他赢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成为最早,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电影电子配乐。同年,在与琼.安德森合作的《我会找到归乡路》中,范吉利斯进行了更多的探索与实验。
1983年,范吉利斯再次显露出其在电影配乐方面的天才。这次的作品就是那张著名的为日本电影《南极物语》所作同名电影音乐专辑。这部电影描写的是一群被日本南极探险队员遗弃的拉雪橇的狗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挣扎求生的感人故事。唱片封面是一片苍茫大地,只有银灰色的Antarctica几个大字和一幅南极地图,音乐也是一样干净透澈,一如南极那片纯净自然的天地,博大开阔,象水晶一样透明,而那宏大的音乐中隐隐的悲凉更是让人产生无尽的冥想。八十年代末,范吉利斯关闭了尼摩录音室,开始周游世界,主要是在北美和欧洲。1992年,久违的范吉利斯为电影《1492年-征服天堂》所谱写的配乐再次轰动全球,成为九十年代最卖座的电影音乐之一。在这张唱片中,范吉利斯倾尽全力,在录音上尽致完美,你甚至可以用它来测试你的音响系统和房间的声学特性,你可以听到飘逸在房间的各种乐器所描绘出的音场,“房间有多大,音场就应该有多大”,这是刘汉盛先生对这张唱片的一句评价,“这是非常杰出的电子合成器音乐,杰出到可以完整测完‘音响二十要’”。但这张唱片在国内很难买到,最近,范吉利斯出了一张精选,共15首,全长75分钟,囊括了他几乎所有的精彩之作,从1973年的《美人鱼》到1996年首次发行的《赞美诗》的混音版和《野兽与美女》。范吉利斯所作的电子音乐不同于雅尼表演性质的电子音乐,他本人过着隐居的生活,很少在媒体上曝光,也很少在台上表演,我们甚至连他长什么样也无从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他的音乐,你可以听到他想说的一切。

❻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张国立徐帆 等人的方言都是配音吗口型很照应,而且声色很像本人啊,再说

这个都是专业配音的,

河南话属于北方语系,也不是很难学。

以下为介绍中国十大方言的一段话:
“中原地区河南话语系:
中原地区是指河南为中心,河南的方言也很独特,它辐射了湖北西北部及安徽西北部,山东荷泽,河北南部一带。均带有河南口音。有个很奇怪的事情就是,当年 河南人在广东一带打工受到歧视,于是他们变稍微语言变调,做假的山东荷泽身份证,假扮山东荷泽人去打工,居然蒙住了不少南方老,后来连山东人也分不清了。 可见方言之相似。我记得看〈天下无贼〉的时候,好多人都说傻跟讲的是河南话,但是最后傻跟原来是河北人,因为方言的相似可见一斑。”

❼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音乐分析 !

《肖申克的救赎》,音乐中带来的希望和信仰

曾几何时,美剧《越狱》在中国红极一时,当时在网上也听说过《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版的《越狱》,或许当时是《越狱》太火,又或者因为我当时还没看过该片,但现在想想,觉得只怕说《越狱》是电视剧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更合适。
在1994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虽然《肖申克的救赎》最终败给了《阿甘正传》,但《肖申克的救赎》却已在很多人心中成为了经典,影片的故事结构已不必再多说,演员精湛的表演也已经被许多人所称赞,影片主题更是被无数影评人和观众讲的烂熟,但是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影片的音乐。
虽然我喜欢音乐,但是我对音乐并不精通,我听不出一首曲子是用什么乐器所弹奏,更不用说一首歌曲跨了几个音阶什么的,但是音乐一旦放到了电影中,它就已经成为电影的一部分,很多时候电影音乐的好坏会影响到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因为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陪衬,很多时候演员演出来的故事未必好,甚至镜头的表述的剧情未必精彩,而用音乐来说出下面的故事却往往能达到一个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把之称之为“音乐叙事”。
在电影中用音乐叙事已经是再常见不过的了,一些学者也已经看出了音乐和电影中的必然联系,如今,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影视原声也越来越让影迷们喜爱,我们发现,一部好的影片中,必然会有好的音乐。
所以,从第三届奥斯卡开始,设置了最佳音响效果的奖项,而到了第七届奥斯卡开始,最佳音乐的奖项也被独立了出来,由此可见,音乐已经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面说了那么多,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虽然在第六十七届奥斯卡上没有获得任何荣誉,但想想,《阿甘正传》、《埃德伍德》、《狮子王》、《通俗小说》那么多优秀作品与之争锋,但最终依然能成为经典,除了影片主题、演员的表演,还要归功于音乐的功劳,影片中声乐与镜头的完美结合,早就了影片不朽的传奇。
影片从最一开始,就利用音乐和蒙太奇的效果来营造紧张的气氛,那首看似轻松欢快的音乐,却反衬出人物紧张的心理状态,随后而起的音乐则进一步起到了渲染氛围的作用。当然,这是音乐叙事中极为常见的用法,而当Andy入狱时那首听似悲壮的音乐,配合着监狱的镜头,显得那么沉重。在影片后面我们可以发现,监狱中的许多人已经被体制化,除了监狱他们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他们已经不再适应外面的生活,在监狱中,他们是快乐的,那是他们的家园,导演正是用这样的音乐来为之叹息,为之哀叹。
当然,这也算不上影片最为精彩的地方,尽管到Brooks出狱后的那段音乐煽情了一把,让人为老Brooks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叹息,但是依然比不上影片第六十七分左右开始的Andy在狱警办公室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那段出彩,监狱,一个禁闭的空间,哪怕是当你在中学上课时校广播站播放这样一首欢快而激情的歌剧音乐时是怎样的心情?更何况是在监狱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有人说“这个片段看似平静如水,但实则激情四射,杀伤力极强,最能使你两眼发热”,我绝对同意这样一个说法,看看Andy在播放这出歌剧时囚徒的反应和表情你就该知道,这样一首曲子对于生活在监狱中被许些体制化了的囚徒是怎样一种激励,而对于被基本体制化了的犯人来说又是怎样一种打击。这首《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不仅仅是一出歌剧,更是一种希望,当监狱长不断敲门让他关掉留声机的时候,Andy反而将声音开大,直到狱警破门而入,强行关闭了留声机。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发现这就是Andy的性格,外面给的是压力,压力越大,Andy的希望就越大,而狱警强行关闭留声机,则是从侧面反映出狱警和监狱的作用就是断绝你的希望,如果说老Brooks是囚犯体制化的代表,那监狱就是一座把人体制化的牢笼,我们可以把之夸大到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而其统治者就是要把他们统治下人民的希望给摧毁和断绝,这样人民才能当一个顺民,他们的统治才更加长久。正如RED所说:“希望?我告诉你朋友,希望是很危险的东西,希望会让人疯狂,它在这没用。”
其实我很想说一句,导演很坏。什么意思?在影片第一百零九分钟左右,监狱长吹着口哨离开办公室,留下Andy一个人,接着Andy回到牢房,熄灯,在黑暗中摸出绳索以及RED凝重的表情,影片在这里使用了一段听似悲壮的音乐,加上背景环境音的雷电声,给人营造了一段Andy即将离去的感觉,这里说的离去并不是影片的结果,因为通过RED的旁白给人以Andy受不了压力而自杀的误解。前面我说过,Andy的性格是压力越大,希望越高,有希望的人,怎么会自杀呢?答案很快就被揭晓了,就在次日造成狱警照例查询人数的时候,发现Andy失踪了,既然影片的类型决定了Andy不可能羽化登仙,只能说明他是越狱了。是的,导演正是使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坏,用了一段听似悲壮的音乐把影片过渡到了高潮的阶段,也通过这样一段音乐来表现了Andy逃走的决心。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多么悲壮的诗句,却体现出了壮士们的决心,Andy也一样,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悲壮的气氛中下定了决心。所以在后来Andy成功逃离出肖申克监狱的时候,那段激情令所有人感动,更让人意识到了希望的重要性,也成就了Andy这一生的传奇。
是的,有人说《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生活,虽然在奥斯卡角逐时输给了讲述梦的《阿甘正传》,“生活比梦简单,但是生活远比梦残酷”。《肖申克的救赎》是一个传奇,更是一部经典,不仅仅是因为“生活远比梦残酷”的主题,不仅仅是编剧巧妙的设计了故事,我想,音乐的运用也该是传奇和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

❽ 电影《1942》片尾曲

《生命的河喜乐的河》是吕小敏词曲的一首歌曲,在全世界华人基督教界流传甚广。吕小敏其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不高,但非常有写歌天份,现在已经写了一千多首歌,被人收集整理为《迦南诗歌》。其早期比较著名的作品有《中国的早晨五点钟》、《主你是我最知心的朋友》、《生命的河喜乐的河》、《主啊我赞美你》。电影《一九四二》片尾曲采用吕小敏《生命的河喜乐的河》歌词,展现的是不同的艺术和生命境界。而吕小敏《生命的河喜乐的河》更具备对生命与希望的真实体会。另外,并不会象网上介绍“《1942》片尾曲版权惹争议 ”,吕小敏的歌免费被大家传唱已经很多年了,她并不介意这些,她是虔诚的传道人。

❾ 如何评价影视《1942》

主流意识形态的围剿
与《唐山大地震》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歌颂式历史回顾不同,《1942》在一定程度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叛逃。
中国社会弥漫着三种思想,一小部分是列宁主义,一小部分是无政府主义,而绝大部分是传统文化。而列宁主义引领下的主流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存在着深深的矛盾。这也就意味着,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原罪”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抵触。《1942》所选择的“饥荒”题材,作为对祖先苦难的一种追缅题材,在意识形态的联想式解读里则充满了挑衅意味。它挑衅的是意识形态所试图掩藏的历史。中国历朝历代的“饥荒”向来都是与“天灾人祸”联系在一起,而“人祸大于天灾”则常常书写于史书的末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列政治运动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尤其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些掩盖粉饰下的公开的秘密,都会由“饥荒”一词所带来的联想奔涌而出。题材的敏感性则注定《1942》将受到来自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影片命名《1942》,恐怕不是单纯地要告诉观众影片将讲述某一段历史,而更多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影片将要讲述的“饥荒”,只是“1942的饥荒”。《1942》必将面临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博弈。影片中,对1942年河南饥荒的买单者,并没有鲜明的揭露。意识形态宣传利用的观影者的“想象性畸变”,同样,它的审查同样是一种捕风捉影式的联想。影片不论是在“饥荒”的根源归咎于1942国民政府的态度上,是鲜明还是模糊,这种对当下与近几十年历史的影射解读,已经深深的存在于意识形态的思维之中。

阅读全文

与1942电影音乐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黄人整整齐齐看电影的图片 浏览:715
苏乞儿电影天堂 浏览:453
韩国电影向日葵在线 浏览:424
新龙门客栈电影免费看完整版 浏览:264
天堂证据电影 浏览:920
小电影自选群 浏览:991
刘亦菲伦理电影有哪些 浏览:206
微电影闺蜜悬疑 浏览:42
第一第血5bd西瓜电影 浏览:784
如何看电影天堂的电影 浏览:780
女贼电影精彩片段 浏览:431
家庭教师电影图片 浏览:664
青苹果电影图片 浏览:804
电影李焕英的主题歌 浏览:458
电影天堂异度入侵 浏览:618
狗13电影西瓜网 浏览:138
电影魅力的人资源 浏览:272
电影少林寺主题歌曲1 浏览:918
时代影城电影时间 浏览:809
腿上有个头是什么电影 浏览: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