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佰是真实事件吗
电影最让人难过的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八佰》的真实历史有多悲壮?各位,这个话题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历史类的话题,属于社会热点话题,比较接地气,也比较能引起大伙儿的共鸣。其次,这个问题具有科普的性质。我们知道,作为文字工作者,其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阐述事实,澄清谬误,引领社会舆论,起到为大众发声,为正义呐喊的作用;第二,文字工作者应该宣扬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正能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文字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自己具有传道、解惑的职责,为百姓做好科普工作,是我们的应尽职责。今天的话题,正是具有科普价值的,所以是个好问题。小编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最后的冲桥战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历史是在午夜,趁日军防备松懈之时,用三挺机枪作掩护,打灭了敌军的探照灯,全营400余人有秩序地通过新垃圾桥撤入了租界,几乎无伤亡。只看电影的话,会觉得异常惨烈,中国军人最终活着过桥的应该没几个了。最让人无语的是,电影中中国军队冲桥时,租界的英国士兵不知是何原因开枪射击日军的情节。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什么?是出于对中国军人的尊敬,还是同情或者只是单纯地渲染气氛?真实的历史是,谢晋元部进入租界后,立即被英军收缴武器,送胶州路关押。综上所述,《八佰》的真实历史的确很悲壮,但与电视剧演的不一样。
❷ 《八佰》的历史背景和原型是怎样的
等了一年的《八佰》终于上映了,在影院看了提前一周的点映场,说是点映,排片满满的,不愧是华谊自家的出品,影片制作考究认真,可以说是自《集结号》以来最好的国产战争片。该片上映后,口碑也是非常不错,豆瓣评分来到了8.1,可以说是一部精品之作。
回来查背景,知道这一幕是历史史实,那位勇士叫陈树生。散场回家路上,想到这一幕,又是热泪盈眶,不禁停下来擦泪,心情久久未平复。
❸ 电影八佰的历史原型
《八佰》取材自与日军奋战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的真实经历,歌颂面对强敌毫不退让,战士誓死保卫家国的崇高气魄。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中日双方几十万大军拼死搏斗两个多月,到10月底,国军撤离上海,仅留下一支坚持最后抵抗的部队。
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师长孙元良之命率420余人,对外宣称有800人,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抗击日军数万人,激战四昼夜,毙敌200余人,伤敌无数,自己仅阵亡九人,伤二十余人。从此闻名中外,激发了全国抗日热情,被誉为“八百壮士”。
(3)八百电影真实在哪里扩展阅读:
在《八佰》中是没有绝对主角存在的,这种做法对于电影而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劣势是电影从头至尾都缺乏了一个真正的代表性人物,作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们,他们在电影中的表现都不差,但你却又很难说他们哪一个人是电影的核心,这终究使电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诟病。
然而另一面,这样的群像处理也使观众得以多角度走进了这部电影,当人们看到这些身为战士的小人物如何在这场战争中逐步蜕变,看到河对岸的普通民众从隔岸观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热血,其实作为观众在情绪上也开始逐渐升温,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处,它并没有用单一的悲壮来煽动观众的爱国情绪,而是从不同视角为出发,让人真正洞悉以这场战争背后的血与泪。
❹ 管虎新上映电影《八佰》的真实历史事件是什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30
❺ 八佰真实原型
《八佰》的真实原型是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壮士”抗击日军的故事。管虎创作这部电影的动机来源于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告诉他当年这场战役有多么惨烈。
1937年淞沪会战是最悲壮的一战,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并在对外宣称留下来的人有八百人,这也是电影名《八佰》的含义。在电影海报中,“八佰”二字是由红色的墨写成,看起来更像是已经干涸的血迹,在这两个字的旁边,千疮百孔,每一个弹孔,似乎在诉说这场战役有多么的惨烈。
(5)八百电影真实在哪里扩展阅读
塑造立体的人,是《八佰》的立意与野心所在。以往战争片的主角,要么是正面迎敌的战士,要么是深入敌营的卧底。而该片却从一群逃兵的身上展开,《八佰》能在国产战争片中越众而出,恰恰是因为它“敢拍人性的真,甚至丑”。
该片拓宽了我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的,甚至苟且的懦弱与挣扎。《八佰》的人物塑造采用了群像刻画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来个,但这也会造成“一开始还想把每个人名记住,但后来就记混了”的情况。
❻ 影片八百的拍摄地在哪里
《八佰》拍摄地点:宁波、苏州。
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6)八百电影真实在哪里扩展阅读
《八佰》评价
战争是冰冷和残酷的,《八佰》中的“静”凸显了这样的冰冷和残酷。电影开篇用摇移的大全景方式勾勒了苏州河北岸的“静”,这是满目疮痍之地,没有居民,只有残破与荒凉。
“静”是《八佰》一面,由“静”到“动”是更重要的一面,它既是战争的对抗与角力的“动态”,也是人物变化成长的弧光,更是主题精神的升腾的过程和姿态。
在枪火和刺刀带来的惨烈声响中,该片着力呈现了“八百壮士”阻击日本侵略者进攻的几个战争段落和侧面,战争的残酷性首先被传达出来,与之交织的是带有痛感的崇高性。
作为一部战争类型商业片,该片正视了战争的残酷,与此同时,也不再采取以往战争片凸显指挥军官个体的智慧与英勇的策略,甚至淡化了谢晋元的领导,而是以群像的方式塑造出“有意味的普通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合力。
❼ 八百原型
《八佰》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该电影的真实原型故事以及结局都成为了一大焦点,八百壮士原型故事出自于淞沪会战。《八佰》是一部以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为题材的战争片,讲述了史称“八佰壮士”的军人于四行仓库浴血奋战、阻击日军的故事。
真实原型就是淞沪会战末期四行仓库保卫战,这场战争非常的惨烈,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有400多人,但他们要面对的的是30万日军。
当时中国军队陷入侧背受敌的危险境地,五十几万大军不得不往西撤退。既然大部队要撤退,那必然是需要掩护的,而负责掩护的队伍就是88师262旅524团一营。
一个营的兵力怎么可能有八百人,他们实际的人数根本没有八百人,这个营由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排组成,“编制”算满也只有452人。谢晋元之所以回答称800人,就是为了壮大军威、迷惑日军,让这场战役有那么一点获胜的可能。
虽然人数比较少,但这400个人想尽一切办法,将四行仓库从里到外武装成了碉堡,之后就是硬着头皮和日军周旋和血战整整六天六夜,抗争到了最后。在这六天六夜里,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小堡垒,也有无数人祈祷他们能够撑到平安撤退。
就这样,他们这支号称“八百人”的队伍硬生生的抵挡住了30万日军的侵袭。事后,四行仓库巍然屹立,“八百壮士”孤军抗敌的事迹由此为人传颂。
(7)八百电影真实在哪里扩展阅读
这四百多壮士对抗二三十万日军,撑了四个昼夜,最大的原因是四行仓库东面和南面就是租界,日军有所忌惮,不想欧美列强干涉,不敢用重武器,反复用步兵发起冲锋。
后来还是欧美国家害怕自己遭殃,要求蒋介石放弃抵抗,于是这四百壮士被撤回了英法租界,之后立马被缴械软禁,困在租界三年多。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进租界,他们通通沦为日军俘虏,大部分人都客死异乡,结局悲惨。
四行仓库保卫战从根本上讲就是一次政治表演,明知是个死局,还不惜把四百多士兵送进血肉磨坊。最迷惑的是这场保卫战死亡九人,伤了二三十人,再激烈能激烈到什么程度,而且撤入租界后一年,还出了四个汉奸,把保卫战的指挥官谢晋元给暗杀了。
❽ 电影《八佰》真实历史是怎样的
真实情况是谢晋元率420人在四行仓库与日军厮杀4天,死伤38人,毙伤日军200余人。4天后,谢晋元奉蒋介石命率部382人退入英租界,由英国人掩护撤出上海。然而,英国人突然变卦,强行收缴了将士们的武器并将他们关在租界北部的一个战俘营里。关押生活持续了近3年,期间谢晋元将军被叛徒杀死。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向英宣战并攻入了英租界,将剩余将士俘虏后罚为苦役。至1945年抗战结束后,420人只剩不到1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