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还记得70.80年代农村放电影的经历吗
夏天: 一地瓜子壳、腿腿蚊子包、人人自带凳、足足几村人、影幕正反看、老少眼直盯、青年轧热闹、趁机找对象、看到桃色境、心跳手不正、起哄吹叫子、吓跑大姑娘、中间暂休时、忙着找茅坑、小孩手中抱、头无着落靠、大人只管己、继续等下续、一部心酸泪、哭得哒哒涕、一部喜闹剧、笑声满天飞……,电影结束,下次再回!!![笑哭]
我是1976年10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的,那个时期的乡下文化大多是电影。隔三差五的周边的村庄都有放电影的,影片大多都是看过的,为了消磨时间,我们男女知青结伴而行。农村那时放电影就像过年一样,有的连续放二三天,外村的来看电影,就像是走亲戚。放电影前,早早就把凳子放在银幕前,特别是孩子们的高兴劲,很有意思。
那时的文化主要还是匮乏。
看一场露天电影,在农村人眼里,远远胜过现在人看春晚,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最高精神享受!
农村的电影生活是从知道要放电影时开始的,一个村要放电影了,都是提前通知的,从这时开始,村子里就开始沸腾了,大人小孩奔走相告,无论是否已经得到消息都要告诉一番。大人们开始紧锣密鼓地把自己家的活忙活完好静心地看电影,孩子们开始设计准备自己看电影时吃的小食品,当然不是买而是自己到山里采。
放电影当天,大队要派一挂马车到公社里把放映设备和放映员接到村子里,这时孩子们就成群地围在放映地了,带着好奇心看着这些设备;成年人就老早地帮着放映员架设银幕,银幕最初是窄的,后来变成宽银幕了;待到黄昏时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全家的老小,就纷纷的从四面八方向放映场聚集。不过,因为当时 社会 治安不好,家里要留一个看家的,一般都是老年人。
那个时代电影片子少,还是黑白的,经常重复放映,那也百看不厌,甚至电影的台词都能背下来。
那时农村放电影,是一个社交大平台,通过看电影,全村百姓在沟通交流,小伙伴们在加深感情,年轻人通过看电影谈成恋爱的也不在少数。当然,因为拥挤了、挡视线了、踩脚了等等,口角的、打人甚至打群架的也时有发生,不过这也不影响人民对看电影的迷恋程度,因为很多人都是步行十里八村跟着放映员看电影的。
那个时候看电影不只是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是过来人的一种永恒记忆,美好的!
回忆起少时看电影,那是非常兴奋的事。当年我村有验军,又是公社驻地,看电影的次数各外多。当着到部队的放影车驶来,那心情别提多高兴了。经常不吃饭就直奔放影场,早早的等待着电影的播放。今天想来还存在时的感觉。
71年的,那时家里都没有电视 ,村里放电影成了一件大事,喇叭通知时间,很早就搬个小凳子去占地方,那时候村里放电影真是热闹,几乎全村的人都过来看电影,不爱看的也过来凑热闹,邻村的年轻人也登着自行车 过来乘机看有没有好姑娘。[笑]
那时候虽然落后,穷!但是人都很单纯,过的很快乐,没有现在的车贷,房贷的工作压力,没有现在的人心叵测……
现在的到底怎么了,生活条件这么好,可是人每天都生活在忙忙碌碌之中,压力、攀比、嘲笑是现在人都有的素质。吃的好东西比以前多了,用的也都是现代化了,但唯一就是病人比以前多了,也更年轻化,可怕的癌症却成常态了!
这是现在人共同的话题,回忆以前很有感触,但是只能在记忆当中!
我是古稀老人,亲历五十年前的农村文化生活,如果有电影看,就是特别快乐!
那时候的人民公社,除了广播站让农村家家都有广播音箱之外,还有电影院或者放影队。电影院看电影,大部分是免费的,节假日全天轮番播放最新的影片,就需要花两毛钱买电影票入场。其他时间只有夜晚放一两场电影看看。
放影队,就是去各个建设工程的工地或者生产大队放电影,全部都是免费的。例如,大型水库建设工程,一般都是几万人,按照人民公社为施工团,分别驻扎在周围山头上,每天晚上,各个公社的放影队播放各种电影,那可是非常热闹的地方!
再例如,电影队轮流到各个生产大队放电影,都是免费的,一般都是当时的热播片。播放正片之前,首先播放半小时左右的科普宣传政策讲解的节目。
还例如,驻军营地,普遍都有电影队或者电影院,经常免费为人民播放电影;周围的各个人民公社电影队,也去驻军营地慰问放电影,就是当地军民联欢晚会;
还有大型的国防施工现场,一般都是施工工期很长,人员很多的五湖四海的民兵,周围的各县电影队轮流来放电影慰问一下 ,几乎天天看电影。
特别庆幸的是,看过电影《洪湖赤卫队》之后,湖北省歌舞团《洪湖赤卫队》剧团来到我们这里,现场演出《洪湖赤卫队》,他们都是明星啊!
电影院
小时候家在三线厂,每个月一次的电影放映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欢乐!放映前都会提前通知,最兴奋的就是孩子,每个人都从家里抱着小板凳,甚至拿着块砖头到影院前的空地上占位子,厂医院的一侧院墙就是放映的幕布,每次放映完,大家都意犹未尽,兴高采烈的讨论着回家去[呲牙][呲牙][呲牙]
我七十年代在新疆托克逊县伊拉湖乡(原称前进公社)下乡当知青时,条件差看一场电影要跨一至三个大队,路途远,我就到老乡家借用毛驴(关系好才给借)骑着毛驴去看电影(看电影人多没有座的椅子,我就骑着驴看)电影基本上都是样板戏和抗日、援朝的老电影……
㈡ 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你怎么看
最受大姑娘想和小媳妇的欢迎,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这是真的。在80年代,电视机还很少还没有普及,在儿时的记忆中,一年就只能看上一两场电影,物以稀为贵,正因为电影场数放得少,就感觉十分的珍贵。从以下两个事例说明,农村电影放映员是非常吃香,非常受欢迎的人。
电影放映员是一个稀缺职业
在六七十年代,想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可没那么容易,那时10来个生产队可能只配备一两个电影放映员。想成为电影放映员,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且聪明好学,受到青睐后才有可能被推荐去学习电影放映技术,学会装片、倒片、修片、调片等,完成电影放映学习班考试,拿到电影放映学习证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电影放映员。
在人们眼中,电影放映员属于高技术人才,是“铁饭碗”,很受人尊重。举个小例子:当时放映电影不是随时都能放,要到大节日或生产队有活动或碰到喜事才会放映一场电影。如果某户人家结婚想放一场电影,需要生产队有头有脸的人去公社把电影放映员请过来。
所谓的公社八大员,说的是广播员、农机管理员、畜牧管理员、水利管理员、农技推广员与报刊投递员等等,电影放映员也在其中,再怎么著也算是个管理人员,不是吃苦力饭的。以前的电影放映员证上,印著列宁的一句话,写著:在所有艺术当中,对外面最重要的仍旧是电影!在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看电影也是很难得的事情。
㈢ 农民义务为村民放十年露天电影因无经营许可证被叫停,你怎么看
又是事故背后的故事,又是故事背后的无奈和辛酸!
“被”叫停之后,农村的电影和农村土电影队将何去何从?!
在没有城市高档电影院的农村,只有本地的农民自己的电影队在默默地一直坚持着。
而且播放的可能是他们早就看了无数遍,早就熟烂每一个细节的“老电影”。看电影已经是他们的和赶集一样的散心和交流的活动了!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农民罗衍宗是这样的坚持者!
这些年,“被叫停”的事,真是太多了!
就像这次“被叫停”的农村电影一样,不正规,非专业,就会被一字取消。没有“前兆”,没有“后续”!
像电影何这样的农村电影队本就少之又少,为什么不好好管理他们,为什么不给他们相关的政策,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农村政策、文化宣传的“前线战士”,而非要取消呢?
像放电影这样的农村娱乐、文化活动本就处于“摊子无人唱戏”的尴尬局面,还是想想办法,让这些“好人”继续做他们快做了一辈子的好事吧!
呼吁我们的体制和管理部门,在“被”字前做好准备工作,在“被”字后做好善后工作,少一些像“农村电影队”被“叫停”的无奈!
㈣ 七八十年代晚上农村放电影,为什么必须留下一个人看家呢
记得小时候农村那时村里没有电,到了晚上小孩子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大多吃完饭到村里空旷的地方跳马、捉迷藏,不到大人喊着回家是不会走的,要数最热闹的就是晚上放电影,一个发电机、一个大布幕、两个带窟窿眼的圆盘胶带、一个白炽灯泡,村里人只要有一人知道哪里放映电影,整个村子的人都会知道,晚上比白天赶集还热闹,谁都不想呆在家里,但是那个年代小偷也多,家里必须留人,我家一般都是我母亲。
综上,七八十年代农村放映电影,基本都是全家出动,我家基本都是母亲看家,露天电影是我难忘的回忆。
㈤ 农村过去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1、扭秧歌
曾经农村没人会跳广场舞,却在街道上能看到扭秧歌。尤其是冬天晚上天黑的早,拉上一个电灯就在大街上扭秧歌,旁边还有敲锣打鼓。吃完饭没事的人都会去参加,秧歌的队伍也越来越大。
㈥ 小时候农村放电影,开场的宣传片你最多看的是什么
有的大人给孩子说:“快看毛主席来了"……。人们非常喜欢看“新闻简报"。因为看到毛主席亲切,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他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这当然知道那就是新闻简报。是一种记录片是当时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和国际形势的一个渠道。当时人们把电影的特点编成顺口溜,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趆南电影飞机大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计生宣传片,虽然看不大懂,但多少明白些
新闻简报
放加演片,农业学大寨,等村里的领导入场完毕再开放正片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红色娘子军。
五角星里面有两个字“八一”,那个时候的电影都是抗战片,依然记得董存瑞炸碉堡时的坚定眼神,被敌人围攻到山顶的狼牙山五壮士,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张思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的年轻人估计有很多都没有听说过,手机的年代。脱离了中国好多东西!
八一
太久了,忘了!
新闻简报
㈦ 在农村可以放电影电视吗
在农村可以放电影电视吗,答可以的在农村是可以放电影电视的,一般农村在偏远地区,是没有好的条件看电影电视的,我的可以在农村偏远地区,放电影电视给他们看。
㈧ 小时候在农村经常有放室外电影的,为什么现在几乎没有了
我也记得小时候经常喜欢搬上一个小板凳然后坐在村里面看电影的那里,去看那些打仗的战争片,现在虽然也还有但是一年不知道够不够四五回,现在的科技也是越来越进步了,有些人的家里面都按上了投影仪,他们在家里年也能看电影所以就懒得出去了。
那个时候的回忆真的是属于童年的美好的事情。要是时光能够过慢一点就好了,要是村里能够再拉一场电影,要是村里的人都还能像当时一样及时带着板凳到场就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一样,都刻在了自己的脑海之中。
㈨ 郑瑞文45年来为村民放映电影仅万场,你觉得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小时候在村里,我们总能在一些空地上遇到有人免费放电影,在这个时候很多村民都会驻足观看,但是长大以后,这些义务的电影放映员越来越少看见了。不过在福建,却有一位名叫郑瑞文的电影放映员将免费放电影这件事坚持了45年。经过统计,他为村民放映的电影已经超过一万部。这样一种坚持到底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感动。那么,是什么让郑瑞文坚持这么久呢?
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人见识并不丰富,大城市里面的人会因此觉得农村人“见识短浅”,实际上,他们没有城市那么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普及文化对于很多地方的村民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