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刘柏辛的原名是什么
刘柏辛原名刘昱妤。
刘柏辛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学就读于长郡中学。2014年,15岁的刘柏辛参加了湖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青春励志节目《音为梦想中学生才艺盛典》。
16岁的时候,赴韩国参加音乐选秀节目《K-pop Star第五季》,最终取得了TOP4的成绩;而在比赛期间,她还得到了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之后,由于对音乐突然上头了,她选择在国内先做了一个学期的音乐,推迟了去美国入学时间,然后便随AlRocco参加了几场巡演。
刘柏辛本来有进专业音乐院校的机会,由于当时没有想着把音乐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而选择放弃,加上父母都是从事金融行业的,所以她便去美国学了国际贸易;学习之余,她会在宿舍里写了一些歌,并用手机录一些Demo。
(1)西南偏南音乐节电影扩展阅读
刘柏辛演艺记录:
2016年,参加浙江卫视励志音乐竞技真人秀节目《梦想的声音》,从而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
2017年1月2日,推出个人原创单曲《Coco Made Me Do It》,从而正式出道;3月,受邀出席在美国德州举办的西南偏南音乐节(SXSW),成为首个登上SXSW舞台的中国音乐人。
2018年7月,参加爱奇艺歌唱选秀节目《中国新说唱》,以一首《木兰》晋级全国总决赛4强,最终获得总决赛第4名。
Ⅱ south by southwest是什么意思
South by Southwest (SXSW) 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州府奥斯汀每年春天举办的音乐节。首届举办于1987年。举办时也有电影展和其他文化活动。这是美国最大的音乐节之一。奥斯汀是美国乡村音乐的中心之一。 字面上,South by Southwest 是西南偏南,即西南(离南方45度角)和南的中线,离南方22.5度角。这也是奥斯汀相对美国东北部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方位。 作为对比,有一部美国1959年的希区科克的电影《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又译:谍影疑云、夺魂惊魂、北西北),你如果没看过可以看一看。
Ⅲ 美国湖人拍摄的纪录片《寻找章莹颖》首映,故事的背后有怎样的社会性问题
2017年,26岁的中国留学生章莹颖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前往美国学习。在日记中,她用细致而丰富的笔触描述着自己的憧憬。她希望自己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希望能在未来成为一名母亲并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在刚到美国几周后,她便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校园里失踪了。
Ⅳ 国外著名音乐节有哪些
1、巴斯音乐节
巴斯国际音乐节成立于1948年,是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盛大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音乐节会在每年5月下旬至6月初举行,长达12天,代表了世界音乐节顶尖的水平。届时将会有众多优秀的管弦乐、古典音乐、爵士乐、民间音乐演奏家,在节日期间进行创新合作和别出心裁的合作。
2、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 Music Festival),是全球重要的摇滚音乐节。
伍德斯托克的本质是一群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在战争与暴力的漫天烽火中,建立一个“爱与和平”的音乐乌托邦,一个伍德斯托克国度(Woodstock Nation)。 事实上,那只是不甘被打败的嬉皮的最终一搏。因为1960年代后期,更多的是黑暗、死亡与血腥。
3、拜鲁伊特音乐节
拜鲁伊特音乐节[Bayreuther Festspiele],1876年由德国作曲家R.瓦格纳创立。瓦格纳为实现上演他创作的综合艺术乐剧专门兴建了一座拜鲁伊特权典剧场,剧场1876年8月13日在他的主持下正式开幕。指挥家汉斯.里希特指挥演出了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
该音乐节只上演瓦格纳中、晚期的作品,是世界最著名的音乐节之一。
4、切尔腾汉姆音乐节
切尔腾汉姆音乐节[Cheltenham Festival]于1945年成立。起初以英国当代音乐为主,1969年以后扩大到包括其他国家的当代音乐,并定以每年夏季在英国的切尔腾汉姆温泉举行。
1945年以后大多英国作曲家的小型作品、协奏曲和交响曲在此节目上进行了首演,并大多是同巴比罗利指挥哈莱管弦乐团演奏的。
5、飞鸟国际音乐节(FLYING BIRD)
飞鸟国际音乐节起源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1996年,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的乡村音乐被摇滚音乐慢慢取代,成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大学生们最喜爱的音乐类型之一。
Ⅳ 人工智能如何重新定义人类的意义
数月前,我长途跋涉来到位于纽约州约克城高地的IBM研究实验室的林间园区,为的就是能早早一窥那近在眼前却让人期待许久的人工智能的未来。这儿是超级电脑“沃森”(Watson)的研发地,而沃森在2011年就在“危险边缘”(Jeopardy!)节目的比赛里拔得头筹。最初的沃森电脑仍留于此处——它是一个体积约与一个卧室相当,由10台直立的冷柜式机器围成四面墙的计算机系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小细孔把各种线缆接到机器背部。系统内部温度高得出奇,仿佛这个计算机集群是活生生的一般。
如今的沃森系统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差异。它不再仅仅存在于一排机柜之中,而是通过大量对用户免费开放的服务器传播,这些服务器能够即时运行上百种人工智能的“情况”。同所有云端化的事物一样,沃森系统为世界各地同时使用的客户服务,他们能够用手机、台式机以及他们自己的数据服务器连上该系统。这类人工智能可以根据需求按比例增加或减少。鉴于人工智能会随人们的使用而逐步改进,沃森将始终变得愈发聪明;它在任何一次情况中所获悉的改进点都会立即传送至其他情况中。并且,它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程序,而是各种软件引擎的集合——其逻辑演绎引擎和语言解析引擎可以在不同的代码、芯片以及位置上运行——所有这些智慧的因素都汇集成了一个统一的智能流。
用户可以直接接入这一永久连接(always-on)的智能系统,也可以通过使用这一人工智能云服务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接入。正如许多高瞻远瞩的父母一样,IBM想让沃森电脑从事医学工作,因此他们正在开发一款医疗诊断工具的应用程序,这倒也不足为奇。之前,诊疗方面的人工智能尝试大多以惨败告终,但沃森却卓有成效。简单地说,当我输入我曾经在印度感染上的某种疾病症状时,它会给我一个疑似病症的清单,上面一一列明了可能性从高到低的疾病。它认为我最可能感染了贾第鞭毛虫病(Giardia)——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这一技术尚未直接对患者开放;IBM将沃森电脑的智能提供给合作伙伴接入使用,以帮助他们开发出用户友好界面为预约医生及医院方面服务。“我相信类似沃森这种——无论它是机器还是人——都将很快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诊疗医生”,创业公司Scana的首席医疗官艾伦·格林(Alan Greene)说道,该公司受到电影《星际迷航》中医用三录仪[2]的启发,正在利用云人工智能技术制造一种诊疗设备。“从人工智能技术改进的速率来看,现在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不太需要通过看医生来得知诊疗情况了。”
医学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所有主流的云计算公司,加上数十家创业公司都在争先恐后地开展类似沃森电脑的认知服务。根据量化分析公司Quid的数据,自2009年以来,人工智能已经吸引了超过170亿美元的投资。仅去年一年,就有322家拥有类似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获得了超过20亿美元的投资。Facebook和谷歌也为其公司内部的人工智能研究小组招聘了研究员。自去年以来,雅虎、英特尔、Dropbox、LinkedIn、Pinterest以及推特也都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过去四年间,人工智能领域的民间投资以平均每年62%的增长速率增加,这一速率预计还会持续下去。
纵观所有这些活动,人工智能的未来正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它既非如那种哈尔9000(HAL 9000)(译者注:小说及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电脑)——一台拥有超凡(但有潜在嗜杀倾向)的类人意识并依靠此运行的独立机器那般——也非让奇点论者心醉神迷的超级智能。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颇似亚马逊的网络服务——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慧在一切事物的背后运行,偶尔在你的眼前闪烁几下,其他时候近乎无形。这一通用设施将提供你所需要的人工智能而不超出你的需要。和所有设施一样,即使人工智能改变了互联网、全球经济以及文明,它也将变得令人厌倦。正如一个多世纪以前电力所做的那样,它会让无生命的物体活跃起来。之前我们电气化的所有东西,现在我们都将使之认知化。而实用化的新型人工智能也会增强人类个体(加深我们的记忆、加速我们的认知)以及人类群体的生活。通过加入一些额外的智能因素,我们想不到有什么东西不能变得新奇、不同且有趣。实际上,我们能轻易地预测到接下来的一万家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做某项事业,并加入人工智能”。兹事体大,近在眼前。
大约在2002年时,我参加了谷歌的一个小型聚会——彼时谷歌尚未IPO,还在一心一意地做网络搜索。我与谷歌杰出的联合创始人、2011年成为谷歌CEO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随意攀谈起来。“拉里,我还是搞不懂,现在有这么多搜索公司,你们为什么要做免费的网络搜索?你是怎么想到这个主意的?”我那缺乏想象力的无知着实证明了我们很难去做预测,尤其是对于未来的预测。但我要辩解的是,在谷歌增强其广告拍卖方案并使之形成实际收益,以及进行对YouTube的并购或其他重要并购之前,预测未来是很难的。我并不是唯一一个一边狂热地用着谷歌的搜索引擎一边认为它撑不了多久的用户。但佩奇的回答让我一直难以忘怀:“哦,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人工智能。”
过去数年间,关于那次谈话我想了很多,谷歌也收购了14家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方面的公司。鉴于搜索业务为谷歌贡献了80%的收入,因此乍一看去,你可能会觉得谷歌正在扩充其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资组合以改善搜索能力。但是我认为正好相反。谷歌正在用搜索技术来改善人工智能,而非使用人工智能来改进搜索技术。每当你输入一个查询词,点击搜索引擎生成的链接,或者在网页上创造一个链接,你都是在训练谷歌的人工智能技术。当你在图片搜索栏中输入“复活节兔子”(Easter Bunny)并点击看起来最像复活节兔子的那张图片时,你都是在告诉人工智能,复活节兔子是长成什么样的。谷歌每天拥有12亿搜索用户,产生1210亿搜索关键词,每一个关键词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辅导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如果再对人工智能的算法进行为之10年的稳固改进,加之一千倍以上的数据以及一百倍以上的计算资源,谷歌将会开发出一款无与伦比的人工智能产品。我的预言是:到2024年,谷歌的主营产品将不再是搜索引擎,而是人工智能产品。
这个观点自然也会招来怀疑的声音。近60年来,人工智能的研究者都预测说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但是直到几年前,人工智能好像还是遥不可及。人们甚至发明了一个词来描述这个研究结果匮乏、研究基金更加匮乏的时代:人工智能之冬。那么事情真的有变化吗?
是的。近期的三大突破让人们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近在眼前:
1. 成本低廉的并行计算
思考是一种人类固有的并行过程,数以亿计的神经元同时放电以创造出大脑皮层用于计算的同步脑电波。搭建一个神经网络——即人工智能软件的主要结构——也需要许多不同的进程同时运行。神经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大致模拟了大脑中的一个神经元——其与相邻的节点互相作用,以明确所接收的信号。一项程序要理解某个口语单词,就必须能够听清(不同音节)彼此之间的所有音素;要识别出某幅图片,就需要看到其周围像素环境内的所有像素——二者都是深层次的并行任务。但直到最近,标准的计算机处理器也仅仅能一次处理一项任务。
事情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彼时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的新型芯片,它能够满足可视游戏中高密度的视觉以及并行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每秒钟都有上百万像素被多次重新计算。这一过程需要一种专门的并行计算芯片,该芯片添加至电脑主板上,作为对其的补充。并行图形芯片作用明显,游戏可玩性也大幅上升。到2005年,GPU芯片产量颇高,其价格便降了下来。2009年,吴恩达(Andrew Ng)(译者注:华裔计算机科学家)以及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意识到,GPU芯片可以并行运行神经网络。
这一发现开启了神经网络新的可能性,使得神经网络能容纳上亿个节点间的连接。传统的处理器需要数周才能计算出拥有1亿节点的神经网的级联可能性。而吴恩达发现,一个GPU集群在一天内就可完成同一任务。现在,一些应用云计算的公司通常都会使用GPU来运行神经网络,例如,Facebook会籍此技术来识别用户照片中的好友,Netfilx也会依其来给5000万订阅用户提供靠谱的推荐内容。
2. 大数据
每一种智能都需要被训练。哪怕是天生能够给事物分类的人脑,也仍然需要看过十几个例子后才能够区分猫和狗。人工思维则更是如此。即使是(国际象棋)程序编的最好的电脑,也得在至少对弈一千局之后才能有良好表现。人工智能获得突破的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收集到来自全球的海量数据,以给人工智能提供了其所需的训练。巨型数据库、自动跟踪(self-tracking)、网页cookie、线上足迹、兆兆字节级存储、数十年的搜索结果、维基网络以及整个数字世界都成了老师,是它们让人工智能变得更加聪明。
3. 更优的算法
20世纪50年代,数字神经网络就被发明了出来,但计算机科学家花费了数十年来研究如何驾驭百万乃至亿级神经元之间那庞大到如天文数字一般的组合关系。这一过程的关键是要将神经网络组织成为堆叠层(stacked layer)。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任务就是人脸识别。当某神经网络中的一组比特被发现能够形成某种图案——例如,一只眼睛的图像——这一结果就会被向上转移至该神经网络的另一层以做进一步分析。接下来的这一层可能会将两只眼睛拼在一起,将这一有意义的数据块传递到层级结构的第三层,该层可以将眼睛和鼻子的图像结合到一起(来进行分析)。识别一张人脸可能需要数百万个这种节点(每个节点都会生成一个计算结果以供周围节点使用),并需要堆叠高达15个层级。2006年,当时就职于多伦多大学的杰夫·辛顿(Geoff Hinton)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一次关键改进,并将其称之为“深度学习”。他能够从数学层面上优化每一层的结果从而使神经网络在形成堆叠层时加快学习速度。数年后,当深度学习算法被移植到GPU集群中后,其速度有了显著提高。仅靠深度学习的代码并不足以能产生复杂的逻辑思维,但是它是包括IBM的沃森电脑、谷歌搜索引擎以及Facebook算法在内,当下所有人工智能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一由并行计算、大数据和更深层次算法组成的完美风暴使得持续耕耘了60年的人工智能一鸣惊人。而这一聚合也表明,只要这些技术趋势继续下去——它们也没有理由不延续——人工智能将精益求精。
随着这一趋势的持续,这种基于云技术的人工智能将愈发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云计算遵循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4]法则,这一法则有时也被称为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即随着网络发展壮大,网络价值也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网络(规模)越大,对于新用户的吸引力越强,这又让网络变得更大,又进一步增强了吸引力,如此往复。为人工智能服务的云技术也遵循这一法则。越多人使用人工智能产品,它就会变得越聪明;它变得越聪明,就有越多人来使用它;然后它变得更聪明,进一步就有更多人使用它。一旦有公司迈进了这个良性循环中,其规模会变大、发展会加快,以至于没有任何新兴对手能望其项背。因此,人工智能的未来将有两到三家寡头公司统治,它们会开发出大规模基于云技术的多用途商业智能产品。
1997年,沃森电脑的前辈、IBM公司的深蓝电脑在一场著名的人机大赛中击败了当时的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在电脑又赢了几场比赛之后,人们基本上失去了对这类比赛的兴趣。你可能会认为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但卡斯帕罗夫意识到,如果他也能像深蓝一样立即访问包括以前所有棋局棋路变化在内的巨型数据库的话,他在对弈中能表现得更好。如果这一数据库工具对于人工智能设备来说是公平的话,为什么人类不能使用它呢?为了探究这一想法,卡斯帕罗夫率先提出了“人加机器”(man-plus-machine)比赛的概念,即用人工智能增强国际象棋选手水平,而非让人与机器之间对抗。
这种比赛如今被称为自由式国际象棋比赛,它有点儿像混合武术对抗赛,选手们可以使用任何他们想要用的作战技巧。你可以单打独斗;也可以接受你那装有超级聪明的国际象棋软件的电脑给出的帮助,你要做的仅仅是按照它的建议来移动棋子;或者你可以当一个卡斯帕罗夫所提倡的那种“半人半机”的选手。半人半机选手会听取人工智能设备在其耳边提出的棋路建议,但是也间或不会采用这些建议——颇似我们开车时候用的GPS导航一般。在接受任何模式选手参赛的2014年自由式国际象棋对抗锦标赛上,纯人工智能的国际象棋引擎赢得了42场比赛,而半人半机选手则赢得了53场。当今世上最优秀的国际象棋选手就是半人半机选手Intagrand,它是一个由多人以及数个不同国际象棋程序所组成的小组。
但最令人惊讶的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未让纯人类的国际象棋棋手的水平下降。恰恰相反,廉价、超级智能的国际象棋软件吸引了更多人来下国际象棋,比赛比以前增多了,棋手的水平也比以前上升了。现在的国际象棋大师(译者注:国际象棋界的一种等级)人数是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那时候的两倍多。现在的排名第一的人类国际象棋棋手马格努斯·卡尔森(Magnus Carlsen)就曾接受人工智能的训练,他被认为是所有人类国际象棋棋手中最接近电脑的棋手,同时也是有史以来积分最高的人类国际象棋大师。
如果人工智能能帮助人类成为更优秀的国际象棋棋手,那么它也能帮助我们成为更为优秀的飞行员、医生、法官以及教师。大多数由人工智能完成的商业工作都将是有专门目的的工作,严格限制在智能软件能做到的工作之内,比如,(人工智能产品)把某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却不能翻译成第三种语言。再比如,它们可以开车,但却不能与人交谈。或者是能回忆起YouTube上每个视频的每个像素,却无法预测你的日常工作。在未来十年,你与之直接或者间接互动的人工智能产品,有99%都将是高度专一、极为聪明的“专家”。
实际上,这并非真正的智能,至少不是我们细细想来的那种智能。的确,智能可能是一种倾向——尤其是如果我们眼中的智能意味着我们那特有的自我意识、一切我们所有的那种狂乱的自省循环以及凌乱的自我意识流的话。我们希望无人驾驶汽车能一心一意在路上行驶,而不是纠结于之前和车库的争吵。医院中的综合医生“沃森”能专心工作,不要去想自己是不是应该专攻英语。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可能要设计出一些阻止它们拥有意识的方式——我们所宣称的最优质的人工智能服务将是无意识服务。
我们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与一般的智能不同,智慧(产品)具有专心、可衡量、种类特定的特点。它也能够以完全异于人类认知的方式来思考。这儿有一个关于非人类思考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年三月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举行的西南偏南音乐节(South by Southwest festival)上,沃森电脑就上演了一幕厉害的绝技:IBM的研究员给沃森添加了由在线菜谱、美国农业部(USDA)出具的营养表以及让饭菜更美味的味道研究报告组成的数据库。凭借这些数据,沃森依靠味道配置资料和现有菜色模型创造出了新式的菜肴。其中一款由沃森创造出的受人追捧的菜肴是美味版本的“炸鱼和炸薯条”(fish and chips),它是用酸橘汁腌鱼和油炸芭蕉制成。在约克城高地的IBM实验室里,我享用了这道菜,也吃了另一款由沃森创造出的美味菜肴:瑞士/泰式芦笋乳蛋饼。味道挺不错!
非人类的智能不是错误,而是一种特征。人工智能的主要优点就是它们的“相异智能”(alien intelligence)。一种人工智能产品在思考食物方面与任何的大厨都不相同,这也能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食物,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考虑制造物料、衣服、金融衍生工具或是任意门类的科学和艺术。相较于人工智能的速度或者力量来说,它的相异性对我们更有价值。
实际上,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起初所说的智能的意思。过去,我们可能会说只有那种超级聪明的人工智能产品才能开车,或是在“危险边缘”节目以及国际象棋大赛中战胜人类。而一旦人工智能做到了那些事情,我们就会觉得这些成就明显机械又刻板,并不能够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人工智能的每次成功,都是在重新定义自己。
但我们不仅仅是在一直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意义——也是在重新定义人类的意义。过去60年间,机械加工复制了我们曾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行为和才能,我们不得不改变关于人机之间区别的观点。随着我们发明出越来越多种类的人工智能产品,我们将不得不放弃更多被视为人类所独有能力的观点。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甚至,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我们将处于一场旷日持久的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中,并不断扪心自问人类的意义。在这之中最为讽刺的是,我们每日接触的实用性人工智能产品所带来的最大益处,不在于提高产能、扩充经济或是带来一种新的科研方式——尽管这些都会发生。人工智能的最大益处在于,它将帮助我们定义人类。我们需要人工智能来告诉我们,我们究竟是谁。
Ⅵ 西南偏南的大会历史
1987年 South by Southwest Festival西南偏南大会 简称 SXSW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第一次举办,期盼150名参会者,实际上有超过700个参会者参与
1988年 SXSW出售SUX T恤衫
1989年 超过200支乐队在奥斯汀的15个不同地方进行演出
1990年 从1500多个申请乐队中仅选出420个乐队在23个场地登台演出;SXSW也在美国主流媒体比如洛杉矶时报等成为西南偏南大会的俗称。
1991年 如百事可乐,IBM等大赞助商也支持SXSW;从90年的20个互动模块演变为91年的60个互动模块,乐队数为500多个
1992年 125支乐队要在大型场地表演,这考虑到过度拥挤的参会人群;这是相当明智的,当时记录是3300人参会。
1993年 SXSW第一次改为在美国德州奥斯汀会议中心举办;埃维斯·普里斯利(猫王)起诉声名狼藉的经理汤姆·帕克
1994年 黑衣人约翰尼·卡什在SXSW讲话;SXSW大会新增添“多媒体和电影单元”
1995年 三个单元如音乐,电影和多媒体形成了SXSW目前所熟知的3个SXSW大会。
1996年 媒体批评涅槃前贝司手克里斯特·诺瓦塞里克的本意善良但很随意的演讲,煽动年轻人要参与政治
1997年 SXSW互动奖项创立,授予SXSW盛会上最佳创新网站和创始人
1998年 一直到SXSW盛会结束,违反合同的传票才得以解决
1999年 SXSW Multimedia多媒体单元更名为SXSW Interactive新媒体互动单元
2000年 在新媒体互动大会上,互联网界的摇滚巨星-创作共用的创始人劳伦斯·莱西格演讲;在音乐大会上,真正摇滚巨星民谣歌手史蒂夫·厄尔发表演讲;许多瑞典乐队当年在SXSW表演,他们被称为“新北欧海盗的入侵”
2001年 SXSW电影大会上因其展映的影片疯狂而得名,包括展映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的超链接影片-
电影使用多层相互联系的故事线来演绎的电影风格,比如《爱情像母狗》,
《灵魂的重量/灵魂挽歌/21克》,《火线交错/通天塔》,《无法无天/上帝之城》,《撞车》以及由约翰尼·德普主演的有关可卡因的传奇影片《大毒枭》。
2002年 采访美国摇滚传奇人物柯特·科本的遗孀科特妮·洛芙,one on none归无一作为非演讲模块,吸引了最多的人群;有关得克萨斯州长乔治·W·布什在2000年竞选的记录片《乔治的竞选旅程》亮相
2003年 在入侵伊拉克之前几天,SXSW联合多于7000名反战示威者在州议会大厦以外的街区抗议;SXSW音乐演讲人丹尼尔·拉诺斯曾制作U2专辑约书亚之树,彼得-盖布瑞尔的So专辑和鲍勃·狄伦的不能忘却的过去“Time Out of Mind”
2004年 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在音乐演讲中接受采访,他表明对录制音乐不感兴趣。但“我”今晚还是活生生的!
2005年 呢喃核(英语:Mumblecore)是美国独立电影界在2000年之后获得关注的一项运动。这个流派的电影特点是由超低预算制片(常常由手持的数码摄影机完成)、关注20岁左右年轻人的情感生活、即兴创作的剧本、非专业演员出演。 齐柏林飞船主唱罗伯特·普兰特发表演讲
2006年 第一次SXSW模块选择可由公众帮助来抉择;交互演讲人包括互联网最富盛名的网站:Craigslist的Craig Newmark和维基网络的吉米·威尔士
2007年 推特Twitter在SXSW上爆火;在音乐和交互环节,Myspace的汤姆·安德森采访性手枪的史蒂夫·琼斯
2008年 记者Sarah Lacy和Facebook脸谱的Mark Zuckerberg的采访引发了推特上的热火推特潮;
2009年 当年记录共有1987支乐队表演;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主《危机倒数》首映在SXSW
2010年 自从推特亮相3年后,基于地理位置功能大红特红;foursquare赢得首轮,但Gowalla众志成城方显本色
2011年 SXSW Interactive交互大会上群组通信/群聊红火。
2012年 在SXSW音乐节上,将有Eminem,Jay Z,莱昂纳多·里奇将登台表演。
2015年2月,一款Logo 长得像丁满、名叫Meerkat 的视频直播应用在SXSW 亮相。但有媒体指出,Meerkat想要火下去,不能满足于这一次的西南偏南。
Ⅶ 西南偏南音乐节举办地,世界现场音乐之都,究竟有多好“听”呢
穿越时间与空间,沿着科罗拉多河,今天来到德克萨斯州的心脏地带,该州的首府奥斯汀。
奥斯汀人口众多,高楼大厦林立,虽然它并不是德克萨斯州最大的城市,但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波西米亚风格。
瑞典人从1830年代移民到这里,奥斯汀自此发展迅速,但你仍然可以在日尔克动物园内,窥看这座城市过往的面貌。
到访这个动物园你会见到长角牛,长久以来它都是德州的象征,或者想了解奥斯汀对牧牛历史的现代演绎,就必须前往当代的布兰顿艺术博物馆。
奥斯汀人将德州人的身份放在首位,美国人身份则次之。奥斯汀最初是水牛牧民的居所,而这些牧民正是德州荒原的第一批开拓者。
在任何德州城市内,都很容易找到吃午餐的好地方,在每个街角你都可以找到小食车,不妨试试多汁鲜味的德州墨西哥海鲜或德国香肠。
而市中心的小酒馆就是最适合享用晚餐,即使是冬天,你都可以在露台找个位置坐下,享用美酒佳肴。
Ⅷ 世界十大音乐节排行榜,世界十大著名音乐节
疫情发生前,世界各地每年都会举办独特的音乐节,这是爱乐人士和时尚达人的嘉年华。近日,泰国媒体盘点了今生必去的十大音乐节,其中泰国大山音乐节也上榜。疫情发生后,让我们解封去浪吧~。
1.美国科切拉音乐节;
2.日本富士摇滚音乐节;
3.比利时明日世界电子音乐节;
4.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
5.美国超世代音乐节;
6.美国洛拉帕卢萨音乐节;
7.日本夏日音速音乐节;
8.匈牙利布达佩斯岛节;
9.泰国大山音乐节;
10.泰国象牌啤酒联名音乐节。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盘点一: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 Festival)
地点:英国阿瓦隆岛
时间:6月底
Glastonbury音乐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露天音乐节,每年吸引了超过10万乐迷前来观看,是世界上许多乐迷心中的“朝圣圣地”。每年,这一音乐节都会邀请当今最受欢迎的乐队和歌手前来演出,而被Glastonbury邀请,也逐渐成为音乐圈里的一项殊荣,今年,加拿大“天团”Arcade Fire、美国独立流行乐队Foster The People就都在受邀之列。Glastonbury音乐节还以烂泥地的环境而出名——穿上雨鞋和雨衣,在泥地里走一遭,是观看Glastonbury音乐节必须经历的体验。
盘点二:雷丁利兹音乐节(Reading and Leeds Festival)
地点:英国雷丁、利兹
时间:8月
Reading and Leeds音乐节与Glastonbury音乐节并称英国夏日两大音乐盛事,每年8月,音乐节会在雷丁和利兹两城同时举行。Reading and Leeds音乐节也被戏称作英国的春运,每年音乐节期间,附近的火车站都会被前往音乐节的年轻人挤满,带着帐篷、睡袋,迫不及待地到音乐节里扎营看演出。除了可以观看到老牌摇滚乐队和最红的新乐队,在音乐节上,还有狂欢、嬉戏、烂醉的人们。如果你想经历一下“英国春运”,看看典型的烂醉的英国人,Reading and Leeds音乐节是个不可错过的选择。
盘点三:科切拉音乐节(Coachella Valley Music and Arts Festival)
地点:美国加州
时间:4月
每年4月末,全美国的乐迷和嬉皮士都会涌向加州印第欧,因为这里有传说中的“臭嬉皮士圣地”——Coachella音乐节。当然,不可否认,每年的Coachella音乐节都请来非常佼佼者的乐队压阵,但前往展示自己独立、特别、嬉皮一面的嬉皮士们才是音乐节上的最大看点。美国资历深厚脱口秀主持人吉米•吉梅尔已经通过一次恶搞证明了这一点。在去年的Coachella音乐节上,他就在路边采访了几个嬉皮士,询问他们是否认识几个节目组随意编的乐队,而嬉皮士们居然纷纷表示,他们对这些乐队再熟悉不过了……
盘点四:Lollapalooza音乐节
地点:美国芝加哥
时间:8月
Lollapalooza音乐节以丰富多样的阵容而出名,登上过Lollapalooza舞台的包括Coldplay、Red Hot Chili Peppers、Arctic Monkeys、The Killers等。正如人们常说,条件艰苦、苦中行乐的经历才印象深刻,Lollapalooza音乐节肯定让你热到忘不了。在芝加哥8月炎热、毒辣的太阳底下,为了心仪的乐队等上四五个小时,都是典型的Lollapalooza体验。到底有多热呢?喜欢光脚上台演出的澳大利亚乐队Tame Impala的主唱Kevin Parker就是一个例子:他光脚踩上Lollapalooza的舞台后,由于天气实在太热,他不得不踩在一条毛巾上,寸步不移地演上40分钟,随后便匆匆离场。
盘点五:西南偏南音乐节(SXSW)
地点: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
时间:3月
每年在西南偏南音乐节上,有超过2200组表演者和乐队在超过100座音乐会场中进行表演,这一数目看起来就已经很惊人了。西南偏南音乐节也以多元化著称,来自世界各地的乐队都有机会参加,不少中国乐队也都曾经登上过SXSW音乐节的舞台。当然,演出机会多,也给了一些乐队的死忠歌迷绝好的机会,因为有一些乐队甚至会在其他场次的表演中串场。
盘点六:Roskilde音乐节
地点:丹麦哥本哈根
时间:7月
北欧人对摇滚乐、金属乐的狂热是众所周知的,而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Roskilde音乐节更是名列欧洲四大摇滚音乐节。这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音乐节,每年都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知名乐队和歌手,在去年,这一音乐节甚至集聚了Metallica、Kraftwerk、Rihanna、Sigur Ros一众佼佼者。虽然在其他音乐节上,你也可以看到有许多乐迷举着旗子观看演出,但Roskilde音乐节上的旗子却已经成为一个特色——从口号、乐队Logo到桃心、卡通画等等,乐迷们在旗子上花费的心思可见一斑。
盘点七:Summer Sonic音乐节
地点:日本东京、大阪
时间:8月
在东京和大阪两地同时举行的Summer Sonic音乐节可以说是目前范围内最舒服的音乐节。与大汗淋漓、满身泥土的音乐节体验不同,Summer Sonic音乐节则有一大部分场地是位于室内,还开着空调,可以说是乐迷们在夏天观看音乐节的福音。此外,亚洲迷妹的威力也在Summer Sonic音乐节上充分体现——几乎每一个乐队登台表演,底下的观众们都会迸发出惊人的尖叫声和整齐的合唱,让海外乐队立刻感受到了亚洲迷妹的热情,也为前往观看的乐迷们带来难得的体验。
盘点八:富士摇滚音乐节(Fuji Rock Festival)
地点:日本新泻县
时间:7月下旬、8月上旬
富士摇滚音乐节与Summer Sonic音乐节是亚洲最为资历深厚两大音乐节。坐落于森林覆盖的丛山之间,富士摇滚音乐节与城市感十足的Summer Sonic音乐节截然不同,充满了大自然的氛围,与舞台上的摇滚乐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当然,参加富士摇滚音乐节还有着各种各样最奇妙的体验:穿越一片发着绿光的树林、搭乘缆车上山、爬过陡峭的山路前往另一个舞台观看演出……
盘点九; Laneway音乐节(St Jerome’s Laneway Festival)
地点: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奥克兰
时间:1月
与其他音乐节不同,Laneway音乐节是一个跨国的系列音乐节,不同阵容的乐队们会来到新加坡、澳大利亚墨尔本、悉尼等地,献上特有的体验。对于经历了北半球夏天到秋天密集的音乐节季、进入演出空窗期的人们来说,Laneway音乐节则是冬天里的曙光。一些北半球的乐迷们会选择在寒冷的冬天到赤道地区和南半球过冬,再看看火热的音乐节,这可是一个完整又值得一试的度假方案。
盘点十:Big Day Out音乐节
地点: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阿德莱德、黄金海岸和新西兰奥克兰
时间:2月
Big Day Out音乐节往往是很多乐队拉开澳大利亚和亚洲巡演,甚至是新一年巡演计划的前奏。因此,每年有哪些乐队会参加Big Day Out音乐节,也成为了新一年里乐迷们最关心的几件事之一。此外,Big Day Out音乐节的举办时间正值澳大利亚的公共假日,年轻人们纷纷涌入音乐节,抱着酒瓶进行狂欢,可以说,想要感受南半球夏天里的热情,Big Day Out音乐节是上佳选择。
Ⅸ 中国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科技类大会
CES(国际消费电子展)、MWC(世界移动通讯大会)、SXSW(西南偏南音乐节)这几个是我目前比较关注的国际科技盛会,先泼点冷水,不得不说,最近这几次的CES与MWC的确是小年,甚至说是走向平庸化也不为过。就拿前两天的MWC来说吧,作为世界移动通讯大会,借着这几年的移动支付、AI深度学习、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崛起、以及5G技术的发展,我本身对本届MWC抱着很高的期待的,希望看到改变生活的伟大创意诞生,但就是这样一个诸多技术均已出现的大背景下,MWC以及CES却没有太多令人兴奋的闪光点…… 甚至令我开始思索:我们本身就已经被四处的光芒所习以为常了?
Ⅹ 美剧《传教士》里面这个人他的嘴为什么会这样子
根据我看到的剧情分析,这孩子是车祸导致了一个女孩成了植物人。所以才开枪自杀。变成这个样子的。还被传教士给吼进地狱去了。
剧集评价
AMC用其接档旗舰剧集《行尸走肉》可见重视程度。该剧在西南偏南(SXSW)音乐节上试播了首集,好评一边倒,而随后每集的IMDB评分都在8.0~9.5的高分段。
Variety:
如果每一部电视剧的导航集都能被看做剧集的名片,能够留下关于整部剧基调和潜力的线索,那么从《传教士》第一集就能看出它重口辛辣的特质。
在这部新剧长达90分钟的导航集中,角色自爆后弄得满地血浆,主角直接从人的胸腔中饮血,而一个孩子在目睹致命打斗后微笑并高喊着评价:“太棒了!”这些无疑正是漫画粉丝们所期待的剧情。
《好莱坞报道者》:
AMC电视台播放了新剧《传教士》的超长首播集,首集花费了40分钟找到容貌看起来很像肠子的年轻男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Arseface。但这个角色出现时,导航集也来到了终极测试的时刻,到那时观众才能确定他们到底是继续追剧还是就此放弃。
Collider:
AMC的《传教士》是一部大胆、拥有独特视觉效果和极致恶趣味风格的剧集。无论是德克萨斯州寸草不生的土地上靴子跟在地上踩着碎石和沙子发出的咯吱声,还是角色们在一辆古董车中将牙齿打到鼻子软骨里的打斗,《传教士》都想通过这些情节让剧集与观众贴近,不论人们对这些内容感到多么不适。
IGN:
如果你想要电视剧和漫画完全符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乐于去看到一个故事全新版本,你会爱上这部电视剧。《传教士》导航集非常残酷,而未来它在还原原作场景时也会有所收敛。
但是剧集依旧保持了漫画的精髓和态度,塞斯·罗根、埃文·戈登伯格和Catlin以及他们充满天赋的卡司阵容能够轻易将观众拉进电视剧中的世界,期待剧集接下来将发生的情节。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