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关讯息 > 音乐电影衰落

音乐电影衰落

发布时间:2022-04-11 06:49:08

Ⅰ 现在电影仍然有市场,为什么流行歌曲却在走向没落

时代音乐歌曲永远不衰落,现在都只听以前的音乐歌曲,现在音乐什么意义没有的衰落。歌曲也就是一时的没有长久留恋。

Ⅱ 中国电影音乐 的现状,发展情况,历程概述

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百年岁月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印证着她最初的稚嫩,曾经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

(1905-1045)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时期的影片在放映时还是有“配乐”的。台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但是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

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此后,有声片渐渐兴起。

“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在随后的三四十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

《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贺绿汀根据当时的两首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编而成。《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现于小陈和小红暗生情愫时;第二次却是在两人发生误会后,在酒馆里小陈赌气拿出钱来叫小红唱歌,小红含泪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画面不时叠出那天清晨两人的甜蜜情景,“患难之交恩爱深”的歌词此时听来别有一番酸楚滋味。这样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至今无出其右者。再如《万里寻兄词》、《铁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

在众多的电影歌曲当中也出现了主题歌的雏形,有些电影歌曲恰好点了影片的主题,起到了主题歌的作用。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它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整首歌曲持续50多秒,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当时电影音乐的配乐方式多为用现成的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电影总体上缺乏音乐方面的整体规划。但是在影片《风云儿女》片尾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直接表达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已开始具有了主题歌的艺术表现功能。

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当时已经初露端倪。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乐素材,而且还因人物、情节的不同,以变奏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音乐贯穿手法的最初尝试。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专门为电影创作的音乐(除歌曲之外)。在影片创作过程中,“配乐”这个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乐素材重新编辑,使之与画面相配合,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这时的音乐使用与画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赋予画外含义,没有将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表现元素参与创作。

影片《十字街头》中老赵失业后,一人在房间里黯自神伤,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宽慰自己,音乐也随之抑郁或轻松。音乐在这里成为老赵的“内心独白”。每一段音乐情绪的选择与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画面效果,但显得过于简单和幼稚。而在影片《马路天使》中小红、小陈、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头拉客的小云截住,这段影片中没有音响对白,音乐持续了四分半钟,音乐的写作细化到了镜头。音乐在这里起到了音响的作用,共出现了三记锣声,一次鼓响。锣声在听觉上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视觉上加强了人物的动作性。鼓声则带了一丝喜剧效果。总的说来,这段配乐具有造型性,音乐和表演融为一体,和画面完全同步。

建国十七年: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
(1949-1966)

建国之初,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1951年前后对《武训传》简单、粗暴的批评严重挫伤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直到1953年第一次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以及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批评了左倾思想,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大批电影将焦点对准“人”,出现了《不夜城》、《铁道游击队》、《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李时珍》、《宋景诗》、《神秘的旅伴》、《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它们描绘人性、歌颂爱情,出现了很多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之后,一些抒情性较强的电影歌曲成为众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艳阳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议。这一时期电影音乐理论研究和作品批评刚刚开始,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理论家,如何士德、王云阶、徐徐等人针对当时电影音乐创作的弊端撰写文章,并开始对部分影片进行音乐角度的评论,观点鲜明、以理服人。批毒草、拔白旗、大跃进等运动给电影创作带来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周恩来、邓小平亲自抓一批重点影片的创作。周总理特别提出:献礼片缺少载歌载舞,使人看了高兴的少数民族影片。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片。随后颁布的《文艺八条》、《电影三十二条》是这一时期指导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调整、恢复的纲领性文件。此时出现了很多在音乐的使用上可圈可点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诗玛》、《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等。而此时的电影音乐理论争鸣也更加热烈,周扬、李焕之、赵氵风、王云阶、徐徐、葛炎、黄准、萧远、吴应炬、李树宝等纷纷撰文,一方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对电影音乐艺术创作做理论上的探讨。在颠簸的历史演进中,电影事业几经挫折,但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阶段。

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探索,电影界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1949年4月,中央电影局在北平成立,电影局艺委会下设音乐处负责领导全国的电影音乐工作,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拥有自己的乐团和电影音乐创作组,这些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

1953年以后,中央电影局音乐处一方面选派大批干部出国学习;另一方面组织了为期一年半的作曲干部训练班,由有丰富电影音乐创作经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何士德、王云阶、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专业课,李焕之、马可、杨荫浏、姚锦新教授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培训班还观摩了国内外的影片,研究电影音乐创作经验,这个培训班对满足各电影制片厂影片生产的迫切需要,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个训练班的学员在新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促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更加成熟起来。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王云阶建国后曾为《护士日记》、《林则徐》、《阿Q正传》等影片作曲。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雷振邦曾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40多部电影作曲,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等影片插曲都广为流传。他的作品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著名作曲家刘炽曾为《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作曲。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葛炎为《中华女儿》、《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老兵新传》、《聂耳》、《枯木逢春》、《阿诗玛》等电影作曲。此外,电影《白毛女》的音乐创作者瞿维、张鲁、马可,《平原游击队》的作曲车明、《李时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红色娘子军》的作曲黄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贤、《铁道游击队》的作曲吕其明、《草原上的人们》的作曲向异、《祝福》的作曲刘如曾都是当时很有实力的电影音乐作曲家。

当时创作的很多电影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电影音乐概念被廓清,很多创作方法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促进了电影音乐的成熟。由于有了成熟的创作队伍,电影音乐渐渐摆脱了“拼贴”的传统,大部分电影配乐都是原创音乐。这就使人们对音乐与影片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讨,认识到音乐在影片中不能仅处在伴奏的地位,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情元素,应与画面有更加紧密、更多层面的结合。在音画的配合上,艺术性更强了,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击队》中用日本的调式音阶写了日本兵主题,用在鬼子进村等场景里,大家耳熟能详。《董存瑞》中为董存瑞设计了一个诙谐、欢快的音乐主题,并且和其它场景音乐有了很好的融合。在《祝福》、《林家铺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乐队,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意蕴,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更使影片处在统一的情绪气氛之中。《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等则将主题歌的音调加以变奏,成为片中的主题音乐。

这个时期,主题音乐的概念逐渐建立和成熟,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出色的音乐整体设计。比如《南征北战》中为敌我双方设计的主题音乐,伴随着在强攻摩天岭的情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交错表现敌我双方从山脊的两边争分夺秒抢占高地,音乐也随着画面的切换而转变到各自的主题,在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频繁转换中,音乐保持着很好的连接,并通过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特别是当敌军溃败、仓皇逃遁的时候,杂乱、霸道的敌军主题音乐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节奏和残留的微弱情绪,体现出他们军心涣散,溃不成军,这样的音乐处理十分形象。在我军将士最后攻入敌军指挥部的时候,画面上反映出敌军畏惧投降的场面,而音乐却是极其昂扬、激越的我军主题,音乐在这里与画面共同承担了叙事的功能。音画对位的这种表现方式当时并不多见,它有效地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使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层面更加丰富。

除了主题的设计,在音乐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独具匠心的段落。《铁道游击队》中琵琶用得很好。劫票车一场中,游击队员的随手弹拨原是画内乐,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氛,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各种画外配器逐渐加入,汇成了气势磅礴的画外交响乐。诸如此类的运用,显示了当时对于电影音乐规律的进一步了解。

技术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1958年出现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老兵新传》,用四个声轨记录声音,但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声音处理上。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声轨录制技术的运用给声音元素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从技术上来讲有了足够的声轨来分别录制音乐和音响,使得声音更有层次。《林家铺子》里有一段阿秀与同学去赶庙会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声起,这是声音的第一个层次;阿秀和同学愉快地走向庙会,渐渐丝竹的主观配乐插入,伴随着她们走进人群中看杂耍,这是声音的第二个层次;这时,庙会上客观的锣鼓声又渐渐取代了主观配乐,这是第三个层次;而此时又一个音响———远处的汽笛声把人们带到了江边刚刚靠岸的上海难民的轮船上,这是声音的第四个层次。在这些音乐和音响的衬托下,人物的语言也十分清晰,声音的强弱对比明显,各种声音元素的连接自然顺畅,层次感强。

17年电影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缺少其他娱乐方式的条件下,电影不但负载着鼓舞士气、宣传教育的重任,还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丰富老百姓娱乐生活的功能。大部分的电影歌曲都能够随着电影的放映而传遍大江南北,比如《小燕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我的祖国》、《幸福不会从天降》、《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这一时期电影歌曲形式多样,体现了歌曲创作的繁荣。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独唱的形式出现,《芦笙恋歌》中扎妥和娜娃的相恋用《阿哥阿妹情意长》的对唱形式表现,《五朵金花》里阿鹏和金花的相遇也是对唱,《刘三姐》里更有多次的对歌场面。《英雄儿女》中《英雄赞歌》和《上甘岭》中《我的祖国》则以一领众和的形式为人们熟知,《洪湖赤卫队》中的表演唱也十分生动。

建国17年期间一种新的插曲形式被广泛应用,以前的插曲都是由剧中人演唱的,这一时期有了以画外乐的方式出现的插曲,这些歌曲不再是有声源的,而是由创作者配入片中的,但是旋律和歌词仍然结合电影的内容,从而起到了概括影片涵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拓展画面空间的作用,将影片不能直接表达的意义,用歌曲加以表现,有的和画面的蒙太奇联系起来,起到连接画面的作用。

影片《舞台姐妹》开篇就用“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的越剧配唱拉开序幕,暗喻故事所指。在影片发展的各个关键点、转折点都会借助配唱对故事情节加以总结概括,并且对情节发展起到预示的作用。当春花在法庭上揭露了唐老板等人的卑鄙行径时,法庭上一片骚动,这时歌曲唱道“雀乱群,鸦噪庭,黑手难遮日月明……”。而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当牧民卡勒为了护送古兰丹姆去找解放军,在路上被特务打死,这时出现女声合唱的高亢旋律:“光荣啊,祖国的好儿女。光荣啊,萨米尔的雄鹰……”这些都体现出对电影配乐形式和功能的进一步探索,显现出越来越浓烈的主观意识,在文革电影中这种方式就被使用得更加极端了。

当时对电影有一个评价标准“故事好、演员好、摄影好、音乐好”,但是也有由于太注重音乐的使用而适得其反的例子。在进行综合声音合成的时候,一些作曲者要求突出音乐的完整性和重要性,要在有音乐的段落减少和压低对话和音响,甚至为了“争取音乐的完整性”和导演发生争执,没有摆正音乐在电影中的位置,这是对电影音乐规律认识不够而造成的。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文艺界就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要求,文艺界的创作一直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理论界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电影艺术》、《电影文学》、《人民音乐》等杂志都曾刊登理论文章对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民族乐器的使用问题进行讨论。

这一时期不断探讨修正中的文艺政策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在建国17年期间“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氛围中,创作者的注意力事实上转向了对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上的深度挖掘,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艺术探索也呈现出极高的成就。

在乐器的选择上,首先配器渐渐放弃了建国初期的以管弦乐为主的做法,在各种题材背景的作品中挖掘民族化的因素。如在《董存瑞》、《上甘岭》中交响乐的手法与民族音乐语言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管弦乐确立影片音乐主题,烘托环境气氛,另一方面使用了扬琴、笛子等特色乐器,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而到了后来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小兵张嘎》中就以民族配乐为主,乐器也增加了板胡、筝、响板、唢呐、阮等大批的民族乐器,形成了民族管弦乐队,用民乐刻画各种情绪气氛。

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大量结合了民歌、地方曲艺。《枯木逢春》中的评弹,《舞台姐妹》中的越剧,《林则徐》中的广东民间音乐和地方戏,《阿诗玛》、《五朵金花》、《天山上的来客》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影片中的民族曲调更不必赘述。这些民族音乐语汇有时作为主观配乐,易于被当时的观众接受。而更多的时候是来自影片中的电台节目、集市上的卖唱、主人公自己的演唱等客观音乐,显得更为真实亲切。《红旗谱》朱老忠回乡在车站巧遇同乡一场戏,当朱老忠走在嘈杂的车站上时,配乐是一段介绍朱老忠一家被恶霸欺负,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整个过程,随着镜头的运动,画面上出现了集市上的说唱艺人,音乐由主观转为客观,既交待了剧情,又交待了环境。
17年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探索非常成功,也为新时期出现的大量民族特色的电影配乐打下了基础。

太多了,全文请看下面链接

Ⅲ 香港电影和音乐的衰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现在香港电影人才的流失表现在两个方面:1 过去的明星演员和导演,其他的演职人员都跑到香港之外发展,谋生。2 大量的年轻人看到电影的式微,主动放弃了在这一行业的尝试。两个原因相互作用,对于香港电影的基础当然是雪上加霜。黄金一代的导演大多已经年老,创作力下降,基本上都在吃老本,没有什么创新。

Ⅳ 香港电影和音乐的衰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首先我想引用Liu先生的几句话:
“反观内地,国家倡导并支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为此制定了完善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同时为了方针的实施做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开放商业市场,鼓励产业发展。这种情况下不进步就不正常了。
我个人是不认同这几句冠冕堂皇的话的。国家真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吗?可能这个重点应该是“产业”而不是“文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精神领域的探索。而你知道的,这在我国几乎没有什么余地可言。后面的几句,我眼睛看到的现实,恐怕也不是如此。
然后说说题主的问题。
1 其实只要是发生过的饿事情,就可以归结为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是香港电影衰落了,那么这个现象就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过去的历史是留下必然,没有可能。重点是看原因。
2
我去过新加坡。这个华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多元(甚至比香港还多元),但是却没有像样的电影产业。我一开始很奇怪,不对啊,为什么呢?经过一番思考,我发现这个城市国家的精神主流是精英+重商主义。而且在东面有娱乐中心香港,西面有电影中心印度。那么东南亚,南亚的电影市场不需要新加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香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她的电影的主要市场东南亚和东亚。印度电影依然红火,泰国电影声望日起,韩国电影如日中天。大陆电影产业热闹非凡(尽管仅仅是热闹而已)。于是,这三个在香港电影最鼎盛期间,基本上排不上座次的地区,完全占领了过去的香港空间。香港电影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3
一个地区的电影工业是否有生命力,决定因素在于市场的容量。有巨大的需求,当然有巨大的投入。而巨大的投入必然能培养巨大的人才基础。现在香港电影,即便是本土完全消费,也没有办法收回成本,而外面的市场基本被瓜分。那么情况就危险了。没有了投入,当然留不住人才。现在香港电影人才的流失表现在两个方面:1
过去的明星演员和导演,其他的演职人员都跑到香港之外发展,谋生。2
大量的年轻人看到电影的式微,主动放弃了在这一行业的尝试。两个原因相互作用,对于香港电影的基础当然是雪上加霜。黄金一代的导演大多已经年老,创作力下降,基本上都在吃老本,没有什么创新。例子就是徐克。他在大陆淘金,大陆金主一再投巨资给他拍。但是作品在精神境界上一直没有超过他最早的《龙门客栈》的水平。那都是20年前的事情了。刘德华红了30年,现在还把持着香港电影男演员头把交椅,这不能不说是香港电影的奇迹,也是耻辱。
4
97回归,对于香港电影有没有影响?肯定是有的,虽然官方,香港电影主流话语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97回归,并不是香港电影衰落的必要条件,而是充分条件。这一个历史事件,加速了香港电影必须反思和进步的迫切性。不过,香港电影人没有在关键时候看清这一点,最后不得不接受现在的后果。
5 最后一点,我想强调的是:即便是香港电影最好的年代,它也不是优秀的。
首先在于题材的单一。武打片,武侠片,枪战片统治了香港电影的主流。但是其精神格局,社会剖析和意识形态基本上乏善可陈。
哥们义气,江湖道义充斥着香港电影,这与香港这一个法制社会的精神结构相矛盾。这说明了香港电影的创作者在社会意识层面相对还处于农商时代。缺乏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前瞻性和知识准备。香港电影在新技术层面,除了少数几个导演探索之外,大多数还沉醉于社会想象的分析和解构上面。慢慢地,当其他地区电影进步之时,香港电影的优势也就不那么明显了。而好莱坞则不同。巨大技术领先,导致在精神层面不输于它的欧洲电影,怎么都无法与他并驾齐驱。

Ⅳ 为什么音乐剧电影越来越少了

可能跟制作成本条件还有市场票房程度有关吧,歌剧魅影和发胶不错。

Ⅵ 说到香港娱乐圈没落也是普遍共识了,不管是电视,音乐,电影都远远不及过去,影视歌三栖领域都免不了青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么

Ⅶ 你对未来流行音乐和电影有什么看法电影音乐的未来会不会走下坡路

gala《追梦赤子心》《夜空中最亮的星》范玮琪《最初的梦想》。。很多

Ⅷ 香港电影和音乐为什么越来越糟糕

电影不评论 音乐 这个全世界的音乐产业都不景气,互联网的冲击很多老牌唱片工业的下场都惨凄凄,以前中国更是对音乐版权毫不重视,香港音乐最繁盛的时代也正是唱片的黄金时代。缺少足够的利益驱动,自然音乐人无论是水平和包装都不能得到保证。并且主流香港音乐本来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在新时代,没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元素,即使有传播受众范围也很小,并且即使港乐在黄金时代有相当一部分的歌曲包括许多名曲都从日本曲子改变翻版。在大陆的听众听了那么多年港乐的成人抒情,流水般的流行音乐,自然也烦了,同时还伴随着欧美音乐的大量普及,年轻人们能听到的音乐,有着更多的数量和更多的风格,他们的选择更多。或者说曾经我们以为的优秀的香港音乐,不过是那个时代香港作为相对开放的地区对大陆华人区的一种文化辐射,在更加开放的新的时代,要与不在受到打压百花齐放的大陆音乐和世界各国的大流行音乐相竞争,自然无法得当曾经那样的追捧。香港音乐本就没有其所谓歌曲真真的内核风格,若一直以一种地区式文化的姿态自居,不发展新的音乐文化,衰落是必然的,而如今新的音乐文化更多是以音乐为核心,而不是地区标签。得益于互联网的发达,各个地区的音乐风格本已经开始产生了新的融合和交流,而互联网时代版权的更加规范,音乐的新时代也即将开启。

Ⅸ 《唱片业为何衰落》微博观点

》同样在微博上引起讨论。他就宋柯对唱片行业的一些观点作出了评论。大头神仙认为:1、盗版是唱片业衰落的最大因素 2、唱片行业根本不理解数字音乐 3、音乐行业与电影有很大不同,不能照猫画虎。 4、现状很惨淡,前景很光明 另外他还作出了几点预测,其中包括:专辑必死。音乐人攻略将这些观点整理成篇供大家阅读,一来不希望好观点在微博上被掩埋,二来希望这些观点可以激发更热烈的讨论。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理性讨论的平台,探讨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王純逸:不能把唱片行业的衰落全部归结于盗版。固然这是导致唱片衰落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放耳去听那些动辄就号称几百金的唱片,有几人的几首歌是从音乐角度出发而歌的?泛滥的偶像化让稍有判断能力的人认为掏钱买唱片不值得。不是盗版毁了唱片,是做唱片的毁了自己。DJ董鹏:专辑永远都不会死,因为一直有人需要。杨冠群FruitYoung:@oliveschoice 看好演唱会和电视live秀以后会越来越火,央视和卫视以后都会加强开发演唱会资源,推荐《音乐界产业链发生巨变 演唱会成巨大财源》seancheung:應該不是盜版,而是人們不想為音樂付出的心理,盜版從來就有,以前唱片公司一樣活得好。育音堂张海生-羽果乐队经纪:是的,传统唱片行业已经没有出路了,EMI也倒了,单曲为什么是用户需要的原因是因为国外有itunes,但是相对来说国内的听众还是愿意花几十元买十首歌的专辑而不会花钱买单曲阙道华:4个歌手每张专辑卖几十万张的时代没了,但是几十万个歌手每张卖几千张专辑的时代来了。白驼山:到今时今日还把衰落原因归咎于盗版,那被淘汰也是活该。Colmanho:问题的症结。不愿为音乐买单的原因复杂,包括对介质要求不高,没有付费习惯,音乐内容不够好等。新的实体介质要靠科技,付费习惯要靠政策培育,好内容要看业界自己。上年还有卖10万以上的专辑,所以不能说已死肉肉现在是一块冷鲜肉:专辑必死吗?其实歌迷买专辑主要是为了收藏,买来专辑还听扣扣音乐的人也不在少数。看歌手自己有没有市场啦。seancheung:演出和音樂節屬於表演範疇,嚴格說並不是音樂工業的稻草。而且表演的紅火也真的無關音樂。它是另外一種形式,表演藝術,允許十幾年消失於音樂工業的人吃老本。而流行音樂本身是很快速的。現在的人面對蕭條動不動就提演出,演出當然好,但超出了音樂層面了。石小飞FEIER:但如果需要的人大多去下载,离必死也不远了,现在的专辑已经沦为演出走穴的文凭了。JedZ:电影,音乐,图书哪个给用户带来的感受大,恐怕见仁见智。不过这几年给我的感受是,大众讨论电影和图书的热情比讨论音乐高得多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用户不需要任何成本就能获得音乐,音乐能不变成快速消费品吗?大大地地:大讨论开始了。个人看了这篇文章觉得,专辑也不是必死,虽然听歌越来越分众化个人化,但是真正的音乐人是不会总用一首歌来表达自己的。只要心血没死,专辑就会存在。只是未来可能会更多人去出单曲或者ep,目前确实也是潮流。猫妥妥:我 前几天还在想,现在实体正版专辑原本就卖不动,歌手想等待几年出一张新砖实在费力不讨好,单曲形式发布新歌较为轻快,互联网发布新单曲的盈利方式不局限于 付费下载(因为消费者的版权意识短时间内仍然上不去),单曲之后可以再出精选专辑。话说LIVE的活跃岂不要逼急了一批录音棚歌手?P.S. 音乐人攻略已经开放投稿平台,欢迎把你的观点告诉我们。详情可以点击这里浏览。

Ⅹ 我感觉现在的音乐 电影 电视 都不吸引人 还不如以前 为什么

1、现在的电影只要求数量,而把质量忽略了,就是故事情节不严谨、有些时候太夸张,太令人匪夷所思;
2、你就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以前的故事情节演绎的入情入理,现在只为了赚钱,我和你有同感。

阅读全文

与音乐电影衰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国内女性家庭题材电影有哪些 浏览:282
2021都有哪些国产电影 浏览:890
林正英电影全集大全完整版阴阳 浏览:5
a面和b面电影完整版 浏览:520
东京完整版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278
2020年新电影迅雷免费下载 浏览:24
电影天堂百度云盘下载 浏览:320
电影在线观看反光 浏览:643
电影在线testflight 浏览:593
韩国电影恶魔对决完整版下载 浏览:662
周星驰电影骑摩托车是哪个电影 浏览:513
青春电影第一季迅雷下载 浏览:429
红星电影世界待遇 浏览:157
不要与陌生人微电影 浏览:825
微信上哪个免费电影网站好用 浏览:518
国外点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601
葫芦侠电影资源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346
在家看3d电影要什么软件 浏览:721
电影怎么拍汽车撞人 浏览:252
上海春节电影票 浏览: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