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家尼采为什么厌恶女人
早期对尼采的认识,就从他说的那句有些歧视女人的格言开始:到你的女人身边去吧,别忘了带你的鞭子。近期突然对这句话感兴趣,是阅读刘小枫的《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增订本)的时候引起的。刘小枫的书中新增的一篇文章《透过她人的欲望看自己》谈到了这句尼采的格言。和我一直以来想象的不太一样,原本以为尼采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男人是这个世界的绝对主宰和支配者,女人不过是男人膝下的玩物,尼采是为了表示对女人的憎恶和蔑视才这样说的。但是刘小枫在书中的一段陈述表达了几乎相反的看法。
刘小枫的陈述是这样的:尼采年轻的时候,与自己的好友保尔?勒埃同时爱上了莎乐美。而莎乐美是一个天生喜欢征服男人而不喜欢被男人征服的女人。(“天生就懂得什么叫做女人的女人”刘小枫如是说)为了在两个喜欢她的男人之间保持平衡,莎乐美提出了一种“社群主义式的共同友谊论”,希望两个男人都能在她的身边。尼采听说后,高兴的昏了头,就兴冲冲的提议三人一起去照像馆照相。当时的照相馆是很时髦的行业,正好有一辆马车的道具。于是两个男人一致同意莎乐美灵机一动的提议,摆出了这样的一种姿势:俩人扮成两匹马一起拉这辆车,而莎乐美站在车上,手里拿着一根鞭子,作驱赶两匹男马状。当然,后来这张照片流传了下来,刘小枫就信誓旦旦的说见过了这张照片。当然,重要的不是见过照片,而是它反映出来的事实改变了我们的习以为常的想法。刘小枫就是这样表示的:“照片中莎乐美手上高高扬起的鞭子令我恍然大悟,尼采那句格言的真正意思刚好相反:提醒男人去女人那里带上鞭子,不是为了抽打女人,而是为了让女人抽打自己。”
真的是这样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样认识这句尼采的格言呢?查阅相关的资料,这句话来源于尼采写的最深刻语言上最完美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我手中现有的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尹溟先生的译本。在书中的《老妇与少妇》的断章中,查拉斯图拉在下山后不久,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起了女人。“妇人的一切是谜,同时妇人的一切,只有一个答语:这答语便是生育,”“男人之于女人只是一种工具:孩子才是目的。”“当妇人爱的时候,让男子怕她吧:那时候她肯做一切牺牲而觉得其他一切无价值。当妇人恨的时候,让男子怕她吧:因为男子的内心只是不良,妇人的内心却很恶劣。”直到断章的最后一句:“你到妇人那边去吗?别忘却了鞭子!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才是这句格言的原文,中间不知道经过多少后人的转译,才变成无数类似“到你的女人身边去吧,别忘记带你的鞭子”,当然这些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从这一章所谈论到女人的特性来看,尼采好像对女人没有一丁点的好印象。他对女人的憎恶从他的一句句的格言中喷薄而出的事实,似乎相距刘小枫解释的臣服在莎乐美的石榴裙下的情况甚远。这中间是不是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事情?
周国平在他的《碎句与断章》一书中也曾提到了尼采和莎乐美照相的这段轶事,唯一相异的地方在于他说的照相馆的道具是牛车而不是马车。他说,正是在和莎乐美在照相后的几个月间,尼采开始著述他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那么这短短的几个月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才导致本来由女人手持的鞭子突然到了男人的手中呢?原来,莎乐美拒绝了尼采的求爱,甚至最后断绝了与他的交往,周国平评价说,甘愿在心爱的女人鞭打下做一头驾车的牛,此愿未遂,便相反朝全世界的女人扬起了鞭子。这种解释倒是圆满解答了这段时期内,尼采为什么对女人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是,难道一个女人拒绝一位男士的求爱就这么容易导致男士对整个世界上的女人仇恨连连么?这位被誉为对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似乎太小气了吧。
根据威廉?魏施德《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一书提供的资料,尼采在很年轻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那以后,他的生命中只有几个女人伴随他:祖母、母亲、姑姑和他仅有的妹妹。但尽管如此,尼采对女性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恐惧和羞怯。据说,有一次,由于仆人带错了路,他闯进了一家妓院。等尼采弄清状况后,马上二话不说就逃之夭夭了。逃就逃了吧,最奇怪的是临行前还给感到莫明其妙的漂亮小姐们弹奏了一曲。还有一次旅行的时候,尼采结识了一位年轻女子,并向她修书求婚,但却是就要动身离去的时候才写的。信写的心慌意乱的,让那位小姐感觉到更莫明其妙,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从这些和女人交往的经历看尼采,他似乎缺乏一种健康成熟的心理习惯与女人交往。对他来说,和女人交往似乎很能吸引他,但同时也让他产生了一种陷入罪恶的与肉欲相关的深渊中的感觉。他很想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抗拒女性的散发出的魅力。这种欲拒还迎的矛盾心态,导致他的心理成长中的对女性认识的畸形。他显然认为女人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就是魔鬼。等尼采后来接触到莎乐美的时候,他深深的被她吸引了。但是后来莎乐美的拒绝终于让他彻底转变了对女人的看法:女人是有着天使面孔的魔鬼。他的一生除了与他的妹妹相伴,再无女人闯入他的生活。
一位深刻的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在生活中或者在现实中可能就是一个弱智,这点并不奇怪。他们生活的世界是分裂的,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他是君临天下的国王,而在生活中则表现出一个白痴的一面。尼采后来终于疯了,那是1889年,他45岁的时候,他把一匹受车夫虐待的马搂在怀中,神经错乱,口齿不清,痛哭流涕。我怀疑,那个时候的尼采是不是因为想起了当年为了讨好恋人甘为马状,被莎乐美高扬的鞭子抽打的情景呢?
2. 仇女基佬是怎么出现的
首先,整个社会的氛围本来就是厌女的
很多人听到这个,尤其是直男听到这个都会立刻反驳他们没有厌女,甚至会说他们喜欢女人
但其实社会上有很多表现是歧视女性、歧视阴柔的
就像性别平等一直在推动,越来越多人可以认同女孩去玩那些阳刚的玩具
但如果是男孩去玩洋娃娃之类传统认为是阴柔类的玩具,很容易被家长给制止
这就是排斥阴柔的其中之一个表现
而某些男同志的厌女问题,除了上述那些
还得加上很多异性恋都认为异性恋才是正道,排斥、歧视同性恋
通常那些男同志的家人都是这一种的
他们会被逼著交女友、逼著跟女人结婚
於是他们把错都推到女人身上,认为他们就不爱女人、女人有什麼好的?渐渐地对女人越来越多敌意
但其实他们搞错重点的,会造成这种局面是源於普遍观念不正确
一段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关系中,双方基本上都算是牺牲者
如果这些男同志学不会平等待人、学不会尊重人、学不会抓重点
只会让同志在社会上的处境更难改善
3. 请问要了解马丁路德金和黑人平权运动要看哪些书和资料
独立宣言,和那个时期的历史
4. 男孩子为什么会喜欢男孩子
男孩子本来就喜欢男孩们。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首先这是个父系社会,
我们的骨子里有两千多年喜欢男人的基因。我们还需要两千多年,慢慢的才会把这喜欢男人的基因稀释掉。
男孩子在0岁-青春期,分为两种人。
第一种人为顺性别男,男儿身,男儿心。喜男厌女。
第二种人为跨性别女,男儿身,女儿心。喜女厌男。
过了青春期。
顺性别男又分为两种。一直喜男厌女者,称为直男。过了青春期,喜女不厌男者,称为弯男。
跨性别女又分为两种。一直喜女厌男者,称为跨性别直女。过了青春期,喜男不厌女者称为跨性别弯女。
我们要多多的包容。要学会理解与支持。要心中有大爱。要学会尊重与爱护他人。
5. 阿弥陀佛有什么威力
阿弥陀佛可以让愿意往生的众生,快速成佛!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除灭80亿劫生死之罪
6. 唐山烧烤店事件的讨论中,为什么会有“不是所有男的都这样”的反驳
”【不是所有男的都是暴徒】但【所有女人都遇到过来自于性别暴力的恐惧】“
7. 茶颜悦色为自己的宣传俚语道歉,他们犯了怎样的低级错误
“来茶颜买奶茶的美女很多,如果你碰巧认识了一个,你可以小声告诉我们的小伙伴:我捡了一个篓子。”这是奶茶品牌“茶颜悦色”在马克杯上的一句广告词,近日被网友指责“歧视女性”。他们犯了怎样的低级错误?
一、他们犯了怎样的低级错误?
网友“厌女文化观察室”在微博发布了一组关于茶颜悦色广告创意的一组图片,配发文字:“消费主体是女性的品牌还这么玩儿梗?你们这是图啥呢?”在“厌女文化观察室”发布的一组图片中,包括茶颜悦色一个印有“捡篓子”字样的马克杯,上面的广告词戏称,顾客来买奶茶或能“捡篓子”——认识美女。“捡篓子”是长沙方言,有“得便宜、占便宜”的意思。除了“捡篓子”马克杯,网友公布的还包括茶颜悦色一种茶包的图片,上面印有“官人我要”四个大字,下方的小字体为“饮茶”,一旁的英文为“i wangt you”。茶包下方一段关于“套路”的文字结尾为:“撩人从这一套开始吧!”
8. 你最讨厌的女星是谁
没有讨厌的女明星,只有讨厌的角色。
《我的真朋友》里面的程真真,《不负时光》里面的李校,《完美关系》里面的江达琳,《青春斗》里面的向真。
人设巨让人讨厌,对演员没感觉,私下她们是什么样的不关心。
9. 16岁少年杀6名女性,作案手法令人发指,最大的65岁,结果怎样
“厌女症”,是指人们对女性抱有憎恨、蔑视、偏见之情,古今中外都存在“厌女症”,《礼记》中直接把女人与亡国连系在一起“好田(狩猎)好女者亡国”,古代是男子说一不二,女人无权干政的社会,但不少人都把夏朝灭亡、商朝灭亡、唐朝灭亡等重大亡国事件的黑锅往褒姒、妲己、杨贵妃等女人身上扣。
厌女的封建思想残毒了不少人,尽管步入现代社会,有的人还是把什么错都往女人身上推,就比如80年代16岁高中生杀人狂马新野,他作案11起,杀死6个人,这6个受害者全是女性,而他之所以专挑女人下手,就是因为童年往事给他留下了厌女症。
家长身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像马新野父亲出轨这样的不道德行为,马新野受到影响即使不杀人日后也同样会成为一个不负责的丈夫。马新野父亲犯错后处理方法也不得当,怎么可以用暴力去掩盖自己的错,难道不是承认自己的错误,虚心改正吗?请在座已经当了父母的读者一定要小心自己的行为举动,不要再让马新野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