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6毫米的电影胶片南京有买吗
1楼,怎么形容你给我们更多人的感受呐?
知道楼主问的是什么胶片嘛?电影胶片!电影机用的胶片!旅游景点?还相机出租??呵呵,试问即便到那里就那里的小摊主知道或者见过电影机嘛??你说的是135胶卷吧?能拍36张的那种?
没有错!135胶卷其实就是一种电影胶片----35毫米胶片(但是电影机用和135相机用的过卷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量你也不懂!不是小看你),再者1楼,你知道电影机1秒钟正常的拍摄方式要拍摄几张画面底片嘛?24张(这一点想必你倒是能知道的),那好旅游景点即便能买到的36张的135胶卷,就是装到了35毫米电影机上能拍多少时间??呵呵----可能只能记录1.5秒的影像吧?……
还有,人家楼主问的是16毫米胶片!懂吗?
16毫米胶片1923年由可达伊士曼公司投入市场,其目的就是为了将电影普及到广大群众家庭----因为胶片以及之后一系列的洗印,放映设备都比35毫米来的便宜多了。当然还有一种8毫米胶片,即我们常常听到的“超8”其诞生也是如此……
相关参考(谢谢回答者):http://..com/question/154695618.html?si=9
楼主16毫米的胶片8毫米胶片都没有了,早已停产!(有也是过期的残存品)很遗憾,起码个人觉得如此。因为上世纪录像带,录像机,摄像机,家庭磁带摄像机,之后的V8等等不断推出,相对昂贵,画质音质又不怎么好,并且麻烦的家庭电影机已经渐渐没有了市场。
说了这么多,希望能以后与楼主在有关方面多交流。上一张相关图片,这是我收藏的一台16毫米电影机以及胶片(奥地利产,当时小有名气),当然现在没有实用意义了,但是机器性能正常。
㈡ 电影洗印的制作大量发行拷贝
在翻底制作完毕并作出标准翻底拷贝后,转入大量拷贝制作阶段。
大量拷贝的主要印制过程是:决定印片条件、印片、洗片、质量检验与鉴定、整理包装。贯穿整个过程的检验工作有技术条件监测与控制。
一部影片需使用许多轴号的正片来印制大量拷贝,在印片前,必须连续不断地为即将使用的各不同轴号的正片定出最佳印片条件(这一工作叫做接轴号),使所印出的拷贝尽量与标准拷贝一致。
工艺条件的监控包括:印片光源及光号的检查,药液成分的分析调整,洗片温度、时间、药液循环和补充量的控制,洗印条件感光测定检查。洗印工作应在洁净无尘的空调环境中进行,对所用的设备和器物必须十分注意其完好及清洁,以防脏物聚集污染影片和造成划伤。所用的底片,在印一定数量拷贝后,应进行清洗(一般在超声波洁片机中进行),以除去积尘。
印制过程要有中间检查(包括对所用底片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工完毕的成品,要逐本通过放映鉴定(可采取快速放映检查方式),以防止不合格的影片出厂。通过鉴定的影片,最后由成品整理部门包装发行。
电影洗印技术的发展动向时代的进展对电影洗印的要求集中于两点──优质、快速。把计算机应用于洗印加工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管理是洗印工艺控制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标志,也是实现优质、快速的重要保证。
微机在感光测定、电子配光、印片条件存储与变换启、停控制等方面以及在洗片机设备上的应用已较常见,在洗印工艺控制方面的应用还在发展,在感光测定与洗印加工条件的测算输出方面的应用已较定型。随着洗印加工速度的提高与工艺控制、质量要求的日益严格,计算在洗印机工作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影洗印工作的另一发展是逐渐扩大了业务范围。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磁性录像技术开始成熟以来,感光胶片不再是记录影像的唯一媒介,电视部门在逐渐用磁性记录材料取代传统的感光胶片。70年代以后视频影像与感光影像互转设备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视频技术渗入电影的进程 因此在一些电影洗印厂逐渐增设了胶(感光)、磁(视频)影像互转的制作业务 80年代已有具备一定质量水平的转换制作方式与设备供生产使用,从感光胶片到录像磁带的影像转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所转录的影像质量已可满足在电视屏幕上播映的要求,许多电影洗印部门已正式并大量地开展了这项业务。至于从录像磁带到感光胶片的转换技术,由于受到视频制式的限制,所转印的影片质量一般还不能满足专业电影的要求。近几年来,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制成功,使视频影像质量大为提高,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应用于影片的摄制工作,高清晰度磁转胶技术也会随之在洗印部门得到相应的采用。
㈢ 电影拷贝长什么样,有哪些值得知道的相关内容
拍电影时,拍摄的胶片是反转片,即与拍摄的照片底片一样,是补色的。在洗印厂将反转片再印成“照片”,即拷贝片,并可以大量复制几十、几百部拷贝片发往各地上映。成盒的胶片也叫拷贝,为了使几家戏院能同时放映同一部影片,电影制片商常多分给各家授权影院。电影的一般程序,拍摄负片-翻正片-剪辑-翻底片-印制正片(拷贝)。早年胶片是要在各影院之间跑片的,就是一大盒胶片,送到影院,上映结束会取走,送到下一个影院;近几年的数字版,一个普通电影大概不到100G(3D的也就不到200G),会以硬盘拷贝的形式送到影院,但格式是加密的,影院将数字拷贝放到连接播放机的服务器上,再用从授权方得到的密钥解密,就可以播放了。电影档期结束,密钥失效,数字拷贝作废。
㈣ 为什么电影拍摄要使用胶片
为什么电影拍摄要使用胶片?
摘要:在这个数码大行其道、胶片渐渐淡出市场的时代,这个 4K 开始平民化、更高分辨率录像设备频频出现的时代,为什么电影拍摄还是要使用胶片呢?
作为一种新媒介,虽然数码以替代胶片的姿态飞速发展,但事实上它仍不够成熟。虽然数码的分辨率最高已达 8K,但就连 6K 的细节要求也尚无丰富的镜头可供选择,同时 4K 的平民化也说明了数码发展的根源更倾向于商业。
这就是为什么纵使数码是当下趋势,胶片依旧无法被完全替代的原因。
㈤ 电影院的2d电影就是数字电影吗
不是,3D才是数字电影。
㈥ 老电影胶片要数字化修复一般怎么做
一部老电影的修复,要经过影片素材整理—清洁—胶转数—画面修复—画面调色—修复—声画合成—修复质量鉴定等。
1、洁片为修复的基础,属于物理修复,需要利用清洁工具手工清除尘埃和污点,污垢严重时还得用上超声波洁片机。紧接着接片需要查看整盘胶片是否存在断开状况,如果有就要用专用胶水粘合。
2、胶转磁和自动修复都是机器完成。先将物理修复完成的胶片利用胶片扫描仪进行2K数字化,再利用软件自动修复,这一步能过滤掉70%到80%的脏点和霉斑。剩余的都得交给人工来修复。
3、所有步骤完成后,需要初审,挑出明显遗留的脏点和黑频缺帧问题。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复检查十余次,确定无明显硬伤后,在专业审片棚内进行终审,若发现瑕疵,还得返修。
(6)电影胶片洗印厂图片扩展阅读
胶片会先拿到洗印厂去做清洁和物理修复,然后再拿到我们这做扫描,把胶片扫描成数字的图像及声音文件,然后交付专门的画面修复组,这个组通常人数最多,同时进行声音修复。
接下来调色师对画面进行调色。然后就是声音修复。声音和画面都做好了之后,要做一个声画合成,匹配对位,相当于一个重新剪辑的过程,最后输出成磁带、MV或DCP文件等,这就是修复的整个流程。
㈦ 关于电影胶片
现在的电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胶片拍摄的
首先,胶片的质感是数码无法比拟的。胶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层次感、色彩饱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数码的综合来讲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胶片的成本还是相对较低的。前面已经说过,拍电影的机器与拍电视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会比胶片便宜,但你能想象专业的人士用DV拍电影吗?而如果使用专业高清的电影设备,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胶片高。
还有,从感情上来讲,很多导演也倾向于使用胶片。当很多家庭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录象时,当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钱欣赏到盗版电影时,也就是说,电影越来越容易得到时,人们对电影的感觉在消退,这也是导演会偏爱胶片的深层原因。
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数字电影。目前数字电影有两种规格:一是所谓“标清”(标准清晰度)的电影,是用标准数字录像带拍摄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线,一是所谓“高清”(高清晰度)电影,是用高清晰度录像带拍摄的电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线,高清拍摄出来的影片能大体达到胶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数字录像带拍摄的电影通常可以直接在电影院用数字放映设备放映,这时就叫数字电影了。当然,用高清拍摄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实际上仍然达不到电影胶片拍摄的电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时也可以把数字录像带拍摄的影片转到胶片上,用普通的电影放映设备来放映,这就叫“磁转胶”。
相比传统的胶片电影,高清数字电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实现了与高清时代的接轨;数字介质存储,永远保持质量稳定,不会出现任何磨损、老化等现象,更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传送发行不需要洗映胶片,发行成本大大降低,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等等。
所以,正因为数字电影有上面这些优势,未来高清数字电影取代胶片电影成为主流将是大势所趋。
但目前来看,数字电影还不能真正普及。将所有电影都数字化国内目前还没有这个水平(其实其它国家也都一样)。目前数字化电影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但即使是在美国,也并不是出品的所有电影都是数字化的。一些大制作、大成本的电影往往使用数字摄像机,这样出来的画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就没有必要拍成数字电影了。
在中国,数字电影有时还很尴尬。很多电影在美国本来都是数字电影的,但到了中国,由于中国影院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普及率实在太低,还不得不将这些数字电影再转化成普通的胶片电影,这样才能在全国各大影院播放。数字电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件设施却没有跟上,这样的数字电影,即使拍出来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数字电影的真正普及还需要加以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