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观看《芳华》都会流泪
冯小刚导演的大作《芳华》已经上映16天了,目前累计票房已经突破10亿大关了,在强片迭出的贺岁档接连夺冠,堪称今年年末的现象级大作。
很多观众,无论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们,还是经历过那段边境作战的亲历者,或者是80后,甚至90后,在观看这场影片时,都流下了自己的眼泪!为什么大家都会有如此的共鸣呢?下面我们来尝试探讨一下:
一是社会大进程下个人的渺小感和无力感!大多数人都是凡人,都在命运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很多时候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活着为了什么?所以当看到刘峰和苗苗们在努力的跟自己的命运抗争时,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情感代入了进去。
二是不管是谁,都要面对亲朋好友的聚散离合,相爱的人未必能够在一起,仇恨的人却常常相遇!这一刻恩恩爱爱,下一刻反目成仇,对命运的无力感充斥着生活中。
三是容颜易老、时光易逝!今天很多人都在朋友圈晒自己18岁的照片!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如花一般的年华啊,可是时光冉冉,就是留不住啊,让人感慨唏嘘!影片中林丁丁出国后的照片,已经变成了一个发福的中年大姐!岁月是把杀猪刀,容颜易老,岁月如梭又岂是三五知己一杯老酒能够一醉解千愁的?
难怪佛家说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人生若无智慧,怎么能看透这重重叠叠的人生迷雾呢?下一回咱们聊聊这八苦是怎么回事!
各位朋友,也请你们聊聊你们为《芳华》流下泪了吗?又是为啥流的泪呢?
2. 《芳华》票房红及一时,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剧中的角色芳华里的刘峰应该和我父亲的年龄差不多,1979年副连长,战斗英雄,因战致残。我父亲是1978年连级转业,因公致残7级。
电影中的刘峰是不可能下岗的,他是干部身份,残疾军人。那时候军转干部都不愿意去政府机关,因为没有奖金,都愿意去大国企,商业部门、物资部门。这些单位在八十年代是很吃香的。
到了九十年代相对难过点,可是也不会让一个战斗英雄,参加军人下岗。除非刘峰是主动辞职或者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就像一无所有王健林一样。
1979年的战争,我军不仅作战经验和技艺很低,装备保障也很差。还是例如看地图,当时进入越南境内的我军步兵连,上级下发的作战地图的比例尺竟然是1:10万的,而且绘图十分粗糙。
村庄也只是个红圈,没有兵要地志标注,不知道道路承载能力,不知道哪里有水源,哪里易发生灾害,哪里有居民点。这种地图只适合师团级领导挂在墙上绘制的首长决心图,完全没法用于基层营连级的步兵作战。
伙食上,我军一些部队出境前补充给养。多数官兵宁可选择少带食品,也要多带武器弹药。战士们最喜欢的食物是压缩饼干和蔬菜罐头,最恐怖的是一种2公斤的红烧肉罐头,能解决一个班的肉食。
半罐是肥油,一顿吃不了,马上就馊了,第二天早上纷纷都扔了,很多打穿插部队第三天晚上就没吃的了,只好四处去寻找食物。
在南疆作战前期,越军的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此时越南刚刚统一不到四年,越军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越战,战术素养和士气都非常高,而且有大量缴获美军武器,以及苏联的支援。
直到老山者阴山作战时,越军还能跟我们发起大规模的对攻。直到老山作战之后,我们军队才占据了绝对优势,伤亡大幅减少,打的越军哭爹喊娘。
3. 电影《芳华》主要讲什么
该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剧情简介——
20世纪70年代,一些有文艺才能的少年男女从大江南北挑选出来,进入某部队文工团,担负军队文艺宣传的特殊使命。郝淑雯、林丁丁、何小曼、萧穗子在这个团队里朝夕相处,她们才艺不同、性情各异,碰撞出不乏黑色幽默的情境。严格的军纪和单调的训练中,青春以独有的姿态绽放芳华。
刘峰,是这个文工团里最不起眼的男兵,比起那些才华横溢的男乐手、英俊潇洒的男舞蹈队员,他个子不高相貌平平也无才艺。他自觉地承包了团里所有的脏活累活,慢慢的,他成了每个人潜意识里的依靠,大家有了任何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刘峰”。
他被大家公推为“模范标兵”,得到了各级表彰。他在这样的被需要中活得心满意足,并深深地爱上了独唱演员林丁丁。当他经过几年漫长的等待,在他认为恰当的时机向丁丁表白时,他万万没有料到,得到的是跟丁丁以及大家伙儿平时对他的推崇完全相反的惊恐的拒绝。
事情引起了组织的注意,刘峰遭到公开批判,然后被下放伐木连当兵。中越边境发生冲突,刘峰回到了他的老连队,野战部队的一个工兵营,这次战争让刘峰失去了灵巧的右臂,剥夺了他安身立命的能力。从此刘峰只能靠着冰冷的塑料假肢过着贫困潦倒的日子。
了解到刘峰的境遇后,萧穗子和郝淑雯踏上了寻找刘峰的路,她们付小费给站街的妓女打听消息,找寻有线索的地址,郝淑雯还央求丈夫给刘峰一份工作。何小曼先找到了患有肠癌的刘峰,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3)亲历者电影芳华假在哪里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刘峰 演员黄轩
质朴善良,他一无所有,只有善良,是文工团里最不起眼的男兵,但他主动包揽了团里的脏活累活,为大家服务,因此获得模范标兵表彰,深受整个文工团喜欢。
2、何小萍 演员苗苗
是从乡下来的文艺女兵,进入文工团后,原以为脱离被当做累赘的家庭就能一帆风顺,在文工团因不合群的性格,经常受到其他人的排挤。从而被巨大的孤独感包围,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群体。
3、萧穗子 演员钟楚曦
文工团女兵,是个很浪漫的人,充满少女心,亲历了何小萍与其他团员发生的多起冲突,也见证了刘峰的命运起伏。与刘峰的感情更像兄妹情,也有惺惺相惜。
4. 如何看待电影《芳华》
《芳华》没有激烈的场面镜头,一点小的细节就足以让人感动。唯一能冠以芳华逝去之名的人,就是我们的何小萍,这种情感很让人感动。可以看出,冯小刚非常想把故事讲好,旁白也是说了一段又一段,生怕别人不明白。场面很宏伟,人物很复杂,线索很多,背景很深,但是主题不够鲜明,艺术是感性的,是讲究情感的,如果所有的一切,只是感慨,只是陈述,只是反映,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我们要的是真情,只有真情才能够打动人。也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的动人,所以,这部《芳华》算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5. 电影《芳华》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创作背景:文化大革命。
影片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爱情萌发时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活雷锋”刘峰(黄轩饰)由于一次触摸事件被集体抛弃,从农村来的何小萍(苗苗饰),因“不良习气”屡次遭到文工团女兵的歧视与排斥,萧穗子(钟楚曦饰)默默暗恋着文工团小号手。三人因命运巧合重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昔日文工团的战友林丁丁、郝淑雯、陈灿等人也在时代变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
拓展资料:
故事的背景战争介绍: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冯导为大家做出了解答: 在影片中的那段战争是1979年的一场战
争,
而1979年打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官方说法是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或者对越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作战,是中越两国边境发生战争后、中国和越南双方两国也发生了很多冲突。
现在人们提到中越之战,都指的是狭义上的中越之战,也就是从1979年2月17日-197
9年3月16日短短一个月内的中越双方两国大规模冲突。
6. 冯小刚导演并拍摄的电影《芳华》如何获得了怎样的评价
冯小刚是我做喜欢的导演,没有之一。因此他拍的所有的电影我都看过。《芳华》这部电影当年刚上映的时候我也去电影院看了,心灵确实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因此直到现在我都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
看完电影和原著后,我的内心是沉重的。军队总是被认为是纪律最为严明的地方,不管外面多么复杂,军队都始终是干净的,但是影片和原著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最不缺的就是被命运捉弄的人。
冯小刚要在《芳华》里讲的,就是一群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没有任何一个施暴者会为自己的暴行买单,当事情真实发生,只有继续善良和变成新的施暴者两个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折磨自己,第二种选择是折磨他人。不管如何选择,结果都不会改变,最终都需要面对自己,继续生活。
《芳华》不止是冯导,一代文工团人的青春,从这一点上看来也是整个时代的缩影,施暴者和被害者的事情每分每秒都在发生,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免自己,成为其中之一,如果已经成为了,就好好对待自己,保持善良,继续生活。
7. 如何评价电影《芳华》
我个人来讲,看完后我思考自己究竟想做哪一种人。
如果在芳华里让我选一种人生,我会做萧穗子,不必像林峰那样随叫随到,也不用做战地护士被逼成疯子,就是一个不出风头的人,一辈子顺顺水水的。
裴魁山穿着貂皮大衣,在旁人集资建教室的时候,理直气壮地说了一句,我不捐,关我什么事?铜匠要他们骂张一曼,不然就不在美国人面前演戏,他担心自己兜里的钱付之一炬,对着曾经许诺说我想娶你的女人大骂:你就是臭婊子。很多人都会在利益关头,像刺猬一样把身上的刺都立起来,不惜把身旁的人刺得浑身是血。
我不想做这种人。
更多的吃瓜分析,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为你破解八卦密码。
微信公众号:文学有毒
有趣轻松的文学解读,别轻易关注,小心中毒。
8. 今天才看了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你是如何评价的
电影《芳华》是近年来少有的表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电影里有一场6分钟激烈战斗的长镜头,表现的战争残酷和伤亡惨重,还有电影里出现了我军的62式轻型坦克,以及用坦克高射机枪压制敌人的情景。曾在网上引起过热议。有网友提出异议,说芳华的血腥战斗场面和伤亡不真实。而且认为1979年我军还是步兵炮传统作战,在越南热带丛林不会有大批坦克出现。
9. 有些人为什么不喜欢芳华这部电影呢
网友: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芳华》。就像《战狼2》那么高的票房到头来还是有非常多的人在网络赌咒发誓的鄙视着。有多少人是因为不喜欢冯小刚而否定《芳华》的?估计非常多。这个不展开了。这些人不会客观的评价冯氏电影,一经出品,必是烂片。被夸引起了社会共鸣,这本身就有点夸大了。很多人不看电影,光道听途说的。一听共鸣,他们更不会去看了。这些人不会管什么《芳华》还是《芳草》,情绪的抵制才是主流。其实和第一种人差不多。引起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这个是一定的。但不一定是一代人,是一代人中的一部分。毕竟无论是文工团,还是那场战争,只是一部分人的集体回忆。而有些人的回忆并不美好,自然也就更不看好《芳华》。最后才是一代人集体的缩影。那是一个争议最大的时代。当年亲身经历者说不清楚。后辈八零,九零,00就更说不清楚。各种道听途说无端揣测,都造成对那个年代的整体敏感无论批评和赞扬,都得不到好处。所以《芳华》被很多人不喜欢,太在情理之中了。
网友:首先要说,不是喜欢不喜欢,而是失望。之前的各种宣传,激起了我和我的战友们极大期待。因为我们正是《芳华》中的那群人,那个时代的文艺兵。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群体拥有我们的全部热情激情美好年华。随着我们都老了,更加怀念那段青春似火的部队生活。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什么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呈现给我们这一批人。当冯导宣布要将他所亲历的这个特定群体搬上银幕,让我们太兴奋了。可是第一时间观赏之后,让我沉默了。影片拍的技术层面不想评价,演员的表演水平也无懈可击。有感动也有激动,只是更多的是失望。主要是认为它并没有如实反映出那个年代那个群体那批军人的时代感,精神面貌。只是摘取了那部分负面灰色的层面。我与部分战友交流过,他们也有同感。冯导,你让你的战友们失望了。不能误导年青人啊!我真想告诉年青人,那时的我们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是那么青春活力四射,纯洁朴实热情,团结友爱向上,不畏艰难困苦,政治信仰坚定。这才是绝大多数,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