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听说电影《雨果》是一部不错的怀旧电影,看之前是不是要熟悉一下导演的其它作品呢
不需要了,经常看电影的话,看过后就会有感觉,场景有中世纪的欧洲风格,儿童冒险类,倒是导演很有名。主要欣赏电影故事和电影的场景
㈡ 雨果的剧情简介
电影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在父亲死后,12岁的孤儿雨果被交给他的叔叔照顾,他的工作是维护火车站的27座时钟工作正常。雨果住在火车站的高墙内,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于大钟后方,冷眼观察来往过客,藏着满脑子秘密。他那死去的父亲给他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一个坏掉的机器人,要修好它,雨果必须找到一把心形的钥匙,他相信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信息。雨果在火车站里偷取零件时,被火车站的玩具店老板乔治抓了个正着,因此结识了乔治的教女伊莎贝拉。出人意料的是,伊莎贝拉刚好有一把心形钥匙,靠着这把钥匙,雨果发现了机器人中藏着的秘密,更让他惊讶的是,原来玩具店老板就是当时已被人遗忘的电影先驱乔治·梅里埃,他的电影曾让雨果和他的父亲深深痴迷。
注:雨果的剧照图册来源
㈢ 雨果简介
一、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二、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雨果在16岁时已能创作杰出的诗句,21岁时出版诗集,声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
三、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3)雨果是一部技术电影吗扩展阅读:
雨果其人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Besançon)的一个军官家庭,其父勃鲁都斯·雨果为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从中学时代,雨果爱好文学创作,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便开始写诗。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
维克多·雨果:“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2月26日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诞辰,他在法国甚至全世界都有很强的影响力,这位大文豪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他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至今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
这位法国大文豪还和中国有着不解的渊源,他是一个写信痛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罪行的勇者、一个中国古董的收集者、一个创作了不少中国特色水墨画的人。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创作的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以及21卷哲理论著,共计79卷,而且每篇作品都堪称经典之作。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同时,他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画家,其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终其一生共创作了几千幅画作,而且他画的不是欧洲的主流画,画的主要是中国特色的水墨画。
㈣ 电影《雨果》反映主题
《雨果》的主题其实不是讲述父子情、忘年友情,也不是讲述蒙帕纳斯车站里的人情世故,它是在强调电影造梦的力量。片中雨果是主角,也是最大的配角,但这部电影不是为他而拍,而是为导演自己而拍。糟糕的事情是创作者与故事保持安全的距离,将故事讲得完整而真实,自身渗透到故事中去且有忍不住旁白的愿望。影片过多地向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致敬,影响了整部电影的格局。《雨果》是一部情节简单的作品,却显得人物和戏剧冲突太多,使电影显得唐突与奇怪。
㈤ 如何评价《雨果》这一部电影
《雨果》这部电影,前一个半小时一直在制造悬念,让人误以为是一个小男孩的奇幻历险记,结果最后半小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马丁斯科塞斯在向所有电影人致敬。片中最深的秘密不是什么平行世界、时空穿梭,而是电影人造梦的理念。开场前两分钟精致迷人的巴黎城着实把我深深的吸引住。致敬电影业,一系列旧电影的穿插也明显深得学院喜爱。
如果你觉得自己微不足道,那么雨果说,比方世界是一个庞大机器,那么它的每一个零件是让它可以良好运作的零件,而你我,都是这必须存在的齿轮。总的来说,还是推荐这部暖心的电影。
㈥ 电影《雨果》到底讲了什么
电影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巴黎,在父亲死后,12岁的孤儿雨果(阿沙·巴特菲尔德饰)被交给他的叔叔照顾,他的工作是维护火车站的27座时钟工作正常。雨果住在火车站的高墙内,在熙攘的人群中穿梭,藏身于大钟后方,冷眼观察来往过客,藏着满脑子秘密。
他那死去的父亲给他留下的唯一遗产,就是一个坏掉的机器人,要修好它,雨果必须找到一把心形的钥匙,他相信这是父亲给他留下的信息。
雨果在火车站里偷取零件时,被火车站的玩具店老板乔治(本·金斯利饰)抓了个正着,因此结识了乔治的教女伊莎贝拉(科洛·莫瑞兹饰)出人意料的是,伊莎贝拉刚好有一把心形钥匙,靠着这把钥匙,雨果发现了机器人中藏着的秘密,更让他惊讶的是,原来玩具店老板就是当时已被人遗忘的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他的电影曾让雨果和他的父亲深深痴迷。
如何评价电影《雨果》?
在快结尾处听到一句【It still works well】
就这么一句话将所有的分线链接在了一起
车站钟楼的看守者去世了
但是表呢
It still works well
因为有一个小男孩每天偷着去调表
被战争夺取腿的保安
一拐一拐的靠假肢行动笨拙的抓不到小男孩
假肢不好用了还是残疾的他对社会没用了
不
It still works well
哪怕戴着假肢,他还是可以的到卖花姑娘的爱
跟不上现代科技与特效的老电影
电影院不会再放,大众不感兴趣
它已经毫无意义了么
不
It still works well
它作用在它曾经感动过的人的心上
对于受它启蒙而决定投身电影业的新一代导演来讲
对于用电影承载关于父亲的大段记忆的小男孩来讲
It still works well
不再被普遍接受的看似没有了意义的东西却仍作为特殊的意义存在于被他感动的人的心里
看完《雨果》后去看了《月球旅行记》
无论是它因技术局限而无比奇怪的刺眼的粉黄光,还是粗陋到跳戏的道具都无法引起我的观影兴趣。但是对于当年的坐在影院初次看到这样电影的人来讲呢,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以勾起人崭新的梦想,就像幼年的程蝶衣逃出戏院看到的那出《霸王别姬》一般,说得粗陋点就是会心一击感动到失禁。
很多评论说情怀不等于好电影,可其实这部电影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于隐隐约约的把当年初次看到梅里埃电影的人的那种喜极若狂的感动传递给现代的人们。看惯了大特效3D IMAX的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刁也就越来越难以找到那种感动,导演试图把当年的那种感觉用几个情节的铺垫再一次的完整的传递出来,用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的纯观众视角自然是只觉得片段零碎,主线不够明确。
不妨放下审视的目光,将所有零碎的剧情当做酝酿感情的碎片,毫无戒备的等导演把自己推向感动。
㈦ 雨果简介电影哪个国家拍的
拍摄地点:美国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电影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约翰·罗根担任编剧。阿沙·巴特菲尔德、科洛·莫瑞兹、本·金斯利、裘德·洛、艾米莉·莫迪默等联袂主演,影片于2012年5月31日在中国上映。电影讲述12岁的雨果·卡布里特在遇到了一位穷苦的玩具推销员以及他的教女伊莎贝尔之后,进入了一个无比奇特的世界,并有幸认识了魔术大师兼科幻电影制作的始祖乔治·梅里埃的有趣故事。本片被影评人形容为是马丁·斯科塞斯“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荣获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11项提名,并最终夺得5个奖项
㈧ 雨果的影片评价
《雨果》从题材到内涵上无不透露着明显的马丁·斯科塞斯式的影片风格。影片故事层面上承载了太多的致敬和情怀层面。破旧的机器人代表了传统的电影文化,火车进站映射了人类第一部公映的电影画面,片中的《月球旅行记》则是第一部在专门搭建摄影棚内完成的电影作品。影片中所暗含的致敬、缅怀性内容叫超过了20条,在没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雨果》无疑变成了一部非常晦涩的魔幻影片。(凤凰网娱乐评)
《雨果》的画面精致考究,影片的设计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华丽而温暖的“雨果世界”。从服装设计、静物布置等方面极力向观众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巴黎,精细程度令人震撼,影片的3D特效受到观众的好评。(《郑州日报》评) 《雨果》的主题其实不是讲述父子情、忘年友情,也不是讲述蒙帕纳斯车站里的人情世故,它是在强调电影造梦的力量。片中雨果是主角,也是最大的配角,但这部电影不是为他而拍,而是为导演自己而拍。糟糕的事情是创作者与故事保持安全的距离,将故事讲得完整而真实,自身渗透到故事中去且有忍不住旁白的愿望。影片过多地向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致敬,影响了整部电影的格局。《雨果》是一部情节简单的作品,却显得人物和戏剧冲突太多,使电影显得唐突与奇怪。(《京华时报》评)
㈨ 雨果资料
人物简介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
创作历史
大事年表
雨果作品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2.26~1885.5.2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等身,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夏多布里昂。他曾说“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也不是”。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 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 生活就是面对微笑。
•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 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 思想就是力量。
•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 没有风暴,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
•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雨果虽然去世一个多世纪了,但是他毕生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今天的世界仍然值得发扬光大,依然有着进步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