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80年代电影具体怎么做宣传
1、海报。那时的电影海报大多数是手绘,张贴于影院门口。
2、杂志。最有名的数《大众电影》,国民的电影知识多半来自于它。
3、电台。在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听收音机是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和信息来源。那时候还有专门的节目播放电影录音,也就是从头到尾完整地“听”一部电影。
4、口耳相传。口碑是最重要的。
那时候还没有很商业化,票房的概念还没流行。电影制作和发行都集中在国有制片厂和电影院手里,所以导演和制片不用太操心这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娱乐产品稀缺,所以几乎每一部电影都会受到足够关注,有很多的人去看,还不止看一遍,所以那个年代的“经典”也就很多——看的人多,就成了经典。
㈡ 上世纪80年代 农村人民公社放电影 晚上几点结束
这个没有规定。都是社员同志们吃好了饭,端上凳子,场地中央坐得差不多了,就开映。一般是九点半左右就结束了。冬夏天各自早一点晚一点都是情理之中。没有谁规定。
㈢ 80年代农村电影放影几开始,要门票那种
80年代农村电影放影几开始,要门票那种?
仅供参考的回答
我的父母说他们在80年代农村
看过放映员时期的黑白电影,没收门票,
等到90年代以后,小城市旗县电影院开始
收取2元钱的门票。
㈣ 1985年农村演电影时间是几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主要是露天电影,
所以,放电影的时间首先要等太阳下山,天空变黑。
当时,电影拷贝稀少,一部影片一个晚上有几个地方放映,就要“跑片”;
一场地的人就等着,片子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放,
有时候要等到半夜十一二点。
㈤ 80年代的老电影,怎么看不到电视上放映了呢
去优酷上收索,不行去中影网
㈥ 八十年代农村个体放影员国家有什么优代政策
对于80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员,那时候的确是一个非常羡慕的工作,因为在80年代的娱乐项目是非常的少了,即便是电视也不是太多,一个村儿有可能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放电视还需要收费的,但对于露天电影是不收费的,那个时候经常盼着放映员来村里放电影,有时邻村放电影也要去早早的搬着小板凳去占一个地方等着看电影。
记得那时候的电影放映员,一般都是有自己的一辆自行车,带着放映的机器到村里。首先,这些放映员都是提前到村里,然后由村里负责人带领着上饭店(或者是在村干部的家里)请他们吃饭,吃的那是相当的好。晚上要炒上几个菜,然后要有一瓶小酒。当放映员吃饱喝足以后,天色也就渐渐的晚了。村里的干部派人提前把银幕拉上,也就是一块大白布找一个地方挂起来。
一般农村放电影都是在村委的大院里,放映员把机器支好以后,逐个片子进行放映,一般每晚上放两个电影,时间应该在10点左右就能结束。如果说和放映员关系比较好的话,放映员会让观看电影的群众在附近看电影,这样能够看一个正面的电影。所以那时候的放映员,在农民的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崇拜的一个职业,也是一个非常羡慕的一个职业。在那时候放映员是最接地气的一个职业了,也可以说是农民接触最经常的一个非农业的工作人员。
对于那个时候的电影放映员,找对象是最好找的,而且工作也是最好的,吃的饭也是最好的。因为那时候确实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每一天到一个村里放电影,每个村里的村干部都会积极的靠上去,然后弄好吃的给放映员吃,这样放映员就会给放一个好片子,而且还经常的在那个村里放电影。每次放电影村里都会大喇叭宣传,让大家到村委大院里等着准备看电影了,当然附近村的村民也来看电影,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的,不像现在农村几乎已经不放电影了,即便是放电影也是了了几个人去观看。
总之,对于80年代电影放映员这个工作,确实是一个非常好、非常舒服的工作,也是农村老百姓接触最多的一个行业。放映员的确是非常吃香的,到哪一个村里都像接天神一样接送,对于吃喝方面的招待是非常好的,因为那时候温饱问题也都很难解决,更别说每一顿还能吃上一点肉鸡蛋之类的。当然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现在看电影的人非常少了,在大城市里有电影院也只是看看新片上市,当成一个娱乐的场所,如此大趋势,放映员这个工作理所当然的也就退出了市场,至于以前那些年老的放映员都已退休了。大家是怎么看80年代放映员的这个工作的?敬请下方留言交流。
㈦ 八十年代的电影特效是怎么制作的
在上世纪电脑方兴未艾的时候,大概是70年以后,到80年之间的时候,电影特效的组成部分非常复杂,有以下几个方式是比较主流的
1、在拍摄好的电影胶片上制作,这个成本很高昂,因为需要很多拷贝来制作。比如像同场景下的同一个人出现进行复数动作,就需要将演员单独拍摄一段动作后从胶片上一格一格的抠下来,配合背景进行二次曝光。另外,像激光神马的也是这个道理
这种无需纯色背景,而像星球大战中的激光制作很简单的。举例说下,比如说两组胶片,A是举枪射击,B是荧光灯管的全画面拍摄,比如红色、蓝色、绿色这种。那么在A拍摄完成后,顺着枪口方向和烟火爆破效果之间,逐帧刻出一条渐进的镂空线条,将剪裁好的B贴在A下面进行二次拍摄
然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段带着激光飞舞的A片段,即C了。而之后,将C与其他片段组合,拷贝后,就可以拿到电影院去放映了。
2、模型的制作使用,这个同上面,很早在黑白电影时就有过了,最出名的模型莫过于星球大战,但单价成本最高昂的却是铁达尼号……
3、SGI图形工作站,这种东西效果类似于现在的电脑,不过很明显那会电脑没那么发达,所以说对于完整视频的处理根本无法想象,所以被称之为图形工作站,因为处理制作时都是单帧进行的。
====================
至于一楼所说的纯色背景,这个在拍摄胶片时确实被电影人认识到了,但并不是必然肯定是蓝色的,在最早时期,使用白色背景的更多,然后经历了拍什么背底的片段,用什么颜色的背景;青色、蓝色、绿色这样一个阶段
到现在为止,仍然会有因为背景需要而改变纯色幕布的情况出现
====================
嗯,值得一说的是终结者2的那个液态机器人,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中,上述三种方法都使用到了。
特效师先将机器人T-1000(后称T1K)的扮演者制作出一个完整比例的模型,芭比娃娃那么大的。然后将其摆放成不同动作进行逐帧拍摄(单幅画面),然后将其放入图形工作站上进行身上的效果处理(比如创口、比如透明液态化等等)
最后,将这段视频进行抠像,再输出、冲洗成胶片和原始拍摄素材进行二次曝光制作成成品。
(打字不易,知道这些东西也不易,所以说,采纳答案吧)
㈧ 五六十年代电影怎么播放
五六十年代电影用放映机装上电影胶片光投放到银幕上播放
60年代放电影都是用放映机装上电影胶片光投放到银幕上放的,电影胶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电影放映人员带着机器,到各地操场、晒谷场等宽敞地方支起银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看电影一般是在村里的场院(村里用来收储农作物的地方),想先睹为快就得跑十几里地,到公社(镇上)的文化大院。还想再早点看就得到县城的电影院,一般小孩子一个人是去不了的,大一点的带着,结伙去。那时候电影放映队到谁家吃派饭都是高接远迎的,孩子们围着问这问那,对他们的崇拜不亚于现在的一线明星。
60年代放电影都是用放映机装上电影胶片光投放到银幕上放的,电影胶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电影放映人员带着机器,到各地操场、晒谷场等宽敞地方支起银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看电影一般是在村里的场院(村里用来收储农作物的地方),想先睹为快就得跑十几里地,到公社(镇上)的文化大院。还想再早点看就得到县城的电影院,一般小孩子一个人是去不了的,大一点的带着,结伙去。那时候电影放映队到谁家吃派饭都是高接远迎的,孩子们围着问这问那,对他们的崇拜不亚于现在的一线明星。
㈨ 80年代村里放电影时为什么家里的黑白电视能搜到和放的电影同步
因为80年代村里放的一个电影的话,基本上和家里的一个黑白电视基本上都是同步的,所以我们在电视上都能搜的到。
㈩ 通化市80年代的电影院 1982年的电影院从几点开始放电影
一般上午九点多开始放了,每天能放3到4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