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哪个电影院最好
上海有环艺影城,柯达超级电影世界,上海影城,新世纪影城,星美正大影院,虹桥世纪影城,永华影城,世纪仙霞影院,国际电影院,兰生影剧院,上海科技馆科学影城
要看你离哪家电影院近了,环艺是在南京路上的,柯达超级电影世界、永华影城这2家都是在徐家汇的,上海影城和虹桥世纪影城也离徐家汇不远,正大星美是在浦东陆家嘴的,这几家我都去过,音像效果都还不错,还有就是UME新天地国际影院、西藏路离人民广场不远的和平影都也很不错,其他的就没有怎么去过了。
2. 上海的电影票一般是多少钱,有没有优惠
陆家嘴正大星美影城,从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出站正大广场8楼即到,是上海最火爆人流量最高的影院,有普通数字电影,3D,IMAX 电影。
据我了解普通电影票价从80 ~ 100元不等,3D电影 130,IMAX电影 160.
另外,周一,周二 ,周三半价优惠,建议你去看看。
我前几天发现个店可以卖正大的打折影票,买了可以用,挺划算的,你可以看看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htm?item_num_id=7148234126
3. 中国电影和上海电影股价哪个更高
截至到2016年8月22日,中国电影收盘价为30.26元,上海电影收盘价格为19.53元,目前来说是中国电影价格高
4. 为何上海会成为中国电影发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罗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国电影至最近的中国电影,悉由广东人领衔演出”;他还如数家珍报了一长串粤籍影人名单,有郑正秋、黎民伟、黎北海、罗明佑、蔡楚生、张织云、杨耐梅、阮玲玉、胡蝶、陈云裳等等,声称“随时随地都遇见广东籍的银色战士”。另据浙江影协统计,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长河中,共有上百位宁波籍影人作出了贡献,包括电影编导张石川、袁牧之、应云卫、桑弧、林杉、干学伟、张鑫炎、张子恩;电影经营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电影技术家郑崇兰、林圣清;电影演员韩非、张翼、舒适、王丹凤、乔奇、白穆、陈思思、洪金宝、周星驰等。然而,广东人从影虽多,广东并未成为中国电影的摇篮;宁波人从影也多,宁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驰骋的空间。当年那些“耻为人后、勇于进取”的宁波人,不约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选择。上海自开埠后形成的开放性、商业化社会环境,当仁不让地成为电影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纪末以来,“影戏”在上海这个娱乐需求极旺盛的大都市营造出得天独厚的文化空间与市场,生成了中国电影史上诸多“第一”,举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首开中国人第一次看电影的纪录;
1913年9月,第一部国产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问世;
1922年3月,张石川、郑正秋等在上海创办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中华影业年鉴》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41年9月,万氏兄弟在上海摄制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诗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连映三个多月,观众近80万人次,创下国产片票房新纪录;
1948年8月,中国第一部译配英语的《假凤虚凰》从上海输往欧美放映。
据统计,上世纪20年代共有142家电影公司在上海开张,此后优胜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联华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龙头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电影”的说法,因为1949年以前摄制的3000多部国产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重镇。与此同时,在上海涌现出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体,名编导与名演员珠联璧合,创作出《神女》《渔光曲》《大路》《马路天使》《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载入世界电影史册的经典名作。中国电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均同上海有着密切关联,诚如先驱者郑正秋所言:“中国之上海,犹美国之好莱坞。影片公司,星罗棋布;电影明星,荟萃于此。”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与电影的历史渊源如上海这么深厚久远。
然而,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至今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电影历史遗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现今还能寻访到不少与中国电影历史相关的旧址,在那些物理空间的背后潜藏着影坛轶闻,留存着弥足珍贵的电影文化符号,彰显上海所拥有的深厚电影文化积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戏”的徐园,其原址为天潼路814弄地块,此前还遗留着1881年建造时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聂耳录制有声电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红楼,现掩映在徐家汇绿地之中,此处追根溯源乃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地。再如,中国影坛名人30-40年代几乎都在上海石库门弄堂居住生活过,如郑正秋(进贤坊)、田汉(日晖里)、夏衍(业广里)、阮玲玉(沁园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爱里)等,他们住过的寓所现已受到文物保护部门,一块块镌刻着名人姓氏的纪念铭牌出现在那些故居的门首。从抢救电影历史遗产的意义上说,这些存量不多的旧址构成中国电影跨越一个世纪的人文景观资源。
上海曾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20世纪30年代,国内共有233家影院14万个座位,上海一地拥有53家影院3.7万个座位,约占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电影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但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轮城区改造,如建于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戏院”(解放后更名新华电影院)说拆就拆,从此让人觉得南京西路少了点人文气息。这也警示我们,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门公布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上,不少老字号影院榜上有名(当年称“大戏院”):金城大戏院、中国大戏院、光陆大戏院、大光明、新光、兰心、国泰、美琪等等。在这些影院里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戏院愤起阻止好莱坞辱华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别林访沪“闪电之旅”光顾新光戏院等。目前“老当益壮”仍在服役的专业电影院屈指可数,仅剩大光明、国泰两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电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顾肯夫、陆洁、张光宇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本《影戏杂志》,现已成为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电影文献镇馆之宝。此后近三十年间,在上海出版的电影杂志、电影画报多达207种。这些尘封已久的电影文献,已被上海图书馆列为数字化抢救项目。
记得数年前访洛杉矶漫步好莱坞街头,看到早期美国电影业的瓶瓶罐罐、一纸一片均被当作文物陈列,不由感叹好莱坞角角落落都溢出电影的气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电影香江”城市名片,访港游客步出机场,随手能取到一张《香港电影地图》,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图寻址,参观港岛各种电影景点。我想,黄浦江畔也应树起“电影上海”的标帜,与浦东迪士尼乐园遥相呼应,吸引海内外游客和影迷来此观光,构成一趟抚今追昔的上海电影文化之旅。
5. 电影院开放后观看电影需要戴口罩吗
电影院开放后观看电影需要戴口罩,因为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为了个人的安全应该戴口罩。
6. 上海电影学院是干什么的,发展前景好不
电影学院嘛主要就是往影视这方面发展咯,至于发展前景,我就这样给你说,陈凯歌是上海电影学院的院长,他掌握着电影方面很多先进理念,能学到肯定是非常棒的,再来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肯定会带来许多影视资源与人脉,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啊,而且还是身处上海这么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机会比别人多出一大截啊~
7. 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怎么样
简介: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是由闻名全国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等单位合并组建的大型电影企业,是目前全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电影集团之一。公司以制片、发行、传播为主营业务,形成三足鼎立的经营格局,电影技术服务日益成熟,电影拍摄基地不断完善,影视文化产业链基本形成,产业水平初具规模。
8.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可以。平心而论,现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场面上确实有了A级电影节的“腔势”,要真正提升电影节的国际地位,首先还是要争取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话语权。中国电影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但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还很年轻,正处在一个成长期;中国电影已经有了世界级的导演和明星,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影片还屈指可数,这就需要中国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办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电影节,期待这里能出现一个‘上海新浪潮’”。博伊尔的寄语既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留下的一个美好印象,更是对上海国际电影节未来的希望,因为她年轻,所以她充满活力。“活力”既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也应该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魅力。我们要为“年轻”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一下,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9. 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拉下帷幕,谁才是真正的电影赢家
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完美落幕,这次电影节被不少媒体称为电影人士的狂欢节。电影节从获得金爵奖的奖项数量来说,最后的赢家就是伊朗和中国。
电影节中最大的赢家是来自伊朗的影片《梦之城堡》,这部电影斩获了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三项大奖。中国作为主办方同样也可以称为一大赢家,毕竟包揽了最佳摄影奖,最佳真人短片奖,最佳男演员奖三项大奖。
中国影片《拂乡心》的常枫是最佳男演员奖的获得者,韩京志的《无处安放》获得了最佳真人短片奖,最佳摄影奖由中国影片《春潮》摄影师包轩鸣夺得。
这届电影节的主题是“创生万象,幕后为王”,寓意为传承拓新,展望未来。逐渐壮大我国的电影事业。
10. 有什么好的上海题材 电影
美丽上海
这是一部描述上海没落贵族,大资本家家庭生活的电影。
母亲和父亲真诚相爱,在法租界的上个世纪20年代建造的豪华富丽的别墅里过着优越的生活。
文革使父亲蒙冤而死,也使这个贵族家庭的四个孩子从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大哥良浩,家庭问题,大学毕业被送到西北,完全被生活的磨难改变了。二姐静雯,高中毕业,被发配去了贵州农村插队。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三弟阿荣从事着律师职业。但是,金钱的充裕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家庭生活。小妹,文革结束时,去了美国。但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情结,始终让她有一份不安全感。
分散在各地的儿女们,因为母亲的病情,纷纷回到已经破败的家中。昔日的恩恩怨怨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花样年华是也还可以啦,不过是用上海的酒瓶装了香港的酒,不像美丽上海确确实实讲的是上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