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悲惨的世界读后感怎么写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可以根据自己读了之后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感想,例如:
《悲惨世界》的冉阿让因为饥饿偷了面包进了监狱,四次越狱没成功在监狱里呆了十九年。他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
因为大家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赶他出去。长途跋涉的他,无处去,幸好遇见慈祥的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他偷了银碟子逃
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人是改变人的,就像主教的宽容感化了冉阿让,使他彻底悔悟。
换了个名字,为贫苦人打抱平,乐于人得到人民的爱戴,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后来他自首了,在船上做苦役,他救一海员时,进了大海。
看了这本书,我能感受到坏人如果有人愿意相信他,他就会变好。像书中的阿让一样,被主教大护着,相信着,所以阿让才会变成好人,才会做那么多对别人有益的好事。
阿让遇到主教大人,他可能继续干着偷盗的坏事,被抓进监狱,可能永远都出不来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十美的,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像主教大人一样,相信别人,给别人一个机会。
Ⅱ 写《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1500字作文
当合上《悲惨世界》这本书时,心中一种难以言明的感动油然而生,我感觉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这本书让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冉阿让从一个阶下囚变成一个善良,受人爱戴的市长,这是一段多么辛酸的过程然而这部闻名世界的名着却将荒芜惨淡世界中人性种种改变尽收眼底然,我不禁对雨果这位浪漫主义作家心生敬意!
这本书的主角——冉阿让,童年时没有上过学。成年之后,他成为了一个纯朴,热心的园艺工人,帮着他的穷苦姐姐抚养着7个可怜的孩子,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年冬天,冉阿让找不到活儿干了。家里饥寒交迫,一点面包渣儿都没有,于是冉阿让便在一个面包店里偷走了一个面包,后来被人抓住,被判处五年苦役!这是何等凄惨的时刻:社会逐斥并无可挽回的抛弃一个有思想的生灵!冉阿让在监狱里备受凄苦,终于,不堪忍受越狱之苦的他,试过四次逃跑,却因此刑期被加到了19年刑。年复一年这颗心灵逐渐干涸,缓慢的,却是不可避免得,新灵感和,眼睛也干涸。直到出狱,十九年他没有流一滴眼泪。到了出狱的时候,冉阿让耳边听到这样一句奇特的话:“你自由了”但是,一张黄纸通行证,究竟通向什么自由。冉阿让虽然释放了,但却因背负罪名,找不到住处。
冉阿让变得仇视法律,他开始放弃了这个社会。就在冉阿绝望的时候,卞福汝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当晚他在主教家里留宿,然而当主教熟睡的时候,冉阿让竟然想要杀了他,为的是偷走他家的银器,后来主教宽恕了他,将他放走了。卞卡福主教一点点的感化了冉阿让,使冉安让开始弃恶从善,开始了新的生活
冉阿让生性沉静,但并不忧郁,也许,这是天生富于感情的人的特点。冉阿让在教主的感化下,开始恢复人性,后来还当上了市长,成为了富翁的他仍不忘教主的教诲,他开始热衷于慈善公益,然而即使是乐善好施的他,也因法律的滥判无辜,再度成为了阶下囚。,但他仍然将教主的恩惠牢记于心,他救助了孤女珂赛特逃出了法律的魔爪,他办学校、招无家可归的人做工、资助贫困,使当地经济繁荣。但社会的容不下他,法律也容不下他,他最终在孤寂中走向生命的尽头。
这不得不让我感叹人性的黑暗,社会的虚伪,人们尔虞我诈的阴险,也让我为冉阿让这类平凡而普通的人民,为反抗社会的不公而做出的伟大贡献,他们是可爱的。故事是悲惨的,但是他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是这部恢宏庞大又细腻入微的巨着精彩之处,也是让我为之鼓舞的地方
冉阿让曾经是一个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但是他却被教主的博爱一点一滴的感化着,让冉阿让弃恶投善,对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爱,也许这就是人性的魅力。但是,这个社会的丑陋与压迫,使冉阿让一再落入法律的魔爪之中,所幸他的心已是圣人的心,像那个主教一样。懂得爱,懂得宽恕!他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侦察员沙威,他原谅一切,他是那样的温和、有大爱。谁能想象他曾经是一个残暴的苦役犯?
整部小说在于怎样揭露这种社会压迫如何把人间变成地狱,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社会最底层穷苦人的生活,看到人性的善恶,并且时而为之感动。这不得不再一次的让我感叹巨匠雨果的文笔!光明磊落,宽厚善良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但是,阴险狡诈,自私自利的小人会永远遭到人类的唾弃。书中有许多角色也真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比如店主德纳第,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时声称自己是演员,一时又说是画家,但再高明的欺诈手段高,也掩盖不了自己丑陋的内心。在生活中也有着类似的事情:比如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排名,而不惜考试舞弊,但这种行为纵使欺骗了老师,同学,但却永远也欺骗不了自己,欺骗不了自己的真才实学!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压迫,没有了伪装,大家都像主教那般成为光明的使者,传递无私,善良的精神,让每一个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何等的平等和谐呀!
[作文 读《悲惨世界》有感]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是个服了19年刑的苦役犯,
他一生备受挫折,他的精神历程也是极其坎坷。出狱后,受到主教的感化,他决心从善。冉阿让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变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懊悔,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也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他最终决定远走他乡,化名马德兰。在异国他乡,他努力的工作并成为巨富。这以后,他广施仁爱,后来被任命为市长。冉阿让本的一生,在苦难中挣扎,却有着舍己为人的情操,雨果用他的形象,为人类的生存,指出了一条路。
这本书以未来的名义去批评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之盾,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一千本好书,就是一千轮太阳。灿烂千阳,会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也会让这个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们的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
这话说得太精辟了。现在,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很优越,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现在,展望将来。
Ⅲ 《悲惨世界》读后感
高尚的灵魂
这个世上,凡是伟大的人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冉阿让,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 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又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
当然我也隐约地感到一层悲剧成分: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伟大,在与命运、与社会丑恶现象的搏斗中总显得有点孤立、单薄。不过我认为就是这种差距悬殊的对抗,才更凸现出主人公冉阿让英雄的本色。
有一句话说的不错:时代造就英雄。我们从小也学过董存瑞、雷峰之类的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可当今社会难道就不需要英雄了吗?答案是:人类需要发展,需要下一个英雄!然而他在哪儿?他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老师、家长总教导我们:我们是新世纪的人才和栋梁!而此话的言下之意则是:若干年后,世界的美好与和平就要靠我们去创造、维护了。
可在我看来,我们这代人还是相当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么青少年入室杀死八旬老太;什么骑车撞伤他人而逃之夭夭;什么看见伤者见死不救……都已经屡见不鲜了。而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社会将变得更美好,世界将变得更和平!”但愿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Ⅳ 悲惨世界三千字读后感
悲惨世界:作者:(法)维克多·雨果。类型:现实/剧情/历史。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这是一部史诗级别的小说,阅读此书,必备纸巾呀。
十九世纪初叶,法国,拿破仑不在了。人民生活着。有一位福来主教,乐善好施,安贫乐道,虽然年已七十高龄,但是依然乐观仁慈,他是一位降临在人间的天使。
芳汀:
让·瓦尔让,一名年近五十的苦役犯,为了给姐姐的七个孩子找吃的,就去抢劫面包店,被逮捕之后一次又一次想逃跑,结果十九年之后才正是出狱。从此再没有见过他的姐姐和她的孩子。人世间已经再也没有任何亲人。出狱之后由于是苦役犯,没有人敢收留他,觉得自己连一直连一只狗都不如。
一位好心的太太告诉他去敲主教家里的门,于是他去了。主教接待了他,并且非常尊敬他,这是他感到非常意外的。
可是到了夜晚,当屋子里面的人都入睡了,让心里惦念的却是那套值钱的银餐具。因为在监狱里面关了太久,他已经没有什么感情,没有任何爱心,一心仇恨社会,只希望要报复。于是他偷了那套餐具,逃之夭夭了。
发现了餐具被偷,福来主教并没有报警,而是嘱咐家人不要声张。但是警察很快就找上门来了,苦役犯带着那么值钱的东西,很快就被抓起来了。让一心认为主教大人会揭发他,让他再做很多年苦役,永无出头之日,但是他错了。主教告诉警察银器是他送给让的,并严肃地告诉他要好好做人,这是他向天主来赎买让的灵魂(圣人再世)。
让踉踉跄跄离开了,无意中又侵占了一个孩子的钱。这让他良心难以承受,他哭了,他已经快二十年没有哭过了,那一天他到主教大人的门口跪着,之后便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芳汀,一个美丽可爱的姑娘。可惜遇见了寻欢作乐逢场作戏的大学生。她却一厢情愿的痴恋,混蛋们离开了,她却要生下一个私生女。
可是带着孩子工作始终不方便,于是他想到把孩子托付给一户人家。提起这户人家来俺就气不打一出来,这两口子实在太坏太坏了,泰纳迪埃夫妇心都黑到肠子里面去了。可怜的柯赛特那么小就被他们拳打脚踢,使唤来使唤去。而芳汀那边呢,他们一再的哄骗,不断地要钱,把芳汀逼入到绝境当中(此处简略点吧,不然太愤慨了!)。
芳汀回到家乡,家乡却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逐渐改变了模样。没有人知道这位马德兰先生从哪里来,但是他乐善好施,喜欢见义勇为,有人嫉妒他,有人尊敬他。
沙威,出身卑贱的密探。本质不坏,但是已经习惯于墨守成规,铁面无情,他对马德兰先生的身份一直有怀疑,觉得他怎么那么像那位传说中的苦役犯呢,尤其在他居然举起了马车,救出了割风(人家就叫这个名字)老人之后。顺便说一句,此后本书中出现的所有警察,均是沙威扮演。
芳汀来到马德兰先生的工厂里面做工,可是由于长舌妇的揭发,她有个私生女的流言蜚语渐渐流传开来,马德兰先生碍于道德方面只能解雇了她。
失去了工作的芳汀没有生活来源,泰纳迪埃那边又步步紧逼,她卖掉了自己的头发,牙齿,最后去做了妓女(虐~~~~)。
因为一头“先生”的戏弄,芳汀因为侮辱上流人士而被逮捕,她苦苦恳求沙威,却打动不了这个木头人的心。可是市长先生听到了她的哭诉,理解了她的不幸处境。于是挺身而出放了她,并让她得到照料。
可是长期身心折磨,芳汀尽管只有二十五岁却已经病入膏肓,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她只想见到珂赛特,可是那对不是人的夫妇把珂赛特当成了摇钱树,死活不肯放她走。马德兰先生只能自己亲自过去,可是这个时候发生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
沙威前来,请求市长先生处罚他。原来沙威一直都认为市长先生是苦役犯,可是不久前有人发现了那个逃走的让,毫无疑问市长先生不是,于是他前来负荆请罪。那个无辜的人很快就要判处终身监禁了。
马德兰的内心受到巨大的震动,非常的纠结。他不想连累无辜的人,可是如果他承认自己是那个苦役犯,那么不仅自己将会失去一切,还有芳汀,一夜的折磨,他最终还是决定去自首。
路上,马车却坏了,他仿佛感到自己松了一口气。可是命运不肯放过他。另一辆马车还在那里,他如期赶到,法官们释放了无辜的人,马德兰先生还是要变回苦役犯让。他回来想尽力安抚芳汀,至少希望沙威给他几天时间把珂赛特带回来,但是沙威无动于衷,芳汀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死不瞑目(哇哇)。
后来让从监狱里面逃了出来,把自己的财产藏起来,同时也把芳汀安葬好,入土为安。可怜的女子就这样结束了她的一生。
珂赛特:
一开始,雨果大大用细腻恢弘的笔触,详细描写了滑铁卢战役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以及后果影响等,我们姑且跳过吧。
唯一和情节有紧要关系的是下面这一幕,战役结束之后,一个人(泰纳迪埃)到战场上偷窃死人的财物,一名将军以为这个认识他的救命恩人,这位将军叫做蓬梅西。
让重新被捕,在船上当苦役犯。一天一名苦役被困在了桅杆上面,他不顾生命危险去救了他。自己却不慎掉入海中,大家都认为他死了……
距离巴黎的不远处,泰纳迪埃开的旅店,他的女儿有两个,不断地75珂赛特,还有一个几岁的儿子(我们以后还会见到他的)。珂赛特每天活在恐惧当中,简直惨不忍睹。
那天是圣诞节,珂赛特看着一个漂亮的布娃娃入迷了。因为旅店里面没有水了,珂赛特去打水,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她恐惧极了,而水桶那么重,重到她几乎都拿不动,就在这个时候,一双有力的手帮她提起了重担(天使降临了)。
那是一位看上去五十岁左右的老人,但是非常有力量。表面上看他是个穷光蛋,但是他实际上非常阔卓,帮珂赛特解围,还给了她那个梦寐以求的布娃娃(此段超级解气)。泰纳迪埃明白自己可以利用珂赛特来敲诈了。
一千五百法郎,他们觉得还是太少了。最后泰纳迪埃追上了他们,说珂赛特是她母亲的,这位先生不能领走,但是老头拿出了一张芳汀亲手写的纸条(哇咔咔),泰纳迪埃再想追踪,强有力的先生已经拿出了一根大棍子,嘿嘿。
回到巴黎,让把珂赛特当成女儿,珂赛特把这个老人当成自己的父亲,第一次感觉到了安全和幸福。其实这么多年的付出,让自己有时候也会心灰意冷,珂赛特的出现其实也是拯救了他。
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安顿下来。可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天让在施舍乞丐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个人怎么那么像沙威呢,不好不好,赶紧带着珂赛特逃走吧。
要说沙威也真是阴魂不散,就跟雾霾似的你怎么躲都躲不掉。又组织了一支小分队来围捕这个死不了的苦役犯,深夜,小巷,如何才能逃出生天?
翻墙翻墙,过去之后就是柳暗花明(此处雨果大大对于修道院的历史背景,清修生活,,后果影响等作了详细描述),修道院中的工人割风老爹,善有善报。让总算找到了一个安身的地方,珂赛特也算得救了。不过接下来的问题还是比较麻烦的,可以编造一个身份,但是苦役犯必须先出去,才能再进来,刚好修道院里面的一名嬷嬷去世了。
活人装进了死人的棺材,才能以活人的身份进来。本来一切都安排好了,谁想到认识的熟人却死了,换了个新的掘墓工。苦役犯差点没闷死(当然没闷死)。于是父女两个就有了合适的身份在修道院里面安顿下来,因为外面沙威扑空还气急败坏呢。
马里于斯:
巴黎有很多的流浪儿,有这样一个孩子叫加弗罗什,虽然看着跟个小流氓似的,但其实心地不坏。父母都不管他,他只能去流浪社会,不过每隔一段日子他还是回去看看父母的。
荣德雷特一家住在一所破屋里面,里面都是穷人,还有个年轻的律师,他叫做马里于斯。他的姥爷不喜欢拿破仑,不喜欢革命,所以也就不喜欢他的女婿蓬梅西。
为了儿子的继承权,蓬梅西从来没有见过马里于斯,直到他去世。马里于斯对他也没有什么感情。但是当他知道他父亲深爱着他,并且对于革命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马里于斯和姥爷决裂了,从家里搬了出去。
父亲已经走了,但是他告诉马里于斯,当年在滑铁卢战场上,有一名叫做泰纳迪埃的人救了他(明明是偷了他)。马里于斯一心想报恩,可惜得知泰纳迪埃开的旅店已经倒闭了。
之前马里于斯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现在却要靠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困难可想而知,他过得很是清贫。不过他终究是个善良正直的年轻人,对于他的品性这自然是极好的。
有时候他去公园里面散步,会看到一对父女,父亲已经年纪很大,少女不过十六七岁的样子,一开始他对少女没感觉,但是后来就有感觉了,这对神秘的父女是什么身份呢?没人知道,秋风落叶,芳心暗许,可惜马里于斯却得知他们已经搬走了……
马里于斯的隔壁,住着贫穷的荣德雷特一家人,父母和两个女儿,两个孩子都被贫穷弄得已经不成人样(报应啊~~~)。
少女的父亲,马里于斯称之为白发先生,喜欢乐善好施。预示着家人就冒充了各种身份来得到他的帮助。刚好马里于斯住的屋子还可以偷窥隔壁,那天白发先生领着他的女儿来探望,马里于斯可真是高兴坏了。
荣德雷特的大女儿叫做爱波尼娜,她喜欢马里于斯,为此愿意去找情敌的地址。而马里于斯在白发先生走了之后却听到了让他惊心动魄的一个阴谋:荣德雷特认出了白发先生,妇人对于打扮时髦的少女极度不满。他们设下陷阱要让白发先生有来无回。
怎么办!?报警吧,于是马里于斯来到了警局,警探对于马里于斯的保安作了认真耐心的询问和记录,并嘱咐他觉得时机不对就开枪,警察就来了,要是马里于斯来找,就找沙威就好啦(偶想吐血……)。
回到破屋,剑拔弩张。白发先生来了,很快被他们困住了。而这个时候,荣德雷特说:你还能认出我来吗!我是泰纳迪埃!我觉得这个时候马里于斯收到的震惊绝不会比白发先生小。
他该怎么办呢,葬送掉情人的父亲,还是牺牲自己的恩人?这让他非常纠结。迟迟没有发出信号。虽说白发先生很是神勇,可是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很快被制服,在他们的胁迫下写了一封信给女儿,因为自己没带钱。
马里于斯想到自己的心上人如果被这伙匪徒……可惜信上的地址都是假的。白发先生是个神奇的人,拖延时间解开了自己的镣铐。并且为了表示自己绝不会让人伤害他的女儿,愣是把烧红的烙铁往自己的身上烫(疼死了……55)。那帮人想把他杀了,马里于斯急中生智,冒充爱波尼娜给他们发信号说警察来了,于是一伙人手忙脚乱的想逃跑,可惜太晚啦,沙威充满笑靥的站在门口(就这一次沙威的出场俺要赞一个)。
然后把他们都抓起来了,而白发先生趁乱逃走了(不错不错)。
加弗罗什又来看他的父母和姐姐们了,可是这一次他却得知他们都被抓到监狱里面去了(无语无语……)。
普吕梅的牧歌和圣德尼街的史诗:
本部一开头,雨果大大以细腻的笔触,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山雨欲来风满楼,革命就要爆发了。
因为种种的原因,泰纳迪埃一家不久也就放出来了。马里于斯离开了破屋,希望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对于少女的思想总是折磨着他。
不过爱波尼娜很快就回来了,告诉了他珂赛特的地址。
时间倒退一下,让和柯赛特在修道院住了五年之后,让觉得不能让珂赛特没有体会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之后就成为修女,于是就带着珂赛特离开了哪里,找到了另一处僻静的地方安顿下来。
珂赛特一点点长大,生活的平静而幸福。可是珂赛特终究越来越美丽。让的心里也越来越不好受,因为他在世界上木有一个亲人,珂赛特就是他的一切,他不愿意别的男人夺走她。所以他才会嫉恨马里于斯。
遇见泰纳迪埃之后,他自己病了很久(受伤严重)。而这个时候正是珂赛特和马里于斯分离的时候……
马里于斯知道了珂赛特的地址之后,就偷偷跑去他们家的后花园。石头底下埋藏着一颗炽热的心。一吻定情,芳心互许。谁都不知道这一切,马里于斯回到姥爷那里请求允许他结婚,但是他姥爷拒绝了他,并且很轻蔑地侮辱了珂赛特,马里于斯很生气地走了(貌似经常在电视剧上面看到这种剧情)。
加弗罗什一天救助了他的两个弟弟(虽然他们都并不知道这种关系),又在同一天救出了越狱的父亲,然后就去参加了起义。
此处是关于黑话的历史背景,详尽描述,以及意义影响等。
然后是各种准备,街垒保卫战。双方都有伤亡,而这个时候起义军这边抓到了一个政府的密探(不用说他是谁了)。
而爱波尼娜不愿意成全马里于斯和珂赛特,于是冒充不速之客半夜惊扰珂赛特他们。让觉得肯定是某某人又来追捕他们,于是赶紧带着珂赛特搬家,并打算带着珂赛特漂洋过海去英国。珂赛特来不及告诉马里于斯这一切,而寄出的信又被爱波尼娜截走了。
马里于斯万念俱灰,于是也去参加了起义。爱波尼娜一心希望和心上人死在一起,为马里于斯挡下了子弹,引他走进政府军的包围。临终前,她不愿意让马里于斯恨她,于是拿出了那封信(好吧,这个时候我不再恨你了,虽然你小时候总是欺负珂赛特)。
马里于斯写了一封信给珂赛特,因为他知道加弗罗什是恩人的儿子,不愿意让他死在这里。就派他去送信。而信当然送到了让的手里。让此时的表现真像《笑面人》里面的于苏斯,先是狂喜(小偷要死啦),然后陷入了沉思当中,最后出去了。
让·瓦尔让:
真是的,主人公都要在最后一部给名字……
街垒保卫战,然后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决定让五个人回去,可是却只有四套衣服,怎么办捏,关键时刻,第五套衣服从天而降。
白发先生突然出现,马里于斯吃惊不小,不过却没有太多时间来思考。紧张的战斗,让他们无暇喘息(此处精彩ing~)。很多人都牺牲了,加弗罗什在捡子弹的时候英勇就义了(你比你爹妈强多了……)。
要处决沙威了,白发先生要求让他来干,于是他就把沙威带走了,悄悄地放了他,沙威很是傻眼。
弹药打光了之后,就剩下肉搏了。马里于斯昏迷了。其他的人,除了马里于斯之外,全部战死,或者被枪决(壮烈了……)。
而马里于斯不省人事,白发先生背着他,因为四周都是政府军,只能从下水道出去。。
此处雨果大大继续讲述下水道的历史背景,以及意义影响等。
漆黑的下水道,重重迷路,还有数不清的陷阱。白发先生总算走过来了,到了出口,却遇上了泰纳迪埃。泰纳迪埃以为他是一个杀人刚杀了人,于是拿走了他们的钱,并且撕下了马里于斯的血衣作为证据(将来好敲诈勒索)。
总算逃出了生天,可是阴魂不散的沙威还在等待着他们。让说出了自己的地址,他可以被逮捕,但是请求沙威给他一点时间让他把马里于斯送回他姥爷家。这一次沙威没有拒绝。
然后让想再回家一趟,沙威也没有拒绝。甚至都没有和他一起上楼来(也不怕他逃走了),可是等到让自己一个人上楼,却发现沙威已经悄悄地离开了。
如果你曾经所坚守的一切,突然间发生了动摇,会怎么样呢?沙威就是这样的痛苦,要么逮捕让,如果放了他,那么罪责就应该让自己来承受了。最后写下对政府的监狱,塞纳河水接纳了他(啊……)。
马里于斯昏迷了很多天,也病了很多天。这让姥爷心疼坏了,并且再也不反对他的婚事了。恋爱再也没有阻碍,而商量婚姻大事的时候,白发先生又说珂赛特拥有一笔巨额的遗产(其实是他自己的钱……)。
马里于斯从地狱走进了天堂,唯一遗憾的是,自己一直没有找到救自己的恩人,这一切白发先生始终保持沉默。
盛大的婚礼很快就到来了,这一天让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走了,回到家里,哭得很伤心(纸巾……纸巾……我陪你一起哭)。
为了彻底不妨碍珂塞特的幸福,让决定彻底离开他们的生活。于是他告诉马里于斯,自己是一个苦役犯,同时也不是柯赛特的真正的父亲。马里于斯大吃一惊,高贵的出身让他没有想过这些复杂,所以对让也越来越冷漠(忘恩负义的家伙)。因为马里于斯认为是他枪杀了沙威。
失去了柯赛特的让迅速苍老下去了,他快八十岁了,抑郁成疾,渐渐一病不起了。年轻人终究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马里于斯对于巨额的遗产也感到惴惴不安。
婚礼的时候,泰纳迪埃一伙又盯上了他们。因为珂赛特现在已经是男爵夫人,于是他想利用让德苦役犯身份来好好敲诈一笔,然而他却没有想到马里于斯知道他是苦役犯,泰纳迪埃为了证明自己情报的价值拿出多年前的报纸(上面写着让=马德兰),还有沙威是投河自尽的证明(感觉这段写得不太合理呢……)。马里于斯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最重要的猛料是泰纳迪埃拿出了那块血衣(马里于斯要不要吐血?)。
尽管泰纳迪埃如此邪恶卑鄙无耻(能用的词太多了),但是马里于斯还是因为他是所谓的“恩人”,给了他一大笔钱。而坏人也没有得到惩罚,利用这笔钱他跑到美洲继续作恶——当黑奴贩子去了。
然后马里于斯赶紧拉上珂赛特去看望老人,让此时一心认为自己等不到那一天了。不过他还是等到了,年轻人努力安慰老人的心,但是太晚了。“我走了对于你们才是最好的”,临近死亡并不孤单,福来主教也在天上看着他(55)。
然后是很长的一段话……回忆,嘱咐他们,泰纳迪埃也要原谅(俺不原谅)。还有芳汀,珂赛特一定要记得她(此处泪奔……纸巾……)。然后天使就永远的离开了他们。
在公共墓地僻静的角落里,只有一块,没有名字的石板。
我想先哭会儿……大家一起吧……
为善的道路,远比做恶的道路要来得艰辛坎坷。虽然让自己能力很强,拥有许多财富,可是不管怎样都摆脱不了苦役犯的过去,这个过去像梦魇一样纠缠着他。沙威死了又如何呢?冰冷的法律不会放过他,所以他最后才只能选择离开,虽然也算是得到善终了……
看前面的时候经常会特别的气不过,天底下怎么还会有泰纳迪埃两口子这种不是人的人呢?而且铁石心肠的沙威最后都被感动了,这个人还是冥顽不灵,继续作恶。难道有的人生来就是要做恶的么。
我觉得最难说的人应该是沙威,他到底是一个好人呢?还是一个坏人呢?书里面说,他体现的是一个好人当中所有的恶。沙威本质倒也不坏,只可惜他是一个法律机器,不是一个人,不能理解人世间的感情。不过最后他终于明白了吧。
情节方面还是灰常好看滴,一环扣一环的,人物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精彩的当属街垒保卫战那块儿。就是时不常的插入一些对于社会、历史等等的描述经常让我直接跳过了,嘿嘿。
虽然书名叫做悲惨世界,不过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比较温暖的,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爱心来照亮这个悲惨的世界。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黑暗过后是白昼。
Ⅳ 《悲惨世界》800字左右读后感 急!谢谢!
博 爱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诺言……
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博爱!
爱——读《悲惨世界》有感
比草原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爱。
----题记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的人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个被人嫌弃鄙夷,凶残孤独,心中没有爱的逃亡者;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的善心人。曾经的他是恶魔的化身;而后来的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当我合上手中的《悲惨世界》,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凶暴的人弃恶从善?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 我想这个答案很肯定——爱。
冉阿让,本文的主角,出生在一个贫农的家里。他是个苦役犯,在牢里度过了十九年。他仇视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并要对社会进行报复,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 然而就在冉阿让放弃这个社会的时候,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让心中那快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彻底悔悟,从此他弃恶从善,开始新的生活。
当他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被 压在车下的老人时;当他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那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毫无血缘关系却被别人冤枉的人时;当他不惜再一次越狱, 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时。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与当时黑暗、丑恶的社会现象相对应的,竟是一颗如此善良、无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险,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灵魂的高尚!
虽然冉阿让一次次的被命运捉弄,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伟大,在与社会丑恶现象的搏斗中还是显得有点孤立、单薄,但是,那种伟大的,高尚的灵魂和对整个世界的博爱却是谁也打不倒的…….
读完整本书后,感叹过当时阶级社会对穷人的残暴粗鲁;感叹过当时法国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感叹过人们贪恋狡诈的邪念;更感叹过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为了反抗社会的不公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那些心中充满希望和爱的人。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的一切不幸” 这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虽然我们的爱没有冉阿让那样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平凡的爱也是随处可见的。还记得当你沮丧不已时那温暖的怀抱;当你激动万分时那热情的击掌;当你愤怒难堪时那理解的目光;当你骄傲自满时那严厉的皱眉…… 还记得那温暖的语言,友善的微笑,温柔的目光和那轻柔的拍抚……
是的,爱或是一句亲切的问候,或是严厉的责骂,或是人们之间的互帮互助,爱或许还是一个微小的动作……
冉阿让死了,他安详的闭上了他的双眼。然而,在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一曲曲用爱编织的篇章,久久流传……
《悲惨世界》是一卷辉煌的画卷。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坟场,郊区寒怆的客店,保王派的沙龙,资产阶级的家庭,大学生聚集的拉丁区,惨厉绝伦的滑铁卢战场,战火纷飞的街垒,藏污纳垢的下水道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他所遇到的厄运与磨难是那么严峻。他的生活中充满了那么多惊险。冉阿让的史诗主要是以他向资产阶级社会强加在他头上的迫害、向不断威胁他的资产阶级法律作斗争为内容的。正因为冉阿让要对付的是庞大的压在头上的社会机器与编织得非常严密的法律之网,作者赋予他以惊人的刚毅、非凡的体力、罕见的勇敢机智,他近乎神奇的本领使他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对他的迫害。不仅如此,他还从事工业,有所发明创造,一度成为了一个治理有方、改变了一个小城整个面貌的行政长官。雨果笔下的冉阿让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象史诗一般可歌可泣。他本来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正象他在传奇般的经历中要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险阻一样,他在精神历程中也要绕过、战胜种种利己主义的暗礁,才能达到他那种不平凡的精神高度,才能有他那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义举,而且,这种暗礁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险阻更难于超越,需要有更大的勇气与坚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
作者把下层人民的苦难,明确归之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整部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揭露这种压迫如何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在《悲惨世界》里,深切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抗议。
我想了好久,采纳吧!3个,你任选一个写吧!
Ⅵ 《悲惨世界》观后感
原创回答
浅评《悲惨世界》
三月十号,全班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悲惨世界》。由于电影是我选的,所以呢,写影评也算是对全班包括我自己的一种回应吧。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可能有很多用词不当和格式不对的地方,当然,由于见解的愚陋,只能浅谈。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有好多话想说。
由于班上一名同学的迟到,我不能看到电影完整的开头,我在等着把电影票给他。
当我步入八号影厅的时候,冉阿让刚好被释放。一开始就特别鲜明的突出了阶级领导者和所谓的犯人之间的差距。领导人骑着骏马,手持鞭子,一身整洁而帅气的制服,而囚犯除了束缚身体的锁链,也少不了乱蓬蓬的头发和肮脏的衣着。冉阿让为了拯救妹妹那迫于饥饿的女儿,偷了一块面包,被关了十九载。
被假释的冉阿让随身携带一张假释的单子,这张单子成为他邪恶的印记,他被小孩丢石块,被旅店驱逐,他到达的地方,充满了警惕和排斥,寒冷的夜晚他找不到归属,直到好心的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但是他不仅没有报答他,反而偷走了他家的银器。被逮捕后的冉阿让被警察一顿痛扁,但是主教不仅不与他计较,反而赐给他更珍贵的银器还给警察解释那些银器是送给冉阿让的。
由于原著的内容很多,电影只是拉通了一个主线,加上电影的形式是音乐剧,我不想冗长的介绍电影内容,掐几个印象深刻的,颤动内心的片段加以表述。
第一个片段,冉阿让被主教解救后的一段唱词。
他来到教堂,用满脸的悲伤倾吐被关押的冤屈,凌乱的头发,灰蒙蒙的脸。泪水像一颗水晶一样滋生在冉阿让长长的胡须上。他的歌声婉转凄凉,带着怨恨和仇视,对往事的追忆一句句像尖刀刺穿心脏般的疼痛。他的脸上,我看到了心酸,看到了一幕幕不堪回首的痛苦和委屈,歌声由低沉逐渐转为慷慨激昂,带着一种久违的气势,一种想要洗心革面的气势和决心,他发誓要重生,歌声戛然而止。余音久久荡漾在影厅的周围。我被震撼到了。
第二个片段,芳汀沦落为妓女。
芳汀可以算是这部电影里面最悲情的人物。从工厂被驱逐,然后卖掉自己的头发,卖掉自己的牙齿,最后沦落为妓女,自己的身体成为最后唯一可以换取金钱的工具。她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当她刚来到这个满是妓女的场景里面,一大群女人让她出卖身体,迎合客人的时候。我甚至都没敢眨眼睛,她们已经丧失的灵魂泯灭了她们的良知,同样都是穷途末路的苦命人,却要互相挖苦,用别人的痛苦来释放自己的快乐,那邪恶的笑声,那卑鄙的买卖,那一致的歌声,这里仿佛就是地狱,只有肉体腐化的味道,毫无人情可言。芳汀与她们的对歌,我听到了歌声的颤抖和胆怯,直到她痛苦不堪的时候,她的歌声终于变得有点坚强,但是很快就转化为无奈。我们看着生命被践踏,被蹂躏,我们也只能看着。
当芳汀唱到梦想,唱到她平凡却被扼杀的梦想。我哭了,泪水在眼眶里面不停的挣扎。这是多么平凡而简单的梦想,但是残酷的现实,迂腐的阶级,终于将她活活掩埋。
第三个片段,珂赛特。
珂赛特被寄养在一家酒馆,酒馆的老板和老板娘是金钱的奴隶,他们对待珂赛特不近人情,对待客人更是想方设法的压榨。珂赛特刚出场时的那一段歌声将我瞬间软化,漆黑的夜晚,透过微光的窗台,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脸上脏的痕迹是她经历痛苦的记号,但是丝毫不减她迷人的美貌,她就像一个天使,眼神里面是迷离,是期待,她还不知道,她等待的妈妈已经去世。她的声音里倾诉着期待,倾诉着自己的不幸,倾诉着一个孩子最童真最真实的向往。这是第二段让我眼睛湿润的声音。直到后来冉阿让的死去,他抱着养父痛苦,红润的眼眶,迷人的脸庞,那么真实,那么让人心疼。
第四个片段,酒馆的老板和老板娘。
没错,他们正是是剧情中的小丑。从酒馆沦落到街头,无论在哪,他们一直没变,还是那么无耻,还是那么可恶,还是那么嗜钱如命。其实他们诠释了很多不拘泥于现状却只想通过卑劣的手段快速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物,当然,他们只是小人物,所谓的小人物,就是心无大志,没有善心。其实他们也是很让我心疼,我心疼他们的无知,心疼他们没有自我的生活。
第五个片段,艾潘妮。
从小,她就配合着自己的父母(酒馆老板和老板娘)赚取不得人心的收入。但是她始终没有丧失自己的灵魂和爱,她爱着马瑞斯,无私的爱着马瑞斯。在马瑞斯爱上珂赛特之后,她帮助马瑞斯找到了珂赛特的住处,让他们有了第一次见面的机会,电影里面,三人歌唱的场景我的喉咙有点干哑。我祝福着马瑞斯和珂赛特,同时也默默的注视着艾潘妮。艾潘妮哭着,马瑞斯和珂赛特笑着,被两个女人爱着的男人,一个女人为她哭,一个女人感到幸福,我似乎听到了女人那种对爱的执着和渴望。尽管艾潘妮的父母在寻找珂赛特,但是艾潘妮为了马瑞斯,竟然帮助了珂赛特,她的那一声疼彻心扉的尖叫喊出了绝望,也诠释着爱。当她在雨中歌唱的时候,我的心也如同那被雨点打湿的地面。她的歌声里面有埋怨,有困惑,少不了的伤心升温着歌声的沉重。直到最后,她用生命作为挡箭牌,把珂赛特的信亲自交到了马瑞斯的手上,她死得安详,我想,她临死的时候是多么痛苦,但是看着马瑞斯的伤心,她不忍心让他担心,强忍着生命的消失,在尽头的最后一刻,任然想着马瑞斯。
第六个片段,冉阿让。
冉阿让撕毁了假释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到另一个地方当上了市长,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重生。重生的不仅是他的身份,还有他的善良,他的同情,他的牺牲。他为芳汀接下了珂赛特,并且带着她一直成长,她把珂赛特视为掌上明珠,当他得知马瑞斯之后,为了让珂赛特幸福,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革命战线的虎口,救回了马瑞斯,为了珂赛特的名声,他放弃了跟他们一起生活,选择了一个教堂,没能看到女儿结婚,孤独而死。虽然电影圆满了结局,但是我还是认为他是孤独而死。他帮助被马车压住的人,他承认自己是冉阿让救回那个无辜的人,他与贾纳儿决斗争取三天时间等等。我看到了冉阿让的改变,我看到了他一次次为被人做出的努力,他无私伟大,直到死,他想到的仅仅是自己能不能上天堂。芳汀的形象浮现出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实是他自己对于自己的安慰。
第七个片段,马瑞斯。
马瑞斯是一个年轻帅气的人物,他的幸福是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实现的。这也说明了幸福的来之不易,以及悲惨世界里面的悲情人物,大多都太孤独。他最感动我的就是朋友都牺牲后,他来到那个乱糟糟的战场,看着家具和鲜血,以及混乱的一切。他的歌声里面除了对朋友的哀悼以及内心的痛苦,还有坚定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豪情。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形象。
第八个片段,革命。
率领革命的小伙子们一个个都是血气方刚,激情盎然。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战,但是却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我很感动于颇带喜剧色彩的那段路障,人们纷纷丢下自己的家具作为路障,这是最快捷最简单的方式设置路障,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舍得扔下自己的家具,不是每个人都是热血的实践者,更多的是观望,观望结果,顺从于结果。他们为了革命而牺牲,为了革命无怨无悔。这里面有穷人,有富人,但是他们目标一致,心一致,他们没有了贫与富的区别,他们有的仅仅是一致的决心和斗志。
第九个片段,小男孩。
从他的开场便显示出他的精明能干,小小少年,成熟而勇敢,当他迎着敌人毫无畏惧的高歌,走在所有革命着的最前面,用激昂的歌声对敌人送上最具讽刺的唾弃。一枪,吓不倒他,再一枪,还是打不到他的意志,终于,最后一枪直接击穿胸口,小男孩应声倒下,睁开的双眼,面不改色的表情,他在看着,在等待着他们的胜利!
第十个片段,贾纳尔。
他把逮捕冉阿让作为他的目标。直到最后自杀,他仅仅认为这是自己对自己的亵渎,却不曾想过,他已经具备了良心的判断。他的愚忠是致死的毒药。他两次站到屋顶边缘高歌,第一次的歌声里面,他发誓逮捕冉阿让,并誓死忠诚。第二次的歌唱,声音里面很矛盾,纠结着自己的行为和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目标。最后无法逃离内心的煎熬,选择了逃避,选择了自杀。他没有弄清自己,没有弄清自己的周围,他不应该被感动,他不应该犹豫,因为他不懂得转变,不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总是以一成不变的观点审视一切。
那些容易别忽略的场景。
当冉阿让背着马瑞斯从肮脏不堪的下水道里面出来,贾纳尔正站在出口出等待着他们。一个在下水道里面,只能清晰的看到坚定的眼神和泛红的嘴唇,一个高大而权威,站在出口处以审判者的姿态向下看着。冉阿让祈求他往下看,祈求他的怜悯,但是他的眼神里面,却是那么冷酷。
妓女们的表情。电影中,妓女那段,她们的脸色全是惨白,凸显出她们如同行尸走肉,丧失灵魂的躯壳。
芳汀临时前干裂的嘴唇以及她红肿的眼睛,直到死前梦到自己的女儿,在电影中,这是她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女儿,在生命最后一刻,想象女儿的身影。
革命者中一个年轻人的父亲,他坐上马车看着马车的窗外,一脸的愁苦和无奈。
领导者麻木的表情,以及对待苦命人时夸张的张扬和血腥。
芳汀被驱逐时市长的故作镇定。
革命的歌声飘荡于影片的最后等等。
总之,这是一部很宏大而唯美的电影,影片中有很多的画面和场景一时间不能一 一道来,每次回忆都会有新的画面令你感动。尽管音乐剧的形式有点不太适应,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时间的关系我也不想再啰嗦什么。
如果你想欣赏一部优秀的电影,我推荐《悲惨世界》。
Ⅶ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这是成长以来少有的与世界名著的碰撞。事实证明真正的大师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是很难被超越的。
在观看《悲惨世界》的过程中,长达3小时的情节使我沉浸在一段历史的氛围中。贫困与等级、革命与自由、生与死、恩情与爱情。文字的累积竟然可以涵盖最简单的道理和最宽泛的涉及,这就是经典,就是大师对文字功效的升华。
这个故事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的道德理想,一种对人物“以德报怨、无私无畏”的精神塑造。
让·阿让将人性的善发挥到极致,近乎于一种宗教式的精神境界。而这种以德报怨、无私无畏则是使得社会成为理想社会的基本个体素质。共产主义理想和共和国理想都是基于公有制,基于公民极高的道德和精神素养。同时,之所以将共产主义或者乌托邦称为理想社会也源于这种道德理想的不切实际。因为它违背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欲求和满足,也就是违背了人性。
即使高于普通的动物,人所具备的基本需求也使得人无法成为精神世界的绝对王者。我认为物质水平对人性并没有绝对的决定关系。人性的自私源于不安全感,而并不是极高的物质水平可以解决人类内心的这种不安的。因为人类本身其实渺小,在庞大的宇宙空间,地球的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论生产力发展到怎样的水平,没有人可以绝对地确定自己安全稳定的生存状态。在面对未知的自然,未知的他人的时候,人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决定了他们的自私与分化。因而绝对的共产主义只能是理想社会,绝对的无私也只能是一种对道德境界的想象。这也是宗教和哲学只能作为精神层面的建构而很难成为人类的行使准则。
但是即使如此,我们并不能放弃对这种极致道德理想的追求和接近。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是美好的,对美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种美德。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理想,但是渴望完美则是人类基本的行事原则。所以人类会被一些欠缺所困扰,也依然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宗教的修炼方向某些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一种理想境界。所以宗教精神很多时候是纯美的,安全的。
有些时候必须说,虽然我们面临很多的不可能和无奈与压抑。虽然我们知道处境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灵魂。但是好在灵魂还具备很大的伸缩性已经可能性。所以身体无法实现的可以借助灵魂与精神,只要理想不死,生的意义就永远存在。无关乎理想实现的普及性和可行性,至少我们内心存在这种火焰,我们可以借由我们的热量温暖哪怕一两个人。这也是力量,有实践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意义。
就像电影最后的旁白:他安息了,让阿让幸福地死去,因为他真正地活过。他把他的精力、他的爱、他的美德献给一个人,把这个人从悲惨的境遇中解脱出来。当这个人走进了生活的时候,他死去了。正像白天消逝、夜晚来临一样。
对的,只要真正活过,没有什么不幸福的。幸福一定是自己一手创造的。幸福,是一种美德。
Ⅷ 悲惨世界读后感300字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创造了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才读了几页,我就爱不释手。
故事讲了一个苦役犯冉阿让的一生。他先是因为砸坏玻璃偷了一块面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狱,又被判了15年徒刑。他等了19年,终于被放了出去。当他一无所有而又衣食无着的时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关怀。之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做了海滨蒙特勒伊的市长,可他最后自首了,冉阿让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终身监禁的绿帽子和红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个海员时,他掉进了大海。后来,在法国的战场上,有人看见了冉阿让的身影。他在枪林弹雨中救出了一个人:马吕斯。冉阿让终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Ⅸ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一千七百字
老师布置的?网上看见的电影评语,应该有点用。
1815年10月初,法国南部小镇迪涅。一个光头长须、肩扛布袋、手提粗棍的异乡人,敲开了卞福汝主教的家门。这天他已走了十二法里路,沿途受尽辱骂与恐吓。阿尔卑斯山的夜风,刺过衣裤的破洞,从四面八方袭击他。他有一张黄色身份证(当时带有前科、案底的假释证明),一百零九法郎积蓄,以及一个在痛苦与仇恨中翻滚煎熬的灵魂。
卞福汝主教接待了异乡人。“您不用对我说您是谁。这并不是我的房子,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却要问他有没有痛苦。您有痛苦,您又饿又渴,您就安心待下吧。并且不应当谢我,不应当说我把您留在我的家里。您是过路的人,我告诉您,与其说我是在我的家里,倒不如说您是在您的家里。这儿所有的东西都是您的。我为什么要知道您的名字呢?并且在您把您的名字告诉我以前,您已经有了一个名字,是我早知道了的……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
这样,苦役犯冉阿让的救赎之路开始了。
《悲惨世界》是怎样的作品?童年时候,以为是一个坏蛋抓好人的故事;中学时代,以为是一篇宣扬阶级斗争的小说;直至今日,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真正的史诗不仅有时代,更有人的灵魂。灵魂的波澜壮阔,不逊色于最激烈的时代。这也是为什么,《悲惨世界》开篇,大段描写卞福汝主教的信仰生活——它是开启整部作品的钥匙。雨果将这部构思四十载、完成于晚年的百万字巨著,称为“一部宗教作品”。
最早的创作灵感,缘于一位叫彼埃尔•莫的农民。在1801年的法国,彼埃尔因为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狱后生活维艰,那张如影随形的黄色身份证,仿佛永久烙身的该隐记号,将他从整个社会隔绝出去。
倘若思考就此打住,倘若仅仅谴责司法不公,批判使人犯罪的社会现实,《悲惨世界》将是一部描摹外部世界,沉迷于愤怒的作品。书写苦难只为控诉和仇恨,怎能配得起苦难的深重?更宽阔的小说,需要更超拔的力量。
1828年,雨果开始搜集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他想让现实中的彼埃尔,与现实中的米奥利斯主教,在他的小说世界里相遇。这就是《悲惨世界》的胚胎。它将是一部始于苦难,终于救赎的作品。
写作的准备工作极其扎实。雨果参考了好友维多克年轻时的逃亡生活,搜集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大量材料,参观了土伦和布雷斯特的苦役犯监狱,并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这样的扎实体现于细节。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惊讶:雨果讲述每一个社会局部,都有着新闻记者似的准确,田野调查般的详实。比如苦役犯用以越狱的“大苏”(即将一个苏的硬币纵向剖开,掏空其中,雕出互相咬合的螺纹,再置入一截弹簧);又比如匪徒间的黑话,黑话的流派、变种、口音特色、使用者个性……叙述得有条不紊,错落生动。
《悲惨世界》描写外省偏僻小城,也描写滨海新兴工业城镇,但花费笔墨最多的城市,是巴黎。它几乎是一部关于巴黎的网络全书。在这里,可以目睹监狱、街垒、贫民窟、下水道……还能看见粗鲁但善良的野孩子,圣洁却刻板的修道院,诡诈而不择手段的犯罪团伙,以及如蛆一般活着、似牛一般劳作的苦役犯。我们随着雨果,徜徉在街道,迂回于巷弄,呼吸每块砖瓦的气息,触摸每扇百叶窗背后的秘密。
《巴黎圣母院》中,有整整一章《巴黎鸟瞰》;《悲惨世界》中,充满对巴黎街景的不厌其烦的描述。这些文字恍若情书:巴黎的全景、巴黎的细部、巴黎的白昼、巴黎的黑夜、巴黎的楼房、巴黎的路灯、巴黎的酒馆、巴黎的看不见的地下世界……在饱满的感情中,巴黎是有生命的——她是一位眼角沧桑、衣衫破旧的中年女人,散发着暗沉沉、又暖洋洋的味道。她是雨果的巴黎,也是冉阿让的巴黎。
雨果的写作既恢弘、又细腻,经得起显微镜似的审读:历史→时代→人物→细节,无论置于哪种倍数之下,《悲惨世界》都是一部臻于完美的作品。
1832年,搜集完资料,小说构思已然清晰。但真正开写,要到二十年之后。在此期间,雨果完成了其他几部长篇,一些诗歌和戏剧。是什么使他一再搁置?是否他已意识到,这将是一部伟大作品,必须给予更多时间、深虑乃至磨难,等待它成熟和丰富?
1845年11月,雨果动笔,初命名为《苦难》。创作至近五分之四,他卷入政治漩涡,被迫流亡。小说于1848年2月停笔,一晃又是十二年。在大西洋的盖纳西岛,流亡的雨果忍耐苦难,重拾《苦难》。经过大幅修改增添,于1861年6月30日完成,正式定名为《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跨度近半个世纪,从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写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其中,滑铁卢战役与1832 年巴黎起义,描述得详尽而完整。尤其篇幅巨大的滑铁卢战役,与叙述主线游离得较远,且在情节推动上,产生了一个强行中断。但雨果宁愿牺牲流畅感,为的是完成阐述历史的野心。
当然,雨果的野心不止于历史。他时时放下冉阿让,错开笔去,分析各股思潮、探讨不同议题。他谈革命、战争、拿破仑、起义与暴动……他推崇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却不鼓吹暴力,他说:“人民,深爱着炮手的炮灰”;他认为无知与罪恶是硬币之两面,却依然心怀同情:“对无知识的人,你们应当多多教给他们;社会的罪在于不办义务教育;它负有制造黑暗的责任。当一个人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有罪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制造黑暗的人。”
雨果是悲悯的人道主义者,又是虔诚的基督徒。他的遗嘱这样开头:“神、灵魂、责任这三个概念对一个人足够了,对我来说也足够了,宗教的本质就在其中。我抱着这个信念生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神。神如同白昼。我留下4万法郎给贫苦的人们。(他留给母亲的只有1.2万法郎)”
人道主义与基督信仰矛盾吗?不矛盾。人道主义反对教会桎梏、宗教迫害。但信仰和宗教是两回事。信仰是人和神的直接关系;宗教则是人的组织,只要有人,就有罪恶。在《悲惨世界》中,论及僧侣制度,雨果有过精彩的评论:“每次当我们遇见道存在于一个人的心中时,无论他的理解程度如何,我们总会感到肃然起敬。圣殿、清真寺、菩萨庙、神舍,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人类心中的静观和冥想是了无止境的,是照射在人类墙壁上的上帝的光辉。”人的内心既有被上帝光亮的善,也有罪性与黑暗滋生的恶。无论在圣殿,还是在街头,无论在监狱,还是在警所,人性永远是灰色的、暧昧不明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雨果笔下,野孩子伽夫罗什勇敢善良,却脏话连篇,喜欢小偷小摸;爱潘妮钟情于马吕斯,如圣女一般为他牺牲,同时又出于嫉妒,将他诱入街垒同归于尽;冉阿让在从善之后,也曾因发现养女珂赛特与马吕斯的恋情,而产生嫉妒、幸灾乐祸,与疯狂的占有欲;甚至那场悲壮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赞美起义者英勇高尚的同时,不忘描写混水摸鱼、瞎凑热闹、怨气凝成的暴力血腥,以及最终导致失败的集体冷漠。“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这种透彻的洞悉力,集中表现在沙威这个人物身上。沙威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在监狱长大,与罪犯为伍,造就嫉恶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观念,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他的风格,用我们经常被教导的语言形容就是:对待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乍看之下,确实很难指摘他,因为沙威也是严以律己的。他指证马德兰爷爷即苦役犯冉阿让,当以为错认之时,立即一再请求引咎辞职。在沙威的世界里,他从不怀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让是坏人,直至街斗之中,坏人拯救了好人的生命。
在最初一刻,沙威震惊又迷惑,对救命恩人冉阿让喊道:“您真使我厌烦,还不如杀了我。”(他第一次下意识地对冉阿让使用“您”)此后不久,沙威有逮住宿敌的好机会,却帮忙救送马吕斯,并最终放走冉阿让。
在我看来,《悲惨世界》所有人物内心独白之中,有两场最为惊心动魄:一场是冉阿让受卞福汝主教感动而由恶变善;另一场是沙威放走冉阿让之后,在塞纳河边沉思自省。
沙威发现自己为忠于良心而背叛社会,简直吃一惊;又意识到冉阿让饶恕了他,他也饶恕了冉阿让,更是吓得发呆。他一生将法律视为至高,此刻居然出现比法律更高之物:爱和宽恕。他不知如何看待冉阿让,更不知怎样面对内心,以及这个瞬间变为迥异的世界。雨果写道:“他(沙威)有一个上级,吉斯凯先生,迄今为止他从没想到过另外那个上级:上帝。这个新长官,上帝,他出乎意外地感到了,因而心情紊乱。”非黑即白、非恶即善的价值观崩溃了。“他(沙威)被感动了,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他觉得自己空虚、无用,脱节……毁了。他跳入阴冷的塞纳河中。
雨果将沙威的正直,称为“黑暗的正直”。为何“黑暗”?因为没有光,这光就是爱。《圣经》说,一切诫命的总纲是爱,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爱能遮掩许多的罪。比如一生从未撒谎的散普丽斯姆姆为救冉阿让,向沙威撒了谎。撒谎是罪,救人则出于爱。雨果对此评价道:“呵,圣女!您超出凡尘,已有多年,您早已在光明中靠拢了您的贞女姐妹和您的天使弟兄,愿您的这次谎话上达天堂。”
在此意义上,《悲惨世界》是大时代的史诗,更是冉阿让个人心灵的史诗。卞福汝主教使他看到善,珂赛特令他懂得爱,隐名修道院的生涯促他谦卑,救护马吕斯让他战胜恶念,最终完成灵魂的救赎。相比改变制度,改变灵魂是一项更艰难、也更根本的工作。愿更多中国人喜爱《悲惨世界》。
Ⅹ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
呵呵,我写的,看看怎么样。
黑暗的世界里也有光明
读《悲惨世界》有感
黑暗的牢房里,一个衣衫褴褛的囚犯独自痛苦而茫然的坐着。在他25岁时,只因为贫困和饥饿打破了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阴暗潮湿的监狱里,只有墙缝中露出的一缕微光照在他绝望的脸上。
这个不幸的囚犯就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悲惨世界》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仇视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并要对社会进行报复,性格也变得凶狠而孤僻。 然而就在冉阿让放弃这个社会的时候,仁慈的卞福汝主教,这个基督的使者,他用仁爱之心,宽大的胸怀,点醒了暴怒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使他彻底悔悟,从此他化名为马德兰,弃恶从善,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时,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出门时往往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是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有一位老人被 压在车下,整个车子的重量都压在他的胸口上,此时除非有谁去把车子从下面撑起来,否则无法把他救出来。谁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们都知道:只有一个正在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才有那么大的力量。当时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正在旁边,可他要是去救的话,等于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犹豫几分钟的话,那位老人就会死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还是冒着可能被认出来的危险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只因长相像冉阿让被别人冤枉顶替冉阿让被捕。当身为“马德兰市长”的冉阿让知道后再一次犹豫了,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让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认的话,没有第二个人会知道,况且他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市长”,而那位老人只不过是个年过半百、毫无用处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时候,他竟公然承认自己就是冉阿让!为此他放弃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与荣华,以再一次进了那个已经呆了19年的牢房为代价,救下了那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人!
为了实现一个可怜的妓女芳汀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汀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汀——一个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诺,最终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为了使一些陌生的人不受到伤害,他竟然一次次地铤而走险,不惜暴露自己曾是苦役犯的身份,被当时黑暗社会的忠实的守卫者冷酷的警长沙威盯上。为了珂赛特的幸福,他从此又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终珂赛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平静与安详中死去……
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我突然感悟到:原来在那样一个黑暗和冷酷的世界里也有光明和温暖啊!尤其不能让我忘怀的是:当革命的起义者安灼拉发现了黑暗政府的忠实走狗沙威,让冉阿让杀掉他时,冉阿让却为他松了绑,放走了他。对此,我即敬佩又疑惑。沙威的追踪使冉阿让东躲西藏,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什么不借此机会除掉这个罪恶的人呢?直至读到最后:沙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并不是他所维护的,在善与恶的冲击下绝望的跳江自杀,我才明白,他是在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链接http://blog.sina.com.cn/u/167104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