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柯达超级电影世界的影院特色
“超级电影世界”是全亚洲第一家按照美国“电影放映智联认证体系”标准来设立的电影院。总面积3500平方米,由4个电影厅组成,拥有全中国唯一的全进口放映设备和先进的放映系统,数码立体声音响,共930个座位,8.5米层高的影厅,为超宽屏幕创造了条件;影院采用八声道环绕立体声设计,左中右主扬声器都采用了JBL第三代三分频音箱,立体声解码器采用的是Dolby最新产品CP650,声音设计逼近完美。因此在超级电影世界,从一声喘息道飞机的轰鸣,全都可以历历在目。所有的屏幕都设计成弧形,座位阶梯式排列,每个观众都能毫无遮挡地欣赏电影。
❷ 听“剧组保姆”讲讲上海影视服务的“秘籍”,影视剧为何都喜欢在上海取景
其实,在拍摄过程当中,有许多外景都是需要去一些城市来拍摄的。那么在选择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会选择去上海取景,这是因为上海的景色非常美丽。而且上海的建筑也是比较有代表性,这对于取外景是非常有利的。
其实在生活当中适合拍外景的地方不只有上海大家,也可以选择去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比如云南的大理和丽江,还有一些田园景色,都是比较适合拍外景的。这样就可以体验到很多不同的特色,同时在拍摄的过程当中也可以为大家放松一下,心情缓解一下大家的压力,对于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来说都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大家选择出外景的时候,一定要避开人流量比较大的时间点和日子,因为在这样人流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大家拍摄出来外景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❸ 近30年来中外电影中的上海形象或上海元素要电影名
《夜 上海》
《上海之吻》
《上海探戈》
强烈推荐上海之吻
❹ 很急很急!!!!!为什么许多电影都喜欢以上海为背景
上海风景比较优美
❺ 有什么好的上海题材 电影
美丽上海
这是一部描述上海没落贵族,大资本家家庭生活的电影。
母亲和父亲真诚相爱,在法租界的上个世纪20年代建造的豪华富丽的别墅里过着优越的生活。
文革使父亲蒙冤而死,也使这个贵族家庭的四个孩子从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大哥良浩,家庭问题,大学毕业被送到西北,完全被生活的磨难改变了。二姐静雯,高中毕业,被发配去了贵州农村插队。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三弟阿荣从事着律师职业。但是,金钱的充裕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家庭生活。小妹,文革结束时,去了美国。但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情结,始终让她有一份不安全感。
分散在各地的儿女们,因为母亲的病情,纷纷回到已经破败的家中。昔日的恩恩怨怨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花样年华是也还可以啦,不过是用上海的酒瓶装了香港的酒,不像美丽上海确确实实讲的是上海的故事。
❻ 有哪些明显带有上海腔调的电影作品
在上海取景拍摄的电影应该有很多,无论是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还是充满上海风情的石库门小弄堂,都是取景拍摄影视作品的好地方。
但是在这里拍摄并不等于就带有“上海腔调”,比如说四娘的《小时代》系列吧,虽然主角住在“市中心的玻璃房子里”、时不时地出入港汇恒隆买买买、动不动在高架上跑跑跑,但别跟我说这片子有“上海腔调”,它有的只是装X腔调。
我心目中的有浓浓的上海“腔调”的电影有哪些呢?
1.《色戒》
---END---图片来自网络
❼ 描写旧上海风情的电影,或者以旧上海为背景的电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
《恶梦情断上海滩》外国的
❽ 为何上海会成为中国电影发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罗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国电影至最近的中国电影,悉由广东人领衔演出”;他还如数家珍报了一长串粤籍影人名单,有郑正秋、黎民伟、黎北海、罗明佑、蔡楚生、张织云、杨耐梅、阮玲玉、胡蝶、陈云裳等等,声称“随时随地都遇见广东籍的银色战士”。另据浙江影协统计,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长河中,共有上百位宁波籍影人作出了贡献,包括电影编导张石川、袁牧之、应云卫、桑弧、林杉、干学伟、张鑫炎、张子恩;电影经营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电影技术家郑崇兰、林圣清;电影演员韩非、张翼、舒适、王丹凤、乔奇、白穆、陈思思、洪金宝、周星驰等。然而,广东人从影虽多,广东并未成为中国电影的摇篮;宁波人从影也多,宁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驰骋的空间。当年那些“耻为人后、勇于进取”的宁波人,不约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选择。上海自开埠后形成的开放性、商业化社会环境,当仁不让地成为电影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纪末以来,“影戏”在上海这个娱乐需求极旺盛的大都市营造出得天独厚的文化空间与市场,生成了中国电影史上诸多“第一”,举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首开中国人第一次看电影的纪录;
1913年9月,第一部国产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问世;
1922年3月,张石川、郑正秋等在上海创办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中华影业年鉴》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41年9月,万氏兄弟在上海摄制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诗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连映三个多月,观众近80万人次,创下国产片票房新纪录;
1948年8月,中国第一部译配英语的《假凤虚凰》从上海输往欧美放映。
据统计,上世纪20年代共有142家电影公司在上海开张,此后优胜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联华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龙头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电影”的说法,因为1949年以前摄制的3000多部国产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重镇。与此同时,在上海涌现出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体,名编导与名演员珠联璧合,创作出《神女》《渔光曲》《大路》《马路天使》《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载入世界电影史册的经典名作。中国电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均同上海有着密切关联,诚如先驱者郑正秋所言:“中国之上海,犹美国之好莱坞。影片公司,星罗棋布;电影明星,荟萃于此。”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与电影的历史渊源如上海这么深厚久远。
然而,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至今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电影历史遗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现今还能寻访到不少与中国电影历史相关的旧址,在那些物理空间的背后潜藏着影坛轶闻,留存着弥足珍贵的电影文化符号,彰显上海所拥有的深厚电影文化积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戏”的徐园,其原址为天潼路814弄地块,此前还遗留着1881年建造时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聂耳录制有声电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红楼,现掩映在徐家汇绿地之中,此处追根溯源乃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地。再如,中国影坛名人30-40年代几乎都在上海石库门弄堂居住生活过,如郑正秋(进贤坊)、田汉(日晖里)、夏衍(业广里)、阮玲玉(沁园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爱里)等,他们住过的寓所现已受到文物保护部门,一块块镌刻着名人姓氏的纪念铭牌出现在那些故居的门首。从抢救电影历史遗产的意义上说,这些存量不多的旧址构成中国电影跨越一个世纪的人文景观资源。
上海曾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20世纪30年代,国内共有233家影院14万个座位,上海一地拥有53家影院3.7万个座位,约占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电影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但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轮城区改造,如建于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戏院”(解放后更名新华电影院)说拆就拆,从此让人觉得南京西路少了点人文气息。这也警示我们,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门公布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上,不少老字号影院榜上有名(当年称“大戏院”):金城大戏院、中国大戏院、光陆大戏院、大光明、新光、兰心、国泰、美琪等等。在这些影院里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戏院愤起阻止好莱坞辱华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别林访沪“闪电之旅”光顾新光戏院等。目前“老当益壮”仍在服役的专业电影院屈指可数,仅剩大光明、国泰两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电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顾肯夫、陆洁、张光宇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本《影戏杂志》,现已成为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电影文献镇馆之宝。此后近三十年间,在上海出版的电影杂志、电影画报多达207种。这些尘封已久的电影文献,已被上海图书馆列为数字化抢救项目。
记得数年前访洛杉矶漫步好莱坞街头,看到早期美国电影业的瓶瓶罐罐、一纸一片均被当作文物陈列,不由感叹好莱坞角角落落都溢出电影的气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电影香江”城市名片,访港游客步出机场,随手能取到一张《香港电影地图》,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图寻址,参观港岛各种电影景点。我想,黄浦江畔也应树起“电影上海”的标帜,与浦东迪士尼乐园遥相呼应,吸引海内外游客和影迷来此观光,构成一趟抚今追昔的上海电影文化之旅。
❾ 上海唐人电影有什么独到的长处
像仙剑系列,少年杨家将,聊斋奇女子,08射雕等等都是唐人的作品
艺人有胡歌,刘诗诗,袁弘等
我想看唐人的这些作品,应该就会知道弘扬中华文化这一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