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楚乔传孙铱什么角色
导语:电视剧《以家人之名》爆火,谁都想要李尖尖同款哥哥凌霄和贺子秋。我觉得如果得不到两个哥哥的话,能有月亮和火山姐两个闺蜜也是不错的,毕竟什么时候都能一起疯狂一起闹的朋友实在太难得了。
她们三个人是高中同学,虽然人生轨迹各有不同,却在大学毕业以后住在一起,可见感情非常好。她们有时互怼却又互相关心,就像日常生活中的真闺蜜一样。
无论彼此出了什么事情,都可以互相分享,相互讨论。李尖尖出了问题,她们两个也是跑前跑后给予帮助,这样的闺蜜情多么令人羡慕。
一、《以家人之名》中的出色表现
齐明月本来是班里的班长,又是好学生,却在李尖尖兄妹三人见义勇为的情况下和李尖尖成为好友。从此被李尖尖带入疯疯癫癫,虎了吧唧的生活状态。
齐明月和尖尖在一起之后,性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事事都听母亲的指挥,知道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离开母亲管束的齐明月,虽然不如之前的成绩那么亮眼,甚至只是在电视台做一名编外记者,但是她身上闪现的自信光芒却比之前多了许多。
她和李尖尖相处之后,人也开朗了许多。齐明月更是成为凌霄安排在李尖尖身边的“小卧底”时不时帮凌霄传递消息。
只不过看剧情发展,齐明月暗恋凌霄,而凌霄却一直想和李尖尖在一起。齐明月和李尖尖的友情到底会怎样发展,大家都很期待。
齐明月的扮演者孙铱将齐明月的性格变化演绎的入木三分。孙铱的表演在后期也生动了许多,表现出齐明月的性格更加开放自由。
孙铱和张新成、谭松韵一样都是科班出身,所以她的表演如此自然生动。
二、幼年时代的求学路
孙铱从小和姥姥一起生活,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回家呆着,跟姥姥一起去山里过日子。
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再婚后,她和继父相处的很不错。孙铱曾说,我和继父的感情比跟我妈还好。
其实孙铱在很长时间里,依然找不到归属感。直到比她小5岁的弟弟,因为就业的问题和父亲吵了一架。父亲专门和孙铱沟通,征询她的意见。这个举动才让她觉得自己也是家里很重要的一份子。
幼年时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她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性格。
在2011年的时候,孙铱报名参加了新丝路模特大赛并一举夺得“潮模冠军”。她不仅台步走的好,还擅长民族舞、现代舞等多种舞蹈,曾获得全国青年舞蹈比赛金奖。
2012年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并在毕业后被保送读研。她在学校的时候成绩优异,曾获得过学院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北京电影学院65周年校庆活动中还和张艺谋一起代表学生发言。
最重要的是她不仅热爱学习,更加喜欢各种运动,她会拳击、潜水、高尔夫、骑马等等。孙铱曾说过,大概每个演员都有一点闲不住的习惯,我会去学习各种运动,是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在工作中用得上的。
孙铱学这些不仅是为了兴趣,更重要的是考虑以后在扮演角色的时候能够更好的驾驭角色。
她非常认真的学习,很快就得到了拍摄电视剧的机会。
三、成名路上的痛苦与快乐
2014年孙铱参演了个人首部电视剧《爱的追踪》。在剧中她只不过饰演一个小配角,但是却打开了她的演艺之路。从那以后她接拍了许多影视剧,但是最受争议的却是和张嘉译一起主演的电视剧《白鹿原》。
她在剧中饰演白灵,而这个角色本来是由演员李梦出演。当时张嘉译决定换角色,便找到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要了白灵年龄段女学生的所有资料,并找她们试镜,最终孙铱被选中出演白灵这个角色。
这个消息传出后,很多人攻击孙铱说她能够获得这个角色并不简单,全是靠着她和张嘉译不一样的关系。网友捕风捉影,甚至说张嘉译是她的导师,为了捧自己的学生才给她安排了这个角色。
张嘉译无奈之下发出声明。孙铱也在采访中澄清事实,才平息了网友们的遐思。在被冤枉的时候,孙铱过得很不开心。
不久之后她被邀请参演《楚乔传》,并在此期间和演员林更新传出绯闻。她被拍到去林更新的老家沈阳,两个人还一起刷碗,行为亲密,有很多网友猜测她是去见了林更新的父母。
正当大家都认为好事将近的时候,这段感情却悄无声息的结束了。没有官宣,也没有分手声明,这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其中的真相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爱或不爱都不可能骗自己。
不过现在孙铱把重心都放在演戏上,她最大的愿望是拍一部能够完全展现自我的戏。
她还曾在采访中说自己最想拍吻戏的对象是周润发。因为从小就喜欢他演的戏,甚至因为看周润发出演的《阿郎的故事》,专门去学开摩托车。她觉得跟周润发学习能给她精神上的东西,会给她力量。
孙铱一直都在努力走出属于自己的演员之路。她不介意角色的大小,每一次都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拍摄《白鹿原》时,更是为了角色增肥到120斤。
她努力学习,认真拍戏,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提升自身上。可以相信,在这部以家人之名播出之后,她的资源会越来越好,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她。
② 北京电影学院的北影渊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电影团摄制了《延安与八路军》的影片后,电影团团长袁牧之奉党中央的指派于1940年夏携带该片的全部底片赴苏联莫斯科进行后期制作。袁牧之在苏联期间考察了莫斯科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后,受到了很大启发,产生了中国要发展人民电影事业也需要办一个“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初衷。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和积蓄干部,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当时,人民电影事业的唯一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从1947年初开始,先后办了四期电影干部培训班,先后培养了520余名干部,其中440名干部参加了电影工作,70余名参加了部队及地方文化工作。这些训练班坚持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为建立中国自己的电影教育事业积累了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周杨、夏衍以及袁牧之、陈波儿等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导人,面对旧中国遗留给电影园地的断壁残垣,规划对它的改造、建设和发展时,感到需要一大批演工农兵、写工农兵的电影专业人才。在一时还没有条件办起“中国自己的电影大学”的情况下,委派陈波儿从实际出发规划实施。于是人民电影教育事业开始了它的初创阶段。在陈波儿的领导下,谢铁骊、巴鸿、王赓尧等经过筹划,并经文化部、中宣部和周恩来总理同意,于1950年6月创建了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简称表演艺术研究所)。并于7月初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开始招生。 1950年9月14日,第一个大专三年制的演员班38名学生举行了开学典礼。
表演艺术研究所由陈波儿担任所长。所址设在西城区石老娘胡同4号院,后又逐渐发展了三处校舍,即:石老娘胡同9号院、受壁胡同、大成巷等四座四合院,占地面积共3200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积有2000平方米。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支部,隶属电影局总支,为第8支部。
演员一班于1951、1952年招收了两次插班生,毕业时共有55名学生。
1951年新学年开始,又招了演员二班、编剧班,演员二班有24名学生入学,编剧班有37名学生。
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简称电影学校)。
在当时,专业教师多是来自解放区、部队和国民党统治区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多年艺术家。任课教师先后有:王逸、严恭、谢铁骊、陈怀恺、巴鸿、李露玲、肖龙、石联星、唐远之、耿西、许之乔、王震之、吴天、林艺等。当时在教学方面,开始学习已经介绍到中国来的苏联剧作及表演理论,并编写了《演剧教程》等专业课教材。同时聘请了裴文中、金克木分别讲授《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由王震之讲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史东山和蔡楚生讲授《电影特性》。此外,夏衍、周扬、冯雪峰、陈荒煤、于敏、俞平伯、丁玲、聂甘驾、孙家琇、艾青、老舍、盛家伦等著名文学艺术家,都来校进行专题讲授。
表演艺术研究所时期,专业教师虽不多,教学计划也比较单一,然而讲授的课程却涵盖了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学生接受的知识面很广阔。这一时期,无专门教学设备,条件简陋,练功就在四合院内砖地上,影片观摩要到电影院去买票。教室、宿舍冬天都是烧煤球炉子。学生实行供给制,条件虽艰苦,学风却是团结、紧张、活泼、严肃。
1951年秋,演员一、二班、编剧班先后赴湖北汉阳参加土地改革6-8个月。之后,编剧班又深人石景山钢铁厂参加车间工会工作和石钢工人共同生活了三个月。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孙明经教授为首的南京金陵大学电影播音专修科、以陈河声教授为首的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以钱家骏、范敬祥教授为首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动画专修科的师生连同三校的教学设备,调来电影学校。至此,电影学校成为具有艺术系科和技术系科的综合学校。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学校迁入北京新街口豁口外皇姑坟新建的校舍。新校舍占地3.3公顷,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其中排练厅300平方米、剧场(演出、放映1800平方米,教室、实验室600平方米,另在校址南边设置的简易操场15000平方米。
院系调整后,1952年电影学校参加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开办了新闻摄影专修科、洗印专修科及苏州美专转来的动画专修科三个两年制的大专班,洗印专修科除大专班外,同时招收了洗印中专班;为发展民族地区的电影放映工作,举办了民族地区放映师资训练班。直到1954年,又先后举办了新闻摄影干部训练班、第一期放映师资训练班、俄文专修班等在职干部培训班。
1953年3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改名为北京电影学校。
1953年1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99次政务会议上做出决定。“……电影局应积极准备条件,争取四至五年内创办电影艺术学院,培养电影人才,首先是编剧、导演、演员……”。在电影事业管理局制定的电影事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列有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北京电影学院的规划。文化部并根据政务院的决定为解决建院后的师资需要,一方面派一批留学生去苏联和民主德国等地学习电影编剧、电影摄影、电影美术及电影工程;组织专人到苏联考察电影教育;同时聘请苏联电影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培养师资。1955年11月由苏联专家B·伊万诺夫、B·卡赞斯基、A·西蒙诺夫、B·安东年柯主持授课,以培养师资为重点举办了导演、演员、摄影、制片四个专修班,学员都是来自各电影制片厂具有相当实践经历的创作和制作部门的在职干部,学制二年。学校同时配备了一部分师资力量协助苏联专家工作并随班学习。
苏联专家在专修班的讲授中,除了理论讲授外,更重视课间影片作业的实习,学校为此在原来演出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实习办公室,增添了影片实习设备和教学辅助力量。四个专修班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先后拍摄了《小白旗的风波》、《众叛亲离》等九个联合作业影片片断,演员专修班又排演了舞台剧《仇敌》和《第十二夜》。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第十二夜》的演出,并接见苏联专家与学员,对专家的教学和学员的学习成绩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1955年7月,北京电影学院筹建小组“关于筹建北京电影学院工作的报告”,经文化部上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于7月24日亲自批示给高等教育部并由综合教育司于8月4日正式列人计划。
从表演艺术研究所第一个演员班到专修班这一电影教育的初建的历史阶段,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急需与发展输送了576名名专业的毕业生。这其中,如:郦子柏、印质明、赵联、庞学勤、李孟尧、孙羽、张天民、林汝为、林农、王炎、于彦夫、董克娜、杨静、于洋、张桂兰。李文化、魏铎、沈杰、常彦、阿达等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以及汪流、余倩、刘国典、孔祥竺、韦彰等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1956年6月1日,国务院批准北京电影学校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任命电影事业管理局局长王阑西兼院长,建院后,校址设在新街口外大街的小西天。专业学系设置为电影导演系、电影演员系、电影摄影系和放映师范专修科。同时参加了全国统一招生。三个本科系(四年制)还要进行专业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招收了86名学生。他们正是新中国电影队伍中的第一批本科大学生。放映师范专修科招收了29名大专科学生。三个系的课程设置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讲座课。在共同课方面又分:政治课、文艺史论课、外语、体育课。教材、剧目、参考书目等方面虽也有中国民族艺术教育传统的内容,但教学计划的框架基本上采取的是苏联电影教育体系。 1958年8月,文化部批准建立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
1959年,增设了电影美术系,本科五年制。并进行了招生。
1960年,文化部决定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工程学院的电声、化工、机械三个专业班的新生及教工全部转人电影学院,建立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工程系。
1961年,建立电影文学系,由文化部文化学院转来二年级15名学生学习电影编剧和电影艺术理论,于九月初开学。
1963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撤消后,美术系在校学生转入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美术系(美61届)继续学习。
从1960年到1965年,由实验电影制片厂组织的本科生各届毕业班摄制的联合毕业作业,短故事片20部、71本,纪录片多部。其中《穿山巨龙》、《大木匠》、《父子俩》三部短故事片、《高炉电花》、《装卸之歌》二部纪录片曾在中国国内发行上映。
这一时期,教学对象主流是本科系各专业,但仍坚持着为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在职干部。1959年曾建立过短训部,为各电影制片厂培训了“新闻编导”、“新闻摄影”、“录音”、“洗印”四个专业的学员273名;这一年还举办了表演师资进修班,聘请苏联表演艺术家尼·潘可娃来校任教,1960年8月表演师资进修班结业,演出了苏联话剧《乐观的悲剧》。摄影系举办了“电视摄影干部短训班”、“科教电影摄影短训班”,导演系举办了“科教影片导演进修班”,工程系举办了“放映师范专修班”。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措施,1960年表演系试招收了一届初中毕业生的六年一贯制的两个教学班。
从1960年开始,学院摄影系先后接受了越南、柬埔寨、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派来的学习电影摄影的留学生,导演系也接受了阿尔及利亚的留学生。
1959年3月,北京电影学院接受中共北京市委的委托,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摄制定期的新闻杂志片《北京新闻》,以反映北京市各条战线的建设、发展的新成就和新人新事,每月两期。与此同时,还摄制了《建设密云水库》及北京工业、北京农业等方面的大型纪录片多部。
《北京新闻》于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到1962年秋共发行了63期,由于电影胶片进口锐减,市委决定暂停摄制。
六十年代初期,课程设置加强了史论课的建设,增设了《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艺术概论》,制定了《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电影教育完全陷于瘫痪。1970年5月,全体教职工下放部队农场劳动,接着又把全部校舍房屋、设备、影片资料、图书移交出去,电影学院被扫地出门。
这一时期,电影学校在压力下先后招收了“工农兵学员”的大专、中专、进修班等22个专业班。
“四人帮”被粉碎后,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
文化部为迅速重建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3月建立了由副部长王阑西任组长,卢梦、 钟敬之、申伸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拨乱反正,恢复了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五个系本科的招生,文学系先以举办进修班主逐步恢复本科招生。举办表演师资进修班,各系并举办干部专修班。为给民族地区 培养电影干部,1981年招收了新疆、内蒙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四个专业的本科班。 1982年7月,罗光达、周传基以观察员身份赴澳大利亚参加 CILECT(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络中心)会议之后,学院先后派出考察团考察了东、西方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电影电视教育的现状。
继学院学术委员会恢复、创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之后,建立了电影理论研究室,并先后组织了一系列有关电影美学、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中国优秀影片的创作实践、电影与电视等专题研讨会。教师们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及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300余篇。各专业教师先后完成的理论专著有70余种,其中《摄影曝光控制》、《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国家一级),《元美学》、《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获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87年-1992年间获国家及部级优秀教材奖共9种。
在史论课的建设方面,重建了7个国家的“电影研究”课程以及35门选修课程。
实行“学年学分制”、“二·四制”(按本科招生,两年后根据学分成绩,少数学生按大专毕业,其余继续学习)并在1985年级6个专业的新生班试行。
毕业生在教师指导的毕业演出中,其毕业作业《中彩》、《童年往事》、《随风而去》分别获得国际大学生奥斯卡电影节奖和东京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的特别导演奖等。
北京电影学院于1984年被吸收为CILECT的会员学校,并于1988年被选为理事学校。1991年6月6日,受CILECT的委托,由学院主持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电影、电视培训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亚太地区22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高等影、视院校代表。
1984年,电影学院受权招收硕士研究生,并逐年扩展研究方向和扩大招生人数。此后又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研究方向为电影历史和电影理论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班。
1989年,建立了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培训中心,
1991年5月,学院制定了《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规划纲要》。
1992年,学院决定建立“金烛奖”、“北京电影学院奖”,前者为奖励在校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和职工;后者则为表彰学院师生及历届校友在电影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电影作品而设立的荣誉奖,以弘扬电影教育并推进中国电影艺术的提高。奖项分大奖、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术、录音奖七项,1993年5月5日,举行了首届“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奖”、“金烛奖”颁奖大会,获奖作品及作者名单以金字镌嵌在校园的金字塔碑上。
1993、1994年,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跨校双学位学制班。从1994年开始并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
1995年,与中国摄影家学会合作办学,成立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另外北京电影学院董事会也成立了。
2013年3月,教育部、北京市、国家广电总局签约共建北京电影学院,根据共建协议,北京电影学院还将在通州区建设占地面积500亩的新校区,建成后可保障6000名学生在校学习,将比目前的学生培养规模增加一倍多。
2015年,北京电影学院举行建校65周年庆典活动; 中信国安投资有限公司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了关于联合办学的战略合作协议,北京电影学院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将陆续迁址到位于河北香河的中信国安第一城。
③ 北京电影学院65周年校庆哪些明星来了
赵薇,张艺谋,黄晓明,姚晨,黄渤,刘亦菲,王珞丹,贾乃亮
④ 黄渤和刘亦菲是同班同学是真的吗
02年,28岁的黄渤在演艺圈边缘兜兜转转后考上了北影配音系,成为全年级年纪最大的学生,而年仅15岁的刘亦菲则在教父陈金飞的运作下空降北影,成为2002级表演系年纪最小的一位,他们班的同学还有江一燕,罗晋,朱亚文等人。
谈到选择北京电影学院,黄渤一如既往调侃道:“我长这么帅,不来电影学院也没别的地可去。”
⑤ 北影校庆晚会主持人怎么样与金鹰节晚会主持相比,如何
北影校庆晚会主持人是黄晓明和赵薇。那这样阵容无论是演员是主持阵容来讲,都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一个组合而今节晚会主持人是刘涛和何炅。而金鹰节主持人里面有金牌主持人何炅和著名演员刘涛。因为何炅本身就是主持行业的,那肯定比起北影节晚会主持人,金鹰晚会主持人肯定是稍微要强一点。毕竟人家是科班出身,而北影主持人只是业余而已。
祝贺北影65周年快乐,也预祝那些喜欢北影的同学们能够顺利考上北影。
⑥ 北京电影学院65周年校庆有哪些明星出席 北影65周年校庆明星图集汇总
北京电影学院举办65周年校庆活动,多位明星到场。赵薇、黄晓明、黄渤、刘亦菲、张艺谋、王珞丹、蒋勤勤、杨紫等人出席,阵容堪比走红毯。由于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为了向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致敬,此次红毯长110米,被称为“史上最长红毯”。著名的78班、96班都将悉数到场,为母校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