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时间局限电影

时间局限电影

发布时间:2022-05-27 23:59:38

① 《天下无贼》算是一部经典电影吗

《天下无贼》当然是一部经典电影。

什么是经典电影?就是可以超越短期时间局限性,可以经过漫长的时间,我们再次观赏的时候,也能得到不一样的观影体验。《天下无贼》是一部拍摄于2004年底的电影,距离今天已经14年的时间了。可是它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本来的光泽,逐渐成为了我们心中独一无二的经典作品。虽然我不喜欢导演冯小刚,但是不得不说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他的诚意。

《天下无贼》是一部值得多刷几遍的经典好电影,欢迎大家关注浪潮电影。

② 找一部电影的片名

心灵传输者 又叫 时空骇客

剧情介绍
[编辑本段]
超能力,往往是检验道德走向的底线,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的善恶,就给予他极端的权力,那样他就会撕去虚伪的面具,露出真正肮脏的面目……如果你能随意用“心灵传输术”跨越时空,一眨眼就把自己送到想象中的地方,那算不算是极端权力的一种体现形式呢?
由于一种不规则甚至可以称之为异常的遗传基因,一位名叫戴维的年轻人突然发现自己具备了一种超能力,可以将自己在一秒钟之内运至任何地方,而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后,第一件想到的事情,竟然是打劫银行……戴维拥有一个不甚愉快、甚至可以说是蛮悲惨的童年,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他获得能力后,最想做的是改变自己以前的苦难生活,至少他还是一个不甚完善的人,拥有着很大的可塑空间,需要在随心所欲地掌握能力的同时,面对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慢慢地,戴维发现自己拥有的这种神奇力量,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几千年的时间了,而且不是“惟一”。由于刚刚掌握“心灵传输术”的人,都会像戴维一样产生短暂的混乱和兴奋,做出一些诸如打劫银行这种不理智的事情出来,所以另一个神秘的组织“游侠”也就应运而生,冷酷无情的他们只要遇见“心灵传输者”就毫不留情面地“斩立决”,存在于他们之间的战争,同样也维持几千年的时间了--而戴维也不例外,他很快就成了“游侠”追捕的下一个目标。

相关评论
[编辑本段]
影片还算是一本合格的旅行手册,有许多对罗马、东京、纽约以及其他非常壮观的景色诱人的描述,至于作为一部科幻动作片,就差强人意了。
——《旧金山新闻》

即使里面有很多宏伟的场景地,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称为是一部小众的电影。
——《时代杂志》

拥有超能力的人不一定会运用这种能力去为人类做善事,由于影片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所以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超炫、历时90分钟的预告片。
——comingsoon网站

幕后制作
[编辑本段]
【升级版的“幻影移形”】
《心灵传输者》中讲述的是一个惊悚且充满想象力的传奇故事,编剧之一、同时还担当了制片人的身份的西蒙·金伯格(Simon Kinberg)说:“最初的时候,我们只想讲述一位英雄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他是因为偶然性才被创造出来的,违背了他本人的意愿。他只想知道,如果自己不断地使用超能力去帮助处于危难当中的人,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导演道格·里曼、金伯格和制片人卢卡斯·福斯特(Lucas Foster)花了几年的时间去丰富它的结构,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并不单单是为了丰富《心灵传输者》的剧本,他们想知道更多的神秘故事,以及关于一个年轻人那史诗般的冒险背后的真正起源--为什么他那么想重回真实的生活当中,而不是过着充满梦幻、诱惑力十足、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有如神话般的日子?
对于道格·里曼来说,他对那种由角色来决定故事的影片拥有着熟练的电影技巧,尤其是那种无法预期、让人神经紧绷动作惊悚片,比如说最近的《史密斯夫妇》和《谍影重重》。如此看来,《心灵传输者》所蕴含的潜能是不容忽视的,到了里曼的手中,它就等同于一个机会,可以将那种非常现代化、新潮的表现形式结合进比较古老的讲故事方式当中,里曼指出:“我们看到有关超级英雄的大部分故事,其实都是差不多100年前就开始出现在小说当中的,但《心灵传输者》的内容却充满了难得一见的新意和现代化,最终,它很可能成为我的事业生涯当中一个最大、最有创造力的挑战。”
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是依据史蒂文·古尔德(Steven Gould)创造的两部科幻小说改编而成的,它们分别是《心灵传输者》和《反射作用》(Reflex)--里面的主角都是戴维·赖斯,一个遭遇到重重困难的年轻人。他那看似难以解释说明的“心灵传输”能力令他开始了一种梦幻般的全新生活,远离过去的痛苦……由于在评论界和读者群中都受到了高度的欢迎,古尔德的这部系列小说很快就有了大批的追随者。与此同时,故事本身就显示出了不受文字局限的潜在力量:当制片人文斯·杰勒迪斯(Vince Gerardis)和拉尔夫·M·威辛安扎(Ralph M. Vicinanza)读到这些小说之后,他们立刻就知道自己即将经历一次伟大的电影之旅。
这个时候,广受欢迎的电影编剧大卫·S·高耶适时地出现了,他所从事的工作都与经典的超级英雄或恶棍有关,比如说《刀锋战士》和《蝙蝠侠:开战时刻》这样的动作惊悚片,专门负责让这些平面的角色在大银幕上变得立体。高耶所做的不仅仅是将史蒂文·古尔德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那般简单,还赋予整个故事更广阔的涵盖范围,包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角色--格里芬,他是另外一个身世成谜的“心灵传输者”,从孩提时代开始,格里芬就已经掌握了时空穿越术……高耶希望可以通过此为影片建立一个更大的范畴。在创作剧本的过程当中,高耶并没有延续那种描述超级英雄的常规路数,而是深入研究了每一个角色,向观众展示了他们是如何使用几乎完美地象征着“逃避”的超能力的,当然也包括这种能力所带来的非常真实的诱惑。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不稳定的年轻人展开,随即营造了一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惊悚氛围,因为这位年轻人学习到的,将是完全的自由所带来的一系列因果关系。导演道格·里曼说:“我之所以对高耶创作的原始剧本一见倾心,就是因为故事中那个获得了超级力量的人,用它们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出去打劫了一家银行……我真的喜欢这种非常诚实的态度。故事中蕴含的是一些我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作为一个喜欢用角色驱使内容的导演,我很喜欢它。而且它也给了我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间,甚至可以说是疯狂放肆的彻底研究,我已经连续拍过两部动作电影了,真的被那种创造这些意义深刻、复杂的角色的过程深深迷住了。”

【影片解析】
与道格·里曼相似,制片人卢卡斯·福斯特也是受到大卫·S·高耶的剧本的吸引,才加盟进来的,他尤其对里面重点讨论了一个年轻男子在拥有超级力量的同时,所带来的人性方面的动荡,感到印象深刻,福斯特说:“‘心灵传输术’赋予戴维·赖斯一个机会,那就是他可以逃避他那不快乐的家庭生活,但是这种能力同时也将他放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里,在那里,他只能靠自己去学习如何当一个成年人,并拥有足够的勇气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戴维不得不学习如何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故事设定,每个人都能将其与自身联系起来,虽然身为‘心灵传输者’的特殊境地,但戴维遭遇的一切却是普遍且大众化的。”
于是有了史蒂文·古尔德、大卫·S·高耶和副编剧吉姆·乌尔斯(Jim Uhls)联手奉献的剧本,再加上道格·里曼、西蒙·金伯格和卢卡斯·福斯特,他们共同为“心灵传输者”制造出来一个巨大、历经了无数年代的历史的背景故事:他们可以通过意念扭转时空,超能力也能够世代相传,痕迹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前。
电影人们首先是以研究那些相信“心灵传输术”的信徒开始的,从奥秘学和边缘的物理学的理论角度出发,这种情况都是极有可能发生的,西蒙·金伯格解释说:“我们与许多物理学家都讨论过,所以我们明白‘心灵传输术’在科学领域中是如何体现的,并用这些真实的理论丰富了整个故事。但是我们也从神秘学的角度考虑了一下,所以影片本身还依据了经历数千年才形成的文化想象力。苏菲派和印度教差不多几个世纪以前就有了关于‘心灵传输术’实用理论的神秘传说,我觉得其体现形式差不多就是你能够立刻把自己‘运’到一个任何人都不可能爬上去的山顶,或是做一些最为世俗和普通的日常事,提供了一个充满了诱惑并可以随便展开想象力的机会,像这种承满了心愿的故事元素,往往都拥有真正的感染力。”
然而拥有完全开放式天性的“心灵传输术”,也给制造邪恶之人提供了相等的机会,卢卡斯·福斯特表示:“很多人使用‘心灵传输术’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酷,或有趣,比如说在巨峰之巅用完早餐后,又一眨眼的功夫跑到澳大利亚去冲浪……这里有一些人的出发意图本来就非常邪恶,比如说弄一件核武器,然后把它扔进白宫。当你仔细思考的时候,会发现‘心灵传输术’带给你的重重惊喜,然而它同时也类似于是一种诅咒,如果这样的力量落入坏人之手,或者被某些能够操纵‘心灵传输者’的人利用,他们就能把自己的邪恶散布到任何地方,去做任何事情。”
“心灵传输者”的存在也导致了“游侠”的产生,那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精英团体,他们花了几千年的时间,就是为了阻止“心灵传输者”将自己的能力用在邪恶的一方面。在那些“心灵传输者”拥有成熟的心智之前的短暂时间里,就成了残忍无情的“游侠”特工追捕的目标,他们会做任何事情,只要能够除掉“心灵传输者”。
为了给这个足以媲美史诗故事的内部复杂结构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影片的制作团队一直遵循的是“心灵传输术”的两条最基础的规则:一、你能把自己传输到任何你刚刚看到的地方;二、你也能把自己传输到以前从未见过的地方,只要你对那个地方拥有强烈的视觉记忆。
至于其他完善“心灵传输术”规则的还包括“传输伤疤”,那是一种瞬间的不正常现象,是被“心灵传输者”留在身后的时空里的一些分裂--这样可以让其他“心灵传输者”寻找他运行的痕迹。然后这里还有“时间绳索”,是“游侠”用来搁浅、跟踪并终结自由游荡的“心灵传输者”的电子武器,是“心灵传输者”最害怕的东西。

精彩花絮
[编辑本段]
·由于埃文·蕾切尔·伍德拒绝了米莉这个角色,蕾切尔·比尔森才有机会出演。

·一开始的时候,戴维和米莉这两个角色是由汤姆·斯塔里奇和泰莉莎·帕尔墨分别饰演的,在影片拍摄了两个月后,由于预算资金不停地膨胀,拍摄被迫停止。后来海登·克里斯滕森和蕾切尔·比尔森重新加盟进来,影片也开始了重拍计划。

·埃米纳姆拒绝了在影片中客串一位明星的请求。

·剧组接到允许,可以在罗马圆形大剧场拍摄三天,前提是不许放任何器材在里面。而且时间也只局限于早上6:30至8:30,下午3:30至5:30,这样才不会打扰游客。至于照明方面,只允许使用自然的太阳光。

·影片在密歇根州的安阿伯市拍摄时,故事中描述的那个高中,其实就是休伦湖高中,拍摄期间,校方允许学生们作为一些临时演员出现在场景地、或者学校周围。

精彩对白
[编辑本段]
Davey: Why are you walking?
Griffin: I like walking for a change! Makes me feel normal...
戴维:为什么你要走着去?
格里芬:我喜欢走路改变一下自己!让我感觉自己很正常……

Davey: Take a deep breath...
戴维:做一次深呼吸……

Cox: You think you can go on like this forever? Living like this with no consequences? There are *always* consequences.
考克斯:你觉得你能永远像现在这样继续下去吗?靠这种能力生存而不引发后果?这里“永远”都会有因为你使用这种能力而带来的不好后果。

Griffin: Welcome to the war.
格里芬:欢迎加入战争。

穿帮镜头
[编辑本段]
·有超能力的冲浪板:戴维与女孩在伦敦上过床后,他把自己传输到一家卖冲浪用品的商店,在那里得到一套冲浪服和一个冲浪板。他先是来到一个海滩上,但是其他冲浪者却告诉他这个时候只有斐济那里有海浪……镜头一转,在斐济驾驭着巨大的海浪的戴维来了个空翻,然后又把自己传输回巨峰之巅,然而当他从斐济跳回来时,冲浪板被留在了那里,可是在峰巅,我们却看到冲浪板分明就摆在他身边。

·质地总在变化的数字: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当戴维第一次走进他在酒店的房间时,房门上的房号是三个粘附上的数字,数字是黑色的,印在金属牌上。随后,当他返回房间,房号却变成了又黑又大、镶嵌在门上的数字。

③ 想要「告白」之类的悬疑电影 不要出现鬼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告白】这种日本式的电影。(就是那种思维逻辑有点变态,看完之后就觉得这电影只能是日本人拍的那种。)
那么就推荐你以下电影,都是我看过的,再加些我觉得好的电影。

NO.1【大逃杀2000版】
【简介】
大逃杀英文名Battle Royale的意思:指的是在美国摔跤界中的WWE(世界摔跤娱乐)多人对战,在这种比赛模式中,将会有不定数的选手参战,直到最后一名没被击倒的选手,即为比赛中的冠军。作者藉此暗示书中的42名学生为了生存,必须战斗到只剩自己一人的心情。(小说故事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BR这段词汇,只有这项游戏的名称“计划”。)
【感想】
这部片子和【饥饿游戏】有一点类似。不过出的比它早,细节和设定以及人物都比电影版的【饥饿游戏】好。不能算是悬疑片,但是确实和【告白】一样的,典型日本式思维电影。看的时候会觉得很震撼,很变态,最后又很回味的电影。

NO.2 嫌疑人X的献身(日版)
【简介】
百年一遇的数学天才石神,每天唯一的乐趣,便是去固定的便当店买午餐,只为看一眼在便当店做事的邻居靖子。
靖子与女儿相依为命,失手杀了前来纠缠的前夫。石神提出由他料理善后。石神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局,令警方始终只能在外围敲敲打打,根本无法与案子沾边。石神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法?
【感想】
这部片子也是很经典的片子。之后韩国也有翻拍过,但很多细节比日版的差很多。这是根据小说来翻拍的电影,东野圭吾,他的小说凶手都是知道的一般,关键是手法。是数学家核物理学家的对决。蛮要动脑子的,这部片子的亮点在于一开始就告诉了你凶手是谁,而且很多凶手的掩盖细节都告诉你了,但是你最后看到手法解密的时候还是会惊叹。数学家核物理学家嘛,逻辑性很强。也是典型的日本式人文主义推理片。满推荐你看的。还有附带的东野圭吾的【伽利略系列】。

NO.3 致命ID
【简介】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片无边无际的沙漠荒原,一场肆虐的暴风雨,将矗立在其中的一座汽车旅馆,与外界完全隔离。道路,不通;通讯,中断。
而十个此前相互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被迫聚集在这个摇摇欲坠的破旅馆中,等待着越来越深的恐惧降临:十一个人,正在一个接一个被有计划的谋杀……在死神面前,他们恐惧、颤抖,人人陷入疯狂的猜测中,理性正在慢慢远离。这十一人是谁呢?
【感想】
只是美式典型的悬疑片,真心觉得很好看,算是美式悬疑片的启蒙作品吧。你会跟着他去思考,抽丝剥茧一点一点的谜题解开,会有种恍然大悟,然后惊叹自己就是哪里漏想了的作品。电影满紧凑的,一开始我以为是惊悚片,后面才发现是悬疑片,一切都是人祸啊。推荐一下。

NO.4 蝴蝶效应1
【简介】
简介有点剧透,我就不贴了。
【感想】
这个算是我的启蒙作品,很棒。第一次看的时候还很小。很震撼。反正美式悬疑片子逻辑性都很强,推荐。

NO.5 恐怖游轮
【简介】
电影《恐怖游轮(Triangle)》于2009年10月上映。女主角Jess与好友Greg等共六人乘游艇出海游玩,但她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游艇遇到了风暴,此时恰好一辆大游轮路过,众人未加思索就登上了这艘游轮。上游轮后一些恐怖的事情接踵而至,Jess越发深信她曾乘坐过这辆大游轮……
【感想】
感觉这不应该最符合你的要求,蛮吓人的一开始,但是没有鬼的。后面也是很震撼的,看完一遍会让你意犹未尽,很多细节都要自己去琢磨和思考。需要动脑的电影,很棒。澳美合作的片子。

还有很多想推荐的,但是时间空间的局限的,我就先推荐这么些好了,如果还要推荐可以私我。
多说无益,上面的片子都是我看过觉得很棒的片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后,欧美片和日本片的区别在于,欧美更重场面特效很震撼,而日本感觉慢慢的平淡的但是内容很深刻,表层下的东西很有冲击性,所以如果你想要感官的刺激和震撼还是主要看欧美的比较好。】

望你笑纳

④ 看电影的几种方式的利弊

影院:
优点-上映通常比出碟要早,所以去电影院可以让人可以抢先享受电影.音画质量好,环境好,比如某些喜剧片,同看的人一起笑,是种很有气氛的事.另外,这种活动也比较时尚,是青年男女及朋友间约会娱乐的方式之一.

缺点-票贵,时间地点的局限,你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连续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不动地方才能保证.影院环境也会受干扰,比如当你遇到个总接电话的人,总之很多不可控因素;语言无法选择,比如某些国外电影,很多时候只上中文翻译版,想看原版的不好找;其他活动不自如,比如你看到一半突然饿了,不方便随时找吃找喝的.而且一个恍惚错过或没看清的情节当时无法弥补;而假如你约了女朋友,当情绪投入时接吻之类也不好意思太大动作.有的人也不好意思在电影院哪怕是当众流泪,不利于发泄感情.

碟:
优点-相对电影院,成本低很多.如配有高质量的影音设备再加张质量好的碟收看效果也还是不错的.随时随地,甚至可以分几段,在几个不同的地方看,中间上厕所可以暂停,错过的不明白的可以重放.方便反复研究.语言声音等都可以选择,想看原版的,甚至其他语言版的,只要是正版碟,通常都有几种选择.而且要好的朋友或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男女朋友方便边看电影边做其他娱乐,比如朋友们边吃饭边看,边打牌边看,男女朋友边...适合需要隐私环境的小集体湖动。

缺点-效果必定不如大影院.观看时间也会晚于电影院的上映期.碟的质量有时也没保证,可能你买了张d9,拿回一看放不出来,还得去换.或者买来发现是枪版的之类.总之不像电影院那么有保证.小地方买了的还可以找不到人退,也就是说花消有风险,不一定物所有值.

在线观看
优点-比碟还省钱.有很多免费网站.即便是收费的,包月也很便宜.时效性比碟强,网络版本通常会先于盗版.与下载相比比较省事,不用等.也可以分时间段看,今天看不完,明天继续.看两眼如果发现不喜欢可以立刻停,也省了硬盘空间.而且和看碟一样,在线观看时也可以干很多其他事,比如吃喝等.

缺点-网速的限制使得很多在线观看的流畅度没保障,时常断,很烦人.而且在线观看的版本越清晰的文件越大,越大的缓冲越慢,所以通常的播放效果不会太好.而且如不下载的话,恐怕很少有人把网线随便拖,能连线的地方也还多少受限制.

下载观看
优点-省钱.现在与http,ftp,p2p等很多方式可以免费下载.而且比在线观看能找到的影片多,选择更大.时间地点更加随意,下载后你可以任何时间看电影的任何一部分.也可以反复看同一部分作研究.笔记本的话甚至可以拿到厕所看,室外或路上看等.边看边做其他任何事都不妨碍.而且可以对电影进行编辑,截取电影中自己喜欢的素材挪为己用.当然,也不会像在线观看那样存在断续问题.

缺点-下载文件效果无法和影院也无法和好的碟相比.而且下载速度慢,还得占硬盘空间.即便不喜欢的也得下完一整部亲自看后才能删.而且下载过程中也许会有病毒,不利于电脑的生存.

暂时想到这些.希望有帮助

⑤ 如何看待电影活着

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在1994年拍摄的一部经典作品,男女主角葛优和巩俐如今已经是中国影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就连其中的配角郭涛、倪大红、姜武也成了中流砥柱。在我看来,电影《活着》是中国殿堂级的作品之一。


《活着》是中国历史的一部自我剖白,不做作,不浮夸。用一种缓慢的、类似于纪录片的摄影平静地把主角遭受的伤痛袒露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将我们民族所走过的每一步路客观地展现。《活着》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一段值得被铭记的历史。

“你赶上好时候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这是福贵对外孙的祝愿,同时也是对中国的祝愿。看过《活着》你才会懂得为什么张艺谋被称为“国师”,这才称得上永不磨灭的经典。

⑥ 电影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C—I—C—A—D:电影元素的构成体系

来源:银海 作者:不详
http://www.ssav.cn/write/wri_pagess/wri_pages01_22/wri_page01_2201.asp

Ⅰ . 参照系:戏剧表达、叙事学与结构样式。

研究电影剧作的构成元素,似乎是一个可笑的话题。因为于纯艺术片而言,且不论伯格曼、费里尼等根本不用电影剧本,风格化的本文本身也决少剧作意义上的共性的构成元素;而于常规电影而言,剧作的构成元素又成为一个已然盖棺论定的理论体系,不外乎电影剧作的特殊表现手法、剧作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结构、对白等,更何况即便有新的发掘,这也完全是一本论著的选题范围,岂是区区万言的论文所能涵盖?这种疑惑也正是笔者需要首先建构以下关于“戏剧表达”、“结构主义叙事学”以及“电影剧作结构样式”三个参照系的原因。

本文的研究对象无庸置疑乃是商业电影的剧作,因为正如上文所言,企图通过分解出纯艺术片的剧作元素的共性学习其创作方法,姑且不论是否能够分解,即便有,于创作也没有多少意义可言。然而既然研究商业电影剧作的构成元素,首先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便是,商业电影到底是什么。因为在实践性的理论话语里,如果仍然使用诸如“物质现实的复原”等抽象的理论命题作为前提,恐怕是难以搪塞的。这便引出了本文的第一个参照系,——戏剧表达。这个参照系的引出来源于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Martin Esslin)的一本名为《戏剧剖析》(An anatomy of Drama)的书,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观点:

“……戏剧(舞台剧)在20世纪后半叶仅仅是戏剧表达的一种形式,而且是比较次要的一种形式;而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在论述笔者所需要的第一个参照系之前,不妨先理解一下马丁·艾思林的“戏剧表达”的表述,因为这种表述至少是目前国内比较少见的关于电影与戏剧的本质共性的一种提法。关于戏剧的本源,有模仿说、游戏说、意志表现说等,但从根本上讲,人类发明戏剧(Drama)这种东西,无非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的、可听可视可感知的表演,对自身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环境进行一次直觉的形象的再体验,从而娱乐自己、欣赏自己、认识自己、批判自己、升华自己。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游戏。而电影仍然是对人生进行“戏剧表达”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这种戏剧表达乃是商业戏剧、商业电影、商业电视剧共同的本质属性。这样,我们需要关注的就变成了马丁·艾思林所说的“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这也正是笔者所说的关于“戏剧表达”的第一个参照系:既然商业电影可以被看成一种对人生的有意味的表达、甚至一种游戏,那么,“全部的表达技巧”、也就是游戏规则到底应该怎样表述呢?如果说对应着电影导演创作,电影拥有视听语言这样比较严格的语言体系,那么对应着电影剧作,其构成元素及其互动就成为实践理论中非常薄弱的环节。而本文的落脚石便也正是选择了 “全部表达技巧”中对应着剧作元素的部分。之所以使用该参照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本文主体部分的元素分析中,有诸多元素的名称来源于古典戏剧理论。使用这个参照系作为理论前提,正是为了说明本文并非使用了戏剧学的方法论研究电影剧作,而是因为两者在“戏剧表达”的统一观念中拥有一些类似的表达技巧和剧作元素。其实,将这样的理论研究反过来,亦即使用分析外部动作式电影剧作的结构分析方法分析戏剧中的传统剧作(比如《玩偶之家》等),也同样是成立的。

本文的第二个参照系是结构主义叙事学。这个参照系的引出源于对所谓“戏剧表达”的“全部表达技巧”的分解以及诸多形式主义文艺流派的启示。首先,如果以结构主义符号学为方法论,将电影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则无论研究叙事亦或造型的“全部表达技巧”,都需要分清究竟是仅研究能指、仅研究所指或是两者兼备。在这个问题上,20世纪以来诸多形式主义流派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启示。无论俄罗斯的的形式主义、捷克与法国的结构主义,还是英美的“新批评”,都强调语言、形式本身的美学结构研究,尽管有失偏颇,但其重视能指自身审美意义的观点却是值得借鉴的。对应着电影剧作研究,有传统电影叙事学和当代电影叙事学、也就是结构主义叙事学之分。前者仍然依附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核心的传统叙事理论,缺乏当代品格和深层逻辑。这也正是笔者试图重新建构关于电影剧作的构成元素体系的根本原因。虽然本文并不是完全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方法论研究剧作元素,但结构主义叙事学却构成了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电影剧作的构成元素,怎样处理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结构主义电影叙事学是第一符号学的一种固执的发展,没有解决表意问题,仅关注能指的组织结构,而把所指完全排除在外。它的方法论基础就是能指和所指的截然对立。任何叙事语段在实际表现中,都具有言语(Parole)性质,它们属于“这部”影片。然而尽管它带有一种个别特性,但在它背后却存在着该社会文化中比较共同的语法规则,因为它是一种语言(Langue)。我们要研究通过电影叙事言语的分析进而发现它深层次的叙事语言结构,从而研究这种语言结构是如何形成并决定电影的叙事语言的。尽管对于结构主义电影叙事学的批判提到了其缺乏对陈述者、也就是社会语境的重视,没有把陈述的过程当作一个话语的本文来看待(更准确的说,是简单的将陈述者等同于导演),但因为本文需要研究的仅仅是剧作本体意义上的结构元素而非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因此,使用结构主义叙事学作为第二个参照系意味着本文在研究剧作的构成元素时将重点研究能指层面。当然,由于作为符号三要素之一的能所连接的存在,研究能指层面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相应的所指层面,这种研究方法也正是对结构主义电影叙事学的批判性继承。

由于以上研究前提的确立,本文将略去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中对于电影作者、电影叙述者的声音以及叙述者与接受者关系这些本体以外的研究内容,而着重研究叙述内容和叙述话语。传统的诸如情节、人物等元素在这里应该有新的定位和新的涵义层次。

这样,在完成了前两个参照系的建构之后,本文已经明确了研究对象乃是电影剧作全部表达技巧当中的能指层次,通过详尽的元素分析确定剧作构成元素的体系。第三个参照系——关于电影剧作结构样式——的提出则显然是为了解决如何研究、如何分析的问题。因为即便是限定了商业电影作为研究范畴,但诸多文本之间依然在外部形态上相差甚远,分析各个元素的共性的剧作意义不免以偏盖全之嫌。所以,通过在外部剧作形态上的分类,建构以剧作形态为纬、以剧作元素为经的剧作体系才是完备的理论话语。而对于电影剧作形态的划分,无疑需要涉及到电影剧作的结构样式。当下关于电影剧作结构样式的提法诸如戏剧式结构、线性散文结构、块状散文结构、心理结构等虽然在名称上依附于文学,但显然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程度上的合理性,并能为电影剧作形态的划分提供参考。比如戏剧式结构的剧作形态一般都是外部动作式的,而线性散文结构和块状散文结构则往往对应着人物关系式和人物经历式的剧作形态,至于心理电影,一般呈现为时空交错的外部形态。但电影剧作的结构样式只是一个参照系,对于剧作形态的划分应该更有利于后文对于剧作元素的归纳,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依附。笔者将电影剧作的外部形态从总体上分为单元式和多元式两大类。单元式的剧作形态是基本的,又可以分为外部动作式和人物关系式;而多元式的剧作形态虽然复杂,但细细分解,往往都是由单元式的剧作形态经过并行的或线性的连接组合而成的。比如人物经历式剧作形态就往往是一系列人物关系或外部动作的线性连接;而尽管时空交错表现人物心理的电影在外部形态上显得散乱和无规律可循,但实际上每个时空段落本身依然是单元式的,只不过是通过顺时序的、或倒时序的、或意识流的线索穿插起来而已;其他诸如史诗电影、散点透视式电影以及其它各种结构形态杂糅的电影,只要细致分析,在形态上都是由这两种基本的单元式形态构成的。

作为单元式剧作形态之一的外部动作式剧作形态对应的剧作结构往往是戏剧式的,即强调外部动作性,一般由二元对立项构成冲突,经过一系列动作体系以及不断变化的失衡—平衡的情节转变、随着外部危机的加剧,最终到达高潮,并在这里完成消元。其剧作结构十分规整,对应的片种往往是警匪片、法律片、西部片、爱情片等。而人物关系式剧作形态则往往没有二元对立项、甚至没有冲突,只有人物性格的差异或抵触,在情节安排上也不是由动作体系构成,而是通过有效场景的累积达到性格或关系的质变,高潮则往往水到渠成而来,在情感的高潮中感染观众。这种剧作形态主要表述人物关系,因此剧作中的人物关系往往复杂多变,并构成电影的主要内容。相应的,对应的片种往往是爱情片、市井生活片等。有些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人物关系的剧作,因为三角或多角的人物关系构成了二元对立冲突、并且能够形成动作和反动作的交替进展,也是外部动作式的,比如《雷雨》、《泰坦尼克号》等。

在完成关于剧作形态的划分之后,分解出电影剧作中具有共性意义的构成元素便成为本文的课题。在笔者将要建构的理论话语中,所有的剧作元素将在一种互动的体系中存在,而不是像传统叙事学中的那样各自为战。两种基本的剧作形态——外部动作式和人物关系式——也将拥有相同的剧作元素体系,这便是笔者简称的C—I—C—A—D体系,——文化(culture)、思想(idea)、性格(character)、动作(action)和细节(detail)。

Ⅱ . C—I—C—A—D:电影剧作元素的构成体系

“文化(culture)—思想(idea)—性格(character)—动作(action)—细节(detail)”的剧作体系虽属个人话语,但对于分析电影剧作构成元素却有着相当的便利性。笔者将要着重分析的,是五个层面的互动关系以及性格、动作两个层面的具体元素构成。但笔者首先要介入的,却是五个层面中唯一本体以外的层面——文化(culture)层面。

所谓文化层面,实际上是指以当代电影理论作为方法论从电影剧作中读解出的深层次文化涵义,诸如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笔者之所以将这个本体以外的层面纳入剧作体系,是因为尽管大多数电影作者们未必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文化理论于创作,但至少应该能以特有的微妙的感悟力和发达的艺术直觉抓住当今国际艺术和理论思潮发展的主流、进而将影片本文纳入当代理论的寓言式剧作框架中,而这种创作状态下出现的作品则往往能够成为当代电影理论的读解范本。具体分析,在这个“文化”层面中,与剧作直接相关的应该是结构主义叙事学、女权主义电影批评和第三世界电影批评,因为对于这几种理论的关照将会影响到剧作情节和人物的定位;而其他诸如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等,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文本之后的社会文化含义的理论,因此笔者不将其纳入“文化”这一层面进行研究。

结构主义叙事学、女权主义电影批评和第三世界电影批评这三种理论对于电影剧作的文化层面的影响乃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并非本文的论述重点。然而这里不妨以女性性别角色为例,看看当代电影理论于剧作的构成元素方面究竟有怎样的作用。结构主义叙事学中的格雷马斯动素模型理论和女权主义中的性别与话语权利的关系的理论是影响故事片甚至动画片中女性角色定位以及人物谱系的最重要的理论。以好莱坞动画片制作的两大潮流——迪士尼和梦工厂的作品为例,作为经典好莱坞继承者的迪士尼的动画大片中,女性始终处于格雷马斯动素模型中客体的位置,作为欲望对象的女性的善与恶对应着经典好莱坞的“天使”与“妖女”,即便在《大力神》这样的迪士尼试图突破传统的登峰造极之作中,依然严格的保持这样的人物谱系,缺乏当代品格。相反,在试图与传统好莱坞、尤其是传统迪士尼针锋相对的梦工厂的作品,比如《埃及王子》中,女性不再处于客体位置,也不再是男性的英雄仪式完成后的奖品,而往往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角色定位,游离于主线之外,比如《埃及王子》中的撒普拉,——即便完全删去撒普拉这个角色,也不影响主线的进展。有趣的是,梦工厂的角色观念的转变也正是斯皮尔伯格的转变,而他早年的一部《夺宝奇兵》正是格雷马斯动素模型理论的范本性读解对象,其女性的标准的客体位置(正是从那里开始,女性与宝物实现了同构)成为诸多影评的攻击目标。这个意味深长的变化似乎便可以成为本文将“文化”层面纳入剧作体系的合理性的注脚,——当代电影理论并不是像某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完全脱离实践理论的范畴而成为 一种纯文化理论,相反,无论像本文上面所描述的那样在潜意识领域,或是干脆在意识领域中,对作者的创作都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客观存在也正是笔者需要将文化层纳入分析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一个简单的格雷马斯矩阵似乎还显得过于单薄,那么女权主义的观念对于角色的渗透则更加深刻和普遍。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批评话语,其性别角色的划分也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理性的。也就是说,电影剧作中的女角色往往充当着男人,而男角色往往对应着女人。其划分标志当然是话语权的归属。在《致命的诱惑》这样的女性中心意识的影片本文中,正是女性拥有绝对的视点权利(视听语言中的窥视者/正打镜头的一方),主动的、一步步的诱惑着男性,完成着性别秩序的倒置。而笔者最感兴趣的乃是另一部有着同样精彩的性别游戏规则的《新龙门客栈》。在那里通过复杂而有意味的性别的倒错与认正,实践着对女性角色以及武侠电影的反思。在全片四天(六个半天)的故事时间内,一男二女的角色不断更替着真实的性别定位,如下图所示。

周淮安(男角色)莫言(女角色)金香玉(女角色)

第一夜 无 男性 女性
第二日 男性 女性 女性
第二夜 男性 女性 女性
第三日 女性 男性 女性
第三夜 女性 男性 女性
第四日 男性 女性 女性

影片在裂解和颠覆传统武侠格局(选择了英雄逃难作为叙述对象、全部的最高任务就在于如何逃跑)以及一男二女的人物谱系的同时,强调的正是一种话语权利的重要;话语权对应在片中体现为出关的密道,掌握了密道也就掌握了男性所需要的关键,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利,也因此控制了男性,掌握了主动;这也正是本文剧作中实现性别倒错与认正的深层涵义。而选择《新龙门客栈》作为本文的例证,也更进一步说明了当代电影理论对创作的影响,不仅仅是上文所说的情节与人物等,甚至从一开始的题材阶段(比如这里的选择英雄逃跑的题材)就开始了。分析电影剧作的构成元素,文化层面并非本体研究,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层面。

在简略分析了文化层面之后,本文将通过不断逐层分解,研究思想、性格、动作和细节层面的具体剧作元素及其互动关系。笔者之所以在剧作体系中将传统的诸如情节、人物、结构等概念完全抛弃,乃是因为笔者认为这些概念的模糊表述以及缺乏深层逻辑联系的天然缺陷正是阻碍众多剧作元素之间建立严密的逻辑联系进而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剧作体系的原因。首先,情节是传统叙事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我们认同的关于情节的定义多年来一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表述,也就是高尔基的所谓“情节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即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更有甚者,有些文艺理论论著将这个定义简化成“情节是性格发展的历史”。类似这样的定义,在纯理论表述上似乎还有立足之地,但于实践创作中却漏洞百出。一旦涉及如何安排情节并促使性格发展的问题,还原高尔基原有的完整的定义就成为了必然。因为在高尔基那里,正是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情节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关系及其变化构筑情节并使性格发展。但这样一来,通过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来定义情节,又进入了一个循环定义的怪圈。既然情节是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史,那么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又是如何发展的呢?答案是在情节中随情节的发展而发展。这样通过性格定义情节、再通过情节确认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于创作便只能是越来越混淆了;只有通过情节本身(而不是性格或其他别的元素)定义情节才应该是更有价值的。《文艺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便似乎吸取了这种教训,将情节定义为“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这显然是受到英国作家福斯特那个著名的关于区分“故事”和“情节”的比较的影响。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说,“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这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这则是情节。”这样,这种新的关于情节的定义便汲取了一些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合理内核,从情节本身的结构构成来定义,似乎也解决了问题症结。但如果仔细解读这个定义,我们会发现这里的问题更严重。因为既然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那么事件便成为基本的叙述单元,这也完全符合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但这样一来,情节便失去了方向性;因为事件本身不是一个矢量,没有方向性,情节如果依托于事件,当然也就没有了进展。如果这样的论述显得抽象,我们不妨举一些例子来看。“大闹天宫”、“黛玉葬花”都是事件,而如果将事件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则应该是类似林冲“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等,这也的确构成了情节。这样的文学例证不免让我们想起了对应着中国电影史上的最相似文本形态——谢晋电影。比如《天云山传奇》里的“竹林初遇”、“古寨墓碑”、“白马定情”、“板车之歌”等等,其实这里面已经包含了笔者所要说明的问题的症结。诸如罗群、周瑜贞这样的人物的性格实质上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圆心不断扩大,是定型化的,没有明显的线性进展,而所有这些事件也都没有方向性,只是平面化的累积,更直接的说,这些人物的性格是静止的。而这些事件是按照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那么,这究竟有没有情节呢?事实上,《天云山传奇》的情节的成立正是由于宋薇的性格的前后转变而成立的,这依然依附于传统的情节的定义。以事件为基本单位定义情节、也就是从情节本身出发下定义,却没有吸取传统情节定义中的合理内核,也就失去了检验情节是否运动的标准,其根本原因正如前文所说的,事件不是一个矢量,而传统情节定义中的性格是一个矢量,有方向性,至少可以用来作为情节运动的参照。于是这两个观念、思路完全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定义就处在了自相矛盾的位置上,一个典型的例证便是:《封神演义》中除了“哪吒闹海”一个段落外,其他的部分是否可以算成真正意义上的“情节”?因为在那些部分里,人物和事件都是概念化、模式化的,但是却有逻辑性,表层的叙事逻辑就是“讨伐纣王”,并因此组织了一系列的打斗场面。这样的两难可能会使一些学者做出这样的改变,——将情节做一个多层次的界定,将两个定义综合,既顾及本身结构中的事件层面,也纳入传统的性格参照。其结果在理论表述上似乎更完满了,但于创作更加含混,因为定义本身的两个层面就缺乏逻辑的统一,如何运用于指导创作?这种传统叙事学元素的双重身份(实际上就是双重定义)同样出现在人物这一更关键的元素上。

人物在传统叙事学中起着双重的作用——行动元和角色。对于这个问题的存在,直到格雷马斯的《行动元、角色和形象》一文才真正明朗。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对故事来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的进展过程产生推力。这就是人物的“行动元”作用。而人格特征的塑造以及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又构成其“角色”的作用,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性格。成功的角色则成为典型人物。行动元决定着人物“做什么”,而角色决定着人物“怎么做”。这也就意味着,人物并非而且远远不是终极元素,至少我们可以再细分为行动元和角色(或者说性格)两个部分,而行动元至少又有A—B元之分(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二元对立项),而B元往往又可以由多个部分组成,比如《西游记》中的B元的组成就不断更迭(表现为各种妖怪)。可见,传统叙事学的两个最根本、最重要的元素——情节和人物,在构成上、在定义上、在可分解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含混性。传统叙事学作为实践理论而非文化理论,却对电影剧作产生不了多少实质性的影响,其构成元素本身的含混性以及缺乏深层次逻辑关系和互动正是其根本原因所在。

笔者的 C—I—C—A—D剧作元素体系正是在这种理论前提下建构的。为了彻底摆脱不必要的复杂定义和实践层面的含混,笔者启用了一些自亚里士多德到布轮退耳直至易卜生经典戏剧理论时期的概念,比如动作体系、自觉意志、元动力、二元对立等,也加入了一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概念,比如最高任务、规定情境等。在理论论述过程中,还以当下国内比较有实践价值的两种电影剧作理论译著——霍华德·劳逊的《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和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作为比较蓝本,通过关键概念的比较,比如霍华德·劳逊的“必需场面”和悉德·菲尔德的“情节点Ⅰ、Ⅱ、Ⅲ”等,将诸多理论概念进行整合,从而建构起以“文化—思想—性格—动作—细节”为框架的理论话语。

笔者首先以“动作”和“性格”两个层面取代了传统的“情节”和“人物”的概念。后者的缺点正是笔者选择“动作”和“性格”作为名称的原因。“动作”(Action)在经典戏剧理论的很多论述中完全等同于情节(这实际上是关于情节的又一种定义),而笔者剧作体系中的“动作”的内涵和外延却有所缩小,实际上是对上文所说的情节的后一种代表性定义(即“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变形重写。动作也是一些列的事件,而且必须有逻辑组织,同时它必须有发出者,即动作应该由二元对立项中的某一元发出,发出的动作有着鲜明的目的性,这植根于发出者的自觉意志;由于人物的自觉意志是有方向的矢量(目的即方向),所以对应着的动作也是一个矢量。这样的界定就避免了情节定义中的无方向性。动作的界定也可以看成是情节的“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的定义和人物的“行动元”亚元素的综合。而情节的传统定义和人物的“角色”的亚元素则综合成为笔者剧作体系中的“性格”层面。性格层面可以检验动作层面是否运动,即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是否有进展;这种对应关系也正可以适用于分别进入动作和性格两个层面的人物的两个亚元素:行动元是否推动动作发展正需要通过角色(性格)是否变化来检验。

用“性格”取代传统的“人物”甚至“角色”的概念,同样是出于更适合于指导创作的考虑。因为 “人物”或“角色”的概念,对于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及其变化没有多少帮助;而“性格”的概念则有用得多。《电影艺术词典》中对性格下了这样的定义:性格是广泛运用于心理学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术语,一般指一个人在特定社会关系中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及其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这个定义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创作中非常有用的性格的组成因素——人物心理、人物动机。比如《七宗罪》的开端,Somerset想退休,这是人物特定情景下的心理,是性格;而Mills到这个城市来是为了成为英雄,这是人物“入世”的行为动机,也是性格。而性格的定义中本身又已经包含了人物关系的因素。“一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必然产生各种人物关系,这当然也是性格层面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格和关系都在运动,而笔者关注的,则是这两者的运动究竟是怎样和动作层面的运动结合的;也就是说,从“性格”到“动作”,这中间是否应该还有若干重要的剧作环节。

正如上文所述,性格的构成中包含有人物动机这一层次。而当人物将采取行动的欲望提高到自觉的水平时,动机就成为了自觉意志。如果说性格是一个广义的元素,那么自觉意志则是一个“特异”的元素,它是人物性格在特定情境下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性格,在叙事规定的特定情境中就会产生相应的自觉意志。在自觉意志产生之后,必然产生发出动作的元动力。这是一个更具体的元素,直接连接着下一环节的剧作元素——动作。这样,“性格—自觉意志—元动力—动作”就构成了连接“性格”层面和“动作”层面的元素链。由于外部动作形态的电影剧作中二元对立项的存在,两种不同的性格造成的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的动作之间就构成动作体系,动作和反动作之间的冲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冲突。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从性格层面到动作层面的元素连接。

思想层面对应着传统理论中的主题。电影剧作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作者肯定的一种美学精神。比如悲剧模仿严肃的行动,表现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但肯定一种悲剧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剧作的主题思想。剧作体系中的“思想”层面同样和“性格”、“动作”两个层面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古希腊有众多的戏剧元命题,比如俄狄蒲斯—杀父娶母,这是动作,而“俄狄蒲斯情结”就是主题。同样的,安提戈涅、扼勒克特拉等都是如此。希伯莱先知们的“上帝”、希腊悲剧家们的“命运”、近代人的“自然的法则”都是一种“残忍”,残忍就是主题,而残忍的方式,比如爱与死、复仇与死的冲

⑦ 谁能帮我分析一下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局限性,急啊。谢啦

时间的局限,白天和黑夜乃至天气都是由人来控制的;
空间的局限,他永远都生活在摄影棚那么大的地方;
超越时间与空间的
情感的局限,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以至他的邻居都是专业演员表演的。

⑧ 电影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时间和空间是电影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时间是电影运动的延续性,空间则是电影运动的广延性”。对电影中时间和空间的组织与运用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特性和特殊表现手段,是最根本的电影思维方式之一。一、空间的外在节奏在电影中,运动和变化贯穿始终,不仅画面内的形象在运动,而且画面与画面之间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着产生节奏。对于变化运动着的空间的安排、配置及运用,是电影思维所特有的技巧和手段。文学是叙事艺术,它的时间过程随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移,但人物的形象、音容和运动过程只能靠读者的联想来感知;绘画、雕塑和建筑是造型艺术,具有空间的可视性,但它没有流动感;戏剧与舞蹈的空间局限于舞台内,时间局限于场景内,其综合性是不完整的。动画电影的高度假定性,“使它可以在空间观念上,超越现实论动画影视艺术中的空间节奏中的物理空间和一般电影在空间的局限性”,在空间的安排、配置和运用以及对镜头画面的变化等艺术处理方面拥有极大的自由,为动画的结构方式和艺术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例如动画片《三个和尚》中假定空间的运用:在空间上,该片吸取了中国画的“写意”表现方法,利用空白形成“虚境”,产生“像外像”,让观众在头脑中想象出人物所处的假想场景环境。如《三个和尚》其中的两个镜头,虽然背景同样都是空白的,但其中一幅画面因为画有两只飞动的小鸟,从而使人产生的是天空的想象,一目了然是室外空间。而另一幅画面因为烛台与神龛的存在,让观众“看到”的却是寺庙的殿堂。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空间假定,也是和动画人物的假定性相一致的,使观众通过背景空间,了解了角色所处的位置。二、空间的内在节奏空间的内在节奏主要指电影艺术发展成果的综合运用

⑨ 跨越半个世纪,用挑战突破时间的局限

相信奋斗在一线的抗疫人员在迎难而上的凛然勇气

和突破各种难关的必胜信心下一定能够早日战胜这场疫情

在与时间较量的路上CIVIC(思域)愿与你同行

用不断的挑战和突破创造人生的精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阅读全文

与时间局限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哪里可以看南京电影 浏览:415
北京欢乐谷里面的4d电影 浏览:79
2015年的孙悟空电影有哪些 浏览:289
哪些有床戏的电影在线播放 浏览:788
华裔微电影 浏览:989
怎么在百度云上下载种子迅雷下载电影 浏览:124
中国泰国女孩猫电影迅雷下载 浏览:13
双人校园微电影 浏览:179
关于世界自然风光的电影 浏览:800
手机的电影放车上 浏览:208
四川安岳有哪些电影院 浏览:582
上海少儿电影制片 浏览:728
怪哉电影在哪里可以看 浏览:272
一个鬼是什么电影 浏览:742
抖音中了50元电影兑换券在哪里看 浏览:700
女邻居微电影 浏览:571
怎么买新丽电影的股票 浏览:329
神马人民电影 浏览:726
如何像电影一样用电脑弹钢琴 浏览:857
纳粹疯滛史电影手机版 浏览: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