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电影《胭脂扣》
【以深情与牺牲探讨电影《胭脂扣》:一段永恒的悲剧】
电影《胭脂扣》犹如一面镜子,反射出真挚爱情与命运的残酷交织。它讲述的是三十年代石塘咀风月场中,纨绔子弟十二少与冷艳名妓如花之间的深情纠葛,一段以身试爱的沉痛尝试。在看似繁华的表象下,隐藏着一段难以言说的悲剧。
十二少与如花的恋情,如同一曲《客途秋恨》的悲歌,从他们深情相视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场情感的无常。十二少,一个风流倜傥的贵族公子,遇见如花,他的世界瞬间被她的冷艳与魅力所俘获。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因身份悬殊、世俗眼光的不容而步履维艰。十二少的痴狂执着,与如花的内心挣扎,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性画卷,揭示了真爱与现实的冲突。
电影中,如花被指责为自私,而十二少被质疑为逢场作戏,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超越表面的真情。十二少的天真,如花的痴狂,都是他们在爱情迷雾中的挣扎,他们各自承担着沉重的爱的枷锁。张国荣的精湛表演,将十二少的多情与迷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深陷其中。
当爱情遭遇世俗的压力,十二少与如花的选择,愈发显现出人性的复杂。如花的执念,源于对真爱的渴望和对物质的抵抗,而十二少的逃避,反映出他对自身怯懦的不自知。他们都在爱情的迷宫中迷失,一个渴望纯粹,一个渴望自由,然而最终,现实的残酷让他们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
电影的高潮部分,十二少的退缩和如花的坚守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爱情,如同一场华丽的戏剧,舞台上华丽的表演无法掩盖生活背后的艰辛。如花的牺牲,象征着对爱情的极致追求,而十二少的迷失,是自我认知的破碎。他们的故事,让观众深刻理解到,真爱虽美,却也充满了无常和牺牲。
《胭脂扣》的结尾,揭示了十二少的苟活与如花的醒悟。如花的泪水,既是为爱人而流的欣慰,也是对命运无常的不甘。她最终选择了放下,那枚戴了多年的胭脂扣,象征着她对爱情的执念和遗憾的释怀。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悲剧,更是对当代爱情观的反思和挑战。
在这场以身试爱的旅程中,如花与十二少的抉择,让我们看到,爱情的热烈与痛苦,是他们对真爱的深刻体验,也是我们对情感真谛的叩问。他们的故事,既令人动容,又引人深思,让我们在追寻真爱的道路上,更加懂得珍惜和坚持。
Ⅱ 如何评价电影《马路天使》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 描绘活泼市井生活的伟大的艺术杰作 我国早期社会问题片的集大成者,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峰的标志 《马路天使》是由袁牧之自编、自导,赵丹、周璇主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艺术成就的现实主义优秀影片,是我国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刻画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歌女、吹鼓手、报贩、剃头匠、小报摊主等一群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生活的痛苦和悲惨的命运,具有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些出身卑微的贫苦青年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极度匮乏,多年的动荡与战乱也使得他们孤苦伶仃、家破人亡,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在艰难的岁月中互相扶持、苦中作乐,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片中运用活泼的喜剧手法传达了深沉的悲剧性内容,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含蓄而又辛辣的嘲讽,其中许多细节处理上的细微变化真切地点燃了人们的情绪, 撩动着人们的神经。 周璇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天涯歌女》曾风靡一时,而创作者们也充分发挥了电影的视听艺术特性,使影片的编、导、演、摄、美工等都达到较高水平,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峰的标志。 看过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的人,如果不知道该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个对法国电影一无所知的年轻导演之手,他一定会以为这部影片直接受了让·雷诺阿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这部影片以充满愉快、激情和同情的笔调,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悲喜遭遇,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他们的善良,严厉地抨击了那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和实业家。影片的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式”的。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 乔治·萨杜尔 我国早期电影《马路天使》里曾有过那么活泼的市井生活的描绘,可惜在日后的中国电影史上几乎很少有这样的珍品了。 ——著名导演 贾樟柯 中国影片《马路天使》堪称是一个奇迹,它所体现的“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竟比意大利在战后提出的要早得多,我们完全可以想见,30年代中国的这部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影响该有多么巨大。 ——意大利著名影评家 达西拉奇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生活的象征从影像上曾经引领了中国人的都市梦,譬如《马路天使》,它就是海派城市生活的经典写照,也可以说是中国成熟的城市电影的代表作,到现在也难以超越。 ——《南方周末》 故事发生在1935年的上海。在马路上谋生的又一天生活结束了,乐队的吹鼓手小陈、报贩老王、理发师、失业者、小贩这几个“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把兄弟组成的“雄赳赳”的队列,回到了太平里低矮的小阁楼。小陈和老王的住处正好与邻居小云、小红姐妹的住处对窗而临。这姐妹俩因家乡失陷,从北方流落到上海,被一个琴师和他的鸨母妻子所霸占,从此过着不堪忍受的苦难生活:小云为鸨母卖笑赚钱,小红则终日随琴师出入茶楼酒馆卖唱。 天真无邪的小红与机灵诙谐的小陈两情相悦,经常临窗以歌声和琴声传递情意。而内心经受着重创的小云也在暗中恋着小陈,但小陈却因小云干的营生而瞧不起她。只有老实善良的老王很关心小云。 一天,小红随琴师去酒楼卖唱,被流氓头子古成龙看中,他便买通了琴师要把小红占为己有。琴师和鸨母见钱眼开,决定把小红卖给古成龙。小红深知自己将遭厄运,只好同姐姐一起和小陈、老王商量。老王在墙壁上旧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养女告鸨母”的消息,便心生一计,和小陈一起去找律师,可是当律师告诉他们打官司需要500两银子时,他们才意识到“打官司还要钱”。老王左思右想,从旧报纸上撕下一个“逃”字递给小陈。小陈恍然大悟,于是在兄弟们的帮助下,他偷偷地把小红接出来,搬到了别的地方,并且结为夫妻。 小红被救出了魔窟,可老王还惦记着小云。他劝小云也逃出来,小云却没有勇气。一天夜里,小云在街头被警察追赶,情急之中逃到了小红的住处。从此以后,小云也在这里住了下来,并将自己对小陈的爱意转移到了老王身上。几个人在苦难的生活中寻求乐趣,在黑暗的现实中互相扶持。 报纸上登载着巨额白银出口的消息,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理发师为理发店将要歇业而发愁,为了不使理发店关门,小陈和老王又吹号又敲鼓,颇有声势地帮忙招揽生意。 琴师夫妇和流氓古成龙一直因为小红和小云的失踪而耿耿于怀,他们终日四处搜寻。琴师这天刚好从理发店经过,看到了小陈和老王后,暗中跟踪,找到了他们的住处。第二天,琴师就纠集了古成龙等恶棍前来抓人。正巧这时老王和小陈都出去了,小云从窗口发现他们后,便掩护小红越墙逃走,自己却在与琴师的搏斗中被一刀扎中。古成龙一看要出人命,抽身溜走。琴师见状心虚,也逃之夭夭。 等到老王他们闻讯赶来的时候,小云已经奄奄一息了。老王焦急地吩咐小陈等人照看一下小云,自己跑出去找医生。可当老王因钱不够医生不肯来而无奈地回到家里时,小云已经含恨离开了人世…… 从下之角到天堂——《马路天使》中的社会图景 周璇曾经说过,她一生没有什么满意的电影,除了《马路天使》。 赵丹曾经说过,他真正的演员生涯是从《马路天使》开始的。 我国30年代的电影《马路天使》从“下之角”的贫民窟到高入“天堂”的法律事务所,展现给观众的是一幅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众生图。没有繁华的灯红酒绿,没有喧闹的街市,有的都是最真实的生活图景。导演袁牧之在酒楼中体会到了关注人民的电影真谛,交叉文学与戏剧,交叉贫苦与快乐,意蕴丰富多彩,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下之角”就是上海的贫民窟,小陈、老王、小云、小红他们都是住在这里的,从事着最底层的劳动——吹号、卖报、卖身与卖唱,可是他们的生活里苦难中含着快乐。小陈和小红无忧无虑,对窗而居,爱情也在这个时候产生。小红含羞地对着小陈唱着《天涯歌女》,小陈更是常在窗口同她逗乐,一切都和金钱无关,一切都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