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儿童励志电影《小孩不笨》
儿童励志电影《小孩不笨》
故事梗概
《小孩不笨》乃2002年新加坡最卖的电影之一,此电影既温情洋溢,亦笑中有泪,赢得来自新加坡本土社会各阶层,包括政府高官的掌声外,更是「时代杂志」极力推介之作。
片中探讨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深入浅出,嘻笑怒骂,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电影;故事有许多隐喻,利用小孩和成人之间发生的事件,来比喻和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
《小孩不笨》故事讲述仨个就读EM3课程的小孩子,如何应付学业及叁个家庭所带来的冲突。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便要依学业表现,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叁种不同课程,其中EM3内容最浅,亦被视为最没前途。透过叁位编派到EM3课程的小孩,让大家看到所谓的「精英教育」游戏规则和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如何扼杀了一群无助孩子的命运。
剧情简介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通常会投诉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那么坏。
汤姆(15岁)和杰瑞(8岁)的家庭就有如新加坡一般中等阶级家庭,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缺少了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赏识。另一方面,汤姆的同学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有着沟通的问题。出身卑微的成才父,由于自己曾经误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后尘,对成才寄于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读书,可是成才的成绩偏偏不尽人意,令他极为心痛。他是个没学识的粗人,以为对成才拳打脚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结果让成才对父亲更加抗拒。
【影片一开始是很幽默的,而且也生动地反映出了家庭问题、学校问题和学生问题,在影片中段也含蓄地反映了国家的法律和教育部的政策问题。而后当Tom和成才走上歪路之后,经过一番波折,最终成功让他们走上了正道,并且他们的父母最后也明白了道理,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人物简介:
Tom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孩子只会谴责,认为孩子没有优点可言,而对学习的成绩无论好坏他们都不满意,处处挑他们的刺。面对家庭的冷淡和学校严厉的处分,导致Tom和成才走上了歪路。Tom出事后,父亲赶去处理事情,使他们明白了道理,也体现了他们父子之间的爱。
成才的父亲:曾经因为打架而坐牢并且腿被打断,拥有一个儿子,出来后希望孩子能在学校有出息,但是儿子却跟父亲一样只会打架,学业非常糟糕。他父亲认为打就会使孩子成材,却没有正确开导他。成才走上歪路后,一次他见成才被打,便上去帮成才对付打他的人,却因为被打滚下楼梯,送院后不治死亡。但是临死前懂得了教孩子的方法和道理。
Tom:学业有成,但是没有受到家庭的温暖,并且因为带色情光碟到学校而被学校严厉处分。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他与他的同学成才离开学校,与小混混称兄道弟,走上歪路。后来被“兄弟”们指使去偷东西,被假CID抓去勒索2000新加坡币,否则“送去警察局留案底”。为筹2000,他们偷东西,抢婆婆的金链,最终良心发现回头还给婆婆,却被街坊抓起来,就发生了Tom父亲处理事情,成才父亲摔破头的事情。最终成才父亲离开人世,Tom安慰成才。
Jerry:Tom的弟弟,全片幽默之主角。开始时学校文艺演出,被同学捉弄亲了同班女同学、与她“共枕”。然后同学捉弄他说他要做爸爸,她要做妈妈了。Jerry不懂得孩子是怎么来的,到处寻找答案,却得不到正确的答案。Jerry为帮她“堕胎”,让她吃很多黄梨,结果使她拉肚子,最终误会澄清,被父母训斥一顿。学校文艺演出快开始了,Jerry想请父母去看,但是父母总说忙,无暇去看。最终为了“买”父亲的一个小时,Jerry不惜偷钱,但被发现,最终先使父母明白工作的忙碌使家庭的温暖被忽略了。
成才:在学校学业不良,喜欢打架的青年。非常喜欢武打,并且买了很多有关李小龙的影片。但是却受到父亲的反对。又因为在学校有多次打架记录,因殴打老师事件被开除。后跟Tom走上歪路,最后使父亲从楼梯上滚下来,摔到头。在父亲住院时他乞求校长见父亲,最终使大家都明白了教育的道理。父亲去世后,复学后的成才积极在学校练武打,最终代表新加坡出赛,赢得世界武打冠军。
本片特点与新颖之处在于集合了幽默与感动为一体,而且在基础上修改了一些传统的因素,取代之的是更好的方式,例如成才父亲去世的过程没有交代(传统的是成才父亲该在说完话后断气),却把镜头从成才父亲还有一口气一下子转到父亲的遗照上,说明结果,去掉了过于繁琐的哭哭啼啼。又如不同的镜头说话相接,是现代电影或电视剧常用手法,导演把不同人的观点与之糅合,达到观点交锋的效果。当然,其中有些幽默也是经过处理的,或是其他幽默影片中没有太突出的幽默,这部影片却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感动的情节也不失传统。本片不失为一个好影片,而且出在新加坡中实在难得。】
《小孩不笨2》透过杰瑞和汤姆成长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赏识和肯定。
《小孩不笨2》受到香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并得到香港教育城大力支持,推荐为父母与子女本年必看电影之一。
幕后花絮
《小孩不笨2》以新加坡竞争激烈的教育文化为背景,真实反映青少年在学校及家庭里所面对的压力。惟本片深入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因彼此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代沟、反映家长管教子女时所面对的困难的主题,永不落伍,放诸四海皆准。《小孩不笨2》透过三个孩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赏识和肯定。本片让父母反思“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句话。《小孩不笨2》受到香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并得到香港教育城大力支持,推荐为父母与子女本年必看电影之一。
《小孩不笨1》曾改名为《憨仔鬼精灵》在内地上映过,根据该片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曾在央视八套播出。由于该片在华语地区获得了普遍好评,相隔4年后,梁智强继续拍摄了续集《小孩不笨2》。该片在新加坡上映时取得的成绩超出了梁智强的预期:“创下了近10年来的本土电影票房纪录,成为新加坡历史上票房排名第二的本土电影。”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在香港公映,连续掀翻好莱坞一部汽车和一艘客轮,以周日53万的成绩勇夺冠军。香港票房第一位宝座上近来难得一见地出现黄皮肤面孔。导演梁智强将华人社会存在的教育问题,融入轻松幽默的风格中,讲道理讲得有声有色,讨好观众之余,又因话题够切身而引起强烈共鸣,在香港夺得开门红,情理之中。
影片在创作之初,导演梁智强着力把人物刻画成为新加坡普通人,通过日常小事来反映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以轻松的风格来讲述:“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这一沉重的话题。片中三个孩子的遭遇都是日常所见之事,观众看戏如同在镜子里看自己,大人孩子观后都深有感触,令看过的观众都直呼“很真实”。
影片阵容
导演梁智强在表演、导演、唱歌、歌词创作、电影制作和剧本创作上都颇有天赋。1999年梁获得红星大奖终生成就奖,2004年红星大奖多才多艺奖。他2004年的作品《跑吧!孩子》是首部获得国际电影大奖的新加坡电影。他获得过包括2003年伊朗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导演在内的共6个国际奖项。
在新加坡影视界,梁智强算得上是个“全能选手”:主持、唱歌、漫画、导演、编剧样样在行。迄今他已导演了10部电影,总票房达2500万新币,新加坡最卖座的10部电影中他一个人就占3部,打破了“新加坡拍不出电影”的偏见。
;Ⅱ 谈从叙事策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
谈从叙事策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
[论文关键词] 动画电影叙事方式角色中国风格
[论文摘 要] 动画电影结合美术和电影的综合特点,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审美特点吸引着广大的爱好者和制作者。动画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与艺术形式,叙事则是动画电影的核心,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中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从动画电影的选材、主题手法、角色上来谈,最后论述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发展,提出问题并展望中国动画应该如何发展。
动画电影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到今天的繁荣期,动画形式已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较世界各国动漫的发展,中国动漫还存在一些差距。在欧美、日本和韩国,动漫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但像动画片《魔比斯环》这样的片子如何能抵抗《怪物史莱克》,关键就要看其叙事策略了。动画电影应有理性的解析,把握商业动画电影的基本元素,才能充分发挥动画艺术的优势。
一、从选材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动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形式,在选材上应遵循电影艺术的一般原则,但动画电影由于其媒介、制作方式、制作材料、制作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而有别于其他电影艺术的选材。在选材上我们首先要确定产品的对象是谁,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例如,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动画题材最受欢迎,市场效益也最好,因为它受众面广,市场收益相应也会多。关于动画的选材也有侧重于儿童化的,有人认为动画就是给小孩看的,不适合表现深层次的题材。有人则认为,动画可以表现所有的题材,我们所谓的动画全民娱乐的时代已经到来。其实,动画隶属于电影中一个分支,在题材表达上必须符合动画本体特征。动画电影区别于实拍电影,最明显的特征是动画具有高度虚拟性。这一特征决定了动画不可能像实拍电影那样接近真实。在一些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中,很少如实描写日常生活,相反的是尽力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动画可以天马行空地讲述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没人会对动画片中的老鼠为什么会打败猫而吹毛求疵。其次,动画电影的题材相对比较简单。在动画中,造型的线索简单、矛盾简单、人物关系简单,例如在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就比较容易被改编成优秀的动画作品,而《红楼梦》就非常不适合动画改编。在《红楼梦》中光是人物关系就已经十分复杂了,再加上场景之类的更是繁复。
动画表现的题材可以更加成人化。动画片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利,以成人为目标观众的动画片现在比比皆是。这样从商业价值上讲,单纯考虑儿童观众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通常只为儿童制作的动画片仅仅能在电影院的下午和傍晚时间放映,而国家经常出台福利政策限制儿童电影的票价,这样一来票房收入也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动画电影观众扩展至成人范畴,那么就可以进入晚场时段放映并因此有获得更高票房收入的可能。①这样无论从商业价值还是发展价值上都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动画片《蓝皮鼠和大脸猫》,其后续的商业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二、从主题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动画电影是一种用来表现其特有主题的艺术形式。在动画片中不是说所有的都必须有严格意义上的叙事主题。许多艺术类的动画短片并不需要深刻的叙事主题,其动画可以作为一种纯视觉形象的一种表达方式。一部个性化的艺术动画短片,可能只要有一个绝佳的创意或者奇妙的视觉展现,就能创造出很好的效果,观众乐在其中,得到纯粹视觉感官体验。但是作为动画电影却并不是这样,动画电影通常是以故事情节来传达大众共有的精神状态。在动画电影的学习中不应纯粹追求视觉盛宴,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索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如果把这类作品打回原形,不过是儿童玩具万花筒罢了。因此动画电影的主题选材尤其重要。
动画电影的主题必须突出,如果一部动画片有多种主题而没有主次变化。那么最终这部动画片将失去主题。例如,日本动画《再见,萤火虫》就是一部以旁观者的角度展现战争悲剧的影片。除了在开场展现了空袭后的惨状外,片中并没有过多地描述战争的惨状,而是通过描述两兄妹单纯真挚的情感将战争的残酷性深深地刻入观众的心里,使得全片一直弥漫在悲剧的氛围当中。这就是主题的选择的重要性,好的主题能引人入胜,使整部动画具有意义感。
在动画的主题选择中,应该通过画面和情节自然流露出来,创作者的观点要尽可能曲折。但也不是说越曲折越好,不能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好。另外动画片的主题选择应有较高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要在动画语言、动画形式上做多种尝试,这样才能有更好的主题以吸引观众。选择好主题的叙事方式后,故事的发展情节多以整个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的先后时间顺序展开,围绕故事情节主线,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这样的叙事结构可看性强,不仅符合人们的观赏需求,而且对于儿童这个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年龄阶段,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更适合儿童。
三、从角色上看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谈到角色,大家都会想到“米老鼠、唐老鸭”。作为一部商业动画长片来说,当故事的主题和情节发展定下来以后,角色的设置无疑就是最重要的了。动画是创造生命、赋予角色生命的一种艺术形式。角色是动画中的视觉核心,很多经典的动画片,在多年以后,故事可能会被观众淡忘,但是观众往往能记住里面的“角色”,能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也一定是那些经久不衰的角色造型。因此从每个角度来说,动画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角色塑造的成功。因为在动画中,对角色的塑造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再现,而是一个虚拟夸张角色的塑造过程。角色造型设计不是纯粹的视觉问题,是抽象再创造的过程,是文学语言的视觉化,好的角色能给观众以遐想,能充分引起观众的兴趣。
动画电影是一种允许和鼓励个人创造的艺术形式,其中的角色设置可以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可以超现实生活,以凌驾于现实之上的能力。在动画里,动物可以开口说话,可以有自己的思维,甚至桌椅板凳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件都可以行走跳跃等。动画中角色的形象不管是什么类型,都是拟人化了的人或物,体现着人类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例如动画片《美女与野兽》中的`“烛台先生” “挂钟管家” “茶壶大妈”等。但动画角色的“假定性”也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毫无节制地天马行空。不管动画片中的角色如何离奇,如何荒诞不经,它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内在逻辑,使观众相信并能够接受。如果只一味强调角色的“奇异性”,以至于失去了真实的逻辑基础的话,这样的动画角色必定是不受观众欢迎的、失败的。动画角色在性格上应简洁明了、艺术形象鲜明突出、主要角色的性格定位是循序渐进的。这样做并不是把角色简单平面化,而是为了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商业动画长片中,角色不仅仅是动画中的简单形象,而在后期开发的主要产品上也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