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大逃杀》会受到那么高的评价
《大逃杀》电影版的表现方式故意做得非常浮夸,但是核心却与另一部非常隐晦的经典小说《蝇王》相同。
《蝇王》的情节非常简单,简单到知乎很多生活类的答案都比它复杂得多,也没有什么复杂华丽的文学技巧,但是它却被认为是英语文学,乃至整个人类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世界大战爆发时,政府将全国的儿童疏散到边远地区,一架运输儿童的运输机坠毁在一个荒岛上,大人都死了,只剩下一群小孩。荒岛上有充足的水和食物,却远离现代文明的干扰,如同一个伊甸园。孩子们很快分成两派,守序派要大家像在文明社会里一样生活,饭前洗手,在固定的地方上厕所,遇到大事要开会讨论;混乱派希望随心所欲的生活。两派为了争夺主导权发展到武装冲突。混乱派人多势众很快占了上风,在守序派即将被消灭的时候,政府派来的搜救队找到了他们。小说结尾,搜救队的军官望向军舰,等着把孩子们接回那个数亿人互相残杀的“文明世界”。
读者不需要多高的水平就能看出小说的毒牙:混乱派说明人类脱离了文明的环境会很快变成野兽,然而守序派背后的文明世界却在发动世界大战,无论建立了多么高度的文明,无论人类的足迹踏上月球还是火星,野兽终归是野兽。
《大逃杀》的设定更加直白,不把毒牙藏在嘴里,直接扔到观众脸上。昭和人指责平成人目无长幼、生活颓废,于是把平成人送到荒岛上自相残杀,谁能泯灭人性,杀掉一直朝夕相处的同学,谁就成为合格的“昭和人”,可以回来建设伟大祖国了。电影开篇,媒体欢天喜地地采访上次比赛的胜利者,刚经历了地狱的学生表情呆滞,勉强挤出一点笑容——仿佛二战中,政府为从中国战场回来的战士接风洗尘。
很多人不喜欢《大逃杀》,认为太直白,太浅显,心破,奶味,然而导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国王裸体走过闹事,愚民们称赞国王的华丽服装,知识分子谈论“国王服装是否存在的学术问题”,只有一个小孩跳出来说:“国王没穿衣服!”
② 为什么日本电影《大逃杀》会受到那么高的评价
灯塔里的几个女孩,抱起团来,和平相处。但是有什么用呢?
就算没有人下毒,没有人发现她们,到了最后的时刻,项圈嘀嘀嘀响的时候,同样还是要争斗,还是要死一片的。
这群人既没有技术和想法去反抗规则,又没有认清现实利用规则,只是缓兵之计,让道德晚一点死亡。
或者,还抱有一丝侥幸心理。
然并卵。
自杀的那些,既不愿意杀人,也不愿意被人杀。
用自己的生命给道德献祭。
这种人古往今来不乏少数。
有的献祭者,就这样消失得无声息了。有的被人记住了,有的人的死也许改变了一些事情。
然而私以为,活着总比死了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活着你可以星星之火去燎原啊,活着可以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啊。
不是说你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么。流血牺牲的作用能有多大。
不好意思,有点扯远了。影片里自杀的人,也没有改变制度什么的追求,兼济不了天下,只求独善其身了。
穿黄衣服跑步的女孩(栗山千明)的规则很简单: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她找到一个既在规则之中,又在人性之上,且在现世道德接受的范围内的位置。
当然,也是被动的、消极的。总之是对抗不过积极的规则适应者和不按常理出牌的杀人狂。
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遇到反道德反人性的规则,无所谓,反正也改变不了,我也不去主动做那个坏人,可是你要弄我,我也要咬死你的。
因此不少人都挺喜欢这个女孩。
男主女主本来是战斗力为零的渣渣,武器配备就那么个锅盖和望远镜。既想保全道德,又想保全性命,而且没有什么点子。
同灯塔上的那一伙大差不差。只不过多一份男女之情而已。
结果老师也帮他们,学长也帮他们,才碰巧活到了最后。
意思是,你要是啥都想要,想生存下来又不想当坏人,除非你有天外来客助你一臂之力,帮你化险为夷,否则也是个死。
总而言之,认清形势,做出决断,积极行动是上策,
我绝不相信道德圣母能让剧情大逆转,也许会有一些改变,但是不会太大。
我们这些拖延症、献祭品、不主动出击只以牙还牙的小人物,终究是历史的炮灰。
③ 如何评价《大逃杀》这部电影
《大逃杀》是深作欣二主导的电影,很有他的个人风格,比如利用剧情表意。至于剧情本身的连贯程度与合理度,都不要太介意。比如在这部电影中,你可以想想那些人都是怎么死的。印象最深是灯塔里的三个女生,因为互相的不信任而导致走向毁灭。还有电影开篇和爱人一起跳崖的人,不敢接受挑战自动退场。也就是说,电影讨论的是,在严酷的环境下,什么样的人才能活下来。还有北野武演的那个人物也是值得玩味的。
br法出现是因为未成年人各种作死大批量不上学犯罪不学无术,这样国家未来必然完蛋,因此这个游戏每年一次,选出优秀者,让他们明白社会的残酷懂得在绝境奋力斗争,也是告诉小屁孩们老实点,这个世界是由成年人掌控的。
④ 你喜欢《大逃杀》这部电影的设定吗
“新世纪之初,一个国家的崩溃,失业率逾15%,一千万人失业,80万学生破坏校园制度,成年人失去信心,因惧怕青少年,于是通过了一条法案——《新世纪教育改革法》,通称BR法。”
影片以一段描述BR法由来的字幕开头,黑底白字,配上殉道感的音乐,在影片正式开始前便很好的营造出整部影片黑暗、血腥而绝望的基调。
就整个故事来说,《大逃杀》对很多人来说颇有“变态”的意味。城岩学园三年B班四十二名学生被选中被迫参加大逃杀的游戏,在军队严格的管控下,他们被困孤岛,并且被要求在三天内自相残杀到只剩下一个人。学生们手里只有军队发下的必须生活物品以及随机的稀奇古怪的道具,在他们认清事实后,他们或自愿或被迫的开始了这场残忍的杀人游戏,而影片的最后,只有秋也和惠子生存下来,但当他们回到人群中,却感觉是开始了一场规模更大的大逃杀游戏。
关于《大逃杀》主题的评价有两种走向,一种趋向于认为它根本是借助暴力以及变态吸引青少年的哗众取宠的影片,对其进行批评,而另一种则认为《大逃杀》揭示了人性,对其中揭示的冷酷现实进行了反思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