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人民大学电影学考研经验分享
Part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择校与定专业
如果问一个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相比最擅长的是什么?
相信绝大部分人挠头思考之后,会说:考试。
从小考到中考、高考,中国的教育体制赋予了我们强悍的应试能力。但不同的是,考研所需的“应试能力”是区别于之前那些考试的。
埋头苦学之外,是否能够结合自身状况,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报考专业相关信息,也是“应试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一环节可以概括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何谓“知己”?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以我自己为例,本科是传媒相关专业,也一直很喜欢电影,本科选修了几门与电影擦边的课,坚定了要深入学习电影的信心。
(2)学校所在城市、学术氛围、出题风格是否适合自己
人大位于北京,学术氛围浓厚,电影学专业偏向于理论研究,注重“史”“论”结合,出题风格一脉相承,偏向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不出偏题怪题,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
2、何谓“知彼”
(1)地理位置
人大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学术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周边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2)学科排名
人大电影学开办时间不算长,目前学科排名不算靠前,但发展空间大。
同一个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办学方式和考试形式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弄清楚之后,还可以选择考试科目相近的学校作为备选。就电影学这个专业而言,中传北影之类的可能会偏实践一些,人大是学硕,则偏向于理论一些,相近的有北大、北师大、南大、川大等。
(3)考研难度
①招生人数:每年2—3人
②报考人数:近年呈增长趋势,前几年都是三四十人,18年大概五十多人,19年大概八十多人。
③难度:逐年增长,但小于北师大、北大、中传、北影等同位于北京的学校。
报录比需要关注,但没必要太过在意,我备考的时候,刚开始也担心,后来想了想关键还是在自己,也就释然了~
(4)其他优势
①公平公正,不论出身,只要自身知识过硬,每年都有双非、二本的同学上岸。
②由于人大电影学偏理论,复试不需要带作品(对跨考的同学很友好)。
part2 初试
1、专业课
人大电影学考察的特点是:
(1)题量比较大
人大的题目数量大概是中传、北影、上大的2倍多。专业课一般是发16页A4纸,我当时几乎全部写满。
所以平时要注重练手速。
(2)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相较于其他学校考察的细枝末节,人大注重考察基础知识,偏僻冷门知识了解即可。
但人大老师明显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每门专业课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占据了100分之多。高中作为一个理科生的我最怕的就是背诵琐碎知识点,因此我在备考过程中几乎放弃了背诵偏僻知识,而是始终按照以下要诀进行:
①树立系统思维而非死记硬背。(可以利用思维导图)
②重点知识透彻掌握,一般知识掌握主干。
③能力范围内拓展知识面。(利用好论文、公众号)
人大没有提供参考书目,因此下面给大家列一些书目:(打*的可作为补充)
【电影部分】
1、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2)9月再开始不算晚
(3)9—10月主攻选择题,11月开始背大题
4、备考技巧与心态调节
(1)要有一个计划本,每天定量规划任务。
(2)提高效率。坐在自习室10小时,5小时在玩手机是得不偿失。
(3)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既是给自己的身体减负,也能够放松心情,再轻装上阵。
(4)电影学考研人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行业热点、新上映电影都需要持续关注。
(5)追星、追剧、打游戏都可以,只要不沉迷其中,反而会成为释放压力的好方
(6)复习中遇到的困难
复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寻找目标院校学长学姐的指导,毕竟准备过的人,对于这些问题会有很好的解决方式,另外自己也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据我身边的同学推荐,我觉得新祥旭一对一考研机构还不错,他们的总部是在北京,距离人大很近,是专业做一对一辅导的,给你安排的老师就是目标院校的直系学长学姐,经过10几年的发展,在考研机构中的口碑还不错。
part3 复试
1、基本复试情况
(1)时间:
人大的复试时间都比较早,大概在每年3月中旬。
(2)内容:
①专业课笔试:提前命制的试卷,与初试考察内容类似,一般还包括一个影评。
②英语笔试:试卷由外语学院统一命制,每年考察形式不太一样,一般包括选择题、作文、翻译。
③综合面试:分为专业部分和英语部分。
文学院的面试一般是抽题目回答,也会问你一些其他的相关知识。
所跨专业如果与本专业有血缘关系,要稍微就本科专业做一些准备。比如在英语面试环节,我是按照网上的高频问题准备的,结果老师听说我本科是广告学的,兴致勃勃问我“广告和营销的区别”以及“请你谈谈广告如何运用在电影营销上”(以我的英语水平,当时的内心:???)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的本科和我同专业…
(3)分数线和录取比例
分数线一般每年都是345(90、90、55、55)
人大电影学复试录取比例较高,19年进4录3,往年也差不多,甚至还有机会被调剂到人大戏剧戏曲学专业。
2、如何准备
(1)专业课:复试考察内容其实与初试类似,出分数前有意识地回顾一下知识点,如果有精力的话可以继续看相关的书。
另外对于电影学专业而言,保持观影是必须的。
(2)英语:重心倾斜到对话能力上,这对英语面试很关键。
伴随着近年来的考研热,考研变得越来越难,但既然选择了考研,就要将它视为实现当前阶段梦想的跳板和机遇,要相信,既然每年都有上岸的梦想成真者,为什么那个人就不能是你呢?
不忘考研的初心,投入最大的努力,就能战胜考研路上的一切困难,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祝学弟学妹们都能够考上心仪的学校!
『贰』 电影的发展过程
世界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如下:
(一)十九世纪30年代,电影开始了它的诞生前的技术准备期,也叫做发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
“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
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
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1888年9月,他把利用软盘胶片拍下的活动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
在1888-1895年期间,法、美、英、德、比利时、瑞典等国都有拍摄影像和放映的试验。1888年,法国人雷诺试制了 “光学影戏机”,用此机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了电影留影机后,又经过5年的实验后,发明了电影视镜。他将摄制的胶片影像在纽约公映,轰动了美国。但他的电影视镜每次仅能供一人观赏,一次放几十英尺的胶片,内容是跑马、舞蹈表演等。他的电影视镜是利用胶片的连续转动,造成活动的幻觉,可以说最原始的电影发明应该是属爱迪生的。他的电影视镜传到我国后被称之为 “西洋镜”。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1895年3月22日,他们在巴黎法国科技大会上首放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获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们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里,正式向社会公映了他们自己摄制的一批纪实短片,有《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工厂的大门》等12部影片。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史学家们认为,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和放映已经脱离了实验阶段,因此,他们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为电影诞生之时,卢米埃尔兄弟自然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二)1896-1912年,电影从幼年期迅速成为一种艺术
早期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从《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卢米埃尔创造了最早的新闻片、旅游片、纪录片、喜剧片等影片样式。卢米埃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纪实性,它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成为写实自然主义电影风格的开路先锋,形成了电影的纪实性传统。
卢米埃尔的生活纪实短片在持续放映了一年半时间以后,人们的兴趣就在明显的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了,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局限和自然主义的局限造成的。但刚起步的困境,并没有影响电影的大势所趋,另一位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应时而出,他使电影从一种纪实性的“活动照相”(亦称运动画面)导向了艺术电影,为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
(三)1913-1926年,无声电影走向成熟
梅里爱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后,于1913年退出影坛,最后惨死在街头。一代巨匠在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后,就这样靠别了世界。梅里爱的衰落和好莱坞的兴起,标志着电影已告别了它的幼年时期,而进入了成熟期阶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艺术家的勇气拍摄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无声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1916年又拍摄了《党同伐异》。这两部被誉为电影艺术的典基之作,标志着电影成为艺术的起始,是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是当时电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两部经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绩是突破了梅里爱时期戏剧电影若干陈旧的陋习。作为第一人,在拍片时,他让摄影机移动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开创性地使用了“特写”、“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接手段。在梅里爱的特技摄影和英国布赖顿学派对蒙太奇的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格里菲斯创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个国家的诞生》里,他充分运用了他发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语言,影片集中体现了当时欧美电影艺术探索的成果。
这部影片在广阔宏伟的历史场景中,较好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的跳跃自如的特性,同时体现了蒙太奇多线对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个镜头组接而成,不同景别的转换使用,灵活多变的摄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的大胆创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和谐、变换,各得其所。如大远景,他用来表现两军对峙交火的战争场面;特写,他用来表现人物的细部动作。在拍摄三K党信马飞驰的场面时,格里菲斯将摄影机安装在卡车上,追逐奔马进行跟拍,取得了紧张、逼真、生动别致的画面效果。
一年后的《党同伐异》也是标志格里菲斯毕生成就的影片,冲破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限制,创造了开拓银幕时间、空间的“多元律”。影片将不同时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又丰富并发展了平行蒙太奇语言。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间的节奏,溢彩流光的画面,移动摄影的美感,宏伟开阔的大胆构思,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四)1927-1945年,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走向成熟
1927年是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诞生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声音使电影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视听结合的银幕艺术,实现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极大发展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有声电影从问世到推广,大约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原因有认识上的、经济上的和技术上的。
特别是一批有名的电影艺术家,留恋无声电影时期的美学原则,过多挑剔了刚问世的有声电影的一些弱点。但是,随着电影艺术家对声音控制运用能力的增强,以及录音设备、技术条件的改善,有声电影才得以正常的发展。
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蒙太奇不仅是画面组合,同时也扩展至声画的对位或对立,因而丰富了蒙太奇的内涵手段。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是符合电影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因为有声电影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走向艺术真正发达的时期。1933年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影制作中同期录音得以改为后期录音,电影摄影又变得灵活而富有生气了。同时,蒙太奇理论和手法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在拍摄《逃兵》一片时,就曾用声画对位和对立的配音方法来加强影片效果,使观众耳目一新。
(五)1946-1959年,电影艺术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世界电影呈现多头并进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电影在战后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战后的苏联及其东欧国家形成四足一方,大体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轨道缓慢发展。艺术创作受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少有突破和进展。
这一时期,苏联的一些电影工作者拍摄出了一批有感情冲击力的战争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近卫军》、《攻克柏林》、《易北河会师》、《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电影在"解冻文学"的思潮影响下,开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继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飞》以后,苏联电影便出现了再度大发展的局面。
西欧的电影大国,如英、法、德、意,构成当时四足并立的另一极。战争留下的阴影和经济困难的制约,西方电影进入特殊的时期,在困难和对手挑战下,不仅没有委缩,反而刺激了西欧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发展。在东方,主要是日本、中国、印度的电影出现了长足的新发展,并先后进入了世界大国之列。
日本电影在东方起步较早,二战期间日本电影步入歧途,而战后不久便获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泽明的《罗生门》以后,日本电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印度电影在三十年代开始也有了较好的狭窄的发展。进入本时期后,印度电影因受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电影的影响,逐渐从追求豪华的音乐歌舞片而转向现实。1953年,拉基卡普尔导演的《流浪者》和比麦尔洛埃的《两亩地》等影片标志着印度电影的新面貌。
在1955年,印度影片产量达285部,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现在,印度电影每年产量多达700部左右,成为世界电影产量第一大国。
网络--电影发展史
『叁』 电影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电影的产生使人们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它使得人们懂得思考和反省自己。纵观这些年的电影发展历程,更加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电影中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生活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电影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
,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
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
。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lAo
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电影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对于人类历史,一百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可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飞跃式的,电影的变化更为奇速。拿最早拍摄的电影。不管是法国的《工厂的大门》、美国的《梅.欧文和约翰·顿斯的接吻》、德国的《柏林风光》,或是稍后的叙事片,如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鲍特的《火车大劫案》,与当代电影相比,不管是中国片还是外国片,尤其是当代好莱坞的那些所谓的“巨片”,如《星球大战》、《大白鲨》、《终结者》、《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都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拍摄的技术、技巧和方法,以及它们所蕴容的文化氛围和义理内涵,都大大超过了前者,超过了以往。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们推测着在也许是更为翻天覆地的下个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在另一个一百年中,电影是消亡,变异还是继续发展?
这是一个耐人寻绎的问题。
回顾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电影的变化具有优先意义的,是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科技是电影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从默片到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还有光学镜头、感光胶片、机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进和变革,都给电影的创造开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视频、电脑、激光这些新的高科技在电影的上的应用,更扩大了银幕的创造力,使其形象、语言焕然一新。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发明也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上述那些当代好莱坞“巨片”的出现。回顾一百年的历史,电影的哪一次哪一点的变化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呢?现在我们的电影、电视中,用电脑特技处理武打场面,颇与中国二十年代以传统特技处理武打场面相近似,都是刚刚出现的特技手段运用于电影,都是源于新技术,虽难免幼稚却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据说,现在已经有远远优越于电脑的“光脑”出世了;还有我们现在还看不到的新技术,在下个世纪里也会出现。这些已经看到的和还未看到的新技术,又会给电影的摄制带来什么,这是难以预计的。但是,可不可以这样说:在下个一百年里,电影将随着高科技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当前要发展电影,就应发展电影的高科技基础。有些国家在世界电影竞争里失败的教训,是否也可以从这个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
百年历史又告诉我们:电影的发展是要靠财力的;准确些说,需要高投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冒投资的风险,是很难参与世界电影市场竞争的。西方的那些个性化电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锋派,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冈斯、德吕克、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法斯宾德等人的作品,多么具有独创性和个人思考的特色,对电影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无论如何这些流派和作品在创作投入的资金上,无法与财力雄厚的好莱坞重头片相比拟。正是由于优越的制片投入,因而好莱坞能够吸引欧洲有才华的电影艺术家对于它的向往,从而人才济济;他们憎恶它,骂它,但又离不开它。欧洲的艺术片和好莱坞的商业片是两种不同的银幕现象,如果说欧洲艺术片倾向于对电影可能性的探索,那么,好莱坞商业片则倾向于市场,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如果说欧洲艺术片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电影天才,那么好莱坞成功的首要因素,应归结于雄厚的财力;在好莱坞那里,人才也成为经济实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态。由此可见财力对于电影之重要!中国目前电影的不景气,是否也有着资金不足甚至匮乏的原因?
在下个一百年里,如果社会还是以货币形式实现产品交换的话,那么拍电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笔钱。
过去的百年历史还告诉我们: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的电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地下电影”,也希望寻找到自己的观众,何况是作为电影主体的商业片。电影必须面向广大的观众群,适应他们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纽约的百老汇街就有过爱迪生的“电影视镜”的商业性映出,票价二十五美分。但由于“视镜”只能一人一机地朝着视镜往里面看,很难包罗更为广大的观众,所以后人还是选定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的布幕放映作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这里就考虑到观众的因素,以最经济的方法取得尽可能多的观众。此外,大约还因为“视镜”有点象今天的看电视,观者和视象是有距离的;只有被摆到黑暗环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观众幻梦般地门生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有着美学上的意义了。总之,对电影诞生日子的认定,还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无论如何,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大约是没有疑问的。
拿钱拍片,供观众看,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运作环节,那就是经营。在百年历史上,从初期到现在,电影的经营方式,促销方法,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尤其是在当代,其经营手段更为灵活多样,难以胜数。但归根到底,可以说曾经有过这样两种电影经营: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经营,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经营。它们分别是被它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中国的百年史上,这两种经济体制都曾经发生过,于是中国也就有了这两种经济体制下进行电影经营的经验。现在,中国又出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转变,于是电影经营也在这个转变中转变。我们无意分辨这两种经济体制下电影经营的成败得失,但它们对于人类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从中得到教益。
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和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是统一的;一般来说,观众越多也就意味着利润越多,这已经为无数电影历史事实所证明了。但是,由于电影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所以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时常发生矛盾,有时甚至尖锐对立。“为教化”和“为娱乐”这种电影史上的长久争论姑且不议,仅在中国五十年代后期,就曾提出过“要票房价值还是要工农兵”的严肃命题。这种在看到以往市场经济下的电影投机牟利的弊端之后,而又只看重社会政治作用而不计经济后果的见解,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其结果,不仅违背了电影的经济规律,而且还不幸地为被批判者所言中:“为工农兵的电影工农兵不爱看”。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来,只顾拍电影,或拍电影只顾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而不计经济效果的作法,不论对于市场经济下的电影运作,还是计划经济下的电影运作,都不能认为是成功的经验。
人类下个世纪头一百年的社会发展,难以预料,电影会不会脱离经营渠道而成为有一定机构负责的社会福利事业、免费提供给社会公众观看?假如社会还发展不到这种程度,还有一个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话,那么,电影由拍片到看片这个运作过程的经营环节,不管会发生怎样形式和程度的变化,都还会继续下去。
百年史还告诉我们:电影是艺术的,同时包含着文化。
翻一翻世界电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录,回顾一下我们看过的各个国家、地区的各个时期的各个片种、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影片,不难感到,世界上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要闻,人文的和自然的衍进,无不在电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直或曲的随机性反映;虽然它们不可能象文字记载历史那样去概括出历史的脉络和全貌,而只能是历史的一点一滴,然而从它们与历史的联系角度说,一部世界电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们把一些主要电影国家的影片,编年史式地排列起来,也几乎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在这百年中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
电影中,不管是哪个片种,细察起来它们都包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礼仪习俗、交际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从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俄国的、瑞典的等等国家的早期影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这些国家的那个时期的人群生活的状态吗?十几年前在我访问南斯拉夫期间,曾经在马其顿共和国看过一部他们国家1896年拍摄的影片。他们的电影史学家对他们的国家能在电影发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国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这是一部记录马其顿民族村镇民众日常生活的影片,以节日的舞蹈和仪式为主,也有他们的劳动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种远古的气息,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尝不有着同样的意义。
不独纪录报导片如此,叙事故事片也有着同样的内涵,不过它是另一种形态罢了。叙事电影是以艺术家为能动主体,根据对现实的和历史的想象性体验,而小说式地编织起来的故事。不管人们从理论上怎样说明:是反映论还是表现论?又不管是哪个流派和风格,电影始终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把握,一种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艺术家个人对于这一方式的创造性运用。所以影片里不仅渗透着生活,也渗透着意识,渗透着利益和反利益的冲突,权利和反权利的对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击,总之,它体现着各个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社团和群体的不同愿望和利益,是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的一种。正因为这样,所以电影从它诞生起,就受到社会公众和权利政治的注意。有时它被打扮成一个圣洁的传教士,有时又被说成诱人犯罪的教唆犯;现在电视的这种地位好象比电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电影的这种大善大恶的表象,无非是因为人群处于不同的经济状况因而社会地位不同。所以,对于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毁誉褒贬也就不足为奇。好莱坞影片《真实的谎言》最近被作为“大片”引进来放映了。为何选中这部影片?其标准如何?不得而知,但这部影片的内容却值得人们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义,无疑是当前美国主导意志的一种显示,它既不同于六七十年代好莱坞那些所谓的“反传统”影片,也不同于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内的那些充满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莱坞主导电影的一种上升式回归,这部影片里有“美国中心主义”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确与它的前辈有同工之妙。这不禁使我们想起鲁迅说过的话:“看见他们‘勇壮武侠’的战争巨片,不意中了会觉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当然它不是“真实”的战争片,而是“谎言”的战争片,但那里的精神却与鲁迅讲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辙。 中国已经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国,当代中国把它引进来给观众看看,无碍大局,但是我们也愿意说一声:留意一下那片子里面的思想!
总观电影的百年史,应当正视,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它不是学生课桌上的教科书,也不是有钱人柜子里收藏的珍贵文物和稀世艺术品;它是供多数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观看的。它的生命过程是创作制片、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然而在这同时,也应正视,在电影这一娱乐品中,又包藏着娱乐品之外的许多东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内涵,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效应。电影自诞生到现在,对于它的性质的各种争论,可不可以从这个认识中得到解释?
对于今后的电影发展,在电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经有了许多说法:电影不会有第二个一百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电影就会继续存在!这样两种对立的意见,空间孰是孰非,只能让历史去证明了。但在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将来,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踏步发展,和由此引起的人类在这个时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传播媒体的更加革新化,电影的世界性特征将随之更为鲜明地凸现出来,将会发生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和文化认同;当然,电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还会继续下去。但不管怎样,电影对于人类是一个好东西。
『肆』 世界公认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哪一部谢谢!
《爵士歌王》
相关介绍:
《爵士歌王》该片描述了主人公一心想成为百老汇明星,却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多年后,背井离乡、更名改姓的他终于登上了舞台,在旧金山的夜店酒吧里,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爵士歌手的故事。
该片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同时也是第一部歌舞片。
(4)世界电影史视频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爵士歌王》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也是电影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它于1929年5月16日获得了首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以及入围最佳改编剧本奖。
该片是一个发生在20年代美国纽约犹太区的故事。在奥查德大街的犹太教堂里,唱诗班的领唱人拉比诺维兹先生来到一大群孩子们中间。他被外来的流行乐曲搞得心烦意乱,可孩子们却听得津津有味,这使他更为气恼。儿杰基天生一副好嗓子,乐感又十分强,这是他未来的希望。
杰基在业余时间常到他们街区最热闹的马勒咖啡馆的露天庭院唱流行歌曲。他爸爸发现后,拼命地抽打他。倔强的杰基没有哭,他吻别泪流满面的母亲后离家出走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爵士歌王
『伍』 编导专业前途怎么样
编导这个专业前途还是不错的。我高中的时候是打算大学学编导专业的,哈哈,为此我还特意去书店买了一本世界电影史!超级厚的好吗!我就打算提前预习一下这样子。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听了爸妈的意见去学了会计。怎么说呢每个行业都有人混的风生水起,也有人苟且度日的。
总而言之,360行,行行出状元,感觉每个行业都能有肥肠优秀的人才的!你必须要时刻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希望题主学业顺利哦!!
『陆』 世界电影史(1):早期电影(1880-1904起步)
世界电影史1,早期电影1880~1904起步阶段包括诞生和发展。
1、诞生
首先电影史的开端就是电影的诞生。电影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诞生了,每一项事物的诞生都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电影也不例外。
说到电影的诞生,就必须得提一下电影的本质。周传基认为电影的本质就是一种幻觉,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偏颇,但是是对的(对于这个说法我就不详细阐述了,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周传基老师的公开课,网上资源很多,这个不是保密资源)。
2、发展
2.1、卢米埃尔兄弟
卢米埃尔兄弟在诞生中有重要的地位,也为电影的后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卢米埃尔兄弟并不是终身投身于电影行业,当他们在1905年放映电影时遭遇了一场大火被当局打击后,两人就停止制作影片(这也体现了当时他们只注重电影的制作而不注重放映),不过他们对电影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影片比较偏纪录,风吹树叶,自成波浪),他们记录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或者劳作场景,也拍摄重大事件(新闻)。他们认为影片只要做记录就好了,因此不太在乎电影的调度布景等,拍摄的内容也主要是室外。
他们的电影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镜头,没有景别的变化或者剪辑手法的存在(就像一个人站在固定的位置观察整个事件一样)。这也和当时的技术条件有关,只能放映20秒左右的电影,在20秒里面想要创作出应用太多的手法难度比较大。
但是这也并不是意味着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里面完全没有任何手法的存在或者是完全真实。影片《尼罗河全景》就是摄影师将摄影机架在船上拍摄的两岸的风景,虽然只是一个意外,但也是一种进步(机位的移动)。
再比如卢米埃尔兄弟大获成功的《水浇园丁》,虽然这部影片是完全写实的,但是当他们发现观众们喜欢看这种比较有趣的场景时,也找了一些演员来扮演。而《工人砸墙》也使用了倒放(将影片倒着放,比如其实拍摄的是工人砸墙,但是倒着放之后产生的效果是一堆砖自动变成了墙)的手法给人一种魔幻的感觉。
2.2、乔治.梅里爱(埃)
乔治梅里爱的名字有两种叫法,也叫梅里埃,美国人,他也是推动电影发展的先驱者。
梅里爱本来是一个魔术演员,当他发现了电影的时候觉得非常有趣,于是第一时间联系了爱迪生和卢米埃尔的公司,希望可以购买他们的设备。但是由于技术垄断,两家公司都不愿意卖给他,于是他就自己做出来了这样的设备。
由于出身魔术演员,所以当他发现电影的特性时第一反应是用它来表演魔术,因此他的电影很多很像是舞台上小魔术的录像带。但是看他的电影并不是像看舞台上的魔术一样,他运用电影做出了很多的魔幻效果。比如停机再拍,他就使用这种方法营造了演员突然消失的效果,这也是在魔术中永远无法达到但是在电影中轻而易举的。于是他就做出来了最早期的电影特效。
他拍摄的影片,还有一种是经过排演的新闻片,就是让演员把重大事件再表演一遍拍摄下来,这和卢米埃尔兄弟的完全纪实风格,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梅里爱还拍摄过很多有故事情节的稍长一点的影片,主要是神话类型和科幻类型。之所以这样选择题材,可能也是为了充分发挥他电影特效的长处。他运用停机再拍、遮盖法、迭印法等手法表现魔幻的情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月球旅行记》,这部影片在今日看来还是非常有趣。
但是他的电影有一股浓浓的戏剧风味,他的电影大多数是内景(因为需要借助布景),他借鉴戏剧的叙事方法创造出来了银幕上的多幕剧(银幕戏剧),把电影划分为一幕一幕的(甚至还把第几幕写出来),这在我们现在的电影里面是根本看不到的。
同时他的电影的视点一般是乐队指挥的视点(也就是在观众席中正对着舞台中央的那个视点),因此给人的感觉很戏剧,没有任何景别或者视角的变化(而我们今天看的影片中,几乎所有都会有永别或者是视角的变化)。
他还将电影生产流程化,初步确立了电影的制作模式(虽然是手工作坊式的)。他成立了明星电影公司,这个公司不但制作电影业发行电影,他还亲自设计电影海报,开了电影宣传的先河。
不过由于二战的影响电影业衰败,梅里爱晚年凄惨,只能开杂货铺为生,这个在纪念他的电影《雨果》中有表现,有兴趣可以看一看。
2.3、布莱顿学派
布莱顿学派是英国的电影流派,由于这一派的主要人物来自于英国城市布莱顿而得名。虽然知名度不如卢米埃尔兄弟和乔治梅里爱,但是他们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的影片中有景别的变化,并且采取了剪辑手法让叙事更加有趣,有机的结合了内景和外景,因此可以说他们开创了早期蒙太奇。由于这些手法的存在,他们的电影更加“电影”。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玛丽简的灾难》(译名很多,又叫《玛丽珍妮的不幸》),很有趣。
卢米埃尔兄弟是尽量让影片“真”,给人一种我正在亲眼目睹的感觉,而梅里爱的电影看了之后,人就会觉得这是假的,是魔幻的。布莱顿学派将这二者结合起来,给人营造一种真实的虚幻。正如《玛丽珍妮的不幸》,虽然表现内容是现实主义,但是并不排斥虚构与创作,这就涉及了电影的本质。
2.4、艺术电影运动
艺术电影运动发端于法国,由于电影刚发展起来的时候,底层人民对他还是知之甚少,因此它是一种流行于上层社会的高雅的艺术。由于上层人士习惯于欣赏戏剧,并且梅里爱的银幕戏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在这一阶段,电影公司倾向于将电影作为表现戏剧的一种手段,没有着力于探索电影语言,这个运动只是对梅里爱的电影观念的一种完善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电影都是黑白无声的,但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彩色电影和声音的向往,大家会采用胶片上色和请乐队伴奏的手法来弥补这一不足。
『柒』 继《唐探3》之后,好电影为什么总会翻车呢
2021年的五一档总票房达到16.61亿,造就下电影史票房、人数、场数的三项记录。这在其中夺得了票房冠军的是6.54亿《你的婚礼》;而用户评价上则是豆瓣电影评分7.7的《悬崖之上》,接着该部电影的票房也伴随着用户评价正相关一路往上,变成后边近几天的单日票房冠军。在这里在其中,票房与用户评价双落败的便是最被大伙儿希望的一部《秘密访客》。
《秘密访客》粉丝进电影院以前,希望着《唐人街探案3》拥有 非常烧脑的本格推理,揭密Q的真正真实身份。有谁知道,电影端上来是一锅烩菜,烂糊的哪些关键都看不出,观众看了的确是感觉爆炸了,是头痛到发生爆炸。
有电影车翻就会有电影逆转,连到三次的关键排期都主要表现出那样的情况,不清楚这实属太巧,或是该提示一些出品方,夸大其词的招数确实难以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