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桥是什么电影是什么
《沂蒙六姐妹》。
该片是由山东电影制片厂、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北京今典影业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王坪执导,范志博、李念、刘琳等人主演。于2009年9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沂蒙六姐妹”带领全村人民为支援革命前线而忘我拼搏的感人故事。
剧情简介: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
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孟良崮战役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
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
⑵ 祖秀莲的微电影沂蒙红嫂《祖秀莲》公映
齐鲁网2014年6月9日讯(通讯员 李成臻)由沂水县委组织部、沂水县委党校等联合拍摄的微电影沂蒙红嫂《祖秀莲》近日公映。这对提高全县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为沂水县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年初,针对沂水县红色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沂水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决定拍摄一部弘扬沂蒙精神的电影,并将其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新颖教材。经仔细斟酌,电影最终定名为《祖秀莲》。二三月份,校领导会同组织部等部门紧锣密鼓的筹备电影的剧本、演员、装备等工作,四月份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开始拍摄,历时近一个月,于四月底杀青。该片主要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病员郭伍士,郭伍士复员后回到沂蒙山区奉养祖秀莲终老的感人故事。广大党员干部观看此片后,深受触动,深受教育,纷纷表示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自身工作实际,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展现自身良好形象,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⑶ 红嫂喂八路军喝奶是什么电视剧
红嫂喂八路军喝奶是电视剧《我的沂蒙红嫂》。
《沂蒙红嫂》是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抗战故事影片,于2016年2月18日开机拍摄,预计2016年8月上映发行。导演杨琳,军事顾问李燕生、编剧王立芳、谭文,制片人刘熙宏。
导演杨琳说,此前对沂蒙红嫂的了解仅限于“乳汁救伤员”,来到沂南才知道“沂蒙红嫂”是一个“群像”,“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很多都不是党员,但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3)沂蒙红嫂的电影多少时间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据了解,该影片是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抗战故事影片,讲述了一个年逾半百的母亲,在男人们参军参战上前线的情况下,带领儿媳妇、女儿及村里的妇女们,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抚养革命后代,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影片紧紧抓住最挚热、最纯朴的人间之爱,通过“最后一把米充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唯一的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的感人故事,沂蒙红嫂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革命成果,表现了人性大爱的璀璨光辉。
影片以沂蒙红嫂们的顽强斗争揭示战争的残酷,展现革命先烈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的巨大牺牲,启迪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诠释,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
⑷ 乳汁救伤员是什么电影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共产党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了前线,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甚至,她们可以为保护党的孩子而献出自己的骨肉,可以为保存一封烈士的遗书而毁家无悔,可以为一句诺言而坚守终生……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
为弘扬沂蒙红嫂的丰功伟绩, 2011年1月,我们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利用仍然保留着抗战时期原始风貌的古村落创建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就是让世人记住她们的事迹,记住她们生命中沉潜下来的民族精神。纪念馆经过不断改造、提升、扩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后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参观学习人员。之所以选择在常山庄村建纪念馆,也是缘于长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过的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的一句话:“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⑸ 沂蒙颂舞蹈红嫂扮演者是谁
你好!革命现代舞剧《沂蒙颂》英嫂的扮演者是中国舞剧团演员程伯佳
请看程伯佳主演的芭蕾舞剧《沂蒙颂》剧照
⑹ 有个电影叫什么有很多女孩子肩扛木板桥让抗战队同过,是什么电影还有那时候没粮食吃,还要炕烙饼支援
看看是不是《沂蒙六姐妹》
剧情介绍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沂蒙山的烟庄举办了一个特殊婚礼,嫂子春英抱着公鸡替当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妇救会长兰花带领村里仅有的妇女和老人忙着一项艰巨的支前任务,两、三天内摊五千斤煎饼,收五千斤马草和二百双军鞋。春英一家为摊煎饼熬了两个通宵;童养媳黑燕为做军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纵当兵的哥哥大壮请假回来探望生病的娘,结果中了爹的计被锁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鹤、秀秀、月芬要点燃自家的场院屋,用“调虎离山”计救大壮
战事又紧,新的支前任务派了下来,可是公粮一时半会运不到,于是乡亲们四处筹粮。月芬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粮,恰与正在奔赴前线又素未谋面的丈夫擦肩而过,成了终身的遗憾……
孟良崮战役[1] 打响了,兰花带领姐妹们组成的支前队伍奔赴前线。她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她们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线桥”,使部队及时奔赴战场……
沂蒙红嫂们用她们的勇敢、坚毅、无私奉献,诠释了感动中国的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