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分急求关于旧上海滩的一些资料~~
上海法租界(法语: 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位于上海市卢湾和徐汇两区内。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另外三个是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沙面))。同时也是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公共租界)。
设立
1849年开辟。
扩张
1900年小幅扩张。1914年大扩张:法新租界,20年代发展成上海最好的住宅区。
收回
1943年8月结束,历时近百年。
--------------------------------------------------------------------------------
居民
法国侨民
上海法租界旁的徐家汇是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在华活动的两个中心之一(另一个是河北献县),各种教会机构——圣伊纳爵堂、主教府、好几个修道院、天文台、印刷所、藏书楼、男女中学等等形成规模庞大的教会区。江苏、安徽两省的天主教都是从这里衍生而来。1861年6月29日,法租界内建成第一座天主教堂(洋泾浜圣若瑟堂)。震旦大学和广慈医院位于法租界的中心地带。在外地的天主教修会和教区也纷纷在上海法租界设立帐房,经营房地产。
相比之下,法国对华贸易不够兴盛,法租界内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家法国商行,出口生丝到里昂。
英美侨民
1920年代,在公共租界经营的英美商人,纷纷选择在法新租界营建住宅。美国人在贝当路兴建了美童公学和国际礼拜堂。
白俄难民
沙俄时代,俄国在上海的势力较小,1915年有402人,住在法租界的只有41人。
1917年十月革命后,有7000名俄国难民蜂拥抵沪,大批贵族。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又有大批俄侨从哈尔滨转移到上海。30年代上海俄侨总数为1.5万到2万人。 1934年,法租界有俄侨8260人。(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侨3017人)。他们在法租界修建了2座漂亮的东正教堂:圣母大堂和圣尼古拉斯堂。
白俄在上海虹口提篮桥一带站稳脚跟后,都设法移居到法租界居住。1920年,法租界仅有210名俄侨,1934年,增至8260人。他们多数居住在法租界中部吕班路、环龙路、金神父路一带,在霞飞路中段开设服装店、面包房、咖啡馆。使得霞飞路成为上海最浪漫的一条商业街。
白俄移民中有不少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在他们的带动下,歌剧、芭蕾舞在上海盛极一时。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乐队成员大部分是俄国人。他们还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中国音乐家,其中包括傅聪。
华籍居民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上海法租界因为大量华人涌入,才开始兴盛起来。1910年,上海法租界内华人超过10万。抗战前将近50万。孤岛时期更增加到825342人。同时,华人商业区也从公馆马路经八仙桥逐渐延伸到霞飞路东段。
上海法租界也是帮会组织的大本营,黄金荣和杜月笙的发迹之处。
1920、30年代,西部的法新租界住宅区,有不少中国上层人士在此构建花园别墅。
--------------------------------------------------------------------------------
管理
○公董局
○巡捕房
分区捕房共6个:
1.中央捕房:卢家湾薛华立路。
2.麦兰捕房:老北门公馆马路。
3.霞飞路捕房。
4.福煦路捕房。
5.贝当路捕房。
6.小东门捕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