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学校组织孩子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孔子》,规定家长需陪同观看,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因我当天晚上有个工作没干完,只好让孩子他妈陪着去看了。看完电影,老师布置了作业:写观后感。于是,我们家长之间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动手,没陪看的动手写文章。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光荣任务,接连几天,我从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这部电影,最后得出的观后感,坦率地说,回收电池,这不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电影中人物对白是大量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目中的文言古语,其文白夹杂,掉书袋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不要说对孩子仿佛如听天书,就是对一般不爱读文言文的家长来说,已是非常头疼了。话都听不懂,这电影叫学生怎么看呢?从这个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摄者从来就没有打算面向孩子,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热爱国学人群的一部电影。因此,给小学生观看,属于"知难而进"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虑。
其二,电影导演拍摄这部大片时的心态,看得出来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乱的,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电影没有一个好的视角和叙事方式,难以打动观众,这观众当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制作,大制作可以是苦心孤诣的艺术片,也可以是看点多多的商业片,而《孔子》似乎是一个两难之选,而最终还是靠向了商业大片。这样一来,请人气高、成本高的演员如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著名女星周迅等,来作票房号召,也就顺理成章了,观后感《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也正是基于商业片的思路,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两军对垒、战争杀伐的热闹场面,希冀以此营造大片的视听震撼,然而这份量极重的段落,与刻画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实联系不大,倒有画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来塑造,即使有合理的历史逻辑,在孔子而言,不说离题万里,也可划归言不及义。"武"本来至多是一个历史背景,刻画内心的逻辑真实,才是影片应该着力的方向。如果导演心态够端正、用力够果决的话,那么,类似周迅饰演的南子这一妖姬角色,则完全没有必要风骚地存在。战争与美人,正是许多庸俗商业片的基本要素,企图以此"附丽"于《孔子》来赚吆喝,正是导演内心脆弱的表现,最终导致影片的多重诉求交织之下,拍摄远离了初衷――原本是为了塑造一个可亲可敬、真实动人的孔子而来的嘛。
其三,?收购电池,对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节设计。基于拍商业片的诉求,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热闹好看是重点,合不合理则是其次的。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一些了。影片故事情节的设置,不少地方让人觉得很是别扭,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之死,熟知的记载是饿死,但影片给了他以掉进冰窟而去抢救那些木简书籍而死。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设计,其设计动机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时代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观。总之,围绕孔子展开的许多情节设计,给观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谱。这可以看出,导演的综合素质平平、驾驭功力不足。以我个人的观影经验,在中国电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说作蓝本改编而成的。凡是电影本子由编剧直接"瞎编"出来的,多数不忍卒"观",收购电池。所以,既然成人都觉得不可信,那还给孩子看个什么劲呢?
看到韩寒评价《孔子》用了极端的话语,我虽然不全部同意,也还是有共鸣。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语虽"毒舌",却能切中这个四不像的要害处。
不过,从教育的角度,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多感染传统文化,这个大方向是值得赞赏的。可惜的是,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错的少、操作起来则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倒是真的值得观后作更多思考。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不是被电影公司的商业手法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❷ 如何评价电影《孔子》
确实,电影中有许多不合事实之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漆思弓这个人物貌似没有; 2.孔子在夹谷会盟中,过程不如电影里简单,先是破四方之乐,再是揭穿小丑把戏的阴谋,最后与齐国争辩,夺回齐国侵犯鲁国的土地,并没有电影中双方对垒之戏。鲁国国君也带了大司马,准备了军事力量。 3.颜回不是掉进水中为救书而死,而是在回到鲁国后死于营养不良。 4.子路死于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 5.孔子并不是回到鲁国就退居家中修书,还是参加过政事,只是与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后才修书。 6.孔子死于病榻之上。 …… 其实影片中多处不合事实, 是因为这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手法, 更改一定的剧情, 更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❸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这部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时,孔子为了理想在诸侯割据、相互征战的混乱时代四处奔走,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的事情。
不管懂不懂孔子,我们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遇到自己心中的那个孔子。之所以说这么高的评价,只是因为一直有人跳出来说这是部烂片,开口商业气息,闭口拉低圣贤。更有人要和西方人对耶稣的态度搅起来。难道孔子在鲁国城门口的下跪,就是对圣人高高在上的形象的亵渎?
难道“丧家犬”、人生的失败者就是恶俗,就是可怕的诽谤?我仿佛看到一帮明清的卫道士,忙着要把孔子贴金镀银,看到一个路人对他们说:“嘿,这是个人!”便要跳到半空中骂个不停。
我认可孔子的伟大,但我更愿意称他为“夫子”,为“君子”,而不是圣人。把孔子的悲哀,把他的喜乐呈现给众人,才更能让大家了解他,去知道他所坚持的道,而不是放在神坛上供着,用侍奉神的卑微态度说着自己都不知晓其意义的伟大。
没有孔子作为,人才能感受到,经历过的悲剧,有怎能表现他坚持仁的伟大。
❹ 《孔子》影评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很不错,真实展现了孔子后期的人生经历,周润发将孔子演得很到位,尤其是他不顾自己的形象仰身倒在泥水中对着马大声笑的场景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将当时孔子的无奈与内心的酸楚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这部影片中的孔子是一个有理想,并始终不渝的去实现心中的抱负的一个人!虽然他的谋略没有得到施展还被驱逐出鲁国,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心中的信念,由他与老聃的谈话中我们不难得知!这部影片都难这些一一展现出来啦!而且在前半部分,几场战役也拍得很宏伟,尤其是堕三都战役场面更是壮观!而在影片后半部分描述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很多场面感人至深,虽然有人质疑分食肉汤这场戏,但我个人觉得这正是导演和编剧的精妙之笔,这样不仅将孔子在外的落魄表现出来了同时也展示了孔子爱弟子的伟大形象,他并没有光想到自己而是要与弟子同食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的行动而感动落泪!而在描述孔子周游列国中重点写了在卫国的经历,我们在这当中看到了周润发与周迅那不相上下的传说中的“子见南子”这一部分,史料中对这一部分记载相当少,而在导演她发挥的丰富想象中,我们看到了一段精彩的“子见南子”,南子的风情与他想挽留孔子的神情都不经意流露出来!周迅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演员,你看她与卫灵公那段,不仅体现出了南子极欲执政的霸心还表现了她丰姿绰约的形态!同时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个镜头又让我为之动容,便是他们到达郑国有人在旁边以砍树驱逐他们,但孔子仍坚持在一旁给他的弟子讲学,我被他的坚韧与执着所打动!其后颜回与子路的死又一次让我落泪,虽有很多所谓的“砖家”说颜回的死是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但我认为导演和编剧们这样写也有他们的道理,颜回身为孔子最爱的弟子,为了夫子的那些书,他毅然决然的决定牺牲自己,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明有生还的机会,但他为了将夫子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他不顾一切的一次又一次的救起书简,我对他的这种大无畏精神感到无限钦佩!而子路作为另一位孔子的喜爱的弟子他的死也是让我们不禁感叹,他是多么遵守着夫子的教诲,死也要衣冠整齐!最后在孔子回到鲁国后,导演将镜头停在孔子下车时的那只鞋上,我想是为了与前面描写的鞋子做对比,更是为了说明孔子在周游列国的酸苦与艰辛!孔子最后一声的吟叹也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73岁。电影终究是电影,它还是一种艺术创作,不可能将每个细节都做的那么完美,请不要那些什么所谓的“砖家”说三道四,说这里那里与什么史实不符,我们看的仅是部电影!个人认为《孔子》这部电影不愧是部大片,值得一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❺ 如何评价电影《孔子》
《孔子》的失败,不是编剧导演的失败:不管谁拍圣人,都只能拍成这样,十全十美,就意味着毫无趣味。
所以,讨论这部电影的创作没有什么意义:这部电影根本就不该拍。《孔子》的悲剧告诉我们:靠官方宣传,是无法让老百姓喜欢上一部电影的。
基本信息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周迅、陈建斌领衔主演,任泉、陆毅、姚橹等主演,于2010年1月22日全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春秋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