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强助力电影有哪些
这个命题其实有点太大了,而且从我国电影业内的观点来看,当前我国电影工业化尚在“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电影题材尚形不成标准化、流程化的生产形式,还是以摸索为主。而近年来比较优秀的有如战争片的《战狼2》、《红海行动》,科幻片的《流浪地球》以及不怎么成功的《上海堡垒》,喜剧如开心麻花系列喜剧电影,现实主义题材如《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动漫如《哪吒》等,这些优秀的作品以及无数被我们所知或不为我们所知的各种上述类型的电影,都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有效尝试(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都为我们电影产业的工业化提供宝贵的经验、提供助力。
当然历史无法推断,数年或数十年后当我们能骄傲地宣称我们建立了好莱坞式的、或者超越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时,上述这些作品可能也已经被我们遗忘,可能未来也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涌现在我们的大屏幕中。但成功如《流浪地球》,失败如《上海堡垒》,都是中国电影工业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否青史留名都可以说是一份强助力,未来也必定会有更多的“强助力”不断涌现,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如有用请采纳。
② 中国电影工业化之路在什么地方
近年来,电影工业化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大趋势被屡屡提及,然而何为电影的工业化,业界并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6月17日下午,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第二天,多位电影业界名人齐聚金爵电影论坛,围绕“中国电影工业化之路”进行了丰富而精彩的交流。
李捷认为,电影工业化最大的挑战在于人才的专业化上,“制片和导演的专业化,在未来整个中国的工业化之路会成为非常大的话题。”身为导演的韩延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电影人正是在电影制作的种种细节中体会到工业化的重要性,并受益于此的。说到这里,韩延举了一个拍戏中演员站位的例子:“我刚毕业的时候带着同学拍电影,经常拿一块砖或者树枝树叶来标记站位。有时风一吹树叶没了,这条就作废了。后来我发现,香港人都是拿马克笔和大力胶标记站位的,我学到了这一招。这就是一个工业化的体现。”韩延感慨说,他这一代电影人一直都在享受前辈电影工作者留下的财富,而作为中国电影的新生代,他也需要多做探索,为新新生代铺路。
前辈在电影制作上积累的经验,要如何分享和传递给新生代,也是一大难题。对此,阿里巴巴影业副总裁吴倩提出,信息的沟通分享和沉淀,是一种工作机制的传承,这也是工业化的重点所在。而在现今社会,互联网为这种传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吴倩认为,工业化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协同和分工,以及信息分享和经验传承,因此她希望韩延等导演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等方式,帮助到更多的剧组,将他们探索出来的新的方式方法,传承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谈及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障碍,郭帆主张,文化上的差异和隔阂是中国电影人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最大阻碍。他认为,美国的电影工业流程无法直接拿到中国使用,因为中国是人情社会,而美国是契约社会,所以很多好莱坞的工业流程,中国人无法在心理上接受;同时作为一名拍摄科幻片的导演,郭帆指出,科幻等类型电影的拍摄核心在于管理,而不是创作。所以他提出,中国电影业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符合中国的管理方式。
来源:澎湃新闻网
③ 什么是电影工业化
“分工”,这是工业化生产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电影创作领域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分工现象。以电影工业基础最强大的美国为例,在一部商业大片的制作周期中,参与制作的公司数量可以达到上百个之多。他们其中有专门提供剧本创意的,有做分镜绘画的,有作声音的,有作特效的,有做后期合成的,几乎在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公司来提供服务。而且像特效较多的商业片其特效制作公司往往可以是很多家一起上。如果我们把好莱坞比作一个工厂的话,那么这些为电影创作的每一个阶段服务的公司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而这些公司里的人甚至可以比喻成工人的手指头,在分工细致的电影生产领域单个人的作用及其微小。
这就是电影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