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

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

发布时间:2022-05-06 00:13:47

㈠ 中国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东山、邵醉翁、何非光、杨小仲等。

(1)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扩展阅读:

中国电影现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中式大片在产量和社会效果两方面都越来越好,重新赢得国内观众的信任;另一方面,它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出现持续上升趋势,对于推广我国文化价值体系及其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

中式大片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国际市场有了新的开拓,商业价值也趋于提高。

㈡ 中国电影和上海电影股价哪个更高

截至到2016年8月22日,中国电影收盘价为30.26元,上海电影收盘价格为19.53元,目前来说是中国电影价格高

㈢ 中戏、北影、上海电影学院都分别培养出了哪些明星

中央戏剧学院

1、邓超

邓超,1979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中国内地男演员、电影导演、投资出品人。1995年考入江西艺术职业学院话剧班,199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编入中国国家话剧院 。

2001至02年主演情景喜剧《欢乐青春》及爱情喜剧《当爱情失去记忆》等 ,之后在《少年天子》中饰演顺治皇帝成名,继而走上和喜剧迥然不同的正剧之路,接着在《少年康熙》《明末风云》《天下第一》中饰演皇帝而被称为”皇帝专业户“。

05年后主演《幸福像花儿一样》及《甜蜜蜜》,成功饰演“高干子弟”[10-13]。至12年相继主演《少年包青天3》《女人不哭》《艰难爱情》《倚天屠龙记》《你是我兄弟》及《相爱十年》等剧。

2、唐嫣

唐嫣,1983年12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2001年,参加第三届舒蕾世纪星选美比赛获得冠军。2004年,因被导演张艺谋选中成为“奥运宝贝”之一,参加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国8分钟”而被观众熟知。2009年,凭借古装仙侠剧《仙剑奇侠传三》获得关注。

2011年1月22日,其主演的都市言情剧《夏家三千金》取得卫视年度收视冠军,而唐嫣亦凭借该剧获得国剧盛典年度网络最受欢迎内地女演员奖。2012年,成立唐嫣工作室 。

2013年,因主演动作剧《X女特工》获得第13届华鼎奖中国近代革命题材电视剧最佳女演员及国剧盛典年度极具商业价值演员。

2014年,凭借古装剧《金玉良缘》获得第5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最受欢迎女演员 ;同年,她还凭借爱情电影《露水红颜》获得第3届国际华语电影节金骑士奖最佳女配角奖。

北京电影学院

1、黄磊

黄磊,1971年12月6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国大陆男演员、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歌手、教师、作家。

1990年黄磊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同年出演陈凯歌执导电影《边走边唱》。1996年凭借电影《夜半歌声》获得第3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1997年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发行第一张音乐专辑《边走边唱》。

1999年出演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饰演徐志摩。2001年主演电视剧《橘子红了》。2003年自编自导自演第一部电视剧《似水年华》,并发行同名专辑。2004年出版个人随笔集《十七楼的幻想》。

2006年主演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2009年主演电视剧《四世同堂》。2011年凭借电视剧《婚姻保卫战》获得第1届亚洲彩虹奖最佳男喜剧演员。2013年与赖声川等共同发起乌镇戏剧节,同年领衔主演都市情感剧《我爱男闺蜜》。

2、刘亦菲

刘亦菲,1987年8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华语影视女演员、歌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2002级表演系本科班。

2002年主演个人首部电视剧《金粉世家》,从而踏入演艺圈。2003年因主演武侠剧《天龙八部》崭露头角。2004年凭借仙侠剧《仙剑奇侠传》赵灵儿一角获得了高人气与关注度。2005年因在武侠剧《神雕侠侣》中饰演小龙女受到广泛关注。

2006年发行首张国语专辑《刘亦菲》和日文专辑《All My Words》;同年,成为金鹰节历史上首位金鹰女神。2007年当选“中国80后十大杰出代表人物”。2008年起转战影坛,并凭借好莱坞电影《功夫之王》成为首位荣登IMDB电影新人排行榜榜首的亚洲女星。

2009年在“80后新生代娱乐大明星”评选活动中获封“四小花旦”之一。2011年,主演古装电影《鸿门宴传奇》。

上海电影学院

1、陆毅

陆毅,1976年1月6日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歌手。

1999年,凭借海岩剧《永不瞑目》获得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而他也因此正式进入演艺圈并受到关注。2001年,主演古装剧《少年包青天2》。

2002年,因主演青春励志剧《壮志雄心》获得年度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十佳男演员;同年,他还凭借爱情片《一见钟情》提名第2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2003年,其主演的都市剧《男才女貌》取得全国年度电视剧收视冠军。

随后,凭借专辑《非同寻常陆毅的音乐告白》获得第五届CCTV-MTV音乐盛典内地年度最佳男歌手。2005年,凭借爱情文艺电影《情人结》提名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同年,他还凭借专辑《毅犹未尽》获得第5届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全能艺人。

2、胡歌

胡歌,1982年9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

1996年,14岁的胡歌便成为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小主持人,200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同年在仙侠剧《仙剑奇侠传》中塑造了“李逍遥”一角,并演唱该剧插曲《六月的雨》《逍遥叹》。

2006年8月遭受严重车祸,2007年6月复出 。2009年主演仙侠剧《仙剑奇侠传三》。2010年主演的穿越剧《神话》在央视八套播出。2011年参演历史题材电影《辛亥革命》提名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

2012年主演玄幻剧《轩辕剑之天之痕》。2013年主演两部话剧,凭借《如梦之梦》获得北京丹尼国际舞台表演艺术奖”最佳男演员奖“ 。

㈣ 中国电影起源地是上海还是浙江

中国电影起源地是上海。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拉开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序幕。
1905年,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自此,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迈上发展的征途。

㈤ 全中国哪所大学的电影专业最好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艺术学院正在筹建之中)现设3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专业和1个博士专业,即影视编导本科专业,艺术学专业辅修本科,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本科;艺术学专业硕士点、电影学专业硕士点、美术学专业硕士点;艺术学专业博士点。此外,艺术学系还从1998年起,陆续开始文化艺术管理、古代艺术品鉴定、文化经纪人、媒介经营管理、美术管理等方向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艺术学系将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人文学科优势,力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于1997年4月宣告成立,这标志着北大艺术教育和艺术学研究在北大揭开了一页新的历史篇章。

艺术学系设四个教研室: 艺术学教研室、美术学教研室、音乐学教研室、影视学教研室。 设有四个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书法研究所、京昆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所、电视研究中心等。

艺术学系还设有数字影像实验室、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目前,艺术学系建设成一座较大规模的图书音像资料馆,国内最大的数字电影研究资料库。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还负责管理和辅导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近年来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艺术学习将努力把北京大学艺术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艺术学系还先后聘请一批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北大艺术学系致力于以下互相联系的四项目标:一, 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

二, 培养一批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应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达到较高要求;

三, 积极组织基础艺术理论、各门类艺术、比较艺术和美育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艺术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 通过面向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最快将于年内成立,初期计划包括美术系、音乐系、影视艺术系、文化管理系四个系和戏剧研究所、书法艺术研究所、影视研究所等。

现有专业:本科(影视编导、艺术学、音乐学、文化艺术管理)

硕士(艺术学、电影学、美术学)

艺术硕士(MFA)

博士(艺术学)

可预计即将开设:本科(音乐表演、艺术设计)

硕士(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博士(电影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目前,艺术学院有电影学博士生导师1名:彭吉象 [教授],硕士生导师5名.影视学教研室 (主任:陈旭光 教授) 陈旭光 [教授] 俞 虹 [教授] 李道新 [副教授] 陈 宇 [副教授] 邱章红 [讲师] 陈宇[讲师]

彭吉象 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书记 副系主任

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学术职务: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教美育研究常务副会长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分会副会长

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副会长

开设主要课程:

艺术概论、影视鉴赏、中国艺术精神、

美学原理、影视美学

当前主要工作领域:

1. 主编"影视艺术丛书"(首批共10本),其中包括本人撰写的《影视美学》(35万字),以及由国内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影视社会学》,《影视心理学》,《影视文化学》,《影视语言学》,《影视批评学》,《影视艺术传播学》等,此套丛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末开始陆续出版.

2. 研究课题《艺术学原理》拟在本人原来主编的《中国艺术学》(80万字)与《艺术学概论》(30万字)的基础上,努力用现代观念来阐述中国艺术传统理论,运用打通学科、打通中西、打通古今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3. 承担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4.本人目前正在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一套影视艺术译丛,其中包括本人带领2000级影视专业研究生共同翻译的〈Film Art >(第五版),该书是美国著名大学均采用的电影教材,而且是美国影视专业学生必修课的指定教科书。该书将于2001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发行的还将有另外两本著作《电影文化》、《电影简史》等。

研究课题:

1. 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艺术学》,本人为课题负责人。该项目在"八五"期间全国艺术科研10个重点项目中名列第二位,研究成果为《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5位教授共同撰写,历时5年完成,共80万字。

2 .中央电视台研究课题《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1 .《中国艺术学》(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于97年12月出版,80万字)1998年获"中国图书奖";1999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全国文科最高奖,即第一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成果二等奖。

2 .《影视鉴赏》(本人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1998年被列为国家级"九五"重点教材。1998年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普通高校美育与艺术教育重点教材(共四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同志为这套重点教材写序,倡导高校普及美育与艺术教育。1999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第一批重点教材(共41本)之一。2001年先后被北京市评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和《艺术学概论》(北大出版社1994年版)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第四届与第六届科研成果奖。

主要学术著作:

1. 《中国艺术学》,主编,高教出版社97年12月出版,80万字。

2. 《影视鉴赏》,主编,高教出版社98年7月出版,30万字。

3. 《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91年版,25万字。

4.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35万字。

5. 《影视美学》,彭吉象著,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35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

1. 《散文诗电影的美学特色》,载《电影艺术》,1985年第7期

2. 《惊险片段的美学追求》,载《当代电影》1988年第3期

3. 《走向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载《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4. 《中国戏曲与日本能乐美学特性比较略论》,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4期

5. 《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1期,《北京日报》2001年2月18日转载摘要,《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转载

6.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载《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7.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与WTO》,载《电影创作》2001年第3期

李道新 副教授 博士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开设主要课程: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

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中国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传播

主要学术获奖情况: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64万字)2004年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教学获奖情况:

2003年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主要学术著作(均为独立署名):

1.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1万字。

2. 《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27万字。

3. 《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64万字。

4. 《影视批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4万字。

5. 《中国电影史(1937-194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3万字。

6. 《波德莱尔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4万字。

主要学术论文(均为独立署名):

1. 《消费逻辑的建立与贺岁电影的进路》,《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

2. 《以光影追寻光明——沈浮早期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3.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 《建构中国电影文化史》《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

5. 《意识形态氛围与中国恐怖电影的不可预期》,《电影新作》2004年第5期。

6. 《电影学术:无人喝彩的尴尬与渴望超越的焦虑》,《中华读书报》2004年8月11日。

7. 《电影启蒙与启蒙电影--郑正秋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4年第2期。

8.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3期(连载)。

9. 《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历史境遇及其观念转型》,《电影艺术》2003年第6期。

10. 《女性意识及其艰难浮现--影片<跆拳道>文化阐释》,《当代电影》2003年第6期。

11. 《市场经济呼唤重构中国电影类型生态》(记者专访),《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26日。

12. 《从中国电影的类型传统看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机缘》,《文艺报》2003年7月17日。

13. 《心灵探询与价值重建--影片<和你在一起>的文化读解》,《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14. 《中国早期电影史:类型研究的引入与垦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5.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意识及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上、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3年第1期、2002年第6期(连载)。

16. 《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电影新作》2002年第6期。

17.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父亲形象及其文化含义》,《电影艺术》2002年第6期。

18. 《物恋悲剧与生存困境--影片<寻枪>的文化读解》,《电影艺术》2002年第3期。

19. 《历史·文化与个体·尘世--夏钢影片<玻璃是透明的>评析》,《当代电影》2002年第1期。

20.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独特处境及历史命运》,《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

21.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2. 《王家卫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含义》,《当代电影》2001年第3期。

23. 《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电影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1期。

24.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当代电影》2000年第6期。

25. 《电影理论与电影史视野里的中国电影批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6.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都市形象及其文化含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6期。

27. 《当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50年》(上、下),《电影艺术》1999年第5、6期(连载)。

28. 《建构中国电影批评史》,《电影艺术》1998年第4期。

㈥ 为何上海会成为中国电影发祥地

早在1941年,影界大佬罗明佑就提出:“自最初的中国电影至最近的中国电影,悉由广东人领衔演出”;他还如数家珍报了一长串粤籍影人名单,有郑正秋、黎民伟、黎北海、罗明佑、蔡楚生、张织云、杨耐梅、阮玲玉、胡蝶、陈云裳等等,声称“随时随地都遇见广东籍的银色战士”。另据浙江影协统计,在中国电影百年历史长河中,共有上百位宁波籍影人作出了贡献,包括电影编导张石川、袁牧之、应云卫、桑弧、林杉、干学伟、张鑫炎、张子恩;电影经营家邵醉翁、邵逸夫、柳中亮、柳中浩、徐桑楚;电影技术家郑崇兰、林圣清;电影演员韩非、张翼、舒适、王丹凤、乔奇、白穆、陈思思、洪金宝、周星驰等。然而,广东人从影虽多,广东并未成为中国电影的摇篮;宁波人从影也多,宁波亦未提供早期影人驰骋的空间。当年那些“耻为人后、勇于进取”的宁波人,不约而同作出了“成才非去上海不可”的选择。上海自开埠后形成的开放性、商业化社会环境,当仁不让地成为电影这一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的理想土壤。
19世纪末以来,“影戏”在上海这个娱乐需求极旺盛的大都市营造出得天独厚的文化空间与市场,生成了中国电影史上诸多“第一”,举其要者有:
1896年8月,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首开中国人第一次看电影的纪录;
1913年9月,第一部国产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问世;
1922年3月,张石川、郑正秋等在上海创办第一家股份制“明星影片公司”;
1927年1月,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中华影业年鉴》在上海出版;
1931年3月,明星公司在上海推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1941年9月,万氏兄弟在上海摄制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
1947年10月,史诗性悲情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连映三个多月,观众近80万人次,创下国产片票房新纪录;
1948年8月,中国第一部译配英语的《假凤虚凰》从上海输往欧美放映。
据统计,上世纪20年代共有142家电影公司在上海开张,此后优胜劣汰,形成明星、天一、联华三大公司鼎足而立的格局,奠定了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龙头地位。曾有人提出“一城电影”的说法,因为1949年以前摄制的3000多部国产片,其中80%以上出自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的重镇。与此同时,在上海涌现出中国第一代、第二代影人群体,名编导与名演员珠联璧合,创作出《神女》《渔光曲》《大路》《马路天使》《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载入世界电影史册的经典名作。中国电影史上有不少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均同上海有着密切关联,诚如先驱者郑正秋所言:“中国之上海,犹美国之好莱坞。影片公司,星罗棋布;电影明星,荟萃于此。”可以说,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与电影的历史渊源如上海这么深厚久远。
然而,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至今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电影历史遗痕?
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现今还能寻访到不少与中国电影历史相关的旧址,在那些物理空间的背后潜藏着影坛轶闻,留存着弥足珍贵的电影文化符号,彰显上海所拥有的深厚电影文化积淀。例如1896年最早放映“西洋影戏”的徐园,其原址为天潼路814弄地块,此前还遗留着1881年建造时的界碑。又如,30年代初任光、聂耳录制有声电影插曲的“百代唱片公司”小红楼,现掩映在徐家汇绿地之中,此处追根溯源乃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地。再如,中国影坛名人30-40年代几乎都在上海石库门弄堂居住生活过,如郑正秋(进贤坊)、田汉(日晖里)、夏衍(业广里)、阮玲玉(沁园邨)、胡蝶(四明邨)、周璇(元吉里)、蔡楚生(千爱里)等,他们住过的寓所现已受到文物保护部门,一块块镌刻着名人姓氏的纪念铭牌出现在那些故居的门首。从抢救电影历史遗产的意义上说,这些存量不多的旧址构成中国电影跨越一个世纪的人文景观资源。
上海曾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20世纪30年代,国内共有233家影院14万个座位,上海一地拥有53家影院3.7万个座位,约占四分之一比例,市民看电影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但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年上海掀起新一轮城区改造,如建于1925年的“夏令配克大戏院”(解放后更名新华电影院)说拆就拆,从此让人觉得南京西路少了点人文气息。这也警示我们,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不容再流失!由主管部门公布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上,不少老字号影院榜上有名(当年称“大戏院”):金城大戏院、中国大戏院、光陆大戏院、大光明、新光、兰心、国泰、美琪等等。在这些影院里曾发生过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如1930年2月22日,洪深在大光明戏院愤起阻止好莱坞辱华片《不怕死》上映;1936年3月,卓别林访沪“闪电之旅”光顾新光戏院等。目前“老当益壮”仍在服役的专业电影院屈指可数,仅剩大光明、国泰两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也是电影刊物出版中心。早在1921年4月,顾肯夫、陆洁、张光宇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本《影戏杂志》,现已成为上海图书馆珍藏的电影文献镇馆之宝。此后近三十年间,在上海出版的电影杂志、电影画报多达207种。这些尘封已久的电影文献,已被上海图书馆列为数字化抢救项目。
记得数年前访洛杉矶漫步好莱坞街头,看到早期美国电影业的瓶瓶罐罐、一纸一片均被当作文物陈列,不由感叹好莱坞角角落落都溢出电影的气息。香港同胞亦大力打造“电影香江”城市名片,访港游客步出机场,随手能取到一张《香港电影地图》,以此吸引四方影迷按图寻址,参观港岛各种电影景点。我想,黄浦江畔也应树起“电影上海”的标帜,与浦东迪士尼乐园遥相呼应,吸引海内外游客和影迷来此观光,构成一趟抚今追昔的上海电影文化之旅。

㈦ 中国电影发源地在上海的那个区

上海电影制片厂是上海电影的发源地。在上海徐汇区吴中路45弄5号。这是我在网上找的。

㈧ 上海电影节是中国唯一一个A类电影节,为什么它的金爵奖却不是中国电影三大奖

因为他前面还有3座大山
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其获得的奖项,正如奥斯卡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电影奖项,而在华语电影上同样有一些含金量较高的奖项,下面一起来看看华语电影奖项含金量排名。
华语电影奖项含金量排名
1、金像奖
2、金鸡奖
3、金马奖
4、金爵奖
5、百花奖
6、华表奖
1、金像奖
1、金像奖

台湾金像奖,创立于1962年,是华语三大奖项中历史最长的,一年一届,除了台湾的评审团还会有国外的评审团加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大陆地区没有出参加,但国际化的金马奖含金量是最高的。
2、金鸡奖

创立于1981年,每两年一届,与百花奖隔年轮流举办,一般由专家组+中国影协+中国文联+大众评委组成,由于国内放映的电影审核制度比较严格,很多电影无法上映,也导致了其有一定的局限,但近年来表现逐渐要超越金像奖。
3、金马奖

香港金马奖,创立于1982年,金马奖一般只颁发给香港地区的影片,拥有很强的地方保护色彩,而且香港电影逐渐下滑之后,其在华语电影奖项含金量排名也逐渐下降。

㈨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概述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和工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上海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896年,中国第一场“西洋影戏”的放映在上海举行;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在上海制作完成;1921年,中国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电影故事片在上海诞生。从此,电影在上海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民族风格。
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地便在上海,这使上海具有着大量的电影生产经验、人才和物质实力。例如亚细亚影片公司、上海影戏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明星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艺华影业有限公司等等一系列中国最早期最有影响的电影制作机构都建在上海。因此,把上海视作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并不为过。上海电影制片厂正是在这个传统上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的。第一任正、副厂长为剧作家于伶和戏剧家钟敬光。电影艺术家、剧作家陈白尘和张骏祥出任了艺术委员会的正副主任。

阅读全文

与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冰河时期2012免费电影 浏览:230
电影怎么看电影 浏览:997
巨石的电影全集 浏览:205
抖音上可以看哪些免费的电影 浏览:326
电影特兰济特集中营迅雷下载 浏览:171
电影院没位置了怎么办 浏览:2
美国电影信号百度云资源高清 浏览:591
图片带字电影 浏览:723
元彪所有电影完整版 浏览:135
电影八百里都有哪些演员 浏览:609
上海合庆电影院在哪 浏览:623
2017年同志电影资源 浏览:551
电影东京塔百度云资源 浏览:545
制作图片电影 浏览:614
二战波兰女战士电影 浏览:955
韩国电影2015迅雷下载 浏览:640
枪火战争电影 浏览:887
对越战争电影哪个好看 浏览:154
美容电影在线看 浏览:445
超胆侠迅雷电影 浏览: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