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中国武侠电影如何发展

中国武侠电影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08 10:58:08

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商业电影浪潮中武侠片兴盛的原因

不同于现如今高投入、高成本、名导演的影片,中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商业片多是小投入、快产出、粗制滥造,这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所促成的。透过这一时期的电影,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和人民的思想状况。
20世纪20年代,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电影作为一种娱乐产业,也直接或间接的受到这一态势的影响。
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1925年,各地共开设了175家公司,其中的145家公司集中在上海。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公司有明星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等,他们各有风格,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面貌。

明星公司首屈一指,制片方针改以郑正秋的“营业主义加一点点良心”的“正剧”;长城、神州、民新的制片主张也都显示出一定的社会关怀和艺术追求;大中华百合公司“欧化”,天一公司“尚古”,呈现出相对立的两种风格;上海影戏追求艺术化,而南国剧社则更具现代性,表现出强烈的知识分子电影特点。很明显,此时的电影创作是在商业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化的。田汉1926年创立南国电影剧社,希望“以纯真之态度,借胶片以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自筹资金拍摄《到民间去》,由于资金短缺,影片断断续续进行了一年,在拍摄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最终未能完成。这种带有强烈知识分子电影特点的影片并不适合当时的国情,这也是这部电影未能获得大量资金支持的重要原因。在那个时代,无资金支持,只追求单纯的艺术化是无法成功的。可见商业性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必要动力。

2. 中国电影史的百年简史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05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在这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国武术的熔入。
中国电影从无声、单机、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环绕立体声巨幕电影,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以武术及以尚武崇德的侠义思想为主题的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推广和宣传了中国武术。
中国电影史上的三次产业发展时期: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号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终当仁不让占据着第一把交椅,将个人资本的运营方式发挥到了极致;1930年成立的“联华”拥有院线的先天条件,形成“影院业与制片业之最初的联合阵线”。罗明佑率先在一家私营公司里实现了制—发—放一条龙,他的经营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先进的,他试图结束中国电影的个人资本经营时代,进入垄断金融资本的高级阶段。然而当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战争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体系时,只能是被描绘在纸上的美好前景,罗明佑成了一位悲剧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数量取胜的作风固然可圈可点,但它成功地开发了东南亚市场,发展到现如今的“邵氏”,其生命线之长足以独立支撑起一部私营公司发展脉络的活历史。与此同时,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篇正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三大公司是电影产业链中上游制片业的代表,而与之同步发展的中、下游发行放映业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经营的,西班牙人雷玛斯的青莲阁是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点,随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院线”。到1926年雷玛斯离沪回国时,他的动产与不动产相加总计不下百万,足以号称“电影大王”。雷玛斯告老还乡时,张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经理张长福终于等到时机,立即于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电影院,组成中央影戏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戏院为领衔戏院,又吸收了“中华”、“平安”,中央影戏公司直辖7家影院。这条国片院线的形成是制片商涉足放映业的标志,同时中国电影的院线开始了新的划分。在北方,1918年开始经营北京真光电影公司的罗明佑将其属下3家影院,于1927年与经营西片的发行业务的英籍华人、平安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根属下的3家电影院合营,定名为华北电影公司。1929年华北电影公司进入全盛时期。罗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轮、二轮中外影片上映外,还以平津为中心,在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青岛,乃至沈阳、哈尔滨拥有直接或间接管辖的院线,同时开展国内外影片的代理发行的业务,短短几年时间控制了北方地区的电影发行放映,经营的影院达二十多家,把曾垄断经营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为影院业名副其实的“华北王”。
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回报,好莱坞八大公司纷至沓来,在上海和华北地区分别设有办事机构。关于当时电影的放映数量,有数字显示,美国电影以每年占进口影片数量平均80%以上的绝对优势控制着中国电影的放映市场,甚至决定着影院业的生计。尽管国产片的总生产量只是进口影片输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国的放映率和受众人群来说,国产片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以美国片为主的外国电影。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
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
1945年抗战胜利,憋了一肚子劲儿的电影人拍出了一批以《小城之春》为代表的杰作。
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
1950年,列宁和斯大林同志说着一口东北味儿普通话的苏联片《列宁在十月》上映。从此配音译制片变成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企业在历史转折之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划中,发行、放映同样位置显著,实现国有化的一体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终目标。因而,各地影片经理公司的建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由关外推进到中原,在时间表上,与国营制片厂的创建可以说做到了两翼并进。据统计,旧中国有678家电影院,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沈阳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电影局及所属各制片厂的领导干部共9人组成赴苏访问团,经过长达3个月的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上报了《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团工作报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各电影厂(部门)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体制建设和调整,以苏联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产量下降而艺术质量上升,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达到近30部,占全年总数的1/3强,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之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国电影的17年历程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就电影事业的发展而言,可分为两大重要时期:从1949年开国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为起步、初创、建设的阶段;1957年以后,经过1959年的“十年献礼”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风”及1966年的“文革”,为稳定、发展、转变的阶段。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17年的打造后,已经拥有了一份庞大的产业,家底坚实而雄厚。 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痼疾困扰着电影的发展,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更使电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随着中国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纪90年代的一连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体制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下进行的。因此,这一次产业期的到来较前两次而言,在意识上体现出了更多自觉。
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客观上讲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WTO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才能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打破横向的区域界限,打破行业割裂状态,在大市场、大规模、全方位和全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12月18日出台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经过2002、2003两年的强力推动,到了2004年,“中国已建成的36条电影院线,加入影院已经达到1188家,银幕数为2396块,比院线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块银幕。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影院有5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15家以上。”
中国电影业市场化的方向确定以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产、供、销关系亟待重新“洗牌”。而在电影行业本身,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单一主体,民营资本和境外资金开始进入,从制片业逐步扩展到发行放映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01年,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冲进奥斯卡,斩获多个奖项,这给了中国人制作华语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着海外、本土双重投资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机》相继问世,《英雄》赢得了2.5亿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样资金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别占据了前三名,《功夫》是1.7亿,《十面埋伏》是1.6亿,《天下无贼》为1.2亿。“借水行舟”使中国电影终于尝试着下了海,并且开始学习游泳。 第一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当时,人们习惯称其为“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到了第一次高潮。这个期间各种各类的武侠电影纷纷出现。
其武侠电影的急速发展,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武侠小说等都有一定联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并摄制成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历史上人们也一直认为《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
当时红极一时的《火烧红莲寺》,其票房和社会人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以后的3年内,为满足观众的要求,《火烧红莲寺》的续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连当今美国巨片《蝙蝠侠》系列都会感到汗颜。《火烧红莲寺》说的是,湖南的浏阳和平江两地为争码头而引发械斗,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仑派和崆峒派,以及红莲寺庙等。剧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烧红莲寺》的连续18集,事实上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以后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制作了两集,从而使《火烧红莲寺》总共拍了20集。
在整个1929年至1931年期间,上海的50余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余部武侠电影,占全部出产影片的60%。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武侠电影第一次高潮的结束。
第二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二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术动作片和言情电影一样,成为支撑香港和台湾电影业的两大支柱。在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代表这个时期武术动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员与导演。如李小龙、洪金宝等及以后的成龙、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制片公司首先拍摄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之后,台湾地区也出现了武侠电影,如1960年台联影片公司的《七剑十三侠》等。
1973年,中国武术动作片翻开了重要的一页。《猛龙过江》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认的远征欧洲打入世界影坛,并获得成功的武术动作影片。同年的《龙虎争斗》是李小龙与美国好莱坞华纳影业公司合资生产的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的武术动作片。《死亡游戏》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影片,遗憾的是李小龙并没有拍完这部电影就去世了。
此后,虽然香港和台湾的武术动作片还继续在生产,但作为群体性的武术动作片创作、拍摄、效应等逐步减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国电影的第三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首拍了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开了武术动作片的先声。1982年由河南开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联华电影联合公司摄制的、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这期间,大量的武术动作片题材的影片诞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当》、《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时,武术动作片有了将动作片与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韵。
由中国内地所引发的武术动作片与香港和台湾的武术动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即相比较而言,在叙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现了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术动作片又有了一个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龙门客栈》、1993年《东方不败》、《狮王争霸》等对中国电影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间隔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烧红莲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连续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龙八部》等等,都对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的武术动作片中,以出生于广东佛山的黄飞鸿的武术生涯为题材的武术动作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49年的《黄飞鸿传》至今,已有了100余部关于黄飞鸿武术生涯的故事片。

3. 武侠片的历史发展

先秦之后,以武术和侠客为主角的小说逐渐兴起,至唐代,形成第一个高潮。当时的《红线》、《聂隐娘》等等,皆已有武侠小说的影子,但还未全面成熟。到了明代,《七侠五义》、《英雄儿女传》等等开始流行,此时的武侠已经摆脱了唐代武侠中侠客依附政治、并为政治效力的窠臼,呈现出“游历于江湖、行侠于社会”并与政治对抗的角色特征,这种精神和春秋时期的“侠客”相吻合。到了明末清初,武侠小说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并取得了大众的认可,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
电影传入中国以后,以武侠和武侠精神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开始慢慢与其融合。第一部中国武侠电影,是1925年拍摄的《女侠李飞飞》。该片由邵醉翁(邵逸夫大哥)执导,林雍容,粉菊花,吴素声主演。讲述了一个女侠凭借武功成他人爱情之美的故事。影片虽已有后世武侠电影的雏形和精神气质,但未脱胎传统戏曲故事结构,结尾亦落入俗套,故未有太大影响。真正使武侠电影进入世人视线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是1928年,由明星电影公司出品、张石川执导的《火烧红莲寺》。
该片根据“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是第一部根据原版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影响力巨大,观者如潮,制片公司赚尽了票房和口碑。此后,续集连拍,一共拍摄了十八部,创下中国电影史上续集最多的单片电影。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开始进入中国电影史。
从30年代开始,因为《火烧红莲寺》的火热,中国开始出现了无数奇奇怪怪的武侠片,这些武侠片良莠不齐,大多取材于稗官野史,或追求新奇,或热衷旧思想,文化质量不高,技术水准也没有突破。1937年后,全面抗日中断了武侠电影。
一直到了60年代,中国武侠片在题材和拍摄风格与技术两方面,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邵氏从五十年代开始拍摄武侠电影,但不受欢迎,只好与“黄梅调”结合。此时的武侠片仍旧根植于传统戏曲中,在服饰、台词、剧情等等方面保留了较大的戏曲痕迹。
1965年,邵氏公司老板邵逸夫对泛滥老套的武打片厌烦,决心要拍摄新类型的武打片,几经尝试,张彻在1967年拍摄传世之作《独臂刀》,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张彻获得“百万导演”的名号。这部影片奠定了张彻在影坛的重要地位,被人称为新派武侠电影。张彻的电影中,男性演员才真正有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黄梅派作品,男性演员在其中只是陪衬。张彻的电影中,男主角是性格刚烈的侠客,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为人处事的标准,看重男人间的情义,儿女情长是陪衬。
新派武侠摆脱了老派武侠的套路,在技术上也有了巨大的尝试和突破,一些风格化和接近生活化的人物装扮及审美情趣开始呈现,但,真正引起巨大轰动、标志武侠电影成熟起来的是,1971年由台湾导演胡金铨拍摄的《侠女》。
这部改编自《聊斋》的中国武侠电影扛鼎之作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冷静悬疑的气氛、熟练精准的技巧和渗透其中的禅思哲理而受到了如潮好评,一举夺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将中国武侠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推向了顶峰,这是中国武侠片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它标志着武侠片这种类型正式获得世界承认并载入世界电影史。
该片在画面和剧本两方面确实颇有新意,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铸就了它的成功。竹林、斗笠侠客、政治迫害、轻功、射箭、野外拍摄等等影响后世巨大的武侠元素,皆由此片独创。而源于道家的山水情趣和政治冷淡,深刻契合中国长久农业社会的思想根源。尤其是该片女主角——徐枫(现台湾汤臣集团总裁)扮演的女侠,轻灵飒爽,扮相利落,几乎成为后世所有女侠的定格。而她飞身上树时,惊人的一剪(剪辑特技),艳惊四座,被冠以“中国武侠第一刀”的美誉,在70年代影响力巨大。后来崛起的徐克、程小东等人,皆受此片巨大影响。
至此,中国武侠已经全面成熟起来。
此时,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开始凸现,并最终于武侠片分道扬镳:功夫片。
八十年代末,香港新浪潮电影崛起,一批新人开始崭露头角,谭家明、王家卫、张曼玉以及后来出现的四大天王。其时,邵氏电影停拍,香港电影呈现巨大市场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以徐克、程小东等海归派带来的年轻创作活力和视野,开始掀起武侠电影的第三个高潮。
1992年,程小东取材于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拍摄了同名电影,他大胆取舍剧情,创新动作和叙事技巧,在剪辑方式和拍摄手段上都有了巨大突破。威亚技术的成熟与飘逸审美的运用,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审美情趣,在这里,金庸描写的剑气、轻身术等等都有了极为完美的视觉展现。而由黄沾作词的“笑傲江湖”也传唱一时,并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该片完全延续了《侠女》的拍摄风格,主打元素依旧是竹林、斗笠侠客、阴谋等等,徐克事后说明他确实是向胡金铨学习了,而该片动作的方向所指:侠义精神中的超然脱俗与世外情结,第一次将武侠片的精神内涵做到了极致!!
此后,程小东再接再厉,又拍摄了续集《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这部电影引发的争议和观影狂潮更加超过前者,大陆港澳台几乎万人空巷。电影中,不仅兵器能杀人,飞花、落叶、针线、铁钩甚至徒手都能致人非命。而林青霞装扮的东方不败,则成为了新派武侠人物形象的一个巨大突破。
在该片中,林青霞扮演不男不女的东方不败,因为修炼葵花宝典而挥刀自宫。徐克和程小东第一次吸收了黑泽明电影中的日本幕府时代风情,将和服扮装与林青霞的美丽气质结合得无与伦比,而林青霞近乎完美的表演水准,则成为“东方不败”标志性形象。
以这部电影为准,香港和大陆都第三次兴起了武侠片的狂潮,拍摄了诸如:《六指琴魔》、《天山童姥》等一系列武侠片,并在海外也取得了巨大的票房。
此后数年间,武侠片渐渐式微,无限制地复制类型导致观众视觉疲劳,而票房左右的市场因素也克制了投资人的拍摄欲望,九十年代末,几乎没有人再拍摄武侠电影。
2000年,一部横空出世的武侠电影,再度引发了这个类型片,那就是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这部由香港安乐影业投资、根据王度庐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一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是迄今为止,华人投资、华人执导的华语电影唯一一次在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这部电影也给武侠片注入了鸡血针。
该片从元素、拍摄手法等等上并无巨大的突破,但,在导演水准、镜头设计、剪辑、服装、画面节奏等等方面,一反程小东徐克模式,采用了“剑走轻灵”的审美,其中,章子怡扮演的“玉娇龙”形象轰动一时,而李安的导演水准也得到了空前肯定。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东方不败》中和服的引入,华语武侠片越来越脱离本土文化,种种莫名其妙的风格、装扮等视觉设计,强行扯入西洋元素,为讨好当时兴起的美国大片观众。徐克拍摄的《断刀客》等等电影,完全把武侠与美国西部片结合起来。莫名其妙的大漠风情、奇奇怪怪的盔甲装扮、所谓的玄幻风格等等,割离了武侠片与中国农业社会的关系,歪曲了武侠片的文化内涵。加上此时香港的漫画风,更加加剧了这种不严肃的“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李安大胆回源,重新将武侠片定义为农业社会风情(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沙漠哪里有侠客?侠客必然伴随着社会和江湖,甚至美女),虽然在该片中仍旧有一段沙漠戏,但从历史和情节上都予以了磨平,几乎看不出痕迹。影片重要的仍旧是青山绿水、断桥小楼式的纯中国风情。
该片大侠扮演者:周润发,他扮演李慕白,其写意大度的动作设计所蕴藏的“大侠”意味,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出现了。而玉娇龙和俞秀莲在屋顶上横飞的一段轻功,则看得观众目瞪口呆,尤其是美国观众,华盛顿邮报甚至贴出头版评论:公然抗拒地球引力!
此片几乎所有的元素都源于中国传统的道家学说,包括“气”、“穴位”、“轻功”等等,而原小说也是民国早期撰写的,电影基本上忠于小说,并抓住了小说的精神实质。
但是遗憾的是,当时大陆电影市场极为惨淡,第五代尝试商业屡屡失败,第六代又拒绝商业模式,导致好莱坞电影大肆侵占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这部极为优秀的商业武侠电影被引入大陆,引发了一定的观影潮。这种情况为大陆电影公司和老板极为嫉妒,他们出于各种心理,雇佣了一批所谓的评论家、影评人,对该片大肆歪曲,评价该片为:讨好美国,讨好票房,内涵不足等等……
实际上,这部电影美国人几乎看不懂,因为美国人根本无法理解“轻功”是什么,全世界,也只有中国文化中有普通人飞天的描述,在基督教世界,飞天,等于神!华盛顿邮报的评论“公然抗拒地球引力”就凸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以,以“讨好美国人”为借口来打击该片的艺术地位,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凸显出大陆当时电影产业的急躁和危机感。
至此,中国武侠片算是告了一段落,而后,引发了中国电影产业化的第一部纯商业片《英雄》,便是对该片的借鉴,之后的《十面埋伏》等等,中国武侠电影正式走入了好莱坞。

4. 如今,为何拍武侠电影的越来越少

没有市场,没有生存土壤是武侠电影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

武侠分武和侠。那么武侠没有生存土壤的原因就显而易见。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应该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高光时刻,天下武功出少林便是在《少林寺》播出之后喊出来的口感。

随后,武侠片在金古梁温四大武侠小说巨匠的带动下,像是插上了翅膀,风靡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武术的热潮。

彼时,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仗剑江湖,快意恩仇。

与此同时,学武的浪潮也挤进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术神棍,他们目的很明确,趁着浪潮,忽悠武术爱好者,继而达到圈钱的目的。

他们从不研究武术的闪转腾挪,也不会想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们没有扎实的武术基础,却练得了一口贼溜的嘴皮子。

他们说:君子动口, 小人动手。他们又说:以武会友,点到为止。

他们以道德制高点来掩饰自己的不学无术,在比武擂台上屡屡败北却不知耻,反而巧舌如簧。继续在世人面前为自己辩驳,申述。

与其说是武术大师的最后的倔强,不如说是博得同情,继续着自己的忽悠事业。

远的不说了,就说最近30秒被ko3次的马保国吧,被击败之后,除了狡辩,有任何其他可取之处吗?没有,信誓旦旦:点到为止。

这样不堪一击的武术,能不被人唾弃吗?

侠义,可大可小。

往大了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顶级的大侠,如郭靖。

往小了说,侠义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锄强扶弱,见义勇为。

侠之大者毕竟只在少数,而我们普通人只要能做到小侠义就挺好。

然而,即便是小侠义,在当今这个时代也没有多少的生存空间。

扶老太太过马路,算侠义吗?算!但是有几个人敢去扶?被讹了怎么办?

抓小偷,见义勇为,算侠义吗?算!但是有几个人会去抓?万一小偷受伤了,责任算谁的?

遇到强j,上前阻止,算侠义吗?算,但是有几个人敢去?打伤了怎么处理?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其实就是武侠电影里的侠义精神。

但是,现在这个精神还剩多少呢?也许只存在心里,不表现于行动上了吧。

当一腔热血,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还谈什么侠义精神!

对武术热情的减少,对侠义精神的亵渎,使得武侠没有了生存土壤。

但是,武侠电影本身也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其一,近些年,但凡武侠电影都喜欢加入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打着情怀的噱头忽悠观众的口袋。如叶问系列。

其二,没有创新,武侠巨匠后继无人。每每看到的武侠片从了翻拍就是翻拍。这是电影届的无能,凭着经典老版在观众心里上了保险,肆无忌惮地践踏经典。

其三,用户群体变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以前喜欢武侠的那一帮人大多都已经结婚生子,拖家带口,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去看武侠片了。年轻一代喜欢的是仙侠,偶像,甜宠等等。

其四,动作演员出现人才断层。电影里的打斗场面基本靠特效和慢镜头来完成。软绵绵的武打动作完全感觉不到拳拳到肉的快感。

综上所述,大概就是武侠电影越来越少的原因吧。

因为时代的需求不一样了!

现在为什么不拍武侠剧了.当年精彩的武侠剧明明那么多!

看一看这几年电视剧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武侠剧拍得越来越少了,而仙侠剧 历史 剧依旧很多,但曾经让人们看剧之后就无比艳羡江湖的武侠剧却消失不见了。

如今少有的武侠剧,还大多都是翻拍,直接翻拍曾经老版的武侠剧,但是新的武侠剧却少之又少,武侠剧中可能还会混杂朝堂纠葛,那种单纯将江湖恩怨、江湖事江湖了的电视剧到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真的觉得很遗憾,曾经武侠剧真的很出名,而且剧本层出不穷,那个时候古装剧大多也是以武侠剧为主,江湖上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总是可以把大家的目光全都吸引住,当时我追过很多剧,大部分都是武侠剧。

说几部当时很喜欢也很火的武侠剧吧,都算是非常经典的作品了。《雪花女神龙》,这部剧是真的很好看,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都有着非常独特的气质还有个性,每一个角色性格饱满,让观众都喜欢得不行,乔振宇在剧中扮演的欧阳明月是真的帅,这也是他的一个经典代表作了。这部剧剧情精彩而且关系纠葛也很多,看一两集就容易入迷,是非常亮眼的武侠剧,不过比较遗憾,这部剧很少重播,想看剧就只能自己找资源。

《雪山飞狐》,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改编之后这部剧真的很棒,剧情还原度高而且里面每一个角色的选择都恰到好处,不过也挺奇怪的,金庸很多武侠剧经常翻拍,比如《神雕侠侣》,都翻拍三四次了,而《雪山飞狐》却很少有翻拍,大家现在看的《雪山飞狐》电话剧,还是以前的版本,这么精彩的剧情,真的翻拍也会有很多人喜欢吧?

另外还有很多经典武侠剧就不一一列出来了,大家就可以发现,早年间真的是武侠剧蓬勃发展的时候,但到了现在,仙侠剧反而成了大势所趋,曾经受欢迎的武侠剧连剧本都很少出现了,而像很多武侠迷,喜欢看武侠剧,就只能翻以前的武侠剧出来看了

听我楼下的他们乱吹,武侠电影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的 科技 越来越进步,特效越来越炫酷,

相比于武侠,你是否跟喜欢看飞剑满天飞,动动手掌就能发出光来打飞敌人的?

或者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角那种特效拉满的名场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武侠已经过时,不适应这个年代了。

武侠被称作“成人世界的童话”,而现在大家都在很现实的为生活奔波,哪里有时间看童话?

这就像当年“校园民谣”的消亡一样。当时的大学生不但毕业包分配,国家还补贴生活费。大学生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的校园民谣,大部分以美好的校园爱情为主。而等到大学毕业要自己找工作。就业的压力来了,谁还有心情去写这些玩意?

来说说我对近几年间大陆武侠剧的看法。

第一,新鲜感的丧失。

有原著的武侠剧的拍摄,当然首推金庸剧。记得03年大胡子指导《射雕英雄传》时,挂的横幅内容为“欢送笑傲,喜迎射雕”。众所周知,九十年代以前,武侠剧可谓是为港台所垄断(偶尔有大陆武侠剧),直到1994年,才有了大陆第一部金庸剧《书剑恩仇录》。可以说,第一代的大陆金庸剧,张纪中拍摄的较多(03《射雕英雄传》,03《天龙八部》,05《神雕侠侣》,06《碧血剑》,07《鹿鼎记》,09《倚天屠龙记》),但在此期间,也不乏各种其他版本的出现,02年吴健版《侠客行》,03年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04年吴樾版《连城诀》,08年胡歌版《射雕英雄传》,08年聂远《雪山飞狐》,09年乔振宇《书剑恩仇录》。这十年之前,大陆观众只能欣赏港台外加新加坡的金庸剧,除94年黄海冰版《书剑恩仇录》外。而这十年时间,大陆拍摄了可以说是非常全面的金庸剧,让观众耳目一新,也体会到了大陆剧的宽博宏大;这也是金庸剧的大陆第一代版本。而且在这十年之间,还有几部也拍摄了两部,03年的《射雕英雄传》与08年的《射雕英雄传》,03年《倚天屠龙记》与09年《倚天屠龙记》。

之所以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表示大陆观众对金庸剧的翻拍已经有些许的“厌烦”,以前没有大陆金庸剧时候看港台新加坡,现在大陆金庸剧也出现了,观众更是已经失去了大陆刚拍摄金庸剧时的新鲜感。

如今依旧翻拍金庸古龙剧(而且还翻拍的那么差,可惜),只给观众以厌烦之感。而对于那些稍稍不知名的武侠作品,导演又不愿意冒险。所以除了万年不变的金庸剧外,武侠题材电视剧很少很少了。

第二,创新性思维的缺失

没有原著的古装剧,更要讲究剧本的创新性。提到创新,不得不提到一个创作团队:南瓜制作中心(后改名为“周易”)。南瓜的古装剧,可谓是良心至极。00年改编自古龙小说《武林外史》,改动特别大,甚至可能会让原著党无法忍受。但是,事实相反,无论是原著党,还是非原著党,都对剧中沈浪,白飞飞,朱七七三人原著中不存在的“三角恋”表示非常喜欢,以至于如今一旦提到该剧,还有大批网友对沈浪更爱谁而争论不休。

02年《穿越时空的爱恋》,不用多说,大陆第一部穿越剧,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啊。

03年《少年王卫斯理》,天马行空,创造性的把倪匡先生的卫斯理系列时间搬到民国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改编,成为一代人童年科幻的启蒙。

04年《水月洞天》,也不用多说,想象奇特丰富(童心抱着那条大蛇,童年阴影),每晚看完,第二天必定在班上讨论剧情。童氏三兄弟,风靡一时。如果没看过,可谓是损失。之后续篇《灵镜传奇》,还有原班人马的《神鬼八阵图》《幻影神针》《把酒问青天》,皆精彩无限。

10年《七种武器之孔雀翎》,构思奇特,改编非常成功,这也足够体现周易的创新性思维。

可惜,《孔雀翎》拍完之后,周易因为投资失败,导致破产,《孔雀翎》也成为了周易的最后一部剧。周易的破产,似乎是在诉说着,大陆古装武侠剧辉煌十年(2000—2010)的逝去,对于现在的武侠剧,实在“不忍看”,或许是拍的太烂,又或许是我陷入那十年而无法自拔,无法进步了!

这里要先了解一个词语的含义--武侠。什么叫武侠,武侠因何而生?何时昌盛?才好回答“为何拍武侠电影的越来越少了?”

精通武艺的侠客叫武侠,有武艺、讲义气、专爱打抱不平的人,这是字面的意思。

七侠五义,还记得吗?

然而关于武侠的真正含义那就太深了。

侠者为国为民,伸张正义,除暴安良。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旧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替天行道,救民于水火,代表着公平执法,救急救难。

那武呢?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内容。但是,各门各派,各招各式, 历史 传承的,作者杜撰的,有根有据的,有门有地的,太多了。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太经典了

再说武侠小说及作者们。我们看的经典武侠影视作品大多来自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尤其金大侠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门派,武功招式,那都是已经有了无法撼动的江湖地位的。

无可非议的江湖地位

无可非议的江湖地位

为何现在拍武侠电影的越来越少?

一方面,好的武侠作品已经被前辈们翻拍好多轮了,经典人物形象已经树立好了。还拍,你有信心超过前辈吗?你能拿到版权吗?你还能找到有技术含量的武术指导吗?各类武侠电影的拍摄元素越来越稀缺,因而拍武侠电影的也越来越少。

金庸大侠

另一方面,现在的观众群分水岭明显,剧作类型分化也显而易见。七零八零九零的观众们是金庸梁羽生迷,看过了太多经典的武侠剧,被灌输的武侠概念深入心灵,对新的称为武侠的东西自然会十分挑剔。而新生代的演员们现在看的是什么?玄幻,神豪,悬疑灵异,要么就是宠妻,霸道总裁之类的。这类剧作,随着观众口味霸占荧屏。


武侠,讲的是门派,论的是武功,行的是侠义,收的是人心。

玄幻,分的是四海八荒,仙魔神人,渡劫升仙,图的是快意。

都是随着 社会 发展盛行当时的文化,反映了观众的需求,市场的盛行。

为何而如今的武侠片越来越少了?

我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在国内的电影圈古装武侠动作电影真的太少了,感觉现在完全被喜剧和动作片给霸占了,那么曾经那么火爆的武侠片为什么突然就像消失了一样呢?下面我带大家来揭秘这个真相!

难道如今的古装武侠动作电影真的快绝种了?真的只因不够赚钱而这些导演才放弃这类题材?然而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比如去年的《三少爷的剑》,《绣春刀》另外还有上映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

其实像上面我说的那些电影,很多导演都是怀着一种情怀而去拍,赚不赚钱只是一小部分的因素,感觉现在的流星蝴蝶剑就是最后那批武侠片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绣春刀》和《三少爷的剑》都扑街了,这个题材以后能拍敢拍的人会越来越少,除非有第二个李连杰这种武侠巨星出现

之所以变少的原因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古代武侠的价值观难以被现代人接受,因为如果把人拍的太好了,不符合史实,太真实了又太脏,让人受不了。

然而如今我只能期待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然后拍古装玄幻,仙侠电影了

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为何如今拍武侠剧的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在七、八十年代的武侠剧能如此受观众好评呢?

首先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情,那就是在武侠还没兴起的时候,人们能看到的电视剧都是生活剧现代剧,虽然也好看,但总会觉得枯燥无味。

可是武侠剧一来,全新的世界,全新的概念,从未看过的武功对战,令人向往的豪迈江湖,这种新型失望对当时的人是有着很大的冲击的,所以这种电视剧只要拍出来,受到欢迎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形式接踵而来,以武侠精神为基础的仙侠成了新时代读者们的宠儿。

更丰富修炼体系和仙术功法,更加宏大的世界观上古异兽,仙器法宝,多元化的内容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

网络小说在00年代短短几年时间便形成网文现象,超级IP也是一个接一个。

虽然网文中的优秀作品非常多,但是却有一个难堪的地方,那就是小说虽好,拍剧必兰。

这一点,小说粉们应该都懂吧。

相较于上上世纪末,武侠小说改编剧的成功,如今的仙侠剧领域确实一滩烂泥。

从《仙剑奇侠传》起了一个好头后,至今也没有一部能接得住这个仙侠盘的。

同样是领域开辟,为何武侠能名扬天下,而仙侠却落得名声狼藉呢?

究其原因其实还是现在的影视圈缺乏底线,往往一部很好的小说,影视方为了赚钱,买下版权后草草一改随便一拍便播出捞金。

选演员也是只从商业角度考虑,从来不为作品本身着想,这一点观众们应该深有体会,强行小鲜肉的做法,早就已经被人厌恶了。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现在的观众见识广了,什么剧没看过?优秀的影视剧看得太多了,追剧的条件也高了,不像以前看个《射雕》还得跑到领居家里凑着看。

看得多了,见识广了,自然是容不下那些低质量的电视剧,影视方的不用心,和观众的追剧条件提升,此消彼长,落差必然会很大,说到底还是现在的仙侠剧,国产剧不争气。

连《诛仙》这部配奉为可以接金庸班的书都被拍了个稀巴烂。

而且烂点还不是因为仙侠的特效,而是那些非要改动剧情。

《诛仙》之所以能够被奉为经典,那正是因为它的故事好,你又何必去破坏原本的经典剧情,然后生硬的去添加一些俗套的幼稚的不必要的剧情呢?

瞎删瞎改是目前网文改编剧最大的问题,人家小说能凭文字就如此火爆就是因为故事足够吸引人,放着那么吸引人的剧情不去拍,偏偏要改成人畜皆非的四不像。

国产玄幻仙侠剧能够收获如此多的骂名,就因为一个字,作。

以前的电视剧制作简陋,拍摄条件艰苦,却能让人为之着迷。

现在的特效技术 道具服装是越来越精致,反而影视剧却越来越假。

有时候观众给差评并不是因为太挑,而是因为导演太不挑,毕竟观众又不傻。

花开相见一季天,再期花红已不见。

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观众们当年能接受武侠并迷恋武侠,那今天就能接受仙侠,只不过前边拍仙侠的一票人都是冲着利益拍的,多少已经败坏了仙侠的名声。

希望能有一位心中有剑道,脚下如乘风的导演拍出一部值得肯定的仙侠剧。

现在的武侠电影五毛特效太多了,花里胡哨的,几乎没什么人买单,电影看完都不知道什么意思,自然而然拍得少了!

阅读全文

与中国武侠电影如何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9上海电影节VR体验展门票 浏览:271
日本街头搭讪熟系列电影 浏览:881
美国青少年反乌托邦题材电影 浏览:813
最佳有关音乐的电影英文 浏览:739
苹果4s看电影下什么软件 浏览:723
网上购电影票怎么买 浏览:500
电影解说真人游戏 浏览:430
版本有菜的电影天堂网 浏览:734
蜥蜴人电影片段 浏览:166
哥斯拉大战金刚电影刚开始的音乐 浏览:878
微信王牌电影 浏览:867
电影天堂迅雷下载下不了 浏览:141
战争电影有特种兵 浏览:527
权力的游戏全集电影网 浏览:102
4s如何设置蓝牙耳机看电影 浏览:362
3d电影转换用什么软件下载 浏览:453
周星驰有一部电影下半身很长 浏览:209
电影音效素材是怎么弄的 浏览:243
孤儿靠音乐寻找父母的电影 浏览:631
男生说没人陪他看电影怎么回答 浏览: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