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电影如何帮助我们了解文化

电影如何帮助我们了解文化

发布时间:2023-09-07 19:43:40

❶ 电影是如何对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产生影响的

大多数的电影都是除了具有基本的娱乐功效,还能做到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用好人终有好报,坏人坏事终有报应等结局告诫人们要做好人好事,教诲人们害人终究害己等道理。
如电影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通过讲述妈妈秋霞艰辛养育小强的艰难及失去小强后成为疯子后仍深深思念小强的牵挂向观众展示了伟大的母爱,同时,通过小强对妈妈的眷恋和孝顺传达了要孝顺父母的口号。这种母子之间割舍不断的亲情强烈的震撼了观众的心灵,洗涤了受社会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的作风污染的灵魂,有效的换回了大众对亲情、家庭的愧疚与回归。据演“妈妈”的演员杨贵媚说,在《妈妈再爱我一次》播放后,她因为拥有了极高的支持度———去打车,司机不肯收钱;去住店,服务生抢着要帮她买单。由此可见,这位“伟大的妈妈”深深地感动了观众,以致于在现实中也受到了尊敬和爱戴,观众对她尚且如此,不难想象对自己的母亲会有多温情。再如电影《冯志远》通过对真人真事冯志远老师在宁夏省中宁县教书育人42年,培育出上万名学生的感人事迹的讲述,歌颂了冯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让观众在媒体大量揭发师德沦丧的局面下看到教师还有正面的形象,让人们认识到我们教师这个行业虽然存在害群之马,但是我们社会高尚的师德依然存在,教师这个称谓依然是那么的高尚,依然值得我们尊敬。
(2)文化方面,电影能促进一文化的流行与发展
先说台词方面。一部电影经过热播后,其中一些经典的台词往往会被人们记住并广泛流传,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这些幽默诙谐又不失道理的话语让人们加以利用,或自嘲,或忏悔,或狡辩…..大大了丰富人们的生活,甚至会成为一时的流行文化,这也是电影成功的标志之一。如《少林寺》中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走如风,立如松,坐如钟,睡如弓”;再如《大话西游》中的“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都是经典台词中的经典,至今都被人广泛应用。再谈谈电影内容方面。再以《少林寺》为例,1982年的拍摄的《少林寺》向世人展现了少林功夫的魅力,致使社会上掀起了学武热潮,甚至波及海外。这事少林寺声名远扬海内外,从以前的破烂不堪,门可罗雀到现在的恢弘气派、门庭若市,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这不得不归功于电影《少林寺》的积极影响。

❷ 电影应如何更好传播中国文化

电影首先应做到质量没问题,多拍一些有中国内涵,中国文化的片子,让看电影的人,从影片中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到最后才能弘扬和传波!

❸ 什么是电影文化

电影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荧屏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既然影片反映的是生活,无论是对生活的写实,回忆还是预测幻想,总是离不开特定的人文因素的.也就是说电影和文化有着很深的联系.
关于电影与文化的联系,我们比较一下三部影片:《哈姆雷特》《夜宴》和《喜玛拉雅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的作品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特点, 《夜宴》是中国汉族文化的代表,而《喜玛拉雅王子》则是中国藏族文化的代表.它们在电影的情节中同样是王子的父亲被叔叔害死,原本的皇后改嫁给了叔叔,王子要为父亲复仇.同样的复仇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复仇,是人类几乎各民族都盛行过的历史和文化现象。这种历史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各民族文学的宠儿,我们在人类文学宝库中可见人们以各种纷然杂呈的方式演绎着这个近乎永恒的主题.而现在它同样成为了电影的宠儿.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这个复仇悲剧家族中的一员,同时也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一员。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把充满鲜血与死亡的动态复仇行为抛在脑后,而中国古代的文化记载中复仇的故事多以坚定的复仇信念为引导,主要写动态复仇行为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哈姆雷特》剧中王子的思考成为了主题,主要演绎了他的矛盾的思想。当然,这个矛盾也不是简单的复仇与否,而是关于复仇的方式、手段及其目的的思考.哈姆雷特的复仇之志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父死母嫁的突变使他震惊和悲伤.他的母亲在父亲去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就嫁人了,而且她嫁的竟然是父亲的弟弟,现在的皇帝, 他感到这一切太不应该了.他曾经抱怨: “葬礼上的烤肉尚有余温就被端上了婚礼的宴席”.这个时候他像一个不接受后父的孩子.他愤怒他厌世他绝望:“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他想到了死,但并没有仇恨;他没有找到仇恨的依据,只是美好的生活被击碎了。直到值班哨兵告诉哈姆雷特,已故国王的鬼魂一连几个晚上在城堡出现,他亲自去看,见到父亲的鬼魂,听到父王被害真相:“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戴着王冠呢”这时,他开始有了复仇的信念.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的最终形成是经过反复思考的.自从见到父亲的亡魂,为父复仇的念头就没有离开过他.但是,这位丹麦王子在思索复仇计划的过程中,并没有单纯地考虑杀仇凶雪父耻。按照中国文化的逻辑,在装疯试探、演戏证实后,哈姆雷特应该立即举剑复仇,杀死奸王,而且他是有机会这么做的。但是哈姆雷特却一再犹豫,放弃复仇良机.他将复仇同解救丹麦的责任结合起来,审慎地思索更适合的时机、更准确的途径去实现既定的目标.“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从这句话来看就可以发现哈姆雷特的心中的矛盾与目的. 西方写复仇,注重个体性格成熟的过程、人格的变化与完善;中国则偏好于伦理目标实现的社会效果.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为内核,偏重个体尊严及其人格价值,异于中国文化以家族、社会为本位,复仇乃是行孝尽伦的社会使命。这种价值取向在复仇文学中直接表现为复仇者精神世界的冲突的不同,复仇时所采取的态度不同.
再看《夜宴》. 弑君的葛优深爱着抢来的嫂嫂章子怡,甚至愿意为她去死;身为母后的章子怡爱王子更爱江山,她的目标是成为女皇、君临天下;被父皇抢了恋人的王子重回宫中本该为了复仇,却更像是来寻找失去的爱情,对幕后诉说着他的孤独;最后,以当上女皇的章子怡被一把无名剑击毙为结局,章子怡一脸困惑的表情在电影中别有深意. 《夜宴》说是《哈姆雷特》的中国版,但这个故事远比我们熟悉的哈姆雷特要复杂得多.而且增添了中国特色的皇权之争,把勾心斗角的权利之争,皇后在爱情与权利之间的取舍,各个人为自己所爱的人或权利所做的虚伪的丑陋表演做为影片的重点.而不像《哈姆雷特》中把王子做为影片的重心. 这个故事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打斗和场面上,也是做为中国现在一个阶段的本土大片流行的一个表现. 中国自古以来皇室的感情就很淡漠,为了权利弑父弑兄杀自己的亲人朋友眼睛都不眨一下.这也是中国历史的特色之一了. 比如“九人组合”暗杀太子未遂,在回来的途上被厉帝的人马截住,要集体自杀谢罪。在这样段落处理上,导演剪了很多慢镜、大特写,从另一个侧面渲染出厉帝的残暴.这也是皇室的特点与汉族文化的悲哀.
相比《夜宴》中的阴谋、角斗,《喜玛拉雅王子》中却充满了亲情与爱情。 《喜玛拉雅王子》中王子的矛盾同样的并没有用太多的时间来演绎.《喜玛拉雅王子》中包含很多藏族的文化特色.例如他们特别尊敬的人所得到的葬礼是在很高的地方让秃鹫吃掉死者的身体,让他更接近自然接近天空.例如王子与他的爱人的哥哥决斗时,两个人都不肯先动手,甚至在无法再拖延下去的时候他们采取了先用刀背砍对方的方法.因为在他们的信仰中先用刀伤人皮肤的是得不到他们的神明的认可的,他们的灵魂将受到惩罚.王子所爱的女人的死同样也是一种对信仰的尊敬,她选择的死法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清洗.而影片中与其他两部最大的区别在于王子并不是王的儿子,他所谓的叔叔才是他的父亲.而他父亲弑兄是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女人,即王子的母亲.这里在藏族的文化中不贞的女人受到的惩罚是很严重的,例如将腿骨抽出做鼓锤,或者用皮肤做骨面.影片中几乎所有人的作为都是为了爱.叔叔弑兄为了保护最爱的女人,后面叔叔登基是为了保护自己亲生的儿子不遭受战乱.甚至原本的王要惩罚王后也是因爱生的嫉恨.当然,在以爱和杀戮为主题的本片中,有着另外两部电影所没有的主题: “不要以爱为借口而进行杀戮.”
相比《夜宴》在布景、美工上的做作,《喜玛拉雅王子》充满了“诗情画意”,特别是让人感受到了民族性的东西。 在音乐上《喜玛拉雅王子》的音乐可以用绝美来评价,而《夜宴》中谭盾的音乐则略嫌西洋化了.(除了《越人歌》我国古代的)这也表明现在我国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具有东方的特色和西方的特点.
三个影片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在同样的复仇的主题上演绎了西方文化,汉族文化,藏族文化的不同.电影以它独特的手法记录着我们的文化并推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看外国的电影是对外国文化的学习与了解,而看本国的电影同样是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与感受.当然不同的时期电影所表达的文化也是不相同的,它可以代表一个时期,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梦想.

❹ 看电视剧或者电影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看电视剧和电影从中可以学到人物的生活方式,学到一些各领域,各方面的知识。还能学到人物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哲理和情商,智商的一些理论。尤其是一些宫廷剧可以提高一些心机,能多点心眼,所以我我觉得看电视剧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是要有度,适可而止!

❺ 电影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电影的产生使人们枯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它使得人们懂得思考和反省自己。纵观这些年的电影发展历程,更加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电影中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生活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电影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
,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
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
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
。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lAo
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电影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对于人类历史,一百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可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飞跃式的,电影的变化更为奇速。拿最早拍摄的电影。不管是法国的《工厂的大门》、美国的《梅.欧文和约翰·顿斯的接吻》、德国的《柏林风光》,或是稍后的叙事片,如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鲍特的《火车大劫案》,与当代电影相比,不管是中国片还是外国片,尤其是当代好莱坞的那些所谓的“巨片”,如《星球大战》、《大白鲨》、《终结者》、《侏罗纪公园》、《辛德勒名单》,都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拍摄的技术、技巧和方法,以及它们所蕴容的文化氛围和义理内涵,都大大超过了前者,超过了以往。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们推测着在也许是更为翻天覆地的下个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在另一个一百年中,电影是消亡,变异还是继续发展?

这是一个耐人寻绎的问题。

回顾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对电影的变化具有优先意义的,是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科技是电影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从默片到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还有光学镜头、感光胶片、机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进和变革,都给电影的创造开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视频、电脑、激光这些新的高科技在电影的上的应用,更扩大了银幕的创造力,使其形象、语言焕然一新。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发明也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上述那些当代好莱坞“巨片”的出现。回顾一百年的历史,电影的哪一次哪一点的变化不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呢?现在我们的电影、电视中,用电脑特技处理武打场面,颇与中国二十年代以传统特技处理武打场面相近似,都是刚刚出现的特技手段运用于电影,都是源于新技术,虽难免幼稚却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据说,现在已经有远远优越于电脑的“光脑”出世了;还有我们现在还看不到的新技术,在下个世纪里也会出现。这些已经看到的和还未看到的新技术,又会给电影的摄制带来什么,这是难以预计的。但是,可不可以这样说:在下个一百年里,电影将随着高科技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当前要发展电影,就应发展电影的高科技基础。有些国家在世界电影竞争里失败的教训,是否也可以从这个历史经验中得到启示。

百年历史又告诉我们:电影的发展是要靠财力的;准确些说,需要高投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冒投资的风险,是很难参与世界电影市场竞争的。西方的那些个性化电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锋派,五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冈斯、德吕克、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特吕弗、戈达尔、伯格曼、法斯宾德等人的作品,多么具有独创性和个人思考的特色,对电影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无论如何这些流派和作品在创作投入的资金上,无法与财力雄厚的好莱坞重头片相比拟。正是由于优越的制片投入,因而好莱坞能够吸引欧洲有才华的电影艺术家对于它的向往,从而人才济济;他们憎恶它,骂它,但又离不开它。欧洲的艺术片和好莱坞的商业片是两种不同的银幕现象,如果说欧洲艺术片倾向于对电影可能性的探索,那么,好莱坞商业片则倾向于市场,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如果说欧洲艺术片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电影天才,那么好莱坞成功的首要因素,应归结于雄厚的财力;在好莱坞那里,人才也成为经济实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态。由此可见财力对于电影之重要!中国目前电影的不景气,是否也有着资金不足甚至匮乏的原因?

在下个一百年里,如果社会还是以货币形式实现产品交换的话,那么拍电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笔钱。
过去的百年历史还告诉我们: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的电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地下电影”,也希望寻找到自己的观众,何况是作为电影主体的商业片。电影必须面向广大的观众群,适应他们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纽约的百老汇街就有过爱迪生的“电影视镜”的商业性映出,票价二十五美分。但由于“视镜”只能一人一机地朝着视镜往里面看,很难包罗更为广大的观众,所以后人还是选定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的布幕放映作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这里就考虑到观众的因素,以最经济的方法取得尽可能多的观众。此外,大约还因为“视镜”有点象今天的看电视,观者和视象是有距离的;只有被摆到黑暗环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观众幻梦般地门生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有着美学上的意义了。总之,对电影诞生日子的认定,还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无论如何,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大约是没有疑问的。

拿钱拍片,供观众看,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运作环节,那就是经营。在百年历史上,从初期到现在,电影的经营方式,促销方法,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尤其是在当代,其经营手段更为灵活多样,难以胜数。但归根到底,可以说曾经有过这样两种电影经营: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经营,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影经营。它们分别是被它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在中国的百年史上,这两种经济体制都曾经发生过,于是中国也就有了这两种经济体制下进行电影经营的经验。现在,中国又出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的转变,于是电影经营也在这个转变中转变。我们无意分辨这两种经济体制下电影经营的成败得失,但它们对于人类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当从中得到教益。
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和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是统一的;一般来说,观众越多也就意味着利润越多,这已经为无数电影历史事实所证明了。但是,由于电影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所以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两者又时常发生矛盾,有时甚至尖锐对立。“为教化”和“为娱乐”这种电影史上的长久争论姑且不议,仅在中国五十年代后期,就曾提出过“要票房价值还是要工农兵”的严肃命题。这种在看到以往市场经济下的电影投机牟利的弊端之后,而又只看重社会政治作用而不计经济后果的见解,也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其结果,不仅违背了电影的经济规律,而且还不幸地为被批判者所言中:“为工农兵的电影工农兵不爱看”。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来,只顾拍电影,或拍电影只顾政治效果、社会效果而不计经济效果的作法,不论对于市场经济下的电影运作,还是计划经济下的电影运作,都不能认为是成功的经验。

人类下个世纪头一百年的社会发展,难以预料,电影会不会脱离经营渠道而成为有一定机构负责的社会福利事业、免费提供给社会公众观看?假如社会还发展不到这种程度,还有一个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话,那么,电影由拍片到看片这个运作过程的经营环节,不管会发生怎样形式和程度的变化,都还会继续下去。

百年史还告诉我们:电影是艺术的,同时包含着文化。

翻一翻世界电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录,回顾一下我们看过的各个国家、地区的各个时期的各个片种、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影片,不难感到,世界上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要闻,人文的和自然的衍进,无不在电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直或曲的随机性反映;虽然它们不可能象文字记载历史那样去概括出历史的脉络和全貌,而只能是历史的一点一滴,然而从它们与历史的联系角度说,一部世界电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们把一些主要电影国家的影片,编年史式地排列起来,也几乎可以看出这个国家在这百年中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

电影中,不管是哪个片种,细察起来它们都包含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礼仪习俗、交际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着特定时代的文化风貌,从法国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俄国的、瑞典的等等国家的早期影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这些国家的那个时期的人群生活的状态吗?十几年前在我访问南斯拉夫期间,曾经在马其顿共和国看过一部他们国家1896年拍摄的影片。他们的电影史学家对他们的国家能在电影发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国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这是一部记录马其顿民族村镇民众日常生活的影片,以节日的舞蹈和仪式为主,也有他们的劳动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种远古的气息,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我们自己国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尝不有着同样的意义。

不独纪录报导片如此,叙事故事片也有着同样的内涵,不过它是另一种形态罢了。叙事电影是以艺术家为能动主体,根据对现实的和历史的想象性体验,而小说式地编织起来的故事。不管人们从理论上怎样说明:是反映论还是表现论?又不管是哪个流派和风格,电影始终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认识,一种把握,一种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艺术家个人对于这一方式的创造性运用。所以影片里不仅渗透着生活,也渗透着意识,渗透着利益和反利益的冲突,权利和反权利的对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击,总之,它体现着各个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社团和群体的不同愿望和利益,是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的一种。正因为这样,所以电影从它诞生起,就受到社会公众和权利政治的注意。有时它被打扮成一个圣洁的传教士,有时又被说成诱人犯罪的教唆犯;现在电视的这种地位好象比电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电影的这种大善大恶的表象,无非是因为人群处于不同的经济状况因而社会地位不同。所以,对于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毁誉褒贬也就不足为奇。好莱坞影片《真实的谎言》最近被作为“大片”引进来放映了。为何选中这部影片?其标准如何?不得而知,但这部影片的内容却值得人们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义,无疑是当前美国主导意志的一种显示,它既不同于六七十年代好莱坞那些所谓的“反传统”影片,也不同于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内的那些充满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莱坞主导电影的一种上升式回归,这部影片里有“美国中心主义”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确与它的前辈有同工之妙。这不禁使我们想起鲁迅说过的话:“看见他们‘勇壮武侠’的战争巨片,不意中了会觉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当然它不是“真实”的战争片,而是“谎言”的战争片,但那里的精神却与鲁迅讲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辙。 中国已经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国,当代中国把它引进来给观众看看,无碍大局,但是我们也愿意说一声:留意一下那片子里面的思想!

总观电影的百年史,应当正视,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它不是学生课桌上的教科书,也不是有钱人柜子里收藏的珍贵文物和稀世艺术品;它是供多数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观看的。它的生命过程是创作制片、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然而在这同时,也应正视,在电影这一娱乐品中,又包藏着娱乐品之外的许多东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内涵,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效应。电影自诞生到现在,对于它的性质的各种争论,可不可以从这个认识中得到解释?

对于今后的电影发展,在电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经有了许多说法:电影不会有第二个一百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电影就会继续存在!这样两种对立的意见,空间孰是孰非,只能让历史去证明了。但在我们可以看得见的将来,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踏步发展,和由此引起的人类在这个时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传播媒体的更加革新化,电影的世界性特征将随之更为鲜明地凸现出来,将会发生更为广泛的文化影响和文化认同;当然,电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还会继续下去。但不管怎样,电影对于人类是一个好东西。

阅读全文

与电影如何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韩国微电影三十天的约定 浏览:650
北京电影学院宣传片2016 浏览:442
小伙模仿电影粤语片段 浏览:670
好莱坞越南战争真相电影 浏览:197
2019上海电影节VR体验展门票 浏览:271
日本街头搭讪熟系列电影 浏览:881
美国青少年反乌托邦题材电影 浏览:813
最佳有关音乐的电影英文 浏览:739
苹果4s看电影下什么软件 浏览:723
网上购电影票怎么买 浏览:500
电影解说真人游戏 浏览:430
版本有菜的电影天堂网 浏览:734
蜥蜴人电影片段 浏览:166
哥斯拉大战金刚电影刚开始的音乐 浏览:878
微信王牌电影 浏览:867
电影天堂迅雷下载下不了 浏览:141
战争电影有特种兵 浏览:527
权力的游戏全集电影网 浏览:102
4s如何设置蓝牙耳机看电影 浏览:362
3d电影转换用什么软件下载 浏览: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