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大战)影评
《世界大战》是斯皮尔伯格从影多年成本最高的作品,影片改编自同名经典科幻小说,讲述火星人进攻地球的故事。虽然火星人已经证实是不存在的,但这部小说写得实在精彩,大导演奥逊·威尔斯曾把它改编成广播剧,在1938年万圣节播出,曾引起美国大恐慌,众多市民集体出逃。后来,这部小说在1953年被第一次拍成电影,还曾在1988年被改编成电视剧。
汤姆·克鲁斯扮演码头工人雷,这个周末,他的前妻把他们的两个孩子送到他这里过两天。前妻带着现任丈夫离开后不久,一场巨大而且奇异的雷暴开始了。跟着,一个外星战车钻出地面,出现在他家附近,开始摧毁周围的一切。外星人对地球的进攻开始了。雷带着孩子们逃亡,来自各地的难民在公路上汇成了洪流,外星人的机器人兵团在他们背后紧追不舍。
影片演了一半,都是难民们受罪的镜头,最后军队终于出现了,驾着坦克装甲车,重型机枪,f16战斗机,呼啸着向怪物冲去,这个场面非常惨烈,炮火把整个天际映得血红,杀红了眼的士兵手里的枪吐着火舌,明知实力相差悬殊,也要拼死一战,飞机被炸的四分五裂,但是,机器怪物终于被炮火击中燃烧,熊熊烈火气势汹汹地占领了整个屏幕,人类终于打赢了第一战。
整个电影前半部是灾难片,后半部似乎变成了恐怖片,Ray三人藏在地下室,外星人用触角搜索人类,场面寂静无声,观众心理却紧张到极点,终于,外星人露面了,猥琐的大头,细细的脚,看上去非常恶心,房主把枪装上子弹,想要射杀外星人,ray用手势哀求,不要轻举妄动,保住性命要紧,外星人在外面杀人,房主心理崩溃了,想要冲出去,不得已,ray把女儿的眼睛蒙上,耳朵堵上,杀掉了房主。女儿跑出房子,被触角抓走,ray惊慌失措,用手雷轰炸怪物,双方对峙,这个场面,在空旷的大地上,一个巨大无比的怪物,和一个渺小的人类,形成强烈对比。
影片的结尾有些出乎意料,外星人因为地球上的微生物而纷纷死去,人类终于胜利了,这跟影片中怪物之强大,无可战胜似乎矛盾。
总之,这部片子只能在电影院看,看影碟绝对效果差了几个数量级,可算是今年灾难科幻大片的杰作。
希望你喜欢...
B. 急求一战或二战观后感!!!
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周年时,人们常用的一个假设就是,在纪念这些往事的同时,一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清现在,二来还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关于未来的启示。
60年前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毫无疑问地属于这样的历史事件。简单地说,纪念二战,可以让人们知道人类可能疯狂可能残忍,也让人们理解:暴政、侵略最终会被正义的力量打败。此外,人们还可以感受到现在的相对和平局面非常宝贵。
二战结束是人类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说它是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不仅因为它离我们时间并不久远,很多亲历这场战争的老兵依然能亲身参加活动讲述故事,让人们对历史教训有更直观的感受,还因为正是二战的结束,才产生了很多今天仍然有效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而二战以后由于意识形态之争而产生的冷战,也是人类历史上重要一页,对当今世界的走向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在这次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中,除了二战亲历者的讲述和普通民众的鲜花与哀悼,几十个国家首脑还要聚集在一起,谈及法西斯的残暴,谈及欧洲犹太人的血泪,还有全人类在法西斯的残暴面前团结起来的可贵场景。这些首脑和来自各个领域的人物也还要谈及残酷的二战如何催生了人们的合作,如何催生了联合国,如何在战后重建中进行经济合作,如何让德国这样的国家洗心革面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当然,在共同谈论这些具体的话题之外,来自一些不同国家的元首还可以对二战结束做出不同方面的强调:发动战争的国家是强调吸取教训,表达和平决心;一些西方国家则强调这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而诸多饱受侵略的国家则更把它看成是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胜利。
比如,美国总统布什在去莫斯科参加纪念活动的途中,就一直在谈自由的力量,并且不时地把自由概念和他自己政府的行为紧密挂钩;不仅少谈二战多谈伊拉克选举,而且不顾俄罗斯情绪坚持要去拉脱维亚和格鲁吉亚访问。而俄罗斯则一心强调这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解放了很多处在纳粹铁蹄下的欧洲国家。
实际上,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既是自由对暴政的胜利,也是被侵略民族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的胜利。但不同的国家做出不同的片面强调,无非是要利用历史事件,提高自己的历史地位,并为目前的政治利益服务。而在这些片面分歧中,我们已经能隐隐看到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宣传和冷战思维的复活。
因此,这种片面解释提醒人们,在庆祝反抗法西斯政权发动侵略战争、反思战争根源和行为、避免悲剧再发生的同时,也要避免片面理解战争,利用60年前战争的胜利走私自己的意识形态,从而导致新的冷战产生。
目前,纪念欧洲反法西斯胜利日已经拉开帷幕,八月份还将隆重纪念亚太战场反日本法西斯的胜利。在这些重大的纪念活动中,在反思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暴行,庆祝反对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时候,人们还不应该忽视,二战结束之日,正是冷战开始之时。只有各国全面看待战争,放弃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冷战思维,世界才能真正从庆祝活动中吸取教训,彼此合作对付世界面临的恐怖主义、局部战争、环境污染等新问题
C.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下面是我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每当我望向那整齐的书柜时,那套《第二次世界大战》总是那样平静地立在上面。它虽不及传统国粹哲理深刻,虽不及经典名著意蕴无穷。然而,每一次翻开书卷,一场场惊天动地的关键战争,一次次斗智斗勇的战场博弈,一位位奠定胜利的伟大人物,共同绘成一幅惊心动魄、风云涌动的历史画卷,激荡在我的心中。
谈及孰是孰非,我想所有人心中都有定数。策动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之所以疯狂地对邻国进行侵略,皆因统治者的野心击败了良心,而轴心国凭借他们的狼子野心,一度将法西斯的旗帜插满了各地,一度将侵略军的战火烧遍了全球;然而,野心正在把轴心国渐渐推向不归路:德国人的野心驱使他们进攻苏联,而莫斯科的失利扭转了整个战局;日本人的野心使他们盯上了太平洋,而偷袭珍珠港招来了他们最大的劲敌;意大利人更是被野心硬生生地推向了战场,而他们在各大战场均无建树。读这本书,我懂得了贪心会使人走向灭亡。
在战争的'最前线,正是指挥官用兵得当,从而确保了胜利的果实。而那些杰出将帅的英名定会永远的刻在历史的功勋册上。然而,我们可曾想过,艾森豪威尔身为盟军总司令,任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能率领百万大军连战连捷;朱可夫于国难当头之时,从莫斯科保卫战一路攻至柏林,亲手粉碎了纳粹的侵略梦想。诸如此类的将领数不胜数。既然他们在战场上能够临危不乱、破敌制胜,而我们在面对学习上的挫折时,一味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消磨自己的意志,殊不知通往成功的道路就在自己脚下。拥有战胜挫折的信心,掌握走向胜利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么,成功的曙光就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读这本书,我懂得了如何不惧困难的挑战。
众所周知,二战是人类史上一个罪恶深重的历史事件,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心得。然而,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苦难和巨大的损失,还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之一可以说是经济危机。正如实际情况,正是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诸如企业、银行的破产,工业、金融业的后退以及人民的失业,更甚的是它的范围之广。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德国,日本,意大利。而这其中也有两种不同情况。意大利是一战战胜国,但由于未能使自身要求被满足便留下隐患。而德国本身就已经作为战败国,民族复仇情绪强烈,此时的经济危机就如火上浇油。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以及危机带起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浪潮,也客观上促成了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此外,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及统一后的德国也保留了大量封建、军事残余,更是隐隐暗示着战争之火的燃起。由此看来,战争的导火索可能是一件事,但导致战争的间接原因确实有很多因素。其中经济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这也提醒了我们。在一切看上去很美好的时候(柯立芝繁荣),可能会有暗藏的危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而另一个因素则是过度的打压,前文中所提到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为什么会出现并变得越来越强烈呢?这便是一战时的后续结果。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失去了大量土地和人口,殖民地也被瓜分,军事力量更是受到重创,经济上由于巨额赔款发展举步维艰。这一切在经济危机这个放大镜下被进一步放大,人民自然会变的群情激奋。正是在这样一种一定程度的不理智之中,法西斯政权一步步被建立了起来并不断壮大。物极必反,当初法国主张最大限度肢解德国,幸亏没有完全实施,若是这样,真是不敢想象那样状况下的德国人民会具有如何强烈的仇恨,会带来多么深重的罪恶。做事一定要考虑后果,最后不要做得太绝对,二战即是教训。
因素之三,则是当年苏美英的自以为是和自欺欺人。美国提议建立的国联无甚用处,而后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的实行更好似没有正确估计形势就盲目行事,认为万事大吉。想来我们更应该思考清楚,不要欺骗自己;要学会信任,学会合作,踏实认真的做事。
以上便是我对于二战的心得收获。二战的整个过程固然值得深究,但他的诱因也很值得回味与探索。毕竟面对战争,我们首先要做的还是要去避免它,正如做人要懂得未雨绸缪。
丘吉尔在《第二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讲到,一个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战争中被击败,不会屈从于被压迫接受的城下之盟。只要有可能,它一定会尝试一切可能快速整顿军备。这个近乎预见性地见解,在今天看来,也非常有道理。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第二次世界战的指挥者。丘吉尔亲历了两场人类近代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他以历史见证者沉痛地描述,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数次易手的法国小镇,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废墟。在书中,他用大量的事实和数字说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以大量的伤亡作为惨痛代价。因为战争中波及的每个家庭、每间农社,都无法避免被伤残或失去亲人。从大量的伤亡数据,以及战后各国经济瘫痪,民众不得不忍受通货膨胀带来的灾难。这无异是一场由人类自己主导,走向自我灭亡的灾难。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于稳定和和平的强烈渴望。
通过丘吉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析,战争是可以被阻止的。并且指出了第一次大战哪些不足,哪些工作没有彻底执行,才导致了更为致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本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二战时期珍贵的照片和资料。通过这些战争的影像记录,更能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类必须避免战争的迫切性。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希特勒在这本书中,丘吉尔详细地记录希特勒偏执狭隘的推测出来战争背后的祸因,和对上层富人的仇恨心理,以及他领导纳粹分子如何成长、发展掌权,以及他和他的拥护者在这场大战中所犯下的罪行。
战争从来不是目的,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答案。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希特勒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