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的影评中视听语言要怎么写
第一,故事层面:电影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人物关系状态怎样?主要人物性格怎样?
第二,表意层面:影片的价值是什么?是否具有社会认识价值?是否具有哲学与人性层面的解释或发现价值、娱乐价值和历史记录价值?
第三,技术层面:影片建立了怎样的视听风格?带来何种感受?这种处理手法和影片的表意曾有怎样的内在关系?这个层面主要涉及两大问题:
1视觉
静态——画面料子的总体风格,构图,景别与角度的特点;
动态——镜头方式的特点,镜头运动方式,镜头间关系,间接形式,整体节奏风格。
2听觉
电影中的声音风格,人生环境,音响音乐的组成结构,出现的场景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影视视听语言》
2. 谁知道如何从电影艺术的视听语言角度出发准确而深刻地鉴赏评析电影
可以从电影艺术视听语言的一下几个角度评论:
距离。由于距离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之分。某一镜头使用特写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别),取决与影片的内容叙述与表现,还包括着叙述者的叙述态度和感情,以及预想中的对观众的感染。
角度。常见的拍摄表现角度有:平摄、俯摄、仰摄等。这些角度的选择,在于剧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构图的意义,是要自然地表现生活故事,在叙述过程中,使观众感受着电影的形式美。
2)用光。包括对自然光(太阳和月亮)、人工光(灯光)的利用。由于摄影摄像必须在一定的场合下表现某种特定的环境,在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使观众看到所拍摄的内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现特定环境,而每个环境都有其相应的光线。用光表现特定环境下的人与景物,起着真实气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则是对拍摄对象的强调,或强或弱的光线,或顺或逆的拍摄,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对事物的某种强调。这种强调,既应和剧情的发展相关,又应同叙述的态度与方式相联。
综合起来,光的运用从其基本的层面来看是表现环境的特定性。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则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给观众以情绪、感觉上的影响。
3)色彩。色彩在彩色摄影摄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万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现的物体也显出多彩的绚丽。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生活中物体色彩美丽的还原。一般地说,生活中的色彩应当在影片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还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对生活中色彩的堆积和罗列,而是体现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与创造。
4)镜头的移动。在拍摄运动着的人物或事物时,摄影机在运动中跟踪拍摄对象,是摄影摄像中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显露出摄影摄像师的技巧与风格。
3. 电影的影评中视听语言要怎么写
同学你好,我们以《七宗罪》的开头做一个范例:
《七宗罪》是大卫芬奇导演33岁的长片作品,其成熟的视听造诣让人称赞,我们用最粗浅的视角,去尝试解读芬奇老师是如何用视听语言构建人物。
(本文涉及剧透)
电影中,主人公赛默塞特,我们简称S,是一个出色的警官,做事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刑侦技术高超,有一颗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心。可人到晚年,无法根除的罪恶让他在即将退休的年纪心力交瘁。而米尔斯,我们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一时间让他忘乎所以,自以为自己是超级警察,其实性格急躁冲动,做事毛手毛脚。机缘巧合,这一“SM组合”便相遇了。
简单介绍人物之后,我们来对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师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视听语言要紧扣视觉和听觉的表达,画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丰富的,加之有人类生活的经验,很多表达不言而喻,深谙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应手去创作。
《七宗罪》镜头五
M便接了个电话,从衬衣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随意的记在手心里。还记得上文里S的钢笔放在哪吗?整齐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说导演刻意做对比,他只是把一些细节通过人物动作和美术陈设展现出来。删去这些细节或许对情节不会产生太多影响,但是会让故事与人物的逻辑更加合理。这便是视听的魅力。
视听语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语言、音响、音乐,剪辑等,但所有的电影元素都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节,如何让观众有代入感,才是电影各元素的目的。
4. 如何从电影艺术的视听语言角度出发评价电影
我是学影视专业的,刚开视听语言这门课,感觉不怎么难。
首先应明确什么是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大体分为:1、视觉语言—画面,2、视觉语言—镜头,3、听觉语言—声音
画面指取景方法和景别,就是近景、中景、远景、特写什么的,还有就是光和色彩,冷色调还是暖色调,背光还是侧光等的;镜头指拍摄的角度和方法,与摄影机的运用和场面调度有关,最后声音,关键就是要明白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声音对影片氛围的表现有何作用。
评价电影时应该从整体和经典片段两部分入手,以经典的片断为主体进行分析评价,紧紧围绕画面、镜头与声音三个方面就不会错了。
推荐你参考一下我们教材,邹建著《视听语言基础》书中的下编——影视作品分析,看看对你会有很大帮助的!网上有这本教材的全文,很方便查找。
视听语言大概就是这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提醒你可以直接在网上搜索“影视作品镜头(画面)运用分析”找其中有用的部分就行。
5. 如何用视听语言来表现一个好的故事
他们的第二条经验就是,学生只写到段落, 不写一个完整的电影剧本, 因为他们还没有资格, 或者说能力写一完整的电影剧本. 而且写出来就要自己去拍. 那时摄影教师就会告诉他,你那样写, 我没法拍. 演员会告诉他,你那样写我没有法演. 平时的训练跟我网上的训练一样,每天写个一百字的事件。只能写一百字,只能写动作。 动作就是人物,动作就是冲突, 动作就是情节。 美国教写电影剧本时不唬人. 他们比较实在. 不玩那没有用的虚的东西. 从商业电影的生意经出发,好莱坞从来都是以电影的本体为依据,用视听语言来讲故事的,也就是说,它从来不是用文学性来讲故事的。它是靠使用电影本体来发财的。再说得具体一些,它是靠调动人的视听幻觉来吸引观众的。因此,它的电影剧本(好莱坞从来没有“文学剧本”一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术语的小问题, 那是自己骗自己的问题, 文学电影剧本? 自欺不欺人)所强调的就是,如:(好莱坞人语)“一个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画面”一词有欠准确,英文是IMAGE, 亦即“视觉形象”,我在这里还是采用多年来的中国的习惯用法)“……要给剧本以视觉的幅度。” “应该把戏中所提到的或讲出来的事件加以视觉化。” “场景是你用活动影像来讲故事的地方。” “……从视觉上把故事安排得更紧凑。” “要写一个富于视觉动力的段落。” “主人公走出一家银行,是一个故事,如果跑出银行,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一向花四十分钟读一个剧本,我是在脑海里‘看’,而不是从文学风格或内容的角度去读它。”“电影是一视觉媒介。你必须设计从视觉上去揭示人物的矛盾冲突。”“电影是一视觉媒介。剧作家的责任就是选择一视觉形象或画面,用电影化的方式使他的人物戏剧化。”“每一个人物都应从视觉上显示出一种个性。” (多聪明的人, 他懂电影. 不象我们这里的一些傻子似的, 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深怕有人看懂了. 来个什么电影文学剧本. "他,是一个不寻常失....." "他, 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老天爷啊, 怎么拍啊?!?!?!)“一个房间的布置必须在房间主人出现在其中以前,就让观众了解到他的性格。” “每一个画面都在讲一个故事,种种画面和影像揭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 “肉体上的跛━━从视觉上━━衬托出精神上的特点。” “任何场面都处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中”……而“电影的空间是由光和声来塑造的” 以上都是好莱坞人说的话。大陆中国如果有人听到这样的说法,就会说,这是视觉轰炸,我们不搞这个。这些扬言不搞视 觉轰炸的人大概就是九十年代管电影电视的人提出?电影的可视性?时所考虑的对象。问题就在这里:观众喜欢这个,你拦得住吗?这正是好莱坞电影儿的窍门。好莱坞是生意经,没有票房价值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干的。不会使用视听语言的人,他们是不会要的。只懂文学的人是不可能在好莱坞谋生的。
6. 如何写好电影电视剧影评
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
1、历史方法。
在批评电影中,历史方法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会依据它们在电影史中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以便更好理解影片的复杂性。
2、民族性格。
评写电影时,也可以从民族性格的角度来讨论电影,这种方法背后的假设是,电影文化通过相当数量的个体性来演化和获得理解。
3、类型。
类型是种类的意思,根据形式和内容的模式对电影进行分类。类型的讨论经常是检视一部电影如何组织故事和观众期待的有效方式。
4、作者论。
它通过将影片和导演或片中的主要人物相联系,来定义和检视一部电影。
看电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让人紧绷的状态缓解一下,也可以了解生活之外的许多事情。可看完电影,想要把自己的感受准确分享给别人,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我经常会用“好看极了”、“太吸引人了”这样的词把一部好电影介绍给朋友。
从来没有从专业的角度客观地评论过一部电影。
5、形式主义的种类。
主要是关于一部电影的风格和结构,或是有些电影技巧是如何在电影中呈现和组织起来的。
7. 什么叫影评评语怎么写急
怎么写影评? 看片分析,是近年艺术类招生运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考试形式。它先让考生观看一部电视片的录相或光盘,然后按要求写文章。这充分体现了电视的专业特色,有利于发现具有初步电视意识的好苗子。同时,它又避免了命题作文的偶然性,有利于考出真实水平。也因为这样,它最能拉开考生之间的差距。与“面试”的印象分不同,笔试的成绩更加具体、客观、过硬,所以在专业考试中,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考生都必须认真准备。 那么,怎样写好看片分析呢?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几条建议。 一、 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济南世博艺术学校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情色彩浓;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在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将来可能进入电视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假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来。 二、要有以论文的框架 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1、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维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2、 “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符合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3、 “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斥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 正确的写法,应该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框架,既有论点、论证、结论三大部分。 开头是提出问题,即论点部分。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分析的对象(即这部作品)做个简单的介绍:叫什么名字(标题),作者是谁(那个台拍的),属什么体裁(栏目),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主题等。二是对这部作品做个总的评价,即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这部片子拍得很成功”等等。 中间是主体,是提出问题,既论证部分。它要求具体分析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有哪些创作经验。建议至少讲三个方面的邮电(或特点),而且每个方面分别写一小段,每个方面应该提炼出一句评语(即小论点)。小论点应该精辟、整齐、醒目,最好归纳的句式比较整齐。为了突出小论点,应该把它们放在各小段的开头,或改成粗题字排版,或省为小标题。还可在前面加上“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或用排比句。这之后,在围绕这个小论点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应该结合片子的内容,举出具体例子,夹叙夹议,边叙述有关情节或镜头,边分析他们的表达效果,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光叙述内容,变成讲故事了;二是光发议论,或空洞抒情,没结合具体内容,与作品完全脱节,空对空,那也不行。请注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决定了文章水平的高低,篇幅要站全文的绝大部分,短了不行。 最后是结尾,是解决问题,即结论部分。这部分很短,主要对全文作总结,或指出其不足,或提出希望,或补充说明,或照应开头。有了这部分,文章就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并形成一个高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是论文的常规写法,当然可以灵活掌握,不要把“框架”当成“框框”,束缚了思路。但就中学生而言,一般按这个格式去写较为妥当。建议先写好段落提纲,至少要想好要讲哪几层意思,然后按照提纲,一段一段写来。这样,论文的框架就很稳,就可以做大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小论点突出。 三、 要提炼出小论点 解决了题材和结构问题后,下一个难点就是,从那几个方面去分析?如何提炼出小论点?这个问题普遍感到头痛,我们不妨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学会提炼。 我们可以从观后评片中得到启发。可闻前后有什么阅读提示和思考题?老师对你们的作文有何批语?从这里往深处想,就能学会抓主题(中心思想)、结构(段落)、手法(写作特点)等。 建议大家学一点文艺理论常识。这样才能找到理论武器,提高鉴赏品位。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文艺的典型性,文艺批评,创作方法,流派,体裁,风格等。特别是“典型”这个概念应用很多。 还建议学一点电视常识。电视有自己的特点,如:形声兼备,视听合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用镜头语言说话,用蒙太奇手法等。如果能了解一些电视创作的手法,熟悉它的工作程序,就能从电视的角度来分析。 下面提出一些选题供大家参考。 1.主题方面。主体是作品的主要立意、中心思想。可以与相近题材的作品比,看哪个更深刻;也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它有什么现实针对性;还可分析标题是否精彩。 2.人物方面。作品的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形象是否鲜明突出,性格特点如何,作品用什么实事来刻画它,次要人物有什么特点,与主要人物有什么关系。 3.选材方面。作品运用了什么材料来表达主题,这些材料是否真实、具体、集中、详略分明,那些材料特别典型,那些细节特别精彩等。 4.结构方面。作品分为几大部分,它以什么为线索,它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怎样照应,结构是否严谨等。 5.手法方面。作品采用了哪些创作手法(如: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因小见大等)。这些是否成功、新颖、有特色等。 6.新闻方面。如果是新闻类作品,还涉及到许多新闻性问题。如:真实性,时效性,是否坚持了新闻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等原则,蔡方是否深入,支持是否成功等。 7.镜头方面。电视是用镜头说话的,它的镜头语言运用如何(构图、色彩、光线、速度、字幕、特技、声音等),那些镜头特别精彩,运用了什么蒙太奇手法等。 8.其他方面。除此之外,属于创作的各个方面,只要你觉得很有特色的,也都可以选。如:音乐、美术、表演、播音、主持等。 必须强调,以上这些绝不需要、也不可能全部讲到,只要选其中三四点特别突出、十分明显的讲。甚至可以知将其中一个方面,但必须讲深、讲细、讲透,而且它们也必须提炼出小论点。 四、 要全面考虑,掌握分寸 写文章最要讲辩证法,要全面处理各种关系,掌握好分寸,防止走极端。 1、要充分肯定优点,而不要专门挑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分析作品当然可以讲它的缺点,但必须掌握好一个度。有些年轻人眼高手低,用大半或全部篇幅讲缺点,这就很不应该了。要知道,拿出来的电视片,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好的伙比较好的,甚至是获奖作品。正确态度应该是肯定优点,附带言其不足,在措词上、提法上也要谨慎,如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之类。 2、要有专业眼光,但不要乱用专业术语。有人太急功近利,刚接触几个专业术语,就忙不迭地对号入座,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剩下“看镜头说术语”,变成“看图说话”。初学阶段似懂非懂,没有十足把握就不要乱贴标签。 3、要扣住作品,但不要拘泥于作品本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分析时必须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进行比较,才能比出特色来。此外,许多作品都与时代背景有关,特别是新闻片,要特别留意它的拍摄(播出)日期。 4、要学会看电视,才会评电视。一般人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欣赏娱乐、消遣放松,这都是无可厚非。但立志当电视人的考生,就不能停留在这种水平了。他们看电视时,应该加上学习的目的,提高鉴赏水平,应该“带着学习的目的看电视,带着职业的眼光学新闻”。建议先学会看电视,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要多看中央台,多看新闻片、专题片、艺术短片,以及好的电视单本剧,而要少看电视连续。看电视的时候,不要以“小市民”的眼光看,而要带着问题看,边看边想。先要理解作品,深切感受每个镜头的表达效果,分析这样的良苦用心,当创作者的知音。还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议一议,与周围人交换一下看法。最好能强迫自己把看法写成文字,或一段文字,或小评论,然后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一下,练几次笔。 今年考看片分析时,为了防止偏题的现象,普遍降低了难度。有的对作文要求做了提示。如北京广播学院导演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观看短剧《较劲》,写不少于1500字的影评,题目自拟。应包含以下内容:一、作品的主题思想什么。二、人物对白的语言特点,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三、剧中印象最深的一段戏是哪里。四、重新设计结尾。 有的干脆不用作文形式,而是回答几个问题。如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编导专业2002年的笔试题是: 看电视片《蕉窗听雨》(注:是一部介绍苏州园林的艺术专题片)回答问题:一、这部电视片如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何表现自然的花木与人工园林的巧妙融合?(40分)二、请举例说明“相识固然不难,理解未必容易”这句话的含义。(30分)三、这部电视片阐释了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和哲理?(30分) 这种考试安排限制了话题,使答题不至于离题万里。而且它重在考察队内容的理解,没有太高的专业要求。这比写文艺评论要容易一些,但它们的套路基本一致。这种回答,也不能像中学那样简单地列几条筋,否则肯定没有竞争优势。建议在考前练习时,仍应以写文艺评论为主。
8. 对影视视听语言的理解600字
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包括影像、声音、剪辑等方面内容。语言,必然有语法,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用一句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担心没有共同的意义区间,因为这些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人的本性和长期的研究积累。视听语言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随着这门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比如,谷克多认为“电影是运用画面写的书法”,而亚历山大阿尔诺认为“电影是一种画面语言,它有自己的单词,名型,修辞,语型变化,省略,规律和语法”,爱普斯坦人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
综合这些理论,我们认为视听语言主要是电影的艺术手段,同时也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内容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
完整概念
1、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电影反映生活的艺术方法之一;形象思维的方法;(文字、对白、旁白等形式不能摆脱的问题)。
2、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事方式、镜头、分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和组合。
3、作为电影剪辑的集体技巧和方法:电影视听语言课主要研究——思维方法;创作方法;基本语言;(镜头内部运动、镜头分切、镜头组合、声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