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那些女人》殷桃,姚晨等女演员一起飙戏,她们的演技谁的最有看点
电影那些女人的片段中,演员殷桃身穿一身旗袍,身材婀娜多姿。凹土有痣。在挑扁担卖货的老大爷那里买了雪花膏和一群女人们为作者叽叽喳喳的聊着家里的一些事情。一起套话家常。该电影以老上海为背景。讲述的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女人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故事。殷桃饰演的灰姑娘。在睡前遇到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都是软弱的女人。却为了国家的命运。而牺牲而奋斗。
整部剧中的演员们都在尽心尽力的阐述者。自己所演的每一个角色。他们演得淋漓尽致。也深入观众的内心。
Ⅱ 介绍一点老上海舞厅里女子的片子
金大班
该剧叙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从上海“百乐门”到台北“夜巴黎”的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讲述了一位风华绝代的舞女大班金兆丽及“百乐门”几大美女的风月传奇和悲情姻缘。 上世纪60年代,台北“夜巴黎”舞厅,年过四十的舞女大班金兆丽即将嫁作商人妇,在此度过最后一夜。世态炎凉,往事历历涌上心头,令她感慨无限。 1948年的上海,她是百乐门舞厅的头牌舞女,红极一时。她曾在上海百乐门中风华绝代,吸引到无数人的热烈追捧。但是她出淤泥而不染,为人豪爽大方,乐善好施。但命运弄人,血液里流着贵族般傲气的她,原本应是出生豪门的金枝玉叶,却与另一个女孩交换了不属于她的命运,豁达坚强的不愿破坏别人的人生,敢爱不畏强权,敢舍勇于牺牲,不认命自己主宰命运,她的哥哥金兆亮时刻爱护着这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因家贫又患有家族遗传性贫血症,其母为了替他治病,偷偷将也患同样病症的亲生女儿,与郁家千金交换,因都是初生婴儿,郁家并未发现,兆亮却因此对无辜被换到金家受苦的妹妹兆丽,心疼又自责,与没血缘的兆丽,兄妹俩之间亲情感人至深,兆亮一生自责拖累妹妹步入风尘,所以自暴自弃,外表冷酷,个性更冲动蛮横,逞凶斗狠,沉沦于黑社会不能自拔而被捕。 她与初恋情人盛月如开启了金兆丽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两人不顾世俗的非议,单纯的恋爱,但曾经的爱情却被残酷的现实逼迫,盛月如与她都为了这段感情放弃了很多东西。二人被迫分离,空留两人天涯一方的思念和遗憾。 世事变迁,金兆丽在台湾夜巴黎舞厅继续着大班生涯,而她一生感情沉浮,唯有成功商人郭世宏一生爱慕金兆丽这女中豪杰,并追随她先后从大陆到台湾,郭世宏为人更是谦冲的君子,妻子身染肺疾、却重情重义不离不弃,却始终将兆丽定位于红粉知己,彼此相知相惜,两人间已升华的情操,令人称羡。商人陈荣发对金兆丽欣赏有佳,想娶她为妻,好好照顾她后半生。然而就在陈荣发和金兆丽的婚礼上,盛月如奇迹般的出现…… 她自己的姐妹——“百乐门”几大美女的风月传奇,她们中有的嫁作商人妇;有的则看破红尘,终身与青灯古佛为伴。 伴随着金兆丽的回忆……歌舞匆匆,光阴似箭,曾有的如梦初恋,刻骨挚爱;昔日的似锦繁华,欢场热闹,转眼烟消云散,曲终灯灭,唯有那一首老歌常在她心中萦绕。这是一段由轻歌与曼舞、灯红与酒绿、朱颜与白发、香鬓与丽影、西装与旗袍、金钱与爱情、苍凉与华丽交织而成的醉梦人生。
Ⅲ 有什么能表现老上海风情的片子吗
电影《上海滩》舞台剧《慈心相伴的年代》电影《老上海风情》《新旧上海》《上海滩13太保》
Ⅳ 电影《上海王》观后感
对于常爷,那是救小月桂于水火的恩人,他给了她一个全新的生活,一个新的身份,是他让这个乡下大脚丫头华丽转身成了上海王的女人。她感恩他。
对于黄爷,其实我更多想称呼他是黄佩玉,虽然他也是带领洪门在租界打下江山,成就了洪门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意气。但于她,筱月桂,他不过是个男人。
幼时,他救过她,她也救了他,看似一报还一报,扯平了,但是命运有时候就是喜欢这般玩笑,多年后的相遇,他和她想见,相视而笑,礼貌般的吻手礼揭开了她与他的纠缠人生。
他爱她,或许说他将她视为艰难人生的救赎,所以他对她不一般的疼爱,但是,他的人生不可能只有爱情,所以,他利用了她,去设计那个洋人简森。这种爱情不算纯粹却也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却又合理的相处之道。
她爱他,在她多年后回到上海滩又重遇了他,她将他视作自己的爱人,是他给了她在混乱年代的一隅安定,所以她愿意为他去做些什么,就像她说的那样,你要防我一个女人,我却要防全上海的女人!
但是,命运的可笑在于,他告诉了她一个所谓的真相。常爷因他而死,他参与了那场谋杀。她虽然对于常爷没有爱情,但是却又恩义在,更何况她还为常爷留下了一个女儿,所以不管如何,她都要为常爷报仇。她设计了一场绑架游戏,他来了,独身一人,看到她的眼神,他明白了一切,所以主动踏上了归路,主动求死。是她给了他解脱,给了他那个黑暗晦涩人生的一个他愿意接受的结局。
最后再说说阿其,在她还是小月桂的时候,他就爱慕于她,等到她成了筱月桂,他依然爱她,但是,每一次他先遇上她,她都选择了别人,所以在他们陆续离开以后,他终于可以牵起她的手,让她属于他。
但是,对于她来讲,阿其是亲人,是朋友,是可以保护她的人,但是,却不会是爱人情人,所以,尽管剧情尚未展开,但我相信,她不会爱上他。因为她的心已经死了。
她,一个个高,胸大,没裹脚的乡下丫头,却与三代上海王演绎出了传奇色彩的爱恨情仇,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她为自己而活,也为了她所爱的人而活。她的人生,着实可称得上传奇。
暴力情色大尺度的民国题材黑帮片,讲述上海滩“一个女人引发的多起血案”。本片为上集,下集3月份放。
打分80分。胡雪桦导演剪辑相当流畅,没有知识分子故意让人看不懂的优越感,有诚意。但节奏快,看时不能开小差。
推荐去影院观看。由于发行公司业余,导致本片排片极少(每个影院只有1-2场),因此大家也可等大碟版出来再看。
16岁以下不宜观看此片。
(大量剧透,尺度颇大,敏感者请别往下看)
一、故事:原著提供了足量故事,份大量足
《上海王1》改编自著名旅英作家虹影"重写海上花"系列小说的《上海王》,这是一本半自传“作家代入式”的小说。
故事很宏大,背景是清末民国初,那个风起云涌的上海滩。
(剧透开始)
父母双亡的乡下16岁女小月桂在妓馆,由于不是小脚不能接客只做丫头,某天不屈服于军阀刘佩琦的强上,吸引了洪帮老大“上海王”胡军注意,并爱上。
她替老大胡军挡了子弹,洪帮组局杀了军阀刘佩琦的老婆,警告了全上海黑帮。
秦昊打入洪帮,一次外逃中常力雄杀了军阀刘佩琦,却为了秦昊的阴谋而死,死前告知小月桂有内奸。(胡军领饭盒去了)
保镖凤小岳爱着小月桂,帮助小月桂杀死军阀B,自己逃亡日本。秦昊上位,成为第二代“上海王”。
小月桂失去依靠,沦落浦东乡下最底层打拼。十年后成为浦东头牌艺伎(此时余男才出场)。
军阀C的公子蒲巴甲爱上小月桂,与回国的凤小岳PK,导致军阀C和洪门的一场经济和人命大战。最终蒲巴甲被吊死示众。
小月桂被秦昊看上,东山再起,成为“申曲女王”筱月桂,重回上海滩头牌。秦昊的洪帮与军阀C开展与洋人合作的经济争夺战,筱月桂和秦昊被绑,最终洋人被杀,军阀C落败。
绑架时,筱月桂得知爱人胡军是被秦昊当年设计而死,于是联合凤小岳做了一次大事……秦昊死了。上海滩又要有一个新的“上海王”。
第一集完,请看下集。
信息量大不大?
二、叙事和技术处理:
1、本片节奏很快,故事一个连着一个,你不能开小差,否则很可能不知道“他要杀谁”“谁要去找谁”。
2、节奏快但没有跳跃,大部分桥段依然线性叙事,不会让你看不懂。
很多人说这是导演的问题,且把这视为本片的主要缺点。
可我觉得,是文艺青年跟不上这个节奏而已,你跟不上不要怪导演啊,CULT片都这样啊。
3、镜头方面具大片质感,光影重现了那个纷繁乱世中的十里洋场。
布景(从外滩、南京路到小东门、静安寺、百乐门、法租界)和服饰细节都尽可能展现那个民国初期的老上海,细节上非常到位。
我个人觉得还原度很高,比某些电影要做的考究。
4、片中大尺度镜头过多:开枪爆头、中枪比比皆是,刺穿喉咙,刀直接割下头颅掉落的镜头也有,人被炸弹炸死也是直接呈现。
什么时候,我国的过审尺度变得如此大了?
5、人物对白:用了“旧时的上海话掺杂普通话”,大部分演员发音纯正,让上海人不太会出戏。外地观众直接看字幕。
6、缺点:将原著乱世中的人性思考文艺片,拍成了红颜祸水暴力CULT片。
可能文艺类的女性观众会表达不满,觉得导演太没追求了,无法接受。
但作为爱看大场面和故事的男生,我举双手赞成。大制作中,文艺气息只能是点缀,而不应成为主角。
三、演员:各有性格,由于节奏太快导致脸谱化。
出场人物太多,走马灯一般,每个人只能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多样性无从体现。
1、新人李梦:她将青年小月桂的清纯与魅惑、刚强与倔强、执着与情深呈现的恰到好处,演技上线。
2、胡军:他出场自带气场,很适合这类角色,霸气外露,狠绝无双。文艺青年请知道一下,这个角色不是上海人,所以不要再说他气质不吻合了。
3、秦昊:有日本入侵的目的,称王的时代更风云际会,更加符合十里洋场政治和经济的游戏规则,也更加考验这个人物的智慧与手段。可惜他这次没能把任务的复杂性演出来,脸谱化严重,不知道他为什么爱上月桂,还为了她去做了那么多事。
4、白灵饰演的妈妈桑“新黛玉”风情万种,她的气质非常贴合老上海,像到足以抵消不标准的上海话。
5、余男:到一半才出场,我觉得没必要分两个演员来演(把女主出场年龄改成20多岁就行了)。
她有一种熟女的性感和诱惑,大部分成熟男人是很容易迷上她,但蒲巴甲怎么会爱上她这样的熟女呢?
6、曹可凡:演师爷活灵活现。
老一辈的观众看到曹可凡和王汝刚出场,一定会笑声不止。
四、作者虹影:
一家都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她是父亲的私生女。80年改革开放初期从重庆到上海复旦大学读书,与当时所有外地人一样,被上海人看做“小月桂”一样的乡下人,从此她立志融入洋派的上海,开始其充满争议性的写作生涯(写自己的隐私、写中国女人无抵抗投身外国男人、写两女共侍一夫等等争议题材)。
1991年通过学者丈夫赵毅衡前往英国,2003年回国离婚。2006年再嫁英国作家亚当威廉姆斯。影开始写《上海王》时,本想写一个革命者怎么一步步成为一个黑道人物,后来发现最可写的是一个女人,如她的母亲,她那双大脚如何从乡下踏入摩登世界:怎么遭遇奇迹又陷入地狱;又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地狱爬起,历遍人间。
早在2003年,《上海王》原著小说尚未发表时,胡雪桦导演就从原著作者、著名作家虹影手中购得版权。
五、花絮:
1、《上海王》通过对上个世纪洪门历史的回溯,全景式展现了从1905年到1925年,纷繁乱世中上海这个“东方巴黎”的城市记忆。
2、导演胡雪桦说:“中国还没有这样的(黑帮)电影。这部电影我想要不一样的东西。我希望外国团队能带给这个戏一种新鲜的感觉,西方人眼睛看出的‘昔日上海’。
3、本片摄影指导是拍摄过《低俗小说》《落水狗》等经典作品的安德鲁·萨库拉。
4、片中与胡军有大量对手戏的曹可凡也笑称,胡军演那几场戏的时候他就在身边,胡军说杀的时候不是凶神恶煞,脸上还挂着一点微笑,连他都觉得瘆的慌。
5、洪门由明清时期的“天地会”演变而来,为清代的秘密组织,其人数众多。孙中山也曾加入洪门,担任洪棍(类似管理层)。
6、目前,洪门仍然存在。1992年7月28日在美国举行第3届世界洪门恳亲大会,经来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代表两天讨论,通过总会章程,宣告成立世界洪门总会。首届会长李志鹏,总会设在美国檀香山。据统计截至到2005年洪门在世界各地的帮众超过了90多万人,分支遍布美国,法国,南非,澳大利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
7、洪门的一个分支致公堂,是致公党前身。
六、总结:
这是一部尺度很大的老上海黑帮片,题材较为稀罕,节奏很快,自己掂量是否跟得上吧。
我不说这是一部好电影,我只能说,这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因为它确实戳到了我的心。
我没有看过电视剧,我是书迷,从而选择来看这部电影。我算是看过虹影很多书课,《好儿女花》曾经在我比较煎熬的时期,给过我很大的鼓励。而《上海王》,它的情节和故事性,是我看过的虹影小说里数前几位的。所以,当时我便觉得它很适合搬上银幕。
我起先对这个电影的演员选择是不满意的,所以我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期待。也有可能是因此,反而给了我惊喜。
很多人会看不懂这一部电影,这是我看电影时不停冒出来的一句话,像是为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能不被人喜爱而感到的担忧。很多场戏不连贯,很多镜头零散不知所谓,有些台词让人尴尬的生硬,有些情节让人觉得意淫的厉害……它有诸多的不好,我并不否认。可能是因为我有小说的情节铺垫在先,它跳跃的情节我在心中已有背景,它莫名其妙的镜头我也能猜到它所想要暗示的意图。而对于不了解这个故事的人,它真的可能是个烂片。
现在,我想说说它为什么打动了我。
也许是因为整体风格的原因,整部电影的人物性格让我觉得都弱化了许多,原本是截然不同而又丰满十足的人物,三代上海王、新黛玉和筱月桂,他们各自的风采都似乎差了点意思。
我最想谈到的人,竟然是黄佩玉。原本在书中,我完全不喜欢他。常爷是英雄,阿其是温暖大哥哥,而黄佩玉,我只记住了他的心机和毒辣手段,他的圆滑世故和狡黠。我最不喜欢的,便是筱月桂在他身上的'这份多情。秦版的黄佩玉,始终在心中为筱月桂保留了一份心意,一份虽然有利用、有欺骗,但却也有份真心的心意。我不知是胡雪桦和虹影有意为之,还是原本如此只是我当初不懂。他说如今在这上海滩,敢劫走他女人的人,其实很好找。他准备离开众人,独身去救筱月桂时,他说:这一切终于快要结束了。他看着筱月桂的眼神,他最后停顿而又复起的步伐,其实他心如明镜。
这场戏,在我脑海里一直反复出现。他应该是过了看似风光却又多么寂寞的十年。他跟阿其和筱月桂说:如今我只相信你们二人。但转眼,便是他们算计了他。阿其和筱月桂心中常爷永远为大,而常爷从前,又是多么的信任黄佩玉,他背叛了他,所以他不得不死。即使秦演的如此风流俊逸,痴情深种,引得观众都起了怜惜,但我却仍觉得,他是应该死掉的。我的这种想法,让我越发地为他悲凉。
我喜欢《上海王》这部小说,但是我并不喜欢筱月桂这个人。其实也无所谓讨厌,只是我喜欢常爷的豪气,喜欢阿其的痴情,甚至于现在喜欢黄佩玉的孤独,哪怕是新黛玉的情义与刻薄,我都是喜欢的,但从筱月桂的身上,我却并没有特别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地方。这也让我觉得很神奇。
很多人觉得《上海王》是一部了讲筱月桂的书,所以她表现的不够“女强”,让人很失望。而我并不觉得筱月桂有多重要,可能这也是我能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吧。
筱月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她跟黄佩玉一样狡猾,一样孤单,一样渴望着权力和物质。当我这样看她的时候,我才惊讶地发现,常爷和阿其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在保护她的人,而是在护着她的心,让她能够在漫长的十里洋场岁月里,记得常爷对她的好和恩情,感受到阿其的守候和真情,从而保持一颗“有情有义的心”。
她那让读者又爱又恨的多情,竟然是她最有魅力的地方。
想写的还有很多,常爷死的那场戏;筱月桂目送阿其离开那场戏;黄佩玉和筱月桂重逢的那场……其实每一个零散的镜头都并非多余,背后千万种尚未讲述的故事和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