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观影指南 > 如何看待郑正秋的电影感受

如何看待郑正秋的电影感受

发布时间:2023-05-30 02:16:50

❶ 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只知道一点,好象是香港那面的导演,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影就是他拍的吧。
郑正秋

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1889年生于上海。中国早期著名电影、戏剧艺术家。郑正秋从小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14岁肆业于上海育才公学。由于受当时进步运动影响,从事戏剧活动,曾在《民言报》任剧评主笔,自办《图书剧报》、《民权画报》。电影在清末传入我国。1913年由张石川与美商合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聘请他编写《难夫难妻》电影剧本,并与张石川合作导演了此片。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此后,他自组了新民、鸣民、大中华等剧社,在上海、武汉等地从事新剧活动。1919年,他曾发行《药风月刊》、《解放画报》支持当时的学生运动。 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此片为中国摄制长故事片奠定了基础。此后,他进入创作旺盛期,一共编、导、演了五十三部影片。郑正秋是中国早期电影工作者,他所作的贡蠢磨献是显著、突出的。艺术手法上他善于结构、创造形象,以通俗易懂的艺术手法,打动了观众的心灵。他一生都在努力摸索一条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民族文化道路,二十年代他通过《玉梨魂》、《上海一妇人》、《盲孤女》等影片,揭露、抨击了封建伦理制度的罪恶,1929年至 1931年他又以现实腊团题材从事创作,编写了《战地小同胞》、《桃花湖》(1930)、《红泪影》(1931)等剧本,1932年他运用长期积累的电影创作经验,带病为宣传抗日、推动爱国运动,编写了《自由之花》、《春水情波》(1933)、《姊妹花》等影片,部分完成了《再生花》、《女儿经》(1934)、《热血忠魂》等编写工作。郑正秋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他的一生从各个领域进行电影的试验和创造,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他为中国电影民族化,寻找了一条道路,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发展打下了基石,他的丰功伟绩,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于1935年去世。

编导故事片:

1913: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个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泪碑 杨小真
1928:黑衣女侠 侠女救夫人 血泪黄花(前集)
1929:血泪黄花(后集) 刀下美轮档橘人 战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后集)
1931:红泪影 玉人永别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儿经(与洪深、张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电影剧作: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大闹怪剧场 张欣生
1923:孤儿救祖记
1924:玉梨魂 苦儿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后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妇人 盲孤女 早生贵子
1927:挂名的夫妻 侠风奇缘 山东马永贞 车迟国唐僧斗法
1928:美人关 火烧红莲寺(第一集) 大侠复仇记 女侦探
1929:新西游记
1930:娼门贤母
1931:恨海

导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云塔 碎琴楼
1935:热血忠魂(与张石川、徐欣夫、吴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1924:苦儿弱女 诱婚

❷ 第一代导演的代表导演

郑正秋(1888—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1902年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曾从事新剧运动,受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倡导戏剧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出自他的手。

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自任校长。
1913年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在人们的摆布下成婚的故事,反映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可笑与可悲,使人感到电影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
1923年摄制完成的《孤儿救祖记》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张扬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常秩序,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明确的社会功利观与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部“社会片”,由于影片富有民族气息,故事性强,情节动人,轰动一时。使女演员王汉伦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特别是郑正秋晚期导演的《姊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祸,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也受到热烈欢迎。
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是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区别于同时代大多数“惟兴趣是尚”的电影人,他有自己的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研究者认为,郑正秋以其艺术实践探索出一种以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为中心,结构成曲折动人的情节发展,同时展开和完成一个社会性主题的创作模式,对同时代的电影家和后来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血,为中国电影的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
获奖记录或主要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导了《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3年编写了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曲折的情节 ,鲜明的人物性格,惩恶扬善、改良社会的思想内涵以及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第一次为国产片带来远远超过外来影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他十分注重故事的曲折离奇,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该片创下了在同一家影院连续放映六十余天的空前纪录。 张石川(1890—1954),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电影事业家。他少年丧父,随舅父经润三到上海经商,先后供职于华洋公司、美化洋行。自学英语,熟谙经营之道。
张石川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一生共导演150多部电影。他的影片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主要作品:
《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剧作家、导演。原名沈吉安,又名沈哀鹃、百宁。1905年3月23日,沈浮出生在天津海河边一个贫困的码头工人家中。幼年在河北直指庵小学读书,后进入了河北觉民中学。由于家境贫寒,沈浮没有能够读完中学便失学了。
1924年沈浮进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短片《大皮包》,又名《沈少爷》。这是天津历史上拍摄的第一部滑稽讽刺故事片。1933年加入上海的联华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先后编导了《无愁君子》等多部影片。抗日战争初期,沈浮与白杨、陈白尘等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来到重庆。在这一时期导演了《草莽英雄》、《两面人》、《雾重庆》等多部话剧,创作了《小人物狂想曲》、《金玉满堂》等话剧剧本。抗日胜利后回到北平,担任中电三厂副厂长,后来转入昆仑影业公司,在这里沈浮编导了著名的影片《万家灯火》,获得当时进步电影舆论极高的赞誉,标志着沈浮的电影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浮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完成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多部影片,其中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奖。
沈浮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及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去世。 史东山(1902.12.29-1955.2.23),编剧、导演,原名匡韶,浙江海宁人,出生于杭州,早年曾从事美术和戏剧活动,1922年进入影坛参与创作了《杨花恨》(1925)、《儿孙福》(1926)、《同居之爱》(1926)、《王氏四侠》(1928)等影片。1932年与蔡楚生等合作拍摄《共赴国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有抗战四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1)、《还我故乡》(1945)等片。后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织联华影艺社拍摄由他编导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曾轰动中国影坛。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第一届常务委员。1951年编导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并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书。
史东山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但杜宇(1897—1972),原名但祖龄。原籍贵州广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曾出版《百美图》画集。“杜宇”乃杜鹃之别称,因以为名。但杜宇从小喜欢绘画,长大后即来上海,以画月份牌为业,业余时间经常观看电影,逐渐对拍电影产生了兴趣。有一次,但杜宇从一个外国人手里购得一架电影摄影机,回家悉心研究,居然掌握了摄影技术,于是办起了上海影戏公司,自任编导和摄影,演员则由家属担任。他的侄儿但子久、侄孙但涂亭、侄曾孙但二春(但杜宇年纪虽轻而辈份大)、外甥贺佩之、外甥女贺佩蓉、贺佩瑛,都能演戏,他们共同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公司。
主要作品:
导演故事片:《传家宝》、《还金记》、《盘丝洞》、《小剑客》、《卢鬓花》、《万丈魔》、《媚眼侠》、《画室奇案》、《豆腐西施》、《美人岛》(前后集)、《古屋怪人》、《东方夜谭》、《南海美人》、《失足恨》、《清白》、《健美运动》、《桃花梦》、《人间仙子》、《新娘的前夜》、《国色天香》、《石破天惊》、《南海艳影》、《苦恋》(与陈实合作)、《新天方夜谭》、《江湖奇侠》(一至三集)、《豹子头林冲》、《花花公子》、《嫦娥》、《新凌波仙子》 邵醉翁(1896—1979),原名邵仁杰,字人杰,别号醉翁,浙江宁波人。1914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大学法科,后任上海地方法院及会审公廨律师。1921年任中法振业银行经理 ,同时在上海、天津、宁波等地与人合股经营商号。1922年集股经营笑舞台,演出文明戏,并创办“和平社” 剧团,演出自编讽世剧本。1925年以和平社演员作班底,与弟邨人、仁枚、逸夫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导演。同年导演影片《立地成佛》。后相继导演《梁祝痛史》、《白蛇传》、《孟姜女》、《七侠五义》、《乾隆游江南》等。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导演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影片《芸兰姑娘》、《挣扎》,并将改编自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的电影剧本《一夜豪华》搬上银幕。 天一公司的影片受到南洋各地观众的 欢迎。1936年后期,天一公司陆续将制片资材运往香港,建立香港分厂。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一公司结束在上海的制片业务,将全部资材运往香港分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建国后闲居上海,后在上海病逝。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1925:《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
1926:《忠孝节义》、《夫妻之秘密》、《梁祝痛史》、《电影女明星》、《珍珠塔》、《义妖白蛇传》、《孟姜女》(与裘芑香合作)、《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与顾肯夫合作)、《唐伯虎点秋香》(与裘芑香合作)
1927:《白蛇传》、《刘关张大破黄巾》、《铁扇公主》(与李萍倩合作)
1928:《夜光珠》、《拳大王》、《双珠凤》
1929:《无敌英雄》、《江洋大盗》、《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1:《最后之爱》、《空门红泪》
1932:《芸兰姑娘》、《一夜豪华》
1933:《孽海双鸳》、《生机》、《飞絮》(与汤晓丹合作)、《苦儿流浪记》、《吉地》
1934:《王先生》、《万花筒》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与文逸民合作)
1937:《富贵荣华》(与文逸民合作)
电影剧作
1927:《刘关张大破黄巾》(与裘芑香合作)
1928:《寻父遇仙记》、《红宝石》、《夜光珠》
1929:《乾隆游江南(第一、二集)》
1930:《乾隆游江南(第五、六集)》、《施公案(第一集)》
1933:《孽海双鸳》、《生机》
1936:《黄浦江边》、《女同学》
1937:《富贵荣华》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中,有一个早已被湮没的名字——何非光。这是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本身的经历就可以是一部电影
何非光是台湾人,1913年出生于台中市,16岁那年只身到上海谋生,先是在一个台湾同乡开设的诊所里当学徒,这年的春节,他到苏州游玩,遇到[联华]在此拍摄《续故都春梦》的外景戏,当时正在拍摄这样一个场面:农村姑娘朱莹(陈燕燕饰)手提小篮正在归家途中,突然,她被身后追上来的一个军阀骑兵捋上马背--但是扮演军阀骑兵的演员,骑术不佳,力气又不足,再三尝试也达不到导演的要求。此时,在场的何非光 当了一回替身演员,很出色的完成了这组镜头,他的表现引起了影界人士的注意,此后,[联华]聘他为签约演员,何非光就因一个偶然的机遇踏上了从影之路。
他先后出演了《人生》、《暴雨梨花》、《小玩意》、《风》、《天明》、《体育皇后》、《华山艳史》、《母性之光》、《再会吧,上海》、《昏狂》、《热血忠魂》、《日本间谍》等等影片。出色的完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反派角色。
之后,他又转为电影编导,先后编导了抗战影片《保家乡》、《东亚之光》、《气壮山河》、《血溅樱花》和影片《某夫人》、《芦花翻白燕子飞》、《出卖影子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花莲港》等等。
他还导演过话剧、越剧、淮剧、上海滑稽戏等等地方戏,尤其是滑稽戏《三毛学生意》作为一个优秀剧目被改编成了电影。
但是,“台湾特务”、“日本间谍”、“国民党派遣人员”等等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从1949年以后就被排除在电影界之外,尽管,他曾抗美援朝上前线、到大西北参加军区文工团-----寻求自我救赎,但是,1958年还是被判处管制两年,直到1979年8月11日才得到彻底平反。
何非光的电影生涯是短暂的,但是他为电影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一书的,他编导的《保家乡》抗战期间在东南亚地区有很大影响;他编导的《东亚之光》被誉为[一柄正义之剑];他编导的《气壮山河》是中国唯一一部反映中国军民和盟军一起直接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他编导的《花莲港》是“第一部以台湾省高山族为题材的爱情巨片”;他导演的《出卖影子的人》票房极佳,影响很大……
自从1949年后何非光从影坛消失,有各种矛盾的零星报道“被国民党杀害--”、“劳改死在东北--”-----事实上何非光一直默默无闻的活到1997去世。
台湾著名导演李行先生和台湾电影资料馆曾做最大的努力,帮助何非光圆他回台湾故乡省亲的心愿,但是,就在何非光准备前行的前两个月,突然发病与世长辞。 杨小仲 (1899-1969) ,编剧、导演。原名杨保泰,艺名羼提生。江苏常州人。1916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工半读,1918年转入该馆机要科任职。1920年将文明戏《阎瑞生》改编为电影剧本,由中国影戏研究社摄制成影片,为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后为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编写电影剧本。1925年独立编导影片《醉乡遗恨》。1927年入长城画片公司,编导《火焰山》等影片。1929年与陈趾青合作创办昌明影片公司,编导武侠片《火烧平阳城》等。1931年入联华影业公司,编导《蛇蝎美人》、《四姊妹》等影片。1935年入新华影业公司,导演影片《红羊豪侠传》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赴绥远前线,拍摄傅作义部队抗击日寇侵略的纪录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编导《秋》、《结婚交响曲》等影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泰等影业公司编导影片《十步芳草》等。1949年前编导影片九十余部。建国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执导戏曲片和儿童片。1960年拍摄戏曲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成功地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殊手段,塑造出孙悟空的神话英雄形象,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63年编导的童话故事片《宝葫芦的秘密》亦受到好评。曾任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
电影剧作:
1921:《阎瑞生》
1922:《好兄弟》
1923:《松柏缘》
1930:《侠义英雄传》
1944:《断鸿零雁》
1948:《古屋魔影》
编导故事片、戏曲片:
1925:《醉乡遗恨》
1926:《马浪荡》
1927:《武松血溅鸳鸯楼》
1928:《火焰山》、《妖光侠影》
1930:《江南女侠》
1929-1931:《火烧平阳城》(一至六集,与陈趾青合作导演)
1931:《飞侠吕四娘》、《心痛》
1935:《蛇蝎美人》、《四姊妹》
1936:《桃源春梦》、《小孤女》
1937:《飞来福》
1938:《地狱探艳记》、《六十年后上海滩》
1939:《化身人猿》、《白蛇传》
1940:《隋宫春色》、《双珠凤》、《女鬼》
1941:《艳尸复仇记》、《新姐妹花》(与周贻白合作编剧,与张善琨合作导演)、《明月重圆夜》、《上海淘金记》
1942:《卓文君》、《欢乐年年》、《秋》
1943:《三朵花》
1944:《结婚进行曲》、《凯风》
1945:《莫负少年头》、《廿载恩情》
1946:《民族的火花》
1947:《欲海潮》、《钗头凤》
1948:《悬崖勒马》、《十步芳草》
1949:《异想天开》
1963:《宝葫芦的秘密》(与殷子、蒋天流合作改编剧本)
导演故事片、戏曲片:
1926:《不如归》、《母之心》
1927:《一箭仇》、《翠屏山》(与陈趾青合作)
1928:《大侠甘凤池》
1929:《儿子英雄》、《秘密宝窟》
1931:《两大天王》
1933:《徭山艳史》
1934:《良宵》
1935:《红羊豪侠传》
1939:《琵琶记》
1940:《三娘教子》(戏曲片,与言菊朋合作)
1942:《生命之火》
1948:《痴男怨女》、《间谍网》(与陈翼青合作)
1949:《荒园艳迹》、《残冬》
1956:《庵堂认母》(戏曲片)
1957:《陈三五娘》(戏曲片)
1958:《兰兰和冬冬》
1959:《好孩子》
1960:《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戏曲片,与俞仲英合作)
1961:《周信芳的舞台艺术》(戏曲片,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与应云卫合作) 洪深(1894—1955),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
洪深出身于封建的书香门第,自幼爱好文艺。父亲洪述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1913年因枪杀国民党领袖的“宋教仁事件”,躲避于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1911年前洪深分别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天津铃铛阁中学,1912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公费留学于美国俄亥俄大学,学习烧瓷工程,1919年改学戏剧,就读于哈佛大学并获硕士学位。
1922年回国,执教于复旦、暨南等大学,在为推进我国早期话剧运动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关注着电影事业的发展。他“是第一个主张并且写出剧本的人”(《新文学大系?戏剧导言》)。1924年闯入电影圈,与田汉、夏衍等成为挚友。他在复旦大学任教时,领导成立了“复旦剧社”,推动了大学戏剧活动。接着又与田汉等人成立了“戏剧协社”和“南国社”,成功地演出了译制剧《莎乐美》使女主角俞珊女士蜚声全国。他在联华电影制片公司作编导时,也使电影明星胡蝶荣膺电影皇后的盛名。
1924年,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5年秋,受聘于明星公司任编剧顾问,编导《冯大少爷》和《早生贵子》。1926年编导《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和《爱情和黄金》。1927年编导《同学之爱》,并把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舞台剧《少奶奶的扇子》改编搬上银幕。其早期作品,比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理的刻画,开中国电影“心理剧”的滥觞。
洪深为中国电影有声片的诞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1928年,他翻译了苏联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联合发表的《关于有声电影的宣言》。后为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撰写电影剧本。
30年代初,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与夏衍等在明星影片公司组成编剧委员会。这一年,他导演了《铁板红泪录》,加工改编了《香草美人》,编写了电影剧本《压迫》。这些影片,视野开阔,观点鲜明,反映了工人、农民的生活和斗争。其后,又陆续创作了电影剧本《新旧上海》、《梦里乾坤》、《女权》、《社会之花》、《四千金》、《镀金的城》等十余部,分别由明星、天一、联华、新华等影片公司摄成影片。
抗日战争期间,担任救亡演剧队的组织领导工作,进行抗敌宣传和进步的戏剧活动。抗战胜利后,他仍在大学任教,并主编《大公报》的“戏剧与电影”副刊。1946年,受聘于国泰影业公司,任特约编剧,导演了名重一时的舞台剧《丽人行》。1947年为启明影业公司编写《鸡鸣早看天》,揭露社会黑暗,憧憬光明未来。1948年,与人合作导演了《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鼓吹妇女解放,富于教育意义。
洪深一贯重视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建设。早在他回国之初,他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草拟的“征求影戏剧本”启事,就明确地阐明了他对电影功能的进步观点。1930年2月22日,为抵制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在沪上映,于大光明电影院当场提出严正抗议,面对苏联影片《生路》,却撰文热情地予以赞扬。他的《1933年的中国电影》一文,对左翼电影运动的成就作了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与肯定,他还写有为数甚多的影片评论和《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的表演艺术》等理论专著。此外,他编写的《电影术语词典》,收录编剧、导演、摄影、制片、洗印、录音、广告等二十五类电影词目近六百条,并注有英文或法文。1935年在上海出版,是中国最早的电影辞典。
解放战争期间,洪深在上海组织教授罢教,并积极参加学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游行示威,因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
建国之后,洪深先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8月29日因患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主要作品:
编导:
《冯大少爷》(1925)、《爱情与黄金》(1926,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卫女士的职业》(1927,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少奶奶的扇子》(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同学之爱》(1928,与张石川合作导演)
导演:
《早生贵子》(1925)、《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1926)、《铁板红泪录》(1933)、《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1948,与郑小秋合作)
电影剧作:
《申屠氏》(1928)、《爸爸爱妈妈》(1929)、《歌女红牡丹》(1931)、《旧时京华》(1932)、《如此天堂》(1932)、《压迫》(1933)、《香草美人》(1933,与史文源合作)、《女儿经》(1934,与夏衍,郑正秋等合作)、《劫后桃花》(1935)、《时势英雄》(1935)、《花花草草》(1936)、《女权》(1936)、《新旧上海》(1936)、《镀金的城》(1937)、《梦里乾坤》(1937)、《社会之花》(1937)、《四千金》(1937)、《自君归来》(1946)、《鸡鸣早看天》(1948)、《几番风雨》(1949)

❸ 从《老爷保号》看潮汕电影

01 2021年第一部潮汕电影《老爷保号》

1月15日,潮汕“家己人”的电影《老爷保号》带着潮汕人的期待登录全国院线。这是近年来继《爸,我一定行的》和《英歌魂》之后取得龙标的潮汕题材电影

这部影片根据潮汕著名说唱团体壹指团体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陈伟豪、大目和肉丸等三个热血叛逆、热爱潮语Hip Hop(嘻哈)音乐的年轻人经受嘲笑和质疑,凭借奋斗和冲劲最终收获音乐梦和爱情的成长故事。其中以主人公陈伟豪等人的音乐追梦线贯穿影片收尾,以主人公的家庭关系和爱情等情节线穿插其间。

为突出地道的潮汕风味,《老爷保号》将影片人物对话的潮汕话对白占比提升到90%,全潮汕人演员阵容,并将取景地拍摄的95%取景于潮乡——普宁。可见,这部影片的票房可以说是压在了全国潮汕人的身上了。

尽管在某些对白中人物肢体语言反应存在瑕疵,大目和陈伟豪的爱情故事在发展上缺少情节铺垫,尤其是前部分女主马琳的落水以及其与男主陈伟豪的相遇有些不合清理。两人感情的升温到结尾的结合这个过程显得略微仓促。从以上来看,影片在叙事的完整性上仍存在不足。

但《老爷保号》在剧情紧凑程度和矛盾的形成及化解上相对之前的潮汕题材电影呈现得相对成熟,并没有刻意为了突出喜剧元素而无逻辑地拼凑喜剧情景。其中陈伟豪之母(由老一辈潮剧艺术家李莲香饰演的李金兰)去世后在庭院幻现这一情景渲染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总制片请来了潮汕著名说唱团体壹指团体的队长香菇担任这部戏的音乐监制。壹指团体是潮汕土生土长的嘻哈音乐团体,成员都是来自潮汕的年轻人,致力于潮语嘻哈的推广和发展。

作为小众方言的嘻哈团体,壹指团体多年来的发展可以说是“艰苦卓绝”。这样的经历也让团队的音乐充满了彰显地方标签、渴求认同的风格。而香菇也把这种风格延续到电影音乐当中去。

                                                       壹指团体主要成员

潮剧作为潮汕的文化名片,是潮汕题材电影热衷呈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拍出影片的地道潮汕风味,剧组在片中大量出现了潮剧经典片段,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潮剧团的风貌,为观众打开了一个重新认识潮剧的窗口,也勾起了一大批潮汕人的记忆。

影片内容也讨论了“潮剧的衰亡”这一命题。影片中的陈伟豪母亲李金兰是一个资深潮剧演员。自己与儿子虽同样热爱舞台,但儿子对潮剧不感冒而热衷嘻哈,但母亲还是支持儿子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最终影片以李金兰的去世为暗语,并在肉丸失手烧掉剧团后台借潮剧团长陈楚鑫之口说出“剧团没了,潮剧没了”。

“现在潮汕发展太快了,我们找遍了潮汕,都没能找到老潮剧团的身影。所以干脆我们就自己砸钱,在空地上建出一个古色古香的潮剧团。”——《老爷保号》导演高峰

影片最后似乎给出了一种思考方式——将潮剧与流行音乐结合。

影片中,三个主人公从一开始不欣赏潮剧,到后来慢慢理解潮剧,最后在潮语说唱音乐的创作里融入潮剧的元素,将潮剧服装、唱词等带上说唱的舞台。他们通过满是潮剧元素的说唱舞台,唤醒年轻人对潮文化的传承之魂。同为潮汕人的总制片杜元骏也说:“潮剧是我们潮汕人的一个标志性文化,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喜欢它、接受它。”

02从小品到电影

潮汕人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电影梦。

解放前老上海滩的四部卖座片——《姊妹花》《渔光曲》《都会的早晨》《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导演郑正秋和蔡楚生俱为潮汕人。其中,蔡楚生的《渔光曲》曾连续放映84天,创下票房奇迹,他的另一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引发了连续在上海滩放映3个多月的盛况。

但这都已是陈年往事。

潮汕题材的大众化影视作品一直是稀缺的,制作小众方言的影视作品仅靠情怀是远远不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潮汕人的屏幕梦想是由以潮汕小品来堆砌的。在潮汕本土, 潮汕方言小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直广受观众热烈欢迎和追捧。

                                                          小品《大笑西游》

上世纪末,潮汕民间活跃着一批曲艺话剧表演者,他们大多出身话剧团、潮剧团等组织,演绎潮汕方言情景喜剧,掀起了小品热潮。一些艺人相继成立工作室,推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品喜剧,借助地方主流媒体的力量走进千家万户,并在后期诞生一批出家喻户晓的“笑星”,如水鸡、赵曙光、蔡汕长、方展荣等。

                                                                  方展荣

                                                                  赵曙光

从《个元两粒》《六合彩迷宫》《潮汕阿兄湖南妹》到后期的《牌坊街的故事》《厝边头尾》,在新世纪的前十余年里,潮汕小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在潮汕大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穿越题材小品《金牌家丁》

但小品大多为追求喜剧效果而主题老套平庸,情节平实简单,制作也相对粗糙,供大众茶前饭后娱乐消遣,搏人一笑之外并无余味。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老一批艺术家的相继退出舞台,资本看不到小品的未来,小品事业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不得不走向没落。

                                                2016年《我来激笑》总决赛

之后,以潮汕三市联合制作的潮语幽默演绎大赛和剧本创作大赛《我来激笑》为代表的选秀类节目一度重新掀起小品热潮,但纵观参加节目的选手多是民间素人,且节目方后期并没有完善的培养模式,小品的火棒难以递交到新一代手上。

尽管仍有一些有志人士依然坚持演绎小品,但很难再制作出像之前那么脍炙人口的作品。见不到小品复兴的潮汕人目睹了中国电影市场繁的迅速繁荣,开始极力呼唤潮汕“家己人”的电影。

2018年,第一部《爸,我一定行的》横空出世,潮汕人奔走相告。(2012年《鮀恋》打着“第一部”潮汕电影的标签问世,但未取得龙标)《爸,我一定行的》主创蓝鸿春正是当年《鮀恋》的摄影监制。

尽管作品剧本和主题都无法与一线影片比肩,喜剧元素带着浓重的“剧场小品”味道,但终究在潮汕题材电影这片戈壁上栽下了第一棵树。

之后的2019年,《英歌魂》也紧随其后问世,再到如今的《老爷保号》,近年来潮汕题材电影有走向大众化的趋势。

03潮汕题材的电影何去何从?

可以预知,未来还会有更多潮汕题材电影问世。在未来几年潮汕题材电影还将处于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是“情怀满足”阶段,潮汕电影的任务和作用主要是满足潮人对家乡电影的基本需求。这一时期本地观众还不会立马用过高的艺术标准来要求它。

有了第一个阶段的探索,第二个阶段将开启“引流”模式。如果说前期是把作品的每一处都贴上“潮汕”的标签,那么在第二阶段就是慢慢地撕下一些,进一步拥抱主流市场,探寻潮汕人之外大众人群的口味,更多地讲述潮汕和世界的故事。潮汕题材电影市场的流量洼地将逐步形成。再者,一批本地流量新星也将在后半场冉冉上升,为此后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制作做准备。

而“探求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的主题”或将贯穿其发展进程,这也是很多做潮汕题材电影的影视工作者的初衷。

目前当务之急,是尽快摆脱“稚气”,在打造喜剧元素时要跳出“小品”的框架,杜绝为刻意搞笑而无逻辑地堆砌喜剧元素。在作品主题上可以继续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这一关键词,故事细化到典型的文艺工作者身上。另一方面,潮汕地区以“重商”闻名,也是著名侨乡,这片土地上诞生的商业故事也大有文章可做。展现改革开放后外来务工人员入潮的生活图景,用文化和人群的碰撞及融合反映时代的变迁或许更能引起潮汕群体以外人群的共鸣。

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将戈壁变成森林,还需要这一代人的努力。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GQI7Y3WtAiyvfSAk-Slvw

❹ 孤儿救祖记电影的精彩片段是什么

网络知道
孤儿救祖记电影的精彩片段是什么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拍摄较早的长故事片之一,影片的编剧郑正秋是中国电影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其电影观念秉承着中国文艺观的传统,认为电影应担负起改良社会,教化民风的重要使命,因而他编剧的电影强调道德教化,关注社会人生,被称为“[[社会片]]”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这部影片是郑正秋创作的第一部“[[社会片]]”,也是他电影观念的一次重要尝试。在影片中,郑正秋在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庭伦理故事中蕴含了“教孝”、“惩恶”、“劝学”、“扬善”和宣传社会改良的主题思想;片中的人物塑造有着明显传统故事中的善与恶的特点,情节亦曲折起伏,引人入胜。
由《孤儿救祖记》开创的这股中国社会题材电影的风潮,促使包括明星影片公司在内的很多制片机构在三四年时间内拍摄了大量涉及家庭道德、教育、妇女等题材的电影,此类电影由于和“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希求变革的背景相呼应,相当受观众的欢迎。直到1927年前后,古装片开始盛行,社会问题片热潮才告一段落。
《孤儿救祖记》除了在故事内容上摆脱了早期电影对西方电影例如滑稽片的因袭摹仿外,在艺术上也摆脱了早期电影中[[文明戏]]式的舞台化表演风格。同样为早期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的导演张石川,在场景设计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上也展现出一定的电影化手法,力求影片的形象、情景生活化和真实感,加上影片故事的引人入胜,使影片成为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国产故事片,其在当时的声誉和影响超过了所有的外国片。
《孤儿救祖记》的成功,不但使成立不久的明星公司获得生机,而且直接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此后数年间,国产制片业迅速崛起,据统计,1922年—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众多电影公司的出现,导致了电影产量激增,国产电影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中国电影借此开始走出低谷,进入第一个空前繁荣期。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郑正秋的电影感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个电影是讲能把人变小 浏览:381
适合初中生模仿的电影片段 浏览:166
日韩激情电影在线 浏览:928
最新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 浏览:998
新加坡鬼片诡异电影有哪些 浏览:973
关晓彤演过什么电影 浏览:881
神马电影影院手机在线 浏览:84
微信看电影流量耗的快不快 浏览:154
黄骅微电影 浏览:831
精神病和医生反转的小电影 浏览:779
dc魔童电影票房是多少 浏览:470
迅雷下载720p河马电影 浏览:741
韩国r极电影去哪里下 浏览:136
原罪少女电影1迅雷下载 浏览:160
世界真恐怖灵异电影 浏览:642
听声识别电影软件 浏览:648
成都电影技术学校有哪些 浏览:575
想下载mp4格式电影用什么软件 浏览:954
女足电影有哪些 浏览:867
最新电影免费线上看 浏览:556